-
1 # 旅行中國
-
2 # 三年夢七年殤
1.背景:
(1)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2)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力圖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束縛。(3)甲午戰爭失敗,中國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深。
2.過程:(1)維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2)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3)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向皇帝上書,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辦學會,設論壇,辦報紙
4.意義:(1)是一場愛國救亡活動(2)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君主立憲制取代封建專制(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宣傳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倫理綱常5.失敗的原因:客觀:敵強我弱
主觀:(1)對封建主義仍存有幻想,不敢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專制(2)脫離人民群眾(3)沒有建立武裝力量
6.教訓:維新運動的失敗不僅暴露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企圖透過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是行不通的,要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採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
-
3 # 歷史來揭示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主要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國際背景
經濟
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政治
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透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執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華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
國內背景
社會背景
民族危機的加深。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序。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華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華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思想基礎
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華人開始思考要透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萌芽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
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 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侷限性。儘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康有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體現了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妥協。
梁啟超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梁啟超的維新思想在當時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大大增強了維新變法的聲勢。
嚴復認為要挽救中國,必須維新,要維新,必須大侶“西學”。他透過發表文章和翻譯西方著作,無情抨擊了封建頑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嚴復雖然沒有參加維新運動的實踐,但是他對西學的介紹和宣傳卻對近代早期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醞釀中的戊戌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對,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不可避免。這是一場維新與守舊、變法與反變法的爭論,是中國的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維新派利用這次機會使自己的思想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維新陣營
主要人物康有為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
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讚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域性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
梁啟超
梁啟超出生於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師為生。梁啟超自幼在家接受啟蒙教育。11歲至廣州應學院試,中秀才。後在“學海堂”就讀,於經史子集無不涉獵,17歲中舉人。18歲購得《瀛環志略》,從此開始接觸西學。不久,以弟子禮拜見康有為,並於1891年受業於萬木草堂,其“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戰敗,遂隨其師康有為並各省1300名舉人聯名上書,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車上書”。從此開始了他鼓吹變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動。
1896年,任上海《時務報》主筆,發表《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等,為傳播變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當時知名的風雲人物。
1897年11月,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教學中積極宣傳變法思想,培養出蔡松坡等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協助康有為等促成“百日維新”。其間,梁啟超活躍非凡,為變法事業鞠躬盡瘁,顯示了卓越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等地,耳聞目睹西方之學,思想又有新變。在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繼續鼓吹變法維新。
從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間,撰寫了近百篇文章,廣泛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賓諾莎、盧梭、培根、笛卡兒、達爾文、孟德斯鳩、康德等、其領域遍及歷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個方面,對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被譽為“輿論界驕子”。
1905年以後,國內革命形勢繼續發展,但梁啟超對清廷心存幻想,思想逐漸落後於時代,成為保皇立憲的積極鼓吹者和參與者。
袁世凱
袁世凱在1896年4月受到監察御史胡景桂的彈劾,指他在小站練兵時犯下“嗜殺擅權”、“剋扣軍餉”,“誅戮無辜”等多條罪狀,榮祿當時視察新軍,為新軍軍容所動,力保袁世凱,袁世凱才得以留任。
1898年9月20日袁世凱抵達天津,1898年9月21日晚袁世凱聽到楊崇伊從北京帶來的政變訊息,以為密謀已經洩露,為避免自己被牽扯上叛逆罪,於是將情況告知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失去朝廷政權並遭軟禁。
回覆列表
維新運動
1、宣傳維新思想:維新運動的興起
1)著書立說: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康有為
代表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思想:借孔子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宣傳變法的必要性。
特點: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
影響:在晚清思想界產生巨大影響,梁啟超稱為“火山大噴火”。
梁啟超
代表作:《變法通議》
思想:闡述變法圖存道理,宣揚“民權論”。
特點:民權思想動搖君主專制的神聖性和永恆性。
影響:推動維新運動的發展。
嚴復
代表作:翻譯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
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要性。
特點:借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
影響:為維新變法奠定基礎,康有為稱他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2)進行論戰:維新派與頑固派
⑴原因:維新思想的發展引起了頑固勢力的恐慌與仇恨,雙方
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⑵內容:A.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
B.要不要改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質:是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與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在思想
上的首次交鋒。
⑷作用:論戰進一步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
為下一步政治鬥爭作了輿論準備和思想先導。
3)上書皇帝:公車上書
⑴背景: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的簽訂。
⑵時、人:1895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
⑶內容: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⑷影響: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揭
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4)創辦學會、報紙、學堂:
⑴報紙:康梁等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梁啟超曾任上海《時
務報》主筆,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
⑵學會:1895年北京成立強學會(康梁)。
1898年,康有為成立保國會,提出“保國、保種、
保教”,預示著維新高潮的即將來臨。
⑶學堂:廣州的萬木草堂(康有為),後長沙的時務學堂。
⑷作用:起到了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和製造輿論的重要作用,
維新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
2、百日新政:維新變法的高漲
1)康有為兩次上書
⑴康有為1897年上書:
①背景: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②內容:歷陳民族危機的嚴重性和維新變法的緊迫性。
⑵康有為1898年上書:《應詔統籌全域性折》
①原因:康有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體變法措施。
②意義:成為資產階級維新派施政綱領。
2)光緒帝百日維新:
⑴標誌: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也是變
法的宣言書),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⑵時間: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
史稱“百日維新”。
⑶內容:
政治:上書辦報裁冗員
進步:有利於資產階級參政;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侷限:沒有涉及實行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
經濟:投資廠路開礦產
進步: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
侷限:沒有觸動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軍事:裁汰綠營西法練
進步:有利於西學的傳播,有利於培養維新人才
文教:廢八留學改書院
進步: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抵抗外來侵略
⑷政策:①對辦事不力嚴懲不怠;
3、戊戌政變:維新變法的失敗
1)失敗標誌:1898年9月的戊戌政變。
2)失敗原因:
⑴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破壞。
①破壞原因:維新變法觸動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②破壞表現:A.對政令敷衍塞責,不予執行。
B.罷免翁同龢的職務;控制人事任免權;提拔親
信榮祿,控制京津地區。
⑵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
①採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②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抱有幻想。
⑶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
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3)概況:
⑴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逮捕並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史稱“戊
戌六君子”。
⑵新政中除京師大學堂等保留外,其餘全部被廢除。
4)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
4、維新變法歷史意義和性質
1)歷史意義:
①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以變法圖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愛國性)
②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試圖實行君主立憲制,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進步性)
2)性質: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又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