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須彌芥子2020

    殲-7E和殲-7MG是中國殲-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的兩種改進型,

    而MG型又是由E型發展來的出口型。這兩種改型是對米格-21系列機動性改進的重大嘗試,事實證明這一改型是相當成功的。

    殲-7E的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一成不變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內翼後掠角57度,外翼後掠角42度,並增設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整機的機動效能有巨大提高。換裝了WP-13F發動機,使推力增大10%,使中低空機動性較大提高,起飛降落距離大為縮短。MG型採用WP-13FI發動機,改進了可靠性、維修性和後勤保障系統,改進了燃油系統,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礎條件,續航能力提高。

    可以說殲-7MG等於摸透了mig21的空氣動力,為中國自主研發飛機奠定了基礎。為中國自己獨立設計戰機鋪平了道路

  • 2 # 鹹魚大餅

    下面談談問題的主體殲7MF。

    殲7戰機從1966年1月17日首飛,到2013年6月25日最後一架交付,總共生產了近2000架。

    先後研製的型號有I、Ⅱ、Ⅲ、ⅢA、B、M、E、G、P、PG、FS和殲教7等眾多型號。

    殲七系列號稱“魔改”,在成飛屠總工的主持下,已經做到讓毛子大廠不敢相認的地步。

    殲七系列型號眾多,不過,在殲7的改進型中,有一款飛機卻非常另類。

    這款外型上和傳統機頭進氣的殲7完全不同,如同一架全新設計的戰機。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殲7戰機的最強改進型殲7MF。

    最強魔改殲7MF,具體效能如何呢?它有什麼特點讓人念念不忘呢?

    看圖

    作為中國殲7家族的最強改進版,殲7MF最大的改進之處是採用了腹部進氣道,以便可以在機頭安裝功能更強大的火控雷達。

    其次,殲7在座艙下方安裝有一對小鴨翼,從而增強殲7戰機的機動效能。

    除此之外,殲7戰機還裝備有一臺更大推力的渦噴-13發動機,使其最大飛行速度可以超過2馬赫。

    最大航程也超過了2000千米,徹底改變了殲7短腿的問題。

    相比其他殲7系列戰機,殲7MF在作戰能力上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由於換裝了更先進的機載雷達火控系統。

    殲7MF不僅可以使用更先進的中距空空導彈,還可以掛載其他鐳射制導炸彈、光電吊艙、電子對抗裝置等,使得殲7戰機的整體作戰能力更接近於今天的第三代戰機。

    因此,殲7MF是殲7家族的最強改進型號。

    殲7MF這麼強,戰機為何最終下馬?

    雖然殲7MF在各項資料和效能提升巨大,但是殲7MF依然是一款第二代戰機。

    而且殲7MF在發展定位上依然是一款以出口為主要目標的外貿版戰機,這和當時正在發展的梟龍戰機在定位上形成了絕對的衝突。

    殲7mf載彈量達到了恐怖的4.5噸,但是殲7mf卻比不上梟龍戰機的整體作戰能力。

    因此,殲7MF在還沒有誕生時就已經成為一款非常尷尬的機型。

    殲7MF也曾經嘗試過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以便能替代逐漸老舊的殲6、殲7、強5等二代戰機。

    不過成飛設計的殲10戰機在效能上遠遠超過改進出來的殲7MF,也使得改機很難在打入中國空軍的採購行列。

    殲7MF雖然很強,但畢竟脫胎於米格21,而且加強了雷達和火控之後,速度降為1.8M,升限也由20000米降為18000米,而且比不上後期設計的驍龍,更比不上殲十,所以淘汰是必然的。

    但這也見證了中國飛機事業的發展歷程,是非常重要的過度機型,為中國的防空任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書寫濃重的一筆。

    多種內外因素之後,中國便沒有繼續發展這款殲7家族的最強改進版本了。

    中國航空事業也發展進入了更新更高的境界,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 3 # 我的團

    殲七MF應該是殲七最後一個魔改型號了,它的氣動佈局已經徹底的擺脫了機頭進氣的狀態,演化為機腹進氣。該機在2000年之後進入了技術凍結狀態,但是並沒有聽說生產過技術驗證機。

    從成飛所這個專案的大致技術狀態來看,其主要客戶是瞄準了國內的殲七機群。希望立足國內繼而開啟外銷渠道,但是這會擠佔我們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梟龍的生存空間。

    而國內空軍已經轉變了大陸國土防衛的方向,殲七這類輕型機群將被完全淘汰,這就使得殲七MF徹底沒有了內銷的市場。沒有了空軍的訂單,殲七MF很難得到證明,這對它的外銷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對殲七MF影響最大的是它沒有采用電傳操縱系統而是使用的增穩控制,這個方案很明顯就是節約成本用來升級和本替換國內殲七機群的。

    假如沒有國內空軍的訂單,外銷是不用想了。由於成飛的外銷小算盤會對梟龍的外銷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就造成了巴方與我方合作的疑慮,包括對中國VT-4、殲-10、武直-10進入巴國軍隊服役都產生了障礙。

    好在這型飛機連技術驗證機都沒生產就胎死腹中了,這還留有一絲餘地,不然中國軍工就快和姦商看齊了。

    研製改進武器裝備是需要代價的,但不要弄個什麼都必須賺錢,貪圖眼前利益的代價或許更大。我想這個教訓遠比殲七MF的研製成果轉化為技術儲備更有意義。

  • 4 # 武研社

    對於殲-7戰機來說,大家並不陌生,當然,當時也要以它為原型開發出三代機,那就是殲-7MF。說實在的,拿二代機的底子去改造成一款準三代機、並將其推出到國際市場,這樣的例子也不算稀有:美國諾斯羅普公司不就曾想拿F-5改造成F-20嘛?但是,在米格-21的基礎上一口氣推出3個不同的版本(超七、殲-7FS和殲-7MF),並且基本同樣面對外貿市場,這似乎就有些令人迷惑了。

    (殲-7MF戰機)

    當然,殲-7MF到最後連一個子系統的研製方案都沒有敲定,幾乎所有的改進方案只存在於圖紙上。實體縮比模型的進氣道類似殲-10戰機,全尺寸模型的進氣道又類似於F-16戰機——這樣的戰鬥機專案研製在當時舉步維艱,也是被判定“連一個潛在使用者都沒有”,而不得不抱憾下馬、讓步給FC-1“梟龍”的生產。如何評價它?首先我們應該搞懂為什麼推出這架戰鬥機。

    (殲-7的佈局無法安裝效能更強的雷達)

    受限於機頭激波錐和皮托管式進氣道的佈局,早期的殲-7是隻有雷達測距機而無法佈置雷達的。殲-7III雖然放大了激波錐並在其中增加了技術性相對落後的截擊雷達,但也不能滿足任務需要,還導致機動性的下降。因此,如果要在殲-7的基礎上研製一款效能有長足進步的戰鬥機,那麼機頭進氣佈局必須改進。

    (殲-7FS戰機)

    於是當時的132廠的設計室就推出了下頜進氣的殲-7FS。將機頭進氣改為下頜進氣,一方面給機頭雷達的安裝預留了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對殲-7改動幅度最小的方案。這樣以來,殲-7FS甚至可以在舊有的殲-7上進行改造,成本最小。這樣一來,對殲-7進行更深層技術改造的先期條件就有了。

    利用了殲-7FS、殲-7E等型的技術儲備,改用腹部進氣、雙三角翼還增裝了一對小鴨翼的殲-7MF就橫空出世,並亮相在2000年的珠海航展上。在航展上的公開展示表明,這是一架低成本多用途輕型三代戰鬥機,可以滿足使用者的對空、對海、對地等作戰需求。同時,它能夠充分滿足使用米格-21的國家的需要,可以讓第三世界國家以較小的成本換裝較為成熟的三代機云云。

    不過忽悠歸忽悠,殲-7MF的架構是成熟的,這不假。但是對於航電系統來說這就和正兒八經的三代機相形見絀了。殲-7MF打算使用的多普勒雷達,可能光是對雷達系統的供電就難以滿足:WP-14/WP-13F發動機確實較WP-13增加了推力,但殲-7MF的結構重量也隨之增重了不少。從單位功率上看,殲-7MF是和早期殲-7差不多的,但區別在於換用的是需要較大供電量的多普勒雷達。如果供電不足,必須要削減功率,減功率、小尺寸的多普勒雷達和三代機的雷達相比有多大差距?這想想就能知道。

    展板上明確展出的是,殲-7MF較殲-7多設定了一對掛架,總數達到7個。這樣一來,殲-7MF就可以在掛載3個副油箱滿足一般巡邏需要的前提下,再掛載2枚中距彈、2枚格鬥彈,形成“二中二近”的標準空戰掛載。對於這麼一架輕型戰鬥機來說,這已經差不多是極限了。而所謂的“能夠滿足對海、對地作戰需要”,這恐怕就是扯淡——難道這要讓使用者攜帶2枚重量比中距空空導彈大不了多少的反艦導彈/空地導彈去玩對艦/對地打擊?還是直接帶量大的火箭彈?

    說白了,殲-7MF完全就是在殲-7的基礎上進行大幅修改的“小幅度”改版。注意,這裡所說的“大幅修改”是指它的氣動佈局,“小幅度”改版則是對它本身的效能而言。米格-21的底子到了殲-7E上就差不多了,再這麼折騰根本不成氣候。而對於採購國來說也很明顯:採購這麼一款效能提升不足、又需要額外花費經費去購買,還費時費力組建作戰體系的“準三代”殲擊機,難道是吃飽了撐的?

    殲-7MF的方案自始自終也沒有敲定哪怕一個。不光是WP-14,連備選方案WP-13F也沒有著落。這麼一架只提出了模型、其它還算壓根就沒存在的戰鬥機,似乎是為了騙經費而生的。換言之和現在洛克希德·馬丁推出的F-21有的一拼。後者更令人悲哀的是,它只推出了CG想象圖,卻把印度忽悠得團團轉......

    更何況在當時殲-11A已經實現中國產化,正在向殲-11B邁進;殲-10系列的試飛也已經完成。重型、中型三代機都已經開始研製,殲-8的現代化改進工作也沒落下。短時間內的中國空軍雖然缺三代機,但也並不需要將外貿的殲-7MF“轉內銷”——一方面是成飛根本就沒有空來搞這款戰鬥機,另一方面確實是作戰體系裡沒有它的位置。

  • 5 # 雛菊西瓜Peterpan

    殲-7MF是一種設想很好,但也只是處在設想的戰機。原本想用殲-7發展出一種廉價的“魔改”型的具備三代機特徵的戰機用於出口,開啟國際外貿市場,但國外沒有人埋單,國內又壓根沒有這個需求。所以實際上殲-7MF從頭到尾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甚至連最終方案都沒有敲定,完全是隻有外觀的“模型”機。

    2000年珠海航展出現了這麼一種飛機的模型,從外形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殲-10,機身上標註為殲-7MF,顯然這還是殲-7的衍生型號,而且是“魔改”版。從氣動上看,殲-7MF由早期殲-7的三角翼佈局變為雙三角翼佈局,機翼的後掠角、面積、形狀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有點類似於90年代出現的殲-7E。不過又增加了一對兒類似於“鴨翼”的結構,又有點類似於殲-10,其目的推定為利用小鴨翼與機翼的近距耦合提高飛機的氣動特性。而機身後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可能也會延續殲-7E的佈局,當然這些都是一些沒有最終定論的事情。

    從外形上看,最明顯的改動就是進氣方式,由殲-7全系的機頭進氣改為機腹進氣,有點類似於殲-10以及F-16這樣。這樣改動的優點就是釋放機頭空間,可以安裝大口徑天線的雷達,從而提高探測能力。老版殲-7的機頭進氣方式在航電方面非常吃虧,早期殲-7甚至根本沒有雷達只有雷達測距機,直到80年代的殲-7III才開始以Mig-21MF為參考正八經兒考慮雷達的問題,至此才基本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所以改為機腹進氣從理論上可以大幅度提升殲-7MF的探測水平。下圖是殲-7FS,是另一種打算出口的殲-7版本,只製造了2架(一架試飛,一架靜力試驗),他就是改為機腹進氣釋放機頭空間,所以殲-7FS被一直認為是殲-7MF的部分驗證的機型

    機翼下掛點從模型上看應該是有7個,其中6個機翼下掛點和1個機腹掛點,沒有翼尖掛點。從掛載上看,除了空對空導彈之外還具備空地導彈和空艦導彈的能力,也就是說殲-7MF是具備多用途能力的,對地/海攻擊能力強調更加明顯一些。

    對於殲-7MF的定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具備一定三代機特徵的二代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其潛在的客戶為不太有錢的第三世界國家,既沒有太多錢又想使用有一定三代機能力的戰鬥機。也面向那些以前擁有過Mig-21的國家,畢竟殲-7的底子就是Mig-21。

    至於殲-7MF的具體效能指標這個就無從談起了,因為這款戰機不僅沒有生產,而且根本就是停留在設想和模型階段,只有一個大概的框架,子系統根本沒有完全確定,所以具體的效能引數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為什麼殲-7MF會變成連方案都沒有確定就直接消失的局面,因為國內前後都有對手,地位太尷尬了。事實上,殲-7MF改多用途、改三代機航電勢必會造成價格的突增,用以前老殲-7的價格肯定是買不來。關於對外貿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2002年9月FC-1“梟龍”原型機誕生,雖然也是輕型戰鬥機,但FC-1事實上已經實現了殲-7MF設想的一切,而殲-7MF仍然只是停留在構架當中,連圖紙都沒有落實,所以潛在最大的客戶巴基斯坦已經認可“梟龍”而根本就不會下殲-7MF的訂單。正是因為這樣,殲-7MF根本沒有訂單,而沒有訂單就沒有外部獲得的啟動資金。所以作為用於國際軍售的殲-7MF根本沒有發展的前景。而當時成飛132廠的訂單飽和度非常高,為中國空軍生產的殲-7G、為巴基斯坦生產的殲-7PG、即將投產的FC-1“梟龍”,所以將精力都放在這個沒有訂單的殲-7MF上更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殲-7MF轉為國內使用如何呢?事實上,中國空軍根本不會要殲-7MF,因為當時中型的殲-10已經完成試飛即將服役,再花大價錢採購一個二代底子的三代機根本沒有意義。另外,當時中國空軍已經開始進行思路轉變,對於廣袤的中國領土領空,輕型戰鬥機無論在作戰半徑還是滯空時間都已經不適合中國海軍空軍,當時的思路已經開始轉變為中、重型戰鬥機相搭配,也就是殲-10+殲-11系列。所以國內也根本沒有殲-7MF的需求。這樣國內外對殲-7MF都沒有興趣,那麼只能專案下馬。

  • 6 # 戰情解碼

    殲7MF實際上可以稱為殲7的超級魔改版,如果能夠順利完成,殲7MF將成為最強的米格21改型,不僅整體效能可以同F16一較高下,而且還具有價格優勢,非常適合那些需要換裝米格21但經濟又不富裕的國家。不過,由於該機主要定位還是一款二代機,在功能定位上與梟龍戰機有所重疊,同時與當時正在研製的殲10比在效能上又沒有什麼優勢。因此,為保障梟龍和殲10的研製,殲7MF最終無果而終。

    (殲7MF戰鬥機模型)

    提起殲7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作為中國在米格21基礎上研製的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殲7自服役以來,產量達到了1500多架,還有各種改進型號並出口給很多國家,像巴基斯坦裝備的殲7PG曾在印巴衝突中表現出色。殲7不僅戰功卓著,而且還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由弱到強的過程。在上世紀80-90年代,殲7一直是中國戰鬥機設計和改進的主角。在殲7的基礎上,中國進行了很多的魔改設計,培養了大批航空設計人才。在這其中,殲7MF無疑是殲7改型中最先進的一個。

    (殲7戰鬥機)

    當時以殲7為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主要強調高空高速效能。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美國F15和F16,蘇聯蘇27和米格29為代表的第三代戰鬥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三代機強調中低空機動性、先進的雷達與航電技術,這與二代機形成了代差。相比於當時的三代機,殲7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殲7由於採用了機頭進氣的方式,機頭位置難以容納尺寸較大的雷達,導致殲7的雷達探測能力較弱。其次,殲7只能使用近距空空格鬥彈,難以使用中距空空導彈。此外,殲7的機動性也不佳在面對高效能的三代機時,殲7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殲7採用的機頭進氣的方式,限制了機頭雷達的尺寸)

    為此,殲7MF對殲7進行了大量改進。殲7MF取消了機頭進氣道,改為機腹進氣。這使得殲7MF可以容納效能更好尺寸更大的雷達。殲7MF可容納雷達天線在600毫米的高效能雷達,在使用高效能的多功能雷達後,殲7MF將具備使用中距空空導彈進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在氣動佈局設計上,它保留了殲7E的雙三角翼和尾翼設計,在座艙後部還設計有一對小鴨翼,整體採用了三翼面設計,極大提升了整體的機動效能。殲7MF還裝備有一臺推力更大的渦噴13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作戰半徑可達1000公里。殲7MF在設計之初還考慮了多用途作戰能力,可以攜帶鐳射和電子干擾吊艙,以及各種精確制導武器。

    (殲7MF的雷達效能和機動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理論效能來看,殲7MF在機動性和雷達航電系統上遠超殲7和米格21戰機。空戰能力更是逼近早期的F16戰鬥機,也具備一定的中距空戰和超視距空戰能力,還兼具多用途能力。更為關鍵的是該機價格低廉,造價甚至只有梟龍戰鬥機的一半。不過,雖然相比於殲7,魔改版殲7MF效能優異,但殲7的基礎決定了殲7MF的上限不會到達三代機的水平。

    雖然定位於梟龍類似,但是相比於梟龍這種三代機,殲7MF仍然屬於一款二代機,與梟龍戰機在效能上有一定的差距。當時國內還有更先進的殲10正在研發,與巴基斯坦合作的梟龍戰機也在穩步推進,國際市場又是F16等三代戰機的天下,這使得殲7MF顯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殲7MF也難以在現代空戰中佔有一席之地,在當時中國航空工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殲7MF走向終結也就成了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u盤裝多個系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