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皇制度一直存在於日本發展的各個時期,但其實際的政治力量卻一直都在削弱,直到二戰後徹底喪失。那麼天皇制度的存在與否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何影響?其現在的存續還有什麼意義?
16
回覆列表
  • 1 # 木春山談天下

    這個問題要具體來分析,比如歷史和現實就不一樣。

    日本天皇制的確立歷史很久,但是到了近代德川幕府時期,天皇制才真正與資本主義產生了交集。

    德川幕府的200多年統治時期相當於中國的明朝後期到清朝中後期。其實可以把德川幕府想象成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段時間日本是有天皇的,但天皇被“掛起來”只有個名義上的尊號,實權在幕府手裡。但這段時期卻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最迅速以及對外擴張最急迫的時期,中國已經進行了幾次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日本也逐漸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侵略。

    值得一提的是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率軍抵達日本,打破了幕府閉關鎖國的局面,逼迫德川幕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最終引發倒幕運動。1867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任leader德川慶喜被迫宣佈還政天皇,第二年天皇正式總攬大權,年號叫明治。日本開啟了明治維新時代。

    明治天皇對資本主義的促進作用,就不用多說了,中學歷史教科書就有介紹。在他的以身作則和大力推動下,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工業製造業的發展規模以及軍事實力透過擴張甚至戰爭都超過了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從這個意義上,幕府時代的閉關鎖國,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畢竟日本國內市場小,資源有限,商品交換不充分,資訊不暢通,國內資本主義萌芽不可能在大分工、大整合的全球資本主義資源配置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日本國內資本主義不會在幕府統治時期獨立成長。

    而天皇制重新確立,透過對外開放以及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推廣,使得日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國際資本主義產業發展的大框下當中,主觀上和客觀上都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人們意識形態的提高,在服飾、餐飲、乃至語言上都刻意西化,這令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越來越加速。

    二戰後,天皇再次成為虛位,日本首相成為實權人物。這時候天皇制的存在與否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顯然沒有任何影響。就如同英國有女王,資本主義有發展;美國沒有國王,資本主義照樣發展一樣。

  • 2 # 妙妙爺爺2

    日本天皇是幹什麼的呢?很多人都在問,看了很多關於日本政治體制的書,也沒有介紹,那些研究人員也不知去哪兒了。難到就是一個虛位?白吃飽嗎?要說他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何影響?那應該不會有啥影響!要說對政治體制有影響?對它的國家安定有影響?我們推測一下。比如它是我們八卦圖中陰陽魚的陰魚?起的做用外人看不見?或者象母系社會中的女家,男人經常換而它不動?選舉的首相就好比男人。它掌握什麼權力和資源呢?我們好象對它沒有研究。本著知已知彼的原則,是不是應研究請楚呢?

  • 3 # 鳶尾凌礫

    日本天皇(日文:てんのう,英文: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稱號,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當今世界上唯一使用皇帝(Emperor)稱號的無權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現存的皇室,更是日本國家的象徵。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宣稱萬世一系。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從日本神話中第一系神武天皇到現在的第四系明仁天皇,共125代。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的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自鎌倉幕府建立,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

  • 4 # 汾淮居士

    答《碧綠色的兔子鏡中的裙子…16719》曰本的天皇制在歷史上存在得很悠久了,一下子也沒時間說清楚,只能簡而言之:天照大神的後裔們,也有時戰亂紛紛,有時分裂成三十多至二十個小國,有時併成四個國,有時也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日本。原先也是和乾隆皇帝一樣,是閉關鎖國的國策。如果對照清朝的時間也就在乾隆晚期至道光期間,日本被打開了國門。英美…等國用大棒加胡羅卜的手段,要求天皇和慕府官僚,開放貿易。而當時的慕府集團和天皇,特別是天皇集神權和政權於一身,大開國門學習吸收外國先進科技。從比清朝還要落後數倍的小曰本,逐步發展成超過了清朝。從乾隆中期開始到,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從此時即為慈禧太后事實上的統治者)光緒,宣統,卻在江河曰下地衰敗腐朽。相比之下曰本是天皇功不可沒,因為他使曰本得到了進步和展。汾夕河畔。

  • 5 # 第五玥璋

    謝謝,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武士的倒幕運動至明治維新,到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日本的明治維新起初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必然有個權威人物支援哪一個,天皇就是從無權無勢被推到前臺的,結果天皇支援維新,使日本快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後日本軍界涉入政治,日本天皇又不得不支援日本軍人邁上軍國主義。第二階段,是戰後天皇,那就是一個象徵性的權力名詞,原因是美國的民主政體在世界最優秀,影響著日本政治體制,而日本天皇也從神壇走下來變成了人,天皇就是一個擺設,不會影響日本的政體。

  • 6 # 童話裡的承諾

    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號,以天皇為首組成專制統治機構,統治國家。

    中文名

    天皇制

    外文名

    system of Japanese emperor

    天皇地位

    日本全國的表率與象徵等

    目的

    組成專制統治機構,統治國家

    定義

    基本資訊

    天皇是日本名義上最高統治者,也是全國的表率與象徵。不同於一般日本人,天皇與其家族不具有姓氏與公民權等“凡人”的表徵,卻是全國重要政務的批准者。雖然自昭和天皇以降天皇已宣佈放棄其被賦予的“神性”,但多數日本人仍認為天皇代表“國家”、“父母”。換句話說,天皇的意義與日本幾乎可說是完全等同。

    日法考證

    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這種保留封建殘餘並帶有現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根源。二戰後,美華人民要求廢除近代天皇制,但美國政府決定保留沒有實際政治權力的天皇制。[1][2]1946年11月,日本國會透過由美國佔領當局起草的新憲法,保留天皇制,但天皇僅僅是“日本國家的象徵”;採取西方資產階級性質的“三權分立”原則,實行議會內閣制。日本成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

    天皇一覽

    歷史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蹟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曆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的日本統治者都以“王”或“大王”作為稱呼。中國《宋書·蠻夷傳》裡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佈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悽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天皇表

    代 諡號或追號 諡號的

      日語讀法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在位年限 附註及任內大事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2月11日

    前585年3月11日

    75年

    日本史上首任天皇,傳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而確證待查。類似中國的黃帝與南韓的檀君。

    2

    綏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5年11月8日

    前549年5月10日

    32年

    由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共八代,歷史上只有誕生、即位、以及建宮、立後等記載,沒有治績紀錄,故在日本歷史上稱作闕史八代。

    3

    安寧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

    前511年12月6日

    38年

    闕史八代,一說安寧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展開全部

    意義 聽語音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民族所信仰的最高之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亦稱“天照大御神”),日本建國的歷史從出雲系開始,皆與“天照大神”的神蹟故事相結合,所以自古以來的日本人便將對“天照大神”及其神話的信仰轉化為對日本天皇的崇拜,因而逐漸形成了日本人對皇室家國的深切情感,這不僅成為信仰習俗,亦成為日本精神的來源。

    而日本人的人際關係,國家關係也就從這裡出發。

    家父,天皇與母親

    日本人的人際關係標準,在於母親和幼兒之間的庇護及依存之間的關係。在明治以來日本天皇的意義就很複雜,但是對日本而言他們其實就是精神上的骨肉親人。並且被象徵性地看成是『神』,而提升到宗教的領域,而成為絕對價值得存在實體。

    那這樣來說,天皇他到底預設了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說天皇:

    預設了“家父”,一種君臨天下的親密性;

    他意味著全能的統治君權,並且是“神國”和“家族國家”的基礎。

    這也就是說“家長式的天皇制”確實成為“軍事的天皇制”,並且成為一種“母親式”的天皇想像。或許我們可以說“母親之愛”,在國內的權力表現就是一種“愛之鞭子”,在國外就變成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想像。於是這種母親的想像,不管是天皇制是何等兇惡,他總是給他帶著一種“慈悲”的浪漫情調。

    但是這樣的慈悲情調,它也必須擁有他背後的一套基礎來與之深化。而這時日本所使用的方式,或許是你我都不願意相信的,沒錯,就是儒家思想。那它是怎樣的來利用這個儒家思想呢?而這樣的儒家思想,和近代日本的神道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下面這幾點開始著手:

    水戶學與儒教:水戶學是在1665年開始的,它基本上是起始於朱子的名份。

    這個觀念,也就是說君臣之間的關係。而後期的水戶學更承接這個觀念與神道的觀念加以結合,並且去除了儒學的禪讓和放伐易姓的思想,以維護天皇萬世無疆的國體思想,而這個水戶學也就變成了明治維新的根本。

    國學的成立:國學的出現是為了維護日本的“古道”精神,進而想排斥儒學和佛學。並且他主張以強烈的愛國意識來排斥外國理論,進以可以恢復其自尊的民族性。他以一種潛性代的精神,與“母性”的觀念加以結合。也就是我說的那種“慈悲”的“浪漫”情調。

  • 7 # 相忘江湖71941665

    每當聽到我們這個東亞鄰居日本這個國名時,都有種切膚之恨和錐骨之痛。日本天皇制度的存在對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影響應該以二戰結束前和結束後兩部分來看。

    日本傳說中的第一位神武天皇釋出的“詔敕”中就有“八一宇“(將五洲四海置於日本天皇的一個人統治之下),並首次出現“皇道"一詞,可以說從日本天皇出現的那一刻起,日本便萌芽了軍事上侵略思想的基礎。

    豐臣秀吉在16世紀末完成日本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後,便確定了其稱霸亞洲的大陸戰略思想:“欲稱霸亞洲,必先吞併北韓,繼而征服中國大陸,達到以戰養戰之目的:利用明王朝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完成對古印度的征服,繼而完成稱霸亞洲的戰略宏圖,從日本明治天皇維新到裕仁天皇時的侵華戰爭的戰略構想,都是豐臣秀吉時期稱霸大陸思想政策的延續。腐朽沒落,鴉片戰爭後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強的軍事打擊下,連連的辱權,喪地,賠款讓日本那些有識之士己經感覺到日本民族前途的危機感,日本國內開始出現了要像西方列強學習的強烈呼聲,可執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卻因循守舊,不思變革。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長崎以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各項特權。日本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機感讓日本國內的民族矛盾空前高漲,爆發了以下層武士為主體倒戈幕府的軍事行動,結果:以下層武士支援的日本明治天皇政府成立,並於1877年結束西南戰爭,以明治天皇政府戰勝德川幕府統治告終,在這期間,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軍隊,警察和監獄,並開始實行對外侵略政策。從這時開始,天皇是”兵馬大元帥“,官兵必須絕對效忠天皇。軍隊的稱呼也變成“皇軍“。1868年1月3日,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佈”五政復古”,恢復天皇親政,廢除幕府,建立新的中央政府,明治天皇廢藩置縣,1873年日本實行全國義務兵制,並改革農業稅,統一了貨幣。1882年日本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求,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

    1885年,明治天皇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實行內閣制,1886年開始制定君主立憲制。到1900年時明治天皇政府推行的“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維新政策目標基本上己經完成,經濟從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模式急速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模式,日本完成了由封建國家變成現代化的工業國蛻變過程。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在美國的壓力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正式表態自已是人不是神,同年12月份,日本透過新的憲法,日本天皇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和軍事權力,成為了像英國女王一樣,僅僅是一種國家向徵性的人物。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它成為美國遏制蘇聯南下太平洋的橋頭堡。如果廢除天皇的體制,會引發日本國內政局動盪,民心不穩,甚至會發生騷亂分裂,不排除發生內戰的可能性,這樣的日本不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因而美國保留了日本天皇政體,日本天皇的戰爭罪行沒有受到罪有應得的清算。美國的這一做法,可以說給中日關係理下了無窮隱患,如參拜靖國神社和歷史教課書等問題。也給中日關係蒙上了厚厚一層陰影。美國的這種作法讓很多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人認為:“既然發動戰爭的天皇都沒有罪,他們也不該有罪”。這種思維邏輯性至今影響著許多現代的日本人不去正視侵華戰爭歷史,反而是一昧的歪曲歷史事實,不承擔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二戰結束後:美國解散了日本以軍事生產為主體的日本大型軍工企業,使日本經濟由軍部和財閥勾結型壟斷資本主義變,轉變為以自由競的資本主義經濟為主的政治模式。為日本經濟日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北韓戰爭的爆發,日本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下,工廠獲取大量的生產定單,使日本的經濟駛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上。

    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它們無法捨棄的歷史傳統,在日本,天皇政體就是日本人無法捨棄,也是沒有任何政體能替代天皇在日本國民中的崇高政治地位。在古時的日本,並沒有哲學價值體系,只有以天皇思想為主體的神學思想,臣民公認的宗教就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神聖道教,日本人偏執狂熱的國民屬性鑄就了天皇在日本國民心目中的特殊位置:他們認為天皇不是凡間人類,而是天上神仙,他是上天的皇帝之子降臨人間,拯救人類靈魂和世間苦難,所以天皇在日本歷史中的地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雖然天皇在日本歷史上多以沒有軍政實權,以象徵性地位存在,但是在日本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掌握實際統治地位權力者敢撥刀相或是殺害天皇的勇氣與膽量,效忠天皇也是日本武士道核心內容之一。在美國主導下完成的日本憲法中還承認天皇是國家和國民的象徵,足可見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是神聖不可動搖的象徵。如果日本取消天皇政體,這個國家會陷入思想混亂的政治鬥爭中去,不可能取得今天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也正是因為日本狂熱偏執恃強凌弱為虎做娼的國民特徵,使日本只能成為經濟巨人,而做不了政治巨人,在世界大格局中只能飾演政治侏儒的角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薩克與蒙古人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