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1453

    歷史上有很多國家由於戰亂分解為若干個小國。先列舉一下中國古代的。

    1,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2,春秋後期,三家分晉(趙,魏,韓),整個晉國被瓜分成三個小國。3,西晉時期,與中原王朝對立的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先後建立十六個小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4,南北朝時期,中國大片地區持續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先後有“梁,唐,晉,漢,周”五個國號的政權,一前一後,最終北周外戚楊堅結束了這種局面,建立了隋朝。5,唐末,地方勢力持續膨脹,907年唐朝滅亡,後續出現了“五代十國”。6,明朝末年,為反清復明,明代皇室在東南一隅建立了“南明”,大約存在了20年。

    國外:

    1,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分解為“奧地利,匈牙利”。2,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分解為“捷克和斯洛伐克”。3,二戰後,北韓分為“南北北韓”。4,二戰後,越南短期內分解為“南北越”。5,二戰後,德國被美蘇等國分為“東西德”。

  • 2 # 迷宮中的Joker

    布拉佛斯的鐵金庫,是冰與火之歌的世界裡最富有、最有權勢的銀行。其歷史原型無疑是地中海舉足輕重的獨立邦國——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始建於公元453年,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西方世界與東方的貿易中轉站。在公元5世紀到7世紀左右,受到阿提拉和匈人軍隊騷擾的當地農民與漁民,選擇來到這個充滿沼澤的半島建立的社群。在687年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個城邦。於十三世紀後成為地中海的商業中心。1797年法奧戰爭後,有著千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滅亡。直到1866年,威尼斯才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個地區。

    威尼斯共和國史上最著名的總督丹多洛,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禍水東引,給了拜占庭帝國沉重一擊。十字軍東征期間,正是他的引導,西歐十字軍把矛頭從耶路撒冷指向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慘遭洗劫,威尼斯人趁機將大批珍寶運回國。此外,威尼斯共和國也趁機吞併了大批拜占庭領土,包括克里特島,伯羅奔尼撒西南部以及愛琴海上的很多島嶼。

    而此時的拜占庭,正被新興起的土耳其勢力打得焦頭爛額,不得不轉而求助威尼斯。自此,拜占庭掌控的地中海交通要道基本轉讓給威尼斯。而威尼斯,則成為依附在這個虛弱的大帝國上最貪婪的吸血鬼。西歐世界的絲織品、木材、金屬、武器等遠銷東方。而來自東方的珍貴的寶石、香料、藥材、米、無花果、橘子等則成為西歐城堡老爺們的日常消遣。作為中間商的威尼斯,可以說賺的盆滿缽滿。據記載,14到15實際,威尼斯每年的貿易總額高達10萬杜卡特。

    從貿易中不斷吸血的威尼斯,同時建立了一支地中海無敵的艦隊:多達3000艘的商船,這些商船大部分都能改裝為戰艦投入使用,服役的船員有25000人至30000人。而衰弱的拜占庭帝國已經無力投入海軍軍費,甚至還需要僱傭威尼斯艦隊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的海軍。

    在吸乾拜占庭最後一滴血後,君士坦丁堡陷落,奧斯曼帝國取而代之。在與奧斯曼帝國兩百多年的海上對抗中,威尼斯之前攫取的殖民地悉數丟失。武裝上逐漸無力自衛,甚至到最後僅僅剩下數百艘商船。

    1797年,在宣佈對拿破崙投降後,持續千年的商業帝國宣告滅亡。

  • 3 # 淺芳幽笛人

    一、亂世中的淨土——仇池

    翻開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歷史畫卷,如果沿著時間軸俯瞰華夏大地,滾滾狼煙之中,群雄你爭我奪,各國的領域不斷變化,此消彼長。但就在這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血腥時代,在隴南地區卻有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彷彿亂世的看客。

    仇池政權在當時出現的十多個政權中建國最早,享國最長,其史籍雖不曾載於崔鴻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與《晉書》,但散見於《三國志》、《宋書》等史籍的零星記載。這個“靜靜”在隴南“蝸居”、與世無爭的小兄弟竟斷斷續續存續了三百年,比那些一度空前強大的前秦、後趙等大哥們的壽命要綿長得多,它就是氐族人建立的仇池國。

    東漢建安年間,氐人楊騰率領部眾遷至仇池定居下來。三國時曾聯合涼州馬超、韓遂、楊秋和佔據今甘肅一帶的興國氐王阿貴匯合共同反抗曹操。後因戰敗率少數將領投奔蜀漢,其餘部眾被曹操遷至扶風、天水一帶。西晉文帝時,氐人楊飛龍受西晉封號,以假徵西將軍名義,率部落“還居略陽”。楊飛龍以外甥令狐茂搜為養子。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楊茂搜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氐族部眾擁戴稱王,始建仇池國。

    歷史上的仇池國主要是指楊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國、楊定重建的後仇池國。前仇池國被前秦所滅,後仇池國被劉宋所滅。而楊氏後裔所建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也被史學家認為是仇池國的延續,所以完整意義上的仇池國應該指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詩人蘇軾曾在陝西鳳翔任判官,距離仇池國的核心——仇池山並不太遠,但卻始終沒有機會親臨仇池,但他心所向往,寫過數首詩抒發對仇池的嚮往。他另外還收藏有一塊“仇池石”,就連他的隨筆小品集也名之以《仇池筆記》。

    二、夾縫中的短暫國家——西漢金山國

    吐蕃攻佔安西四鎮和隴西以後,對當地的倖存唐人進行殘酷統治。到唐宣宗時期,吐蕃爆發了大規模內亂。受到吐蕃人壓制數十年的唐朝百姓趁機起事,而唐宣宗也趁機從吐蕃手裡奪回多個城池。在反抗吐蕃的唐朝遺民裡,最有名的領導者,莫過於張議潮。張議潮在佔據幾個城池以後,立馬派人和朝廷聯絡。

    而此時宣宗皇帝固然渴望能恢復盛唐時候的榮光,但是客觀國力上,大唐無力經營河西故地。因此,大唐對張議潮,只能授予一些虛銜,對於河西故地,也任由張議潮及其後繼者實行自治。不過,歷代河西地區的割據者,都以大唐朝廷的官僚自居。

    這一情況,直到大唐滅亡,才發生變故。唐哀帝在位後期,軍閥朱溫逼迫唐哀帝退位,而後朱溫稱帝,建立後梁王朝,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一訊息傳到河西地區以後,控制河西的張議潮後人張承奉也不再以“大唐沙州歸義軍節度使”自居,而是宣佈自立為皇帝。

    西漢金山國的“西”乃言其國所居之方位,“漢”言其國之民族屬性,“西漢”連言之,意為西部漢人之國。“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為同Murano與于闐、吐谷渾分界之嶺,即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東南的三危山視為護衛敦煌的兩座神山。又據傳統的五行觀念,西方屬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稱,故名西漢金山國,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

    張承奉宣佈在河西地區(其實當時隨著回鶻等部族的崛起,沙洲歸義軍所能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非全盛時期可比)建立西漢金山國的行為觸怒後梁皇帝朱溫,後梁和西漢金山國立刻成了仇敵。

    而脫離和中原朝廷的關係以後,也讓甘州回鶻看到了機會:甘州回鶻以張承奉無端稱帝為由,發動戰爭討伐西漢金山國。西漢金山國和甘州回鶻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五年。在第五個年頭,甘州回鶻大軍兵臨西漢金山國國都敦煌城外。金山國皇帝張承奉無力抵禦,而朝野上下也一直要求張承奉同甘州回鶻講和。張承奉無奈之餘,只好向甘州回鶻稱臣,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兒皇帝”,西漢金山國也改國號“西漢敦煌國”。

    在西漢金山國向甘州回鶻稱臣兩年後,張承奉去世。繼任者不是張承奉的後人,而是沙州長史曹議金。曹議金上臺後,立刻廢除西漢金山國的國號,並派人前往中原,聯絡後梁朝廷,向後梁稱臣。

    自此,西漢金山國滅亡。

    三、“五縣天子”——殷國

    殷國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鮮為人知的國度,殷國境內最初曾為閩國的一部分,在閩國後期,殷國從閩國分裂而出,割據建國。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王延正在建州建國稱帝,國號為“殷”,改元天德。殷國國小民弱,其統治疆域僅有三州之地,共有五座縣城,王延正的稱帝之舉在當時五代十國諸國中也被傳為笑談,世人諷刺其為“五縣天子”。

    閩國很小,就佔有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但是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內亂不斷。王延曦是閩國第五位君主,王審知的第八個兒子。據《資治通鑑》卷282記載:“閩王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尋舊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數以書諫之,曦怒,復書罵之”。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規勸,王延曦反而回信怒罵,又差人探聽王延政的隱私,二人因此結怨。永隆二年(940年)王延曦攻建州,開啟了閩國內戰,二人於數年爭戰中互有勝負。成為仇敵。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公開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這樣,本來就國土狹小的閩國居然又被生生剜去一大塊。殷國雖號稱三州,但實際上只有將樂、昭武、建陽、建安、浦城等五縣之地,難怪連王延曦的優伶也嘲笑道:“只聞有泗州和尚,不見有五縣天子。”

    天德三年(945)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繼歸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國號閩,仍定都建州。因此,王延政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在國家內部另立國號後又主動復國的君主。

    南唐保大三年(945,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軍陷建州,閩亡。王延政家族被遷移到金陵州。建州改為永安軍,不久,又改為忠義軍。

    四、不止是個傳說——東夏國

    在南派三叔的盜墓小說《盜墓筆記》中次,曾提到在中國的東北有一個東夏國,國君為萬奴王。萬奴王死後,被葬在了長白山上,用九龍抬屍棺作為他的棺槨。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有東夏國存在嗎?東夏國確實曾存在過,在蒙古帝國橫掃歐亞的鐵蹄下,短暫的存在過。

    公元1211年,蒙古與金朝在野狐嶺進行決戰,由成吉思汗的十萬大軍對陣金朝的四十五萬大軍。在這一次戰役中,蒙古軍隊大勝,金朝的精銳損失殆盡,金朝也迅速衰敗。到了1214年,金朝皇帝金宣宗逃亡南京(開封),北方大部分土地落入蒙古帝國之手,遼東地區成為了金朝的一塊飛地。

    這時候,金朝遼東的最高軍事長官蒲鮮萬奴知道金朝復興已不可能,於是在遼東地區,割據獨立。到了1215年,蒲鮮萬奴自立為天王,改國號為大真。大真國建立後,處於蒙古帝國、北韓、金的圍攻之中。為了能在夾縫中生存,蒲鮮萬奴擺出孱弱之勢,向蒙古投降,自己則率領十幾萬的部眾,退入海島之中,以求東山再起。

    在蒙古帝國將遼東的部隊,調往南方之後,蒲鮮萬奴捲土重來,於1218年重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夏。由於他們地處東方,為了與西夏區分,因此稱之為“東夏”。由於蒙古當時正在與西夏交戰,金朝又在中原地區做最後的掙扎。東夏國就在這個夾縫之中,奪下了東至日本海,西至張廣才嶺,南至北韓青州,北至黑龍江的一大塊地區。

    由於蒙古一開始無暇東顧,因此與東夏國展開了友好往來,並承認了他們國家的身份。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上臺。蒙古帝國在其他地方都取得了勝利,開始將目光放在了東北地區,與東夏國的關係因此惡化,最終於1233年將東夏國消滅。

    然而在北韓的史籍之中,在1233年之後,仍有東夏國的記載。因此很有可能東夏國在1233年之後,並沒有被消滅,而是成為了蒙古帝國的藩屬國而存在。之後,蒙古為了進攻北韓半島,加強了對東夏國的控制,導致了東夏國最終消失,但是何時消失,就不清楚了。

    五、神秘的羅氏鬼國

    又名羅施鬼國,為彝族先民在唐末宋初年間在播州等地所建,地理範圍包括今貴州省遵義、銅仁、黔東南除外的廣大地區,其首領稱“大鬼主羅殿王”。

    羅氏鬼國依附於宋朝,南宋末年時曾參與抵抗蒙元入侵的戰爭。元朝滅宋後,在該地設八番羅甸宣慰司、都元帥府等機構,後來又以烏江上游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兩部分。

    羅氏鬼國的中心在羅殿,所以又稱羅殿國。“鬼國”,是因為他們普遍信仰巫鬼教的緣故,其所以被稱為而部落首領乃至國王皆稱“鬼主”、“大鬼主”。關於羅致之所在,一般認為在今黔西、大方、織金一帶,位於鴨池河以西,在“水西”的範圍內。但《元史·地理志》普定路卻說,元代的普定路在宋朝時期稱普里部,“羅甸即普里也”。“羅甸”即“羅殿”。則羅氏鬼國的中心羅殿在今貴州安順。安順在鴨池河上游的三岔河南岸,已不在水西的範圍內。看來,羅氏鬼國的最初範圍只侷限於水西,後來逐步越水而東,所以也就把統治中心遷到緊鄰水東的普里部(安順)來了。還可以看出,羅氏鬼國內仍然存在著很多部,而普里部即其中之一。

    唐、宋時期在西南地區出現的“羅氏鬼國”,是在唐、宋王朝和西南的南詔、大理國政權對某些地區控制不及的情況下,“烏蠻”(彝族)中的上層分子崛起建立的民族政權。由於缺乏必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這個“羅氏鬼國”不可能把西南地區所有的“烏蠻”都納入其統治的範圍之內。而且,“羅氏鬼國”內部也仍然分為許多部,反映了它的內部也不鞏固。到元朝征服其地之時,這個“羅氏鬼國”也就瓦解了。

  • 4 # 燕趙節度使

    “無賴之國”南平。

    歷史上有的國家豪橫,有的國家懦弱,有的國家悲壯,有的國家奢侈糜爛,有的國家富甲一方。

    但歷史上有個小國家卻以“無賴”被記入史冊,它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小國:“南平”。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南平實際所轄的只有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一城。

    高季興到任後,勵精圖治,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招集流民,民漸復業。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高季興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趁機擴張領土,佔領了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二州。

    南平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

    從地圖上看我們會發現,南平地處中國的“十字路口”。

    它的都城位於荊州,位於長江中游,是巴蜀到江南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到湖南湖北的必經之路。

    所以說,南平地處交通要道。

    交通要道,自然商賈往來眾多。

    地小國貧的高季興就開始打起了來往商賈的主意。

    五代中原政權,如梁唐晉漢周建立後,南方的一眾小割據政權紛紛稱臣納貢。

    比如後梁建立後,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這些政權的使者們帶著貢品前往開封朝賀,路過荊南,高季興見財起意邀留使者,劫其財物。

    南漢、閩、楚派人前去譴責高季興,高季興就會灰溜溜的把財物奉還。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給它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

    不僅對中原王朝梁唐晉漢周稱臣,還對南方的稱帝政權也稱臣,以換取安全保證和賞賜,同時維持商貿往來,收取賦稅。

    對於南平的這種行徑,各國無可奈何,又好氣又好笑,稱之為“高賴子”。

    北宋建隆三年(962)宋軍以假道湖南之計,順便降服南平。

  • 5 # 老無歷史觀

    南漢,想作官,先自宮。

    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位於中國最南部的小國,領土面積相當於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三省。

    南漢的創立者是劉隱,在唐朝時一度做到清海軍節度使,也即廣東、廣西、海南三地的黨政軍一把手。後來他受後梁的冊封,為南海王。

    劉隱畫像

    但劉隱是個短命鬼,三十多歲就去世了,死前向後梁請求立弟弟劉陟為南海王。

    劉陟當了幾年南海王,見條件成熟,便建國稱帝,國號漢,我們現在叫做南漢。後來他死後傳位給兒子劉玢,但沒多久就被劉玢的弟弟劉晟篡位。劉晟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劉鋹。

    在劉鋹之前,南漢已經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國家了,從首位皇帝劉陟到後面的繼任者,各個都是殘暴之君,喜歡珍寶美女,大興土木。內部已經發生過張遇賢的百姓起義,對外將領叛變,佔領了交州。南漢派兵征討,卻被打得打敗,交州也從此被他人佔去。

    到了劉鋹繼位,情況就更惡化了。他是劉晟的長子,在公元958年繼位,時年十七歲,歷史上叫他漢後主。他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庸懦無能之君,不僅不會治國,還把政事都委任給宦官龔澄樞、陳延壽等人。

    以前的東漢、唐以及後面的明朝都有宦官專權的現象,但能做到像南漢這個朝廷“滿朝官員都是宦官”的情況,還真是空前絕後。

    劉鋹的想法很奇葩,他認為有家室的人當了官之後,做事會顧及自己子孫後代,而不會只是像宦官一樣只對自己盡忠,因此他只信任宦官。臣屬必須自宮才會被重用。

    假如你很有才幹,從地方做到了中央,又或者是考試很好,一個不小心考中了狀元,那恭喜你,你就快要無後了。因為這些有才能、有學識或者皇上看中的和尚、道士之流,都得先去蠶室閹割之後,再委以重任。

    在這種風氣下,很多人為了當大官,主動閹割,做一個為了事業的嶽不群。這樣因主動或為了免死而成為宦官的人,一度高達兩萬人之多。

    按照正史的記載,東漢時宦官有一兩千人,唐朝時最多也就過萬人。明朝時雖說宦官數量有說七萬、有說十萬的,但當時明朝有人口1億。而南漢滅國時“州六十,縣二百十四,戶十七萬二百六十三”,人口總數至多在百萬左右,宦官比例達到了2%,明朝這一比例也才0.1%。

    除了信任宦官,劉鋹還信任女官,早期女侍中盧瓊仙龔澄樞一起手握大權,很多宮女也任命為參政官員。後來寵信女巫樊鬍子,把政事都交給她,就連宦官龔澄樞和女侍中盧瓊仙都依附她。

    在這個國家,當一個真正的男人,是別想做大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齡果樹不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採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