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時期,望遠鏡也是日軍軍官的標配。
二戰時期,日軍軍官標配三大件:望遠鏡,軍刀,指北針!其中,望遠鏡最珍貴。起初,只有大隊長以上的指揮官才能配備。而日軍一個大隊是1100人,相當於我軍的團級指揮官了。可見,日軍望遠鏡有多珍貴。
也是因此,抗戰時,很多日本軍官,只能自己出錢購買望遠鏡。一直到抗戰後期,戰爭規模小型化,才將望遠鏡下放到中隊級別的軍官。不過,這些人裝備的也是最次的望遠鏡。
1945年,日軍投降的時候,清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的時候,就被要求將望遠鏡和軍刀一起交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望遠鏡在日軍軍官看來,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日軍裝備的望遠鏡,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十三年式6倍望遠鏡”。這款望遠鏡仿製的德國蔡司狩獵型ORION(獵戶座)望遠鏡,比日軍在日俄戰爭時使用的“明治37式6倍望遠鏡”更先進,視野更寬闊。其生產方式是,跟德國工程師合作,從德國進口零部件,再到日本國內組裝。
日軍的很多大隊長以上的中高階軍官,使用的都是這種望遠鏡。
第二種,“九八式7倍望遠鏡”。這款望遠鏡也是仿製的德國蔡司望遠鏡,只是,他的出瞳直徑更大,更有利於在光線不好的時候使用。也是因為這個優勢,日本海軍主要裝備的就是這款望遠鏡。只是在海軍序列裡,它的名字叫“航七型”望遠鏡,其實也是“九八式”的一個衍生型號。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使用的就是這種望遠鏡。
第四種,“九三式”4倍望遠鏡,主要裝備騎兵、低階軍官使用。這種望遠鏡相對於上面的,成本低,製作粗糙。日軍中下級軍官,使用的大都是這種望遠鏡。
(日軍軍曹使用九三式望遠鏡指揮機槍。)
迴歸正題,為什麼太平洋日軍望遠鏡下面有塊白布。上面圖片我們也能看出,日軍陸軍使用望遠鏡時,下面是不帶白布的。而海軍卻不同,下面掛著一塊白布。
首先,海軍掛白布,主要目的肯定不是怕磨損鏡片。因為,陸軍沒掛,也沒說怕磨損。
其次,我認為,這肯定是因為使用環境不同:海面更容易反光。掛一塊白布的話,當舉起望遠鏡時,可以遮擋從目鏡下方散射到鏡片上的光線。
最後,掛一塊白布,可以用來抵擋口鼻撥出的哈氣,防止鏡片霧化。而且,海上晝夜溫差大,鏡片霧化現象更容易出現。所以,掛一塊白布是很有必要的。
-
3 # 冬雨AK
“此布條用於擦鏡子上的水分或汙漬,也可防止鏡子與衣服之間的摩擦。”——《日本海軍軍裝圖鑑》
日本海軍軍裝圖鑑裡給出了答案,這塊白布是用來擦拭望遠鏡鏡片和防止望遠鏡與衣服之間摩擦的,說白了就是清潔和保護望遠鏡的。
二戰時期,日本在所有列強中是實力最弱小的,工業實力也是最差的,因此很多工業產品需要進口,當時日本的光學產業很弱,無法自給自足生產一些高質量的望遠鏡,因此只能從德國進口,並且海軍的望遠鏡是最先進的,這樣的一支望遠鏡是十分昂貴的,只有小部分高階將領才會配發,這些將領自然十分的珍惜,平時使用都是小心翼翼,至於中下級軍官,只能自費購買,很可能花費自己很大一部分錢財,就更加貴重了。
所以,在望遠鏡下方吊一塊白布,一方面可以隨時擦拭鏡頭,仿製灰塵對觀測效果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仿製望遠鏡和衣服上的金屬紐扣 配飾摩擦損壞。
雖然看起來有些可笑,但還是十分實用的。
-
4 # 風歌飄揚
太平洋的太陽照射強度大,白色東西,對太Sunny的反射強度大一些,望遠鏡受到太Sunny的照射度要小一些,望遠鏡的壽命長一些。
-
5 # 度度狼gg
日本的軍用光學技術師承於德國,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鬼子們購買了第一批共105支德制蔡司望遠鏡, 經過學習研究和購買專利,1918年正式成立“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開始自造軍用望遠鏡。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是三菱公司,同時也是現在日本知名品牌“尼康”公司的前身。
(南雲這個帶子顏色不對)
總體來說,日本人的模仿水平還很不錯,生產的軍用光學器材質量很高,比如早期的“九三式”8倍炮隊鏡,1950年以後志願軍炮兵都還愛不釋手。但是在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先後爆發後,日本人的一個重大弊端暴露出來:原料短缺和軍備產能不足。
尤其是海軍訂購的高倍望遠鏡供不應求,陸軍裡面計程車官和騎兵也急需大批裝備,為此“尼康”主要採取了兩個辦法:第一是給陸軍生產簡易版的“九三式”望遠鏡,來替代之前做工精良的“十三年式”,說白了就是注水豬肉,第二是給海軍望遠鏡添加了更多的保養功能,意思是讓裝備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
(注意山本五十六的黃色和紅色)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作戰時,風大浪大水氣重,同時還要常時間混跡在熱帶氣候下,所以望遠鏡專門配備了更大塊的專用“望遠鏡布”(陸軍的鏡布在盒子裡,跟現在的眼鏡布大小差不多,黃褐色)。大鏡布的作用有三,其一是防止掛在胸前時與軍裝上的銅釦、勳章、綬帶發生摩擦和掛扯,既是保養需要也是軍容需要。
其二是方便隨時擦拭水滴和汚漬,畢竟在風大浪高的太平洋上,隨時會出現望遠鏡片被水花附著的可能。其三是用來防止長時間舉鏡觀察時,口中的哈氣會讓鏡片霧化模糊,關於這一條,其實我們自己試著舉起望遠鏡也能發現,因為當時的鏡片尚無抗霧能力,畢竟使用海軍望遠鏡進行空中和海面搜尋時,單次平均耗時遠遠超過陸軍。
(一紅一白色)
而日本海軍內部,則根據這塊望遠鏡布的 醒目性,又進行了職務性區分,以便在作戰中能夠突出使用者的身份: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或某艦隊司令官,鏡布為黃色;驅逐艦以上單位的艦長或副艦長,鏡布為黃色;其它有資格佩掛望遠鏡的軍官和士官,鏡布才是白色,不僅如此,你注意觀察的話,望遠鏡的掛帶也是跟鏡布一樣有顏色區分的。
我們看過的太平洋戰爭電影裡,比如《虎虎虎》、《決戰中途島》以及《二逼們的大和號》等等,在這一點的展示其實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望遠鏡掛著布,有的也不掛,比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出現的鏡頭基本不掛,對於講究規矩的日本海軍來說,很顯然這是內部的約定俗成以及慣例,但肯定不是軍事條例,否則就得跟德軍的防毒面具罐一樣,有用沒用也得總是揹著。
(小角色們是白的)
日本有個研究軍裝和軍備歷史的所謂專家,名字叫作柳生悅子,他曾經出版過一本書《日本海軍軍裝圖鑑》,書中提到了二戰日本海軍關於望遠鏡布和掛帶的問題,大致如此。如果是美日合拍的戰爭電影,一般會注意此類細節,而如果是老美自己憋出來的影視,就不大會留意了,這也是那幾部電影關於望遠鏡布方面不盡相同的主要原因。
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在軍事自媒體上討論過,還有一些大家給腦補出來的作用,比如可以用來擋光,從而減少觀察目標時其他光線對目鏡的干擾等等,也都可以接受,日本人擺弄精細東西既認真又刻板,既然能夠選擇使用大塊的望遠鏡布,就說明一定具有相當的作用。
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滿足部隊裝備所需,害得不少鬼子中下級軍官要自掏腰包去市面上購買,自己的傢伙什,使用起來能不心疼嗎?妥善保養不足為奇。
(這個就亂了)
-
6 # 兵器知識譜
二戰時期太平洋日軍望遠鏡上的那塊白布叫做“鏡頭布”,確切地說是一塊皮質,而不是布,即鹿皮鏡頭布,主要作用是擦拭望遠鏡的鏡片,日軍中只有海軍中高階軍官才使用鹿皮鏡頭布,陸軍和空軍則使用鏡頭紙。
日本海軍使用鹿皮鏡頭布的原因在於海上是一個溼氣極重的環境,望遠鏡的鏡片極易起霧,使用者對鏡片的擦拭頻率非常高,如果不使用優質鏡頭布,那麼鏡片鍍膜的損傷將不可避免,久而久之鏡片就花了。
軍用望遠鏡的鏡片並非單純的玻璃片,而是根據設計要求,用玻璃打磨成玻璃片以後再透過多層鍍膜工藝處理才成為包括望遠鏡在內的觀測器材可以使用的鏡片。
望遠鏡在二戰時期是非常重要的觀測器材,這個時期的電子探測技術尚處於探索階段,對目標的搜尋和瞄準方式仍然以肉眼觀測為主,所以望遠鏡對於軍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作戰器材。
再加上二戰時期日本對光學鏡片技術的研究剛剛起步,高檔望遠鏡產量非常低,尤其是海軍使用的大倍數望遠鏡對於日軍而言更是彌足珍貴,因此使用高檔的鹿皮鏡頭布來擦拭望遠鏡也是可以理解的(參考華人喜歡給蘋果手機安上手機殼的行為)。
望遠鏡是軍隊最基本的觀測器材,作戰部隊的軍官幾乎人手一個,是最普通的軍事裝備,不僅軍隊大量裝備,民間同樣廣泛使用,那麼問題就來了——日軍為何如此珍愛自己的望遠鏡呢?我們從下面幾點來進行分析。
▼下圖為上世紀的高檔相機以及鹿皮鏡頭布,高檔的軍用望遠鏡與高檔照相機一樣,核心部件都使用精密的光學鏡片,因此特意配備高檔的真鹿皮作為擦拭布來清潔鏡片,日軍望遠鏡下面掛的“白布”就是鹿皮鏡頭布,而非普通白布。望遠鏡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性精密光學技術水平的典型代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造望遠鏡的難度遠遠高於造槍造炮,以中國為例,早在晚清時期就具備仿製現代步槍的能力(1895年,漢陽兵工廠開始仿製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俗稱“老套筒”),然而望遠鏡的仿製生產能力卻是民國時期才擁有的(1936年,雲南光學儀器廠,即現在的298廠)。
而正真的中國產望遠鏡則是到了1939年才得以仿製成功,即6×30倍的“中正”式軍用望遠鏡,使用領袖名諱來為一款仿製的望遠鏡命名,足見軍用望遠鏡的研製和製造是多麼的不易。
而日本的望遠鏡工業雖然比中國強,但是其精密光學技術同樣也是從仿製開始的,大家應該知道這樣的事實:一、二戰時期世界上最好的精密光學術是德國的。
所以日本的精密光學技術引進於德國,日軍裝備的軍用望遠鏡也是仿製於德軍望遠鏡,比如日本陸軍裝備的“正大十三年”式望遠鏡就仿製於德國蔡司狩獵型ORION(獵戶座)望遠鏡,而仿製的廠家就是日本光學NIKKO株式會社,即現在大名鼎鼎的尼康公司。
該型望遠鏡的倍數為6×24倍,6的意思是指望遠鏡的放大倍數為6被,與6被瞄準鏡的意義相同;24的意思是鏡片直徑,以毫米表示,即該型望遠鏡的物鏡直徑為24mm。
為何說望遠鏡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精密光學技術水平呢?答案是鏡片難造!我們先來看看世界十大鏡片品牌:
排名第一的是德國RodenStock,即羅敦司得公司,一幅望遠鏡的價格比反坦克導彈都貴;第二名是法國ESSILOR,即法國依視路公司,他們生產的一塊鏡片比LV包包都貴;第三名是日本NIKON,即尼康公司,世界上90%的照相機鏡片由他們生產;第四名是日本HOYA,即雅豪公司,世界名錶以及精密儀表所使用的鏡片都出自他們之手;第五名到第十名分別為美國的精工、蘇拿、羅傑斯以及臺灣的寶麗來、大陸的楷模。
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澳洲等大國則不具備生產精密鏡片的能力,印度更是連望遠鏡都無法自產。
可見“高精尖”並不是誰都能弄出來的,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那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日本之所以能有兩家公司名列其中,完全是他們的高瞻遠矚造就的,中國的楷模則完全是用錢砸出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總算能研發高階鏡片了。
▼下圖為正在為光學鏡片鍍膜的中國高階技工李巖,這塊精密鏡片將會被安裝到“吉林一號”衛星上,該衛星的解析度達到了全色≤0.72米、多光譜≤2.88米的水平,比間諜衛星還清晰,這得益於中國在精密光學鏡片領域上取得的進步,否則衛星要使用的精密鏡片還得花大價錢跟國外買。軍用望遠鏡使用精密光學鏡片,因此屬於精密器材軍用望遠鏡所使用的鏡片就屬於精密光學鏡片,它的形態類似於普通玻璃,但是成分和效能則完全不同,是用高純度矽、硼、鈉、鉀、鋅、鉛、鎂、鈣、鋇等的氧化物按特定配方混合,在白金坩堝中高溫融化,用超聲波攪拌均勻然後去氣泡得到。
冷卻後的玻璃塊,必須經過光學儀器測量,檢驗純度、透明度、均勻度、折射率和色散率是否合規格。合格的玻璃塊經過加熱鍛壓,成光學透鏡毛胚。
光學透鏡的加工流程是這樣的(冷加工工藝流程):透鏡毛坯→切削→粗磨→拋光→芯取→鍍膜→粘合→塗覆。
由於光學透鏡的加工工藝是一個複雜的精密加工過程,如果詳細介紹將會佔用較大篇幅,所以我們重點介紹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鍍膜工程(蒸鍍法)。
為了使鏡片具有所需的光學效能,需要在鏡片的兩個表面鍍上一層厚度不同的薄膜層,使其達到具有一定光譜效應和成像效果。
施工時先將鍍膜機真空腔體的鍍膜藥材加熱使其向上蒸鍍到面對藥材的鏡片表面,鍍膜結束後將鏡片翻面,繼續施工。
鏡片薄膜主要分為AR膜和IR膜,即增透膜和紅外截止膜,軍用望遠鏡的鏡片需要兩種膜都鍍上,鍍膜藥材主要有氟化鎂、氧化鋯、二氧化鈦、二氧化矽等。
可見精密光學鏡片的加工是十分繁瑣的,這就造成了高檔軍用望遠鏡昂貴的價格,確切地說應該是——但凡使用精密光學鏡片的裝置價格都不菲。
比如售價高達幾萬元一臺的尼康單反相機和幾萬塊一套的照相鏡頭,它們的價格貴就貴在鏡片上;我軍裝備的望遠鏡使用的鏡片為中國產低端鏡片,所以一部望遠鏡的採購價僅為3000元左右,而使用進口精密鏡片的狙擊步槍瞄準鏡的採購價達到了10多萬,這也是CS/LS4狙擊步槍售價高達26萬的原因(精密器材歷來都不便宜)。
▼圖為美國Leupold公司出品的MK8 CQBSS型8×24mm光學瞄準鏡(俗稱8倍鏡),單價約為25000元人民幣,而中國CS/LS4狙擊步槍所使用32倍白光瞄準鏡單價更高,可見精密鏡片的價格時非常高昂的。日軍喜歡在望遠鏡下面掛一塊“白布”的原因也許說一千道一萬都很難讓廣大讀者朋友們理解日軍究竟有多愛惜自己的望遠鏡,那咱們不如用事實說話——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指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北韓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其中與日軍望遠鏡有關的故事則是發生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兩國在北韓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中,該戰以日本帝國擊沉沙俄21艘戰艦獲勝而告終(總噸位27萬噸),史稱“對馬海戰”,日軍參戰部隊為“太平洋聯合艦隊”,艦隊司令官為東鄉平八郎 。
日軍獲得空前勝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日軍強大的聯合艦隊中竟然只有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擁有一具大倍數望遠鏡,即8×60倍的海軍專用望遠鏡。
這具8倍鏡還是東鄉平八郎1871年去英國留學時自掏腰包購買的,相當於533日元(當時日軍上尉軍官一年的工資約為350日元),當時日本自產的“三七式”望遠鏡的僅為6×18mm的6倍鏡,根本不能滿足海軍需求,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東鄉平八郎本人對這具花重金買來的望遠鏡珍愛有加,使用時常常在望遠鏡下放掛著一塊配送的白色鹿皮鏡頭布,便於隨時擦拭鏡片。
久而久之,東鄉平八郎的做法竟然成為日本海軍傳統,所有使用高倍望遠鏡的中高階軍官都喜歡掛著一塊看似白布的鹿皮鏡頭布,儘管此後日本已經能夠批次生產“九八式”7×50mm望遠鏡以及“二式”8×32mm望遠鏡,軍官們再也不用花一年的工資去買高倍望遠鏡了,但是這塊“白布”似乎已經成為海軍中高階軍官們身份的象徵,象徵意義已經大於實際作用,這也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中還存在為望遠鏡“掛白布”現象的原因。
▼下圖為使用“掛白布”高倍望遠鏡觀察戰況的日本海軍中高階軍官,他們手中的望遠鏡應為自產的“九八式”7×50mm望遠鏡,戰後日本精密光學鏡片能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的原因也許與他們素來珍愛精密器材的情懷有關。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二戰時期太平洋日軍的望遠鏡上那塊“白布”其實不是布,而是白色的鹿皮鏡頭布,專門用來擦拭高檔望遠鏡的鏡片。軍用望遠鏡屬於精密器材,高效能的鏡片造價十分昂貴,如果使用一般的面料來擦拭鏡片,極有可能將鏡片擦花,所以日軍專門為高檔望遠鏡配發真皮材質的專用鏡頭布,並將其掛在望遠鏡下面,便於軍官擦拭前物鏡和後目鏡。
第二、由於日本在一戰前後才建立自己的精密光學鏡片產業,少部分家境寬裕的軍官只能高價從國外採購高檔望遠鏡,對自己的望遠鏡珍愛有加,所以用“掛白布”的形式保護望遠鏡。
久而久之這種做法便成為日本海軍的傳統之一,當軍艦上出現一位望遠鏡上掛有白布的軍官時,官兵們就知道他必然是一名中高階指揮官了,剖有炫耀的意思在裡面,所以說日軍望遠鏡下掛白布的行為屬於象徵意義已經大於實際作用。
文章最後我們來延伸一個知識點——為何美、英、德、俄等這些列強國家的海軍沒有掛白布的現象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些國家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精密光學鏡片技術了,這些國家的高檔望遠鏡雖然也不便宜,但是產量能保證,又是國家和軍隊出錢採購,根本不用自己掏腰包,因此再高檔的望遠鏡在他們手裡也不覺得有多稀奇,鏡片擦花了就讓後勤拿去維護便是,或者乾脆直接向上級申請一具新的,所以這些列強國家的官兵根本不會像日軍那樣對區區望遠鏡產生“珍愛”的。
▼下圖為二戰時期德國海軍裝備的徠茲7×50mm望遠鏡,該型望遠鏡的單價約為1600馬克(戰前),相當於67200元人民幣,可以說非常昂貴了。
回覆列表
望遠鏡-多用於軍事的非殺傷力重要的裝備之一、迄今為止仍然是軍隊的重要裝備。
二戰時期、在光學精密儀器製造上技術水平有限、高精度軍用望遠鏡需要進口、尤其是日本海軍進口了德國生產的望遠鏡、而且是價格不菲;後在德國的技術支援和幫助下日本中國產望遠鏡陸續裝備日軍。(二戰中日本海軍裝備進口的德國望遠鏡)(二戰中日本中國產的“十三式”望遠鏡)(二戰中日本陸軍“軍槽長”佩戴的望遠鏡)那麼?二戰中日本海軍軍官佩戴望遠鏡為什麼在胸前吊一塊白布?
根據日本“並木書房”出版的《日本海軍軍裝圖鑑》介紹:“此布條用於保護作用、擦鏡片的水氣和汙漬、也防止鏡片與服裝、紐扣、武裝帶、胸前勳章產生碰掛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