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罔炎史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魏略載帝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曰:“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

    這是整本《三國志》中唯一的關於“劉升之”的記載。僅從文中推斷,應該就是劉備之子。而劉備兒子中有記載的只有3人:劉禪、劉永和劉理。

    既然是魏明帝昭告天下的文書,那麼不提劉禪,而提劉永和劉理顯然是不合適的,以此來看,這個人應當就是劉禪。

  • 2 # 小史一樁

    有人認為劉升之是劉禪別名,另一說是劉備別子。

    先說劉禪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載明帝時期的公文:“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

    根據《魏略》,劉禪身世飄零,令人掬一把同情淚。

    《魏略》寫道,劉備在小沛時,遭曹操兵襲,倉皇逃難,拋妻棄子,奔逃荊州。當時的劉禪只是個孩子,躲躲藏藏,跟著別人西入漢中,後來被賣掉了。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有個叫劉括的人避難到漢中,買下劉禪,一問之下知道劉禪不是普通人家的後代,於是撫養劉禪長大。劉備奪下益州後,一位簡姓將軍出差到漢中,劉禪上門求見,自稱他的生身父親字玄德,簡將軍反覆訊問,發現真的是劉備失散的兒子,非常高興,轉告張魯。張魯把劉禪送回益州,劉備立劉禪為太子,命諸葛亮為太子太傅。

    這和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出入很大,而且相互矛盾。

    且不說《三國志》對劉禪的苦兒流浪記事一字未提,《三國志》明寫,劉禪生於荊州(甘皇后隨劉備到荊州後,生下劉禪) ;曹操破荊州,劉備逃難,妻離子散,劉禪在當陽長阪被趙雲抱著,倖免於難。劉備稱漢中王后,立劉禪為太子。倘若《魏略》的說法屬實,那麼《三國志》便從頭錯到尾;如果《三國志》無誤,《魏略》便拼湊謬誤。

    裴松之雖然引用《魏略》之說,但不苟同,在案語中以時間不對為辯駁。《後主傳》說:“初即帝位,年十七”,諸葛亮在劉禪即位次年領益州牧,寫給主簿杜微的信中說:“朝廷今年十八”,可見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建安十三年劉備拋棄妻子敗逃時,《趙雲傳》說:“(趙)雲身抱弱子以免”,這個“子”就是劉禪。劉備與劉禪並無離散紀錄。然而,依《魏略》的記載,建安五年(200年)劉備敗於小沛時,劉禪已經出生了,到劉禪即位時(223年),劉禪的年齡至少二十好幾了。

    另外裴松之沒說的是,劉備稱王然後才有可能立劉禪為太子。劉備稱什麼王?漢中王。那是在擊敗張魯之後。張魯逃出漢中,又哪來送劉禪回益州之舉?

    而我們若把裴注其他資料排比一番,矛盾的地方又更多了。因為如果劉禪從漢中被送到益州,許多史事,如趙雲力救阿斗、孫夫人意圖劫阿斗回江東等,更不存在。

    有人以為《魏略》既然是部史書,不可能亂寫瞎編,即使有誤,也只是某個環節寫錯了。所以為《魏略》解套,猜測劉備真的有個孩子走失,但筆誤為劉禪,實際上另有其人。

    是誰?東找西找,找出一個叫做劉升之的人。

    神秘人物——劉升之

    劉升之的名字出現在《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載明帝時期的公文,把諸葛亮罵一頓後,來了一句“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意思是諸葛亮擅權,劉備的幾個兒子權力被架空了。問題是劉升之兄弟又是什麼人?升之應該是字,劉備的三個兒子,劉禪字公嗣,劉永字公壽,劉理字奉孝,沒有一個叫升之的。於是有人推理出,這位流浪兒就是劉升之,但從歷史裡蒸發了,未能繼位,不是劉備不認他,就是劉升之死得太早,讓弟弟劉禪接班。

    這是唯一可以為《魏略》解套的說辭,否則《魏略》就是胡說八道。但此說證據薄弱,而且必須考慮的是,劉禪會不會就是劉升之?

    有此一說:劉禪原名劉鬥(小名阿斗,即因此而來。)根據名和字的關係,“鬥”和“升”同為度量衡,意思相近,劉鬥,字升之,十分合理。這麼一來,劉升之就是劉禪。問題又回到原點。

    趙一清對此解釋道:《後主傳》字公嗣,此雲劉升之兄弟,豈別字邪?又後主小名阿斗,與升之字亦合。盧弼《三國志集解》亦在《後主傳》裡解釋道:後主小名阿斗,見《劉封傳》;一字升之,見《魏志·明帝紀》太和二年注引《魏略》。周壽昌又道:後主小名阿斗,故有升之之字。

  • 3 # 天晴愛睡覺

    我看遍了《三國演義》沒看到劉升之這個人,倒是正史中曹睿老鐵寫的聖旨提到此人

    先看一封曹睿的詔書: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務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明帝紀》注引《魏略》

    說諸葛亮在外面胡搞,劉升之兄弟獨守空城,一州之地為之一空,這沒毛病,諸葛亮確實把精壯的都帶走了,這“劉升之兄弟”什麼鬼;待我來破了這廝的妖法;

    A,釋義為劉升的兄弟,那這劉升老鐵必定是劉備家的人,不然不姓劉也守不了益州,守蜀國的劉禪是劉升的兄弟,那這老鐵就是劉禪的兄弟撒;劉升的兄弟是劉禪,劉禪的兄弟是劉升,這就和諧了。

    B,“劉升之”是個人名,那尼瑪兄弟倆守國是啥操作,眾所周知,蜀漢劉禪在位的時候一直沒搞過二元政治,帶頭大哥就他一個,那這劉升之兄弟很可能就是劉禪生的猴子,不然兄弟倆憑啥守益州;

    C,劉升之就是阿斗老鐵,眾所周知,升和鬥都是古代的器量工具,10升為一斗,說白了你把阿斗老鐵喊成10升,他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能就這三種,撿你喜歡的去相信就夠了,相信自己,不要試圖說服別人

  • 4 # 究史學識

    1.關於“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這句話是在《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的記載。

    2.在《漢書·律曆志》有云:“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又云:“鬥者,聚升之量也。”這是把“鬥”、“升”都理解為容量的單位。如果把“鬥”理解為天上的北斗星座,那麼“升”就可以作動詞上升解,昇天而為北斗,含義也很美好。陳景雲在《三國志集解》裡說:“鬥當做升,後主一字升之。這可能就是指的劉禪,他的小名為阿斗。

    3.在《三國名將》一書中講到,劉備在荊州認了一個養子劉封,眼下已經二十歲出頭。這劉封原本姓寇,既不是劉備的親生血脈,個性又強硬生猛,接班當君主不是理想的人選。他應當有兩套名字。最初取名為“鬥”,字“升之”。鬥和升有意思上的聯絡。當時人們常常把“阿”字加在人名之前,表示感情色彩,例如呂蒙稱阿蒙,在逍遙津鞭打孫權坐騎助其脫險的谷利稱阿利之類。所以劉鬥也有阿斗的稱呼,而曹魏則稱他表字“劉升之”。後來正式改名為“禪”,字“公嗣”。禪是帝王權位的非親屬傳讓,公嗣是公眾推選的繼承人,含義也有密切聯絡。至於改名的時間,則應當在劉備自稱漢中王,正式建立蜀漢政權之後。

    因此,此處說的劉升之指的就是劉禪,如果是劉禪的其他兄弟,沒有記載好像說不過去,如果是指其他人這麼唐突的出現也不大合理。

  • 5 # 小生講史

    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提到: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所以,三國劉升之便由此而來,引後人紛紛猜測他是誰。

    第二:劉升之可能是劉阿斗。

    理由有二:(1)據清人陳景雲在《三國志集解》:鬥當做升,後主一字升之;這麼一說,劉升之是劉阿斗,劉阿斗也是劉升之。

    (2)陳寅恪先生分析唐代韋莊的《秦婦吟》這樣說“一斗黃金一升粟”,後人卻常常混淆為“一斗黃金一斗粟”,所以,鬥與升可混為一談,自然,劉阿斗就是劉升之了。

    第三:劉升之可能是劉備長子,而非劉阿斗

    因為三國時期基本上都是單字名,升之很大可能是字,而劉阿斗的字從來都是公翤,所以有人猜測劉升之是劉備長子,因為史書記:劉備與呂布對峙時曾丟失妻子(這裡指妻子、兒子),按阿斗歲數推算不符,而且後面史書又記:簡姓將軍領回劉升之,其實是簡雍想接回劉升之擁他為帝,綜上所述,劉升之又只能是劉備長子。

    因此,不管劉升之是誰,他終究是歷史長河裡的一道謎題,留待我們以及後來人慢慢揭曉。

  • 6 # 太行山脈2019

    在《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魏略載帝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曰:"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這是《三國志》中唯一關於"劉升之"的記載。那麼這個劉升之究竟是何許人也?我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劉升之這個名字出現在《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一文中,是魏明帝曹叡在公元228年春,蜀軍撤軍後,罵諸葛亮而寫。主要意思是曹叡罵劉備和諸葛亮是殘賤之人。說諸葛亮外務立獨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在守空城。這裡的"劉升之兄弟″確實是指劉家,但主要是指劉禪,因劉禪當政。

    二、雖然"劉升之兄弟″,主要指劉禪,但我覺得劉升之並非只指劉禪,而是指劉家皇室所有的人。這是曹叡在挑撥離間劉家同諸葛亮的關係,別有用心的製造蜀國高層內部的矛盾。

    三、在這裡"劉升之兄弟"的稱謂,主要是指劉禪不假,但我認為劉升之並不是劉禪。因為從歷史資料查證,從來沒有看到劉禪叫劉升之這方面的記載。作為當過蜀國皇帝的劉禪來說,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能因為劉阿斗和劉升之的名字裡,都有容量詞鬥和升,就認為劉升之就是劉禪。

    四、若劉升之不是劉禪那又會是誰呢?但他肯定是劉備的兒子。三國在長期的混戰中,劉備一生多次因戰爭失利,丟失過老婆孩子。如在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攻打劉備所在的小沛時,劉備的妻子和孩子就被曹操俘獲,以後再無音訊。我覺得劉升之是劉備丟失的孩子也不無可能。曹叡很可能利用劉升之兄弟這樣的稱謂,來諷刺挖苦,嘲笑奚落蜀國,瓦解其鬥志。

    五、我認為劉升之應確有其人。而且是劉備的兒子,不會是誤寫誤傳至今。

    以上是我對三國時期"劉升之"到底是何人的幾點思考。

  • 7 # 波雲星

    諸葛亮伐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起而響應。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郃)在街亭打敗諸葛亮的部隊,曹軍平息了三郡的叛亂。魏明帝從洛陽巡幸至長安釋出了祝捷文,即“露布”。曹睿不愧是曹植的“侄子”,文筆極為辛辣:

    魏略載帝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曰:“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於禮樂,次講武於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而亮懷李熊愚勇之*(智)*[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

    為配合強大的政治攻勢,曹睿在這篇《告益州同胞書》中,用詞也是極不客氣、極為犀利。

    古時,一般稱謂要麼呼職位,比如說劉豫州、劉使君、曹公,要麼稱呼字,比如說”玄德“、”孟德“。名一般是用於自稱或長輩呼喚,“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除此之外,指名道姓會顯得很不禮貌,當然”大耳賊“就完全可以歸屬罵村街了。

    作為一國之君,曹睿(204?-239年1月22日)當然不能罵村街,於是毫不客氣地直接點名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這裡突然出現了”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結合上下文,”守空城“的弦外之音,猶指諸葛亮以託孤輔政之名,架空後主劉禪(207年-271年),掏空蜀漢根基,這是對諸葛亮的嘲諷,也是對蜀漢對君臣關係的挑撥。

    ”劉升之“這個名字是指誰,背後究竟包含什麼豐富的訊息呢?

    先說”諸劉“

    諸劉,就是劉備的諸子。古代最講究尊卑排序。兄弟數人,必以長者為先。”劉升之“必指劉備在益州中健在的長子,否則談何“守空城”?劉備生前就已賜死劉封,“劉升之”肯定不是指劉封。《三國志》明確記載:劉永(字公壽)、劉理(奉孝),”後主庶弟也“。劉禪較之為長,他確實也是以皇太子身份繼承劉備的大位。

    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很多人據此推論在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至少已有一個兒子,但身份已不可考。這裡是指劉禪,還是那個不知名的兄長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再說”升“

    升是容量單位,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升”只是“鬥”的十分之一。眾所周知,劉禪的小名叫“阿斗”,會不會是他那個不知名的哥哥叫“劉升”呢?我們接著往下走。

    後說”之“

    有人推測,除了”公嗣“之外,劉禪又或字”升之“。從“露布”言辭上看,曹睿對劉備都直呼其名,對劉備的兒子就會那麼客氣?“升之”是劉禪的字,此說根本站不住腳。

    那麼“之”是“的”意義,他那個不明不白的哥哥叫”劉升“嗎?應該也不是,你覺著以劉備起名“封禪”的水準和動機,會給另外一個兒子起個相對比較低層次的“升”?難道不應該更重視長子嗎,咋長子的名字比劉禪的小名“鬥”都少了那麼許多,這也不合常理。劉備給其他兒子起的名都一個字,就這個身份不可考的兒子是二個,好像也說不大通。

    看似最平常的“之”字,其實包含的資訊可能是最豐富的。我先提一系列相對比較熟悉的名字,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獻之、王凝之、王凝之、王徽之、顧愷之(約348年-409年)、劉牢之(?-402年)、高雅之(?—404年)、劉穆之(360年-417年)、司馬休之(?~417)、司馬楚之(390~464年)、卞範之 (公元?年~404年)、檀憑之(4世紀~404年)......

    他們的名中都有一個”之“,有的人還是親父子。按常理說,華人講究名諱,兒子需要避父親的名諱。為什麼他們的名字都帶”之“?其實,那個時代(特別是東晉)在名後面綴個”之“,那是信奉“五斗米教”的標誌,三國期間沒這麼普遍,但是在社會中應該有此認知。《前出師表》中提及蜀漢有個“郭攸之”,他服侍過後主劉禪,或許知道劉禪最多的秘密。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前出師表》

    要知道張魯曾割據漢中,在此傳播“五斗米教”,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是第三代的天師,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封萬戶侯,待遇優渥。“五斗米教”後來在江西龍虎山紮下根來,是道教的名門正派。

    原來張魯乃沛國豐人。其祖張陵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人,人皆敬之。陵死之後,其子張衡行之。百姓但有學道者,助米五斗。世號“米賊”。 張衡死,張魯行之。魯在漢中自號為“師君”;其來學道者皆號為“鬼卒”;為首者號為“祭酒”;領眾多者號為“治頭大祭酒”。--《三國演義》

    一個不知所蹤的劉禪哥哥即使是在益州,又能有多大的政治殺傷力?在我看來,曹睿使用“劉升之”其實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就是生造個名字,貶損劉禪,不僅“封禪”的大號沒有了,小名也被貶得只剩了九分之一(1/9);

    要麼就是劉禪的曾用名,“之”字暗示劉禪和漢中的張魯以及五斗米教有扯不清的關係,這個名字掩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甚至更具政治攻擊意味。

    在三國時期的《魏略》中,偶然發現:

    魏略曰: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隨棄家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及建安十六年,觀眾亂破,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問知其良家子,遂養為子,與娶婦,生一子。初禪與備相失時,識其父字玄德。

    曹睿稱呼“劉升之”應該與此記述是一脈相承的。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時,認為三國時期的《魏略》中對蜀國的記述不可信。不論是事實,還是謠言,一旦蜀漢國君劉禪的血統、身份或政治立場受到質疑,對蜀漢政權的打擊難道不比一個無法查考、不知所蹤的劉禪哥哥的存在打擊更大?

    在漢中是否還發生了其他不堪回首的往事,尚不得其詳。但是,張魯窮途末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是不是也很有淵源呢?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華陽國志》

    《三國志》裡,龐德隨張魯投降曹操,之後《三國演義》裡龐德對舊主馬超、堂兄龐柔、蜀漢劉備、關羽等充滿了深深的恨意,雖然他曾向曹操做出瞭解釋。早年讀到此,頗以此為憾,為蜀漢惋惜失去一員大將。這中間是否有更多隱情,也可以再探討。

    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

    街亭丟了,北伐輸了,曹睿的《告益州同胞書》又挑撥了蜀漢君臣關係,揭了劉禪老底,攻擊得諸葛亮、劉禪都臉上無光,此次戰敗遠比其他敗仗的後果嚴重得多。

    於是,諸葛亮只好自求處分: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於是,諸葛亮著力培養的弟子馬謖也逃亡、下獄、亡故。

    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後事。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數年,為光祿勳,亮卒後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總之,“劉升之”就是劉禪,但不是劉禪的字,而是劉禪的曾用名,或者編出來故意貶損劉禪的稱謂,不是一位不知所終的劉禪的哥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奸相盧杞執政時,害死了很多名臣,為何唯獨沒有對郭子儀家族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