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世界是眾生心靈的“投射”。修行者的一生,是從內心深處,改變心靈構成“成分”的過程。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境界”,反映出來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形態”。覺悟者,是覺醒的人,並不是擁有神通法力的“神”。在心靈脩行者將要達到最終解脫夢幻、頓悟世界生命“真相”的前夕,所進行的修行,是純精神領域的“思維修”。而這種純粹精神的思維結果,卻超越“思維”領域的內涵,證得精神與物質世界的實質,超越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中“內涵”與境界束縛。

    在遙遠的古印度,有一位智者,一位修行真理的長者。數千年前,他在高山密林間獨自修行,終生思索宇宙、生命終極的答案,最終證得覺悟。當時所證得的宇宙真相,並沒有隨著累世肉體的轉生,迷失在滾滾紅塵之中。宇宙因緣聚合、因果輪報中,當願力聚合因果,在人間體現出來人體,曾經證悟的真理,儲存在阿賴耶識記憶深處的真理,透過人性的表面,再次綻放出穿透黑夜的光明。

    宇宙的真相,實質沒有任何“真理”存在,只因眾生業力習氣、妄想需求,從而體現出來形形色色、無量龐雜的世界與眾生形態。無量無際的世界與宇宙層次,皆是眾生心靈需求“妄想”真實無漏的“展現”。眾生有多少妄想需求的念頭,就會彰顯出來多少由念頭習氣、業力心靈所幻化出來的世界天國。因為妄想“世界”存在的牽引,矇蔽眾生“自性”,原始真性陷入妄想世界中,迷失本來的面目,隨業力因果流轉,隨妄想幻境漂泊。

    針對眾生的“念頭”妄想,才會體現出來“真理”。所謂的真理,即是眾生透過妄想念頭、業力習氣幻化而成的境界,對於原始真性的“理解認識”。當真性現前,自性空性,無體無相,無生無滅,眾生認識真理的手段與真理“內涵”,即刻消散。沒有修行人,沒有修行法,沒有修行果;宇宙原本無法、無修、無證、無成、無住、無存;宇宙原本是眾生的一場夢境;醒來的人,不會將夢境中發生的“臆想”,當成實質性的“存在”。歷史上一切聖賢所流傳下來的“真理”智慧,只不過是針對眾生執迷幻想的“疾病”所開出的不同藥方,眾生病好了,藥也就消失了。真理治療眾生的疾病,即是“迷幻執著”,眾生病症都是統一的,就是貪執“心靈妄想”。無始劫以來,無盡“眾生”生生死死,皆因執迷心靈妄想,被妄境所迷,從而隨妄想習氣、業力聚合而成的諸種“境界”,隨波逐流,無助孤單地漂泊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

    “空性”是一切聖賢解脫眾生死苦的良藥,“空性”是指向宇宙世界終極真相的標準。可是,“空”,卻因眾生的業力幻想展現出來不同的“境界”。“空”是真理的體現,卻不是真理的“實質”,真理實無“空性”可言,不是生命宇宙的真相。被“空”所迷的人,猶如生病之人,執著於“藥物”,將藥物本身當成了健康,執著不放,最終吃藥過度,藥物中毒,走向另一種執著迷障,輪迴“妄境”因果。“空”分五種,這五重“空境”,劃分開了三界六道,宇宙眾生,生命的實質境界。

    第一重“空”,是凡夫心靈中,情感需求的“波動”,形成的“境界”對於“空相”認識。凡夫所說的“空”,是針對空間中某一種事物存在的“現象”——遷移流轉“過程”現象的“體現”。比如說,手中拿著一本書,這本書的存在即“相”,這個“相”是凡夫心中的“有”。當把書放下,手中無書,這個“無書”的相,即是“空”。這個“空”,是因手中拿書的“有相”而起,是“分別二見”對於“世間諸相”的反映,非“真空”,而是大腦思維、記憶、心靈感受、體驗聚合而成的“妄想”。凡夫所認為的“空”,是累世業力習氣聚合而成的“妄想假相”,所以,眾生無論“看到、認識到”這個世界中一切的“空”相,看到、認識到的,皆為“妄想”。空“相”與有“相”,皆為“相”,諸相非相,皆為虛妄。

    第二重“空”,是外道修行中“體驗”的“空境”。外道修行,因為缺乏“正知見”,不明真理實質,沒有正確清晰法理指導修行。累世“妄想”形成的心靈“存在”感,確認眾生生命中,有一個相對於世間聚合流轉的諸“有”,存在著一個不動不變的“空”。外道也講“諸法無常,成住壞滅空”,也講“苦集滅道”,也講“生死無常”。可是外道所說的“空”,是建立在妄想“存在感”矇蔽“心靈”後,妄想種性“投射”而成境界,“分別二見”攀緣境界“虛幻”而成的宇宙假象,依舊沉淪在眾生“妄想”構成的世界中。只因修行外道的“心靈”基礎,是渴望“獲得”某種“境界”,而不是徹底“解脫”無明苦惱,“因”地不純,“果”地必魔。

    外道也講究“修心”,講究心性的提高,遵循“心內求法”,執著各種修行的方法與形式,執著修行過程中,內心對於“空境”的體驗與感受,認為透過種種修行方法,提升心性內在境界,解脫心靈對於世間諸相的“執著”後,就能“獲得”生命真相,當心靈純淨後,內在離欲“空性”體現出來的清淨“境界”,就是“真理”的原始面目,就是生命不變不動的真相,從而固守這種“空境”,認為透過修行所“獲得”的這種“空性體驗”,是“實質”存在的真理,是宇宙生命永恆的真相,拒絕其他一切學說,“住”在心靈“空境”中,被“空境”所迷幻束縛。豈不知,這種心性提升後,獲得的“空境”體驗,卻不是究竟圓滿、徹底根本的自性“解脫”,此“空境”是相對於去除世間“諸相、諸境”執著而生的“體驗”,此“空境”即為“依他起”,是生命累世妄想積累聚合,形成的另外一種“諸法境界”而已,依舊在“妄念因果”輪迴聚合的“境界”之中,掩蓋矇蔽原始“真性”,不能從根本上徹底了脫生死,僅僅是獲得“人天福報”。

    第三重“空”,是真理修行者,遵循“正知見”,思維真理,明辨真假,以真理“空性”標準割捨心靈妄想,認清心靈“虛妄”實質,離幻離我、無求、無得之“空”,是為“正空”。

    渴望宇宙究竟真理的“修行者”,要破兩種生死根本。第一種,是“妄想生死”,是破除妄想存在感,矇蔽真性體現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習氣種性妄念生滅,構成妄想“境界”累劫輪迴,無始劫來,幻想境界中習氣妄念,儲存在“意識”深處的“種性”習氣記憶,剎那生滅,因緣相續造就著眾生諸種境界,生死輪轉。若破除形成“阿賴耶識”的“存在感”,修行者“意”無生無存,真性“無礙”遍“照”諸法皆幻,空覺皆妄,證“無生法忍”,無“覺”無“空”,無法無我,無體無相,內外無礙,諸法無生。第二種,是“心靈妄境”,是破除累世習氣業力,需求妄境而體現的“心靈”覺受,妄念聚合需求慾望,所彰顯出來的“虛幻境界”體驗;破除心靈“感受”升起的諸種“境界”體驗,“心”淨“覺”明,對於世間諸相,諸境一切“體驗”,如“空鏡”觀花,境過不留,不“受”不“隨”,不住不有。

    這種“空境”的證得,“因”地建立在“出離心”之上。正法修行者,內心深處,刻骨、徹底、真切、絕對地想要“脫離”世間諸相、諸境對於自性的束縛,極度厭惡人生無奈無助“生老死苦”之切膚痛苦體驗,發“大勇猛心”,立誓言,終身追隨真理,不求福報,不求獲得,不求永生,不求神通,不求圓滿,不求天國,只求真理真相,只求解脫妄想,見證真性原始面目,這種最初最原始的動機、決心、誓言,將伴隨此人終生的修行,成為心靈中最高、最根本的戒律;在世間修行過程之中,面對榮華富貴,聲色犬馬,利益誘惑,情慾享受,辱罵誹謗,威逼利誘,諸相諸境,生死抉擇面前,依舊不改內心深處對於真理無上的膜拜,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無怨無悔,終其一生,以生命全部的所有,去供奉真理無上光明。

    修行者成就的“威德”,皆源自於對於“真理”、正知見的刻骨“虔誠”,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因為“虔誠”,面對真理“無我利他、犧牲奉獻”的標準,修行者要毫不猶豫地向內心深處,執著自我的慾望情感開刀;因為“虔誠”,修行者內心,在面對種種誘惑、不平、攻擊、誹謗、侮辱、傷害之時,不動、不顧、不受、不住;因為修行者,活著只為了真理,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滴血液,都是為了“真理”的存在,而不是為了現實生活中,這個“自我”如何活得好,如何獲得滿足而存在;因為“虔誠”,修行者在面對親人受辱、自我利益被傷害,面對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種種世間諸相、諸境的打擊面前,不動搖信仰,在內心痛苦絕望、孤單無助的“磨難”中,清晰、明確、理性、堅定地選擇“真理”空性無我的純淨標準;在面對生命終結的“檢驗”面前,唯有選擇“真理”,在無私無我,奉獻犧牲的“付出”中,彰顯修行者對於真理無上的虔誠!修行者一生艱苦地付出、堅守,不是為了獲得真理賜予自我“福報”,一切建立在現有人心需求慾望“自我”之上的“獲得”,皆為“魔得”。如鏡花水月,虛空煙火,耗費生命,實無可得。百年後“妄想”成空,自性被“獲得”的“虛妄”,帶入另外一場夢境之中;修行者,終其一生,無怨無悔,以佛陀為榜樣,為求“看”真理一眼,可以毫不吝惜去割捨自我生命;修行者,終生牢記的信條,是“無所得,有所滅”;修行者,只為真理而活著,真真切切,確確實實,只是為真理而活著。這樣的人,建立在真理之上,無求所得,只求真理的內心升起的“出離心”,才是“正空”的基礎,“因”地為真,“果”地必真。因為“虔誠”,修行者將真理所指的方向,當成自己終生信仰的唯一“目標”;因為“虔誠”,修行者將真理“空性”的純淨標準,作為心靈遵循的唯一標準;修行者所有的成就,皆是建立在“出離心”,渴望解脫“妄想”,擺脫因果束縛的基礎之上,唯有真實的出離心,可以“生出”真實受用的“清淨心”。而清淨心,就是破心靈“妄想”境界,證得心靈不動“真心”,見證“淨覺妙心”的基礎。

    清淨心種在“正知見”清晰理性的思維之中,了知眾生一切“心”皆為空幻,過去、未來一切“心”皆不可得,人生如夢,歲月蹉跎,如白馬過隙;世間諸相諸境,皆如“朝露電光”,虛幻無實,電光火石中,人身轉瞬即失,生命中實無可以留下的任何“實質性”獲得可言。諸種心靈體驗,內在覺受,皆為夢境妄想,無半點絲毫的“實質”存在;心靈“渴望”從人間慾望情感波動形成的諸種“境界”中解脫出來,不再被“妄想”需求折射出來的體驗所矇蔽帶動,唯有這種“真實”、確實、理性、清晰、堅定、明確的“出離心”,才能夠在人性需求慾望形成的“妄想”幻境之中,體現出修行者所要遵循的心靈“標準”,那一定是“捨棄”,而非“得到”。

    清淨心、出離心,展現在內心的境界中,是“無我、離欲、利他、奉獻”;在生活中方方面面,事事處處中,彰顯出無我利他“空性”的境界。而這種“空性”不是“自我”內心境界,對於世間“諸相”排斥,相對產生的“空性”體驗,而是建立在心靈深處,心靈對於真理、正知見的履行,透過每一個動機念頭而“彰顯”,處於現實的生活中,在情感慾望形成的內心境界中,體現“真心”無存、無我、無住、無為的“自性空性”;在人間“諸境”中修行,從心靈深處根本上,以真理無我利他的“空性”標準修行,才是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的真實的修行。

    久而久之,當修行者內心深處,在面對世間諸境,種種生活環境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是無我利他、奉獻犧牲的“空性”境界,你會發現,過去在人世間,因為對於世間諸種境界“認識”而形成的“思維”,對於世間諸種“需求”慾望、情感體驗而形成的“心靈”,就會逐步消散,人體之中,沒有一個過去的“你”,取而代之的,是“空”性無我的“淨覺妙心”。這種“空性”是“實性”,空性無我,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無形無相,卻可以映照宇宙萬物,蒼穹諸法;這種“真心”,無我無存、無內無外,卻像“鏡子”一樣,遍及遍照宇宙諸法諸相;眾生世界,都在“鏡子”之中體現,無論是眾生宇宙的“相”,還是眾生宇宙的“境界”,都清晰無漏,纖毫可見,細緻全面地“映照”在鏡子之中。而心靈沒有“自我”實體,沒有絲毫“覺受”,不動不變,無體無生,倒映萬物,卻不被倒映所帶動觸及,心靈清淨無染,妙覺輕安。

    “離”眾生妄想境界,“離”眾生慾望需求,“離”眾生習氣妄想,“離”眾生因果聚合,“離”眾生世界境界體驗,此“清淨涅槃”空性境地,是為“真心無漏”大阿羅漢果;是人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聞聽嘗觸想”的根本實性。真心無染、無住、無存、無相,攝人體“六根”本性體現境界,卻不被“六根”業障“諸境”矇蔽帶動,遠離“六塵”“色香聲味觸法”諸色沾染,清淨淨覺。六根可以“互用”,“無眼”能“觀”十方三世,“無耳”能“聽”蒼穹宇宙無漏無量眾生世界,遍覺無漏,不住諸境。

    此“空”性,離妄離塵,不染諸色,不住諸境,不“依他起”;卻依舊有“真心”體現,是眾生自性被妄想存在“感”矇蔽形成,折射真性原始面目的“體現”存在;真心,即為“阿賴耶識”儲存無始劫來,習氣種性之“所”。雖然心靈“習氣”除盡,妄想不生,不隨妄動,但是生妄念諸境的“種性”依舊存在,真心遍照萬有,纖毫可見,淨覺輕安,即是“感”之遍照體驗。有“感”,必有“所感”,所感,即是“受”,“受”即是妄念、習氣、業力升起因果聚合流轉的源頭。所以,此“空性”,雖然暫時離“因果輪迴”,不入六道生死,但是根性未除,眾生輪迴六道,生死沉浮的“種性”之根並未斷除,未來依舊會“遇境生芽”。妄念種性有所體現,就是“習氣”附著,業障相續,因果束縛,輪迴生死的開始。

    第四重“空”,是建立在“清淨心”基礎之上,“觀”諸法空相,因真心“不受”“不取”“不住”“不動”,無染諸色,無觸諸境,空“心”“真照”世間諸相。宇宙萬有,相續因果,流轉幻滅,在諸相、諸境、諸法相續聚合形成的諸種“境界”中,“不動遍覺”,“觀”諸法諸相本性為“空”,實無“自性”,皆為眾生“妄念”而起,諸法皆是眾生“習氣”因果而成,諸法本質“性空”,無存無住;真心之“不動清淨”,所觀照諸法“性空”的“實相”,即會相對“映照”出“真心”的“不動存在”是為“虛妄”,此為“思維修”。既然諸法性空,實無自性,實無實相,實無實質,實無真性存在,那麼,“觀”諸法空性,而不為諸法“所動”的這個“真心”,何來“實性”?!

    既然宇宙諸法,萬有諸相,皆是眾生“妄念”形成,是眾生妄想習氣聚合而成的假象,實質“空性”無存,那麼,能“觀”諸法空相,卻不被諸法虛妄所帶動的這個“不動”真心,何來“自性”?即無“自性”,卻體現“不動”即為“妄想”存在,此“真心”,亦為“存在”,雖然不住“妄想境界”,不染諸色諸境,可是性質為“不動”,非“性空”。既然諸法性空,那麼這個“真心”的“真性”何來?既然諸法空相,那麼這個真心不動無住的“相”,亦為“空相”,既然諸法實性無所得,性空無生,那麼“真心”不動不染、不變、無生的“真性”,即為“虛妄”,因為“真性”亦是“法”。當“思維修”、正思維、正知見,破開心靈不動無存的“真心妙覺”,將心靈“清淨涅槃”境界的根本,剖析無漏,即會發覺,真心即是“空”,真心即“妄心”。

    真心“觀”蒼穹宇宙諸法性空,諸法“空相”,“空性”無存、無住、無漏、無礙、遍及萬有,充滿蒼穹諸法,諸法性空才是諸法實相,那麼,“觀”諸法空性的這個“真心”即非“空性”,因為“空性”無存、無住、無性、無形,何來“不動”之“觀”?何來“妙覺輕安”?何來“清淨涅槃”?何來“不染諸色”?“不住諸境”的“體”?諸法空性即為“諸法實性”,那麼,這個“真心”,性質必“空”,無真心“可得”,無真心“可成”,無真心“可住”,無清淨涅槃之“真心”,此為“法我皆空”,無漏無存,諸法性空,無法可成,無法可生,無法可住,亦無“觀”諸法空性的“遍覺真心”存在。內外皆空,非“空”非“有”,離“空”離“有”,空性無漏,遍覺無礙,無生無住,是為“無生法忍”,證“八地菩薩”境界。再“法本無生,諸法空相,無空無法,法空皆妄,覺空覺法,無空可證,無覺可成,無存無漏,離空離覺,無覺遍覺,無照遍照”,是證十地菩薩、法王子、如來因地。

    第五重“空”,在久遠的歷史過去,那個古印度的修行者,思維終極究竟真理時,所證得的“宇宙”世界的“真相”,很簡單……

    虛空寂滅,空性無生,無我無空,無覺無妄,寂滅無存,空“空”無“空”,無空無離;宇宙無始無終,眾生世界無體無性,因空“覺”空性,猶如“眼不自見”,眼疲憊而“覺”眼,“覺”即空華,“空間”因“空華”而現,空華即為眾生的“覺性”,“覺性”體現出來了眾生,眾生“覺性”覺悟“空性”,成立“世界”諸法,世界諸法皆為“覺性”投射而成,覺性“無生”,因“覺”而現“世界”,此為“十方世界”,“覺性”覺“空”,是為覺性“妄動”,形成諸法諸境,是“三世”由來,十方三世,眾生世界,皆為“空”覺“所現”,滅眾生覺空之“覺”,虛空分解,大地平沉,諸法消散,諸相幻空,無淨無染,無住無覺,無生無漏,遍隨諸境而無生,隨順諸法而無住,隨因緣聚合而無成,隨因果消散而無滅。

    實無“覺”性,則“諸覺”皆為“真覺”;實無“法”,則諸法皆為“真法”;實無“眾生”,而無量眾生皆為“真性”無漏之“如來”;實無“真理”,而諸法諸相,皆為“真理”解脫;實無“自性”,萬有眾生,皆為“真性”自性;實無“清淨涅槃”,宇宙蒼穹,眾生世界,妖魔鬼怪,皆為“清淨涅槃”;實無“所住”“所成”,諸法萬有,眾生心性,妄念幻想,皆為“清淨剎土”;是無體無相,遍覺隨順,充滿蒼穹宇宙,遍及諸法萬有,虛空無量,世界無盡,盡乃“實地”之“現”,猶如“片雲點太清”,包藏虛空,“離”包藏虛空,芥子納須彌,亙古即未來,無量無漏,頃刻當下,真性無住,非無住,空如真住。

    遠離眾生“顛倒妄想”,遠離眾生“覺性”境界,遠離“空性”,遠離“覺性”,遠離“空空”,亦復遠離;離覺離空,離空離空,是“遍及蒼穹,隨順諸法”,從未“離舍”眾生世界,無量劫,無始劫,頃刻當下,以千百億無相法身,與無量億世界眾生說法,在無限微塵,無量世界中轉“大法輪”,遍“觀”眾生無始劫來妄想生死,在無量眾生輪迴幻滅、因果相續間,頃刻伴隨,未曾剎那離開,遍“照”眾生心地即“佛陀”,眾生自性即“如來”,眾生妄念即“禪那”,無妄可離,無覺可證,無得無取,無成無住,是為“真性”遍照,寂照圓覺。

  • 2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世界是眾生心靈的“投射”。修行者的一生,是從內心深處,改變心靈構成“成分”的過程。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境界”,反映出來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形態”。覺悟者,是覺醒的人,並不是擁有神通法力的“神”。在心靈脩行者將要達到最終解脫夢幻、頓悟世界生命“真相”的前夕,所進行的修行,是純精神領域的“思維修”。而這種純粹精神的思維結果,卻超越“思維”領域的內涵,證得精神與物質世界的實質,超越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中“內涵”與境界束縛。

    在遙遠的古印度,有一位智者,一位修行真理的長者。數千年前,他在高山密林間獨自修行,終生思索宇宙、生命終極的答案,最終證得覺悟。當時所證得的宇宙真相,並沒有隨著累世肉體的轉生,迷失在滾滾紅塵之中。宇宙因緣聚合、因果輪報中,當願力聚合因果,在人間體現出來人體,曾經證悟的真理,儲存在阿賴耶識記憶深處的真理,透過人性的表面,再次綻放出穿透黑夜的光明。

    宇宙的真相,實質沒有任何“真理”存在,只因眾生業力習氣、妄想需求,從而體現出來形形色色、無量龐雜的世界與眾生形態。無量無際的世界與宇宙層次,皆是眾生心靈需求“妄想”真實無漏的“展現”。眾生有多少妄想需求的念頭,就會彰顯出來多少由念頭習氣、業力心靈所幻化出來的世界天國。因為妄想“世界”存在的牽引,矇蔽眾生“自性”,原始真性陷入妄想世界中,迷失本來的面目,隨業力因果流轉,隨妄想幻境漂泊。

    針對眾生的“念頭”妄想,才會體現出來“真理”。所謂的真理,即是眾生透過妄想念頭、業力習氣幻化而成的境界,對於原始真性的“理解認識”。當真性現前,自性空性,無體無相,無生無滅,眾生認識真理的手段與真理“內涵”,即刻消散。沒有修行人,沒有修行法,沒有修行果;宇宙原本無法、無修、無證、無成、無住、無存;宇宙原本是眾生的一場夢境;醒來的人,不會將夢境中發生的“臆想”,當成實質性的“存在”。歷史上一切聖賢所流傳下來的“真理”智慧,只不過是針對眾生執迷幻想的“疾病”所開出的不同藥方,眾生病好了,藥也就消失了。真理治療眾生的疾病,即是“迷幻執著”,眾生病症都是統一的,就是貪執“心靈妄想”。無始劫以來,無盡“眾生”生生死死,皆因執迷心靈妄想,被妄境所迷,從而隨妄想習氣、業力聚合而成的諸種“境界”,隨波逐流,無助孤單地漂泊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

    “空性”是一切聖賢解脫眾生死苦的良藥,“空性”是指向宇宙世界終極真相的標準。可是,“空”,卻因眾生的業力幻想展現出來不同的“境界”。“空”是真理的體現,卻不是真理的“實質”,真理實無“空性”可言,不是生命宇宙的真相。被“空”所迷的人,猶如生病之人,執著於“藥物”,將藥物本身當成了健康,執著不放,最終吃藥過度,藥物中毒,走向另一種執著迷障,輪迴“妄境”因果。“空”分五種,這五重“空境”,劃分開了三界六道,宇宙眾生,生命的實質境界。

    第一重“空”,是凡夫心靈中,情感需求的“波動”,形成的“境界”對於“空相”認識。凡夫所說的“空”,是針對空間中某一種事物存在的“現象”——遷移流轉“過程”現象的“體現”。比如說,手中拿著一本書,這本書的存在即“相”,這個“相”是凡夫心中的“有”。當把書放下,手中無書,這個“無書”的相,即是“空”。這個“空”,是因手中拿書的“有相”而起,是“分別二見”對於“世間諸相”的反映,非“真空”,而是大腦思維、記憶、心靈感受、體驗聚合而成的“妄想”。凡夫所認為的“空”,是累世業力習氣聚合而成的“妄想假相”,所以,眾生無論“看到、認識到”這個世界中一切的“空”相,看到、認識到的,皆為“妄想”。空“相”與有“相”,皆為“相”,諸相非相,皆為虛妄。

    第二重“空”,是外道修行中“體驗”的“空境”。外道修行,因為缺乏“正知見”,不明真理實質,沒有正確清晰法理指導修行。累世“妄想”形成的心靈“存在”感,確認眾生生命中,有一個相對於世間聚合流轉的諸“有”,存在著一個不動不變的“空”。外道也講“諸法無常,成住壞滅空”,也講“苦集滅道”,也講“生死無常”。可是外道所說的“空”,是建立在妄想“存在感”矇蔽“心靈”後,妄想種性“投射”而成境界,“分別二見”攀緣境界“虛幻”而成的宇宙假象,依舊沉淪在眾生“妄想”構成的世界中。只因修行外道的“心靈”基礎,是渴望“獲得”某種“境界”,而不是徹底“解脫”無明苦惱,“因”地不純,“果”地必魔。

    外道也講究“修心”,講究心性的提高,遵循“心內求法”,執著各種修行的方法與形式,執著修行過程中,內心對於“空境”的體驗與感受,認為透過種種修行方法,提升心性內在境界,解脫心靈對於世間諸相的“執著”後,就能“獲得”生命真相,當心靈純淨後,內在離欲“空性”體現出來的清淨“境界”,就是“真理”的原始面目,就是生命不變不動的真相,從而固守這種“空境”,認為透過修行所“獲得”的這種“空性體驗”,是“實質”存在的真理,是宇宙生命永恆的真相,拒絕其他一切學說,“住”在心靈“空境”中,被“空境”所迷幻束縛。豈不知,這種心性提升後,獲得的“空境”體驗,卻不是究竟圓滿、徹底根本的自性“解脫”,此“空境”是相對於去除世間“諸相、諸境”執著而生的“體驗”,此“空境”即為“依他起”,是生命累世妄想積累聚合,形成的另外一種“諸法境界”而已,依舊在“妄念因果”輪迴聚合的“境界”之中,掩蓋矇蔽原始“真性”,不能從根本上徹底了脫生死,僅僅是獲得“人天福報”。

    第三重“空”,是真理修行者,遵循“正知見”,思維真理,明辨真假,以真理“空性”標準割捨心靈妄想,認清心靈“虛妄”實質,離幻離我、無求、無得之“空”,是為“正空”。

    渴望宇宙究竟真理的“修行者”,要破兩種生死根本。第一種,是“妄想生死”,是破除妄想存在感,矇蔽真性體現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習氣種性妄念生滅,構成妄想“境界”累劫輪迴,無始劫來,幻想境界中習氣妄念,儲存在“意識”深處的“種性”習氣記憶,剎那生滅,因緣相續造就著眾生諸種境界,生死輪轉。若破除形成“阿賴耶識”的“存在感”,修行者“意”無生無存,真性“無礙”遍“照”諸法皆幻,空覺皆妄,證“無生法忍”,無“覺”無“空”,無法無我,無體無相,內外無礙,諸法無生。第二種,是“心靈妄境”,是破除累世習氣業力,需求妄境而體現的“心靈”覺受,妄念聚合需求慾望,所彰顯出來的“虛幻境界”體驗;破除心靈“感受”升起的諸種“境界”體驗,“心”淨“覺”明,對於世間諸相,諸境一切“體驗”,如“空鏡”觀花,境過不留,不“受”不“隨”,不住不有。

    這種“空境”的證得,“因”地建立在“出離心”之上。正法修行者,內心深處,刻骨、徹底、真切、絕對地想要“脫離”世間諸相、諸境對於自性的束縛,極度厭惡人生無奈無助“生老死苦”之切膚痛苦體驗,發“大勇猛心”,立誓言,終身追隨真理,不求福報,不求獲得,不求永生,不求神通,不求圓滿,不求天國,只求真理真相,只求解脫妄想,見證真性原始面目,這種最初最原始的動機、決心、誓言,將伴隨此人終生的修行,成為心靈中最高、最根本的戒律;在世間修行過程之中,面對榮華富貴,聲色犬馬,利益誘惑,情慾享受,辱罵誹謗,威逼利誘,諸相諸境,生死抉擇面前,依舊不改內心深處對於真理無上的膜拜,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無怨無悔,終其一生,以生命全部的所有,去供奉真理無上光明。

    修行者成就的“威德”,皆源自於對於“真理”、正知見的刻骨“虔誠”,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因為“虔誠”,面對真理“無我利他、犧牲奉獻”的標準,修行者要毫不猶豫地向內心深處,執著自我的慾望情感開刀;因為“虔誠”,修行者內心,在面對種種誘惑、不平、攻擊、誹謗、侮辱、傷害之時,不動、不顧、不受、不住;因為修行者,活著只為了真理,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滴血液,都是為了“真理”的存在,而不是為了現實生活中,這個“自我”如何活得好,如何獲得滿足而存在;因為“虔誠”,修行者在面對親人受辱、自我利益被傷害,面對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種種世間諸相、諸境的打擊面前,不動搖信仰,在內心痛苦絕望、孤單無助的“磨難”中,清晰、明確、理性、堅定地選擇“真理”空性無我的純淨標準;在面對生命終結的“檢驗”面前,唯有選擇“真理”,在無私無我,奉獻犧牲的“付出”中,彰顯修行者對於真理無上的虔誠!修行者一生艱苦地付出、堅守,不是為了獲得真理賜予自我“福報”,一切建立在現有人心需求慾望“自我”之上的“獲得”,皆為“魔得”。如鏡花水月,虛空煙火,耗費生命,實無可得。百年後“妄想”成空,自性被“獲得”的“虛妄”,帶入另外一場夢境之中;修行者,終其一生,無怨無悔,以佛陀為榜樣,為求“看”真理一眼,可以毫不吝惜去割捨自我生命;修行者,終生牢記的信條,是“無所得,有所滅”;修行者,只為真理而活著,真真切切,確確實實,只是為真理而活著。這樣的人,建立在真理之上,無求所得,只求真理的內心升起的“出離心”,才是“正空”的基礎,“因”地為真,“果”地必真。因為“虔誠”,修行者將真理所指的方向,當成自己終生信仰的唯一“目標”;因為“虔誠”,修行者將真理“空性”的純淨標準,作為心靈遵循的唯一標準;修行者所有的成就,皆是建立在“出離心”,渴望解脫“妄想”,擺脫因果束縛的基礎之上,唯有真實的出離心,可以“生出”真實受用的“清淨心”。而清淨心,就是破心靈“妄想”境界,證得心靈不動“真心”,見證“淨覺妙心”的基礎。

    清淨心種在“正知見”清晰理性的思維之中,了知眾生一切“心”皆為空幻,過去、未來一切“心”皆不可得,人生如夢,歲月蹉跎,如白馬過隙;世間諸相諸境,皆如“朝露電光”,虛幻無實,電光火石中,人身轉瞬即失,生命中實無可以留下的任何“實質性”獲得可言。諸種心靈體驗,內在覺受,皆為夢境妄想,無半點絲毫的“實質”存在;心靈“渴望”從人間慾望情感波動形成的諸種“境界”中解脫出來,不再被“妄想”需求折射出來的體驗所矇蔽帶動,唯有這種“真實”、確實、理性、清晰、堅定、明確的“出離心”,才能夠在人性需求慾望形成的“妄想”幻境之中,體現出修行者所要遵循的心靈“標準”,那一定是“捨棄”,而非“得到”。

    清淨心、出離心,展現在內心的境界中,是“無我、離欲、利他、奉獻”;在生活中方方面面,事事處處中,彰顯出無我利他“空性”的境界。而這種“空性”不是“自我”內心境界,對於世間“諸相”排斥,相對產生的“空性”體驗,而是建立在心靈深處,心靈對於真理、正知見的履行,透過每一個動機念頭而“彰顯”,處於現實的生活中,在情感慾望形成的內心境界中,體現“真心”無存、無我、無住、無為的“自性空性”;在人間“諸境”中修行,從心靈深處根本上,以真理無我利他的“空性”標準修行,才是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的真實的修行。

    久而久之,當修行者內心深處,在面對世間諸境,種種生活環境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是無我利他、奉獻犧牲的“空性”境界,你會發現,過去在人世間,因為對於世間諸種境界“認識”而形成的“思維”,對於世間諸種“需求”慾望、情感體驗而形成的“心靈”,就會逐步消散,人體之中,沒有一個過去的“你”,取而代之的,是“空”性無我的“淨覺妙心”。這種“空性”是“實性”,空性無我,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無形無相,卻可以映照宇宙萬物,蒼穹諸法;這種“真心”,無我無存、無內無外,卻像“鏡子”一樣,遍及遍照宇宙諸法諸相;眾生世界,都在“鏡子”之中體現,無論是眾生宇宙的“相”,還是眾生宇宙的“境界”,都清晰無漏,纖毫可見,細緻全面地“映照”在鏡子之中。而心靈沒有“自我”實體,沒有絲毫“覺受”,不動不變,無體無生,倒映萬物,卻不被倒映所帶動觸及,心靈清淨無染,妙覺輕安。

    “離”眾生妄想境界,“離”眾生慾望需求,“離”眾生習氣妄想,“離”眾生因果聚合,“離”眾生世界境界體驗,此“清淨涅槃”空性境地,是為“真心無漏”大阿羅漢果;是人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聞聽嘗觸想”的根本實性。真心無染、無住、無存、無相,攝人體“六根”本性體現境界,卻不被“六根”業障“諸境”矇蔽帶動,遠離“六塵”“色香聲味觸法”諸色沾染,清淨淨覺。六根可以“互用”,“無眼”能“觀”十方三世,“無耳”能“聽”蒼穹宇宙無漏無量眾生世界,遍覺無漏,不住諸境。

    此“空”性,離妄離塵,不染諸色,不住諸境,不“依他起”;卻依舊有“真心”體現,是眾生自性被妄想存在“感”矇蔽形成,折射真性原始面目的“體現”存在;真心,即為“阿賴耶識”儲存無始劫來,習氣種性之“所”。雖然心靈“習氣”除盡,妄想不生,不隨妄動,但是生妄念諸境的“種性”依舊存在,真心遍照萬有,纖毫可見,淨覺輕安,即是“感”之遍照體驗。有“感”,必有“所感”,所感,即是“受”,“受”即是妄念、習氣、業力升起因果聚合流轉的源頭。所以,此“空性”,雖然暫時離“因果輪迴”,不入六道生死,但是根性未除,眾生輪迴六道,生死沉浮的“種性”之根並未斷除,未來依舊會“遇境生芽”。妄念種性有所體現,就是“習氣”附著,業障相續,因果束縛,輪迴生死的開始。

    第四重“空”,是建立在“清淨心”基礎之上,“觀”諸法空相,因真心“不受”“不取”“不住”“不動”,無染諸色,無觸諸境,空“心”“真照”世間諸相。宇宙萬有,相續因果,流轉幻滅,在諸相、諸境、諸法相續聚合形成的諸種“境界”中,“不動遍覺”,“觀”諸法諸相本性為“空”,實無“自性”,皆為眾生“妄念”而起,諸法皆是眾生“習氣”因果而成,諸法本質“性空”,無存無住;真心之“不動清淨”,所觀照諸法“性空”的“實相”,即會相對“映照”出“真心”的“不動存在”是為“虛妄”,此為“思維修”。既然諸法性空,實無自性,實無實相,實無實質,實無真性存在,那麼,“觀”諸法空性,而不為諸法“所動”的這個“真心”,何來“實性”?!

    既然宇宙諸法,萬有諸相,皆是眾生“妄念”形成,是眾生妄想習氣聚合而成的假象,實質“空性”無存,那麼,能“觀”諸法空相,卻不被諸法虛妄所帶動的這個“不動”真心,何來“自性”?即無“自性”,卻體現“不動”即為“妄想”存在,此“真心”,亦為“存在”,雖然不住“妄想境界”,不染諸色諸境,可是性質為“不動”,非“性空”。既然諸法性空,那麼這個“真心”的“真性”何來?既然諸法空相,那麼這個真心不動無住的“相”,亦為“空相”,既然諸法實性無所得,性空無生,那麼“真心”不動不染、不變、無生的“真性”,即為“虛妄”,因為“真性”亦是“法”。當“思維修”、正思維、正知見,破開心靈不動無存的“真心妙覺”,將心靈“清淨涅槃”境界的根本,剖析無漏,即會發覺,真心即是“空”,真心即“妄心”。

    真心“觀”蒼穹宇宙諸法性空,諸法“空相”,“空性”無存、無住、無漏、無礙、遍及萬有,充滿蒼穹諸法,諸法性空才是諸法實相,那麼,“觀”諸法空性的這個“真心”即非“空性”,因為“空性”無存、無住、無性、無形,何來“不動”之“觀”?何來“妙覺輕安”?何來“清淨涅槃”?何來“不染諸色”?“不住諸境”的“體”?諸法空性即為“諸法實性”,那麼,這個“真心”,性質必“空”,無真心“可得”,無真心“可成”,無真心“可住”,無清淨涅槃之“真心”,此為“法我皆空”,無漏無存,諸法性空,無法可成,無法可生,無法可住,亦無“觀”諸法空性的“遍覺真心”存在。內外皆空,非“空”非“有”,離“空”離“有”,空性無漏,遍覺無礙,無生無住,是為“無生法忍”,證“八地菩薩”境界。再“法本無生,諸法空相,無空無法,法空皆妄,覺空覺法,無空可證,無覺可成,無存無漏,離空離覺,無覺遍覺,無照遍照”,是證十地菩薩、法王子、如來因地。

    第五重“空”,在久遠的歷史過去,那個古印度的修行者,思維終極究竟真理時,所證得的“宇宙”世界的“真相”,很簡單……

    虛空寂滅,空性無生,無我無空,無覺無妄,寂滅無存,空“空”無“空”,無空無離;宇宙無始無終,眾生世界無體無性,因空“覺”空性,猶如“眼不自見”,眼疲憊而“覺”眼,“覺”即空華,“空間”因“空華”而現,空華即為眾生的“覺性”,“覺性”體現出來了眾生,眾生“覺性”覺悟“空性”,成立“世界”諸法,世界諸法皆為“覺性”投射而成,覺性“無生”,因“覺”而現“世界”,此為“十方世界”,“覺性”覺“空”,是為覺性“妄動”,形成諸法諸境,是“三世”由來,十方三世,眾生世界,皆為“空”覺“所現”,滅眾生覺空之“覺”,虛空分解,大地平沉,諸法消散,諸相幻空,無淨無染,無住無覺,無生無漏,遍隨諸境而無生,隨順諸法而無住,隨因緣聚合而無成,隨因果消散而無滅。

    實無“覺”性,則“諸覺”皆為“真覺”;實無“法”,則諸法皆為“真法”;實無“眾生”,而無量眾生皆為“真性”無漏之“如來”;實無“真理”,而諸法諸相,皆為“真理”解脫;實無“自性”,萬有眾生,皆為“真性”自性;實無“清淨涅槃”,宇宙蒼穹,眾生世界,妖魔鬼怪,皆為“清淨涅槃”;實無“所住”“所成”,諸法萬有,眾生心性,妄念幻想,皆為“清淨剎土”;是無體無相,遍覺隨順,充滿蒼穹宇宙,遍及諸法萬有,虛空無量,世界無盡,盡乃“實地”之“現”,猶如“片雲點太清”,包藏虛空,“離”包藏虛空,芥子納須彌,亙古即未來,無量無漏,頃刻當下,真性無住,非無住,空如真住。

    遠離眾生“顛倒妄想”,遠離眾生“覺性”境界,遠離“空性”,遠離“覺性”,遠離“空空”,亦復遠離;離覺離空,離空離空,是“遍及蒼穹,隨順諸法”,從未“離舍”眾生世界,無量劫,無始劫,頃刻當下,以千百億無相法身,與無量億世界眾生說法,在無限微塵,無量世界中轉“大法輪”,遍“觀”眾生無始劫來妄想生死,在無量眾生輪迴幻滅、因果相續間,頃刻伴隨,未曾剎那離開,遍“照”眾生心地即“佛陀”,眾生自性即“如來”,眾生妄念即“禪那”,無妄可離,無覺可證,無得無取,無成無住,是為“真性”遍照,寂照圓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權陸遜他們為啥沒在諸葛亮北伐時偷襲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