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生活交朋友

    三國亂世,利益為先。偷襲西川,對東吳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別說孫權陸遜不會這麼幹,就算是呂蒙也不敢有這種想法。

    孫權偷襲荊州,是因為關羽對東吳威脅太大。雖然名義上孫劉聯盟,但劉備、關羽並沒拿出多少誠意。

    劉備在幾年內先後奪取益州、漢中,實力急速發展壯大,聲勢浩大,東吳面臨著劉備、曹操兩大威脅。誰也不敢保證關羽會不會東吳下手。孫權必須要解決掉這個威脅。

    孫權和呂蒙為了解決掉這個威脅,便臣服曹操,偷襲了荊州。

    呂蒙的目標也只是奪取荊州,北伐襄陽,沒有繼續奪西川的計劃。荊州是非常重要的,是三家必爭之地。

    西川最大的特點是蜀道難,易守難攻,同時出川征伐也非常難。沒有了荊州的蜀漢,對東吳和曹魏都沒了威脅。

    公元222年到228年諸葛亮北伐之前,蜀漢對外就沒發生過戰事,曹魏、東吳也都沒有去招惹蜀漢,諸葛亮得以平定內部,穩定政權,積極為北伐做準備。

    蜀漢能夠得到幾年安寧,就是因為曹魏和東吳開始互掐了,他們以前的主要敵人都由蜀漢變成對方了。夷陵之戰後,曹丕便開始對東吳下手,三路伐吳,之後幾年兩國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斷。孫權除了要應付曹魏,還得平定內部叛亂。

    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主要目標是東吳,東吳的主要敵人是曹魏。

    諸葛亮北伐,正好減輕了東吳的壓力。東吳自從石亭之戰後,日子也確實好過多了,曹魏的目標也逐漸轉向了諸葛亮。

    在這樣的形勢下,孫權去偷襲西川,能有什麼好處?可能吳兵還沒到西川,魏兵已經殺來了。

    如果偷襲成功,滅了蜀漢,自己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那就等著曹魏全力來收拾自己了。

    如果偷襲失敗,本來就面臨曹魏這個強敵,又給自己增添了個強敵。到時可能就是兩家把自己的地盤瓜分了。

    孫權有水軍的優勢,連合肥、襄陽都打不下來,大老遠的去山區偷襲西川,能有多少勝算?

    另一方面,諸葛亮掌權後,積極聯合東吳,是非常有誠意的。諸葛亮也在用行動證明他的目標是曹魏,不是東吳。東吳完全沒有背盟的必要。

    夷陵之戰後,最大的獲益者就是曹魏。孫權和諸葛亮都只有吳蜀聯盟,共抗曹魏這一條路。

    孫權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對政治方面的利益比誰都會玩。三國時期,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但是孫權一直等到229年才稱帝,就這一個動作,歷史上就沒幾個人能比得上。

    這不是因為孫權沒有野心,早在魯肅投靠孫權時,魯肅的“榻上對”時,孫權就有了稱帝的野心。孫權能夠為了自己的實際利益,放棄虛名。

    對於孫權這樣的政治高手,想到的東西可能遠比我們這些上帝視角要多得多,不可能看不清自己的利益所在,當然也不可能去偷襲西川。

  • 2 # 凝沙學史

    當年關羽北伐曹魏時,孫權在背後捅了刀子,一下子就滅掉關羽並將荊州收入囊中。而諸葛亮北伐時,為何孫權陸遜不趁機也偷襲西川呢?

    其實,孫權當時並沒有機會去偷襲西川,因為當時的東吳陸遜疲於防守曹魏,而蜀國已派人嚴防東吳,加上孫權又忙於其它事,所以孫權無瑕西顧蜀漢之地,去偷襲西川。

    1.東吳疲於防守

    從地理上看,雖然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優勢,但是實際上長江防線也牽制了大部分東吳兵力。當然陸遜也知道這樣長距離的防守,根本守不過來,讓東吳軍隊疲於防守。

    另外荊州也增加了陸遜的防守工作,陸遜忙於在荊州進行防範工作以防止曹魏偷襲。畢竟荊州地理位置太重要,也是曹魏也想得到的地方,因此陸遜主要工作在於力保荊州,根本無空去偷西川。

    2.蜀國嚴防東吳

    蜀國自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經諸葛亮多年治理下,蜀漢的國力逐漸恢復,並且重新組建了一支戰力不遜於東吳的軍隊。

    而且在諸葛亮領導下,蜀國上下一心,官吏清廉,不論對外北伐曹魏,還是對內平叛,整體都做得不錯,而對東吳更是嚴防死守。

    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前車之鑑,所以蜀漢對東吳的防守上非常嚴密,並派出了重要將領率重兵守白帝城,讓東吳無法偷襲蜀漢。劉備死後,白帝城由中書令李嚴及白毦兵的統帥陳到駐守;即使劉禪投降時,白帝城守將羅憲也讓東吳軍隊無法踏進西川。

    3.東吳當時太忙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東吳的孫權陸遜太忙,沒有時間去偷襲西川。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因馬謖街亭失守後,北伐失敗,而此時的東吳陸遜正與魏國在打仗。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止步於陳倉,而時間上與上次北伐時間間隔太短,東吳打敗曹休後暫時不敢有其他軍事行動。

    第三次北伐時,孫權又在建業忙於稱帝,根本抽不出時面來偷襲。

    第四次北伐時,東吳卻有南蠻暴亂。在公元231年,孫權派了太常潘濬率軍五萬平叛五溪蠻夷。由於內部平叛上需要大批軍力,東吳抽不出身來搞偷襲西川。

    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遇到司馬懿抵抗堅守不出拖死了諸葛亮,而東吳陸遜、諸葛恪與曹睿打仗。

    總之,諸葛亮北伐時,東吳軍隊一直疲於荊州及長江防線,而蜀國又重點防守東吳偷,加上東吳又忙於內務或戰爭,根本沒法偷襲西川。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因為面對曹操強大的現實威脅,孫權與劉備結成政治聯盟,共同抵抗曹操,以求共同生存,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的勢力仍然是天下最大的,孫權與劉備繼續聯盟,孫權為了拉攏劉備,甚至把自己的20幾歲的親妹妹嫁給了年過半百的老劉備,還把南郡借給劉備發展,孫權的目的就是鞏固孫劉聯盟,讓劉備多對抗曹操。

    雖然雙方在荊州歸屬問題上發生了矛盾,甚至在公元215年雙方兵戈相見,大打出手,但在曹操的現實威脅之下,孫權與劉備迅速達成湘水劃界協議,雙方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的郡縣歸孫權,湘水以西的郡縣歸劉備,雖然雙方暫時緩和了矛盾,但是,雙方的政治聯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首先要明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孫劉政治聯盟,孫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相對而言,蜀漢與東吳的聯盟則顯得被動。

    孫權與劉備

    赤壁之戰劉備的力量非常薄弱,合起來不到兩萬人,僅有江夏半個郡的地盤,而孫權手上的兵力至多有十萬人,是劉備的五倍,孫權聯合劉備更多是想幹涉荊州的名義,因為劉備和劉琦在名義上就是荊州之主,尤其是劉琦,只要能聯合劉琦,就能插手荊州,孫權就能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荊州,如果不聯合劉備和劉琦,他們就會變成孫權的對手。

    這一切都跟孫權集團的戰略是息息相關,而孫權集團前半生的戰略基本上是魯肅提供的,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就向孫權提出了榻上對戰略,大致內容是:大漢不可能興復,孫權應該鼎足江東,同時伺機向西發展,以期望能拿下荊州,與北方的曹操劃東而治,進而尋求統一天下。

    這個時候孫權才19歲,剛剛接手江東集團,雖然孫權沒有同意魯肅的戰略,但是,魯肅的這個戰略實際上激發了孫權統一天下的雄心,這種雄心在孫權體內維持了幾十年,赤壁之戰孫權不願意投降就是因為有了雄心,孫權是想做一番事業的。

    魯肅與孫權

    於是就發生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的聯合,但是,沒有永遠的利益,雙方經湘水對峙後,關係已經不如從前,儘管雙方的政治聯盟已經大不如前了,但是,在魯肅的調節之下,雙方在表面仍然保持著聯盟關係,但魯肅在公元217年去世後,孫權開始調整戰略,把聯合劉備以抵禦曹操的戰略,更改為奪取戰略要地荊州,以期望有更大的發展,因為孫權早期的雄心就是統一天下。

    孫權之所以想奪取荊州的原因就在於荊州獨特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孫權抵禦曹操的手段就是靠長江天險,長江在當時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險,是孫權拱衛政權的唯一天險,而荊州控制著長江中游,從荊州可以順江而下,也可以跨過長江到達荊南以陸地的方式進入東吳,這是孫權最擔心的原因,也是孫權為了維護江東戰略安全的手段。

    所以,公元219年,當關羽北伐襄樊之時,孫權就開始偷襲荊州,這一計劃孫權與呂蒙、陸遜等人計劃了好幾年時間,儘管劉備集團是孫權的盟友,但那又如何呢?孫權優先考慮是自己的戰略安全,而不是劉備的,孫權偷襲荊州後,一不做,二不休,把蜀漢唯一的名將關羽也給殺了,就是為了徹底打敗蜀漢,孫權不在乎蜀漢的反擊。

    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或者說孫權對蜀漢的反擊已經做好了準備,包括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向曹操稱臣,曹操去世後,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主動接受曹丕的領導,這讓剛剛建立曹魏政權的曹丕沾沾自喜,雖然劉備發動了向孫權復仇的夷陵之戰,但孫權採取了北聯曹操、東擊蜀漢的戰略,同時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殲了劉備的參與夷陵之戰的軍隊,當吳軍追擊到永安時,甚至潘璋、徐盛等人建議趁勝攻打永安,進一步擴大戰果,再擴大戰果就是打進益州,滅亡蜀漢了,從這種行為來看,孫權早有了滅亡蜀漢之心,要不是擔心北方的曹魏快要忽悠不住了,孫權肯定要攻進益州的。

    蜀漢在經歷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實力急劇下降,兩戰加在一起,蜀漢損失了近十萬軍隊,荊州三郡之地,五十萬左右的人口,再也無法跟東吳抗衡,東吳實際上是打掉了蜀漢用來擴張的實力,而這個時候的孫權,肯定還有吞併蜀漢的野心,他唯一需要提防的是北邊強大的曹魏政權。

    劉備伐吳

    既然孫權有吞併蜀漢之心,為什麼不趁著蜀漢諸葛亮政權北伐時,偷襲蜀漢,就像當年偷襲荊州一樣,拿下益州,那樣就能佔領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這不就是當年魯肅榻上對的戰略嗎?為什麼孫權不偷襲蜀漢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孫權內部政權問題。

    孫權像劉備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政權,儘管他是江東人,但孫權的政權基礎是孫堅、孫策那一批在江淮及中原打天下的一批人,這批人隨孫策來到江東打下江東六郡,到孫權時代,他的政權基礎就是以吳郡四大家族為首的地方世家大族。

    這四大家族分別是:顧氏、陸氏、朱氏、張氏。其中陸遜就是陸氏的族長,這四大家族有很多私兵,這些兵不歸屬孫權,而是直接屬於四大家族,東吳政權是私兵最嚴重的政權,孫權在穩定政權的過程,大量納入這些本地大家族的人,用來穩定政權,但這四大家族也有自己的利益。

    孫權與陸遜

    他們的利益就是讓家族強大,但是,對外征戰並不能讓家族強大,因為對外征戰四大家族要出錢,出人,出糧食,損耗最大,如果打了勝仗還有戰利品,如果打了敗仗,對於四大家族來說就是很大的消耗,所以在石亭之戰中,東吳明明可以擴大優勢,但是陸遜選擇了退兵,因為他不想把東吳的地盤擴張到曹魏的陸地之上,否則會無休止地遭到來自曹魏的軍事打擊,就會消耗自己的實力。

    所以,江東的這四大家族是不願意對外擴張,一是難度太大,二是消耗太大,負擔不起,當孫權率軍北伐時,往往沒啥成就,但是防禦就不一樣了,防備外敵入侵四大家族是很用心的,因為如果外敵進入了,他們的家族就沒了,所以會拼命抵抗。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權統一天下的野心被消磨得只想偏安一隅了

    孫權的壽命是很長的,劉備去世後,孫權還活了29年,曹丕去世後,孫權還活了26年,曹睿都去世了,孫權還活了13年,孫權比曹操的孫子都活得長,但是,鬥志卻越來越小。

    孫權稱帝

    曹丕在220年稱帝,劉備在221年稱帝,孫權直到8年後的229年才稱帝,為什麼?因為孫權很謹慎,他要解決來自劉備的威脅和來自曹丕的威脅才會稱帝,夷陵之戰解決了劉備的威脅,曹丕三次伐吳失敗,孫權解決了曹丕的威脅,直到228年石亭之戰後,孫權認為暫時解決了曹魏的威脅,才229年稱帝。

    稱帝之後的孫權就喪失了半場,只想偏安一隅了,在整個諸葛亮北伐的8年間,孫權一次像樣的北伐都沒有,這明明是孫權最好的北伐機會,可以聯合蜀漢諸葛亮一起攻打曹魏,獲取最大政治利益,但很明顯,孫權無意北伐,只想守住江東,也許是孫權消磨了鬥志,也許是孫權內部強大的反強聲音,總之孫權對於攻打曹魏並沒有用心。

    第三個原因就是:蜀漢不那麼好打的。

    如何能保證在短期能滅亡蜀漢,而且曹魏不干涉呢?無法保證,如果短期內孫權偷襲蜀漢不能成功,如何面對來自兩個方向的兩線作戰呢?

    諸葛亮北伐

    偷襲蜀漢不比當年偷襲荊州,蜀漢差不多是一個封閉的地理結構,而不像荊州那樣四通八達,孫權想要偷襲蜀漢,就得從長江三峽進入,這裡地勢險要,而且同樣的錯誤蜀漢不會犯兩次,諸葛亮雖然在北伐,但是對孫權可是防備著,孫權沒有機會偷襲,而且蜀漢會利用蜀地天險和長江天險來防備東吳,這種防備直到蜀漢滅亡前都在防。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東吳打著協助蜀漢的名義想要趁火打劫蜀漢,結果被羅憲率領少量兵力堵在了永安,根本打不進來,這就是天險的作用,想想看,蜀漢都滅亡了,都能擋住東吳軍隊進入,就更不要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東吳是不可能打進來的。

    第四個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如果蜀漢滅亡了,那孫權就得獨自面對曹魏,以孫權的實力是無法擊敗曹魏的,本來蜀漢+東吳可以和曹魏維持平衡的,如果孫權要去打破這個平衡,那麼等於是幫了曹魏,孫權吞併了蜀漢同樣不能和曹魏相抗衡,而且會此發巨大的政治風險,孫權當然不會再冒險了,況且這個時候的孫權多以內部穩定為主,連曹操都有不能得隴望蜀的感嘆,何況孫權呢?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當初關羽北伐曹操,孫權一方從背後捅了冷刀子,害得關羽進退失據、敗走麥城,頭顱都被割了去。那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為什麼孫權陸遜等人不趁機偷襲西川呢?

    有朋友可能認為,這是因為東吳不善於打外戰、西川防護太好,或者孫權忙著稱帝,沒空對付蜀漢。

    其實這都是表相,真正的原因,在於東吳並不希望蜀漢滅亡。東吳與蜀漢,可謂唇齒相依,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咱們先來看一下當年孫權和劉備為什麼結盟。

    赤壁之戰前,兩人並沒什麼往來。那時劉備從曹操手中逃脫,投奔荊州牧劉表,而孫權艱難地經營著兄長孫策留下的家業,與江東世族鬥智鬥勇。

    後來劉表去世,傳位於次子劉琮,鎮守江夏的長子劉琦不服,準備起兵討伐劉琮。正當此時,曹操揮師南下,兵臨荊州。劉琮自知不敵,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之下舉荊州而降。

    劉備不願臣服於曹操,逃往江夏,曹操率五千虎豹騎急追,追到長坂坡一番交戰,劉備慘敗,小劉禪都差點丟了,幸得趙雲拼死相救。

    也就是說,劉備的立場很明確,從始至終都站在曹操的對立面。

    孫權本來和曹操沒有仇怨,但曹操拿下荊州,便要趁勢攻取孫權所佔的江東,利益之爭,沒有轉圜的餘地。

    當時險些上演荊州那一幕。江東世族根深葉茂,對孫權的忠誠度有限,不願在家門口開戰,一再勸孫權投降曹操。反正誰佔據了江東都得借用世族的力量管理當地,無所謂誰當江東之主。

    但對於孫權來說,這其中的區別可就大了,他是萬萬不願像劉琮那樣的。當慣了一方霸主,誰願頭頂上多出個主子?

    於是孫權派主戰派的魯肅去江夏,欲與劉備結盟。一來,藉助外部力量壓制內部的主和派;二來,增加一些對抗曹操的籌碼。

    劉備也深感勢單力薄,需要盟友,派諸葛亮出使東吳,表明聯孫抗曹的決心。

    接下來便是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赤壁之戰,孫劉以五萬聯軍大破曹操二十萬大軍。曹操吃了敗仗,只能退回北方,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演義裡特別描寫了劉備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事實上,出力最多的是孫權一方。

    就兵力來說,劉備剛敗於曹操之手,逃到江夏也沒多久,就算劉琦信任他,將江夏的兵交給他指揮,他能提供的兵力也遠遠比不上孫權。

    按正常原則,戰後瓜分戰利品這種事,出力多分得多,出力少分得少。

    但是,劉備手裡有劉琦這個前荊州牧之子,迅速以劉琦的名義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的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再加上原有的江夏郡,他就有了五個郡。

    而曹操還保住了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

    要知道,荊州主要有七個郡,劉備佔去了大頭,曹操再佔去一部分,等孫權反應過來,就發現自己出兵出力,只得到了南郡的一部分。

    孫權氣個半死,但木已成舟,無奈認了。之後又在魯肅的建議下,將自己所佔的那部分南郡借給劉備。主要是不借也不行,那部分南郡孤零零的,處於曹操和劉備的包圍中,遲早要被某一方吞併。

    不得不說,政治新秀孫權,不是老謀深算的劉皇叔的對手。

    但事情過後,孫權越想越氣,因為這樣一來,赤壁之戰等於是為劉備打的。劉備從此有了一塊根據地,而他孫權白白付出,什麼都沒得著。

    心裡的不滿,在此時就已埋下。等劉備得了劉璋的益州,孫權討要借出去的南郡,但咱們都知道,“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

    孫權自感上了大當,恨劉備說不定比恨曹操還多一些。因而劉備與曹操爭漢中時,他礪兵牧馬,準備武力奪回。劉備擔心腹背受敵,不得已提出重劃荊州,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劃給孫權。

    那麼孫權滿足了嗎?並沒有。

    因為荊州位於東吳的上游,對東吳有很大的威脅,只有將劉備勢力全部趕出荊州,才能鞏固長江中游,並向巴蜀發展。要是順利的話,就能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正因如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北伐曹操時,孫權才會派呂蒙襲擊關羽後方,撕毀了與劉備維持十多年的盟約,奪得整個荊州。

    而劉備為了收復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又發動夷陵之戰,結果還是大敗。氣得他鬱結於心,沒多久就死於白帝城。

    可以說蜀漢和東吳的分分合合,都是因為荊州。

    然而,無論荊州歸屬於誰,或者雙方有多大的仇恨,孫劉兩家結盟共抗曹魏的大勢是不會改變的。孫權雖然坑了關羽,但只是為了荊州,實際上從來沒有想過和劉備真正反目。

    原因很簡單,孫劉弱而曹強,若不聯合必然被曹魏逐一攻破。

    所以,孫權不可能在諸葛亮北伐時打西川,還得幫著諸葛亮打曹魏。況且,荊州已經沒有了蜀漢勢力,對東吳沒有直接的威脅,用不著立刻除掉。

    除非哪天情況有變,蜀漢變強,曹魏變弱,東吳才會聯合曹魏打蜀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軍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