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順哥說事

    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命名方式多種多樣,今將初、高中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古代書籍歸類,管中窺豹,以便了解古代書籍的命名方式。

    以姓氏命名

    《墨子》 春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所著。

    《孟子》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軻所著。 《列子》 相傳為戰國時期列禦寇所作。

    《呂氏春秋》 戰國末期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 《皮子文藪》 唐代詩人皮日休自編的文集。 以本名命名

    《諸葛亮集》 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陶淵明集》 東晉詩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崔顥集》 唐代詩人,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明人輯有《崔顥集》。 《李清照集》 南宋詞人,中國第一位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

    《關漢卿戲曲集》 中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

    以作者的字命名

    《曹子建集》 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字子建,宋人輯為《曹子建集》。 《王子安集》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字子安。 《李太白全集》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字太白。 《孟東野詩集》 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 《劉夢得文集》 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 《李義山詩集》 唐代詩人李商隱,字義山。 《小山樂府》 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字小山。 《宗子相先生集》 明代中葉文學家、“後七子”之一宗臣,字子相。 《袁中郎集》 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創始者、“三袁”兄弟中的袁宏道,字中郎。 以作者的號命名 《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 《淮海詞》 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號淮海居士。 《稼軒長短句》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號稼軒。

    《誠齋集》 南宋詩人楊萬里,創立了一種新鮮活潑的詩體“誠齋體”,號誠齋。 《白石道人詩集》 南宋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 《文山先生全集》 南宋愛國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號文山。 《王西樓樂府》 明代散曲家王磐,號西樓。 《震川先生集》 明末散文家歸有光,號震川。

    《洪北江全集》 清中葉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號北江。 《定庵全集》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號定庵。

    以作者的封號命名

    《魏鄭公文集》 唐初政治家魏徵,封鄭國公。

    《王荊文公詩箋註》 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封荊國公,諡號文。 《誠意伯文集》 明初文學家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

    以作者的諡號命名

    《林和靖詩集》 北宋詩人林逋,有“梅妻鶴子”之稱,卒諡“和靖先生”。 《周元公集》 北宋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諡號元公。

    《歐陽文忠公集》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諡號文忠。

    《范文正公集》 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諡號文正。

    《宋景文集》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宋祁,有“紅杏尚書”之稱,諡號景文。 《司馬文正公集》 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諡號文正。 《於忠肅集》 明朝大臣、愛國將領、詩人于謙,諡號忠肅。

    以作者的籍貫命名

    《孟襄陽集》 唐代詩人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昌黎先生文集》 唐代散文家、詩人韓愈的郡望為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臨川先生文集》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為江西臨川人。

    《柳河東集》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 《亭林詩文集》 清初思想家、學者、愛國作家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別號亭林,稱亭林先生。

    《鮚埼亭集》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浙江鄞縣鮚埼亭(寧波)人。

    以作者曾居住或任職的地方命名

    《岑嘉州詩集》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在嘉州(今四川樂川)任刺史職。 《長江集》 唐代詩人賈島曾在長江(今四川蓬溪)任主薄職,人稱賈長江。 《樊川文集》 唐代文學家杜牧,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 《小倉山房文集》 清代袁枚辭官後曾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倉山。

    以作者的官職命名

    《杜工部集》 杜甫曾作校檢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王右丞集》 王維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高常侍集》 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官至散騎常侍。

    《高太史全集》 明初文學家高啟,曾為翰林院國史編修。 《宋學士文集》 明代文學家宋濂,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

    以作者的園名命名

    《夢溪筆談》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晚年定居夢溪園。 《隨園詩話》 清代袁枚辭官後於江寧小倉山修築隨園定居。

    以作者的室名命名

    《七錄齋集》 明代文學家張溥,室名七錄齋。 《惜抱軒詩文集》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室名惜抱軒。 《聊齋志異》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室名聊齋。

    《飲冰室合集》 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梁啟超,室名為飲冰室。 以作者的堂名命名

    《敬業堂詩集》 清初詩人查慎行,堂名敬業堂。

    《白鶴堂文集》 清代中葉文學家彭端淑,堂名白鶴堂。

    以帝王年號命名

    《白氏長慶集》 唐代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的詩文集編於唐穆宗長慶年間。

    《元氏長慶集》 唐代詩人元稹的詩文集編於唐穆宗長慶年間。

    《嘉祐集》 北宋散文家蘇洵的文集,此集為宋仁宗嘉祐年間編輯而成。

  • 2 # 半卷

    餘嘉錫先生說的很好,本文摘錄自餘嘉錫《古書通例》

    古書之命名,多後人所追題,不皆出於作者之手,故惟官書及不知其學之所自出者,乃別為之名,其他多以人名書。今列舉古人名書之例,敘之如左:

    一曰:官書命名之義例 章學誠曰:“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義·易教上》】其説樹義甚精。《漢志》所謂“諸子出於王官,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蠭出並作”,是則春秋以前,並無私人著作,其傳於後世者,皆當時之官書也。【其他諸子在三代以前者,多出依託,詳見後。】其書不作於一時,不成於一手,非一家一人所得而私,不可題之以姓氏,故舉著書之意以為之名。如“《連山》似山出內雲氣;【原作“出內氣變”,據阮氏《校勘記》改。】《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其中”,【《周禮·春官太卜》注】“生生之謂易”,【《繫辭傳》】“《乘》者,興於田賦乘馬之事,因以為名;《檮杌》者,囂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孟子》趙岐注】“《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杜預《春秋序》】此其命名皆有意義。至於《詩》、《書》、《禮》、《周官》之類,尤為顯而易見。《六經》之外,《爾雅》之名最古。《大戴記·小辯篇》雲:“子曰:‘《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辯言矣。’”魏張揖以為即今之《爾雅》,又云“周公著《爾雅》一篇”,【《上廣雅表》,《經典釋文·敘錄》雲:“《釋詁》一篇,蓋周公作。”】其言雖不知信否,要是古之官書,後人遞有附益耳。【詳見後】《漢志·六藝略》中之書,如《司馬法》《國語》《世本》《戰國策》《太古以來年紀》,儒家中之《周政》《周法》,大抵源出古史,故皆舉所記之事以命其書。若《漢著記》《漢大年紀》之類,蓋亦漢史所記。即《楚漢春秋》,亦不在《陸賈》二十三篇之內。蓋記事之書,與立言之體,固自不同耳。

    二曰:古書多摘首句二字以題篇,書只一篇者,即以篇名為書名。程大昌曰:“《蕩》之詩,以‘蕩蕩上帝’發端;《召旻》之詩,以‘旻天疾威’發端。蓋採詩者摘其首章要語,以識篇第,本無深義。”【《攷古編》卷一《詩論》九】顧炎武曰:“《三百篇》之詩人,大率詩成取其中一字二字三四字以名篇,故十五國並無一題,《雅》《頌》中間一有之。【《頌》為宗廟之樂,出於士大夫之手,故另命名,非民間歌謠。】五言之興,始自漢、魏,而《十九首》並無題,《郊祀歌·鐃歌曲》各以篇首字為題。”又曰:“古人之詩,有詩而後有題;今人之詩,有題而後有詩。有詩而後有題者,其詩本乎情;有題而後有詩者,其詩徇乎物。”【《日知錄》卷二十二】王國維曰:“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非無題也,詩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人間詞話》捲上】愚謂不獨詩詞也,古人之著書作文,亦因事物之需要,而發乎不得不然;未有先命題,而強其情與意曲折以赴之者。故《詩》、《書》之篇名,皆後人所題。諸子之文,成於手著者,往往一意相承,自具首尾,文成之後,或取篇中旨意,標為題目。至於門弟子纂輯問答之書,則其紀載雖或以類相從,而先後初無次第。【邢昺《論語疏·學而第一》,《正義》曰:“其篇中所載,各記舊聞,意及則言,不為義例,亦或以類相從。”】故編次之時,但約略字句,斷而為篇,而摘首句二三字以為之目。葉夢得曰:“古書名篇,多出後人,故無甚理。老氏別《道》《德》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則為非矣。惟《莊》《列》似出其自名。”【《避暑錄話》卷一】此言是也。【按《莊子·內篇》諸篇目,雖皆有意義,而《外篇·駢拇、馬蹄》之類,仍是摘字名篇。】《孝經》之名,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雲“曾參作《孝經》”,《邢疏》引《鉤命決》“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緯書之言,恐不可據。】《漢志》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則此書亦是摘篇中字句以題篇。【《邢疏》雲:“《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為百行之本,故曰《孝經》。經之創制,孔子所撰也。”阮福《義疏》因謂“以經為書之名目,實自《孝經》始”,其説皆不免於穿鑿,非是。】因書只一篇,故即以篇名為書名也。王國維曰:“《詩》《書》及周、秦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書名之通例,字書亦然。《蒼頡篇》首句雖不可考,然《流沙墜簡》卷二第十八簡上,有漢人學書字中有‘蒼頡作’三字,疑是《蒼頡篇》首句中語,故學者書之。其全句當雲“蒼頡作書”。《爰歷》《博學》《凡將》諸篇,亦有首二字名篇,今《急就篇》尚存,可證也。”【《觀堂集林》卷五《史籀篇疏證序》,按今《急就篇》首句雲“急就奇觚與眾異”】按《漢志》,《蒼頡》《凡將》諸書,皆只一篇,故摘字名篇,別無書名也。《史記·孔子世家》雲:“子思作《中庸》”,沈約曰:“《禮記·中庸》取《子思子》”,【見《隋書·音樂志》】《漢志》儒家有《子思》二十三篇,此篇蓋在其中。使其單行,則只名《中庸》,不名《子思》矣。蓋書只一篇,篇名即書名也。儒家有《王孫子》一篇,註雲:“一曰《巧心》。”嚴可均以為未詳。【《鐵橋漫稿》卷五《王孫子敘》】愚謂《漢志》諸子,除不知作者外,皆只以人名書。其只一篇者,蓋別無篇題。獨《王孫子》又別題其篇曰《巧心》,故註為“一曰”也。【《尹文子》一篇,今本作二篇,曰《大道上》《大道下》,此為有書名又有篇名者,或為漢以後人所題,或班固略之,皆不可知。】

    三曰:古書多無大題,後世乃以人名其書。 古人著書,多單篇別行;及其編次成書,類出於門弟子或後學之手,因推本其學之所自出,以人名其書。《史記·韓非傳》雲:“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説》《説林》《説難》,十餘萬言。”《孟子傳》雲:“騶衍深觀陰陽訊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漢書·董仲舒傳》雲:“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説《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史記·管子傳、莊子傳、商君傳、屈原傳》《漢書·東方朔傳》,引其所著書,亦只有篇名。】此所敘諸子著書,皆只有篇名,無書名;又因全書不可勝舉,故只隨舉數篇,以見其大凡。蓋由古人著書,其初僅有小題,【謂篇名】並無大題也。【謂書名】餘若《史記·老子傳》雲“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孟子荀卿傳》雲“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荀卿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漢書·賈誼傳》雲“凡所著述五十八篇”,《公孫賀傳》雲“賀祖父昆邪,著書十餘篇”,《王貢兩龔鮑傳》雲“蜀有嚴君平,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此所敘諸子著書,只雲若干篇若干言,初不雲所著為何書,蓋其書本無大題,後人始以人名名之也。《史記·孟荀傳》雲:“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此特敘其著書之意,猶之荀卿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雲耳,非其書名堅白同異及盡地利也。【《漢志》:《公孫龍子》十四篇,《李子》三十二篇】《史記·虞卿傳》雲:“不得意,乃著書。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然則《虞氏春秋》之名,乃世之傳其書者名之耳,非卿所自名也。《晏子》之名《春秋》,亦同此例。《司馬穰苴傳》雲:“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陸賈傳》雲:“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是則《司馬穰苴兵法》,乃齊威王之大夫號之;《新語》之名,亦高帝之所號也。此古人著書不自命名之證也。推之《申子傳》雲“著書二篇,號曰《申子》”,《漢書·蒯通傳》雲“通論戰國時説士權變,亦自序其説,凡八十一首,號曰《嶲永》”,亦當是時人號之矣。《史記·孫武傳》雲“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信陵君傳》雲“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索隱》雲,公子所得進兵法,而必稱其名,以言其恕也。】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此亦是世俗之人所稱,與世傳《虞氏春秋》同。獨《孟子傳》雲“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與他傳但言著書若干篇者不同。蓋史公率爾言之,非作書之時已名《孟子》也。《司馬相如傳》雲:“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此亦古人著書不自編次之證也。蓋因事作文,不自收拾,後人取而編輯之,因以人題其書。故《漢志》諸子詩賦二略,題某人或某官某者,居十之九。古人之學,專門名家,所作雜文,皆在諸子,獨於詩賦,別為一略。及至東京,專家之學衰,而後別集興,【《隋志》雲“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也”】又追為西漢以前人編集。《隋志》自楚蘭陵令《荀況集》以下,凡四百三十七部,皆題某官某人,與《漢志》諸子詩賦之例同;其別為集名者祗數部耳。【見後。《隋志》經子史三部撰人,皆用雙行註於書名之下,獨集部因以人名書,故不別註撰人。】漢魏以後,學者著書,無不自撰美名者;獨至文章,多由後人編定,故別集直書姓名者,至宋猶多。元明以後,此風漸寡,然文集之不必手定,則今人尚多有之。古之諸子,即後世之文集也。出於門弟子所編,其中不皆手著,則題為某子。出於後人所編,非其門弟子,則書其姓名。漢武以後,傳記不立博士,專家之學衰,故書名無稱子者,攷之《漢志》可知也。【漢人書稱子者僅有蒯通一家】東漢以後人著書,皆手自編定,其稱某子,乃其人自子之耳。而《論衡·案書篇》乃曰:“董仲舒著書不稱子者,意殆自謂過諸子也。”此由不知古人著作體例,故有此傅會之說矣。

    四曰:《漢志》於不知作者之書,乃別為之名。 古之諸子,皆以人名書。然《漢志》中,亦有別題書名者,則大率不知誰何之書也。如儒家有《內業》十五篇,註曰“不知作書者”;《讕言》十篇,《功議》四篇,《儒家言》十八篇,陰陽家有《雜陰陽》三十八篇,法家有《燕十事》十篇,《法家言》二篇,並註曰“不知作者”;道家有《道家言》二篇,陰陽家有《衛侯官》十二篇,並註曰“近世不知作者”;雜家有《雜家言》一篇,註曰“王伯【註“師古曰:言王伯之道”】不知作者”,此皆《數術略序》所謂雖有其書,而亡其人也。《內業》《讕言》之屬蓋皆後人之所題,或即用其首篇之名以名書。【《管子》有《內業篇》】《儒家言》《雜陰陽》《法家言》《雜家言》,則劉向校讎之時,因其既無書名,姓氏又無可考,姑以其所學者題之耳,皆非其本名也。【此條當與《古書不題撰人篇》第十三條參看】

    五曰:自撰書名之所自始。 古書自《六經》官書外,書名之最早而可據者,莫如《論語》。《坊記》出於子思,【《隋書·音樂志》沈約曰:“《坊記》取《子思子》。”】已引《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則當時已謂之《論語》矣。蓋他書多散篇單行,後人編次,獨《論語》則門人論纂之時,已勒為成書。既裒然巨帙,不可無大名以總匯之也。《史記·呂不韋傳》雲:“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十二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此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則《春秋》之名,出於不韋之意,與他書為時人所號者不同。】自著書而自命之名,始見於此。不韋之舉,純出於好名。又其書成於眾人之手,非所自撰,與他人著書以傳後學者不同,故亟亟焉表章之。蓋古以學衛為公器者,至是始為私人爭名之具矣。【其始已有《魏公子兵法》,亦賓客所進。不韋之養士,即係效法四公子,故亦有此舉。】其後淮南王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見《漢書》本傳。高誘《淮南鴻烈解敘》雲:“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於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著此書。”】其事與呂不韋正同,故亦自號曰《鴻烈》。【《淮南·要略篇》雲“此《鴻烈》之《泰族》也”,高誘《敘》雲:“鴻,大也;烈,明也。”《西京雜記》卷三雲:“淮南王安,著《鴻烈》二十一篇。”】其《要略篇》即全書之自序,具列篇目與其所以作文之意,前後兩言“故著二十篇”,是其書已自行編定矣。司馬遷作《史記自序》雲:“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是遷書亦出手定,且自名為《太史公》也。【王國維《太史公行年攷》謂史公原書本有小題,而無大題。然此語明見於《自序》,今案《孝武本紀集解》引韋昭説,謂“《史記》稱遷為太史公,是外孫楊惲所稱”。《索隱》引桓譚《新論》,以為“太史公造書,書成示東方朔,朔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東方朔所加之也”。此二説蓋謂於每卷篇目之下,別題太史公三字,所謂小題在上,大題在下,非謂自序中之書名也。至遷書在漢時只名《太史公》,不名《史記》,則錢大聽《潛研堂文集》卷十二《答問》九已發其端,王氏《行年攷》引證尤為詳盡,其說固確不可易。】蓋自撰書名,萌芽於《呂氏春秋》,而成於武帝之世。適當罷黜百家之後,文儒著書,無人可傳,不能不自行編次。專門之學衰而後著述之界嚴,於此可以知體例變遷之故矣。其後宣帝時則有桓寬之《鹽鐵論》,西漢末則有劉向、揚雄所序書,東漢以後,自別集之外,幾無不有書名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水滸傳》中梁山寨主1.0王倫的處世之道和結局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