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言文史history
-
2 # 創意唯心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係,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儲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裡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採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註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併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新增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裡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臺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臺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儘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
3 # 亭殿閣
乾隆的生母,據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但在野史傳說中,卻有很多種說法,如傻大姐、“村姑”、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海寧陳夫人等。
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傳說,根本原因在於,它本身就是一樁疑案,乾隆皇帝的兒子嘉慶皇帝都沒有搞清楚,他兒子的兒子道光皇帝的一番糊塗作法,更是讓這一疑案被無限放大,不能不讓人心生疑竇。
一朝天子一朝臣,道光皇帝繼位之初,即對軍機大臣的原班人馬做出大換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初七至初九,三天裡紫禁城內接連做出一連串重大人事變動:
初七日,令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盧蔭溥、文孚留任,四大臣一併交刑部嚴議。
初八日,令託津原負責的鹹安宮蒙古學、託忒學、唐古特學,交給賽衝阿管理;宗人府銀庫,移交和瑛管理;御藥房、太醫院,交由和世泰管理。首席軍機大臣託津擔任的各項要職,一一移交他人之手。
初九日,革去託津、盧蔭溥軍機大臣之職,兩人均各降四職,保留大學士之任,調去編修大行皇帝實錄;盧蔭溥、文孚各降五級,仍舊留任軍機處。與此同時,命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禮部尚書黃鋮、戶部尚書英和擔任軍機大臣。
不久,道光元年,將盧蔭博也調離軍機處。如此重大的人事決定,自然是最高統治者道光的旨意。而他調離相關人員的理由,就和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謎相關。
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死後,按照清朝老規矩,由顧命大臣代擬遺詔。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四人責無旁貸,奉命捉筆。遺詔中將乾隆帝出生之地寫為承德避暑山莊。當時,這份遺詔由皇位繼承者道光帝綿寧親自審定過。
到了九月初六,道光帝綿寧對遺詔副本重新審定,在查閱高宗實錄和高宗御製詩文集後,發現高宗乾隆帝出生之地不是承德避暑山莊,而是京城雍和宮。乾隆帝出生於避暑山莊之說,恰好與民間流傳的雍正帝醜聞合拍。發現這一錯誤後,道光帝頓時龍顏震怒,責令託津等四人將為何出錯說明白。
承德避暑山莊
託津等人回奏說,高宗乾隆帝出生於避暑山莊之說,是依據《嘉慶帝御製詩文初集》第十四和第六卷的詩注寫的,詩註明明白白地寫著:乾隆帝於辛卯之年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帝是乾隆帝的兒子,根據嘉慶帝鄭重出版的詩文集註解確認其皇父出生之地,應該夠可靠的了。
但是,這番解釋並沒有使四位軍機大臣得到解脫。道光帝說,這一注是注者誤會詩意所致,起草遺詔的四位軍機大臣理應從高宗實錄和高宗御製詩文集中尋找出處,如果說高宗實錄秘藏於深宮難以讀到的話,那麼高宗御製詩頒發天下這麼長日子了,若推諉說沒有讀過就太不應該了。
道光皇帝於九月初七日所降的一道諭旨,將此次諭旨風波的來龍去脈,講得極其清楚:
諭內閣:七月二十五日,慟遭皇考大行皇帝大故,彼時軍機大臣敬擬遺詔,朕在諒闇之中,哀慟迫切,未經看出錯誤之處,朕亦不能辭咎。但思軍機大臣多年承旨,所擬自不至有誤。及昨內閣繕呈遺詔副本,以備宮中時閱,朕恭讀之下,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之語,因請出皇祖《實錄》跪讀,始知皇祖於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生於雍和宮邸。復遍閱皇祖《御製詩集》,凡言降生於雍和宮者,三見集中。
道光帝當時已經是近40歲的人,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政治經驗。本段諭旨的精妙之處在於,道光帝以“朕在諒闇之中,哀慟迫切,未經看出錯誤之處,朕亦不能辭咎”一句,推掉了自己應該負起的主要責任。
下面,本條諭旨的第二段內容稱:
因命大學士曹振鏞,協辦大學士,尚書伯麟,尚書英和、黃鉞傳旨令軍機大臣明白回奏。據稱:恭查大行皇帝(嘉慶)《御製詩初集》第十四卷《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注恭載高宗純皇帝‘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又第六卷《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注相同。至《實錄》未經恭閱,不能深悉等語。
託津、戴均元等人的“明白回奏”,的確非常明白,也有理有據。試問,為大行皇帝(嘉慶)代擬《遺詔》,而引用的正是大行皇帝生前欽定的《御製詩》的說法,軍機大臣何錯之有,更何罪之有?
但道光諭旨批駁託津、戴均元等軍機大臣自有說詞:
朕恭繹皇考(嘉慶)詩內語意,系泛言山莊為都福之庭,並無誕降山莊之句。當日擬注臣工,誤會詩意,茲據軍機大臣等稱《實錄》未經恭閱,尚屬有辭;至皇祖(乾隆)《御製詩集》久經頒行天下,不得諉為未讀。實屬巧辯!
道光為了維護剛剛故去的皇父的顏面,竟強詞奪理地說什麼嘉慶詩句並沒錯,錯在了“當日擬注臣工,誤會詩意”。前面已經說過,詩注雖是嘉慶的口氣,但不能完全排除詞臣代筆的可能,不過,即使這樣,也必然要得到嘉慶的首肯。由此看來,詩是“御製”的,詩注毋庸置疑也是“御製”的。
道光為了把屍骨未寒的皇父撇清,又要駁倒據理回奏的軍機大臣,不惜把詩和詩注歧為兩端,似乎詩注之錯嘉慶皇帝可以不負什麼責任。按照這樣的邏輯,道光說乾隆《御製詩集》中“凡言降生於雍和宮者,三見集中”,不也是依據“餘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等“詩注”嗎?確定乾隆的誕生地,“皇祖”的“詩注”可以作為根據,而“皇父”的“詩注”則不能引以為據,這又怎能自圓其說呢?道光說“皇祖《御製詩》久經頒行天下,不得諉為未讀”,反詰得固然十分有力,但道光本人先為乾隆皇孫,繼為嘉慶皇子,識文斷字以來,三十年間為什麼也未“恭讀”“久經頒行天下”的皇祖《御製詩集》?直到皇父《遺詔》出了問題,才“遍閱”皇祖《御製詩集》,轉過臉來又理直氣壯地責備臣下不得“諉為未讀”。
皇上說到這份上,託津等四位軍機大臣只好閉嘴。於是,道光諭旨的最後一段是對“遺詔事件”有關責任者的處置:
除託津、戴均元俱已年老,毋庸在軍機處行走,並不必恭理喪儀,與盧蔭溥、文孚一併交部嚴加議處;盧蔭溥、文孚年力尚強,與託津、戴均元行走班次在前者有間,仍留軍機大臣。遺詔佈告天下,為萬世徵信,豈容稍有舛錯。故不得不將原委明白宣示中外。著將此旨通諭知之。
“遺詔事件”中立了大功的曹振鏞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撈到了最大好處,政潮剛一平息,他就被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軍機,首掌絲綸,取代了託津的位置。日後,這位“多磕頭少說話”的人,陪著道光皇帝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再回到乾隆帝的出生地問題上。出生地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會直接解決掉乾隆皇帝的母親是誰的問題。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
如此按此推斷,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是如何跑到避暑山莊的呢?另外,避暑山莊也不是雍親王的行宮,官書所載的他的生母“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也沒有資格在那裡懷胎十月、待產生子。這也是嘉慶道說漏了嘴之後,道光帝必須反轉劇情的關鍵因素所在。
那麼,乾隆的生母是否另有其人呢?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很多。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的夫人。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
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另外,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肯定不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
第二種傳說由晚清長沙湘潭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他在《湘綺樓文集》裡提到乾隆之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後來作家周黎庵寫《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了冒鶴亭的說法:雍親王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梅花鹿,當即喝下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宮女幸之。第二年,宮女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臺灣學者莊練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臺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
乾隆帝出生之謎,還有一條佐證,就是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死的較早,而乾隆帝本人則相當長壽。這種長壽基因估計只能遺傳自他的母親。富貴人家的閨秀估計不大可能難有這種基因,這也從側面說明,官書裡記載的“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這樣的高貴出身,實在並不可信。
-
4 # 御龍盤曲王
其實這事認真想一下就清楚了。首先乾隆他老子不是傻子,這事他很清楚,雍正有好幾個兒子有成年了,而且這幾個兒子都很有能力,雍正可能會吧大業傳給一個外人嗎?當時那些不得志的讀書人就喜歡編排一些不靠譜的人和事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總之,在清還沒有徹底消滅那些頑固分子時,哪個皇帝(或掌權者)沒被編排過?有的掌權者實在沒法編排就寫一些花邊新聞噁心噁心你。其實,這些寫野史的人都沒進過皇宮,只是自己和一群所謂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意淫的罷了。
回覆列表
晚清之時有一本地下讀物叫《滿清野史》,講的都是清朝的宮闈秘聞,大多荒誕不經,沒有什麼史實依據。這本地攤文學裡面收入過一首詩叫《清宮詞》,內容如下:
巨族鹽官高渤海,異聞百載每傳疑。冕旒漢制終難復,曾向安瀾駐翠蕤。
這裡講的其實就是那個關於乾隆身世的著名傳說,說乾隆本為海寧陳家之子,被雍正換入宮中充作兒子。一本叫做《清代外史》的書更是說的有鼻子有眼睛:
浙江海寧陳氏一族遭際興盛,清初陳詵、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皆官至極品。雍正登極前與諸皇子爭奪繼承權,而未生兒子,無繼嗣難得皇帝位。雍親王妃臨產生一女,恰逢文淵閣大學士陳世館得一子,乃命太監而換之,故乾隆乃陳世館之子也。
這個傳說從晚清到民國,一直傳的沸沸揚揚。不過,在嚴肅史家看來,這不過是漢族遺老的一種幻想罷了。民國時代的著名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著有《海寧陳家》一文,對這種傳說進行了闢偽。
武俠小說大師、海寧人金庸雖然以乾隆為海寧陳世館之子為主要線索寫成風靡一時的《書劍恩仇錄》,但他在該書“後記”中也不能無視孟森嚴謹的考據,而特別宣告書中主人公、乾隆親弟陳家洛“是我的杜撰”。
朱言也認為,雍正不至於需要找個別人家的孩子充當自己的兒子,四爺不是不能生!
不過,乾隆皇帝究竟在哪兒出生的?這個問題卻至今未成定瓛。
乾隆帝
《清高宗實錄》開篇就有這樣一句話:
高宗……純皇帝,諱弘曆,世宗……憲皇帝第四子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按照實錄的說法,乾隆是出生在他爹還是雍親王時候的王府,也就是日後的雍和宮了。
但是,乾隆兒子嘉慶皇帝在嘉慶八年發行了自己的個人詩集《御製詩初集》卷六記載了一件事,嘉慶元年,乾隆帝首次以太上皇的身份在避暑山莊過萬萬壽節,嘉慶皇帝以“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為題賦詩一首,詩文之中有雙行小注:
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
嘉慶皇帝這句話,意思是他爹生於避暑山莊!
乾隆到底是生在雍和宮,還是生在避暑山莊?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沒有定論!那麼這個問題到底重不重要呢?
非常重要!因為出生地不同,親媽就可能不同。
有關於乾隆生母問題,歷來也是諸多傳聞。在肯定親爹是雍正的前提下,有一個傳聞是影響最大的。
1944年5月1日,《古今文史》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署名周黎庵的文章,題目為《清乾隆帝的出生》。這篇文章引用了曾在民國熱河都統府中當幕僚的遜清遺老冒鶴亭的說法:
乾隆生母李佳氏,蓋漢人也。凡清宮人之隸漢籍者,必加“佳”字,其例甚多。雍正在潛邸時,從獵木蘭,射得一鹿,即宰而飲其血。鹿血奇熱,功在壯陽,而秋狩日子不攜妃從,一時躁急不克自持,適行宮有漢宮女李氏,奇醜,遂召而幸之,次日即返京,幾忘此一段故事焉。去時為冬初,翌歲重來,則秋中也,腹中一塊肉已將墮地矣。康熙偶見此女,頗為震怒,蓋以行宮森嚴,比制大內,種玉何人,必得嚴究,詰問之下,則四阿哥也。正在大垢下流種子之時,而李女已屆坐褥,勢不能任其汙裹宮殿,乃指一馬廄令入。此馬廄蓋草舍,傾斜不堪,而臨御中國六十年,為上皇者又四年之十全功德大皇帝,竟誕生於此焉。
按照這篇文章的說法,雍正喝了鹿血,性慾亢進,身邊沒有女人,只好抓住一個奇醜無比的宮女,就地正法,解決一下需要。一次偶然的性行為,竟然誕下了著名的乾隆皇帝!
史學家莊練先生在《中國歷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書中,也贊同這個說法。日後,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同樣持這種觀點。
乾隆是不是熱河行宮醜宮女所生,現有的史料也難以證實。但是,官方史書記載中的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卻也是個出身卑微的女人。
鈕祜祿氏
按理說,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姓之一,應該非常顯赫。但是,作為雍正女人的鈕祜祿氏卻是大家族裡的弱勢群體。她祖上是開國名臣額亦都的弟弟額亦騰,與哥哥不一樣,額亦騰沒什麼本事,一直是個白丁。
鈕祜祿氏的父祖都不是什麼顯貴,到了她十三歲的時候,被康熙挑中,送入了雍親王府。不過,不是給胤禛做老婆,而是頂著格格的名義,進王府服侍其他福晉的,粗使丫頭一個!
後來,因為趕上胤禛得重病,鈕祜祿氏伺候得非常體貼,感動了胤禛,因而被睡了,於是才有了乾隆。
不管如何,無論是熱河宮女,還是鈕祜祿氏,乾隆的親媽出身都不是那麼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