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思考思考的動物

    (這是關於《範疇論》一系列回答的第七篇,緊接在問題:”伴隨什麼意思,急急急急急急急呀?“ 之後,小石頭將在本篇中和大家論述伴隨的後續知識。)

    先回答題主問題:在數學上,伴隨 就是 兩個 方向相反的 平行 對映之間的 某種關係。例如,伴隨矩陣 A* 和 原矩陣 A,就可以看成 反向相反 的 線性變換,它們之間具有關係:

    AA* = A*A = |A|E

    我們在上一篇回答裡,引入 的範疇論中的伴隨 就只 對 這種現象的 高度抽象。

    在上一個回答中,我們透過 一個泛對映的例項,F: SetMon :U 引入了 伴隨的定義,除了 例項中 i: F ⊣ U 這個 伴隨現象 外,數學中 還有很多 伴隨現象。例如,將 例項中 的 Mon 範疇替換為 Grp 範疇後 同樣還是 伴隨。下面再舉一個例項:

    A × B , Ob(A × B) = ObA × ObB, Mor(A × B)= MorA × MorB,

    它是 對 整個 範疇 進行笛卡爾積 的結果。

    與積範疇不同,現在考慮 範疇 A 內部,如果 A 的物件之間 和 態射之間 本就支援 笛卡爾積,並且 都 對 笛卡爾積 封閉,即,

    對於 任意 A₁, A₂ ∈ ObA 定義 ,

    A₁ x A₂ = {(a₁, a₂) | a₁ ∈A₁, a₂ ∈ A₂}

    都有 A₁ x A₂ ∈ ObA

    對於 任意 f₁, f₂ ∈ MorA, f₁: A₁ → A"₁ , f₂: A₂ → A"₂, 定義,

    f₁ x f₂: A₁ x A₂ → A"₁ x A"₂, f₁ x f₂ = (f₁π₁, f₂π₂)

    (其中 π₁(a₁, a₂) = a₁, π₁(a₁, a₂) = a₂ 稱為下標函式)

    都有 f₁ x f₂ ∈ MorA

    則,我們就可以 將 A 中的 笛卡爾積運算 x 升級為 從 積範疇 A × A 到 範疇 A 的 函子:

    x: A × AA

    稱 x 為 乘積函子。

    注意:請一定要區分 積範疇 和 乘積函子的像,前者的 物件 和 態射 分別是 (A, B) 和 (f, g), 後者 物件的像 和 態射的像 分別是 A₁ x A₂ 和 (f₁π₁, f₂π₂) 。

    在 積範疇 A × B 中 態射運算 為 (f, g)(a, b) = (f(a), g(b)) 這說明 (f, g) 僅僅是兩個平行函式;而 在 支援笛卡爾積的範疇 A 中,令 (g₁, g₂) = f₁ x f₂,則 (g₁, g₂)(a₁, a₂) = (g₁(a₁, a₂), g₂(a₁, a₂) ),這說明 (g₁, g₂) 是二元向量函式 。

    (這是一個坑,容易掉進去。)

    反過來,我們還可以另外一個 從 範疇 A 到 積範疇 A × A 的函子:

    △: AA × A, △(A) = (A, A), △(f) = (f, f)

    稱 △ 為 三角函子。

    然後,我們再定義 自然變換:

    η: 1 → x ∘ △, η(A) = (1ᴀ, 1ᴀ)

    因為,對於 A 中任意 物件 A 和 A × A 中的 任意物件 (A₁, A₂) 以及 任意態射,

    f : A → A₁ x A₂, f(a) = (f₁(a), f₂(a))

    都有 A × A 中唯一態射,

    f" : △(A) = (A, A) → A₁ x A₂, f"(a₁, a₂)= (f₁(a₁), f₂(a₂))

    使得:

    x(f")η(A)(a) = (f₁ x f₂)(1ᴀ, 1ᴀ)(a) = (f₁π₁, f₂π₂)(1ᴀ(a), 1ᴀ(a)) = (f₁π₁, f₂π₂)(a, a) = (f₁π₁(a, a), f₂π₂(a, a)) = (f₁(a), f₂(a)) = f(a)

    這樣以來,我們就得到了一個伴隨:

    η: △ ⊣ x

    餘泛對映

    回憶泛形式的定義,我們 將 ☆2 和 ☆1 中組成星枝的霍姆集全部反向,其它保持不變,結構圖變為:

    如果對於每一個邊緣節點 X 都有一個雙射:

    ψx: Hom(X, B) ≅ Hom(F(X), A)

    並且,保證 ψ 是自然的,即,對於任意態射 f": X → B,ψ 使得下圖可交換:

    這樣的結構,我們稱為,餘泛形式。

    類似於泛形式,在餘泛對映中, 必然:存在 A 中 態射 v: F(B) → A ,對於 A 中任意以 A 終端的 態射 f: F(X) → A ,都有 B 中 唯一的態射 f": X → B 滿足:

    vF(f") = f

    交換圖為:

    我們稱 v 為 A 到 F 的 餘泛對映。

    可以證明 餘泛形式和餘泛對映的等價性,並且有如下關係:

    v = ψʙ(1ʙ) , ψx(f") = vF(f")

    這個證明過程,與前面的 泛形式和泛對映的等價性證明 類似,這裡留給大家思考。

    伴隨的完整定義

    用 餘泛對映,可以給出 伴隨的 定義3:

    給定 一對反向平行的 函子 F: AB: U,如果 自然變換:

    ε: FU → 1ʙ

    使得對於每個 B ∈ ObB,ε(B): FU(B) → B,都是 B 到 F 的餘泛對映,則稱 F 和 U 伴隨,記為 F ⊣ U: ε。

    再回憶,前面的兩種定義,定義1:

    給定 一對反向平行的 函子 F: AB: U,如果 自然變換:

    η: 1ᴀ → UF

    使得對於每個 A ∈ ObA,η(A): A → UF(A),都是 A 到 U 的泛對映,則稱 F 和 U 伴隨,記為 η: F ⊣ U。

    定義2:

    給定 一對反向平行的 函子 F: AB: U,如果 對於任意 A ∈ ObA,B ∈ ObB 都 存在 雙射:

    φᴀ,ʙ: Hom(F(A), B) ≅ Hom(A, U(B)) :ψᴀ,ʙ

    並且 φ(ψ)是自然的,則稱 F 和 U 伴隨,記為 F ⊣ U。

    三種定義的 交換圖如下:

    我們前面已經證明了 泛形式和泛對映的等價性,這就說明 定義1 和 定義2 等價,並且根據 泛形式和泛對映 的關係 有:

    η(A) =φᴀ,ʙ(1ғ₍ᴀ₎)

    φᴀ,ʙ(g) =U(g)η(A)

    又由 餘泛形式和餘泛對映的等價性,知 定義3 和 定義2 等價,並且 根據 泛形式和泛對映 的關係有:

    ε(B) = ψᴀ,ʙ(1ᴜ₍ʙ₎)

    ψᴀ,ʙ(f) = ε(B)F(f)

    綜上,三種定義 等價。我們一般稱 η 為單位,ε 為餘單位。

    前例 F: SetMon: U 中,各部分的定義為:

    F(f)(x₁x₂...xn) = f(x₁)f(x₂)...f(xn), U(g) = g,

    η(A)(x) = x,

    φᴀ,ʙ(g)(x) = g(x),

    ψᴀ,ʙ(f)(x₁x₂...xn) = f(x₁)f(x₂)...f(xn),

    ε(B)(x₁x₂...xn) = x₁x₂...xn,

    可以驗證上面的關係:

    φᴀ,ʙ(1ғ₍ᴀ₎)(x) = 1ғ₍ᴀ₎(x) = F(1ᴀ)(x) = 1ᴀ(x) = x = η(A)(x)

    U(g)η(A)(x) = g(x) = φᴀ,ʙ(g)(x)

    ψᴀ,ʙ(1ᴜ₍ʙ₎)(x₁x₂...xn) = ψᴀ,ʙ(U(1ʙ))(x₁x₂...xn) = ψᴀ,ʙ(1ʙ)(x₁x₂...xn) = 1ʙ(x₁)1ʙ(x₂)...1ʙ(an) = x₁x₂...xn = ε(B)(x₁x₂...xn)

    ε(B)F(f)(x₁x₂...xn) = ε(B)(f(x₁)f(x₂)...f(xn)) = f(x₁)f(x₂)...f(xn) = ψᴀ,ʙ(f)(x₁x₂...xn)

    前例 △: A A × A :× 的交換圖如下,

    其中,各部分的定義為:

    △(g) = (g, g), f₁ × f₂ = (f₁π₁, f₂π₂),

    η(A) = (1ᴀ, 1ᴀ)

    φᴀ,ʙ(g₁, g₂) = (g₁, g₂)

    ψᴀ,ʙ(f₁, f₂) = (f₁, f₂)

    ε(A₁, A₂) =(1ᴀ₁π₁, 1ᴀ₂π₂)

    可以驗證上面的關係:

    φᴀ,ʙ(1△₍ᴀ₎) = φᴀ,ʙ(△(1ᴀ)) = φᴀ,ʙ(1ᴀ, 1ᴀ) = (1ᴀ, 1ᴀ) = η(A)

    (g₁ × g₂)η(A) = (g₁π₁, g₂π₂)(1ᴀ, 1ᴀ) = (g₁π₁(1ᴀ, 1ᴀ), g₂π₂(1ᴀ, 1ᴀ)) = (g₁1ᴀ, g₂1ᴀ) = (g₁, g₂) = φᴀ,ʙ(g₁, g₂)

    ψᴀ,ʙ(1ᴀ₁᙮ᴀ₂) = ψᴀ,ʙ(1ᴀ₁ × 1ᴀ₂) = ψᴀ,ʙ(1ᴀ₁π₁, 1ᴀ₂π₂) = (1ᴀ₁π₁, 1ᴀ₂π₂) = ε(A₁, A₂)

    ε(A₁, A₂)△(f₁, f₂) =(1ᴀ₁π₁, 1ᴀ₂π₂)((f₁, f₂), (f₁, f₂)) =(1ᴀ₁π₁(f₁, f₂), 1ᴀ₂π₂(f₁, f₂)) = (1ᴀ₁f₁, 1ᴀ₂f₂) = (f₁, f₂) = ψᴀ,ʙ(f₁, f₂)

    Galois聯絡

    如果 一個範疇中的任意霍姆集最多含有 一個態射,則稱 該範疇 為 前序集範疇,記為 Preoset,並令:

    X ≤ Y iff X → Y

    我們前面介紹 的 偏序集範疇 Poset,就是一種 Preoset

    AB 是兩個 前序集範疇, 給定 伴隨函子 F: AB: U,F ⊣ U ,則 對於 任意 A ∈ ObA,B ∈ ObB 有,自然雙射:

    Hom(F(A), B) ≅ Hom(A, U(B))

    這說明:

    F(A) ≤ B iff A ≤ U(B)

    根據 單位定義 η: 1ᴀ → UF ,有 1ᴀ(A) = A → UF(A),即 A ≤ UF(A),這說明 A 是 所有滿足 A ≤ U(Y), Y ∈ ObB 的 U(Y) 中最小的那個;

    類似地 根據 餘單位定義 ε: FU → 1ʙ,有 FU(B) → 1ʙ(B) = B, 即, FU(B) ≤ B,這說明 B 是 所有滿足 F(X) ≤ B, X ∈ ObA 的 F(X) 中最大的那個。

    我們稱 前序集範疇 之間的 伴隨函子 為 Galois聯絡。

    邏輯量詞

    數學中我們經常使用一階邏輯語言來輔助數學公式,一階邏輯語言由:

    邏輯值:⊤ 真, ⊥ 假;

    一元邏輯運算:¬ 非;

    二元邏輯運算: ∧ 與,∨ 或,⇒ 蘊涵,⇔ 等價;

    邏輯量詞:∀ 任意,∃ 存在;

    這 十個邏輯符號,以及 數值,常量 和 變數 構成。

    笛卡爾最先 使用 拉丁文 的 前面 字母 a, b, c, ... 表示 常量,後面 字母 ..., x, y, z 表示變數,這個習慣沿用至今。

    如果一個數學公式中的 變數 沒有在 公式前 被 邏輯量詞約束,則稱 該變數 為 自由變數,否則 稱為 約束變數。例如:

    u(x): ∃y.x + y = a

    公式 u(x) 中,x 為自由變數,y 為約束變數。

    我們還知道公式之間可以推導,例如:

    v(x): ∃y.x = a - y

    則 由 u(x) 可以推出 v(x),記為 u(x) ⊢ v(x)。

    注意: 由於 → 和 ⇒ 分別被用於 表示態射 和 表示蘊涵,因此 在 《遞迴論》 中 用 ⊢ 表示 推出。

    設 ẍ = x₁, x₂, ..., xn 是 一組 自由變數,Form(ẍ) 是所有 以 ẍ 為自由變數的 公式的全體,則 以 Form(ẍ) 的 公式為 物件,以 公式之間的推導 ⊢ 為 態射,以推導 的 傳遞性 建立 複合運算,構成一個 前序集範疇,我們任然記為 Form(ẍ)。

    為什麼構成 前序集 呢?因為:

    對於 Form(ẍ) 中任意 u(ẍ) 到 v(ẍ),要麼 u(ẍ) ⊢ v(ẍ) ,則 Hom(u(ẍ), v(ẍ)) 中存在一個態射 u(ẍ) → v(ẍ),要麼 u(ẍ) ⊬ v(ẍ) 則 Hom(u(ẍ), v(ẍ)) 中不存在態射 。

    又設 y 是 不同於 ẍ 的另外一個 自由變數,Form(ẍ, y) 是所有 以 ẍ 和 y 為自由變數的 公式的全體,則 Form(ẍ, y) 是另外 一個 前序集範疇,而且有 Form(ẍ) ⊂ Form(ẍ, y),因為:

    對於 任意 u(ẍ) ∈ Form(ẍ) ,有 u(ẍ) = u(ẍ, y) ∈ Form(ẍ, y),例如,u(x): x = a,u(x, y): x = a,則 u(x) = u(x, y),由於新增 y 在 公式 x = a 中不出現,所有 公式 x = a 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

    於是,可以定義 含入對映:

    ∗: Form(ẍ) → Form(ẍ, y), ∗u(ẍ) = u(ẍ)

    而又有:

    ∗u(ẍ) ⊢ ∗v(ẍ) = u(ẍ) ⊢ v(ẍ) = ∗(u(ẍ) ⊢ v(ẍ))

    故,∗ 是函子。

    受此啟發,我們發現 全稱量詞 ∀ 其實也是一個函子:

    ∀: Form(ẍ, y) → Form(ẍ) , ∀u(ẍ, y) = u(ẍ): ∀y.u(ẍ, y)

    例如,

    u(x, y): x + y = a, ∀u(x, y) = u(x): ∀y.x + y = a

    由邏輯關係可以證明:

    ∗u(ẍ) ⊢ v(ẍ, y) iff u(ẍ) ⊢ ∀y.u(ẍ, y)

    例如,設 u(x): x = a, v(x, y): x + y = a + y 則

    ∗u(x) ⊢ v(x, y) iff x = a ⊢ x + y = a + y iff x = a ⊢ ∀y.x + y = a + y iff u(x) ⊢ ∀y.v(x, y)

    因此,我們得到一個伴隨:

    ∗ ⊣ ∀

    類似,存在量詞 ∃ 同樣是一個函子:

    ∃: Form(ẍ, y) → Form(ẍ) , ∀u(ẍ, y) = u(ẍ): ∃y.u(ẍ, y)

    可以由邏輯關係證明:

    ∃y.v(ẍ, y) ⊢ u(ẍ) iff v(ẍ, y) ⊢ ∗u(ẍ)

    例如, 設 u(x): x = a, v(x, y): x + y = a + y 則

    ∃y.v(ẍ, y) ⊢ u(ẍ) iff ∃y.x + y = a + y ⊢ x = a iff x + y = a + y ⊢ x = a iff v(x, y) ⊢ ∗u(x)

    因此,我們得到另一個伴隨:

    ∃ ⊣ ∗

    最終,得到:

    ∃ ⊣ ∗ ⊣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親時只是普通侍衛,卻娶了英親王五格格,康熙朝紅人納蘭明珠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