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海古藏
-
2 # 黑暗血緣
這他媽怎麼可能是真星的?就算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真心的。商鞅敢接嗎?商鞅還和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還是帶過兵的。商鞅可全他媽是一個文職啊。你讓一個文職官員在軍事貴族封建時代當老大。這聽起來就像一個徹徹底底的玩笑。估計商鞅是真的笑不出來。如果商鞅有過軍隊經歷。你敢對商鞅說這句話。估計商鞅真的二話不說,直接先送你上路了。這就像捐牛的笑話一樣。明知道商鞅沒有實力接班。所以才消遣商鞅。商鞅真的有實力。估計秦孝公臨死之前也不敢見他。一定是先招自己的接班人過來。
-
3 # 獨釣寒江雪201848864
電視劇劇情當不得真,不但不會傳位給商鞅,還把商鞅留給了自己兒子,給了秦惠王更多的選擇空間,不過商鞅確實必死無疑。
-
4 # 江湖小曉生
秦孝公要禪讓大位給商鞅?莫說這是小說裡的情節,就算真的發生了,秦孝公敢禪讓,這商鞅他敢接嗎?很顯然是不敢的啊!嬴姓的這幫老秦人,第一個會站出來扒了商鞅的皮不可!
封建時代,不管君主多麼大義凜然,不管臣子多麼勞苦功高,這天下說到底都是人家王族或者皇族的。你一個臣子想要繼承王位,除非你是要造反。
而且商鞅造反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徹底消滅整個嬴姓族人,至少將他們趕出權力圈子。這一點商鞅做得到嗎?當然做不到。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商鞅變法之初,就已經徹底得罪了老秦人,人家對你充滿了警惕性,你還想收拾人家,那難度係數太大了。
一、姑且認為秦孝公是真心的,那也是給商鞅下了個套。商鞅具備登基稱王的條件嗎?當然不具備,他只是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爵位也只是大良造,身邊沒有那麼多支援他稱王的人。
試想一下田氏代齊的時候,田陳家族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從田完開始一直到田和取代姜齊政權,一共花了8代人的努力,兩百多年的時間。
你商鞅剛來秦國才多少年?一代人還沒有過完,你想要直接取代嬴姓老秦人?那不就是在痴人說夢嘛!秦孝公作為一代明主,他能不知道這種情況?
說要把大位傳給商鞅,還把這件事洩露了出去,受傷最嚴重的是哪位?自然是接替秦孝公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心裡肯定會覺得,商鞅是他上位之路上最大的障礙。畢竟遺囑的法律權威,是要高於繼承權的。如果秦孝公真的在遺囑裡這麼說了,那麼秦惠文王在得到嬴姓族人的支援後,必然是要滅掉商鞅的。
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啥後來商鞅被秦惠文王逼死的下場了。因此作者腦洞大開,為了彰顯商鞅的個人魅力,故意編造了秦孝公要禪讓給商鞅的事情。
莫說秦孝公沒這麼做,就算真心這麼做,也是為了害死商鞅,想讓商鞅早點下來陪他。這顯然就是個大坑嘛!
秦孝公或許會擔心商鞅功高蓋主,秦孝公在的時候,他還能鎮得住商鞅。可是秦孝公去世以後,年輕的秦惠文王哪裡是商鞅的對手呢?
二、你可以說商鞅忠誠,但是商鞅背後那幫變法的馬仔呢?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他是沒辦法拒絕的。為什麼?就算他拒絕了,這件事也都傳開了,他是有機會稱帝的,這危機對皇帝來說實在是太大了,早晚皇帝都要收拾他。
與其被皇帝收拾,倒不如帶著自己的兄弟們,好好幹一票大的,咱又不是沒有本錢!這就是趙匡胤當時的想法。當然了,趙匡胤自己肯定也是策劃這件事的人之一。
商鞅和許多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樣,他在秦國的地位已經沒辦法再高了,當時他是秦國的左庶長,非嬴姓族人中官職最高的了。此外他還擁有臣子最高的爵位大良造。
你說下一任君主上臺以後,該怎麼去封賞商鞅呢?給他錢?商鞅有一大塊封地,壓根就不缺錢。給他官位?商鞅已經是左庶長了,再給就是讓君位給他了。給他爵位?大良造在軍功改制之前,就是秦國臣子最高的爵位,你還怎麼加封呢?
所以說秦惠文王已經無法用恩賞來籠絡商鞅了,君主對臣子失去了控制的能力,這是相當可怕的,至少在君主心目中,這是極度不安的一種情況。
商鞅的確足夠忠誠,但這是我們從後來的結局中看到的,當時的人看不清楚。你能看得清你身邊的人將來會做些什麼嗎?是不是也看不清,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說商鞅對當時的秦惠文王來說,就是一種極端的威脅。就算商鞅本人是對秦國非常忠誠的,可是不排除商鞅手下那幫馬仔,也願意甘心一輩子只做這麼點大的官。
比如說商鞅的副手,他想不想成為左庶長呢?當然是想的,可是商鞅如果止步於此的話,那他一輩子都只是商鞅的副手,這就是那幫人會鼓動商鞅造反的原因。
現在我們終於能體會曹操的壓力有多大了吧?曹操手底下的人估計天天建議他稱帝,為啥?因為曹操稱帝了以後,這幫人也會加官進爵,這才是關鍵。
三、商鞅不選擇功成身退,那就只有一個結果了。商鞅在秦孝公去世的時候,其實就應該意識到一點,屬於他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他是商鞅變法的主導人,但是沒有秦孝公的支援,商鞅變法就搞不起來。
因此商鞅變法的核心人物,是秦孝公而不是商鞅。所以說商鞅過分看重自己的價值,這是他迷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認為秦惠文王依舊像秦孝公一樣對他百分之百信任,這可能嗎?一朝君主一朝臣,屬於你們的時代過去了,你還賴在那兒不走幹嘛?
君主都喜歡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擔任重要官職,秦孝公用了商鞅,可秦惠文王也有一批屬於自己的得力干將,他們也盯著商鞅的位置呢!
可是商鞅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舊以變法主導者自居,最終只有釀成大禍。如果他能夠在秦孝公去世後,果斷離開朝堂,甚至離開秦國,那他是可以保住一命的。但是這現實嗎?顯然不現實,因為變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確保變法多堅持一天。
總結:秦孝公對商鞅的感情,比不上他對嬴姓族人的感情。秦孝公對商鞅,那是一種知遇之恩。沒有秦孝公的信任,就沒有商鞅變法。可是說到底,秦孝公為什麼要變法?還不是希望秦國能夠強大起來嗎!
而秦國是嬴姓族人的秦國,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一心為了老百姓這一說,貴族就是貴族。和親的時候為啥非要用貴族?因為貴族代表的才是這個國家,老百姓代表不了。
所以說秦孝公之所以希望秦國強大,那也是希望嬴姓族人能夠強大起來。這是變法的最終目的。如果變法變到最後,嬴姓族人反而被滅了,那我還變個啥玩意兒的法啊!
正如普京老大哥曾經說過,如果俄羅斯都沒了,那我們還要地球幹嘛?說到底商鞅都是一個外人,而嬴姓一族的未來顯然比秦孝公和商鞅之間的感情更加重要。
參考資料:《史記》
-
5 # 漩渦鳴人yy
這個問題必須得分,兩個情況來講,一個是電視劇裡面情況,一個是真實歷史裡面的情況。
為什麼要這麼分呢?原因很簡單,這個問題肯定是看了《大秦帝國之裂變》之後才會提出來的問題!也正是大秦帝國裂變裡面,對於這最後一段藝術上面的加工,使得商鞅之死更加顯得悲壯,淒涼,偉大,然後進一步昇華了《大秦帝國之裂變》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核心思想。然後將這部電視劇推向了一個高潮!
總體來講,電視劇裡面的情況是秦孝公確實有意要把自己的位置禪讓給商鞅!為什麼很簡單?最後的時候商鞅來到秦國軍營,秦國軍營裡面的將軍對商鞅是怎麼說的?只聽商君的命令,其他人命令概不接受!說白了,就算這個時候公子虔舉著秦孝公的秦王劍過來,要求軍隊聽命於他,這些秦國軍人也不會鳥他!一般來講,真正要把位置讓給某個人的時候,肯定會涉及到軍隊的歸屬問題。等到把軍隊真的交託於某個人的時候,就已經證明這個人是真心的,想把位置傳讓給他!
當然這也只是電視劇,電視劇裡面渲染出來的氛圍,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間的知根知底,這種知心朋友一般的待遇!
這要是秦孝公想要把位子禪讓給商鞅,哪有這麼多事情?此時很明顯的一個情況就是秦惠文王已經繼位了!商鞅根本就不可能染指王位!與此同時,面對秦惠文王的隨意的施壓,商鞅居然手足無措,第一時間不是想著反抗,而是想著逃跑,證明商鞅手裡面也沒有任何牌可以打。最後他還跑到自己的封地發動叛亂之後立刻就被經過軍隊給平定了!
所以歷史上面,秦孝公絕對不想把位子禪讓給商鞅!商鞅心裡也明白自己對於秦國到底是一個什麼的人,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怎樣的,所以也沒有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帶著自己的門客去賭著秦惠文王的王宮!而是老老實實的第一反應就是逃,然後實在逃不掉才選擇判斷,最後被秦國給誅殺了!
-
6 # 身閒心直雙目明
秦孝公駕崩前表示禪讓於商鞅大概都是看了電視劇後獲得的資訊,如果說歷史上真有這麼回事大概秦國就不能一統天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秦孝公如果臨終前表示禪讓於商鞅,那麼不管是秦宗室還是群臣都會群起反對的,哪怕只是秦孝公有這麼一種說法也會讓當時還不算太強的秦中國產生動盪,作為一代明主,秦孝公不可能在臨終時留下動盪的因素,因為臨終遺言不可能是突然產生的,肯定是生前醞釀很久的執念,要不然就沒必要留下遺言了,所以也不存在秦孝公臨終前糊塗的可能性。
所以說歷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現秦孝公臨終禪讓商鞅的可能,最多就是臨終脫孤罷了,至於電視劇上面的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已,當不得真!
-
7 # 無根樹花正孤
秦孝公和商鞅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難得一見的君臣,兩個人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惜,完全就是那個時代的生死之交,至於後世一直盛傳的秦孝公為了秦國百姓未來表示傳位於商鞅,或者請商鞅自立為秦王,究竟是不是真心,其實也是一個關於君與臣,子孫與知己之間的博弈。
諸侯卑秦的狀態被打破秦國在整個東周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以一種十分卑微的狀態活著的,整個春秋時期也只是秦穆公時代稱霸了一會兒,後面便是諸侯卑秦的局面,所謂的諸侯卑秦就是看不起秦國,他們根本不將秦國當作華夏諸侯看待,認為西邊的秦人是一支未開化的狀態,認為他們是西狄之中的一支分部落建立的,認為秦人都是十分野蠻,根本就不懂中原的禮儀和文化。這就是春秋秦穆公滅亡之後到秦孝公近兩百年時間秦國的當時國際社會的卑微地位。戰國之世,人皆有自強之心,秦國也不例外,在最初的時候,秦國曾經強大到河西之地全部都歸屬秦國統治,但這種狀態卻失去了一百多年啊!秦孝公在即位之處就向全天下發布了求賢令說明了自己的求才之心,不管是山東六國的什麼人,不問出身,不問相貌,只要能夠來到秦國讓秦國變得強大起來,那他就願意分給他土地,讓他和自己共同治理秦國。
這種封地並不是秦始皇以後的那種虛封,而是實打實的封地,你只要做得好,就能夠擁有數十里或者數百里的封地,然後擁有數十萬百姓做你管轄之下的子民,這就是後世中國封建社會里面許多讀書人不斷祈求恢復分封制度長存的理由,因為大家都想著關起門來搞建設,自己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個小王國,即使只是幾十裡土地,幾千戶人家,那也是相當滋潤的生活啊!
商鞅的出身十分高貴,但家庭其實也就是已經衰敗的破落戶,司馬遷在書中說他是衛國的庶公子,這表示他身上還是有著貴族血統的,這樣也就解釋得清楚了,那個時代要真是一個底層之中的底層人去幫助秦孝公實現變法圖強那才是真的誇張,商鞅原名叫做衛鞅,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兩個人在秦國之內主持了長達二十年的維新變法,使得秦國一窮二白的局面得到了改變。
這次變法殺掉了許多人,裡面有為了爭奪水資源而死在渭水的普通百姓,也有地位高到作為一國之君秦孝公的兄長受到了割鼻子的刑罰,這就是秦法,從百姓到秦王以下無人可以避免,只要堅持這種制度下去,即使即位的秦王個人才華不行,但秦國卻斷然不會因為秦法衰敗而落得一個滅亡的下場。二十年的變法事業讓秦國進入了戰國時代一流軍事大國的行列,從此天下諸侯卑秦的局面一去不復還了。
秦孝公和商鞅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從《商君書》之中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當年秦孝公有傳位給商鞅的想法,這也是一個未解答的歷史之謎,這到底是君臣之間的相互試探,還是說秦孝公就真的是為了萬千秦國百姓而不管自己嬴姓一家一族的衰亡呢?從個人感情上面來看,秦孝公和商鞅算得上是知己的關係,而秦孝公這個人也的確是十分真誠,二十年之前剛剛即位的時候說如果有人能夠幫助秦國實現強大,那就會與他共治秦國,這個諾言在衛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履行,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成功的奪回了河西之地,然後把南方六百里的土地賜給了商鞅作為商君的封地。從這裡來看,秦孝公和商鞅至少不是虛與委蛇的狀態,能夠記住商鞅的好,也能夠在成功之後回報商鞅,這說明秦孝公至少不是朱元璋,劉邦這些人自己一旦成功,為了後代子孫的傳承就要將功臣屠殺一空的人。
六百里土地是一個十分廣大的概念,當時秦國未強大的時候,自己加上西邊的土地也不過只是區區一千多里罷了。而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土地超過一千里就算得上是大國了,超過五百里是中等國家,三百里以下的是小國,商鞅變法成功之後的秦國雖然得到了河西數百里土地,但秦孝公卻把最肥沃的商於之地給了是商鞅,而秦國土地雖廣,但西邊多是無法農耕的土地,真正能夠利用的也就是河西關中這八百里土地了,秦孝公一下子給商鞅六百里土地,就是一種預設商鞅成為諸侯的關係,對商鞅也算得上是推心置腹了。
商鞅變法耗費二十年的時間,是商鞅和秦孝公他們兩個人的心血,秦孝公是秦國曆史上少見的雄才大略君主,整個秦國曆史上面能夠和他相提並論的也只有前代的秦穆公和後代的秦始皇了。可惜的是他死得太早了,才四十幾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在臨終的時候他擔心秦法被秦國舊貴族破壞,使得自己的心血被破壞,秦國從新回到過去那種諸侯卑秦的狀態,所以他願意把秦國君主之位置交給商鞅,因為對自己兒子沒有絕對的信心,他覺得秦國只有在商鞅的帶領之下才能堅守秦法,才能夠使得秦國未來有東出天下的機會,有這種天下野心的秦孝公又怎麼會在乎自己嬴姓一族一家之衰亡呢?
-
8 # gufeng5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不言而喻的,權利對於男人來說相當於春藥,歷史上多少人為了權利,不惜父子、兄弟相殘。
前任主公死前表示子孫不肖,要讓位於權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劉備的白帝城脫孤,正是應了那句話:殺人誅心。在前任主公彌留之際,這位託孤大臣也必定是國家的棟樑,一時間還不能缺少,但又擔心他起了篡位之心,所以才在眾人年前說出這話斷了他的後路。
-
9 # 儒雅讀歷史
答案顯而易見,秦孝公對於商鞅僅僅是試探加告誡而已,這一幕今後在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也同樣再一次上演。
為何說秦孝公是僅僅是試探加告誡呢,畢竟秦國的江山可是“奮六世之餘烈”才打拼下來的,怎麼可能因為這個人對秦國有重大功勳就把江山拱手相讓,不僅秦孝公自己不可能,就是秦國的那些貴族也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必定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還有就是秦國透過秦孝公重用商鞅,再經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秦孝公面對這樣功勳卓著的人自然也是十分忌憚的,怕自己身後其他人控制不了商鞅。其次就是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的秦國貴族,因為他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秦孝公這樣做可以使得商鞅只有緊緊依靠繼位的國君,要不然他將無生存之地。秦孝公的這種做法叫做以退為進,相當於把一個燙手山芋丟給了商鞅。
-
10 # 普天藍
秦孝公真不真心禪讓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秦孝公心裡難道會不清楚自己死後,商鞅得罪了那麼多人會聯合起來要了商鞅的命?所謂眾怒不可違這種淺顯的道理商鞅自己心裡難道不清楚,秦孝公在的時候還能替商鞅擋一下,秦孝公一死眾人立馬聯合起來要找商鞅算總賬,大家可以查查歷史秦孝公和商鞅死於同一年,誰也不會料到商鞅倒黴之日會來的這樣之快。當然真實歷史商鞅並沒有勇敢去直面眾人的討伐,而是逃跑了,諷刺的是正是他立的法度誰也不得包庇逃犯,否則連坐受罰。導致沒有人敢收留他,最終他還是倒在自己立的法面前,被五馬分屍而死!古話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商鞅訂立一輩子規矩,如果早點懂的這個道理,最終也不會落個車裂的下場!
-
11 # 小郭聊神話
我認為是真心地!
贏渠梁繼位之後,一改秦國往日疲態,以雷霆手段整合政治,尤其是在重用商鞅之後,秦國透過兩次變法改革,綜合國力迅速增強,躋身西方霸主一列。但是,變革之法豈非易事,常年勞心傷神,秦孝公嬴渠梁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於盛年。而與之相比,身為變法先鋒的商鞅雖然也累,但累的是身,而孝公嬴渠梁累的,卻是心。
變法數載,君臣同心,贏渠梁和商鞅,已然是不可分離的兩人了,因此也就有了這樣的一幕。在函谷關上,嬴渠梁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後的迴光返照,他對商鞅說,“嬴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為秦王。”這句話記錄在《戰國策》之中!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和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我看來,這可能真的是秦孝公嬴渠梁的真實想法,君權神授,屬於公器。在孝公嬴渠梁的心裡是以天下為公的,他有使秦國一統天下之志!為了這個心願,他才說出 :嬴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為秦王。
商鞅大才,可以完成他的心願!
但是這也為商鞅的悲劇結局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真心還是假意我選擇了前者!
你認為呢?
回覆列表
作為資深“大秦迷”,這個動情的片段發生在《大秦帝國之裂變》秦孝公自知自己大限將至,與商君真情流露,君臣痛敘不捨之意,無奈孝公又知太子嬴駟素與商君不睦,對商君的前途感到擔憂,於是乎想讓商君上位(看到此處確實非常感動)
誠然侯勇將秦孝公與商鞅惺惺相惜之情誼演繹的十分到位!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作為觀眾看電視劇和看待真實歷史,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辯證思維和態度。
二次文學創作和正史,不可同日而語!《大秦帝國》系列創作轟動一時,為觀眾所津津樂道!但是該系列本質是——基於正史進行了一系列適當推斷、臆測的二次創作而最終完成的文學作品。
然後翻拍成電視劇,既然是電視劇是允許二次創造的,和紀錄片的嚴謹性不能同日而語(不少朋友把大秦帝國當成紀錄片,這是錯誤的)
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和歷史之人,沒有見過正式史書有秦孝公欲傳位於商鞅的記載;即使有這樣的記載都是不足信服的(看待正史尚需嚴謹,何況文學創作)
秦孝公是君,商鞅是臣,君臣易位,人倫不許,周禮不允在當時周禮的觀念中,秦孝公君,商鞅是臣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當時是人倫、禮儀之大綱
顛覆“君臣”、“父子”之綱常,在當時屬於大逆不道,為人所不容
即使秦孝公是真心的,商鞅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欣欣然接受
虎毒不食子,秦孝公有太子,此舉只是為了試探商鞅而已商鞅確實與秦孝公,於秦國富強有再造之恩,但是說起來也是君臣互相成就,士為知己者死!
孝公太子嬴駟
秦孝公有兒子,虎毒尚且不食子,而且孝公之子嬴駟早已立為太子。人非聖賢,豈能棄親子而就臣子乎?
戰國時代諸華人才流動頻繁,秦孝公臨死之時,應當是故意試探商鞅,以真情打動之,讓商君死都要死在秦國,不要為他國所任用,此乃君王誅心之術!
此事關乎國之體統,老秦人不會答應,世族不會答應;秦孝公為商鞅之生死憂慮,確實感人至深!
但是歷來改革變法都是要流血犧牲的,商鞅為了秦國富強,得罪之人甚多,最重要就包括太子嬴駟,何況一朝君王一朝臣,商鞅終必不容於秦,留下的只有萬世功名和他的變法成果。
商鞅之功名尚比不上週公旦(古往今來政治典範),以周公輔助西周之功名尚不足以取而代之,更何況是商鞅。
所以我認為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不是真心的,也是不真實的!是作者為了表現秦孝公與商君的惺惺相惜,所杜撰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