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風雲眼

    擅殺永曆帝就是吳三桂最大的敗筆,吳三桂從發動叛亂的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而叛亂的失敗給了他最明確的註解——亂臣賊子,如果吳三桂能夠謹守降清身份,輔助滿清統一天下,那麼他的歷史定位還可以提高一下,但是在他反叛期間,把永曆帝這面大旗也給撤掉,就是最大的不智了,要知道大漢族士民的支援,是最重要的基礎,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

    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二是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三是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 2 # 治235

    歷史上朱由檢吳三桂總是拋棄所有的機遇,一步步走向覆滅。如果朱由檢逃遷南京或納封李闖也有半壁江山。如果吳三桂不降清有可能在先順服李自成後利用機遇的情況下登上帝王高位,如果吳三桂不殺永曆就不會被滿清完全拋棄,縱然不得不反叛滿清也有漢族士紳的支援可得江南半壁天下,所以漢奸吳縱有鐵騎武功註定一輩子都是失敗的。

  • 3 # 夢野豔齊

    吳三桂的一生中,最大的敗筆是他在衡州稱帝。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春三月,明知形勢開始對己不利的吳三桂不想著怎麼扭轉戰局,而是在衡州府稱帝,國號大周,建年號昭武,改衡州府為定天府。他的這一舉動,進一步暴露了他反覆無常口是心非的豺狼嘴臉,大大地傷害了一大批立志反清復明的追隨者,從而失去了民心。

    說到這兒,我們不妨去觀看這樣一個畫面:

    在接到康熙皇帝關於他離開封地雲南去山海關外任職的命令後,他立刻策劃了反叛朝廷的行動。他清楚康熙的這一撤藩,預示了他將失去已有的權利、地位和財富。他不甘於任人宰割而把已屬於自己的領地拱手相讓。於是,他把手下的人召集起來,穿上明朝的衣服,去拜謁南明永曆皇帝的陵墓,並在那陵墓前追悔當初自己的罪過。他當時是頭戴方巾,身穿白袍,祭酒之後,三呼萬歲,跪在地上叩頭痛哭。也正是由於他的此舉,引得在場的官兵哭聲一片,引得這些人同仇敵愾,發誓反清復明,跟康熙決一死戰。

    這些官兵隨後便抓住了前來接手的巡撫,將其殺掉,跟著他造開了反。他自己則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開始了對大清帝國的反擊。

    也就是說,他起兵是以復明為旗號的,是以為大明永曆皇帝報仇來匯聚民眾的。而民眾當時之所以被他一呼百應,也是衝著為大明重新得以復國才聚集到他的反旗之下的。沒有這一點,也不可能有他的反旗一舉,旗開得勝,迅速佔領沅州、常德。而澧州、長沙、嶽州相繼歸順,而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懷麒、總兵譚洪立刻率兵響應,也都是衝著這一點來的。

    隨之而至的形勢,對於他也可謂是一片大好。他反叛不到三個月,又獲得了擁用廣西全省之財力軍力的撫蠻將軍孫延齡起兵響應。第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也舉起反清大旗,分兵三路,迅速佔領溫州、台州、廣信、建昌、饒州、金華、嚴州、衢州、徽州。接下來,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率眾歸順於他的麾下。這一局面的形成,使吳三桂真的如虎添翼。他完全有望一飛沖天。

    可是,吳三桂在這種形勢下,卻不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不能以反清復明這一最具號召力的口號為主旨有目標地鞏固統一戰線,而只想著自己也來坐天下,當皇帝,這就使得剛聚起來的人氣很快又散了,造成各路響應者又成了各打各的算盤的散兵遊勇,而不能相互策應,導致康熙有隙可乘分化瓦解,導致這些人最終各奔東西,無法再形成一個拳頭,給撲過來大清軍隊以迎頭痛擊。

    他也是有野心又太急迫了。起事剛過了4年,腳根還未站穩,他就迫不及待地稱帝於世,這著實是他有失審時度勢之舉。而這種敗筆敗就敗在他這樣一來,不僅使他本人失去了號召力和凝聚力,還給康熙分化反清陣營各個擊破提供了難得的可乖之機。到了這個時候,你我若是站在吳三桂的對立面,也會理直氣壯地對那些還跟著他吳三桂跑的人說:你跟著他跑有什麼意思?他哪是為了你們要恢復什麼大明王朝啊!他完全是在為他自己!你不就是想得個一官半職嗎?大清帝國這兒現成地給你預備著呢!你根本就沒必要去為他這個反覆無常的傢伙賣命!他這種人說翻臉就翻臉,就是你為他打下了江山,你也不一定能穩享榮華!

    而吳三的品性也確實是屬豺狼的。當初南明永曆皇帝正是被他追趕到緬甸,又是被他親自下令用弓弦將其絞死的。當時12歲的皇太子就大罵他:奸賊!我大明朝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你成了這個樣子!他殺永曆帝父子的那天,大風沙遮天蔽日,隨後便是雷電交加,軍民沒有不落淚悲傷的。

    他是失道於民,又背信棄義,敗是必然,死有餘辜。

  • 4 # 老夫常談

    吳三桂在民族危亡之時投靠清軍,幫助大清佔領統一中原,以後殺永曆帝就已經斷了日後復明的合法性和失去號召力,所以決定了他以後絕對不能再打反清復明旗號,但他又錯誤的打起反清復明旗號,這就是言不順,言不順當然名就不正,就缺乏了正義性,也失去了代表廣大漢族人民的民族正義性,如吳三桂造反時,直接揭露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滿清統治者的殘酷統治壓迫這個民族矛盾,並直接代表廣大漢族人民和其它民族造反還要稍好點,其正義性還要強些,名也要正些。可見吳三桂雖有野心,也具備較強的軍事才能,也有較大的軍事力量,但吳確實缺乏相應的政治才能。後來又才直接稱帝,使人們更看不起他,搞了半天什麼反清復明,而是想稱帝稱霸天下,所以政治上更是無可賴何的敗筆,就更沒號召力了。所以他的最大敗筆就是先殺永曆帝,以後打反清復明的旗號,這是前後極為矛盾,而打錯了旗幟。其失敗的原因還有清王朝進中原後經過殘酷鎮壓了漢族的反抗,和相應調整政策,其統治已基本穩定,人民已厭倦戰爭,加上吳三桂年事已高,缺乏天時地利,吳三桂造反也沒具備人和,三個因素都不具備,所以吳三桂的失敗是必然的。

  • 5 # 中華之孝道

    吳三桂,他最大敗筆算不忠!首先他不應該降清,在明崇禎皇帝時,封遼東總兵,他鎮守山海關,之後在1644年,與大順軍交戰之後,打開了山海關,帶領部下降了清,寒了所有浴血奮戰的明朝將士和漢人的心,在古人看來,這是不忠的。清朝穩固天下之後,封平西王,率部繼續斬殺大順軍。在順治朝時,他率領士兵入緬甸,將南明永曆帝斬殺於雲南昆明,再到康熙朝,康熙消藩王,他再次率部起兵,扛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建立國號為周,自封皇帝,之後病死。

  • 6 # 藤椒聊歷史

    吳三桂最大的敗筆---弒殺永曆帝

    縱觀吳三桂一生無論清史明史都把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人們說吳三桂是個梟雄,我覺吳三桂絕對沒有那個檔次,從他後來弒殺永曆帝朱由榔就可以看出此人目光絕對沒那麼長遠。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不妨開個腦洞設想一下如果吳三桂在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搶在莽白髮動咒水之難之前迎回永曆帝並宣佈反正歷史會怎樣?

    永曆帝的死標誌著南明政權徹底滅亡,反清武裝再也找不出一個可以奉為正朔的朱姓人選來雖說還有浙東的魯王朱以海,但是掉毛的鳳凰不如雞,永曆帝的死對還在堅持抵抗的人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永曆帝被吳三桂擁立了會怎樣,有人會說朱家與吳三桂有不共戴天之仇,此言非也。第一此時的永曆帝其實已經山窮水盡,沒有可供他選擇的餘地,如果吳三桂來投他為了恢復祖宗基業勢必會接納吳三桂。第二逼死崇禎皇帝的是李自成不是吳三桂。如果不信參考李成棟此人接連逼死南明隆武邵武兩帝,最後反水清朝永曆帝還是接納了他。如果在永曆十五年吳三桂反水的話其實可以立不世之功,至於做司馬昭還是做周公旦那就由他自己選了。

    吳三桂後來起兵造反最大的笑料就是他還假惺惺的跑去篦子坡去哭永曆帝關鍵還打了個“興明討虜”的旗號然後自己屁顛屁顛的做起的皇帝。當年滿清都說了放過永曆一家而而吳三桂為了納投名狀居然主動要求在昆明就地處死永曆省的怕押解進京路上別人劫了去,其實永曆帝去了北京肯定也是活不成,但至少滿清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字面上打算放永曆帝一馬,正愁沒人做這惡人沒成想吳三桂替主子想周全了,既然你做了這檔子事那這鍋你就背定了,那時候弒主背君可是大逆,最後自己做皇帝還僭越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人這樣的做派其號召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明眼人都知道誰願意跟著一個三姓家奴造反除了他的那些原部下和部分野心家。

    所以說吳三桂說真的梟雄都算不上,跟朱溫比起來還差遠了飯得一口一口吃,最後拿下雲貴湘數省後匆忙在湖南衡陽稱帝,康熙十八年勢窮病死留了個爛攤子給孫子收拾。如此說來吳三桂的失敗跟他弒殺永曆帝是有直接聯絡。

  • 7 # 當代曹植

    殺永曆帝確實是吳三桂一生最大的敗筆,抓住永曆帝之後,應該趕緊將其押往北京,交由清廷處置,換言之,趕緊將這個燙手山芋扔掉,絕不能做這個惡人。或者是不要抓住永曆帝,即使抓住了,也要找個機會放走他,對外宣稱被人劫走了。

    吳三桂原為山海關總兵,曾經發誓屠盡建奴,在其舅舅祖大壽降清後接管關寧軍,此時關寧軍早己軍閥化,聽調不聽編。吳三桂的所做所為,代表的是關寧軍的集體利益。

    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派唐通勸降吳三桂並接防山海關。吳三桂報國無門,後勤己斷,力不如人,家屬又在北京,於是,被迫投降。

    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前往北京的路上,聽斥候來報,其父被打,其家被抄,其妾陳圓圓被奪。又聽斥候來報,北京城發生鼠疫,於是斷定李自成大軍軍力必會因鼠疫而消弱,於是返回山海關,擊敗唐通,派人聯絡多爾袞,欲借師助剿,中興大明。

    李自成果然率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不敵,不惜剃髮以求多爾袞出兵,後清吳聯軍,擊敗李自成。

    李自成西逃後,多爾袞進京讓順治在北京登基。吳三桂借師助剿的意圖落空,從此坐穩了天下第一大漢奸的位置。

    吳三桂率關寧鐵騎為清朝打下七省地盤,可謂勞苦功高,被封為平西親王,永鎮雲南。

    後來,康熙撤藩,三藩反叛,吳軍勢如破竹,連下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直抵長江南岸。

    但是,此時,吳三桂對清廷抱有幻想,妄圖劃江而治,未能及時北上,直掃敵穴,致使清廷從容排程,使勝負易手,此為吳三桂犯下的又一大錯誤。

    其誅殺永曆帝,已失盡人心,軍事上又一再失利,必然滿盤皆輸。

    於是,吳三桂匆忙在衡陽稱帝,不久病死。其孫吳世藩被康熙擊敗。

    縱觀其一生,雖然是漢奸,但是更多的是無奈。

    若是不殺永曆帝,其反清復明必能贏得天下人支援,清廷還能否坐穩江山,尚未可知。故,殺永曆是吳三桂犯下的最大錯誤。

  • 8 # 論史

    康熙元年(1662)四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和執行了對南明永曆皇帝的死刑,命部將在篦子坡將永曆皇帝以弓弦勒死,時年38歲。在殺死永曆皇帝后,吳三桂在當時立即獲得了清廷的信任,被晉封為親王,用前朝舊主的鮮血鑄造了平步青雲的階梯。

    但是弒殺永曆帝一事也成為吳三桂造反後的一大痛腳,在原明朝士大夫階層看來,吳三桂亂臣賊子的名頭是坐實了,這使得他在反清叛亂後,根本不敢立明朝後裔團結前明勢力對抗清朝。當時吳三桂的首席謀士劉茂遐就建議立明朝之後反清,但是遭到深知吳三桂為人方光琛等人的反對,他拿出吳三桂篦子坡殺死永曆皇帝事觸動了吳三桂的心病,立明朝之後的計劃遂不了了之。

    《庭聞錄·卷四》:劉茂遐謂:“明亡未久,人心思舊,宜立明後,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願為前驅矣。”方光琛曰:“出關乞師,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曆已竄蠻夷中,必擒而殺之,此不可解矣。今以王兵力,恢復明土甚易,但不知成功之後,果能從赤松子遊乎?事勢所迫,萬不能終守臣節。篦子坡之事可一行之,又再行之乎?”

    儘管他在自己的反清文告中稱自己為“亡明臣子”,但殺死永曆皇帝的事根本無法洗白,所以在有識之士看來吳三桂的所謂的“反清復明”,僅僅就是掩飾其割據稱王野心的包裝罷了,根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所謂吳三桂“執永曆於緬甸。前明之亡,誰實為之?在明亡明,事清叛清,兩朝亂賊,天地不容”。

    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殺永曆帝的事確實是吳三桂的敗筆之一,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他一生中最大失誤。因為吳三桂以“反清復明”的名義對抗清朝雖然不為人所信服。但是,這次叛亂也讓清朝入關前後積累的矛盾總爆發,此時清朝入關已經有三十年,由於之前政策失當,廣大民眾對這個新政權並未信服,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清運動可謂是此起彼伏。

    康熙十二年二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的訊息傳到京師,京師有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聚眾萬餘”,詐稱“朱三太子”,準備起事,幸被及時發現,否則立即變生肘腋。康熙十四年三月,察哈爾親王布林尼趁清朝大軍平叛,興兵造反。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叛,陝、甘地區局勢徹底失去控制。

    各地民間紛紛組織抗清隊伍與三藩勾聯。如在福建、江西一帶,有朱統錩以明朝宗室的名義,糾集了大量民眾,接受耿精忠“敉遠將軍”偽印,與其聯合,從事反清,人數高達13000多人。

    《清聖祖實錄·卷六十四》:董衛國又報逆賊朱統錩,受耿精忠敉遠將軍偽印,盤踞貴溪,自稱宜春藩色。

    而清廷對於吳三桂起兵造反估計不足。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吳三桂趁清軍無備,突然發動武裝政變,以迅猛的攻勢奪取了雲南、貴州、湖南、四川以及江西的部分土地,其間原來大量的前明漢人官兵投降吳三桂。貴州提督李本深、貴州巡撫曹申吉、黔西總兵王永清、沅州總兵崔世祿紛紛叛降吳三桂,據統計,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職官員783名,跟從吳三桂反叛的居然522人,反叛率高達66%。

    《康熙起居注》二十二年二月初二:又大計直隸各省布政使以下官七百八十三員,俱照八法議處。從賊官五百二十二員,俱議革職。

    吳三桂軍前鋒直抵今天湖北境內、長江南岸的松滋。對於清朝來說康熙皇帝確實沒想到吳三桂的叛亂會搞出這麼大的場面,戰爭之火燒遍大江南北,整個清朝除了關外的遼東地區、河南、山東統治較為穩定,其他省份不是落入敵手,就是捲入長期戰爭。康熙本人都對吳三桂的進軍速度瞠目結舌,差點要御駕親征。

    《清聖祖實錄·卷五十一》:以致逆賊得據大江之南,賊渠未滅,故又有此變,朕欲親至荊州,相機調遣。

    對於,這個場面史書上給予生動的概括,就是“天下事幾不可問矣”。所以,我認為哪怕是永曆皇帝活著,反清活動的激烈程度也不過如此了,因為當時的各方勢力雖然不信吳三桂的復明,但是反清的意願是一致的,永曆皇帝存在與否,不會改變這一因素。

    我個人認為吳三桂最大的失誤就是錯誤的估計康熙皇帝撤藩決心,導致其在反叛過程中猶豫不決,不肯拼盡全力,使自己的戰略陷入被動。

    對於吳三桂來說,雖然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勢頭很大,又有各地響應,實力大增,確實可以短時期內與清軍相抗衡。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清廷畢竟佔有比吳三桂多的人口和土地,一旦讓清廷動員起來,清廷的戰爭潛力是遠遠高於吳三桂一方的。所以,對吳三桂來說利在速戰速決,不能持久,傾其所有,拼死一搏才有出路。而對於清廷,利在較量實力,戰爭時間拖得越久,對清廷形勢越有利。正如吳三桂的首席謀士劉茂遐所說弱者與強者鬥,弱者利於迅速行動。富者和貧者打官司,貧者樂意儘快使案子完結,催促吳三桂趕快進兵,不要久拖。

    《廣陽雜記·卷四》:乃案兵不舉,思與久持,是何異弱者與強者角力,而貧者與富者競財也?

    吳三桂的致命錯誤就在於進至長江南岸就停止進兵,使清廷可以從容的部署兵力與吳軍展開對戰。事實上,當吳三桂南據大江的時候,智囊團就建議要麼渡江北上,直取京師。還有主張下九江,直逼江、淮,斷絕清朝糧餉,或佔據巴蜀之地,佔據關中。但是吳三桂全都不聽,坐失機會,吳三桂的悲劇便源於此。

    《聖武記·卷二》:初,三桂舉兵,諸將或宜疾行渡江,全師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長、淮,絕南北運道;或言宜出巴蜀,據關中塞都殽函自固。

    吳三桂為何不願意北進?我認為首先還是不想離開苦心經營的雲、貴地區,所謂“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自認為與八旗軍在北方平原戰鬥並無絕對勝算,“且素悉滿洲騎兵利害,平陽不可敵,因不敢渡江,駐虎渡口”。

    在這時吳三桂如夢方醒,哭著說道:“今日乃真騎虎矣。”但是,此時此刻,吳三桂已經在長江南岸頓兵長達3個月之久,清廷的長江防線已經陸續佈置完畢,錯過了軍事上的最佳時機,不知道吳三桂想起當年劉茂遐的話會不會痛悔不已呢!

    綜上所述,永曆皇帝之死確實是吳三桂一生中的一大敗筆,但是吳三桂反清時猶豫不定,不能趁清廷立足未穩的時候全力進攻,反而對劃江而治抱走幻想,失誤尤大。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康熙起居注》、《清史列傳》、《庭聞錄》、《四王合傳》、《廣陽雜記》、《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平滇始末》、《聖武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1年選秀大會,喬丹狀元籤豪賭誇梅布朗,他因此錯過那些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