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小約翰
馬歇爾不但影響了美國,還影響了世界。
馬歇爾曾經在195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一個指揮軍隊參加戰爭的將軍,這可是絕無僅有的事。美國只有三名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是其中之一,他的影響可見一斑。
美國軍隊沒有設元帥一職,就是因為他。因為在1943年,馬歇爾殘忍地拒絕了美國國會授予他陸軍元帥的軍銜,這可是美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
馬歇爾認為自己不配,他覺得自己的老上司美軍“特級上將”潘興對美國貢獻最大,才是美軍當之無愧的優秀將領,
不過美國國會依舊覺得馬歇爾是美軍最傑出的將領,為了表達對馬歇爾的敬意,美軍從此不設元帥頭銜。
那意思是說,如果馬歇爾不當元帥,他之後的任何人都不配了。
如果說打仗的定義是指親手拿著武器上戰場,或者槍林彈雨的前線指揮戰鬥,馬歇爾肯定是沒有參加過戰鬥。
儘管在一戰爆發的時候,馬歇爾以師級參謀的身份,隨著美國陸軍第一步兵師在法國參加了對德國的作戰。儘管他曾經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在硝煙瀰漫的壕溝裡檢查和巡視,但沒有親自指揮過一場戰鬥。
跟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尼米茲、巴頓、布萊德雷這些戰功卓著的將軍相比,馬歇爾對我們來說,馬歇爾的名字算不上如雷貫耳,甚至還有點陌生。
可是美國國會那些議員都是美國的精英,他們不是聾子瞎子,是明察秋毫、代表美國民意的,既然他們當時都決定授予馬歇爾元帥軍銜,(當時被授予這個頭銜的僅馬歇爾一人。)說明馬歇爾真的不同凡響,的確為美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這樣看來,馬歇爾不僅對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影響了美國曆史。
馬歇爾為美國做出了什麼貢獻呢?一、二戰期間,馬歇爾始終擔任美國陸軍總參謀長一職,是美軍的總指揮,美軍所有的軍事作戰計劃都是他一手製定或者經過他親自審查才一錘定音、拍板的、
二、、國家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馬歇爾協助羅斯福總統建立的,這個統一戰線是法西斯的掘墓者,希特勒的埋葬者。
三、馬歇爾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推動者和“始作俑者”。
在馬歇爾的貢獻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三個,正是馬歇爾計劃,讓他名垂青史,讓美國真正偉大。馬歇爾計劃有這麼厲害?什麼是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原來的名字叫歐洲復興計劃,因為馬歇爾是該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所以大家叫它馬歇爾計劃。
對歐洲進行援助,馬歇爾不是最先提出的。
但是因為馬歇爾身份特殊,才華出眾;1947年6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後,得到了美國國會的重視,該計劃才會進行制定並付諸實施。
二戰結束後人們短暫歡呼勝利後,心情卻很快沉重起來。戰爭讓歐洲大地千瘡百孔,歐洲人民不但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家園。
持續的轟炸使絕大多數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工廠也成為一堆堆瓦礫。
成千上萬的人不僅無家可歸,而且還陷入飢餓。
緊接著歐洲西北部連續兩年出現了罕見的寒冬又讓處在貧困飢餓中的人民的苦難雪上加霜。
人民要吃飯、工廠要開工、城市要重建、交通要恢復、百廢待興,可是戰爭早已讓這些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負債累累。
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進口又沒錢,這樣下去,歐洲人可怎麼活。
如果不解決這些危機,歐洲就會爆發嚴重的政治危機,社會就會陷入動亂。
誰來拯救歐洲,誰能拯救歐洲,誰願意拯救歐洲?而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夠擔負起這個拯救歐洲的使命,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爭;他們也願意拯救歐洲,因為他們是有使命感的民族。
1948年4月,杜魯門總統正式簽署啟動馬歇爾計劃的法案,美國開始了對的“撒錢計劃”,開始對奄奄一息的歐洲進行雪中送炭,開始經濟輸血。
這次輸血可真的是不同凡響、空前絕後。
據統計,僅1948年到1952年,美國就向歐洲16國輸送了142億美元的資金援助,這筆資金如果按購買力計算,約合現在的一萬億美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美國算不算英雄我們先不說,美國是世界老大是沒有疑問的。
當老大不能像斯大林那樣只管吃拿卡要,不能一味地向其他國家傾銷商品,還要向它們“輸血”,鼓勵它們發展經濟、生產商品與美國開展貿易。
這樣做的結果是歐洲對美國心服口服,對美國感恩戴德,從此緊緊團結在以美國周圍,甘心情願受美國驅使,堅定不移地聽美國號令,舉起雙手擁護美國當世界警察。
一戰結束後,因為戰勝國對戰敗國不管不問,才導致了二戰的爆發,人類遭受了又一場劫難。而馬歇爾計劃拯救了歐洲,也給世界帶來了和平,馬歇爾的影響還小嗎?
1959年,馬歇爾與世長辭,享年79歲。噩耗傳到歐洲,西歐不少人痛哭失聲。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這樣評價馬歇爾——“他是當代美國最後一位偉人
-
3 # 歷來現實
馬歇爾不但影響了美國,還影響了世界。馬歇爾曾經在195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一個指揮軍隊參加戰爭的將軍,這可是絕無僅有的事。
美國只有三名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是其中之一,他的影響可見一斑。美國軍隊沒有設元帥一職,就是因為他。因為在1943年,馬歇爾殘忍地拒絕了美國國會授予他陸軍元帥的軍銜,這可是美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
馬歇爾認為自己不配,他覺得自己的老上司美軍"特級上將"潘興對美國貢獻最大,才是美軍當之無愧的優秀將領,
不過美國國會依舊覺得馬歇爾是美軍最傑出的將領,為了表達對馬歇爾的敬意,美軍從此不設元帥頭銜。那意思是說,馬歇爾沒有認這個元帥,他之後的任何人都不配了。
如果說打仗的定義是指親手拿著武器上戰場,或者槍林彈雨的前線指揮戰鬥,馬歇爾肯定是沒有參加過戰鬥。
儘管在一戰爆發的時候,馬歇爾以師級參謀的身份,隨著美國陸軍第一步兵師在法國參加了對德國的作戰。儘管他曾經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在硝煙瀰漫的壕溝裡檢查和巡視,但沒有親自指揮過一場戰鬥。
跟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尼米茲、巴頓、布萊德雷這些戰功卓著的將軍相比,馬歇爾對我們來說,馬歇爾的名字算不上如雷貫耳,甚至還有點陌生。
可是美國國會那些議員都是美國的精英,他們不是聾子瞎子,是明察秋毫、代表美國民意的,既然他們當時都決定授予馬歇爾元帥軍銜,(當時被授予這個頭銜的僅馬歇爾一人。)說明馬歇爾真的不同凡響,的確為美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這樣看來,馬歇爾不僅對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影響了美國曆史。
馬歇爾為美國做出了什麼貢獻呢?一、二戰期間,馬歇爾始終擔任美國陸軍總參謀長一職,是美軍的總指揮,美軍所有的軍事作戰計劃都是他一手製定或者經過他親自審查才一錘定音、拍板的、
二、國家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馬歇爾協助羅斯福總統建立的,這個統一戰線是法西斯的掘墓者,希特勒的埋葬者。
三、馬歇爾計劃的推動者"始作俑者"。
在馬歇爾的貢獻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三個,正是馬歇爾計劃,讓他名垂青史,讓美國真正偉大。
馬歇爾計劃有這麼厲害?什麼是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原來的名字叫歐洲復興計劃,因為馬歇爾是該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所以大家叫它馬歇爾計劃。
對歐洲進行援助,不是馬歇爾最先提出的。
但是因為馬歇爾身份特殊,才華出眾,1947年6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後,得到了美國國會的重視,該計劃才會進行制定並付諸實施。
二戰結束後人們短暫歡呼勝利後,心情卻很快沉重起來。戰爭讓歐洲大地千瘡百孔,歐洲人民不但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家園。
持續的轟炸使絕大多數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工廠也成為一堆堆瓦礫。
成千上萬的人不僅無家可歸,而且還陷入飢餓。
緊接著歐洲西北部連續兩年出現了罕見的寒冬,又讓處在貧困飢餓中的人民的苦難雪上加霜。
人民要吃飯、工廠要開工、城市要重建、交通要恢復、百廢待興,可是戰爭早已讓這些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負債累累。
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進口又沒錢,這樣下去,歐洲人可怎麼活。
如果不解決這些危機,歐洲就會爆發嚴重的政治危機,社會就會陷入動亂。
誰來拯救歐洲,誰能拯救歐洲,誰願意拯救歐洲?
而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夠擔負起這個拯救歐洲的使命,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爭;他們也願意拯救歐洲,因為他們是有使命感的民族。
1948年4月,杜魯門總統正式簽署啟動馬歇爾計劃的法案,美國開始了對的"撒錢計劃",開始對奄奄一息的歐洲進行雪中送炭,開始經濟輸血。
這次輸血可真的是不同凡響、空前絕後。
據統計,僅1948年到1952年,美國就向歐洲16國輸送了142億美元的資金援助,這筆資金如果按購買力計算,約合現在的一萬億美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美國算不算英雄我們先不說,美國是世界老大是沒有疑問的,他們做過的事足以證明這一點。
當老大不能像斯大林那樣只管吃拿卡要,不能一味地向其他國家傾銷商品,還要向它們"輸血",鼓勵它們發展經濟、生產商品與美國開展貿易。
這樣做的結果是歐洲對美國心服口服,對美國感恩戴德,從此緊緊團結在美國周圍,甘心情願受美國驅使,堅定不移地聽美國號令,舉起雙手擁護美國當世界警察。
一戰結束後,因為戰勝國對戰敗國不管不問,才導致了二戰的爆發,人類遭受了又一場劫難。而馬歇爾計劃拯救了歐洲,也給世界帶來了和平,馬歇爾的影響還小嗎?
1959年,馬歇爾與世長辭,享年79歲。噩耗傳到歐洲,西歐不少人痛哭失聲。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這樣評價馬歇爾——"他是當代美國最後一位偉人。"
-
4 # 一葉楓流
首先,影響美國的人很多。在很多關頭,都有人影響了美國的歷史。
從保羅·瑞維爾策馬飛奔萊剋星頓,到蓋茨指揮的薩拉託加大捷,從漢密爾頓決鬥身亡到林肯遇刺,從富爾頓發明輪船,到愛迪生髮明電燈,從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到愛因斯坦寫給羅斯福的信,很多人都影響了美國的歷史。馬歇爾肯定不是這些人中的最傑出者。說他最影響美國是言過其實了。
馬歇爾的人格和品德無懈可擊。他出色的領導美國陸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取得勝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決定美國命運的戰爭。其對美國的重要性不如美國南北戰爭和獨立戰爭。
二戰後,馬歇爾首先作為特使調停中國內戰失敗。原因是他西方人的楷模不適應東方的對立和計謀。
馬歇爾先後擔任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提出了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協助杜魯門掌握北韓戰局。
在對美國的影響上,馬歇爾肯定不如羅斯福,也不如杜魯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美國曆史的一小部分。美國陸軍也是美國參戰的武裝力量的一部分。真正影響美國的事件是日軍偷襲珍珠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對戰爭近程影響很大,而美國研製原子彈遠比諾曼底登陸的影響更大。曼哈頓計劃是陸軍部管理的。陸軍部長是史汀生。
再後來,越南戰爭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比二戰更深刻,更廣泛。
有些事情真的不能肆意誇大宣傳。
回覆列表
1943年11月底,整個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各戰場開始戰略性反攻。尤其是蘇軍在東線取得的戰果更是具有決定性,有“一發不可收”之勢。反觀盟軍,儘管在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取得一些勝利,但“劍指”歐洲的態勢,並沒有形成。
也正因如此,“三巨頭”在伊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斯大林更顯得主動,他十分質疑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誠意。在他看來,盟軍遲遲決定不了由誰擔任戰役總司令,是沒有誠意的表現。其實,美、英兩國在由誰擔任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
美、英兩國“暗戰”,爭奪盟軍主導權。自美國參戰後,盟軍確定了“先歐後亞”戰略,就需要解決在歐洲有一個統一領導盟軍的問題。羅斯福認為馬歇爾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具備,是擔任歐洲戰區美軍最高指揮官的最佳人選。只是暫時無法抽身,先由艾森豪威爾先去歐洲指揮北非登陸。
由於首次參戰,艾森豪威爾重要的工作是協調美軍聯合作戰,並擔任北非戰場盟軍司令。隨著北非戰役結束,大量的美軍派往歐洲戰區,由誰來領導盟軍?成為各國將領們十分敏感的話題。當然,羅斯福對此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由英華人擔任統帥,無法向民眾交代。在美華人心中,不僅有參戰“報仇雪恨”的目的,更有解放歐洲,挽救全世界的正義情節。這讓他們以“救世主”的優越感來到了歐洲,如果由英華人領導美軍,民眾是不會答應的。
其次,美華人不擔任統帥,政府會很被動。美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派兵,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前所未有的,儘管是聯合作戰,但美軍上下更希望由自己人統領盟軍。更何況,反對派也會拿這件事借題發揮、“興風作浪”。
更重要的是,國家利益要求美華人必須主導盟軍行動,不僅是提高國際地位和聲譽的最佳方式,而且是戰後劃分世界格局和維護國家利益的關鍵。其實,英華人何嘗不是這樣考慮,雙方雖然沒有“明爭”,但卻是他們暗暗較勁的根源。
好在,盟軍各方最終形成共識,哪一個國家在人力、物力所佔的比例大,就有哪個國家的將領擔任總司令。這下,指揮“霸王行動”的指揮官就落在美華人的頭上,但在這場能載入史冊的戰役上,馬歇爾的“去”和“留”成為關注的焦點。
甚至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波。馬歇爾擔任盟軍總司令,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作為美國陸軍參謀長,指揮和調配800萬的部隊,其參謀部更是擁有3000多名工作人員,負責各個戰區的戰役程序,組織、指揮能力無人能及。包括羅斯福在內的國內外政要,都支援他擔任這一職務。
在他們看來,美軍官兵們穿著最漂亮的軍裝,吃著最好的伙食,擁有最好的待遇,成為一支各國羨慕的、有尊嚴的軍隊。這都離不開馬歇爾的努力實幹、協調有致,以及遠見卓識和領導才能,他應該獲得這個象徵最高榮譽的職務。
然而,反對馬歇爾離開華盛頓的呼聲也特別高。一是,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表示,馬歇爾對國家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國防政策實施中,他的決定往往能獲得各方支援,他們非常信賴馬歇爾,“只有敵人才希望他離開美國”;
二是,參謀長聯席會議的4位成員中,除了馬歇爾自己,其餘的將軍們都反對他離開。他們認為,經過長時間的合作,馬歇爾的地位非常高,沒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說白了,這其中有一個能否服眾的問題,處理不好,損失的是國家和軍隊。
讓人想不到的是,馬歇爾的老上級和“伯樂”——潘興將軍也居然反對。他堅持,眼下進行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一個具有戰略才能和經驗豐富的參謀長,去擔任某個戰區的司令官,是大材小用;在軍事策略上,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馬歇爾的任命持續發酵,成為各大媒體、報刊熱議的焦點。紛紛指出“有股強大的勢力在排擠馬歇爾”,“這是政府高層內部的陰謀”;甚至反對派攻擊羅斯福,說道:“這是羅斯福嫉妒馬歇爾的才能和聲望。去歐洲擔任統帥是‘明升暗降’”。
一時間,這件事引發了國內騷動,成為一場政治風波,所有指責都指向了羅斯福、史汀生等人,讓他們哭笑不得。但有個不能迴避的事實,也在糾結著羅斯福:這個時候讓馬歇爾離開,是否符合國家利益?他是否離得開馬歇爾?答案是:“不”。
奇怪的是,馬歇爾對此事一直保持沉默,這是為什麼?羅斯福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但在幾個月激烈的爭論中,卻一直猶豫宣佈這個任命,原因在於馬歇爾一直保持沉默。在重大的人事調整面前,當事人沒有明確的態度,讓他感到很為難。在他看來,馬歇爾無論選擇什麼,他都會同意的。
其實,馬歇爾也有自己的傾向。首先,作為一名軍人都願意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更何況幹了一輩子參謀、機關工作,他錯失了許多次上戰場的機會,但為了國家需要,選擇放棄,不能不說是其軍事生涯中的一大遺憾。
其次,早在1942年的登陸非洲戰役,馬歇爾就是最理想的人選,但華盛頓更需要他,艾森豪威爾去了;西西里島戰役,他再次錯失機會。“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從馬歇爾內心來說,他不願再錯失第三次機會。
不過,強烈的自尊心和原則性戰勝了自己的虛榮心,馬歇爾剋制自己的情緒和感情,繼續保持一貫的謙恭態度,不會為個人的利益和榮譽,去伸手向總統要職務,儘管他知道自己只要提出,羅斯福一定會滿足,但這不是他做人的信念和準則。
更何況,在國家利益面前,一方面要顧全大局,不能讓總統為難;另一方面馬歇爾已經60多歲了,在這件事情上應該“大格局”一些。否則,會讓自己“晚節不保”,甚至適得其反,成為人們討厭的、“斤斤計較”的人。
當羅斯福把問題向馬歇爾提出的時候,馬歇爾決定把盟軍總司令的職務讓給艾森豪威爾。對此,羅斯福“心裡的石頭落了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嘆道:“如果沒有你,我連睡覺也不踏實”。說白了,羅斯福根本不願馬歇爾離開。
幾個月沸沸揚揚的盟軍總司令的任命,就這樣決定了下來。但作為一個血性、有“野心”的軍人,當畢生的追求化為泡影,其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馬歇爾也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他謝絕一切探望,就連羅斯福找他,也被搪塞了過去。
正是他像普通人一樣的反應,也說明了馬歇爾的偉大。羅斯福離不開他,美軍離不開他,美國離不開他,馬歇爾放下個人情感,以國家為重,讓他成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3名,名垂青史。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馬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