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十五度歷史
-
2 # 國之利刃—志恆
首先來解答問題,李典的軍事才能不弱,為人比較低調,至於戰功問題可以與下面輕用李典一併說:並非曹操不重用李典,而是李典在3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或許曹操也想要重用李典,可是沒有機會。若說李典沒有入選五子良將的話,我認為就是由於他去世太早,後來五子良將戰功逐漸的超過了他,因此他才沒有入選五子良將。
接下來我來為大家佐證我自己的觀點:李典不弱,曹操也沒有輕用他
1、李典職位不高的原因李典是最早一批追隨曹操的武將,此人十分儒雅,喜歡學習。各種書籍古典都是倒背如流,說李典是一名武將,莫不說其實一名儒將。在三國時期有代表性的儒將之首:非周瑜莫屬。儒將顧名思義,上戰場的時候一般都是指揮作戰的,並非衝鋒陷陣的。若真讓周瑜衝鋒陷陣去,他的名氣或許沒有多大。
職位不高並不代表不重用,征服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征服民心。李典說白了就是一個為曹操征服民心的人,這也是導致他官職並沒有多高的原因。李典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才人能言善辯,愛民如子,因此百姓才都會願意讓其成為當地的父母官。公元194年的時候,李典的父親在安撫百姓的路上被叛軍殺死。
曹操命李典的哥哥去統帥之前李典父親遺留下的軍隊,李典一直跟著曹操出生入死,曹操發現了他身上一個閃光點,因此在曹操平定叛軍之後,便將李典升為青州刺史。李典哥哥死後,李典繼續管理李家遺留下的軍隊,曹操命令李典,除去管理管理,地方的安撫民心等其他政策也都有李典完成。
李典將這些事情完成的非常好,曹操直接將其升為狐太守。此時的李典官職已然不低,因此並不是說曹操不重用李典,曹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他若真讓李典去衝鋒陷陣,或許李典真的不可能有什麼很大的成就,可若讓他鎮守一方,或是擔任一個指揮型李典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曹操忌憚李典,絕沒有輕用李典的家族勢力是非常龐大的,這個在之前就說過,依靠自己家族能夠養起一支不大不小的軍隊,在當時也算是有些威望的。李典在合肥之戰後,受到的賞賜與當時戰功相同的樂進以及張遼,受到的賞賜卻是不一樣的。在古時候有四方將軍的說法,只要不是前、後、左、右將軍,最終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那就是雜號將軍。
這種說法並不只在魏國,在蜀國也是一樣的。合肥一戰後,張遼與樂進紛紛轉正,只有李典還是破虜將軍,也就是雜號將軍。其實當時曹操不是不重要李典,而是想要是去實士李典的忠心,畢竟李氏一脈勢力也不算弱。曹操當時雖然實力強大,可是眼中總有顆釘子,相信他是非常不舒服的。可是曹操也沒有不重用李典,只不過在合肥之戰後不久,李典就病逝了。
結局:正如我所說,曹操在測試完李典的忠心之後,或許即將重用,可惜李典早亡。對此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大魏有儒將,鉅鹿李曼成。
少自有雄氣,不與諸人爭。
好文習左傳,博觀卓不群。
恂恂若不及,諄諄長者風。
英華三十六,花謝滿院庭。
讀三國,品人生,今天和朋友們來聊聊曹魏名將李典。
在曹魏陣營中,李典屬於年輕的元老,他投靠到曹操帳下比較早。曹操刺董失敗後,逃回故鄉陳留縣,樹起義旗,延攬天下英雄才俊,李典和樂進是第一批來歸附的,比夏侯兄弟、曹仁、曹洪還要早。入夥之後被曹操留在帳前效力。
如果沒有戰爭,李典本來應該是個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少好學,不樂兵事”,並不喜歡舞刀弄槍,與人爭鬥廝殺,而是喜歡讀書,“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
由於骨子裡其實是個讀書人,李典在曹魏諸將中顯得比較另類,他“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作為武將,幾乎沒有不貪功的,比如風流儒雅的周瑜尚且崇尚“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猛將太史慈更是信奉男子漢“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連忠厚低調的常山趙子龍也認為男人“但恐功名不立,何患無妻?”
曹魏軍中猛將如雲,有力大無窮的“古之惡來”典韋,有膂力超群,倒拽兩牛的“虎痴”許褚,有悍勇無匹的獨眼將軍夏侯惇,有奮死敢斗的龐德,有智勇雙全的張遼,有“虎步關右”的夏侯淵,有能征善戰的張郃,還有“每陣先登”的樂進等人,如果是論武藝的話,李典還真排不上號。咱們來檢點一下李典的戰鬥履歷。
1.羊山之戰,李典“飛馬直入賊陣”生擒黃劭;
2.兗州之戰,李典據住吊橋,薛蘭不敢迎戰,繞城而走;
3.濮陽之戰,李典參與“六員將共攻呂布”的戰鬥,將呂布擊退;
4.穰山之戰,李典和許褚、于禁三將圍攻趙雲;
5.新野之戰,李典出戰趙雲,“約戰十數合”,料不是對手,拔馬回陣;
6.博望坡之戰,曹軍遭火攻大敗,李典突圍途中遭遇關羽,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
7.合肥之戰,李典一箭射中宋謙心窩,“應弦落馬”;
8.合肥城中,李典在混亂中生擒奸細戈定。
從李典的戰績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武藝很一般,在整個三國武將排名榜上至少要排到三十多名開外了,即使在曹魏陣營中也進入不了前十,頂多也就是個“強二流”戰將,比于禁稍強一點。
但李典讀書多,理論知識豐富,心細如髮,善於觀察和揣摩,他屬於儒將,所以在他對戰場形勢體察入微,能夠發現敵人的圈套和陷阱。
比如曹仁派呂曠、呂翔攻打新野劉備失敗,二呂戰死之後,曹仁欲親率重兵再次進攻的時候,李典就提出,說二呂過分輕敵導致敗亡,敵人實力不可小覷,如今“只宜按兵不動,申報丞相,起大兵來征剿,乃為上策”,但被曹仁拒絕。李典又建議“將軍若去,某守樊城”。但曹仁認為他這是懷有二心,強令他隨軍出征。初戰失利,曹仁仍然堅持再戰,李典勸曹仁儘早返回堅守,“吾雖在此,甚憂樊城。”但仍被曹仁拒絕,導致樊城遭到關羽的偷襲而失守。
曹仁戰敗後,曹操又派猛將夏侯惇率重兵前去征討劉備,攻打新野,李典作為副將之一隨之出征。兵至博望坡,夏侯惇中了誘敵之計,窮追不捨,李典在後感覺到情況不妙,“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首先發現了敵人可能採取火攻之計,立即停馬勒止後軍前進。
這兩次戰例,充分說明了李典的觀察力敏銳,思慮周詳,很善於從細節中發現敵人的陰謀和陷阱。
但在李典的戎馬一生中,他的官職和爵位並不算高。官渡之戰後,李典的軍銜是“裨將軍”;擊破袁尚、高幹後,升遷為“捕虜將軍”,封爵都亭侯;南征荊州前被加封為“破虜將軍”;取得逍遙津之戰的大勝後,李典被加封賞戶一百戶,加上以前的總共是三百戶,這在曹魏諸將中可謂實在是太過微薄。
那麼,是曹操對李典有什麼意見才會如此太過刻薄嗎?當然不是。由於李典這個人性情淡泊,對功名賞祿看得比較輕,“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在戰場上獲得勝利後,他往往謙遜,將功勞推讓給別人。曹操一向以軍功論賞罰,以戰績為升遷的依據,李典多次辭讓,這就導致他得賞較薄,升遷速度也很緩慢。
李典有讀書人的情懷和氣節,不含功不居上,這樣的性情雖足以勝任做輔弼的副將,但如果做主將卻是不適合的。謹小慎微,就缺乏進取心,缺少冒險精神和乾綱獨斷的魄力,就難以創造出更大的戰果。大家都知道,聽話忠厚的老實孩子很難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李典不貪功,是他政治上的優點,也是他軍事上的缺點。所以說,曹操對李典的任用並沒有什麼問題,能夠將不同的人才置放於最合適的位置上,這也是曹操知人善任。
李典年紀輕輕就病故了,終年只有三十六歲,可謂英年早逝,這也使他的才華沒能得充分的發揮。後來,魏明帝曹叡將“破虜將軍”李典列入了太祖廟庭,同樣享受國祀的還有典韋、張遼、張郃、徐晃、樂進、曹真等曹魏名將,足以體現李典在大魏君臣心目中的份量。
總的來說,李典是一個被時代裹挾進烽煙戰火的讀書人,漫天的金鼓齊鳴擊碎了琅琅的書聲,血雨腥風捲去了案上的詩卷,在那個紛紜的亂世中,每個人的命運都由不得自己,“偌大一個國家,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李典也被裹挾進了槍林箭雨的浪潮中,隨波逐流。這個壯麗而英雄輩出的時代卻是讀書人的悲哀,但也因此成就了一代名將的赫赫戰功。
煢煢孑立於亭院中,暮春的落花已化作了血色泥濘,李典知道,這就是他一生無法逃避的宿命。正如泰戈爾在《新月集》中所言:
“我追求我所得不到的,我得到我所不追求的。”。
-
4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說清楚李典不容易,小說三國中李典不算重量級選手,對三國七成熟的人對李典可能才會比較熟悉。
曹操對你好不好,要看功勞高不高。待遇往往與才能和功勞掛鉤,職場亦是如此。
博望之戰,識破偽遁(劉備)「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橋段,也是諸葛亮在書中的開山之作。正如書中回目所說「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實際上,博望坡之戰發生於公元 202 年,208 年諸葛亮方追隨劉備。所以,博望坡之戰的操盤手是劉備,而非諸葛亮。當時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率軍南下,與荊州劉表對戰。劉表派劉備出擊,兩軍於博望坡對峙。
劉備燒燬營帳,假裝逃走。夏侯惇等要率兵追擊,李典說劉備無緣無故逃走,必然有問題。夏侯惇不聽,率軍追趕劉備,被劉備伏兵殺退。李典救兵趕到,救下夏侯惇,于禁等人。
李典少時愛好讀書,對征戰之事不感興趣,先治民後改從軍。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計策,可以看出李典是一位智將,軍事素養頗為不凡。
合肥之戰,忘私為公張遼,樂進,李典等駐守合肥,孫權帶兵來攻。曹操留書讓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李典是山東人,早年與呂布交戰,,結下血海深仇。而張遼與呂布有故,故李典張遼不和。
張遼擔心李典不願出城交戰,李典說這是國家大事,我豈能因私廢公?與張遼共同出戰,大敗孫權。
合肥之戰不但看出李典的軍事才能,更看出一位為將者應有的格局和氣度。爵位相宜,官位偏低李典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戰袁紹,擊劉表,破馬超,被封為都亭侯,破虜將軍。就其爵位而言,封侯算是適宜,常規操作。官位軍銜偏低。李典雖沒有?作為主將參與大規模軍事行動,常作為張遼夏侯敦等曹營大將的副將,但其軍事才能,格局和氣度配得上更高的淪陷。
李典36 歲時去世,可謂英年早逝,死因或許因為瘟疫,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死後其子襲爵,魏文帝曹丕登基後,追封 諡號,曹家對李典整體上也是不錯的。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中,李典幾乎每次都與樂進同時出場,因此很多人誤認為,李典和樂進是一對CP,在能力和戰功上,也與樂進差不多,但兩人在正史中的待遇差別很大。尤其是在合肥之戰後,樂進直升兩級,一躍官至右將軍,張遼也升一級,官至徵東將軍,只有李典,任了十年的破虜將軍,合肥之戰後依然還是破虜將軍。
《三國志》中記載曹丕講述合肥之戰,說道在合肥之戰中,張遼和李典僅率步兵八百人就擊破孫權的十萬大軍,實在是太牛了。同樣是率軍衝鋒, 殺敵不如張遼,倒是有可能,但怎麼說肯定比安坐城中的樂進戰功要多呀,這戰後的封賞確實有些不太公平。另外陳壽在《三國志》中點評魏將,說論資歷,李典絲毫不比最早歸順曹操的樂進和于禁來的晚。論戰功,大小戰役李典參加的也不少,論能力,火燒博望坡時,也只有李典看破了敵計,李典難道比五子差了嗎?憑什麼于禁和樂進一個是左將軍一個是右將軍,李典卻是個雜牌將軍呢?這就要從李典的出身開始說起了。
一、李典雖投奔曹操較早,但年齡很小,是于禁等的晚輩曹操陳留起兵時,李典和其叔父李乾一起投奔了曹操,李典自小是李乾養大的,李乾有英雄氣概,又有幕僚幾千人,他的個人魅力比較強,且影響力和勢力也比較大。李乾在191年帶著李典和其家族跟隨了曹操,在時間上,晚於樂進,早於于禁,不過前後相差也就1年,根據李典在合肥之戰後病逝時年僅36歲來看,李典此時應該在10歲左右,相當於是曹操樂進于禁的晚輩。因此李典雖然跟隨曹操早,但實際論資歷上來說,並不佔優勢。
公元194年,曹操討伐徐州,陳宮張邈趁機聯合呂布偷襲了曹操大本營兗州,曹操只剩下了三城,這三城分別是郵城、範縣和東阿,但其實還有一處,就是李典家族控制的乘氏,乘氏位於鄄城東南方向,屬於兗州濟陰郡。隨後公元195年,呂布派李封遊說李典的從父李乾,後來李封遊說李乾失敗,直接就把李乾給殺了。於是李氏家族部眾由李乾之子李整接管,此時李典應該在14歲左右。自己的從父被呂布集團謀害,李典銘記在心,所以在後來的合肥之戰中,說張遼和李典有仇,也就是因為這件事。雖說張遼沒有親自參與過殺害李乾的計劃,但可能在呂布進犯乘氏時攻殺過李氏族眾。
就這樣,李整又帶著李氏部眾隨曹操南征北戰,後因征戰有功,被任為青州刺史,這個官職在當時的曹操集團還是比較大的,說明李整及其李氏部眾受到了曹操重用。但不巧,李整在公元200年去世了,且李整沒有親兄弟,並且沒有兒子或者是兒子很小,所以由其從弟李典接管了李氏部眾,於是李典被曹操任為了陰縣縣令。
李整是青州刺史,李典接了李整的棒則成了縣令,一個省級,一個縣級,中間還隔了一個郡級,這對李典好像很不公平呀?其實史實記載曹操認為李典是個可塑之材,因此讓李典去當個縣令練練手。而且當時李典最多也就20來歲,讓一個弱冠少年去當省長也不現實,接著李典順利透過試用期,曹操升李典為離狐太守兼裨將軍,負責官渡之戰中的糧草運輸。
二、李典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卻戰功不顯,所以官職不高當時,袁紹的部將高蕃駐紮在河道上,斷絕了曹軍的水道,曹操命令運輸糧食的李典和程昱改走陸地,李典接到命令後,對大家說:“現在敵人計程車氣很差,我們進攻必定能夠獲取勝利,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我們就應該自己做主。”結果果然取得勝利,奪回了水道。這也是史料記載的李典第一次參與的軍事行動。這件事情,不僅體現出了李典的膽量,同時也體現出了李典的智勇。
同樣彰顯李典軍事謀略的事件,還有公元202年著名的博望坡之戰,曹操派夏侯得於禁和李典進攻劉備,劉備自燒營寨,李典認為不能追擊,但李典此時僅是從軍才2年,是年僅二十出頭的一個小將,因此夏侯惇和于禁並沒有理睬李典。後來果然被李典料中,夏侯惇和于禁在追擊過程中遭遇了埋伏。其實,在對陣百戰百敗的劉備面前,軍旅生涯已有十幾年的夏侯惇和于禁在是否追擊的問題上,考慮欠佳,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劉備也正是抓住了夏侯惇和于禁必定會輕視自己的這個原因,才將曹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鄴城被攻破後,李典因功升為捕虜將軍,加封都亭侯,對於此等封賞,李典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曹操集團中,一直存在著很多擁有獨立勢力的軍團力量,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被曹操十分討厭的朱靈,同樣李典所率領的李氏部眾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於是博覽群書的李典請願率領全族離開家鄉,遷往魏郡,魏郡是曹操集團的政治中心,李典如此之舉說白了就是,把李氏部將的家人作為人質,定居在魏郡,目的是讓曹操放下對李氏家族勢力的猜忌。果然對於李典的這一做法,曹操非常開心,也由於這件事,李典被升遷為破虜將軍。同時期,于禁為遷偏將軍,樂進為遊擊將軍,而此時李典不滿三十歲,能任為破虜將軍已經是不錯了。
後來李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最終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公元214年,曹操再次南征孫權不利,撤軍返回,留張遼、李典和樂進駐守合肥,接著就爆發了著名的合肥之戰。張遼在此戰中十分勇猛,但李典在此戰中的表現並沒有張遼那麼猛,所以戰後張遼被破格提拔也屬正常,但是對比守城的樂進來說,李典戰後竟然沒有升遷,確實是比較奇怪。也許是李典在此戰中的表現,對比張遼來說,曹操並不是很滿意,也有可能曹操仍然忌憚李氏家族的勢力。合肥之戰後,李典便病逝了。
結束語李典從軍近二十年,一生參與的戰鬥不少了但戰功著實不多。各種史科中多次記載,李典愛好讀書,不喜歡帶兵,他注重禮節,不爭功勞,年紀輕輕就在軍中被稱為老師。
《李典傳》記載道李典自己說他所得的戰功,並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全族人的功勞。因此對於李典的戰功履歷,可能多少會有少記漏記,這應該也是影響李典升遷的一個原因。再加上,李典年齡較輕,效力時間也不算太早,也許曹操對他有著一定的猜忌之心,而李典的戰功並不算出色,綜合這些來看,可能就是導致李典的官爵難以與于禁樂進張遼相比的原因吧。
後來曹丕大概也覺得對李典有些不公,魏朝建立後,追諡李典為愍侯,增加其長子的待遇,補封其次子為關內候。但史料沒有記載李氏部眾結局,很可能是因為李氏部眾在此時已經瓦解,或者是已經不具備獨立軍團的性質了。後來,曹丕也確定了李典為曹魏開國功臣的地位,與于禁、張遼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