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麒麟閣論史
-
2 # 隱居黃山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3 # 伯虎42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此後,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勞大小各自授予諸功臣公、侯、伯三等爵位,以酬其功。其中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年(1378年)、十三年(1380年)、十七年(1385年)、二十一(1388年)多次封授功臣中建立卓越功勳的頂尖文武諸臣為公爵。
之後成祖在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永樂二年(1404年)、永樂六年(1408年)也封授靖難功臣中頂級元勳為公爵。英宗在天順元年(1457年)、憲宗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熹宗在天啟六年(1626年)也曾經封授過臣子為國公。
這裡詳細敘述獲得國公爵位(指生前受封,追封、追贈的不計在內)的諸臣:
洪武三年(1370年)封授
一、南韓公李善長
二、魏國公徐達(追封中山武寧王)
三、鄭國公常茂(鄂國公常遇春長子)
四、曹國公李文忠(追封岐陽武靖王)
五、宋國公馮勝
六、衛國公鄧愈(追封寧河武順王)
以上即大明開國六公爵。另外湯和、常遇春在大明建國之前就首先被封為信國公、鄂國公。不過湯和的信國公在洪武三年被免去。常遇春則在洪武二年暴薨于軍中,爵位在次年由長子常茂繼承,改封鄭國公。
洪武十一年封授
信國公湯和(追封東甌襄武王)。湯和在洪武五年(1372年)封為中山侯,十一年晉封信國公(其實是復授)。
洪武十七年封授
穎國公傅友德。傅友德在洪武三年(1370年)首封潁川侯,十七年晉封穎國公。
洪武二十一年封授
涼國公藍玉。藍玉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首封永昌侯,二十一年晉封涼國公。
開國公常昇。常昇因其兄常茂獲罪,所以代替承襲其父公爵爵位。此外,洪武十三年(1380年),衛國公鄧愈之子鄧鎮被封為申國公,不過這個可以視為繼承其父公爵之位,不算另封,情況和鄭國公常茂、開國公常昇類似。
洪武年間,太祖所封公爵,大都是佐太祖定天下的開國功臣,為建立大明、或者在立國之後立下過卓越功勳的柱國之臣。除李善長是文臣外,其餘公爵都是武將,在平定南方各割據政權、北伐元朝、收復遼東、奪取西南、西北的諸多征戰中,建功立業,開疆拓土,是大明開國功臣中最為功高的幾位,所以獲封異姓臣子中的最高爵位:國公,當之無愧。
當然,如常茂、常昇、鄧鎮,雖然也是太祖時期所封,但那都是承蔭乃父的功績,世襲而來的爵位,不能算作因功而封。不過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常遇春、鄧愈功勞至高,可以蔭及後人。
太祖所封公爵,除李善長名號前有加“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外,其餘元勳武將皆加“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或“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常茂、常昇、鄧鎮三人則為“欽承祖業推誠奉義武臣”;惟常遇春為“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與眾不同。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渡江破京師(南京),奪取大明天下,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蹤。於是燕王在拜謁了孝陵後登基即位為帝,即明太宗(成祖)。為了酬謝三年以來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奮勇作戰的諸將,成祖登基後立即封授大批爵位予這些戰功赫赫的親信大將,作為他們不離不棄、隨同自己起兵靖難的獎賞。其中包括公爵如下: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封授
淇國公丘福
成國公朱能(追封東平武烈王)
永樂二年封授
定國公徐景昌(實為承襲其父--追封定國忠慜公徐增壽的爵位)
永樂六年封授
黔國公沐晟(追封定遠忠敬王)
英國公張輔(追封定興忠烈王)永樂年間,成祖所封諸公爵,大多是隨成祖起兵靖難,戰功赫赫的武將。在對建文朝廷南軍作戰以及日後平定南疆的征伐中軍功卓著,威震四方,所以得授異姓功臣中的頂級爵位---公爵。這也是對他們赫赫武功的肯定及褒獎,他們所獲得的公爵之位,理所應當。
只有定國公徐景昌,是承襲其父定國忠慜公徐增壽所遺下的公爵爵位。而徐增壽是魏國公徐達的第四子,也是燕王朱棣的小舅子,在燕王起兵靖難時,多次為燕王通風報信、暗中傳遞軍情,使得燕軍作戰無往不利,因此在京師被燕軍攻破時,被得知實情的建文帝親手殺死在皇宮奉天殿前。燕王登基後,感念徐增壽的恩德,所以追封其為定國忠慜公,由其子徐景昌承襲定國公。
成祖所封授的公爵,都是武臣(包括徐景昌),所以名號前皆加“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與開國諸公爵相比,絲毫不遜色,含金量十足。
天順元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英宗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懷有野心的內外臣子策劃下,主動配合,發動了“奪門之變”,採取政變手段廢黜景泰帝,奪得皇宮控制權後,諸臣奉英宗再次登上皇位,第二次登基為帝。為了酬謝協助自己重奪皇位的“功臣們”,英宗登基後大肆封賞奪門之變中出力的諸多臣子,其中,武清侯石亨在當年被晉封為忠國公。成化十五年(1479年),撫寧侯朱永因前後立下平定荊襄、反擊蒙古毛裡孩、阿羅出入侵、征伐遼東女真諸部(即成化犁庭之役)建有大功,被憲宗晉封為保國公。成化十九年(1483年),朱永就任鎮朔大將軍,統兵擊敗入寇的蒙古小王子(即達延汗),因此得以使子孫世襲保國公。弘治九年(1496年),朱永去世,追封宣平武莊王。英宗、憲宗所封授石亨、朱永兩公爵,雖然與太祖、成祖時所封公爵相比功勳稍顯不足,對於國家的功勞也相對遜色於開國以及靖難時諸元勳。但是好歹也算軍中宿將,為大明建立過在當時來說還算過得去的軍功(朱永多次出征、八配將軍印、南征北討,確實有功。即使是石亨,在當年土木之變、京師保衛戰中,也是奮勇作戰、拼死衝殺,建立過扶保社稷的軍功)。
石亨、朱永的公爵名號,前加“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比之開國、或者靖難諸功臣號,明顯檔次較低,這也是當時實際情況所決定的。
天啟六年(1626年),肅寧侯魏良卿被晉封為寧國公,加授太師(太師這個官職,整個明朝也只有不到二十人在生前獲得過,其中就包括李善長、張輔、張居正等赫赫有名的重臣),祿米五千三百石,這些官職祿米,甚至超過了開國之初,功臣之首魏國公徐達的待遇。此前,他已經先後就任錦衣衛指揮僉事、僉書南鎮撫司、太子太保、左都督,爵位也由肅寧伯晉封為肅寧侯。而不過四年前,他還是河北肅寧縣的一個種地農民、大字不識一個。為什麼魏良卿會在短短四年間,從一個普通農民,一躍成為大明最為尊貴的公爵、太師呢?這都是因為,他是天啟朝權威赫赫、一手遮天的大太監魏忠賢的侄兒。而魏忠賢的事蹟,諸多後世的藝術作品都已經描繪刻畫得詳盡無比,這裡就不再複述了,只是把他的名號重提一下,讓人領略領略他當年的威風——“九千九百歲!”
一年後,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崇禎帝登基,魏忠賢因此倒臺,在發配鳳陽皇陵途中自殺於河北阜城。當了不到一年寧國公的魏良卿也被逮捕下獄,籍沒全家,判處棄世。在臨死前,他說了一段話:
“吾生長田舍,得負耒耜足矣,何知富貴?今曰稱功,明日頌德,功德巍巍,自當封拜,吾不合為璫侄,遂以袍冊加身,是稱功頌德者,以富貴逼我,我何罪也!”
這段話,讓當年那些拍魏忠賢馬屁、阿諛奉承、恬不知恥建生祠的諸文官們何以自容。
魏良卿的這個公爵,雖然有如兒戲,但總歸是明詔頒發、錄入會典,實在不能無視,所以只得列入大明公爵之列。這也可以看出大明朝末期,政局的腐敗和混亂,到了一個怎樣荒唐的地步。
統計明朝公爵,生前受封者(指首封)一共有:常遇春、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傅友德、藍玉、鄧鎮、常昇、丘福、朱能、徐景昌、沐晟、張輔、石亨、朱永、魏良卿等二十人。常遇春的鄂國公轉為常茂的鄭國公、常昇的開國公,不過常茂獲罪、常昇牽扯謀反案,都在洪武年間失爵。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常氏後代常玄振被續封懷遠侯。
李善長的南韓公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其謀反作亂,被廢除,李善長全家,除了一個兒子、兩個孫子因為是太祖的女婿、外孫得以保命外,其餘全部誅殺。
李文忠的曹國公在其子李景隆時被成祖廢除,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氏後人李性續封臨淮侯。
馮勝的宋國公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太祖猜忌其謀反,將馮勝賜死,諸子不許襲爵,從此再無記載。
鄧愈的魏國公轉為其子鄧鎮的申國公後,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鄧鎮的妻子是李善長外孫女,牽扯進謀反案,鄧鎮被殺,子孫遠徒雲南。嘉靖十一年(1532年),鄧氏後人鄧繼坤續封定遠侯。
湯和的信國公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去世後,因為其嫡子、嫡孫、嫡曾孫都早早去世,而諸庶子為爭奪爵位紛爭不休,於是朝廷停止信國公爵位世襲。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湯氏後人湯紹宗續封靈璧侯。
傅友德的穎國公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傅友德被太祖逼迫自殺後,爵位廢黜,子孫遷往雲南、遼東,此後再無記載。
藍玉的涼國公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藍玉謀反案被廢除,藍玉被剝皮實草、夷三族,家族誅滅。
丘福的淇國公因其在永樂六年(1408年)北征韃靼途中輕敵冒進,使得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自己也戰死軍中,導致成祖大怒,褫奪其淇國公爵位,將其全家發配海南島。此後丘氏宗族在海南居住,再也沒有重新獲封。
石亨的忠國公在天順四年(1460年)因石亨被以謀反大逆罪名下獄瘐死,直接廢黜。石氏全家處斬,家族夷滅。
朱永的保國公承襲至其孫朱麒時,降封舊爵撫寧侯,並傳至明末。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世孫朱國弼諂媚弘光帝,被晉封保國公,因得爵不正,且屬南明,不計入正統公爵名錄。
魏良卿的寧國公在天啟七年(1627年)因魏良卿被廢爵、斬首,一併消除。
能夠與大明相始相終的公爵,只有徐達嫡派的魏國公、支系徐景昌的定國公、朱能的成國公、沐晟的黔國公、張輔的英國公,一共五家。這也是大明當之無愧的開國、靖難功臣,頂級元勳。 -
4 # 日小堯茗居首先,我們看一下明朝的開國六公爵。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隨後,朱元璋冊封了各級文武官員。其中,冊封了6位公爵,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在這6位國公中,1位文官,5位武官。 李善長雖然是文官,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負責行政事務和軍隊的後勤保障事務,有點類似於漢朝的蕭何。因此,李善長為開國六公爵之首。至於其他5位公爵,除了常茂差一點以外,其餘4個都是戰功赫赫的帥才。尤其是徐達,前後幾次擊敗北元名將王保保,直接確保了明朝北部的穩定。
常茂雖然不起眼,但是常茂的父親是常遇春,也是明朝數一數二的大將。由於常遇春英年早逝,常遇春的爵位被兒子常茂繼承。此外,太子朱標迎娶了常遇春的女兒,常茂屬於太子朱標的小舅子。 由此可見,明朝的公爵地位很高。如果不是巨大的功勞,根本不可能被冊封為國公。在朱元璋在位的後期,藍玉率領大軍北伐,直接打垮了北元皇帝。因此,朱元璋冊封藍玉為涼國公。朱元璋去世以後,皇孫朱允炆繼位,但朱允炆的皇位並不安穩。因為燕王朱棣在北方造反,經過2年多的戰爭,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明朝永樂皇帝。
作為造反成功的皇帝,朱棣自然要冊封自己的功臣。朱棣前後冊封了4位國公,分別是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涇國公陳亨。這些國公基本上都是明朝初期冊封的,在明朝統治的中期,由於進入了太平時期,再也沒有出現新的國公。當然,到了明朝統治的末期,還出現了一位國公,不過比較尷尬,這個人是吳三桂。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了京城,崇禎皇帝自殺。隨後,明朝勢力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也就是弘光皇帝。與此同時,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了清朝,並且聯合清朝擊敗了李自成的大軍。
但是訊息傳到南京變了味,吳三桂成為了乾坤再造的英雄。因為南京得到的訊息是吳三桂藉助清朝的力量擊敗了李自成,保護崇禎太子朱慈烺準備登基。南明方面非常高興,冊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其實,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並且被清朝冊封為平西王。與公爵相比,自然是王爵更大。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吳三桂也不得不投降清朝,自己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此外,還有鎮守西南地區的黔國公沐家,也被稱為沐國公。從明朝的一系列國公來看,每一位國公都為國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明朝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國公、侯、伯等等,其中,親王和郡王屬於皇族專用,外姓人根本不可能獲得。對於明朝的武官們來說,能夠被冊封為國公,屬於自己的最高榮耀。對於文官們來說,冊封國公的難度太大,但自己可以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並且能夠入享太廟。如果是內閣大學士屬於文官體系的頂峰,那麼,冊封國公就屬於武官體系的最高榮譽。
基本上屬於兩個巔峰,論實際權力,國公當然不如內閣大學士,畢竟內閣負責實際事務。但是,國公的分量也很重,國公的臉不能輕易打。到了清朝統治時期,公爵的冊封難度更大,基本上都是清朝貴族才能被冊封。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堪稱是天大的功勞,但最後僅僅被冊封為侯爵。
-
5 # 於左
明朝的勳爵有王、公、侯、伯等,一般只有皇家子弟才能封王。開國元勳當中的佼佼者、或者在生前出將入相,能為國家消除大患、盡忠報國者,才能被封國公。具體來說,明朝的國公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開國元勳中的佼佼者。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比如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等人,他們幾乎和朱元璋一起起兵,從無到有,一步步建立明朝。比如朱元璋評價徐達時就說:“徐達與朕同鄉裡,朕起兵時即從,征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勳居多。”
幾年之後,湯和被封為信國公,也屬於這種情況。
此外,明成祖朱棣奪取政權,在他的角度看來,也類似於開創基業,所以登基之後大封公侯,其中丘福被封為淇國公,硃能被封為成國公。
第二,比較特殊的一個,也是明朝唯一的一個,就是李善長。按照《大明律》中的規定:“文臣不許封公、侯”,所以我們看到劉基、王陽明等文臣只封了伯爵。但李善長做為文臣,先被封為宣國公,後封為南韓公。
對此朱元璋是這樣解釋的:“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所以,李善長是早期投奔朱元璋的文臣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封他為國公,其實象徵了對整個文臣團體的褒獎。
第三,在某一方面有開創之功。
最典型的例子,傅友德因為平定雲南之功,被封為潁國公,藍玉因為捕魚兒海一役,大挫殘元核心,被封為涼國公。明成祖時代,因為平定交阯之功,張輔被封為英國公,沐晟被進封為黔國公,也屬於這一類。
第四,遙封和追贈國公。
比如朱元璋早期的大將廖永安,被張士誠俘獲,一直不肯屈服,被囚禁至死,朱元璋遙封他為楚國公。還有許多功臣,生前只得到侯爵,死後追贈公爵,這個就是一種名譽而已了。
第五,皇帝的特殊恩寵。
比如徐達的小兒子徐增壽,因為在靖難之役中暗中配合朱棣,被建文帝親手處死。朱棣登基後,追封武陽侯,進封定國公,由徐增壽的兒子直接襲領。
武定侯郭英的後代有一個郭勳,很會拍馬屁,到了明世宗時代,進爵為翊國公,但得意忘形,後來又被關入牢獄,最後死在獄中。
再比如,明孝宗的岳父張巒被封侯,死後贈昌國公。張巒的兒子張鶴齡繼承侯爵,後來因為支援明世宗繼位,明世宗給他升爵,實封昌國公,但後來也死在獄中。
最後也是最常見的當然還是父爵子承。
比如常遇春的兒子、鄭國公常茂,常茂出事以後,他的弟弟常升被封為開國公。李文忠死後,兒子李景隆繼承了曹國公。衛國公鄧愈死後,兒子鄧鎮繼承公爵,改為申國公。
回覆列表
引言
明朝皇權高度強化,只有皇子能被封為王爵,不允許異姓封王(除了追封),大臣和外戚可以被封為公侯伯三等爵位,因此公爵成為大臣奮鬥的終極目標。大明三百年,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就連平定寧王之亂的王守仁都只夠資格封為伯爵,究竟怎樣的功勞才可以被封為公爵呢?
一種是為建立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
這樣的國公又可以封為三種。
一種明朝建立之前就去世的將領,在明朝建立後受到了朱元璋的追封。
比如越國公胡大海(被造反的將領殺害),泗國公耿再成(被造反的將領殺害),蔡國公張德勝(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采石之戰中戰死),梁國公趙德勝(在南昌之戰中中箭而死),鄖國公廖永安( 被張士誠俘虜不降,在獄中8年後死亡),虢國公俞通海(與張士誠的戰鬥中,負傷而死)上述這些人都在明朝建立之前戰死。他們在與陳友諒、張士誠(這兩人是明朝建立的主要的障礙)的戰鬥中,不夠資格擔任“方面軍”大將,遠達不到徐達、常遇春的級別,但是經歷的戰役多,且履歷戰功,為明朝的建立披荊斬棘、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應該被封為伯、候,但是這些人都是忠於明朝、忠於朱元璋,如:廖永安被俘後拒不投降,因此在明朝建立後,在朱元璋“惜其英勇,緬懷先烈”的感念下,這些將領最終都被追封為公爵。這是朱元璋對他們忠心和功勞的一個肯定。
另一種是明朝建立後,正常死亡的一些將領死後得到追封
吳良 在五十八歲的時候去世。贈江國公;康茂才 1370年在定西之戰取得勝利後回軍的路上去世。追封蘄國公;丁德興在平江之戰中卒于軍中。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仇成卒,贈皖國公;張赫病卒,追封恩國公(威著海疆)這些人同樣是死後得到追封的。在生前履歷戰功,為明朝的建立添磚加瓦,作出了貢獻,但是也沒有資格封公爵,他們比前一類人幸運的是生前見證了明朝的建立,且之後繼續為明朝的安定、疆域的拓展進行征伐。張赫打擊倭寇,鞏固了東南海防;吳良繼續打擊元朝,剪除明朝北部的威脅。總結起來這些人死後能被追封公爵有三個原因:一是對明朝建立的開創之功(功勞相對比較小);二是明朝建立後不斷立下軍功;三是明朝建立之後,這些武將比較奉公守法,不因為是勳臣武將而肆意妄為,最終得到善終,且大部分死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對他們的印象比較好。所以被追封公爵是對他們言、行、功、德的一個肯定。
最後一種是生前就是公爵的。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開國六公爵”中的五個,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遇春,這些人都是在洪武三年獲得封爵,都有開國之功。這些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都擔任“方面軍”的指揮,能夠獨擋一面,前面我們所說的兩類得到追封的將領都曾跟隨“開國五公爵”打戰,因此這五人都是帥才。明朝建立前,最主要的敵人就是張士誠、陳友諒,元順帝,“開國五公爵”在打敗這三個敵人時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壓艙石。這樣的公爵是整個明朝含金量最高的,評定為公爵的最主要一條標準就是看他們的功績——開國之功。
一種是有滅掉周邊國家或諸侯的功績。
湯和消滅了方國珍,滅掉大夏國;傅有德率領30萬大軍攻入雲南,元朝梁王戰死,平定西南地區,明朝的影響力擴張到西南;藍玉在捕魚兒戰役中,徹底擊潰了北元,終結了北元,解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張輔在明成祖時期從廣西攻入安南,滅掉越南的胡朝,設立了交趾布政司,使得安南在唐朝之後又一次歸屬中國,戰後張輔被封為英國公;沐晟從雲南攻入安南,與張輔會師,戰後被封為黔國公。從這四個人的履歷來看,在這些決定性戰役之前也立有很多戰功,但那些功勞都不足以被封為公爵,最多隻能被封為侯爵,此後這三人都是挾滅國之威得到了公爵。我們看到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羅列出“不徵之國”,幾乎明朝周邊所有的國家都是不徵之國,僅僅告誡後世子孫嚴防西北;除此之外,明朝還承襲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對外採取的是防禦的策略,最典型的就是在北方設立了九邊,所以將領很少能夠獲得滅國之功。縱觀明朝三百年,只有這幾位被封為公爵是因為滅國之功,這也是明朝建立後獲得公爵中最有含金量的。
一種是幫助皇帝取得皇位的。
這樣的國公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時期;另一個是明英宗時期。
靖難之役中,明成祖朱棣以北平一小塊地方起兵造反,嚮明朝的正統皇帝建文帝挑戰,危險係數非常高,期間明成祖的第一大將張玉戰死,明成祖也差點陣亡。所以明成祖取得天下後,也分封了一些公爵——淇國公邱福、定國公徐增壽、成國公朱能。這些人能獲得公爵是因為靖難之功。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戰被俘後,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後來明英宗被迎回,被弟弟朱祁鈺囚禁於南宮。景泰八年朱祁鈺病倒,大將石亨開啟南宮,救出明英宗,史稱“奪門之變”。之後石亨被封為忠國公,世襲罔替。實際上石亨獲得國公,功勞是比較小的,當時就是沒有奪門之變,明英宗也肯定能復位,此後石亨因為造反而被殺,國公被取消。
所以這兩個時期獲得公爵靠的是從龍之功、政變之功、造反之功。明成祖時期獲得公爵的大臣需要實打實的功績,而明英宗時期獲得國公的大臣功績比較水。
前面這幾種都是武將,都是立有軍功,還有一種是文臣被封為公爵。
整個明朝這樣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明太祖時期的南韓公李善長,另一個是明成祖時期的榮國公姚廣孝。李善長在朱元璋的陣營中相當於後勤部長,主要負責向前線輸送糧草、士兵;在朱元璋征伐的時候,代理朱元璋處理後方的事務,穩定後方。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在靖難之役中,明成祖出征後,協助世子留守,處理北京事務,穩定後方;二是給明成祖朱棣提出了關鍵性決策,靖難之役達到僵持階段,姚廣孝提出繞開重兵佈防的北方,明成祖朱棣輕騎南下襲取南京,最終取得了成功。
李善長獲得南韓公是在生前,姚廣孝是在死後,這樣來看李善長的公爵含金量要高,但是他們獲得公爵相同的地方是都穩定了後方,都在軍事上有貢獻,實際上也是有軍功的,這也是他們二人獲得公爵的根本原因。
除了立有軍功,還可以依靠外戚的身份當上國公。
有三例 。明憲宗時的寧國公周能;明孝宗時的昌國公張巒;崇禎時的瀛國公劉應元。這三個人沒有為國家立下軍功,怎麼能被封為公爵呢?原因是他們都是外戚,周能是明英宗母親的父親,張巒是明孝宗皇后的父親,劉應元是崇禎母親的父親。我們還需要注意到這三個人都是死後追封,原因是明太祖杜絕外戚干政,整個明朝外戚的勢力非常弱,因此這三人在生前並沒有享受到這一榮耀,而且這一公爵爵位並不能得到世襲的傳承。
明朝中後期分封的一些搞笑公爵
《明史·武宗》記載:“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統六師,肅清邊境,特加封鎮國公,歲支祿米五千石”.這裡的“朱壽”就是明武宗朱厚照,這就比較搞笑了,皇帝自己加封自己為鎮國公。我們依次推理,是不是朱厚照自己可以加封自己為郡王、親王,然後自己可以篡奪自己的皇位。
還有天啟年間的魏良卿憑藉魏忠賢侄子的身份,以三大殿建成的功勞被封為寧國公,但是國公的位子還沒坐穩,過了一年就被斬首。
朱厚照是依據軍功自己封自己,魏良卿是依靠修房子的功績封為公爵,本質上都是依靠自身的權力獲得了公爵,表明到了明朝中後期,公爵仍然是大臣追求的香餑餑,但是苦於明朝後期國力開始走下坡路,無法獲得足夠的軍功,只能靠一些其他手段了。
政局混亂之下,南明統治者胡亂封的一些公爵,這些公爵也是最不值錢的。
南明時期,先後有弘光、魯王、隆武、永曆等政權,這時候封的公爵多且濫,如弘光時期的江北四鎮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這些人並沒有立下顯赫的軍功,就被封為了公爵。此後越封越多,以致後來許多武將被封為公爵都不滿意,要求封王。這些體現了國家危難之際朝廷號召力的減弱,同時南明的皇帝也需要透過提高爵位和增加公爵的數量來調動大臣的主動性,這樣就造成了南明時期公爵的泛濫,這時被評定公爵靠的是實力(軍隊數量),功勞幾乎沒有,因為南明大部分時期都在打敗仗。
結語
縱觀明朝獲得公爵的大臣,多數是因為軍功,文臣沒有軍功根本不可能獲得公爵,且這些獲得公爵的大臣都是在明朝前期,所以明朝前期治國政策注重實效,文武並重。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隨著重文輕武政策的執行,以文臣統御武將,武將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限制,就很難立下蓋世軍功,所以明朝後期依靠軍功獲得公爵的大臣比較少,依靠外戚地位、搞笑的、投機的公爵出現了一些。到了南明時期,隨著南明步步向南方退縮,地盤日益縮小,需要透過封賞大臣來調動大臣的積極性,同時也需要武將的支援,所以封公爵比較多。隨著明朝最後一個有威望的世襲公爵黔國公沐天波死在緬甸,明朝也就結束了,可以說明朝的公爵見證了明朝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