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治通見

    6月21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宣佈廢黜原王儲穆罕默德·本·納伊夫,將原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改立為新王儲。

    原王儲穆罕默德·本·納伊夫是薩勒曼國王的侄子,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則是薩勒曼國王的親兒子,薩勒曼將自己的兒子立為王儲,兩年內第二次打破了沙特立國王位“兄終弟及”傳統。

    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

    阿齊茲·阿勒沙特

    生於1985年,是沙烏地阿拉伯現任王儲、

    第一副首相兼國防大臣

    (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

    那麼沙特王室為何之前要採用“兄終弟及”這種特殊的繼承方式呢?沙特家族又如何一步步從半島沙漠深處的一個部落發展為獨霸阿拉伯半島的西亞強國的呢?今日我局來一探究竟沙特家族的“建國大業”。

    政治與宗教的聯合:

    沙特家族與瓦哈比派

    時間回到1726年,此時的沙特家族的家長穆罕默德·本·沙特登基成為了德拉伊耶酋長國的埃米爾,統領著德拉伊耶綠洲周邊的一小塊土地。

    德拉伊耶在利雅得西北面,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內志高原中心,四周均為荒漠。

    遼闊的荒漠裡

    點綴著幾個小的可憐的城市

    穆罕默德·本·沙特是一位年輕、富有才華且雄心勃勃的沙漠武士,他不甘就這樣守著祖先的一畝三分地,在綠洲裡看沙子度過一生。他渴望恢復阿拉伯人昔日的榮光,統一阿拉伯半島再北上新月沃地,重建400多年前土崩瓦解的阿拉伯帝國。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此時的中東局勢也給穆罕默德·本·沙特實現他的抱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時機: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新月沃地、埃及、阿拉伯半島西部的漢志與東部的哈薩,雖然看似龐大,但其內部各方面的發展早已陷入了停滯,且在1683年後就再也沒有打過勝仗。

    奧斯曼帝國雖坐擁大片領土與海量人口,卻由於民族眾多與行政效率低下,無法將其整合為一體,“西亞病夫”對阿拉伯半島的控制力由於自然環境惡劣與國力江河日下,也在逐年減弱。

    另外葡萄牙與英國殖民者開始侵佔波斯灣南岸的部分地區,與奧斯曼帝國展開了博弈,使得奧斯曼帝國暫時無心應對德拉伊耶酋長國。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我們的“建國大業”呢?發展生產力?不行,我們連教育和科研都搞不起。求助外援?誰會理沙漠裡我們這些要什麼沒什麼的的“野蠻人”啊?”

    再三思索後,穆罕默德·本·沙特想到了利用伊斯蘭教的力量來統合阿拉伯諸部落,1100多年前先知穆罕默德也是依靠宗教整合了阿拉伯民族,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再進一步擴張的。

    “可是現有的伊斯蘭教教派如今好像不管用啊?不然怎麼現在還有阿拉伯部落在崇拜偶像?我們現在怎麼又從富麗堂皇的大馬士革與巴格達,退回半島沙漠深處的帳篷裡了呢?

    聽說最近有個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伊瑪目在傳播一種新的伊斯蘭教教義,號召人們迴歸先知穆罕默德的時代,迴歸《古蘭經》與聖訓,清除‘異端’,恢復伊斯蘭教原來的面貌。不如找他來談談。”

    於是穆罕默德·本·沙特與阿卜杜勒-瓦哈卜在1744年碰了頭,後者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瓦哈比派的創立者。

    兩者相談甚歡,並立刻簽訂了條約,由此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結盟。

    沙特家族負責政治&軍事事務,保障瓦哈比派傳教士的安全;而瓦哈比派則負責宗教事務,為沙特家族的統治與擴張提供意識形態的支援。

    政治勢力與宗教勢力合二為一,兩者分享權力,互利共贏。

    沙特家族由此開啟了它的“建國大業”,德拉伊耶酋長國由此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沙特第一王國。

    屢敗屢戰

    越戰越勇

    在與瓦哈比派結盟後,

    沙特第一王國開啟它“星辰大海”版的征途

    至1816年時已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大部

    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依靠其復古且激進的教義主張,迅速得到了許多對現狀不滿的阿拉伯人的支援。沙特家族利用此趨勢,順勢統合了半島上諸多阿拉伯部落,大大充實了自己的力量,由此沙特第一王國開始對外發動“聖戰”(其阿拉伯語音譯即Jihad,吉哈德)。

    穆罕默德·本·沙特御駕親征,親自指揮了無數次對外的“聖戰”;而阿卜杜勒—瓦哈卜則透過宗教,號召普通百姓與宗教學者全身心地投入“聖戰”。

    在沙特第一王國潮水般的攻勢下,1786年內志徹底被沙特第一王國征服,由此王國基本控制了從阿曼到科威特的阿拉伯半島東半部,此舉大大提高了王國的實力與家族的威望。

    1801年沙特第一王國攻入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摧毀聖墓並屠殺了5000多名平民。1803年沙特第一王國開始攻打漢志,塔伊夫被率先征服,隨後1811年麥加與麥地那也被沙特第一王國攻佔。

    取得伊斯蘭教的兩座聖城的統治權極大地提高了沙特第一王國的統治合法性與國內外威望,但是也終於把奧斯曼帝國打毛了。

    奧斯曼帝國可是從1517年就開始統治兩座聖城,怎會就這樣輕易將其拱手相讓呢?很快,奧斯曼帝國就對沙特第一王國發動了全面戰爭,“西亞病夫”雖無法與西方列強互搏,但是收拾“野蠻人”還是在行的。

    奧斯曼帝國蘇丹將“剿匪”的重任託付給了埃及省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這位文武雙全的阿爾巴尼亞人帶著埃及軍隊經由海陸登陸漢志,迅速收復了兩聖城;而帝國中央則派出了易卜拉欣帕夏率軍攻入內志,直搗黃龍,1818年冬沙特第一王國的首都德拉伊耶被攻陷。

    埃及省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對沙特第一王國發動的攻勢示意圖

    易卜拉欣帕夏將沙特家族的大量成員流放至埃及與帝國首都伊斯坦布林,並將德拉伊耶夷為平地。

    而時任沙特第一王國埃米爾阿卜杜拉·本·沙特在君士坦丁堡被處死,他的頭被丟入博斯普魯斯海峽餵魚,沙特第一王國宣告終結。

    沙特家族的倖存成員建立了內志酋長國,即沙特第二王國。

    與沙特第一王國相比,儘管內志酋長國的君主仍然保持著宗教領袖伊瑪目的頭銜,並且依然僱有瓦哈比派學者,內志酋長國的宗教熱情也較之前少了很多,領土擴張規模也顯得小了許多。

    沙特第二王國比第一王國小了很多

    王國內鬥也相當嚴重

    1824年,內志酋長國從奧斯曼帝國埃及省處奪回了利雅得,並將其作為首都。

    內志酋長國存在期間,沙特家族內部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矛盾,為了繼承王位常常發生內部械鬥,拉幫結派的現象也很嚴重,內部一盤散沙,最終釀成了1891年沙特第二王國被敵對的拉希德家族所建立的舎邁爾山酋長國所滅的慘劇,沙特家族由此暫時失去了全部領土,流亡科威特。

    1902年6月,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沙特家族成員登基成為內志與哈薩酋長國(沙特第三王國)的埃米爾,他就是日後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開國君主與後來所有沙特國王的父親——阿卜杜勒-阿齊茲。

    先前在1902年1月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約40人乘夜潛入利雅得,襲擊併成功佔領了瑪斯馬克城堡。他俘虜了拉希德家族委任的市長,並在晨禱後處決了他,將他的頭扔向利雅得的人民,奪回了利雅得。

    在阿卜杜勒-阿齊茲登基後,立即帶領軍隊進攻舍邁爾山酋長國,意圖奪回祖輩失去的土地。他的攻勢很成功,奪回了些許失地。

    經過多次衝突後,舍邁爾山酋長國與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軍隊在蓋西姆地區進行了一場惡戰,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軍隊獲勝,舍邁爾山的埃米爾在這場戰鬥中陣亡。

    此後舍邁爾山的國力逐漸衰弱,其靠山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崩瓦解,親英的沙特變得愈發強大。

    191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統一了內志地區,次年奪取波斯灣沿岸的哈薩和蓋提夫地區。1918年在胡馬爾擊敗漢志國王。1921年,他加冕為內志蘇丹,國家也隨之更名為內志蘇丹國,他於當年徹底征服了拉希德家族的舍邁爾山酋長國,報仇雪恨。

    1921年的阿拉伯半島局勢

    不到二十年

    沙特就滅亡了舍邁爾山酋長國

    此時阿卜杜勒-阿齊茲距離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目標還差個漢志,漢志此時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雜湊姆家族統治,漢志王國之前在一戰時期與協約國並肩作戰,發動阿拉伯大起義對抗奧斯曼帝國,英國因此曾一度扶持漢志王國。

    但是漢志王國也有統一阿拉伯的野心,其參與一戰也就是因為協約國同意幫助其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可是協約國在獲勝後卻出爾反爾拒絕了他的要求,漢志國王侯賽因一氣之下宣佈拒絕接受幫助猶太人復國的《貝爾福宣言》,英國由此撤消了對他的支援。

    英法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

    瓜分中東後的地區局勢

    此時的內志和漢志都有

    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野心

    但英國打算打壓下強大的漢志

    1924年內志軍隊開始進攻漢志,不久攻下聖城麥加,隨之在1925年吞併了漢志,聖裔雜湊姆家族被迫遷往約旦。

    1926年內志又佔領了阿西爾地區,阿卜杜勒-阿齊茲自封為蘇丹,1932年9月23日,內志、漢志與阿西爾一道合併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卜杜勒-阿齊茲出任首任國王。沙特家族的“建國大業”終於完成了。

    沙特首都利雅得紀念

    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的雕像

    歷時兩百多年,沙特家族完成了從沙漠部落到大國王室的轉變,但沙特家族的征途還沒有結束,政治上的征戰止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統一,而宗教上的征戰才剛剛開始,在滾滾石油美元的資助下,瓦哈比派伊斯蘭教開始了全球性的傳播,沙特真正的“星辰大海”之旅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 2 # 活著d知覺

    沙特是著名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與產量均為世界首位,使其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石油與石化工業是國民經濟命脈,是主要經濟來源。沙特能崛起為中東地區經濟軍事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是政治上奉行一貫穩定的親美路線(和伊朗、伊拉克國家有著鮮明區別的不具侵略性外交政策)和經濟上名列世界首位的能源工業體量。歷史上的歷次中東戰爭、耗時八年的兩伊戰爭,沙特均保持謹慎觀望、悶聲發財發展強大自已的態度,不介入周邊亂局;尤其是海灣戰爭以來,沙特藉助美國與西方勢力,在埃及、伊朗、伊拉克這些中等強國內外交困、由盛至衰之際參加聯合國軍名義介入中東事務,逐漸增大與強化本國在中東與世界的影響力。

  • 3 # 無所謂213478592

    沙烏地阿拉伯沒有什麼崛起,只是外交上、安全上更據攻擊性、主動性。沙持阿拉伯原本就是一箇中東地區的富豪,現在仍然是富豪,沒有什麼變化。只是伊斯蘭遜尼派大國埃及,因為國內顏色革命後實力下降,對遜尼派阿伯世界的事務無力關注,沙特即時調整外交和安全政策,站在對抗以伊郎為首的伊斯蘭什葉派的前沿。

  • 4 # 阿爾法軍事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麥加是伊斯蘭教建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是伊斯蘭教徒朝覲聖地。

    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半沙沙烏地阿拉伯漠地帶和南部葉門地區的居民,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透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自沙烏地阿拉伯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後,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時期成熟,便將計劃在應用在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Umma ),並定製以伊斯蘭教原則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

    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穆斯林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透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名叫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

    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634年,正當兩大帝國因長期互相征伐而國力耗損,人心厭戰之際,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里發,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將領率領貝都因人為主的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佔廷軍隊,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波斯大部地區;西線繼續連敗拜佔廷,順勢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繼續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沙烏地阿拉伯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檔案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部分穆斯林學者認為此舉長遠來說是弊大於利。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攻入中亞,佔領喀布林、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向南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佔領印度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佔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佔領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新皈信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後,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義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公元8~9世紀時,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公元850年帝華人口達到5000萬.

    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里斯王朝。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阿拔斯王朝因此國勢日衰。同時,9世紀中葉以後,從中亞來的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族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由裡海南岸的德萊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於934年佔領法爾斯的都城設拉子;945年其弟艾哈邁德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臺克非成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爾柱土克曼人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塞爾柱土克曼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土克曼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土克曼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侵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衝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侵。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阿拉伯帝國滅亡。

    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塔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塔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佈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

  • 5 # 過小滿

    沙特是中東地區大國,但並非絕對強國,崛起只是限於經濟領域。沙特的國土面積在中東屬大的,建國後依靠世界第一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出口創匯,積累了鉅額財富,人民生活水平福利待遇高,成為中東富國。但沙特的政治體制又限制了它的發展,在地區強國伊拉克失勢,伊朗被美歐打壓,中東多國混亂之季,沙特確有坐大稱雄的野心,更有經濟條件。然而財富買不來強國,沙特依賴石油出口而富起來的王室,下至國民骨子裡沒有強國基因,只能是虛胖,出兵葉門久拖不決就是明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兒童買重疾險是買30年的好還是買終身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