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崇禎做到了。崖山之後無中國,大明之後無華夏。袁他是我大漢民族的罪人。此罪就是千萬世輪迴他都洗脫不了。

  • 2 # 使用者3420029531

    一個漢奸賣國賊,還定性為英雄,可笑,袁崇煥是滿狗的恩人,滿狗搞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害我華夏人民80餘萬,比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殺害的人民還多,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等於把敵後游擊隊給滅了,沒有袁崇煥的通敵,滿狗如何得到大量的軍事物資。

  • 3 # 觀深圳

    自古有云:北方出良將,南方出才子。江淮以北,中原腹地,戰馬長嘶,萬夫莫當,確實盛產將帥之才。長江以南,重巒疊嶂,偏安一隅,農耕富商,也出了不少風俗雅士。據整個歷史時期看,改朝換代基本也在北方進行,有戰爭就有將軍,於是從總數上看,北方的將軍確實多於南方,民國以來南方的將才同樣不少,國共雙方不少將領都是南方人。今天所說的不是民國,也無關二戰,是明末大將袁崇煥。

    有人說袁崇煥是個廢物,領兵無方,治人有術,賣國通敵,活該被剮;有人說袁崇煥是千古英雄,指揮有略,守城必堅,深陷冤劫,令人惋惜。歷史既是一個公正的生死簿,又是一個發光的矛盾體。對於袁崇煥的評價,褒貶不一,讚揚之聲不絕於耳,謾罵之聲鋪天蓋地。前段時間我在鐵血上了發了一貼,是高中時代寫的《冤死的千古英雄袁崇煥》,評論一百多條,有讚揚他的,有辱罵他的,也有不少罵我的,面對這些評論我哭笑不得。他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為何爭議如此之大,我想歷史從來不會蒙圈,蒙圈的只是我們這些人。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袁崇煥,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廣東東莞人,少年就開始了科舉路,無奈各種有限,到了三十歲連個毛都沒考到。“學而優則仕”,那時的讀書人似乎不考科舉就沒什麼前途,從事其他行業也不入流,不像現在幹啥都行,關鍵是有票子。

    在袁崇煥開始科舉時正值明王朝開始要敗光的時候,國家時局已經開始動盪,關內民怨沸騰,關外鐵馬金戈。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第二年萬曆皇帝就掛了,新皇帝泰昌帝(朱常洛)即位,面對嚴峻形勢,朝綱腐敗,經濟凋落,邊疆吃緊,不堪重負上任一年就掛在了皇帝寶座上,不管是不堪重負還是被人搞死,反正當時明王朝的朝綱已經亂了。後來即位的天啟帝更是荒唐,成天玩斧子、鋸子做傢俱搞模型,專注於“魯班獎”,無心管理國家,後來掉水裡被撈起來之後沒多久就病死了,致死不忘傢俱業的發展,應該給頒發“中國感動傢俱人物”。至此老祖宗不惜放棄放牛娃、流浪和尚這牛逼職業辛苦打下的明王朝就要被這幾代敗家子敗光了,崇禎帝(朱由檢)於1627年即位時,國家已經是滿目蒼穹。若比較起來,崇禎帝還是算一位能有較大作為的皇帝,可惜出生的太晚趕上了明王朝的末班車,無力迴天。

    接著聊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袁崇煥中了進士後,成績也不是太好,直接被分配到福建邵武當七品縣令去了。我估計袁崇煥的智商與一起中進士的人還是沒法比,當時已經三十五歲了,雖然不算太老,但是確實不夠先進,達不到留在中央任職的條件,於是就被髮到福建邵武當縣委書記去了。話說他在邵武當縣委書記時,百姓的評價還是可以的,“明決有膽識,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是個好官,倘若他安安分分,按部就班,整不好還能混個省委書記,到時順利退休。可是他就不是個安分的主,歷史也不讓他這麼幹,讓他出現,就有另外的安排。三年任期滿後,袁進京朝覲。在當時進士出生被外派到地方掛職鍛鍊,滿三年是要回京接受考核的,考核成績突出者留京任職,成績不好者哪來的回哪去。袁崇煥註定了要在明王朝歷史上大寫一筆。被當時的御史史候恂看中了,推薦給皇上,被委任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別被這名字嚇著,其實就是正六品,相當於現在總參的一個處級幹部,主要就是給軍事主官擬擬軍事計劃,沒事時聊聊軍事形勢,在當時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就是在機關混混日子。那時女真族在東北雄起,鐵蹄所到之處,明軍是大部潰敗,短短的三年時間明軍在東北敗的是一塌糊塗,對於女真族勝利來的有點快了。明王朝喪師失土,高階將領犧牲了不少,連遼東經略袁應泰都自殺了,可想而知戰況如何。明朝的“經略”官職大概跟巡撫差不多大,但是巡撫是地方官,經略是中央的特派員,如果非常時期,專管軍事。

    袁崇煥在兵部職方司上任後沒多久就上演了一出“單騎閱塞”,突然消失了好幾天,誰都不知道他上哪去了,家人急的都快報警了。當時也沒有消失二十四小時就立案調查的制度,只能在家裡乾等。其實他是獨自去了山海關,檢視形勢去了。回來跟領導吹牛說只要經費管夠,吃喝給足,一個人就可以守住山海關,這絕對是吹牛,忽悠人。可是在當時誰都不敢這麼說,因為都害怕自己守不住要掉腦袋。當時很多士兵很多將領都是地方軍,來自各個地區,士兵也不願意去鎮守遼東,大家都不敢吭聲,恰遇袁崇煥這麼一說,他不上誰上。不是有那麼句話嗎,不作死就不會死,自己喊的口號自己幹去吧。於是袁崇煥就被火速提拔為山海關監軍,這個速度比坐直升飛機還快。

    從擔任山海關監軍起,袁崇煥的個人歷史就完全改變了,改變了文臣的仕途軌跡,也許確實是命中註定的。明王朝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隨著袁崇煥個人歷史的變遷而受到影響。

    文人的“英雄思想”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思想伴隨著愛國情懷和個人的慾望。都渴望領兵百萬,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越是玩筆桿子的,越有開疆拓土鎮守戍邊的慾望。這種慾望不是渴望自己衝鋒陷陣,而是迫切渴望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而大多的文臣玩武最終不是鬱郁不得志,就是兵敗自殺,要麼就玩火自焚。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好好的文官不當,非幹武將的活。

    其實袁崇煥在上任時就知道想收復遼東已經不可能了,能守住山海關保住關內江山不變色就不錯了。縱觀歷史,整個東北要是被人佔據,妄圖守住山海關是不可能的,據東北而往下一衝,只是時間的問題。即使覺得收復無望,袁崇煥還是想放手一搏。修“重牆”,築寧遠,把自己的前沿指揮部移出了山海關。當時經營遼東的是兵部尚書孫承宗,這個人應該算是聰明的,十六歲就中進士而且是第二名,被留在了翰林院任編修工作,相當於中央書記處書記,後調任禮部右侍郎,沒多久遼東出事,遼東經略熊廷弼因丟失廣寧被免職,孫承宗調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相當於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開始主管遼東軍事。孫承宗因各方原因調走了經略王在晉,著手培養袁崇煥。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等人的經營下,明軍重新修成了寧遠,並向前延伸數百里,一時好評如潮。

    勝利容易衝昏指揮者的頭腦,同時也容易讓看熱鬧的人眼紅。鎮守遼東,這幾年戰事稍順,有人就開始算經濟賬了,本人是學財務的也是從事建築行業財務工作,就暫且用建築財務術語說一段。明王朝每年往遼東撥款600多萬兩銀子,有些財務經理和審計人員就開始向總經理崇禎提了自己的看法,就是這些錢是不是都用到了衛國工程上了,這裡面成本是不是太高了,這些錢到底是用到了衛國工程上還是變成了前線官兵的業務招待費了,投入的成本是不是過大,產值利潤率是不是低了點?必須審計一下。筆者大概算了一下,按照當時銀兩的轉換,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500元人民幣,600多萬兩銀子,至少得有30億元。那是冷兵器時代,而且就十幾萬人,每年耗餉30億元,雖說是非常時期,也確實高了點。其實有可能連年戰事,通貨膨脹厲害,30億元不知道能頂多少錢用,當然整人的時候不可能考慮這些,只不過找個理由開整而已。

    安穩了兩三年有人就因財政問題,開始彈劾隨孫承宗同來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甚至“軍統”——監察兵部的官員已經開始把矛頭指向孫承宗了。這些打仗時貓在後面,整人時跳出來的人在哪個時代都有,尤其在國家動亂之秋,這種人的囂張氣焰更漲,冠以考慮國家社稷的名義整人。有人上書說孫承宗等人借十幾萬人禦敵之名,在遼東吃喝玩樂不思進取,既不收回失地也不撤兵回關。在這種情況下曾經的戰績就很容易被掩蓋了,必須再打幾場才能把這種輿論扳回來。後來便有了馬世龍打的“耀州戰役”,本想用勝仗來贏取輿論,誰知天不遂人願,又吃了一次敗仗,明軍士氣大跌。老打敗仗,士兵已經開始畏戰了,越是害怕越是吵著要錢,藉著要錢避戰,甚至傳出流言拖欠士兵軍餉達三個月。這種輿論對這些遼東的將領更是不利,從表象上他們肯定是吞了朝廷撥付的軍餉。君臣猜疑,將士分離,打起仗來焉有不敗之理?

    話題回到袁崇煥,這時他已經升任寧前道,相當於這一地區的地委。他的頂頭上司就是史上著名的薊遼經略高第,可不是後來降清的山海關總兵高第。高第也是有水平的人,一看袁崇煥他們採用的是大縱深的推進戰略,覺得不妥,要是不提點自己的看法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上疏建議以寧遠為防禦重點,以此做依託點,實行收縮防禦策略。這個策略從儲存實力和敵我態勢比較來說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當時的眾多將領並不買賬,袁崇煥就是其中反對者之一,寧死也要守在寧前道地區,收復的疆土放棄容易再收可就難了。袁崇煥的初衷是“堅守漸逼”也是相對保守的戰略,但是歷史把他推進了,這時他還是很激進的。孫承宗是兵部尚書主管遼東軍事,他決定堅守寧遠,並派悍將滿桂和袁崇煥一起前往寧遠,寧遠成了防禦重鎮。時間很快就到了天啟4年(1624年),滿桂和袁崇煥在寧遠重新修築城牆,安置流民百姓,一時間把寧遠打造成了樂土,如果沒有戰事,這是一個交通樞紐,有可能成為繁華的城市。這一年袁崇煥又因功被提拔為兵備副使、右參政。第二年(1625年)孫承宗遭魏忠賢等誣陷被撤職,高第即任,隨即命令部隊放棄錦州、右屯等地,實行收縮防禦策略。袁崇煥誓死不從,高隨即強令錦州地區撤兵,百姓遷入關內。袁崇煥等依舊堅守寧遠,誓死不撤回關內。

    這一年,努爾哈赤率兵前來攻打寧遠城。寧遠邊上已沒有什麼軍隊,都被撤往關內了,只有袁崇煥和滿桂等將領在堅守寧遠,還有邊上的覺華島,在這裡即將開始一場喋血之戰。雖然努爾哈赤牛皮吹得震天響,號稱有三十萬眾,其實不過十數萬。只是明軍都跑瘋了,有一個女真族人衝進來,他們就上報有10人打進來了,提到這關外馬上民族都害怕,因為馬上民族與漢族相比他們確實更善戰,好勇鬥狠。在寧遠之戰,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派上了用場,這種炮是歐洲人發明的的一種火艦載加農炮。“紅衣”只是諧音,其實是成為“紅夷”,從長著紅毛的外華人那買來的大炮,即稱“紅夷大炮”諧音“紅衣大炮”。女真族是馬上民族,騎兵一流,冷兵器一流,頭回吃了大炮的虧。即使這樣,女真族兵還是十分英勇的往前衝,不斷的攻城,袁崇煥這邊打的紅夷大炮都炸膛了。攻了兩天,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努爾哈赤見久攻不下又轉攻覺華島,島上的守軍被努爾哈赤全部殲滅,糧食被搶,戰船被燒,寧遠沒攻下,拿覺華島洩憤了,7000多官兵被殺,無辜的商人百姓也被殺害,覺華島成了死島。

    這一戰就是日後被稱為重挫女真的“寧遠大捷”。袁崇煥率眾不足2萬,抵禦了後金近10萬人的進攻,因此戰功他被提拔為寧遠巡撫、兵部右侍郎。雖說是大捷,但僅僅就寧遠來說算是大捷,因為數倍於己的兵力沒有被攻破城池,但是邊上的覺華島被屠殺光了,這是敗筆,也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應該孤島堅守而應該併入寧遠,共同禦敵。這一仗明朝官方宣稱斃敵1.7萬,後金稱只損失500人。筆者覺得這兩個資料都不可信。明朝說的斃敵1.7萬,如果把傷員算上那是很正常的,也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大捷,但是本身禦敵人數就只有1.7萬人如何能斃敵1.7萬?後金所說的500人也同樣不可信,紅夷大炮都打到炸膛了,一炮打死幾個,打上100炮也不止死500人。據此,很多人寫文章就說袁崇煥虛報戰果,說他無能,殲敵數百說成上萬,其實袁崇煥最初上報的戰果也只是聲稱砍敵頭顱二百多顆,俘敵十餘人。只是在後來宣傳中戰果就被宣傳成了斃敵1.7萬,也許這是國家振奮民心的需要,鼓舞士氣的需要,後金說自己只是死了500人這也是他們鼓舞士氣的需要,所以均不可信。

    筆者在這裡不想對寧遠的殲敵數量做糾纏,因為這些問題不是普通曆史愛好者和文學愛好者該做的,我提供不了準確而有力的證據。我只是想說,這一仗意義重大,是自女真崛起之後明王朝與後金對戰完勝的一次,完勝的意義不在於殲敵多少,而是重創了後金的銳氣,鼓舞了漢民人心。努爾哈赤從起兵起,一路攻城拔寨,消滅異敵從來沒吃過敗仗,唯獨寧遠沒有拿下。沒過幾個月而努爾哈赤就病死了,傳言說在寧遠之戰受了炮傷一直沒好利索,估計是傷口感染了,那時醫術不先進只能等死,在床上躺了八個月就掛了,這個無從考證。

    不少小說和影視劇塑造了一個剛正不阿、大公無私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同時隨著史料不斷被挖掘,英雄形象又不斷被推翻。袁崇煥可能做不到像其他東林黨人那樣剛正不阿,為了建功立業,為了名垂青史,為了達到目的他對自己人的手腕還是十分強硬的,同時為了贏得備戰時間又修書與後金軍講和,不論講和真假都被被人當做了把柄。只要整人有把柄,就沒有整不死的。不少資料都說寧遠之戰,讓這個文臣出身的指揮官飄飄然了,開始覺得自己是個戍邊人才,看不慣曾經一起作戰的弟兄了,於是擠走了滿桂,之後朝廷又撤銷了遼東經略,關內關外都由袁崇煥一個人管轄,他更是自大了。可是我看了各類資料後卻困惑萬分。後來的“寧錦之戰”很多人都說袁崇煥與後金講和禍水東移,皇太極也默契的接受南下攻打北韓,毛文龍上表朝廷告急,明廷也知道了袁崇煥的講和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贏得備戰時間,即令袁派兵救援毛文龍,可是袁遲遲未出兵。而後後金圍攻錦州他派兵援救,自己則堅守寧遠。皇太極奔襲寧遠,企圖乘機攻取寧遠,可是袁崇煥早有防範,後金又一次傷亡慘重,袁崇煥在上表朝廷的奏章中,著重強調了滿桂的功勞。很多人說他通敵,可是這次寧錦之戰為何又與皇太極死拼了一把,說他玩弄權術,眼裡容不得比自己強的將才,為何他又積極為滿桂、毛文龍請功。每個人都不盡完美,他與滿桂一時不和也是有的,但是是否就此擴大,筆者不做評論。

    無論哪一次戰役都有人說三道四。“寧錦大捷”同樣受到非議,這些非議並不是來自今天,在當時的明廷就有不少人扯閒篇,後面的筆桿子、磨嘴皮子的官員不斷攻擊袁崇煥不急援錦州云云,此戰有功者均得到了提拔,毛文龍等均在此列。可是朝廷這次並沒有對袁崇煥進行大提拔,一氣之下他就辭官回家了。

    就在袁崇煥辭官那一年(1628年),木匠皇帝天啟掛了,死後無嗣只好讓十七歲的弟弟即位了,是為崇禎帝。崇禎,是一個本事不錯,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在這種國家面目皆非的情況下即位,估計他這個CEO能把明王朝執行的不錯,因為他既不荒誕也不淫亂,既除奸臣,也防親信,雖說即位時還是個十七歲的未成年,但是大器可成,本非亡國之君,確遭亡國之運。少年天子也算是年輕有為,專心國事,上任之初就端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同時也整肅了不少東林黨人。崇禎帝即位後重新任用袁崇煥,任命為其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不知道是真有把握,還是文人習慣了向上司吹牛,上次說給足兵馬一人可守山海關,此前基本完成了守關任務,但是這次又誇下海口兵馬給足,糧餉給夠,五年內平定遼東。

    讚揚袁崇煥的自是不必說了,鎮守遼東有戰功,辱罵他的無非說他裡通外國,帶兵無方,私斬毛文龍。其實毛文龍也幹過不少虛報戰果,殺良冒功之事。毛文龍據東江,形牽制後金,這個人智商也有限,說謀略吧也就那麼一點,每年浪費的軍餉倒是不計其數,還販賣禁物,名義上在援助北韓,其實開始做起了邊境生意。其實早有人上書彈劾毛文龍,要求撤了他的職,可是國防部討論來商量去覺得不能那麼幹。作為國防部副部長的袁崇煥,又在遼東與毛文龍共事過,當然知道他的為人,也曾上書請求派人來監督毛文龍,可是都被上面反駁了,袁崇煥心裡很不爽,遂生殺意。也許袁崇煥錯就錯在私自斬殺了毛文龍,不管毛文龍如何,堂堂一島帥,一個手持尚方寶劍的總兵官,怎麼能你袁崇煥說殺就殺,羅列了一系列罪名借朝廷大法之意殺了他,這個大將曾兩次支援過他,禦敵有功,就算是犯了國法也應由國家處置,怎麼能私自斬殺呢?這個把柄太大了,直接成了袁崇煥殺害忠良裡通外敵的證據。袁私斬殺毛文龍得到過內閣首輔錢龍錫和兵部尚書王洽的默許,但是這種沒有白紙黑字的默許又有誰願意承認,這事你袁崇煥不承擔誰來承擔。

    如果說袁崇煥相信蒙古人沒有與後金勾結,這件事他確實是個糊塗蛋。蒙古一部與後金結盟,袁崇煥還不明就裡,企圖拉攏蒙古的喀喇沁部,居然天真的相信了蒙古人的保證,其實這事挺可笑的,對於這種沒有信譽的馬背民族難道沒有前車之鑑嗎?北宋聯合金朝出賣了遼國,最後怎樣?自己的國土也被金朝吞併了一部,金朝就是後金的祖宗。後來蒙古政權借道南宋境內滅了金朝,反過來又吃了南宋,對於蒙古人和女真人,漢族人是吃了大虧,這種未開化的民族,喜歡侵略搶佔的民族,袁崇煥居然能相信他們的保證,筆者真的服了,同時也再次驗證了袁崇煥的智商確實不怎麼地。每件事情都讓人對他產生懷疑,他的通敵罪經北京大柵欄說書的一編,每天在街邊說上兩塊錢,袁崇煥說自己沒有通敵跳進渤海都洗不清了。

    己巳年,皇太極率大軍直奔京師,袁崇煥班師回援。部下建言“大軍宜向敵,不宜先進都”。而袁崇煥擔心皇太極先到達京師,到時就來不及了,所以快馬加鞭趕回京師駐防。其實他部下考慮更周到,天下勤王之師尚未到達,邊防軍沒有聖旨就先進京師確實有些不妥,難怪京師守軍會誤會袁崇煥部為賊軍,袁軍堅持入城,上面不禁懷疑,這也為後面的“通敵”罪名埋下了伏筆,堅決入城給人一種為後金打前站的感覺。無奈進不了城後,在城外與後金軍交戰,打退了敵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可是這勝利屬於明軍,不屬於袁崇煥,袁崇煥這回必死無疑了。

    皇太極千里奔襲北京,袁崇煥回師救援,有人說他是放清軍入關。筆者覺得就此認定袁崇煥通敵其實是很可笑。試問有誰打定通敵投降了,還敢回京師,不知道有危險嗎?在關外打打外援豈不是很安全。難道說想在殿前覲見時搞恐怖襲擊或者挾持皇帝嗎?很多人以此認定他通敵確實令人費解。試問如果是投敵,敢這麼跟自己投降的主子死拼,不怕歸降後遭秋後算賬。確實令人費解。

    其實崇禎帝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袁崇煥通敵。我想崇禎帝也是賭一把,寧可錯殺一個國防部副部長也得防著他真的投敵了。袁崇煥的死確實慘了點,三千六百刀凌遲了,京師百姓還吃他的肉,以前北京的百姓也真是兇悍,就是再恨一個人,我也不會吃他的肉。

    筆者對於袁崇煥的評價是智商一般,情商過人,是個英雄,但是又過。有文人的豪言壯舉,也有武將的果敢決斷,遼東禦敵有功,私斬總兵有錯,不該誇下海口鎮遼,不該相信馬背民族,不該寄託拉攏,不該曖昧假和,不該義氣進京,不該冤死京師。有人說他忠烈,有人說他作死,我說一切都是天註定。

  • 4 # 池魚llloo

    網特勢力為什麼要經年累月瘋狂打倒中國一位幾百年前冤死的歷史人物?因為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貴的精神脊樑!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驚天地,泣鬼神!他大仁、大智、大勇、大廉!他有勇有謀,能文能武!磊落坦蕩,勇於擔當!更重要的是他捨生忘死,一心為國的愛國精神能把我們13億人融合成鐵板一塊!萬眾一心!袁崇煥精神光照千秋萬代!他讓民族覺醒!讓華人奮進!他能極大地燃起華人的勇氣和力量!這才是網特勢力最畏懼的!

  • 5 # 池魚llloo

    《清高宗實錄》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記載:“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乾隆為袁平反,下旨查袁子孫,廣東巡撫尚安復奏:“遵旨訪查,袁崇煥無嗣,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繼為嗣,現有五世孫袁柄,粗曉字義,人尚明白,應照熊廷弼裔孫之例,以佐雜等官候補。”

    廣東巡撫尚安:滿洲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三月由陝西布政使升任.四十九年正月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孃家媽打電話說弟媳欺負了媽媽,嫁出去的女兒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