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呆小啾
-
2 # 談秦說漢
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如果秦孝公與商鞅再活多二十年,有可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
從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中間經歷了100多年。在這之前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同期有南韓的“申不害變法”,後期有趙國的“胡服騎射”,後期趙國的軍力不比秦軍弱。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實施變法。其獎勵織耕之策,極大地推動了秦國的農業發展,使關中沃野千里,國庫充盈。而軍功爵位制,讓老秦人尚武,渴望上陣殺敵獲取爵位。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邦的秦國,也因此一躍成為西部的強鄰。
公元前354年,已經非常強悍的秦軍開始出擊,在元裡擊敗魏國軍隊,斬首七千餘人,奪取少梁。公元前352年,已升職為大良造的商鞅,率領秦軍包圍魏國的安邑,安邑城孤立無援只得投降。公元前343年,秦孝公已經被周天子承認為霸主。
公元前340年,商鞅再次率兵伐魏,俘虜魏國公子卬,商鞅被封列侯,號稱“商君”。公元前338年,與魏軍在雁門交戰,又俘虜了魏國大將魏錯。這時候的秦國軍隊,所向無敵,讓中原六國惶惶不安,但秦國內部也因為商鞅之法而矛盾重重。
廢井田、開阡陌,讓老百姓可以自行開荒,還將王公貴族的土地分給普通百姓耕種,百姓只需按期上交國家賦稅,變成富了國家,窮了王公貴族。同時,廢除了爵位世襲制,普通百姓也可以以軍功獲取爵位,讓曾經拼命獲得的爵位說沒就沒了。
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援而推行,也的確使秦國糧食充足,戰鬥力強悍,國力增強。但律法嚴苛,而過渡時間太短,讓人難以適應,遭到了甘龍、杜摯等人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的極力反對。國君與王族之間的矛盾重重,甚至已不可調和。
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死後,嬴駟繼君位,也就是秦惠文王。嬴駟曾經流落民間多年,理解變法對百姓造成的傷害,但也不願放棄變法之集權帶來的國家利益。於是,殺商鞅而不廢其法,取消一些離譜的法令,調和君主與公族之間矛盾。
據說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要造反,並派人去逮捕他時。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君長長地嘆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
也就是說,商鞅變法確實為秦國的國力增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法律嚴苛到連商鞅本人都認為太離譜了的程度。如果支援商鞅的秦孝公再活得久一些,商鞅的酷法再深化下去,秦國內部的矛盾到了一定的程度,產生內戰與分裂就難以避免了。
嬴駟的聰明之處在於,既殺了讓所有人怨恨的商鞅,摒棄了部分過於苛刻的法令,但又保留了郡縣制與軍功爵位制,迅速地將秦國的王公貴族重新凝聚在一起,極大程度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同時,用秦孝公與商鞅變法創造的基礎,開始四處征戰。
公元前333年,也就是嬴駟繼國君位的第五年,封陰晉人犀首封為大良造,出兵討伐魏國,魏國被迫割讓陰晉給秦國,秦國將陰晉改名為寧秦。公元前331年,秦將公子卬軍出征,俘虜魏將龍賈,斬首八萬。次年,魏國又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
公元前329年秦軍又渡過黃河,佔領了魏國的汾陰、皮氏,包圍焦地,迫其投降。公元前328年,張儀做了秦國的相邦,又逼迫魏國割讓上郡十五個縣給秦國。公元前321年,戰敗後的魏國與秦國締結盟約,秦國將張儀派往魏國做魏國的相邦。
公元前315年,秦將司馬錯伐蜀,佔領了產糧重地。也就是說,在商鞅死後的二十年左右,秦軍不斷地擴張,不僅多次打敗魏國,還佔領了糧食高產地區之蜀地,讓秦國的國力更加強大。而這些成績,與商鞅變法之富國強兵策略不無關係。
趙國崛起對秦國的影響公元前326年,趙國的趙肅侯去世了,其子趙雍繼位為趙武靈王。但當時趙雍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便設定了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共同輔政。魏、韓、趙國同為三晉之國,趙國因地形四面受敵,所以常年征戰,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的。
公元前317年,趙國出兵進攻秦國,由秦國有山河險阻,沒有取勝就撤離了。次年,又聯絡南韓、魏國一起進攻秦國,被秦國打敗,斬殺了八萬人。公元前315年,秦軍攻克了趙國的中都和西陽。公元前312年,秦軍又進攻趙國的藺城,俘虜了將軍趙莊。這期間,秦軍的戰鬥力明顯強於趙國。
公元前305年,親政後趙武靈王看到四面受敵的趙國在強大的秦軍面前一敗再敗,決心仿效北方的胡人實施“胡服騎射”軍事改制,招募士兵練習騎射,著手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輕裝騎兵軍隊。胡人作戰靈活,機動性強,趙國很快又成為軍事強國。
公元前304年,趙武靈王統率三軍進攻中山國。攻佔了丹丘、華陽、鴟上關塞。又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等地區,中山國獻出四城求和。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次率兵蠶食中山國的土地。二年後,已經全部奪取中山國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的土地。
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壯年退位,將王位傳給惠王后吳娃的兒子趙何,自稱主父,專心研究進攻秦國的軍事計劃,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並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被秦人發現之後,他已經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秦人震驚。
公元前296年,趙國吞併樓煩、林胡、中山國,闢地千里,設立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這時趙國的軍事經發展到了巔峰時期,並已經在研究討伐秦國的具體方案。但到了次年,因國內王位之爭,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
雖然同期的秦軍已經十分強悍了,但遇到橫掃北方遊牧部落的趙國騎兵並不見得有勝算。如果趙武王沒英年早逝,秦、趙的國運之戰就會提前打響了。也就是說,軍力強大的趙國可能會主動挑起與秦國的戰事,而讓其他的諸侯國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執政的二十年內,秦國仍在執行富國強軍的商鞅之法,但趙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制,讓趙國的戰鬥力後來者居上。雖然秦國的綜合國力較強,但趙國騎兵的出現,是中國軍事上劃時代的革命。
寫在最後秦孝公時期,商鞅並不知惡法之苦,快馬加鞭深化改革,改革的最大目的是將王公貴族的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國君之手,而秦孝公也是無條件的支援,因此秦國的社會矛盾已經接近臨界點。如果讓秦孝公多活二十年,秦國很有可能走向內部分裂。
商鞅成為變法的殉葬者,緩和了社會矛盾,同時又讓秦國取其精華繼續強大。但商鞅死後,趙國的“胡服騎射”對中國軍事的程序意義十分突出,雖然秦國綜合國力強大,亦很難以軍事手段打敗趙國,甚至有可能被趙國的騎兵打敗。
自秦孝公以後,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嬴政,秦國能在軍事上打敗中原六國,除了其關中與巴蜀沃野千里外,張儀之“連橫破合縱”,范雎之“遠交近攻”,李斯之“離間他國君臣”策略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而削略中原六國的軍事力量,分化各國結盟,除了武力,還需要智慧,更需要時間。因此,秦孝公活多二十年,秦國也難以立即統一中原的。
2020/12/23
-
3 # 顧小哥
不能,商鞅變法把所有大秦的氏族子弟得罪太狠了,所以才被車裂,死得其所,有好的法律才能約束這些人,商鞅起了個帶頭作用,被這些氏族子弟告狀,為了平衡各大氏族的利益,秦皇遲早要殺他的 ,早晚而已,商鞅也是明白人早看出來了,所以慷慨就義,為大義而亡,值得欽佩!!如果大秦那時候不變法,就沒後來的大秦了。這是大勢所趨。
-
4 # 遊弋歷史長河
我認為再給秦孝公和商鞅20年也不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剛剛經歷了變法強國的秦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從前338年到公元前230年的100多年裡,才逐漸在6位國君的勵精圖治之下完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100多年秦國所做出的努力。
圖 戰國初秦國疆域
秦惠文王時期工作一:安撫舊貴族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嚴重影響了秦國舊貴族的既得利益,而秦孝公是堅決支援商鞅的,所以秦孝公在位期間,商鞅變法才能施行的如此徹底、如此成功,而隨著秦惠文王上位,商鞅沒有了庇佑,秦惠文王為了安撫舊貴族的反抗形勢,拿商鞅開刀也是有著自己的政治因素考慮,不過商鞅雖死,但他所推行的變法卻被秦惠文王一直推行了下去,秦國得到繼續發展壯大。
圖 惠文王
工作二:稱王攻魏
秦惠文王時期,已經是戰國末年,禮崩樂壞,周王室名存實亡,強大的諸侯國先後稱王,秦國也在秦惠文王時期適時稱王,向各國表明了自己的強大實力,同時進攻魏國,先後攻下了魏國的河西雕陰和河東的汾陽、皮氏、焦、曲沃等地,後再取魏國的蒲陽,魏國只好以上郡15縣相換,這一系列戰爭,秦國不僅擴張了魏國在河西的所有土地,而且在河東建立了日後東出滅國的基地,使得魏國從此一蹶不振迅速衰落。
工作三:打敗楚國 滅亡蜀國
秦相張儀誆騙楚王,楚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國,卻被秦國擊敗,漢中被秦國所得。
而後秦惠文王用將軍司馬錯的計策,南下攻打蜀國,攻滅蜀國,至此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為日後將巴蜀建立成秦軍糧草的大後方奠定了基礎。
秦惠王在位27年,鞏固了商鞅的變法措施,打敗了魏國、楚國,攻下了巴蜀之地,為秦的統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武王時期工作一:攻韓
秦武王四年,秦國大敗南韓,奪得了南韓武遂,南韓被迫求和。
工作二:設定丞相
戰國時期,各國都有相國一職,但秦武王別出心裁,設定丞相一職,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
秦武王只在位4年,卻不是位頭腦簡單的君主,完成了秦國惠文王到秦昭襄王的過渡。
秦昭襄王時期工作一:弱韓魏
秦國為了開啟東進中原通道,主動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和魏韓24萬聯軍展開大戰,韓魏聯軍大敗,南韓精銳損失殆盡。秦國東出之路,六國已經難以抵擋。
工作二:弱楚國
秦國在鄢郢之戰中,攻破楚國別都鄢、都城郢,重創了楚軍主力,楚國實力大損。
工作三:弱趙國
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共計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趙軍損失慘重,此戰是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和秦國的作戰了,此戰後,秦統一六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工作三:滅東周
東周只是當時形式上的共主罷了,秦滅周國,結束了周朝800年的統治,也為秦統一掃除了法理上的障礙。也表明了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東方六國都得到極大程度上的衰弱(燕國弱小,齊國經歷了五國伐齊也是元氣大傷),不過連年的戰火也導致秦國內部民生凋敝,秦國統一六國還需要積蓄力量。
圖 戰國後期秦國疆域
秦孝文王、莊襄王時期這父子二位君主加起來只在位3年多,這一時期的秦得到了南韓的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設定三川郡。
秦始皇時期圖 秦始皇
工作一:滅六國
秦始皇13歲登基,21歲親政後,開始掃滅六國的步伐,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結束了五百多年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
工作二:開帝制
秦始皇始稱皇帝,開創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工作三: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諸侯割據時期,各國文字、車轍、度量衡都不盡相同,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改用小篆字型,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為六尺,加強了各地區的文化交流,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建立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在位37年,完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夙願,推動了歷史的程序。
圖 秦帝國疆域
所以說,6位國君作了100年的準備工作,經歷了9年的時間,耗費了諸多人力、財力、物力,才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夙願,這些工作給秦孝公和商鞅20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
總結偉大的壯舉都需要歷代人的努力從而才能實現,秦從落後的邊陲小國,成長為兼併六國統一的強國,歷經了100多年的努力,直到今天秦帝國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我們看到了失去民心的秦二世而亡也要學習秦人艱苦創業的精神。
-
5 # 浦安國學堂
應該是不行的。可以從秦國國內的具體情況和當時中原各國的客觀形勢進行分析:
1.秦國國內當時經過商鞅變法,新法推行沒幾年,秦國便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秦國銳士當時給中原各國非常大的軍事壓力。但是,當時秦國國內傳統奴隸主貴族與變法後強大起來的新興貴族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秦惠文王后來車裂商鞅,其實就是秦國舊貴族的一次反撲。可以說,當時的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已經強大起來,但是非常需要時間來整合國內的矛盾,加強其國家力量。
2.秦孝公在位期間,秦國並沒有取得巴蜀地區,西方的義渠始終在威脅其側後方,而且三晉依然強大,齊國和楚國依舊是傳統強國。楚國在南方威脅秦國,三晉堵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後期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以後,軍事實力上升,能夠與秦國一較高下。
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二十年或者幾十年內能夠解決的,需要秦國一代代君主的努力。
-
6 # 龍井茶葉虎跑水
實力上可能不行,其後來還有那麼多王在繼續努力,可見他也不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雖然雄心勃勃,但秦都咸陽就144年,而且秦始皇統一也用了1o年,就是說統一大業,不是隨便吹牛那麼簡單。
回覆列表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
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
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
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畢竟當時的秦國一直被魏國所挾制,從西南邊陲到中原的通道被魏國所管理,秦國的發展一直停滯。
所以秦孝公向天下發布了一條《求賢令》,其實就是為了改變秦國的現狀,拿出了很多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戰國時期天下各地的謀士,而商鞅也是看到這個求賢令才去到秦國。
當時的商鞅其實是在魏國公孫痤手底下工作,他主張的變法圖強沒有得到魏國的欣賞,畢竟當時的魏國已經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因此商鞅鬱郁不得志。
直到商鞅看到秦孝公的詔令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其實商鞅剛開始去到秦國的時候也是不受重視,畢竟秦孝公的求賢令遍佈天下,前來的謀士非常多,商鞅一開始也沒有什麼機會。
直到商鞅被景監的舉薦之後,商鞅才見到秦孝公。按照當時中原諸國的主流,商鞅“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思想是不受重用的,而秦孝公卻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君主。
當商鞅跟他滔滔不絕地講休養生息、仁政德政這些中原主流的治國理念的時候,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最後還把商鞅轟了出去,畢竟這些中庸老成的思想根本不適用於想要快速發展的秦國。
商鞅經過幾次的試探之後明確了秦孝公的心思,他拿出了他壓箱底的想法,也就是法家“霸道”的治國理念,秦孝公非常有興趣,跟商鞅談了幾天幾夜都不知疲憊。
秦孝公聽完商鞅的所有規劃,他直接表示會毫不動搖地支援商鞅的變法,有了君主全心全意的信任,商鞅終於可以大展拳腳,秦國在自上而下、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之下逐步變強,無論是國力、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幅度提升。
可以見得,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援展現出他長遠的眼光,就算秦國舊勢力的阻撓,秦孝公依舊不留餘力地支援商鞅,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明君。
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逐步具備跟東方各國爭霸的實力,秦孝公其實也有他自己統一天下的想法,第一步就是先滅韓、魏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周朝諸侯國,第二步就是把南方強楚給滅掉,第三步是北上滅趙、燕,最後就是跟老牌強國齊國爭霸。
這個設想其實在秦孝公時期是很好的,哪怕秦孝公以後的諸位君主都是按照這個設想去完成統一大業。
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時間,他能和商鞅一齊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嗎?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秦孝公沒有病逝而是活多二十年,那麼商鞅也就不會被秦惠文王殺掉,君臣兩個人相互合作,按秦國的國力完全可以爆錘中原各國。
至於統一天下嘛,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其他各國的實力和底蘊是目前的秦國難以解決的,戰國其他六雄還沒有到一戰即亡的地步。
雖然說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將秦國從三流弱國發展成一流強國,但是這一流強國並不只有它一個,齊國、楚國這兩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期依舊有著稱霸的實力。哪怕是大戰受損後的魏國,它憑藉魏武卒的實力也依舊能夠跟秦國打上幾個回合。
我們從秦孝公時期其他各國的國力來分析,就知道為什麼就算再給他二十年也難以統一中原了。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經歷李悝變法之後的魏國,無論是從制度優勢、經濟優勢還是軍事優勢來說,都是剛崛起的秦國難以比擬的。秦國雖然強盛,但也僅僅恢復到春秋秦穆公時代的水平罷了,難以真正對魏國的根本造成打擊。
當時的南韓還有著勁韓之稱,畢竟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和三家分晉之後,南韓的實力在秦孝公宮時期可以算得上是中上流水平。直到公元前293年,南韓在伊闕之戰中精銳被滅,這才開始陷入一蹶不振。
而趙國呢?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學習了胡人的騎兵作戰形式,打造了一批極為精銳的騎兵,騎兵在古代可以說是能夠左右戰局的力量。
擁有強悍騎兵的趙國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國家,即便在長平之戰實力大損之後,依舊能夠憑藉騎兵強橫三十多年。
下面說說楚國和齊國,楚國位於南方地帶,民風剽悍,軍事實力自然不用多說。在公元前301年,齊、韓、魏、秦四國聯合都沒有真正打敗楚國,光憑秦孝公一支力量自然無法抗衡強悍的楚國。直到公元前233年,王翦帶著六十萬的兵力去討伐楚國都得用一年多的時間,何況秦孝公時期連60萬兵力都沒有,攻滅楚國談何容易。
齊國在戰國中期其實才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強國,它有著60萬以上的兵力,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要消滅齊國的難度其實比楚國更大。
畢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國、南韓、趙國、魏國組成五國聯盟討伐齊國才把齊國打贏,這還是在楚國派了十萬兵支援的前提下,可以見得當時的齊國到底有多強。如果僅僅憑藉秦國一國之力,面對巔峰時期的齊國,說不定秦國還會被打得很慘。
其實哪怕秦國真的打贏了各國,他們依舊完成不了統一大業,畢竟天下一統的思想並沒有被百姓們接受,他們依舊覺得分封制是很好的,所以哪怕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各國百姓依舊用以前的國號稱呼自己,不得民心的統一併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統一。
直到秦朝末年復辟戰亂、楚漢爭霸,老百姓再次經歷戰亂帶來的困苦,他們才明白天下一統的好處,這才開始統一以漢人為榮。
所以說,在秦孝公時代,六國依舊強盛的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只限於百家爭鳴中流傳,實力不夠、不得民心的前提下,哪怕是秦孝公和商鞅協力用二十年時間也根本完成不了統一大業。
嬴政用十年時間滅六國,他只是因為站在了前輩的肩膀之上,如果沒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幾個先王的積累,哪怕嬴政再雄才大略,他也會面臨秦孝公的局面,僅有稱霸之力未有統一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