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風暴
-
2 # 以史為鑑
在西方中世紀,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話:
“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意思很明白:國君分封大臣,大臣管理封地內的臣民,國君無權直接管理臣民,臣民向直屬領導效忠,而不效忠國君。
這種情況根本原因是由於歐洲國家眾多,皇權薄弱,法制欠缺導致的;
在中國歷史上,同樣存在這一情況,這就是題主問題中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沒有統一國家的概念,也不分善惡,講究的是血統身份,周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國君分封大臣貴族,貴族又分封更小的領地……周天子只能管理自己的大臣,而不能直接命令諸侯國的大臣。
貴族可以世襲統治階級,普通百姓就是野人(野人一詞多次出現在《春秋》等史書中),而一個貴族肯放下身段,巴結“野人”、照顧“野人”,就算明知貴族有這不可告人的目的,“野人”也坦然接受代價,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春秋戰國五大刺客中:
專諸(?—前515年)是普通的漁夫;
要離(吳王闔閭時期)也是一名漁夫;
豫讓(?--前453年)是智氏的家臣
聶政(?—前397年)是個市販 ;
荊軻(?--前227)稍微好一點,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
拋開這些因素,在刺客列傳的故事中,以現代人講究的“職業素質”來說,聶政的職業素養是五大刺客中最高的;
1、安排好後路聶政刺殺前,等到安葬老母,姐姐出嫁,後路無憂之後才行動;不像要離刺殺前,故意讓吳王闔閭殺掉自己全家……
2、武力值高絕專諸刺殺王僚是算計精明,成就魚腸劍的美名;要離臥底在慶忌多年突然刺殺成功;
只有聶政一人一劍,於甲兵環繞之中,殺入南韓國相俠累府宅之中,在侍衛們反應過來之前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而且在眾多侍衛的圍攻下還搏殺數十人,論武力值是何等驚人,絕對在其他刺客之上!
3、保護僱主除了聶政,其他刺客一出事大家都知道誰是正在的幕後黑手,只有聶政,在刺殺成功後看到侍衛實在太多,殺不出去了,為了保護客戶,用劍毀容破腹,甚至在死前挖出自己雙眼!
“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要不是聶政姐姐知道了,扶屍大哭,“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話說完,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
晉、楚、齊、衛聞之曰:“非獨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而言,聶政是非常有職業精神的刺客,但是刺客終歸不是大道,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秦始皇以百萬秦軍一統天下之後,不論是荊軻圖窮匕見還是張良博浪錐,都證明刺客個人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了,等到漢朝建立,法制逐漸健全,刺客之流只能逐漸在歷史上淡去了。
-
3 # 月望與東山
首先要搞清楚兩點:一是聶政刺俠累之事到底可不可取,那要看站在誰的立場看待問題。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們身上到底有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竟然被歷史記載流傳下來。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春秋戰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刺客這種人為什麼存在,其實跟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在西周之前,社會秩序穩定,不要說刺客,就是連遊俠的記載都沒有留下來。天下有道,人人遵守規矩道德,要什麼刺客呢?然而到了東周時期,一切都變了。
東周因為禮崩樂壞,天子式微,權力下移,社會秩序受到了巨大破壞。而在諸侯王以及士大夫之間,因為彼此勢力相當,不分上下,而他們為戰勝對方,不得不使出非常規手段。
而刺客,就是這些軍事集團以及權力集團使用的殺手鐧。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史記》裡的《刺客列傳》,發現使用刺客的,全都是弱勢一方首先發難的。
第一個出場的刺客,是魯華人曹沫。魯沫為魯將,跟齊國交戰,三次敗北。魯莊公害怕了,向齊恆公主動提出割地求和。然而就在齊魯公盟儀式上,魯沫則執匕首劫持齊恆公,逼其還地。齊恆公無奈之下,只好順從。
對於出奇制勝的低成本方法一出,從此被後世諸多權勢集團效仿運用。魯沫劫持齊恆公一百六十七年後,又有專諸刺吳王僚事件。
當時,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跟吳王僚有權位之爭,將專諸獻於公子光。當時吳國內部,公子光勢力不如吳王僚,但是有一次吳王僚的兄弟率兵攻打楚國,被半路攔截一時回不了國內。公子光認為時機成熟,請設宴請吳王僚前來喝酒,吳王僚應該知道詐,但倚仗人多勢強,認為沒事。然而就在酒宴上,戒備森嚴的吳王僚還是被專諸給刺殺了。
這又是一個出奇制勝的成功案例。
此後七十餘年,又有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此時正值三家分晉的重要時刻,趙襄子聯合韓魏合謀,滅了勢力最強大的智伯,並三分其地。此事之後,多年來被智伯賞識的豫讓,卻決定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
豫讓刺殺的理由是,士為知已者死。
最後儘管豫讓刺殺沒有成功,但是他忠於主子,且不愛惜生命,挺身而出復仇的事情,被民間廣泛傳誦。
智伯這種養士,士為知已者死的風氣,到了戰國更加風行。著名的有戰國四公子,他們每人幾乎都有三千門客,隨時捐命為之效勞。而聶政刺殺俠累事件,就是在那樣的一個重信義,行必果,不惜命,士為知已者死的社會風氣中發生的。
嚴仲子跟韓俠累政見不和,怕對方報復,只好逃跑。嚴仲子找到了聶政,以重金給其母祝壽,以此收買聶政人心。而聶政其母死後,主動出面,替嚴仲子報仇,且成功刺殺了韓俠累。
聶政刺俠累事件之後二百二十餘年,又發生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從整個春秋戰國的刺客史可以看出,當時刺客的存在是社會動盪時期,諸侯大夫之間爭權奪利的必然產物。到了秦漢之間,這種敢於捐命,不求任何回報的刺客精神,又轉為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敢於捐軀的遊俠精神。但是這種所謂的鋤強扶弱的精神,又是建立在踐踏法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法律社會所不允許的。正因他們無視法律,所以秦始皇時期,以及漢武大帝時期,倆人都大力打擊遊俠。
儘管當時打擊遊俠收效甚微。不過其後,隨著上千年的社會文明不斷髮展,形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及輿論約束,這種刺客或者遊俠行為,也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
4 # 成周子
這個人,便是聶政。
聶政,為人俠義,因為除害殺人和母親、姐姐一起避難到齊國,以屠宰為生。本來一家人可以這樣平靜地生活下去,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身好武藝的聶政,註定要走上那條充滿荊棘的不歸之路。
而領他走上不歸路的那個引路人,叫做嚴遂,字仲子,是韓哀侯的臣子。他在受到國君重用的同時,也惹來了韓相俠累的嫉恨。兩人同在朝堂,卻結下仇怨,最後嚴遂害怕被俠累暗算,一路逃走到齊國。
齊華人見嚴遂到處找人為自己報仇,便推薦了聶政。此時聶政在齊國已小有名氣,面對嚴遂的上門拜請,次次都拒絕了他。理由很簡單,因為老母親還在人世。
《禮記》上曾經記載,“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也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情況下,不承諾為朋友兩肋插刀、賣命赴死。聶政雖然是一介武夫,但卻同樣懂得這個道理,因此即便嚴遂開出黃金百溢的價碼,仍然婉言謝絕了他。
不久以後,聶母去世,聶政想起之前對嚴遂的拒絕,不禁心有愧疚,於是他動身前往濮陽去見嚴遂,並答應替他報仇。嚴遂見狀,喜出望外,急忙將仇家俠累的老底端出。
原來這俠累,不僅僅是韓相,還是南韓國君的叔父,宗族勢力,根深蒂固。不光如此,家中還到處都是兵丁護衛,也就是說,聶政即將刺殺的物件,既是君二代,又頗具安全防範意識,無形之中使難度大大增加了。
其實還有一點,嚴遂沒有說出口,那便是這樣的防衛力量,即使聶政能夠刺殺成功,全身而退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簡單說來,這次的任務就兩個字——送死。
但聶政就這樣答應了,也許在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但那時的人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就像之前的豫讓,就像現在的聶政。
當天的刺殺情形是很有些戲劇性的,比起荊軻刺秦王的謹慎謀劃、出其不意,聶政採取的是仗劍直入,他像真正的死士一般,直接衝進俠累府,無視周圍眾多的護衛,一劍刺殺了俠累。
這一幕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不知道這人是何方神聖,不要命地刺殺當朝相國,一時間場面立馬陷入了混亂之中。而面對數倍於自己的護衛,聶政毫無懼色,一氣擊殺了數十人。
然而,無數的護衛一波波湧來,圍起銅牆鐵壁,一下子堵死了聶政的逃生之路。在這最後的時刻,聶政做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他用刀割花了自己的臉皮,挖出自己雙眼又剖出腸子,將自己整得面目全非後才死去。
讀到這裡,大家應該能夠猜到聶政自殘的真正目的。沒錯,他是不想自己死後被認出,更準確地說,他想保護自己的姐姐,不為家人帶來禍事。
後來,事情的發展也正像他所預料的那樣,南韓將他暴屍於市,懸賞能認出殺俠累者給千金,但是很久都沒人知道。
可惜的是,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聞此事,有了不詳的預感,她急忙來到南韓,看見了那具暴屍於市的屍體。不愧是一母同胞,聶榮一眼就認出那是自己的親弟弟!
她撫屍痛苦、傷心欲絕,明白是弟弟為了不牽連自己,而將自己毀容。周圍人都為她感到遺憾,都想不通聶政如此維護,她為何還要來惹禍上身?
面對大家的質疑,聶榮雖為一女子,卻說出讓無數鬚眉汗顏的話:
”妾其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
最終,聶政的姐姐聶榮也因為哀傷過度而死在了聶政身旁。
這一次事件,震驚了晉、楚、齊、衛、韓五國,不光是為了聶政的以死相報,還為了聶榮的巾幗烈性。或許聶政刺俠累,之所以和荊軻刺秦的結局不一樣,是因為一個打算生擒秦王,而另一個存了必死之心,與對手同歸於盡。
-
5 # 白sir讀書
是否可取,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說。
從聶政本人的立場來說,“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他要報答嚴遂的知遇之恩,置個人性命於不顧,本無所謂可取與不可取,這就是他的選擇。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濃墨重彩寫聶政事蹟,突出的是其個人魅力。
(漢畫像,聶政刺韓王)
站在南韓國家的立場來說,嚴遂與俠累的矛盾,不過是個人私怨,但嚴遂重金聘請刺客殺死仇家,而且還連帶刺殺了韓王(司馬遷採納了這一說法),此舉已不是可取不可取了,簡直罪大惡極。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都是對國家有害的行為。宋代學者朱熹在評價與聶政事蹟有關的古琴曲《廣陵散》時,則認為《廣陵散》違背君臣之道:“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如果站在法制的角度,從今天回望過去,聶政此舉無疑不可取。報私仇殺人奪命,本就違法,何況刺殺國君、擾亂國家!
還有一個角度,那就是傳播者的角度。如何傳播,幾乎會顛覆整個事件的性質。郭沫若以聶政事蹟創作話劇《棠棣之花》,在創作過程中,並沒有脫離具體的歷史情境,但他對聶政故事的修改,在於捨棄了司馬遷推崇的極端個性色彩,而突出了聶政“捨身報國”的“崇高”行為。在郭沫若的時代,“捨身報國”當然是要大力頌揚的行為。
(河南濟源,聶政祠)
聶政的事蹟本身就很複雜,後來的傳播史也十分複雜,正說明了歷史解讀的曖昧之處。客觀地說,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應該設身處地,從當時當地的情境出發,若純以今天的思想、行為為標準看待古人,多半是看不到真相的。
-
6 # 朽木筆記
如果大家有留意小說和武俠電視電影的話,對於一個劍招,一定不會陌生。
那就是白虹貫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刺客列傳中,一共寫了六個人,
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
曹沫為國,專諸、豫讓、荊軻為主,高漸離為友,
而聶政,不為國,不為主,不為友。只為報恩。
所以這幾個人都只是刺客,有俠氣的,也就是豫讓和高漸離。
聶政,只是一個刺殺過程比較豪邁的刺客,
他能夠被稱道的,就是這樣的豪邁了。
聶政原來只是個屠夫,因為殺了人所以躲避在市井中當屠夫,
然後南韓的嚴仲子和南韓宰相俠累進行政治鬥爭,
嚴仲子在政治鬥爭中輸給了俠累,
他想報復俠累,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後來有人告訴嚴仲子,聶政很厲害,嚴仲子就來找聶政。
他給聶政金銀財寶,給了聶政充足的禮遇,希望聶政能幫他去殺俠累,
可是聶政既沒有收他的金銀財寶,也沒有答應他,
嚴仲子嘴上說著不敢求聶政別的事情,只是要交個朋友,
可是要說嚴仲子心裡沒有半點期盼,誰也不信的。
母親去世後,聶政主動找到了嚴仲子,說自己要去刺殺俠累,
嚴仲子就很吃驚,問為什麼現在去,
聶政說,當時不去,是因為母親尚在,姐姐未嫁。
而現在母親已經去世,姐姐也嫁人了,我的行為不會再讓他們受到傷害,
所以我去幫你殺俠累,報答你的知遇之恩。
嚴仲子想要派人幫助聶政,也被聶政拒絕,說多一個人,就多一分的洩露風險,我還是自己去吧。
於是聶政就獨自一人,負劍到了俠累府上,
一人一劍,白虹貫日,
殺翻了俠累府上數十人人,並且最終殺了俠累。
為了不牽連到自己的好友家人,
聶政還自毀面容,然後剖腹自殺。
南韓恨極,把聶政的屍體扔在大街上
有其弟必有其姐
聽聞這件事情的聶政姐姐前來認屍,認出是聶政的屍體後,
然後在大街上嚎啕大哭,說這是我的弟弟,嚴仲子能夠結交我弟弟,這樣的知遇之恩,我弟弟除了一條命,還能拿什麼來還呢?
接著在弟弟屍體邊自殺。
很多人會說,聶政也是個俠,這是士為知己者死,
我們說豫讓是士為知己者死,是因為xx生前並沒有讓豫讓去為他報仇,
豫讓的報仇行為是完全出自於自己主公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他的三次刺殺嘗試,把自己搞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只是因為君以國士待我,故以國士報之,
是我為舊主報仇,把自己和舊主看做一個整體的行為,是對舊主極深的認同和尊重下的報仇。
高漸離是士為知己者死,是因為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是荊軻的知己酒友,
在此同時,秦王還毀滅了他的國家,所以這是國仇友恨一起的報仇,
是家國之恨,很正統的報仇理由。
而聶政報仇,從出發點來說,他只是嚴仲子收買的一個殺手,
嚴仲子並不是把他作為一個國士,而僅僅是一個報私仇的工具。
聶政後來的報仇行為,也不是因為對方殺了自己的舊主,不是因為對方毀滅了自己的國家,
聶政後來的行為,只是因為嚴仲子付出了尊重,所以聶政就用自己的命,來還了這份尊重。
只是,這份尊重,是真正的尊重嗎?
不是的,這份尊重,只是為了達到讓聶政幫他去殺俠累的手段。
如果我們在無數小說中讀到這個,只會說這個人是鐵憨憨,傻,
那為什麼在刺客列傳中,對於聶政,我們就要說他是俠客呢?
這更像是一個付錢,一個殺人的殺手交易。
在聶政看來,自己是報了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可是這個知遇,來的如此廉價。
而在我們看來,聶政,只是權力爭奪的一個可憐的犧牲品。
俠客仁、義、勇、智,聶政,只佔了一個勇。
只是,勇士和俠客之間,還有天地之仁,家國之仁,袍澤之義,手足之義,
這些,全然沒有。
所以說,聶政只是個刺客。而不是個俠客。
-
7 # 晚來風L
古人最為推崇的俠義精神其實很害人的,特別是聶政刺俠累,我總是為他覺得不值。
嚴仲子得罪了南韓國相俠累,四處找人為他報仇,聽聞聶政為人勇猛狹義,就找上門。這時候其實是聶政因為殺了人,為了躲避仇家,才帶著母親和姐姐逃到齊國!可以說,他現在也是比較落魄的,心理估計也不是很暢快,比較壓抑是肯定的!
就在這人生的低潮期,高官嚴仲子來送溫暖了!先是對其母表示尊重,繼而獻上重金,最後坦言相告請求聶政助自己報仇,去殺了俠累!
其實嚴仲子做的也沒有問題,無非就是因政見不同而結仇後,不得已而買兇殺人,在那個時代也很正常!為了報仇,想些手段是應該的!
聶政雖然拒絕了,但是他拒絕的不是嚴仲子,他拒絕是因為孝!
聶政真的是個孝子啊!他拒絕的原因就是因為母親健在,所以他絕不會犯險!但同時,他覺得嚴仲子這麼對待自己,是對自己的抬舉和看重,這份情義他不敢忘!就在此時,一顆報恩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了!
人其實最怕的就是被自己的情感控制,從而失去理智。聶政或許是個孝子,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他的行為只是一個莽漢!你就不想想,你現在也只是一個逃犯而已!自己屁股都沒有擦乾淨,而且嚴仲子只是看中了你的一身蠻力和勇猛而已,他是要你去送死!不得不說,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挺有市場和號召力的!
就是因為嚴仲子想重金請自己為他報仇,她就感覺遇到了知己,他就準備一腔熱血報之。
這種人現在都有啊,為了哥們義氣不計後果,不問是非,理智完全被情緒壓抑!等到犯事了,連累父母兄弟姐妹之後,才後悔了,可是來不及了!
後來聶政的母親死了,在盡完一個孝子的義務之後,他覺得自己的命是嚴仲子的了!
於是聶政單人獨騎,長身仗劍來到了韓都陽翟。在俠累的大堂前,面對侍衛林立,刀槍耀眼!聶政不畏死生,如白虹貫日、流星趕月般提劍而上,甚至在俠累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死在了堂前!
看到如潮水般湧向自己的衛士,聶政才知道自己跑不掉了。這時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姐姐,這次肯定會受到自己的牽連!於是在殺了幾十名衛士之後,他只能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先用劍把自己的臉劃爛,又把自己的眼睛挖掉,最後用劍刨腹自殺!唉,就為了嚴仲子對你的情意嗎?他只是想利用你報仇而已啊!報恩嗎?他對你有何恩義?
事情還沒完,聶政雖然死了,亂七八糟的死了,認不出來本來面目。但是南韓不會放棄尋找真兇啊,於是懸賞重金,徵集刺客的線索!
他的姐姐聶嫈聽說後,不惜千里來到了韓陽翟,一看屍體,果然是自己的弟弟,於是伏地大哭不已!眾人說這是刺殺韓相的兇手,你為什麼哭的這麼傷心!聶嫈說,這是我弟弟聶政啊,他如此死法定然是怕連累我這個姐姐啊!可是我做姐姐的怎麼忍心讓自己的弟弟死的如此不明不白,從而埋沒了他的名聲呢!最後哀痛而死!
不知道聶政知道之後會不會後悔呢?我覺得一定會的。他其實是被自己的情緒完全綁架了,從他選擇死的方式看,他其實已經後悔了!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懂是非能判斷,知禮法辯黑白!所謂知恩圖報是應該的,但是不應該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因為你的生命不僅僅是你自己的!士為知己者死其實是一種愚蠢,知己擔不起你生命的代價!
-
8 # 鴻涵先生
很榮幸能夠回答到您的問題
關於聶政刺俠累一事,在《史記》、《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述,可是涉及嚴仲子和俠累之間的恩怨卻沒有詳細表述,要想了解聶政此舉是否可取,我想還是要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微時,與濮陽人嚴仲子名遂,為八拜之交。累貧而遂富,資其日用,復以千金助其遊費,俠累因此得達於韓,位至相國。俠累既執政,頗著威重,門絕私謁。嚴遂至韓,謁累冀其引進,候月餘不得見。遂自以家財賂君左右,得見烈侯,烈侯大喜,欲貴重之。俠累復於烈侯前言嚴遂之短,阻其進用。嚴遂聞之大恨,遂去韓,遍遊列國,欲求勇士刺殺俠累,以雪其恨。——摘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看完之後,這個故事的脈絡就算是明朗了,原來俠累和嚴仲子是拜把子兄弟,俠累很窮,而嚴仲子有錢,俠累有才華,可是知名度太低,得不到上層的認可,嚴仲子就自掏腰包資助他進行遊學,在這個過程中,俠累得到了韓王的賞識,被任命為相國。
俠累當官很有威望,他從不允許別人有走後門的行為。而嚴仲子想做官,就來南韓找他,可是登門拜訪了一個多月,都見不到俠累。可是嚴仲子有錢啊,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他就重金賄賂韓王身邊的人,就這樣韓王接見了他,並且很欣賞他,決定重用嚴重嚴仲子,而這時,俠累出現了,他百般阻撓,甚至在韓王身邊說嚴仲子的壞話。嚴仲子聽說後,大怒,開始周遊列國,尋找勇士刺殺俠累。
終於,嚴仲子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聶政,後來就有了聶政刺俠累的故事。
俠累該殺嗎?首先,我認為俠累該殺,俠累恩將仇報,自己一窮二白,是嚴仲子放低身價前來交往,並且資助重金幫他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俠累卻不記恩德,恩人前來投奔,竟然一個月都閉門不見,先不說推不推薦,就衝這,俠累此人非常沒有人情味。
其次,如果俠累為人光明磊落,就應該告訴嚴仲子為什麼不推薦他,起碼說說理由,做了相國這麼大官,朋友來了起碼可以招待一下吧。
最後,嚴仲子自己想法推薦自己,俠累你不推薦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百般阻擾,甚至說自己好哥們的壞話,這才是讓嚴仲子動了殺心的最直接原因。
嚴仲子為人如何?鄙人認為嚴仲子為人有問題,交朋友應該坦誠相待,不能像做生意一樣,玩“奇貨可居”,天底下玩這招的沒幾個有好下場。
他結交俠累是看重俠累的能力,將來有朝一日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而他結交聶政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他報仇,所以我覺得嚴仲子為人目的性太強,不是一個善類,純純的商人一枚。
聶政此舉可取嗎?我認為聶政此舉有可取也有不可取之處。
可取之處:他開始拒絕了嚴仲子,是因為家有老母親要侍奉,此人有孝心,這是非常可取的,在他刺殺成功之後,自己毀容怕連累姐姐,這是有情義、有擔當的表現,也很可取。
不可取之處:頭腦簡單,嚴仲子說幾句好話,請他吃幾頓酒,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就可以讓他犧牲自己的性命去做事,我覺得這非常不可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他怎麼能這麼輕薄自己的生命呢?
鴻涵為您解讀歷史,請多多關注。
回覆列表
不可取,下面說原因:
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並被司馬遷錄入史記刺客列傳!
根據史記的記載,聶政本來也 是南韓人,因為殺人,為了躲避仇家,所以跑到了國外隱姓埋名做了一個屠夫。有一句話說的好,仗義每是屠狗輩,說的就是聶政這樣的人。
聶政雖然隱姓埋名還是被嚴仲子找到了,因為他就像夜晚的一盞明燈,到哪都是那麼璀璨。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聶政看到嚴仲子對自己的尊重,不由得感激萬分,為報知遇之恩,於是前往南韓刺殺俠累,殺死數十名侍衛後,他仍然毫髮無損,可見確實是一名高手。
可惜本人死意已決,最後自殺身亡。
聶政的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人們讚歎他義薄雲天的時候,忽略了他的另一個身份,通緝犯!
剛才查了一下有關聶政的資料,一說他死於公元前397年,一說死於公元前371年。這個時間段屬於戰國的中期。正是魏國、楚國、南韓變法期間,此時南韓已經成為一個法治社會。
所以,他在南韓殺人後逃亡到齊國不僅是躲避仇家,也是在躲避南韓官府的通緝。
南韓並不是快意恩仇的武俠世界,殺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所以,聶政的行為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