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近幾年,世界文化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東方的武士上,出品了大量有關產品。

    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也不例外,之前可以看到全戰系列的幕府將軍等戰略遊戲,還有《只狼》《仁王》等動作類遊戲。

    ▲《對馬島之魂》

    就在上個月,眾多玩家期待已久的《對馬島之魂》正式發行,這部以鎌倉武士抗擊元帝國入侵為背景的遊戲受到全球玩家的一致好評。

    然而,這部遊戲在一些國家卻遭到了抵制,某國一些網友說這遊戲尬吹武士,也不乏一些人發揮傳統藝能,聯名舉報其傷害華人感情,甚至有傳言說南韓禁售這部遊戲的豪華版。

    那麼,元帝國東征日本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遊戲中的主角——武士在擊退元軍的過程中究竟發揮了多大影響如果沒有神風,能否打退元帝國的兩次進攻古代東亞人民對蒙古與日本的情感態度究竟如何?

    這篇文章就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01.元日裝備戰術對比

    我們的主角,日本軍人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13世紀的日本軍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古中國的影響,不同於中原的以招募步兵為戰場主力,他們更青睞類似於歐洲的騎士制度,以一地的軍事貴族作為騎馬戰士作為主心骨加入沙場。

    與元帝國的集團軍作戰相比,這種戰法就顯得落後。

    但這並不意味著簡中網際網路上的眾多傳言就是真的。

    ▲關於川中島合戰的浮世繪,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交鋒

    一個段子是:“日本人愛像三國鬥將那樣玩‘一騎討’,對著蒙古人嘰裡呱啦說一堆自己的家族苗字之類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射殺了”。

    這是過於誇張的說法,誠然,一騎討在日本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但日本人與宋來往密切,還沒有蠢到不了解蒙古人是外邦人聽不懂日語這一事實

    此外,一騎討這一儀式在日本內戰中佔有多大地位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武士只在開戰吼上那麼幾嗓子“俺是某家某某”,雙方殺作一團後,沒有擴音器,不可能讓人聽清講話內容。

    更大的可能是,在亂軍之中,先試圖接近衣甲華麗的敵方人員,在短兵相接或者割下受重創敵人頭顱之前的短暫間隙詢問其家庭背景。

    不可能讓成百上千兵丁同時停下等著少數幾個人報告自己祖宗十八代情況。這點在《平家物語》中可以部分得到佐證。

    ▲《平家物語》圖典

    至於裝備方面,一些教師都講這種段子:日軍缺鐵,只能穿木頭做的鎧甲,拿著竹子做的槍打仗,鐵都被拿去做武士用的刀了。打仗就是兩個武士對砍,足輕像小孩玩樹枝一樣打架,拿竹槍大半天也打死不了一個人。

    這是大錯特錯。

    鎌倉時代的日本人還在“竹槍木甲”?且不提考古發現,單看掌握冶鐵技術後的各個文明,哪怕是非洲土著都基本沒有穿木頭甲的,為何?

    木頭不適合做盔甲。

    哪怕是像課桌那麼厚的木頭,斧頭分分鐘就可以拆散架,木頭桌腿,小學生用勁踢兩下都會斷裂,怎麼用來打仗?

    如果是價格太貴的話,木頭加工也不簡便,不如用合身便宜的布甲皮甲;如果是追求輕便的話,薄鐵皮做的門都抵得上幾釐米厚的木門,還不如將鐵甲改薄。說穿木頭甲打仗的人不是沒有歷史知識,而是口嗨不過腦子。

    而足輕的武備究竟是怎樣的呢?

    根據平治物語畫卷的說法 “這是一些打著赤腳,頭戴折烏帽子,身穿腹卷,腰配太刀,同時扛著長刀或矛的「徒步之兵」。”可以得知,即使是足輕也並不缺乏鐵質兵器並擁有中等程度的護甲。

    ▲魚鷹社復原的鎌倉時代的日本軍人形象

    而武士的護甲會更好,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編號2的足輕與1和3為代表的騎馬領主和徒步武士相比,貴族方面的甲冑更為精美,且防護更為周全。

    但日方鎧甲效能遠不如蒙軍。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的許多發明都有很濃厚的地方色彩。有時候,這些特色產品讓世人眼前一亮,比如著名的日本刀劍,有時候,卻又讓人覺得比較奇葩,大鎧就屬於後者。

    ▲大鎧

    大鎧是鎌倉時期的日本特色甲冑,其主要結構和東亞的札甲區別不大,大鎧除了少數幾個部位是整塊板子做的外,其餘部分都是小片片用繩子穿成的,但最終成品和東亞札甲相去甚遠。

    首先,大鎧繼承了札甲的贅餘大的特性,一套大鎧重30kg,比後來的歐洲20多kg的全身板甲還重,但是遮護面積卻小一截。

    實際上,札甲在設計時還考慮了重量的影響,一些部位是用皮之類的材質做成,為什麼還那麼重,筆者也沒琢磨清楚,可能是甲片重疊面過大吧。重幾公斤也不至於不能忍,大鎧的真正反人類之處在於其胸甲是箱子型的,使用者就像揹著個鐵殼子在打仗

    ▲圖上騎馬武士的大袖在射箭時甩在背後,一旁步戰的武士則用更輕便的手盾。

    據說武士在馬上不怎麼考慮靈敏所以用大鎧。

    然而,單論防禦力,日式鎧甲設計思路也有問題,武士不怎麼愛用手持盾牌,而喜歡用袖(護肩)作為盾甲進行防禦。

    實際上用起來很麻煩:袖很佔空間,影響大臂的左右擺動,人的手臂大開大合時,袖隨著運動就露出了空當。

    如下圖筆者收藏的當世具足的小袖,繩子如果不紮實的話,甲片之間的空隙手指頭都插的進去,擋擋流矢也許可以,近戰時刀劍可以自上而下順著縫隙刺入

    ▲本文作者收藏的當世具足的小袖

    而大鎧的大袖一般來說比小袖甲片更細密,體積更大,打理不便,上述缺陷可能更明顯。

    反觀蒙古重騎,同樣是用小片片編成的甲,蒙古札甲從防護面積和形狀來看,明顯捂得比大鎧嚴實,也合身得多

    但蒙古人的披甲率可能沒有日方那麼高。何以見得?

    一方面,蒙古人是客場作戰,跨洋運輸甲冑不太方便;另一方面,要動員眾多重灌鐵騎到北韓海岸的難度較高,眾多參戰兵員並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和北韓人

    這些就地徵募的兵員披甲率自然沒有蒙古軍隊主力高。

    ▲圖左日本射箭練習,圖右蒙古人射箭練習

    再說武器,那個年代的武士講究的是“弓馬之道”,用的是一人多高的和弓。而蒙古人用的弓要短小一些。

    儘管雙方都很依賴弓箭與馬匹,但打法卻十分不同,日本武士喜歡打點射,精確狙殺對手。而蒙古人是覆蓋式火力打擊,一排人齊刷刷地放出箭雨。

    蒙軍還有很多跨時代的先進武器,比如火藥武器,回回炮之類的。但我們也要看到,蒙軍兩次入侵,並沒有完全實現登陸,許多大型武器的威力未曾完全發揮

    ▲日本現代射箭比賽,擊穿鐵盔的和弓射手和他的箭,在同樣的拉力下和箭重下,日本弓的威力要大於英格蘭長弓。

    許多時候,日元雙方是在進行短兵相接的接舷戰,在短兵方面,日本刀劍勝於蒙古腰刀,有元軍大刀與日本刀對砍,一觸即斷的誇張記載。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儘管日軍有諸多劣勢,但尚可與蒙軍一決高下。日軍大敗元軍絕不是單靠“神風保佑”。

    02.進擊的蒙古兵團

    怎樣評價描寫元日戰爭的作品的思想?那起碼要對元日戰爭先定性。

    筆者認為:對日本人來說,蒙古人就像漫畫《進擊的巨人》中的巨人一般茹毛飲血,殺人如麻,無法溝通。蒙古人聽得懂的唯一語言就是長弓巨矢呼嘯之聲,與他們講道理的首選方式是將他們先趕回汪洋大海

    對武士來說,一個好元寇就是一個死了的元寇。

    ▲忽必烈東征日本

    何以見得?看看蒙古人對日本的態度吧,忽必烈以併吞八荒之心征服了大半個已知世界後,愈發嗜血狂暴,熱衷殺伐。對日作戰,充分體現了此時蒙古人的殘暴與愚狂。

    在常人看來,日本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為何忽必烈非要除之而後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同樣的話,可說給前幾百年入侵高句麗的隋煬帝聽,亦可給幾百年後冒進蘇聯的希特勒聽。

    事實就是:無道暴君,從來只會追求千古一帝的虛名,所謂心繫百姓,是對不出數日“水將覆舟”的恐懼;失道之國,從來只想享受四夷拜服的幻夢,所謂富國強兵,是能理直氣壯吼出“雖遠必誅”的資本!

    蒙古統治者就是這樣一群人,征服就像是毒品,越吸越上勁,即使坐擁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會放過海對岸的彈丸小島。忽必烈數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面對盛氣凌人的條件,日方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

    忽必烈之心,在其1271年建立元朝,稱皇稱帝那刻起,日益驕固。不顧謀士的阻攔,不顧武士的嚴陣以待,不顧先鋒在北韓半島轉了一圈,未發現優質馬場的報告。

    ▲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忽必烈認為:一統日本是實現元帝國崛起的重要任務,元帝國要在國際事務中有發言權,要力壓諸邦,就不能允許一個島國唱反調!

    由此,忽必烈開始了強軍計劃。比起過去蒙古軍團的武裝到牙齒,此刻整個蒙古帝國,忙著造豆腐渣工程。

    蒙古,作為一個陸上霸權,在海戰方面是新手。為了打造遠東第一艦隊,不少人被忽悠“能為大元帝國996是福報”,加班加點的搞建設。最後的結果是:考古發現,這批船隻不大適合航海。

    忽必烈根本不懂造船,卻又急於求成,被元人逼迫的漢族和高麗工匠也沒啥積極性,做個樣子貨敷衍了事。所造的船型多為在內河航行的平底船。不知忽必烈看到千帆駛向碧藍的大海作何感想?

    ▲元帝國第一次徵日

    是認為自己受到上天眷顧,還是認為蒙古帝國有之前日本不具備的優越性,能夠最大限度的壓榨其他民族?筆者不得而知,但卻為他的自大感到好笑。

    常言道,人不能再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跤,但元軍卻可以兩次被風暴吞沒。是什麼遮蔽了蒙古人的雙眼?

    曾經的蒙古人軍紀嚴明,小到一針一線在出徵前都要檢查,後來船隻有巨大設計缺陷卻毫不知情。第一次跨海作戰中,蒙古人退回海上一個原因是遭到武士抵抗,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弓箭等補給供應不上,不得不撤退回國補充給養。

    ▲日本為防禦元軍再一次入侵所修築的“元寇防壘”

    過去蒙古人十分重視情報,善於利用各國內部矛盾合縱連橫,第二次跨海作戰卻連日本動員已經大量士兵,並修建一道足以擋住登陸部隊的石牆的重要訊息都予以忽視,十萬人兵分兩路跨海,人數上有極大優勢,兩支人馬卻像沒頭蒼蠅一般四處亂竄,最終被各個擊破。

    從歷史上看,一次投放幾萬人是個大手筆。忽必烈卻毫不吝嗇人力,他的大元帝國繼承了中原秦制社會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在建設事業中草民的一條命和城牆上的一塊磚石、投石機上的一根釘子或者船上的一塊木板一樣,是可消耗的資源。

    此外,與前代不同,他的大元帝國在傳統秦制社會中注入了遊牧民族的兇悍狼性,自此,每個在元帝國掌控下計程車兵都與蟻穴中的兵蟻、蜂群中的公蜂或者雌螳螂的配偶一般,存在的意義就是在自我毀滅中成為建立新世界的代價

    ▲元軍來襲

    使蒙古人盲目的,正是漢王朝的秦制。蒙古的崛起,一開始是遊牧民為了生存如野狼一般四處掠奪,打出一個天下。

    但元帝國無法像歐洲人那樣,在南征北伐的同時給其領地帶來殺戮以外的新東西;也無法向滿族人一樣吸收被征服民族的長處為己所用。

    從它誕生之初的這一場侵日戰爭就可以看出元帝國就像狼與狗的雜種,但即無狼的強壯又無狗的馴良;狼子野心、狗仗人勢這些特點倒都集於一身。百年而亡不足為奇。

    ▲風暴中的元軍艦隊

    怎樣評價元帝國,筆者雖然很不喜歡武俠小說,但覺得《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對成吉思汗的話確實能概括:“殺那麼多人,流這麼多血,佔了這麼多地,到頭來又有何用?”“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

    不知忽必烈在他的超級帝國夢碎之後,有沒有想過祖先在蒙古草原上自由牧馬的日子,人一旦身死,只需方寸之地即可安葬

    而忽必烈與他的元帝國達到權力頂峰之時,貪心不足蛇吞象,那隨之膨脹的大元夢的氣球只被武士的劍尖輕輕一紮,便瞬間漏了氣,成了一個皇帝新裝式的千古笑話。

    03.武士之魂

    1274年,壹岐島。守將平景隆正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他的太刀,周圍計程車兵雖然神態疲憊,不少人缺胳膊斷腿,遍體鱗傷,但仍然神態堅毅。

    撞擊城門的聲音越來越響,對困縮的守軍而言,那是死亡的鼓點。

    小孩在他周圍哭鬧,女人們則講述著幕府的威嚴,聲稱援軍不久就會來到。但平景隆知道,不會再有支援了,日本此刻正處於國破家亡的邊緣,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壹岐島和對馬島只能自生自滅

    ▲第一次元帝國東征

    但儘管如此,平景隆此刻亦從未想過後退一步,且不說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將島上所有居民毫髮無損地帶回本土是天方夜譚,更重要的,武士的字典中沒有撤退這個術語,他們的身後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是天皇居住的地方,神靈的國度——日本,壹岐島上的武士已是退無可退。

    他們就像斯巴達的三百死士,像螳螂橫臂一般阻擋滾滾而過的敵人鐵騎,只要能為本土的戰友爭取到片刻喘息之機,便死而無憾。

    平景隆與身邊的戰友對望了一眼,拿起了手中的長弓衝了出去。

    剛出去沒幾步,他們握住弓的手就軟了下來——蒙古人將先前抓到的老弱婦孺在姦汙或虐待後用刺透他們的手掌,用繩索穿過掌心的洞,將他們連起來作為人肉盾牌使用——這是蒙古軍隊的常用手段,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

    平景隆知道在先前海灘上的戰鬥中,武士們精準的點射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苦頭,他們才想出這種下三濫的計策。

    ▲平景隆和家人在主城內自殺

    最終,平景隆與他的手下拔出刀劍衝進敵軍陣中進行肉搏戰,很快被數倍於己的人潮所吞沒,平景隆退回城堡自盡。

    在靈魂飛昇之際,這些武士會看到些什麼呢?

    他們會看到在之後的本土登陸戰中,少弐家的武士充分發揮“一騎討”的戰術,對最顯眼的一名元軍將領劉復亨(據說有2.1米高)來了個顏射,在主將遭到重創後,蒙古人的步伐受到了遏制。

    ▲鎌倉將軍檢閱出征武士

    他們還會看到在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武士接替他們的崗位:在第二波入侵中,對馬和壹岐依然作為抵抗蒙古大軍的前哨;他們還會看見同袍們改進了裝備:根據蒙古角弓,武士們創造了重藤弓,同時一道石牆將會建起,這座極簡主義的遠東長城堅實的牆體將擋住如潮水一般的元寇

    石牆後部的精心建造緩坡為武士騎馬狙擊蒙古官兵提供了絕佳機會;最終,一個名叫竹崎季長的武士將他在兩次守衛國土的回憶畫成了連環畫式的《蒙古襲來繪詞》。

    ▲日本水軍襲擊元朝艦隊

    在這部傳世名作中,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元寇來襲中各家族武士相互支援,奮勇殺敵,第二次元寇來襲中,將蒙古人趕到海上後,武士們主動乘坐小舟進行追擊

    各個小舟座無虛席,竹崎季長三番五次試圖混到進攻的隊伍中都被拒絕,最後他終於矇混過關,加入突擊隊時,他興奮地連自己頭盔都忘了拿。

    兩次蒙古入侵,元軍都未能深入日本內陸,在海上漂泊過程中遭遇風暴,傷亡慘重。然而,無論有沒有這兩場大風暴,元軍的失敗都是板上釘釘的事。

    ▲日元軍隊海灘激戰

    入侵日本,可謂是蒙古人有史以來打得最爛的一場仗,完全沒有體現出武器、戰術和組織度的優勢。

    不止是忽必烈,甚至是很多現代人都想不明白,一個鬆散的封建國家為何能在面對外敵時擰成一股繩?

    事實上,元帝國這種秦制社會盡管看上去很壯觀,但實則是色厲內荏。

    而封建制度下的勇士階層——比如歐洲騎士或者日本武士,卻有著強烈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鄉土的熱愛,在日歐社會看似鬆散的組織下,卻充斥著一種自發的秩序和凝聚力。無定根的遊牧民,或者無恆產的帝國小民,又怎能理解這種力與美呢?

    ▲洶湧波濤中掙扎求生的元軍

    所謂神風,不過是日本的寺院為了找由頭證明自己感動上天,為抗擊元寇做出重大貢獻以便向當局討賞而已,卻被失敗者拿去做遮羞布被勝利者為自己套上“天佑”的光環。而真正保護日本的,不是和尚口中的神風。

    正如遊戲《對馬島之魂》中主角井仁透過追尋“指引之風”來找到前進之路,武士道才是指引眾多日本戰士們擊退進犯之敵的“神風”。

    04.屁股不要坐得太歪

    那麼,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對馬島之魂》究竟傷害了中韓兩華人民的感情了嗎?

    筆者認為,無論是對中日韓任何一方,蒙古人都是壓迫者,前文所提到的蒙古兵姦淫辱掠,斑斑獸行不僅發生在日本,在中韓兩國也並非罕事。

    ▲關於《對馬島之魂》的提問

    在侵略日本的過程中,蒙古人強制徵召了不少中南韓民,第二次元寇入侵時甚至中韓兩華人民連守孝時長都得被迫縮短,連囚犯都被減免刑期,速速加入蒙古人的星辰大海計劃中去。

    所以,只存在同仇敵愾,不存在什麼“傷害感情”

    筆者想來想去也不明白,南韓人究竟為何與這部遊戲過不去。如果說對馬島是南韓領土,那麼為何南韓政府不表態而只有慶尚南道議會叫得歡?

    ▲南韓禁售這款遊戲

    既然殺蒙古人是對南韓人的侮辱,那麼南韓人拍《南漢山城》這種抗擊滿族的電影是不是在自己侮辱自己?

    如果說蒙古大軍中有許多被強徵的南韓人,所以批判蒙古人就等於黑南韓人,那麼二戰日本軍隊中有很多南韓慰安婦,那麼南韓人是不是要對日本皇軍歌功頌德?這到底是玻璃心呢還是精分了呢?

    ▲有些人連臉都不要了

    至於玩舉報的華人,筆者想如果他們能碰見一個真正的元代蒙古人,人家八成會說:就你這兩腳羊也配管一等人的事?

    其實,對於我們的祖輩來說,他們是在“大汗喚,皇帝呼”的徵召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文天祥能把你活吞了

    在狹窄的手工作坊或者發黴的船艙中,“左皮鞭,右馬刀” 的環繞下,他們體驗了什麼叫“元人治理,親歷只求死”。

    他們不會認為上十萬人扔海里餵魚後,還能“千萬鄉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但他們大約會只盼天上有遊戲,抗元寇,共歡呼!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球迷都特別關注粵疆遼三支球隊也特別關注易周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