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
2 # 錯過的水煮魚1
做準備,等機會。
三顧茅廬,不管是劉老大還是諸葛亮,心裡都清楚,就是演戲。
比如,我們去賣東西:老闆,這個100元賣不賣?
老闆乾脆回答:賣。
我們心裡就開始猶豫了,是不是開價太高,東西是不是不好呀等等。
道理想通,劉老大就是買家,諸葛亮就是賣家,為了有個好價格,不弔胃口怎麼行。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東西要好,東西不好再去吊胃口那就是耍無賴。
所以為了這個,諸葛亮肯定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做準備,等機會。
-
3 # 惟德是崇
回答題主的問題,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為依據。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主要在做三件事:農耕、讀書、交友。在論述之前,先把《諸葛亮傳》開篇的一段話引述如下: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俗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人。他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曾經擔任泰山郡郡丞。諸葛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他帶領諸葛亮和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前去上任。恰好碰上漢朝另選朱皓來代替諸葛玄,諸葛玄一向與荊州牧劉表交情很深,於是就去投靠他。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歡吟誦《梁父吟》。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當時的人沒有誰能夠相信他。只有博陵郡的崔州平、穎川郡的徐庶和諸葛亮交好,他倆個相信諸葛亮所說的話。”
這就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的真實情況。從這段敘寫中,可以概括出諸葛亮農耕、讀書、交友的主要經歷來。一、農耕從這段敘寫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後,耕種田地、維持家計的重擔,就一下子壓在了諸葛亮的肩上。他就是再喜歡讀書、再喜歡與朋友交往,這些事情也必須往後面推一推。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躬耕隴畝”、維持家計,把眼前的生活過好。
諸葛亮“躬耕隴畝”的過程 ,必定是艱辛的。年紀輕輕的他,早早承擔起了如此沉重的負擔,確實讓人同情。如果不是他的前輩都早早離去,諸葛亮是不會吃這麼多的苦的。讀到這裡,我們好像見到了諸葛亮“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作情形。
當然,這“躬耕隴畝”,也成就了諸葛亮的頑強意志和吃苦精神,為他後來的業績的取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讀書從《諸葛亮傳》開篇的敘寫中不難看到,諸葛亮是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儘管後來沒落了,基礎還是有一些的。必備的生活用品當是有保障的,一定量的圖書是會用的。這一切,為諸葛亮後來在做好維持生計的前提下,靜下心來讀書提供了條件。
從引用的文字中不難看出:諸葛亮讀書是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沒有諸葛亮的刻苦讀書,就不會有像管仲那樣多的治國理念;沒有諸葛亮的刻苦讀書,就不會有像樂毅那樣多的軍事指揮才能;沒有諸葛亮的刻苦讀書,諸葛亮本身也就不會有如此穩重的定力;沒有諸葛亮的刻苦讀書,就不會有後來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隆中對》。
讀書,充實了諸葛亮的內心;讀書,開闊了諸葛亮的視野;讀書,增強了諸葛亮的能力;讀書,塑造了諸葛亮的品質。三、交友從所引述的文字中不難看出:諸葛亮有自己最知心的真朋友,崔州平和徐庶就是突出的代表。別人不相信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話,是因為別人不瞭解諸葛亮:覺得你一個整天“躬耕隴畝”的人,怎麼能和管仲、樂毅相提並論呢?崔州平、徐庶相信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話,是因為他們瞭解諸葛亮:知道他們的這個朋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志向遠大。
如果諸葛亮在平時,只是種地、讀書,而不交結崔州平、徐庶這樣的既有真才實學,又有高尚品格的真心朋友,就一定不會有後來如此驕人的業績。有朋友的及時提醒,有朋友的真誠幫助,有朋友的竭力推舉,才會使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
4 # 瘋哥哥l
劉備去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20歲,對於一個20歲的小夥子來說,還談不上事業。他在想如何才能讓家族得以延續並擴大。
專事躬耕隴畝諸葛亮自己說在遇到劉備以前,是專心“躬耕隴畝”。這其實只是自謙的說法。
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雖然不是名門望族,但也是大戶人家。他的父親當過官,祖上也一直是做官的。叔父諸葛玄更是豫章郡太守,可謂也是一個門閥。
出身如此家族,是不會自己再親自去幹農活的。因為那時候除了皇親國戚外,其他的都可以稱為農民,諸葛亮這樣說自己也無可厚非。
讀書學習是主要的漢末已經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大門閥和貴族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非常注重對子女和下一代的培養。如曹操家族、司馬懿家族,甚至蔡邕沒有兒子,愣是把女兒蔡文姬培養成文學家。
諸葛家族也是一樣,孩子們讀書學習是唯一要務。
當然,諸葛亮學習的不僅僅是儒學經典,而是諸子百家樣樣都學,正因為此,才能成就後面的百變諸葛。
觀天下大勢20歲的諸葛亮按照現在來說,剛好處在大學要畢業的時候,他比一般人厲害,已經算是學業有成,名滿天下了。
他學的是帝王術,是要依附於人的,自然就要觀察天下大勢,看如何才能利用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經過多輪推演,他提出三分天下的理論。
其實,這種推演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工作,而是他的家族行為。那個時候,讓家族保持穩定,並促進發展是第一要務,所有的家族成員都必須按照家族的前途為基點。
諸葛瑾助力東吳,諸葛誕助力曹魏,諸葛亮助力蜀漢,這其實是家族在分擔風險,任何一方勢力得勢,家族都能得到延續和發展。
這才是諸葛家的厲害之處。
-
5 # 武當三豐派聯誼會
養精蓄銳,待時而動。漢末關於各方諸侯及其人才資訊的情報收集工作一刻都沒落下。後來其在赤壁大戰上的一些列高光表現就是證明。
-
6 # 漩渦鳴人yy
就諸葛亮當時對劉備說的《隆中對》的情況來看的話,諸葛亮應該是做足的準備,才和劉備見著一面!
首先,諸葛亮見劉備這個事情說是無心,但實際上還是存在著一點兒意思在裡面的!大家想想,劉備三顧茅廬鎮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去了之後,為什麼明確指出諸葛亮曾經回來過,卻沒有見諸葛亮去拜見過劉備呢?要知道這可是草廬這輪過來的大人物,能有幾個這劉備來這裡,曉彤肯定是稟報過諸葛亮的,但為什麼諸葛亮就是沒有去拜見劉備呢?
原因很簡單,肯定是諸葛亮在宿主被在劉備三顧茅廬的這段時間裡面,諸葛亮聽說劉備到來之後,肯定就劉備到來,到底該說什麼該做什麼,做了詳細的策劃和準備!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無論出現什麼的情況,他必須得設立一個根據,那就是已經洲作為地盤如何圖謀天下,他之所以要這麼做,原因很簡單,他本身就是荊州人,這一點可以從自身出發,很有代入感。與此同時,他必須得了解天下的形勢,做足了功課,才能夠設計出一款能夠使用的方案。否則憑劉備走南闖北的經驗,你說出來的方案萬一不著調,劉備一眼就能看出來!
而且這裡面需要什麼計策,雙方之間兵力如何,該有多少年進行規劃,這都必須得做足了功課,說白了就是四處巡遊,看了這些地方究竟是怎樣的,哪些地方應該進兵,哪些地方應該屯糧,哪些地方應該作為對戰的據點!
要想拉攏荊州計程車族大臣,想要尋找到青年才俊,並不是一定就需要諸葛亮!說白了,劉備撿到諸葛亮,這完全是一次意外,可以看作是劉備中了500萬的大獎,這個是無心之舉,而在這之後,劉備未能見到諸葛亮,到最後見到諸葛亮,這段時間裡面旅諸葛亮與劉備的那一次見面,可以看做是有意為之!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按現在的說法他是山東人,他的家族是琅琊郡當地的名門望族,世代都有人做官,比如諸葛亮的先祖諸葛亮豐在西漢元帝時期做過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的官職相當於刺史,可以監察朝廷及周邊七個郡的官員,再比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相當於副市長了。
但是到諸葛亮這一代時,他的家族沒落了,諸葛亮3歲時母親去世,8歲時父親去世,於是諸葛亮就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15歲時,諸葛亮就跟著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襄陽投降劉表,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去世,於是17歲的諸葛亮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和2個姐姐在襄陽生活起來。
諸葛亮
直到劉備在公元207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時,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10年時間,那麼這10年時間,諸葛亮在做什麼?他是如何度過的?
想在隆中生存下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住問題,原本諸葛玄就是劉表手下的官吏,曾經奉劉表之命出使許昌,後來諸葛玄又帶著諸葛亮姐弟來投靠劉表,住的地方肯定有,這個也不用發愁,而且劉表這個人很好客,喜歡接待士人,中原有很多士人流落到荊州,都是劉表收留的。
然後就是吃飯問題了,很多人關心諸葛亮靠什麼生存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與隆中對
按這個說法,諸葛亮說他自己在隆中親自耕地,給人的感覺就是說諸葛亮自己在種地養活一家人,其實這只是諸葛亮謙虛的說法,要知道諸葛亮出身名門望族,他會不會種地都是個問題,再說了種地可是個力氣活,像諸葛亮這樣的書生能種地嗎?我認為諸葛亮雖然家世沒落了,但肯定是有家底的,況且他跟著帶官的諸葛玄一起生活,要養活他們一家人不難的,但是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靠什麼養活一家人呢?
我認為諸葛亮靠兩個方面來生活:
一是自家的積累。
二是劉表及親戚給予的救濟。
前面說過了諸葛亮的父親當過副市長級別的泰山郡丞,雖然父親在8歲去世了,但多少會給他留下一筆生活,夠用好多年了,然後他的叔父諸葛玄一直是劉表的屬吏,也會給諸葛亮留下一筆生活費,這兩筆生活費雖然不多,但足夠諸葛亮姐弟四人生活了。
劉備三顧茅廬
除此之外,劉表應該會給諸葛亮一定的救濟,一是因為諸葛玄是劉表手下官吏,二是因為諸葛亮本來就是劉表的親戚,三是劉表會給予一些流亡士人基本的生活費。
再來看看諸葛亮在荊州的關係網,諸葛亮的大姐後來嫁給了襄陽豪族蒯褀,蒯褀是蒯越和蒯良的族兄弟,蒯越和蒯良是幫助劉表穩定荊州局勢的大家族,蒯家在襄陽家大勢大,僅次於蔡家,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統的堂兄龐山民,龐山民的父親是龐德公,龐家也是襄陽名家。
諸葛亮本人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而這個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都是襄陽最大豪族蔡瑁的姐姐,換句話說,諸葛亮岳母的親姐妹是劉表的妻子,諸葛亮管劉表叫姨父,劉表的兒子劉琮和劉琦是諸葛亮的姨兄弟,這樣一來,襄陽的蒯家、龐家、蔡家、黃家、劉家都跟諸葛亮有親戚關係,你覺得諸葛亮有這樣的親戚關係還需要自己親自下地種地嗎?
諸葛亮與劉備
要知道當時的士大夫說自己親自種地基本上是為了有一個好名聲,為了有一個好道德,而不是真的種地,諸葛亮以一個沒落士族的身份能攀上襄陽上流社會的所有豪族,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當時的豪族可不與庶族通婚的,所以諸葛亮解決自己吃飯問題就是繼承了自家的一些積累,再加上劉表及親戚的資助就足夠了。
在保證了吃住問題後,諸葛亮還做了很多事,比如四處雲遊和結交好友,諸葛亮有四個要好的朋友,分別是:徐庶、崔州平、石韜、孟建。這四人後來都成為曹魏政權的高官,徐庶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兒子,後任西河太守,石韜是徐庶的同鄉,後來官至典農校尉、郡守,孟建後來成為曹魏的涼州刺史。
出師表
隆中對就說諸葛亮最喜歡吟唱《梁父吟》,《梁父吟》講的是一個故事,是齊國相國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這是一個權謀與為世之道的故事,而隆中對還說了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管仲是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首霸的名相,樂毅是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的名將,這就引發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十年來所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規劃隆中對戰略。
劉邦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了隆中對戰略,要劉備奪取荊州和益州,聯合東邊的孫權,安撫南邊的夷蠻,聯合西邊的戎人,等到適當的時機,由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到時候就能漢復漢室,還於舊都。
隆中對戰略涉及地理知識、政治知識、謀略知識、時事知識以及各種諸葛亮本人的看法融合而成的一部戰略,這部戰略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十年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
公元207三顧茅廬時的天下形勢
在當時資訊極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獲取資訊的渠道是非常缺乏的,看看隆中對,諸葛亮是如何知道孫權賢能,劉表不能守,劉璋闇弱的呢?
靠的就是四海雲遊與名士交流,在當時口口相傳是一種主要資訊傳播渠道,而資訊都掌握在上層人士之手,諸葛亮一個隱居在隆中的人如何知道天下事,不就是靠與人溝通而來了解的,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知道當時的情況是如何的,但是,諸葛亮一個局中人,他知道這些事,不就是靠打聽和人溝通而得知的,而且還要有背景,一般人可打聽不到這些資訊。
像地理知道可以從書中獲取,但當時天下的政治局勢只能靠與人溝通,諸葛亮在荊州編織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網住了襄陽所有的豪族,躋身上流社會,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和才能之後,才有獲取資訊的渠道,諸葛亮用了十年時間打聽到這些資訊,並加入自己的意見,然後綜合整理而成隆中對戰略,這就是諸葛亮十年來做的最重要的事。
-
8 # 小號哥
有些人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其實答案很簡單,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之前,基本就是一個宅男,在家裡讀書,賦詩,和好友小聚一場,飲酒放歌。也經常外出遊玩,生活非常愜意。實際上諸葛亮的情況和毛澤東同志有些類似的地方,他們都是自學成才,沒有經過什麼正統的學校教育,他們所讀的書都是五花八門,非常豐富,而且他們都是非常聰明和智慧,絕不讀死書(死背硬記,生拉硬套)從中能夠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東西。
這就談到諸葛亮的生活問題,諸葛氏本是琅琊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期,出任司隸校尉,負責京城的治安。他的父親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出任泰山郡守 ,諸葛亮三歲喪母,8歲喪父。諸葛亮和其兄弟諸葛均隨叔父去投劉表,建安二年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去世,他就在隆中隱居,直至劉備登門拜訪為止。
在這期間,諸葛亮的日常生活開銷都是從土地當中所獲得的。畢竟他的父親和叔父都在朝廷為官,肯定會存有積蓄。另外,他的兄長諸葛瑾也在東吳為官,時不時地賙濟諸葛亮。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就已經購買了足夠的土地,他就是一個小型的地主。所謂的躬耕於南陽,就是客套的說法,難道還是諸葛亮親自下地耕種嗎?那他還能有時間讀書學習知識嗎?
從《三國演義》當中對劉備初次遇到諸葛亮時,對他的印象就是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舉止高雅,談吐不俗,有仙風俠骨之氣。這難道是長期在田地當中勞作人的表現嗎?
不客氣地說諸葛亮就是一個十足的富二代,靠其父親,兄長的萌音過活。
-
9 # 華夏說歷史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讚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經過三國演義傳播以後,更是成為了一個完美的偶像。諸葛亮是東漢琅琊郡陽都縣人,雖出生官僚世家,但是父親早逝,諸葛亮排行老二,由叔父代為扶養,後隨叔父到荊州襄陽投奔叔父的朋友劉表。
叔父死後,諸葛亮和弟弟相依為命在隆中“屬於荊州北面南陽郡的鄧縣”自力更生,耕作田地。諸葛亮在隆中前後居住了12年,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07年,從一個16歲的少年一直到成熟的青年27歲,在隆中他閒來無事的時候,他最喜歡抱著膝蓋,對著綠水青山,高歌一曲《梁父吟》,抒發自己的志向遠大。
他自比管樂,文韜武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在此12年間,他既沒有投奔叔父的故友劉表,也沒有北上投奔曹操。而是在隆中耕田,讀書,等待時機,也許他認為價值認同上和劉表和曹操不一樣吧。直到劉備經過他的好友推薦誠心來邀請他出隆中,他才開始經略事業。
-
10 # 傅天信老師
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就是一個讀書、研究時勢、胸懷天下的農民。
《三國志》中所說“亮,躬耕隴畝”,就是說,諸葛亮是個認真種地的農民,是個身體力行的農民。
諸葛亮的周圍有他結交的很多飽學之士,說明他是個受人尊敬、博學、多才的讀書人。
《三顧茅廬》中,那番三分天下的宏論,說明他是早有準備的、身居茅廬、心憂天下的政治家。他研究時勢、天文、地理,說明他青少年時期就心憂天下,為自已的政治報負做了充分準備。
回覆列表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刺史部琅邪國陽都縣人,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這一年曹操己經27歲了,按照之前的說法,陶謙這些老字輩算是公元2世紀的“30後”,劉表、袁紹是“40後”,曹操是“50後”,劉備、呂布是“60後”,司馬懿、周瑜是“70後”,而諸葛亮跟孫權、曹丕都屬於“80後”。
諸葛亮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的司隸校尉諸葛豐,他的父親名叫諸葛珪,當過泰山郡郡丞。諸葛亮有一個比他大八歲的哥哥名叫諸葛瑾,少年時代曾到洛陽遊學。還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姐姐名字、年齡不詳,弟弟名叫諸葛均,比諸葛亮小三歲。
諸葛亮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為了照顧他們姐弟的生活,遠在泰山郡任職的父親續了弦,這位繼母姓氏不詳,但孩子們對她跟孝順。
尤其是諸葛瑾,因為孝順繼母而為人稱道。不幸的是諸葛亮八歲時父親也離開了人世,好在諸葛亮還有一個叔父,關鍵時刻給他們提供了幫助。
但諸葛玄後來死在了任上,臨終前將諸葛亮等託付給好朋友劉表照料,大約在建安元年(196)前後,諸葛亮姐弟到了荊州,劉表還算念舊,安排他們在襄陽居住。
對諸葛亮來說,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為新的人生難題。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兩位姐姐很快都分別完成了婚事,她們所嫁的物件都是荊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其中大姐嫁給了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山民。
諸葛亮則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一個叫隆中的山村裡過著耕讀的生活。在漢末隱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種風尚,得時則行、不得時則退而息意,面對社會動盪和人身無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動退居山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但諸葛亮顯然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他來隆中只是看中了這裡幽靜的環境,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他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變化。
諸葛亮的二姐夫龐山民的父親龐德公是荊州名士,經他的介紹、又拜司馬徽為師,進一步開闊了眼界。在司馬徽的私學裡諸葛亮結識了龐德公的侄子龐統,還有向朗、尹默等人。
有龐德公的指點,加上司馬徽的進一步教導,諸葛亮學業進步很快,由於沒有官學程式化的教育束縛,諸葛亮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都很靈活,除當時讀書人必不可少的經學外,諸葛亮還廣泛涉獵了諸子百家,其中對於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
諸葛亮讀書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諸葛亮顯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讀書只是為了成為一名尋章摘句的儒生,他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