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孫嘉誠在西北推行雍正新政被年羹堯所殺,雍正皇帝心中相比十分氣憤和傷心,於是在軍機處碰見了沒有去參加孫嘉誠祭奠的張廷玉。

    雍正問他為什麼沒去祭奠孫嘉誠。

    張廷玉說:臣本打算去,但發現去的人太多,所以就沒去。

    雍正皇帝以理解的眼神笑而不駁。

    乍一看,張廷玉的回答幾乎不成為理由,“去的人太多”似乎不構成張廷玉不去的理由。換句話說,“去的人太多”這句話含有大量的其他資訊,這些資訊都是什麼呢?張廷玉所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從因為揭發新幣弊端和堂官毆打,到見不得年羹堯飛揚跋扈在午門求雨,再到雍正安排孫嘉誠到西北年羹堯的地盤推行新政,孫嘉誠一直是備受雍正重視的那一類人。孫嘉誠果敢耿直,清正廉明,大家一定還記得,孫嘉誠和堂官互毆之後,雍正皇帝親派張廷玉前往孫嘉誠的住所,表達重視之意,從那一刻起,孫嘉誠和張廷玉也成為官場上的一路人。從個人感情而言,張廷玉和孫嘉誠是價值觀相同、心靈相通的同僚。

    但是張廷玉很明白,在朝廷當差,結黨一直是皇帝最忌諱之事,孫嘉誠是清流一派的領頭人物,張廷玉是朝廷內閣成員,當朝的宰相,他不能隨意參與到任何一派之中,這是皇庭政治所需,也是他在內閣站穩腳跟子的關鍵所在。

    雍正皇帝即位,內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堯,年羹堯是雍正皇帝坐穩江山的“大恩人”,自西北打敗羅布贊旦增之後,年羹堯的功勳舉國第一,隨之而來的所謂“年選”統領了朝廷內外大部分官位要職,這對雍正皇帝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歷史上有言“天下官員,半由己出”,說的就是年羹堯“年選”的人事安排,這也是孫嘉誠孤零零一人被雍正皇帝派去推行新政不僅難以推行,還被年殺死,客死他鄉的主要原因之一。

    雍正皇帝並非氣憤年羹堯的飛揚跋扈,恰恰是因為他“年選”的人事安排對自己的權威構成了威脅。一個皇帝差遣的官員,代表的是皇權施恩,你年羹堯居然殺了他,豈不是對皇權赤裸裸的褻瀆和侮辱?

    “年選”不僅僅威脅到皇權,同時還擠壓了其他派別官員的利益,比如八爺黨,比如清流黨,還比如那些無門無派的官員。諾大一個朝廷,皇帝安排人事是正當,一個官員插手人事,安插自己的人豈不是想當“二王”?

    本來,孫嘉誠午門求雨事件就已經激起了清流派和“年選”官員之間的矛盾,孫嘉誠求雨成功同時也為雍正皇帝出了一口氣,雍正對於清流的做派並沒有持反對態度。另一邊,雍正為了緩和孫嘉誠和年羹堯的矛盾,還擺了一桌酒,當然,更是為了讓孫嘉誠去年羹堯的西北,推行新政。如此,雍正是做給清流黨和“年選”面子上看的,以避免兩派引發更大的矛盾。

    在當時的情況下,雍正皇帝的肩頭頂著的是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僅來自於國庫空虛,更多的是來自不同黨派、流派的相互鬥爭,這也是後來雍正要解決黨派鬥爭的原因所在。

    我們可以簡略清一清當時的黨派,一是自奪嫡以來形成的八爺黨,樹大根深;二是以隆科多為首的“佟選”一黨;三是以年羹堯為首的“年選”一黨;四是靠山王允祉的清流一派,以李紱、孫嘉誠為代表,就這四黨,雍正都必須小心應付,軍機處在歷史上的總結是將皇權推向更高一個層次,但是實際上,這些黨派的存在,依然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

    雍正皇帝肩上的壓力,山大啊!

    孫嘉誠死了,意味著清流黨和“年選”的徹底決裂,矛盾白熱化開始。該死的黨爭不僅僅會威脅到皇權,還有可能讓新政半途而廢,而且,虎視眈眈的八爺黨和“佟選”一黨會怎麼做?會不會趁機發起內亂?這才是雍正最關心的。

    而張廷玉對此瞭如指掌,所以,當雍正拖著疲憊的身子到軍機處的時候,只有張廷玉一個人候著,他感受到了雍正皇帝面臨的壓力。

    如果張廷玉前去祭奠孫嘉誠,那麼他必然被其他黨派推到前沿,與其說是為孫嘉誠討回公道,還不如說是向雍正皇帝施壓,讓本來就身心疲憊的雍正皇帝變成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雍正也需要依靠和支援,這就是張廷玉一人候著的原因。

    張廷玉說:“臣本打算去”,意思是表達對孫嘉誠的遺憾,這是最初想法,但發現“去的人太多”,都是各個黨派的,且各懷心思和目的,去了必然激起更大的矛盾,如果那樣的話,必然給雍正皇帝造成更大的壓力。雍正皇帝正處改革新政的關鍵時期,同樣需要支援和依靠,所以,張廷玉說“臣就不去了。”這是對雍正皇帝最大的支援和理解。

    故,雍正笑而不駁。

  • 2 # 秋媚讀史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雖不是皇帝,卻能領會“皇帝”這個詞的真實含義。不論是以寬仁為本的康熙,還是刻薄寡恩的雍正,張廷玉都能融洽地處理好君臣關係。

    孫嘉誠被殺後,同僚們設靈堂祭奠,但張廷玉並未參加。雍正問起原因,張廷玉回答“去的人太多了”。從雍正當時的表情來看,他對張廷玉是讚許的。那句“去的人太多了”,到底有何寓意?

    潛臺詞一:

    孫嘉誠被殺,直接原因是觸動了年羹堯的利益,根本原因還是得罪雍正。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大擺排場,搞得百官不悅,皇帝不爽。孫嘉誠彈劾年羹堯,那是職責所在,但為了給自己造勢,他居然玩起“天命論”。

    “天命學說”是帝王的專屬,按照這套理論的解釋,天命的法統高於皇權。因此,天命的解釋權,永遠都由皇帝掌控,除非有人圖謀不軌。孫嘉誠玩起“天命”,事先不打招呼,事後不彙報,問題是他運氣還非常好,居然說中了,瞬間就成了大清最權威的“天師”。往後,關於天命的問題,大家都會相信孫嘉誠,不會相信雍正了。萬一孫嘉誠起了異心,或者與八爺合作,站到雍正對立面來解釋天命,說雍正的皇位不符合天意、是偽天子,雍正這皇帝就沒法做了。

    在與年羹堯“死磕到底”的過程中,孫嘉誠名聲大噪,成了清流們的意見領袖,很多清流都成了其鐵桿粉絲,這對雍正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所以,雍正除掉孫嘉誠是遲早的事,只不過藉助了年羹堯這把不聽話的刀,讓外人看起來,這是年羹堯囂張跋扈。“去的人太多了”,間接地告訴了雍正,孫嘉誠影響力很大,即便死了,還有老鐵為其默哀。雍正聽到這話,心中的高興大於悲哀,原來你孫嘉誠有這麼大的號召力了,還好你不在了,否則,沒準又要放出什麼“么蛾子”。

    潛臺詞二:

    當初,孫嘉誠為了“新錢”的弊端,與八爺黨糾纏。雍正為了維持團結,駁斥了孫嘉誠,但張廷玉為孫嘉誠說好話,還深夜探訪。從那時起,兩人就是一條船上的人。

    後來,雍正想派孫嘉誠去西北,充當說客的又是張廷玉。他們兩人之間,既有師生之誼,又是職場同盟。所以,孫嘉誠被殺,張廷玉不管從情感上還是道義上,都要聲討年羹堯,否則,那就是自絕於清流,一旦失去大多數同僚的支援,張廷玉要做任何事都會困難重重。

    “去的人太多了”,也可以看做張廷玉在告訴雍正,孫嘉誠是大清的忠臣,是為了大清而犧牲,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去祭奠他,那些人對年羹堯可謂恨之入骨,已經群情激憤,你雍正最好採取果斷措施,趕緊將年羹堯給處理了,我好給百官和天下人一個交代。這些人別的本事沒有,但特別會打口水戰,你雍正惹毛了他們,人家天天抹黑你。忠臣孫嘉誠含冤而死,奸臣年羹堯逍遙法外,以後誰還跟你混?

    潛臺詞三:

    歷朝歷代的君王,對於拉幫結派都深惡痛絕,雍正也曾多次發表講話,號召百官不要搞小團體,不要拉幫結派。幾頂烏紗帽,長期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不是結黨也會被認定為結黨。為了扳倒年羹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很容易引起雍正的警惕,你們想幹嘛,有什麼事不能開會時說,非要在靈堂前討論?

    張廷玉一句“去的人再多了”,是在提醒雍正,這群人有結黨彈劾年羹堯的嫌疑,你要小心謹慎,我不去,就是不想結黨,不想跟他們攪和到一起。張廷玉遠離了眾人,也就洗脫了結黨營私的嫌疑。

    此外,孫嘉誠被殺,是一個敏感事件,當時又是一個敏感的時間點,幾位上書房的大佬還按兵不動,雍正也沒點頭。張廷玉不管心裡想不想去,以他的身份地位,也不適合輕舉妄動。

    秋媚說:人多力量大,正因如此,帝王才會格外警惕人多。人多向著君王,那自然是好事;人多逆著君王而動,背地裡黑君王,那必然會不容於君王。

  • 3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體察聖意的能力絕對是一流的。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他都可以一眼看到對方心裡,從而指導自己作為臣子的態度和行為。

    孫嘉誠之死,表面上看是年羹堯跋扈,但實際上這都是雍正故意為之。雍正深恨結黨,但在他繼位以來,黨爭就從來沒斷過,所以他也只能藉助黨爭去實現自己集權的目的。而年羹堯殺孫嘉誠,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雍正假清流黨之手去滅年氏一黨的行為。

    而張廷玉此時的處境卻有些尷尬。作為上書房大臣、軍機大臣,張廷玉是雍正的人,雍正也極力把他拉入自己陣營之中。不過,他與孫嘉誠的關係也不一般。孫嘉誠本來是雍正拿來給胤禩摻沙子的,他因鑄錢問題頂撞胤禩,所以雍正假意訓斥他,卻私下裡派張廷玉過去拉攏他。後來,孫嘉誠還深夜勸說張廷玉上摺子請殺張廷璐,二人關係日益密切。孫嘉誠在雍正的支援下,也逐漸成為清流黨的領袖,清流黨隨之日益膨脹,並與年羹堯一黨爆發了激烈衝突。

    雍正為平衡各方勢力,將孫嘉誠派到西北,用清流黨牽制年羹堯,結果年羹堯將孫嘉誠殺掉了,清流黨遂企圖結黨挾制皇權,迫令雍正殺掉年羹堯。雍正當然希望年羹堯倒臺,但絕不能被他人挾制,這當然不是他願意看到的。所以,儘管清流黨大擺靈堂,天天叫囂,雍正依舊不為所動,只是降了年羹堯的職。

    這時候,如果張廷玉前去祭奠,勢必會使得清流黨順勢把張廷玉推出來當槍使,到時候張廷玉就算不想,也會有人拽著他把他拉進清流一黨之內,而使得雍正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張廷玉正是把這些都看透了,所以當雍正問他為什麼不去祭奠孫嘉誠時,他才會說:“本來想去的,但去的人太多,就不去了。”

    而且,這番回答說得也是滴水不漏。

    想去,是因為孫嘉誠是忠臣;去的人太多,言外之意就是不想摻和到清流黨中去,要始終保持中立,聽雍正的號令行事。

    雍正也是聰明人,瞬間理解張廷玉的苦心,遂笑而不語,沒有再說什麼。

  • 4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不管是雍正還是張廷玉自己,有一個客觀事實兩個人都非常清楚,那就是張廷玉是雍正派系的人,康熙末年的皇位爭奪戰,張廷玉堅定不移的站在太子黨這邊,而隨著康熙的調整,張廷玉也堅定不移的遵循了康熙的佈局——輔佐雍正繼承皇位!

    這也就意味著,在雍正接下來的執政生涯中,張廷玉也需要堅定的站在雍正的陣營中寸步不離。但現在,張廷玉卻遇到了一個重大的難題,另一個同樣屬於雍正嫡系的年羹堯,反將雍正扶植起來的政治新星孫嘉誠處決,而孫嘉誠的死激起了朝野的眾怒,大量的官員前往孫嘉誠的靈堂上祭拜。那張廷玉是去還是不去呢?

    這也是張廷玉為什麼會說出那句話,“去的人太多,所以就不去了”!朝野上下這麼多的官員舉起了反對年羹堯的大旗,這幾乎也等同於反對雍正在西北進行的政治佈局。這個時候張廷玉如果跑到孫嘉誠的靈堂上去祭拜,合適嗎?清朝的官場上都知道張廷玉是哪一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一旦邁出這一步,也許連他自己也無法判斷接下來會引起什麼樣的政治震盪。支援雍正新政的那些新興官員,又會不會出現思想意識上的崩潰?

    所以張廷玉沒法去,也不敢趟這灘渾水!

    事實上,豈止一個張廷玉?孫嘉誠慘遭殺害後,儘管祭拜的官員絡繹不絕,但這些官員中唯獨少了一個獨特的群體——真正的朝野高官和王公貴族!隸屬於雍正派系的人不敢前往,反對雍正的高層(以八爺黨為首)也不敢輕易的暴露火力,當基層官員為孫嘉誠的死亡怒火連天的時候,這些真正的清朝高層卻一片寂靜!並不是他們冷血,而是這些政治情商極深的人都在等待接下來的變化,以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而首先動手的就是廉親王老八!

    作為雍正的反對黨,這是攪亂雍正陣營的最好機會;作為朝野上著名的賢王,官員無辜慘死,自己前去探望祭拜更是符合他幾十年特有的性格,在明面上沒人會說他作秀表演。儘管雍正知道他的險惡用意,但卻無法將這層窗戶紙捅破,更別說他的親自祭拜引發了所有基層官員的擁護,你雍正難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違,把清朝體系內絕大部分官員都得罪嗎?胡亂殺人,難道還有理了?

    有意思的是,孫嘉誠的靈堂擺放多日,幾乎天天與張廷玉見面的雍正卻不問他為什麼不去,因為雍正不想將事情搞大,更不希望所有官員都在孫嘉誠的靈堂上出現,讓自己在這場政治暗鬥中陷於被動。然而,隨著八爺黨的最終選擇,以及無法遮掩的有關孫嘉誠的死而引起的憤怒之聲,雍正只能選擇接受這樣的事實,看到張廷玉頂住壓力沒有前往,雍正無奈的告訴他:既然廉親王也去了,那你也去吧!

    至少見招拆招的雍正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當大部分官員喊出了嚴懲年羹堯的口號時,雍正接下來的“卸磨殺驢”,也有了充足的藉口和支援率!也間接的導致手握大權的年羹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身死人亡!

  • 5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早在年羹堯升任“陝甘總督”的時候,當時的雍親王胤禛就曾告誡過年羹堯:“只要朝廷裡有人一句話,就能將你剝得乾乾淨淨”。雍正朝的年羹堯雖然能夠節制四省、統帥二十多萬兵馬;但此時的胤禛也已經升級成為雍正皇帝,能將年羹堯高高捧起,更能將年羹堯一下摔死!

    可年羹堯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甚至處死了雍正皇帝專門派往西北隨時給年羹堯“提醒”的孫嘉誠。於是,威名赫赫的年羹堯就在雍正皇帝的幾道命令之下,被一步步剝得乾乾清淨。

    只是,孫嘉誠畢竟是清流領袖,畢竟是雍正朝堂上的錚臣代表;再加上一貫囂張跋扈、倒行逆施的年羹堯,早已成為清流官員們的死敵。於是,誓要除掉年羹堯的清流官員和不想殺掉年羹堯的雍正皇帝再一次站在對立面。

    更關鍵的是,廉親王胤禩也在這個敏感的時候主動站了出來。

    這邊,孫嘉誠的靈堂上,一位清流官員如何抱怨:

    “諸位,諸位,到目前為止,王公貝勒一個人沒來,軍機大臣一個人沒有,六部九卿堂官一個人沒來呀!看起來啊,一個被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是炎威赫赫啊!我就不信,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以至於斯啊!”

    這些清流官員們為何如此重視孫嘉誠的死?

    一方面是孫嘉誠是朝野皆知的剛直忠臣,值得敬重,值得清流官員們為其伸張正義;另一方面,孫嘉誠是清流領袖,是這些京官們的靈魂人物,如果年羹堯不殺就說明“清流派”輸給了“權貴派”,這是清流官員們斷斷然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就在這句話以後,廉親王胤禩來了,不但來了,還上香下跪一氣呵成。就這一跪,廉親王胤禩最起碼能夠達到三個目的:

    1、再次穩固自己的“賢王”形象;

    2、拉攏清流官員,壯大自身黨羽勢力;

    3、給雍正皇帝制造更大的壓力,逼著他殺掉年羹堯,然後再讓他背上“兔死狗烹”的罵名。

    只是,清流官員雖然有時候可惡,但“忠君”思想還是不容置疑的。儘管廉親王胤禩的舉動深得清流官員們的心,但如果在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選擇,他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站在雍正皇帝一邊!這也是整部《雍正王朝》中,廉親王胤禩從未得到過清流官員支援的原因所在。

    所以,胤禩就算是下跪也未得到清流們的表態,可等到雍正皇帝命令怡親王胤祥和三位上書房大臣前往靈堂祭拜孫嘉誠的時候,清流官員們拿出了聯名的摺子:

    “這是我們一百多名在京官員聯名參劾年羹堯的奏摺,請怡親王和各位中堂轉呈皇上!”

    由此可見,公道自在人心;由此可見,廉親王胤禩搶不到皇位並不是偶然;由此可見,“賢名”只可做出來,不可邀買得來!

    很明顯,廉親王胤禩的做法並不可取,不但得罪了雍正皇帝,也並未得到清流官員們的認可,著實有點打臉。

    相較於廉親王胤禩,張廷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教科書”級別。

    來到軍機處,雍正皇帝對獨自值班的張廷玉說道:

    “他們都在為孫嘉誠設祭,你怎麼沒去啊?”

    來看張廷玉的迴應:

    “回皇上,臣本打算是要去的,但聽說去的人太多,臣就決定不去了!”

    不管怎麼說,張廷玉和孫嘉誠之間的關係絕非尋常,如果張廷玉怕觸及雍正皇帝的底線而直接給出“不願去”的回答,肯定是言不由衷,雍正皇帝也不會相信。

    先給出“本打算”的念頭,然後再給予考慮後的決定結果,邏輯嚴謹、說服性強!

    而且,張廷玉的這句話也能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三層意思:

    1、我和孫嘉誠雖然關係很好,但卻並未因此結黨,一切有結黨嫌疑的活動,我都不會參加。

    2、祭拜孫嘉誠是為“義”,不讓雍正皇帝難堪是為“忠”,在“義”“忠”之間,我選擇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於孫嘉誠的死,張廷玉心中必然憤怒,所以他必須提醒雍正皇帝:年羹堯的喪心病狂已經惹了眾怒、激起了公憤,我張廷玉去不去祭拜已經不重要了!

    當然,這是張廷玉這句話中所隱晦表達的意思;我們再來看下張廷玉不願去祭拜孫嘉誠的真正原因所在:

    1、作為漢臣的領導,清流的領袖,張廷玉只要出現在孫嘉誠的靈堂,就會被清流官員們高高捧起,逼著他帶頭向雍正皇帝施壓。很明顯,張廷玉並不願意成為這個“出頭鳥”

    2、張廷玉對於雍正皇帝的忠心,絕對不容置疑;可對於孫嘉誠和年羹堯的態度,雍正皇帝始終沒有明確表示,張廷玉不能妄動,更不能違拗雍正皇帝的真實意圖。所以,張廷玉只能等,等著雍正皇帝給出明確指示。

    對於張廷玉的忠心耿耿和周全考慮,雍正皇帝自然非常認可,可他為何還是主動要求怡親王胤祥和三位上書房大臣一塊去祭拜孫嘉誠呢?

    這是雍正皇帝對廉親王胤禩跪祭孫嘉誠的理性操作!

    來看雍正皇帝的說明:

    “既然廉親王都這麼禮敬忠臣,你們也犯不著有什麼可忌諱的,都去,給孫嘉誠上香!”

    就這一個命令,不但能夠抵消廉親王胤禩“禮敬忠臣”的賢明形象,而且還能有效緩衝清流官員們對雍正皇帝的逼迫和圍攻。更重要的是,這是雍正皇帝給出的明確態度,就算不能立馬“誅殺奸臣”,但先行“禮敬忠臣”卻也能有效降低雍正皇帝的正面形象損傷!

    只是,雍正皇帝到底低估了清流官員們的恐怖能量,他所面臨的局面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因此讓清流官員們看到了為孫嘉誠設定靈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於是,又有兩名清流官員開始了煽動:

    一位說:“年羹堯一天不殺,咱們就一天不撤這個靈堂!”

    另一位說:“從今往後,咱們這個聯名的摺子不上了,個人上個人的摺子,淹也要淹死他!”

    這就是清流的恐怖,就是雍正皇帝告誡皇四子弘曆“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要得罪天下讀書人”的原因所在。這些京官們無兵無權,但他們擁有上摺子的權力,擁有說話的權力,能製造輿論,能釋出言論,能從根本上影響朝廷的決策、皇帝的命令。

    不同意奏請?集體辭官、甚至以死相逼!這些人根本不講規矩、不按套路!這就好有一比:五大三粗、戰鬥力恐怖的男人,你可能不會怕;但胡攪蠻纏、蠻不講理的婦道人家,我就問你怕不怕?

    為了暫時壓制這些京官們的瘋狂,雍正皇帝只得另想辦法,用自己慣用的敲打方式。

    兩位清流煽動以後,鏡頭轉到了張廷玉的身上,給出了一句沒有頭尾的彙報:

    “還說江蘇雖然推行了攤丁入畝,但民間怨言甚多,說國庫盈民倉減,賦稅增而人心失,利弊尚在未定之中!”

    張廷玉的話,結合雍正皇帝給出的“著李衛升任兩江總督監管浙江,浙江官員中凡有不推行新政者,立即革職”的旨意分析,這句話肯定出自浙江某位官員。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雍正皇帝為何在這個時候重用李衛?

    一個“潛邸出身”的年羹堯就讓雍正皇帝舉步維艱了,又重用一個“潛邸出身”的李衛,雍正皇帝這是要幹嘛?

    一方面,這是雍正皇帝對新政推行的堅持,不受任何情況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也是雍正皇帝對清流官員們的反擊。

    你們不是攻擊朕的“潛邸奴才”嗎?不是都在指責朕重用自己的“潛邸奴才”嗎?朕就偏偏重用這些奴才,讓你看看大清朝到底誰說了算!

    結果呢?雍正皇帝還是沒吃夠清流官員的苦!

    雍正皇帝的這道聖旨還沒下達,那邊馬齊又抱來了一大摞奏摺:

    “京官們上的摺子,都是請求皇上嚴懲年羹堯的!”

    雍正皇帝徹底無奈了:

    “年羹堯已經被貶為參將了,他們不知道嗎?”

    這是雍正皇帝的自言自語,更是向馬齊的求助。只是,馬齊到底不是張廷玉,只給出了這樣半句話:

    “當然知道了!”

    剩下的半句是什麼?知道是知道了,但他們的目的沒達到,又豈肯罷休!

    雍正皇帝徹底無語了,徹底敗給了清流,敗給了舉朝上下的陽謀,年羹堯的死期定了!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 6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儘管雍正已經將擅殺孫嘉誠的年羹堯調離了西北,貶謫為了杭州將軍,可這樣的處置方式卻並不能讓朝中的御史言官們“滿意”,他們一邊在孫嘉誠的府上開設靈堂用以祭奠,一邊又在不斷彈劾年羹堯。

    但是,能夠如此明目張膽地公開質疑雍正,一心要將年羹堯置於死地的官員們畢竟還是少數,王宮貴胄、軍機大臣以及六部言官,對於他們的這種舉動紛紛敬而遠之,這其中就包括了此時的上書房首輔大臣張廷玉。

    而關於張廷玉沒有前往祭奠孫嘉誠的理由,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去了很多人”,於是才“決定不去了”,可也正是這樣一句簡單的回答,不僅道出了張廷玉內心的擔憂與無奈,同時也更是在給雍正提醒,讓他必須對於此事加以重視。

    孫嘉誠府上開設了靈堂,但卻沒有朝中大員到場祭奠。

    孫嘉誠的死,可以說是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這其中也包括雍正。

    在雍正看來,孫嘉誠是自己安排到年羹堯身邊的,目的是要幫助自己推行“新政”,即便是他與年羹堯之間的矛盾再尖銳,年羹堯對他再不滿意,可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顧及到雍正的顏面,年羹堯也不應該以如此極端的方式,擅自做主殺掉了孫嘉誠。

    此時的雍正對於年羹堯已經不僅是徹徹底底的失望,而是深深的絕望。

    於是,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安排嶽鍾琪接替了年羹堯的位置,同時將年羹堯調離了西北大營,就此貶謫為杭州將軍。

    然而,雍正的舉動並不能讓朝中的御史言官們滿意。

    就在孫嘉誠頂住所有壓力彈劾年羹堯,並在午門外跪地求雨的時候,不少御史言官們都選擇了站在孫嘉誠一邊,原因就在於這些官員們也確實非常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只是他們沒有孫嘉誠的膽量敢於直諫,而當他們看到孫嘉誠有著如此的膽識和氣魄的時候,內心中既是欣喜,又是無比的欽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原本就在御史言官中聲望極高的孫嘉誠,更加為眾人所愛戴。

    再加上在此之前,孫嘉誠主動勸諫張廷玉“大義滅親”,又曾在御前會議上公開抨擊八阿哥胤禩的“新錢弊端”,使其早已是聲名在外,於是乎,將此時的孫嘉誠稱為御史言官們的領袖也是絲毫不為過的。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對孫嘉誠之死,這些御史言官們不僅僅是傷心與悲痛,更是極度的憤慨,況且在此之前,他們就對年羹堯有著諸多的不滿,這樣一來,他們已然擺出了一副鬥爭到底的架勢,勢要為孫嘉誠討回一個說法。

    然而,御史言官們的舉動,並沒有得到朝中大員以及王宮貴胄們的影響,畢竟,這些人也有著自己的顧慮。

    一方面,雍正與年羹堯的關係太特殊了,誰也不知道雍正對於年羹堯真正的態度是怎樣的。

    年羹堯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主僕關係”,不僅如此,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還嫁給了雍正,並且已經被封為了皇貴妃,他與雍正之間也就此結下“親緣關係”。與此同時,年羹堯在“九子奪嫡”中就站在雍正一邊,為雍正順利奪得皇位是立下汗馬功勞的,而在雍正登基之後,更是率領大軍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幫助雍正徹底穩固了皇位。

    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在處置年羹堯的時候可謂是頗為小心的,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背上“誅殺功臣”的罪名,也不想親手處置這位輔佐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功臣”,所以雍正才會像“擠牙膏”一樣,一步步的年羹堯,而不是就此殺掉或者一擼到底。

    於是乎,雍正的做法也讓不少官員們犯了難,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雍正是不是真的想要徹底除掉年羹堯,也不知道年羹堯會不會再有東山再起的一天,所以這些朝中大員以及王公貴胄們紛紛採取了觀望態度,生怕事情出現轉機。

    而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前去祭奠,無疑是在打雍正的“臉”。

    在此之前,雍正將年羹堯奉為了自己的“恩人”,並且對其大加封賞。而如今,年羹堯因為擅殺了年羹堯而被雍正處置,如果在這個時候祭奠孫嘉誠,豈不是對雍正此前的一系列決定和安排的質疑與批判,不僅是狠狠的打了雍正的“臉”,更會讓雍正非常下不來臺。

    既然能夠在朝堂上位居高位,就不可能沒有一點“政治覺悟”,更不可能不擔心自己的未來,畢竟誰也不確定雍正日後會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遷怒於自己,所以保持沉默,不去祭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張廷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既道出了苦衷,又是在給雍正提醒。

    雍正得知了御史言官們在孫嘉誠府上開設靈堂的事情,於是便詢問起了張廷玉。

    “聽說他們在為孫嘉誠設祭,你為什麼沒去?”

    張廷玉只是簡簡單單地回了一句:

    “臣本來是要去的,聽說去了很多人,臣決定不去了。”

    然而,也正是這句話,張廷玉卻以此表明了三重含義。

    首先,張廷玉對於前往祭奠孫嘉誠,是有顧慮的。

    張廷玉說他“本來要去”,這是真心的,這既是出於他和孫嘉誠之間“亦師亦友”的深厚交情,同時他更是對於孫嘉誠的精神品質深感欽佩。

    然而,張廷玉本人卻又不能去。一方面,前文中所提到的絕大多數官員們的擔憂和顧慮,也是張廷玉所要考慮的;另一方面,張廷玉身為內閣宰輔,軍機大臣,他的出現無疑會讓這些御史言官們產生“誤解”,從而會更加猛烈的彈劾年羹堯,屆時雍正將面臨更大的輿論壓力。

    其次,張廷玉說“去了很多人”,無疑是在強調事情的嚴重性。

    這裡的“很多人”,既是事實,又是泛指,意思就是告訴雍正,同情孫嘉誠的人有很多,但是還有更多的人想要看到年羹堯伏法,也就是說在這件事情上,朝堂上的官員們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如果雍正還不有所表示,那麼不僅僅會讓官員們寒心,更是會喪失官員們的信任與支援,而這也將動搖皇權統治的根基,雍正對於這件事情不得不重視起來了。

    再次,張廷玉這麼說,實際上也是在向雍正請旨。

    謝濟世在孫嘉誠的靈位前這樣說道:

    “諸位,到目前為止,王公貝勒一個人沒來,軍機大臣一個人沒來,六部九卿的堂官一個人沒來。看起來,一個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威嚴赫赫!我就不信,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一至於斯!”

    可見,即便是雍正沒有對孫嘉誠之死有所表示,那麼也應該讓王宮貴胄以及朝中的大員前往祭奠,如若不然,不僅將削弱雍正的皇權威嚴,就連張廷玉這些重臣的權威也將遭受極大的削弱。

    所以,張廷玉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向雍正建議,如果任由事態繼續發展,那麼後果將會非常的嚴重。

    八阿哥胤禩跪拜孫嘉誠,讓雍正最終“鬆口”。

    就在謝濟世等人還在為沒有王宮貴胄和朝中大員前來祭奠孫嘉誠的時候,八阿哥胤禩出現了孫嘉誠的靈堂之上,並且用“跪拜”的方式祭奠了孫嘉誠。

    胤禩此舉,無疑給了雍正巨大的壓力。

    一來,胤禩當眾這樣的舉動,無疑將讓這些御史言官們對其是愈發的欽佩,特別是孫家成在此之前還曾公然頂撞過胤禩,這更昭顯了胤禩的大度和豁達,而這便與雍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來,胤禩是第一個到場的“大人物”,並且用跪拜的方式祭奠孫嘉誠,也進一步抬升了其在御史言官們心中的地位,胤禩此舉可謂是起到了延攬人心的作用,日後也將會更容易獲得這些人擁護與支援。

    三來,胤禩的到來,也給了這些御史言官們以極大的信心和勇氣,畢竟胤禩當時擔任的是“總理王大臣”,這樣一來,朝堂上對於年羹堯的彈劾也將愈發的激烈。

    四來,胤禩此舉也算是逼著雍正要表明自己的態度,不然的話,雍正將會陷入愈發不利的輿論環境,其皇權威嚴也將會遭到進一步的削弱。

    於是,雍正只得下旨,讓張廷玉、馬齊、隆科多等人一同前往祭奠孫嘉誠。

    “既然廉親王都這麼禮敬忠臣,你們也犯不上有什麼忌諱,都去,給孫嘉誠上香。”

    或許這個時候,雍正才真正明白了張廷玉此前一番話的含義,只不過,讓胤禩來了個“捷足先登”,出盡了風頭。好在雍正知道“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道理,也算是儘可能地替自己,同時也是替這些王公大臣們保全了權威和聲望吧。

  • 7 # 誰是我知心

    去的人太多一方面是說清流黨的人多,一方面也是說朝中有很多人想借著祭奠孫嘉誠之際把事情搞大逼雍正殺掉年羹堯,進而逼雍正廢掉新政,這其中不乏八爺黨在中作梗。

  • 8 # 回籠覺主Max

    需要明白的是,去祭奠孫嘉淦的人目的都是什麼。這裡面也有幾類。最無害的是孫的朋友,但這類人少。最多的一類,是清流和八爺黨的人,借孫嘉淦的死,逼雍正殺年羹堯,勾結朋黨引發政潮。也就是說去的人各有目的,而且這時候雍正殺不殺年羹堯在他自己,而不在大臣們想讓他殺。越是逼雍正,雍正越反對。張廷玉這時候去祭奠,很有可能被人誤解他的意圖甚至是進行意見綁架,從而被迫反對雍正,這是老狐狸張廷玉不想看到的。也為後面雍正問了張廷玉的看法,張廷玉所言能被雍正採納做了鋪墊,因為對手的意見不能聽,自己人的意見可以聽,張廷玉不會站隊到對面。

  • 9 # 殘茗味甘

    軍機處大臣很忙,五更上朝後還要閱讀批覆很多六部及各省道府縣的檔案和落實皇帝的批覆!辦公廳沒發孫家誠追悼會的通知張廷玉當然大可不去,但不能不瞭解情況!有人串聯送花圈和有煽動性的輓聯和詩抄~還有人演講。表面懷念孫嘉誠實際針對年羹堯其實對映雍正!張廷玉敢去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當官的弟子或曾經從過政的弟子都有誰,能否詳細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