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er86
-
2 # 臨石觀海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什麼沒有如袁紹起兵成為諸侯?
東漢末年,天下動盪,各方勢力乘勢崛起,相互攻伐,都希冀在這亂世之中建功立業,而袁紹袁術兄弟更是憑藉四世三公家世的光環的加持,迅速壯大,成為東漢末年舉足輕重的豪強。
而同樣四世三公的楊家卻沒有起兵成為諸侯,這是何原因呢,其一是因為當時的楊家青黃不接,錯過了佔地為王的時機,其二是因為事在人為,不是每個織蓆販履的都能成為劉備,也不是每個四世三公都會成為諸侯。袁氏能同時出二個諸侯,不僅是憑藉了家世,更是因為他們庶嫡之爭的推動,相互拆臺,又相互成就。當然,這也是他們滅亡的原因之一。
頂級豪門弘農楊氏弘農楊氏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少有的名門望族,自楊喜靠抱項羽大腿封侯起,楊家歷經千年不衰,用能人輩出都不足以描述其輝煌。而到了東漢末年,楊家的標籤是四世三公,其聲望比之同樣四世三公的袁氏更勝一籌。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後漢書》
那麼為什麼同樣的四世三公,袁紹,袁術起兵成了諸侯,而楊家卻沒有動靜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在群雄並起,紛紛創業之時,楊家老的老,小的小,沒有當打之年的人才董卓進京,有志之士紛紛離京自立,乘亂割地,曹操,袁紹,袁術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後有個細節就是這群如狼似虎打天下的人都是在如狼似虎的年齡,當時的曹操三十四五歲,而作為曹操的小夥伴,袁紹也正是時候,而當時楊家的新一輩俊傑,楊彪之子楊修才十四五歲。
因此就算楊修有野心做諸侯,也只能徒呼晚生了二十年,而當楊修成為一位真漢子時,天下已經過了可以憑家世做諸侯的紅利期,所以楊修也只能乖乖的為曹老闆打工了。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三國志》
四世三公不是成為諸侯的必要條件,庶嫡之爭才是袁氏兄弟成為諸侯的動力袁紹袁術兄弟為什麼會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這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這對兄弟是東漢末年的一對活寶,相互拆臺又相互成就。
兩人雖都是四世三公的背景,但還是有本質區別的,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子,袁紹為了抹掉庶出的劣勢,透過守孝六年,廣交名士等手段來提升自己的聲望,而在為大將軍何進效力時,也積極的出謀劃策,向權力中心靠近,最後何進雖然大意身死,但袁紹還是透過誅除宦官而贏得了至高的榮譽。
而當時的袁術也不甘落後,火燒南宮九龍門,追殺十常侍,同樣奮勇爭先,人氣也是相當高。而這些都為兄弟倆以後的創業提供了良好的人緣基礎。
而當董卓入京為禍,這哥倆都親眼目睹了朝堂的烏煙瘴氣,當然同時也喚起了自立門戶,為家族爭光,從而來證明誰才是袁家最有前途的人,於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跑路,打野發育去了。
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三國志》
總結:綜上所述,雖然同樣貴為四世三公,楊氏之所以沒有起兵做諸侯,一來是因為當時的楊家人才青黃不接,錯過了時機,二來四世三公雖然高貴,但不是做諸侯的必要條件,事在人為,而袁氏出了兩個諸侯有很大原因是兄弟兩相互攀比,都想建功立業而促成的。 -
3 # 仁者厚德載物
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為首的六十萬漢軍,與項羽為首的十萬楚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爆發激戰。這場戰役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改變了一個小人物的命運。
這個小人物名叫楊喜,華陰人(今陝西潼關縣),垓下之戰爆發前,他作為騎兵小隊隊長,隨劉邦軍出發。劉邦為了激勵士氣,許諾取項羽首級者,賞千金,封萬戶。
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烏江而告終。受到劉邦重賞的刺激,漢軍官兵一擁而上,搶奪項羽的屍體。漢軍自相殘殺,死傷數十人後,最終項羽的屍體被分為五塊,五人各分得一塊,其中楊喜得到了項羽的一條腿。
劉邦大喜,兌現承諾,楊喜被封為赤泉侯,食邑1900戶。從此,楊喜出入廟堂,高官厚祿,奠定楊氏家族繁盛的基礎。
楊喜死後,楊氏家族默默無聞,不見經傳,直到曾孫楊敞出現。楊敞娶了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為妻,同時權臣霍光很欣賞他,一路提攜,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以及丞相,是楊氏家族首位宰相,也是弘農楊氏的始祖。
楊敞的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越國公楊素及子楊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后等。
至於東漢末年,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紹、袁術都成了稱霸一方的諸侯,而楊彪、楊修卻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臣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楊家人才青黃不接。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袁紹、袁術、曹操等都是三十多歲,正是打天下的黃金年齡,而楊彪已經年近半百,楊修只是十幾歲的少年。
其次,與家風有關。楊彪儒門家學,自幼受到薰陶,正統的儒門子弟,是循規蹈矩的文臣,不像曹操袁紹袁術等都是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好勇鬥狠,而楊彪忠君思想佔據主導,做不出對抗皇帝的事,在東漢末年亂世,曹操袁紹袁術這些手握重兵的武將顯然比楊彪楊修這樣滿腹經綸的文臣更具優勢。所謂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曹操殺害了孔融崔琰婁圭許攸邊讓包括楊修等很多文臣就是證明。
第三,楊彪雖然地位很高,在漢獻帝時期擔任三公,但一直在中央任職,袁紹等諸侯討董卓時,楊彪正在洛陽任職,沒有機會出至地方,其子楊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沒有割據地方的可能。
第四,等到楊修成年,雖然楊修聰明過人,才華橫溢,但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楊修失去了成為諸侯爭霸天下的機會,只能給曹操打工。
第五,楊修雖然才華橫溢,是曹操的主要謀士,但楊修主要負責曹操集團的後勤,相當於劉邦集團的蕭何,軍事才能沒有得到鍛鍊與發揮。
第六,楊修鋒芒畢露,多次說破曹操心思,沒有司馬懿那樣韜光養晦,楊修因此引起曹操嫉恨,動了殺機。而司馬懿雖然也被曹操懷疑有野心,但司馬懿謹言慎行,讓曹操抓不到把柄。
第七,楊修投靠同樣文采飛揚但缺乏政治手腕的曹植,而司馬懿投靠奸詐多謀的曹丕,最終曹丕保護了司馬懿,而楊修遭遇殺身之禍,被曹操殺害。
-
4 # 優己
這個所謂的四世三公其實用途並不是那麼有用,有點像雞肋,當你有兵有將的時候這個四世三公就像開平方一樣可以放大你的實力,但是如果你只是有名沒兵,漢獻帝也被追得跟狗一樣,而有兵的那些太守刺史縣令什麼的即便沒有爵位也是牛逼哄哄的。
在當時,袁家能夠崛起當諸侯主要還是因為武將出身。比如我們看的袁紹本人,他是何進設立的西園八校尉之一,這可是東漢最精銳的禁衛軍,而袁紹在跟董卓吵架之後出逃,他也是外任去當太守,當太守自然就有兵有將了。
至於袁術,袁家大部分的勢力是由袁術發展的,當時袁術運氣好,剛好出任了南陽太守,南陽郡是當時最大的郡,單單人口就達到了200多萬人,錢多糧多,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
5 # 神兜兜三國
什麼楊家也是四世三公呀?
“四世三公”的袁家,也稱之為“四世五公”。是指連續四代,每一代人中,都有當到過“三公級別”的,故稱之為“四世三公”,而且,這四代人中,共有五個人擔任過“三公級別”,故又稱之為“四世五公”,四代人,不僅每代都有“三公級別”的官員,而且還是五個人擔任過“三公級別”的,故《三國志》中,劉備將豫州汝南郡的袁家稱之為“四世五公”。
這裡的“四世”,是指連續的四代。
“三公”,是指“位列三公級別的官員”,在漢朝,“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位高官,和“三公”平起平坐的,還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按照這個語意,那楊家,根本稱不上“四世三公”,最多稱之為“一世三公”。
弘農郡楊家,幾輩子才出了一個“三公”,斷續的,甚至還隔了一個朝代。
其次,那個楊修,只當了丞相曹操的丞相府衙內的“倉曹屬主簿”,還不是丞相曹操的主薄,是丞相府衙內的“倉曹”部門的文書主薄而已,倉曹部門的主管叫“掾”,楊修是丞相府衙內的倉曹部門的文書,這個級別是很低的,和“三公”級別相差太遠了。
最後,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在董卓死後、呂布被趕出長安後,在李傕、郭汜執政後期,才當上“三公”級別的“太尉”的,興平元年(194年),當上了太尉,”秋七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董卓執政時期,他甚至連“九卿”都不是。我在前幾天,寫過《三國楊修死得不夠精彩,小秘書挑戰大謀士,奪嫡大戲沒上演》一文,詳細寫到過楊彪、楊修父子兩人的官職,可以參看。
《三國志》
《後漢書》
-
6 # 香姐逛歷史
漢末三國初期,有兩個門庭顯赫的“四世三公”家族,一個是袁紹所屬的袁氏家族,一個是楊修所屬的弘農楊氏家族。袁紹發展成了擁兵數十萬的北方諸侯,楊家卻顯得門庭寥落,楊修只是曹操手下一個主簿,並未成為諸侯,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首先說說這“不肖子”不等於“不孝子”,說的是袁紹、袁術一點不像他們的長輩或祖先汝南袁家從袁安開始,世世代代以儒學而傳家,這和弘農楊家從楊震開始以儒學傳家是一樣的,楊震甚至有“關西孔子”的名頭。
東漢自劉秀開國後,雖然不殺功臣,但是把功臣們都趕回家去享受去了,不讓他們掌握朝政。於是,一大批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被提拔起來,和東漢的皇帝、東漢的外戚、乃至於東漢的宦官們一起來掌控朝政。這些傢伙大多被稱為清流,袁家、楊家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四世當到了三公的高位,門生故吏滿天下。
這兩家最厲害的不光是代代三公,主要在於這兩家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很受尊重,而且這兩家還有好些人曾經錄尚書事,不但有著三公和清流的虛名,而且曾經掌控著東漢朝廷的最高實權。
到了漢末,楊家與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兩家的追求和他們的後輩卻大不相同。
歷史記載:袁紹、袁術兄弟都好任俠,遊走於朝野之間,喜歡搞政治小集團。而楊家的子孫們依舊在朝廷當中,做著他們只以為清高的規諫皇帝的事兒。而後來著名的楊修,此時還沒長成大人咧。
也就是說,袁紹、袁術兄弟都拋開了儒學的祖業,成了半個江湖人士,這兩個不肖子讓他們的叔父袁隗極為擔心,拼命讓這兩個傢伙回朝廷任職,想把這兩個傢伙放在自己的監控之中。而楊家呢,顯然沒有這種人物。
二、楊家大概是有當聖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們的祖先楊震既有關西孔子的美稱,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後還能招來大鳥的悲鳴話說漢靈帝時期,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問楊家的子孫楊奇說:“朕與漢桓帝相比怎麼樣?”那漢桓帝早漢靈帝一任,當時已經是眾口一詞的昏君了,楊奇打趣道:“陛下和桓帝,真的一個是唐堯(堯帝)、一個是虞舜(舜帝),不遑多讓啊!”楊奇表面上誇桓帝、靈帝是堯舜一樣的聖君,實際上說他二人荒淫無道彼此不遑多讓。靈帝怎麼能聽不出來,於是這位昏君也語帶雙關:“你脖子夠硬,死後一定會像你祖先一樣招來悲鳴的大鳥的。”
話說這個楊震,生前不但享有關西孔子的美稱,也有像孔子一樣要實現偉大政治抱負的追求,結果終於被陷害服毒而死。據說他死後,有一隻兩三米高的大鳥到他葬所悲鳴,直到他下葬後這才飛去。
曾經,有人給送來賄賂,說是:“沒人會知道。”楊震卻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敢說沒人知道。”楊震的確是一位愛惜自己羽毛的人,於是,楊家的子孫,大多與他為人處世的的方式相同。
在朝局中,楊家的處事方式顯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說更耿直、正直,直到楊修的老爹楊彪時期,其家風、為政作風依然如此。
而袁家,到了袁紹、袁術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時代,他們更接近於圓滑的官僚,少見正直、耿直的風氣。
三、因此吧,楊家沒和袁家一樣成為諸侯,一是理想追求不同,二是朝野實力不同,三是人物機緣的問題1、拋開袁紹、袁術這種有王霸之志的人來說,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夠在任何時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楊家的追求,更多表現為一種儒家骨節的踐行理想,直到楊彪的時代,依然有一種傲骨,居然敢對曹操怒目而視。楊修的死,除了楊修自己的問題,從楊彪對曹操的態度來看,楊彪未必沒有責任。
2、楊家和袁家都四代人位列高位,然而讓人奇怪的是,與袁家在地方上有許多有實力的門生故吏相比,楊家的門生故吏似乎並沒有太多掌握地方權力。當楊彪在朝中與董卓,與李傕,乃至於與曹操對抗時,他更多表現為清流中的聲望的支撐,而不是地方上的軍事實力。袁家則大不相同,冀州的韓馥、河內的王匡等人,都是袁家的鐵桿,乃至於董卓、丁原等人,背後似乎也隱約可以看到袁隗的影子(雖然袁隗後來死於董卓之手)。
3、說起機緣的問題,這其中有很多個例。亂世一句名言叫“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袁家的袁隗、袁基等人,因為身處朝廷,結果被滅族,逃出去的袁紹、袁術都成了諸侯。而楊家的楊彪父子,大約一直都在皇帝身邊,數度陷入險境,因為他們巨大的名聲,這才屢屢僥倖逃過,還談什麼諸侯。
更何況,楊家人的年齡結構有些不合適。東漢大亂時,比袁紹、曹操等人大約大十多歲的楊彪已然是東漢核心高官,而袁紹、曹操等人正處於進退都可的中層。而楊彪的兒子楊修呢,又比曹操、劉備等小一輩,大約是孫策、周瑜同齡的。你要讓儒學世家出身的楊修像江東虎子孫策一樣去開創基業,那豈不是太難了。
順帶說一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自認為是弘農楊家之後,這個東西還真不好證明,南北朝、隋唐時代許多高官之家都自認漢朝名門,楊忠的做法也不算新鮮。
所以在當時那個時代,楊氏顯然不如汝南袁氏風光了。從這就可以看出,跟滑頭的汝南袁氏相比,弘農楊氏實在是太老實了,一直都在試圖維持著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試圖維持著楊氏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以致最後與漢朝一起沒落了。直到西晉時期才再度因楊駿的得勢而短暫崛起。
-
7 # 未濟
三公指司空、司徒、太尉。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擔任三公的職位,在東漢末年有兩個家族達到了這樣的成就,一個是我們都知道的袁紹、袁術的袁家,還有一個就是被曹操殺掉的楊修代表的楊家。
弘農楊家,秦末本起於武家(楊喜:分得項羽屍體的五人之一),東漢卻從文(楊震,楊修),到北朝末期又迴歸武家(楊忠、楊堅)。楊修的父親楊彪、祖父楊賜、曾祖父楊秉、高祖父楊震都做到了太尉。
到了漢末,楊家與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兩家的追求和他們的後輩卻大不相同。袁紹、袁術兄弟都好任俠,遊走於朝野之間。而楊家的子孫們依舊在朝廷當中,做著他們只以為清高的規諫皇帝的事兒。而後來的楊修,此時還沒長成大人。袁紹、袁術兄弟都拋開了儒學的祖業,成了半個江湖人士。顯然,他倆的性格更適合漢末亂世建立一番功業。
楊家大概是有當聖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們的祖先楊震既有關西孔子的美稱,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後還能招來大鳥的悲鳴。在朝局中,楊家的處事方式顯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說更耿直、正直,直到楊修的老爹楊彪時期,其家風、為政作風依然如此。而袁家,到了袁紹、袁術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時代,他們更接近於圓滑的官僚,少見正直、耿直的風氣。
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夠在任何時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楊家的追求,更多表現為一種儒家骨節的踐行理想,直到楊彪的時代,依然有一種傲骨,還是敢對曹操怒目而視。
楊彪一直在中央任職,基本上算是未出河南三輔之地,諸侯討董時,他正在洛陽任職,沒有機會出至地方,其子楊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沒有割據的可能。等到楊修成年,諸侯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失去了成為諸侯的機會,只能給別人打工。董卓亂政後導致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而汝南袁氏出了袁紹、袁術、以及袁遺三個諸侯,勢力遠超弘農楊氏,以致後世很多人只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忽略了還有一個弘農楊氏。
楊家一直是大漢的忠實支持者,他們只想輔佐君王,只想繼續延續自己正直的家風。何況當時楊家沒有在地方任職,沒有自己的割據勢力,也沒有藉助自己的影響力來做一番事業,是楊家自己沒選擇這條路。 -
8 # 榮耀歷史
何謂四世三公?
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後來泛指高位。
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擔任三公的職位,在東漢末年有兩個家族達到了這樣的成就,一個是我們都知道的袁紹、袁術的袁家,還有一個就是被曹操殺掉的楊修代表的楊家。
楊修的父親楊彪、祖父楊賜、曾祖父楊秉、高祖父楊震都做到了太尉,所以被稱為四世三公,其祖上楊敞做過西漢丞相。楊家的發跡始於楚漢相爭,其先祖楊喜搶得了項羽屍體的小腿,被封為赤泉侯,自此楊家開始顯赫,並且稱為中國封建王朝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其後代之一就是隋文帝楊堅!
所以說要比家世,楊家還在袁家之上。
為什麼楊家沒有出現軍閥?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擁有一郡之地便可以起兵逐鹿中原,曹操、袁紹都是回到自家地盤振臂一呼,馬上就能聚攏數千人馬,那麼楊家為什麼不行?
1、當代家主楊彪忠心於大漢王朝
在此亂世之中,如果說還有人死心塌地忠於漢朝的話,楊彪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
楊彪時刻陪護在漢獻帝左右,董卓亂政時他據理力爭,保全皇帝尊嚴;李傕郭汜作亂時他冒著生命危險護送漢獻帝出逃;到了許都,在曹操的威逼之下楊彪也是寸步不離漢獻帝,直到曹操將其下獄;獲釋之後,胳膊擰不過大腿,他便稱疾不出,至死都不為曹操出一份力。
正是這樣的忠誠,讓楊家沒有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勢力。
2、楊家未到地方任職
楊彪這一代兄弟有楊琦、楊眾,三人都是在京任職,在東漢末年,朝廷衰落,京官已無往日風采,作威作福的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太守、州牧,他們有錢、有權、有兵。
反觀袁家,袁紹、袁術見勢不對,都跑出了京城,袁術回到袁家根據地汝南,招兵買馬,袁紹則是跑到渤海當太守,也開始積聚力量。
所以未任職地方的楊家就失去了起兵的先決條件。
3、楊修和袁紹不能比
袁紹,作為失敗者被很多人輕視,但是他從袁家的庶出,小小的渤海太守,最終統一河北,擁有四州之地,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若不是官渡之戰,這個天下是不是曹操的還不好說。就憑這些功績,袁紹就當得起亂世梟雄的名聲。
反觀楊家的新生代楊修,留給世人的感覺就是小聰明不斷,大智慧沒有,只會舞文弄墨,哪懂文治武功?所以只能依附於曹操,最後還被曹操砍了腦袋。兒子被曹操砍了,楊彪也是不敢多說一句。如此柔弱,怎麼能當得了曹操、袁紹這樣的梟雄呢?
-
9 # 三國逐夢
三國早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出盡風頭,袁術、袁紹兄弟相繼成為最強諸侯,儘管最終都失敗,但也聞名於後世。
在同一時期,能夠和汝南袁氏相提並論的家族,唯有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弘農楊氏,甚至其名氣更在袁氏之上。
先說弘農楊氏的歷史。其祖上可以追溯到誅殺項羽有功而封赤泉侯的楊喜,西漢中期是昭帝時丞相、安平侯楊敞,到了東漢,弘農楊氏起於大儒楊寶,雖然楊寶一生未出仕,但名聲卻很大,受到光武帝劉秀的禮遇,還是成語結草銜環中“銜環”的主人公。傳說因其救了一隻黃雀,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報恩,給楊寶四枚白環,意喻“子孫潔白,位登三事(三公)”,果然從楊寶之子楊震到玄孫楊彪,連續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
這當然只是個神話傳說,但傳說極廣,大概也是人們對善惡有報的一種願想。楊震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留下暮夜卻金的傳說,即所謂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後相繼任司徒、太尉,晚年不被皇帝所喜,受到誣陷遣返回鄉,飲鴆而亡;其子楊秉,清正廉潔,“計日受俸”,曾當過漢桓帝的授業老師,擔任過太尉,後病亡;楊秉子楊賜,也曾教授過漢靈帝,陸續擔任過司空、司徒、太尉,病亡後追封驃騎將軍,皇帝為之穿喪服,三日不朝(也可能是劉宏想偷懶)。
最後一位,就是楊賜的兒子楊彪了。楊彪也是少年揚名,察孝廉、舉茂才,後入朝為議郎,參與過《東觀漢記》的續寫,任京兆尹時,揭發黃門令王甫的貪贓行為,使其被定罪誅殺。楊賜死於中平二年(185年),亂世已有跡象,楊彪繼承了楊賜臨晉侯的爵位。他和袁紹曹操處於同一個時代,大了約十餘歲。弘農楊氏之所以沒有像汝南袁氏那樣起兵成為一方諸,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楊氏家族人丁不旺。弘農楊氏,記載中楊震還有幾個兒子,但楊秉一脈傳下來,就只有楊賜一人,然後到楊彪、楊修乃至再下一代,也是獨苗(不排除未被歷史記載的可能)。作為四世三公的主脈,人丁不旺,自然就不願意去冒險,而是留住朝廷。
二、和楊彪的個人經歷有關。儒門家學,自幼受到薰陶,正統的儒門子弟,循規蹈矩,不像曹操袁紹都是問題兒童,儒學之外,沒有接觸到其他東西,忠君思想佔據主導,做不出對抗皇帝的事。
三、楊彪一直在中央任職,基本上算是未出河南三輔之地,諸侯討董時,他正在洛陽任職,沒有機會出至地方,其子楊彪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沒有割據的可能。
四、等到楊修成年,諸侯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失去了成為諸侯的機會,只能給別人打工。
董卓亂政後導致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而汝南袁氏出了袁紹、袁術、以及袁遺三個諸侯,勢力遠超弘農楊氏,以致後世很多人只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忽略了還有一個弘農楊氏。
僅代表個人觀點。
-
10 # 談古論金
所謂『四世三公』就是指家族中有四代人連續地擔任了『司徒』、『司空』、『太尉』這三個被稱為『三公』的職務,在東漢,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紹、袁術都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而楊彪、楊修卻並沒有這樣,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臣。
原因何在呢?
第一是家風不同。
袁安的玄孫袁閎(袁安是袁紹袁術的高祖父)曾經說過這話:
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郤矣。桓靈時期開始,原來與楊家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學而優則仕的袁家轉變了家風,也就是『史稱的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因此逐漸透過門生故吏培植實力,最終成為了一方諸侯,覬覦神器。
第二是路徑不同。
擔任丞相曹操主簿之職的楊修負責曹操的內外軍國之事,在曹操諸子的奪嫡之爭中支援曹植,本身的目的也是追求自己與家族的權力提升,但是這個路徑與袁紹、袁術透過招兵買馬自立為一方之主不同,總體上可以說是作為輔佐依傍主公,因人成事,這就是路徑不同。
-
11 # 星火辰
一、首先說說這“不肖子”不等於“不孝子”,說的是袁紹、袁術一點不像他們的長輩或祖先
汝南袁家從袁安開始,世世代代以儒學而傳家,這和弘農楊家從楊震開始以儒學傳家是一樣的,楊震甚至有“關西孔子”的名頭。
東漢自劉秀開國後,雖然不殺功臣,但是把功臣們都趕回家去享受去了,不讓他們掌握朝政。於是,一大批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被提拔起來,和東漢的皇帝、東漢的外戚、乃至於東漢的宦官們一起來掌控朝政。這些傢伙大多被稱為清流,袁家、楊家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四世當到了三公的高位,門生故吏滿天下。
這兩家最厲害的不光是代代三公,主要在於這兩家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很受尊重,而且這兩家還有好些人曾經錄尚書事,不但有著三公和清流的虛名,而且曾經掌控著東漢朝廷的最高實權。
到了漢末,楊家與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兩家的追求和他們的後輩卻大不相同。
歷史記載:袁紹、袁術兄弟都好任俠,遊走於朝野之間,喜歡搞政治小集團。而楊家的子孫們依舊在朝廷當中,做著他們只以為清高的規諫皇帝的事兒。而後來著名的楊修,此時還沒長成大人咧。
也就是說,袁紹、袁術兄弟都拋開了儒學的祖業,成了半個江湖人士,這兩個不肖子讓他們的叔父袁隗極為擔心,拼命讓這兩個傢伙回朝廷任職,想把這兩個傢伙放在自己的監控之中。
而楊家呢,顯然沒有這種人物。
二、楊家大概是有當聖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們的祖先楊震既有關西孔子的美稱,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後還能招來大鳥的悲鳴
話說漢靈帝時期,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問楊家的子孫楊奇說:“朕與漢桓帝相比怎麼樣?”那漢桓帝早漢靈帝一任,當時已經是眾口一詞的昏君了,楊奇打趣道:“陛下和桓帝,真的一個是唐堯(堯帝)、一個是虞舜(舜帝),不遑多讓啊!”楊奇表面上誇桓帝、靈帝是堯舜一樣的聖君,實際上說他二人荒淫無道彼此不遑多讓。靈帝怎麼能聽不出來,於是這位昏君也語帶雙關:“你脖子夠硬,死後一定會像你祖先一樣招來悲鳴的大鳥的。”
話說這個楊震,生前不但享有關西孔子的美稱,也有像孔子一樣要實現偉大政治抱負的追求,結果終於被陷害服毒而死。據說他死後,有一隻兩三米高的大鳥到他葬所悲鳴,直到他下葬後這才飛去。
曾經,有人給送來賄賂,說是:“沒人會知道。”楊震卻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敢說沒人知道。”楊震的確是一位愛惜自己羽毛的人,於是,楊家的子孫,大多與他為人處世的的方式相同。
在朝局中,楊家的處事方式顯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說更耿直、正直,直到楊修的老爹楊彪時期,其家風、為政作風依然如此。
而袁家,到了袁紹、袁術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時代,他們更接近於圓滑的官僚,少見正直、耿直的風氣。
三、因此吧,楊家沒和袁家一樣成為諸侯,一是理想追求不同,二是朝野實力不同,三是人物機緣的問題
1、拋開袁紹、袁術這種有王霸之志的人來說,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夠在任何時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楊家的追求,更多表現為一種儒家骨節的踐行理想,直到楊彪的時代,依然有一種傲骨,居然敢對曹操怒目而視。楊修的死,除了楊修自己的問題,從楊彪對曹操的態度來看,楊彪未必沒有責任。
2、楊家和袁家都四代人位列高位,然而讓人奇怪的是,與袁家在地方上有許多有實力的門生故吏相比,楊家的門生故吏似乎並沒有太多掌握地方權力。當楊彪在朝中與董卓,與李傕,乃至於與曹操對抗時,他更多表現為清流中的聲望的支撐,而不是地方上的軍事實力。袁家則大不相同,冀州的韓馥、河內的王匡等人,都是袁家的鐵桿,乃至於董卓、丁原等人,背後似乎也隱約可以看到袁隗的影子(雖然袁隗後來死於董卓之手)。
3、說起機緣的問題,這其中有很多個例。亂世一句名言叫“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袁家的袁隗、袁基等人,因為身處朝廷,結果被滅族,逃出去的袁紹、袁術都成了諸侯。而楊家的楊彪父子,大約一直都在皇帝身邊,數度陷入險境,因為他們巨大的名聲,這才屢屢僥倖逃過,還談什麼諸侯。更何況,楊家人的年齡結構有些不合適。東漢大亂時,比袁紹、曹操等人大約大十多歲的楊彪已然是東漢核心高官,而袁紹、曹操等人正處於進退都可的中層。而楊彪的兒子楊修呢,又比曹操、劉備等小一輩,大約是孫策、周瑜同齡的。你要讓儒學世家出身的楊修像江東虎子孫策一樣去開創基業,那豈不是太難了。
順帶說一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自認為是弘農楊家之後,這個東西還真不好證明,南北朝、隋唐時代許多高官之家都自認漢朝名門,楊忠的做法也不算新鮮。
-
1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在注重出身門第的東漢時代,能夠跟汝南袁氏相提並論的世家大族,就只有楊修所屬的弘農楊氏家族。弘農楊氏家族和汝南袁氏家族一樣,都是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而且弘農楊氏家族的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弘農楊氏就已經十分興盛,遠比剛剛崛起的袁氏家族聲望更大。
弘農楊氏力不從心東漢中期,楊修的祖先楊震擔任太尉的職務,楊氏家族在漢朝的權勢達到了巔峰。楊震去世之後,楊震的子輩、孫輩、曾孫輩都擔任過太尉的職務。因為太尉是三公之一,世人都稱讚弘農楊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
然而在楊修的父親楊彪擔任太尉的時候,興盛一時的楊氏家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由於楊氏家族一直重視文學教育,楊氏家族的成員中缺乏掌握兵權的大將。而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家族只有掌握了兵權,才能夠成就一番霸業,沒有掌握兵權的家族就只能繼續寄人籬下。
袁氏家族人才濟濟袁氏家族是東漢末年聲望僅次於楊氏家族的第二個家族,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前,袁紹在士族中的聲望就已經非常高。袁術年輕的時候喜歡結交豪傑,也是一個能夠在亂世掀起一番風浪的梟雄。事實上在董卓被呂布殺害後,袁紹和袁術一度是天下實力最靠前的兩大諸侯,如果袁紹和袁術不自相殘殺,曹操根本沒有機會崛起,天下很可能就歸屬於袁家。
反觀楊氏家族,除了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楊修外,基本沒有出現一個像樣的人才。在整個三國時期,楊氏家族都處於不上不下的地位,依靠著祖先積累下的名望勉強支撐。
楊氏家族比袁氏家族幸運從楊氏家族和袁氏家族的結局來看,楊氏家族要比袁氏家族幸運得多。由於袁紹和袁術組織反董聯軍,董卓將袁氏家族留在洛陽的成員全部殺害。後來袁紹和袁術先後被其他諸侯消滅,袁紹和袁術的後人也都在三國兩晉時期衰落,興盛一時的袁氏家族最終落幕。
相比之下,楊氏家族除了楊修得罪曹操被殺之外,大部分成員都在三國兩晉時期倖存下來。因為弘農楊氏是名門望族,在整個三國兩晉時期,弘農楊氏的成員都保留了士族身份,在曹魏和西晉政權中擔任官職。到了南北朝時期,弘農楊氏仍然是北方的名門望族。南北朝後期,弘農楊氏的後人楊堅建立了隋朝,最終統一了天下。
總結弘農楊氏沒有出現像袁紹和袁術一樣的諸侯,主要是因為在東漢末年弘農楊氏人才凋零,缺乏像袁紹和袁術這樣能力突出的領導者。當然從歷史的結局來看,弘農楊氏沒有出現像袁紹和袁術一樣的諸侯,未必不是一種幸運。在群星璀璨的東漢末年,無數梟雄都落得生死族滅的結局。假如弘農楊氏出現像袁紹和袁術一樣的人,弘農楊氏很可能會像汝南袁氏一樣一蹶不振,無法在南北朝後期東山再起。
-
13 # 風去了無痕D
除家世之外,還得家族中有出類拔萃的年輕輩才俊,然後打著家世大旗給自己養名望,如袁紹,正是如此。而楊家,有何人?
出不了雄才,空有家世,又有何用!論家世,誰能比漢獻帝?沒用啊!
-
14 # 馬輝1970
原因在於兩個世家大族的追求並不相同。當時弘農楊氏一直是大漢的忠實擁護者,對於楊彪而言,他是可以給大漢王朝陪葬的人,正因為楊彪從始至終都不願,也不會做一個權臣,因此他並沒有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只是默默地待在漢獻帝的身邊,就此為漢室陪葬,因而在漢室失勢的情況下,楊彪手中也沒有太多的權勢可言。
而袁氏則與楊氏截然相反,袁氏算是第一個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自袁安位高權重以後,袁家就走上了與其他世家大族截然不同的路,當時袁安與專權的外戚針鋒相對,藉此獲得了朝廷的倚重,逐漸成為朝堂上的領袖。後來宦官當權,袁家又繼續與宦官集團走得很近,等到了袁紹袁術兩兄弟這一代,他們就已經不再滿足於累世公輔了,而是準備謀求帝位。
正因為兩家的追求不同,在大漢將傾的情況下,楊彪依舊站在大漢這一邊,自然就沒有了勢力,而袁氏則想著要自立門戶,自然就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
回覆列表
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第一,當世人的能力不夠。
說起東漢的弘農楊氏,這也是個很牛掰的四世三公家族。早在楊震以及其孫楊賜擔任三公的年代,楊氏就敢跟宦黨對噴,並且還屢屢幹掉宦官。為了跟皇帝較勁,楊震甚至還服毒自殺了,他的死引得天下震動,弘農楊氏從此備受世人敬仰,被當時人敬稱為一門忠烈,世代賢良。而當時的汝南袁氏,不說也罷。其影響力與弘農楊氏差之甚遠。
不過當時間來到東漢末年時,兩家的情況就倒過來了,弘農楊氏偏保守,時任太尉的楊彪迷失在了既有體制內,保守的與東漢皇權相輔相成,不敢脫離皇權單幹。而他的兒子楊修和侄子楊亮跟他也是一個樣。所以楊氏也就錯過了單打獨鬥的機會。
其實楊亮的父親楊奇是個人才,他小時候就有志節,從不以家勢之名招搖過市。他年輕時交結英豪,門徒常有二百人,如果不是東漢末年他折騰不動了,他大機率也會有一番作為。不過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弘農楊氏在東漢末年事實上就是青黃不接,沒有人能脫離皇權而單幹。
再看汝南袁氏,雖然袁紹的叔叔袁隗跟楊彪也差不多,也迷失在了體制內,想的只是繼續維持四世三公的地位,沒有顛覆皇權的心思,導致最後被董卓滅門。但相比於楊氏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袁紹、袁術兄弟在當時真的是生對了年代。這兩位平時都是喜歡結識遊俠和義士的好戰分子,心裡面沒半點忠君愛國思想。東漢末年的亂世局面正對他們的胃口,再加上他們身上都頂著有家族光環,所以當董卓之亂,朝廷權威盡失後,二袁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順勢變為軍閥。(如果不是亂世因素,袁氏肯定仍然不如楊氏顯赫)
第二,志向不同。
關於志向追求,前面提到了,這裡展開講一下楊、袁兩家的志向追求。
汝南袁氏自從袁安登上三公之位後,就非常有功利心,袁安是這樣,他的兒子、孫子乃至曾孫輩也是這樣。而袁氏如此,其結果就是這個家族滑的跟泥鰍一樣,歷經東漢末年的所有政治變亂而不倒。比如大將軍梁冀執政時,袁安的曾孫袁成就與其結好。結果等漢桓帝誅滅梁冀時,第一個跑到梁家落井下石的就是袁成的堂弟,時任光祿勳的袁盱。
梁冀家族覆滅後,宦官勢力獨大,這個時候的東漢士族紛紛而起,對抗宦官,結果被宦官以黨錮之禍全部幹倒。而袁氏呢?袁家的袁逢和袁隗早就跟中常侍袁赦(太監)建立了關係非常好的關係,所以這場風波根本就沒燒到他們身上。
袁成、袁逢、袁隗是仨兄弟,三人分別抱兩派大腿,這真是絕了。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佟國維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佟氏一門能歷經三朝而不倒,就是因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絕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佟國維說的話,放在袁氏身上,非常合適。
到了東漢末年,皇權盡喪,袁氏再次尋找家族出路,施展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生存之道。比如當時袁術看出了東漢朝廷無以為繼的現狀後,就對袁紹說:“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
袁術的話,結合袁氏先前的生存策略:外戚得勢傍外戚;宦官得勢傍宦官。現在外戚宦官都不行了,連皇帝也不中用了,你認為袁氏應該會怎麼尋求出路呢?
自然乾脆反了唄,割據一方,當軍閥,乃至當皇帝,自己說了算。像這樣的家族,出了袁紹和袁術這兩個軍閥,奇怪嗎?一點不奇怪,太正常了。
再看弘農楊氏,當年楊震活著,就以自殺明志而名震天下,在士人階層中給弘農楊氏樹立起了一個極高的起點和社會聲望。此後弘農楊氏歷代後人都保持了清名,一直都家門嚴謹,立身甚正,絕不與外戚、宦官同流合汙,始終名節高潔。
比如楊震的兒子楊秉就堅決與外戚和宦官作鬥爭,大將軍梁冀屢次拉攏,他都決絕。楊秉稱病,拒絕與之合作。大太監單超為非作歹,他屢次彈劾。宦官以黨錮之禍打壓士大夫時,楊秉的兒子楊賜拼了命跟宦官鬥,差點被害。到了楊彪時,他直接殺了權傾天下的中常侍王甫(太監),一時名震天下。
董卓入京後,東漢帝國解體。世家大族紛紛尋找出路,汝南袁氏走到前臺爭霸天下,潁川陳氏、潁川荀氏自尋明主以發揮其政治理想,江南豪族,如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結境自守,根本沒有人關心朝廷社稷的安危。這個時候,只有以楊彪對代表的弘農楊氏還跟隨在漢獻帝左右,始終保持對皇帝的忠誠。楊彪為了護衛漢獻帝,差點遇害。
曹操迎奉漢獻帝后,看楊彪不爽,把他罷免為閒職,弘農楊氏在朝廷政治地位也被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荀氏取代。不僅失去了對政治的直接影響力,而且退出了政治核心。
所以在當時那個時代,楊氏顯然不如汝南袁氏風光了。從這就可以看出,跟滑頭的汝南袁氏相比,弘農楊氏實在是太老實了,一直都在試圖維持著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試圖維持著楊氏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以致最後與漢朝一起沒落了。直到西晉時期才再度因楊駿的得勢而短暫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