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秋葉飛揚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型別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衝擊的問題等。

    下面我們來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1.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老導演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迴歸 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才大氣粗又xx不堪的大陸電影製片廠的挖掘

    4.南韓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觀眾也開始腦殘了。

    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

    結果

    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這還用說嗎

    迴歸了 創作 環境 不自由了

    並不是說香港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限制創作

    而是整個潛意識的影響其實香港不光是電影衰落,電視、音樂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風光不再了。跟風太多

    沒有內涵

    粗製爛做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階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拼——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

    於是香港電影就這樣了。

    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內地。九十年代內地網際網路剛起步,我們啥也不懂。為迴歸和討好香港,政府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我們由於視野狹小,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更促使港片的發展。所以他們允許“良莠不齊”可以大膽創新。

    而現在香港已經迴歸了,政府就不需要額外“照顧”了,自然沒了優惠政策,且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也沒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歡香港武俠劇裡的配樂,現在才知道全是國外的)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總之,現在除了大導演拍港片,想發展就要依靠內地的金錢,也就受限制,不是純粹的了。 沒有人發現香港似乎到陳可辛之後幾乎就沒有新的成功導演誕生了嗎? 當然現在可能游乃海等出來了。 我認為本來香港電影就是一個東方的奇蹟,一個彈丸之地的香港理論上也不應該有如此發達的電影工業,他自己根本支援不來。中國的崛起開放,讓外華人能直接地瞭解中國不用透過香港這座橋樑,香港面對的市場已經改變了,再上90年代的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投資商銳減。爛透的商業電影工業又阻礙電影的轉型,這麼一折騰,把一大批不成熟的年輕的新銳力量都淘汰了,只剩下那幫老傢伙。越是老一套固步自封,電影的寒冬就越寒冷,不停的惡性迴圈最終導致香港電影的衰落。

    我認為是香港的迴歸,使一大部分有才華的演員導演通通移民了

    新一代的演員很多都是我們不怎麼接受的,這樣就給電影造成了一種真空狀態,加上內地市場的擠壓,很多香港演員把目標描上了內地這塊黃金地。在內地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也不敢說話 跟拍現實的片子了,於是大家就失去了興趣,繁華下流著的是跟我們一樣的沉寂,還有香港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無法取悅現在觀眾的口味,我相信只要香港電影可以重新進行定位以及轉型的話,內地電影是是沒有多大競爭力的。 1、盜版VCD、網際網路BT摧毀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關鍵的外銷市場(臺灣、東南亞)。

    2、電影人才流失,好萊塢、大陸挖走了許多電影香港電影專才(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吳宇森、袁和平、程小東、關錦鵬等)。

  • 2 #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歷史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只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麼多年的積澱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娛樂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裡,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鬆。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佈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係,成本這麼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娛樂。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遊動的道德標準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裡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衝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型別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裡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湧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裡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娛樂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社會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鐘,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制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迴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鬆,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臺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南韓,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中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準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蕩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裡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麼?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瞭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麼?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誌著大陸、香港、臺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湧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 3 # 藍音

    謝邀, 獨家認知,不可仿冒。 大家還記得八十年代初的港臺很普通一電視劇都會在內地引起風潮,在改革開放大潮的席捲之下的大陸影視如”久旱逢春雨”般應運而起了,一批批好的影視一茬接一荏誕生,不是人家衰敗,是我們的進步成長,接軌闖新了,你手裡有好東西你還稀罕不如你手裡的東西嗎?港臺就是進步慢或還是原來那樣,反而給人的感覺上認為是衰敗。港臺內大眾也想看內地滴好節目唄,所以他們就顯得人氣不足,看來你無論過去多麼馳名,你吃老本,不闖新,只是時間問題,早晚被人趕超。被人碾壓也別心裡不服,所以勇於闖新開拓,不停歇進取的腳步才是硬道理,才是未來長久之計。

  • 4 # 寅春2

    為了掙快錢,劇本不精益求精,什麼片熱一窩蜂去拍,劇本不行,全靠有名氣的演員來號召,結果不重視新演員培養,老演員人們都看膩了。這就是港片青黃不接衰敗的原因!

  • 5 # 恆者通芳

    如果把港臺影視看作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那麼依照標準的生命週期分析,她同樣在市場行為中會經歷發展、成長、成熟、衰退幾個階段。談到衰敗時,人們通常回憶當年的成就,也就是成長、成熟階段的輝煌。港臺影視為世人矚目,也是必然產物,作為上世紀60年代“亞洲四小龍”裡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從經濟實力、社會環境方面提供了影視發展的經濟條件;東南亞區域為數眾多的華人觀眾是港臺影視被迅速接受的消費基礎;60年代到80年代優秀的編劇、導演、演員等人才輩出,是豐富優質的創作源泉。

    生命體沒有保持長青如同企業沒有可持續性發展一個道理,在香港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勢如破竹的年代,直接把追求商業效益視為已利,何嘗做過耗時耗力具有匠人精神的長期儲備?電影元素長足發展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精彩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充沛紮實素材空間。噱頭是一時的,短暫的輝煌也是必然;而中國臺灣濃濃的小資情節和臺式情調風靡一時之後面臨衰退也是同樣一個道理。

    港臺影視如何崛起,也是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經濟發展需要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際遇,文化積累離不開祖國母親的血脈滋養和自身的沉澱昇華,時時把觀眾視為衣食父母,真正瞭解、尊重觀眾的體驗和享受需求,才是重生,再次起步的要件吧。

  • 6 # 一起去聽音樂

    感覺被他們獨特的風格侷限了,沒有跟上時代。喜歡室內拍攝,在室內佈景樹什麼都是假的成本低。感覺香江的電影色調都一樣的

  • 7 # 達達曉曉

    學習了好萊塢的皮毛,學不來人才機制,科學技術,題材黑社會,古惑仔,賭片,武俠,警匪,大多雷同,哪個好賣一窩蜂拍,毫元創新,劇本創作基本不用,東拼西湊,粗製濫作,焉能不亡

  • 8 # 天辰碎刀

    因為在大陸沒有市場了。現在大人和小孩都忙著上班和上學哪有時間看電視,反倒老人有時間但他們只看抗日神劇和宮鬥戲,對武打片和警匪片不感興趣,收視率當然低了。

  • 9 # 小泥瓦匠人

    香港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其實對應的是大陸最痛苦的年代,某些方面來說香港電影的發展是建立在香港人某種被殖民化,而建立起來的所謂的文化優越感!在大陸剛開放的年代,人們對外來世界如飢似渴,那時候香港的電影就和日本的電器一樣,不論什麼精華和糟粕,都受到淳樸大陸人民的追捧,喜愛,大量的內地優秀人才也向香港聚集。這又更加加重了香港人所謂的文化優越性!

    仔細看看他們那些年代拍攝的電影,大部分都是粗製濫造,拙劣的對西方電影的模仿居多,而且還以歧視,侮辱大陸為噱頭!香港電影真正自己的優秀電影乏善可陳,屈指可數。只是低劣的數量優勢,加上過多的明星光環,高質量的優秀電影很少。

    香港電影的起步發展,還離不開他本身的原罪——社團組織勢力控制和壟斷。註定香港電影的發展質量差,利益驅動第一問,文化內涵和底蘊嚴重不足,缺乏競爭。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加,文化的自信也逐步建立,加之大陸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對,要求也越來越高。反觀香港,大多數人還是帶著有色眼鏡,不肯接受現實,還固步自封,踟躕不前。面對龐大的大陸市場和資本,香港電影的資本在衰減,影響力也在逐步衰減,有識之士紛紛離開香港,到大陸去發展電影。香港電影的衰敗也是必然了。近十幾年,香港電影除了一步《無間道》外,再無什麼有影響力,有內涵,有票房帶隊導演了,這部電影就像香港電影的謝幕演出一樣,讓人唏噓不已……

    在香港電影沒落的時代暴露的陳冠希事件,又讓造出來的年輕一代明星集體失去光環,墜入深淵。事件中牽扯的其他演藝界人士,心裡時刻面臨的道德和倫理的考驗。陳冠希事件暴露的就是香港電影的原罪,他的黑暗,混亂以及集體的墮落……扒掉光鮮亮麗的衣著,讓大陸老百姓看見了香港電影明星和偶像赤裸裸的暗黑和聞見了散發出來的撲鼻而來的腐臭味道!香港年輕明星集體跌落神壇!

    在香港明星集體失色的時代,而以《野蠻女友》為代表的南韓電影——這個曾經的香港電影的小跟班,以其清新純真的風格,在中韓火熱的經貿背景下,在大陸雄厚的資本實力下,韓流席捲全大陸,隨之大陸也開始了自己的造星運動,進一步擠壓著香港新一代的明星已經少的可憐的空間和市場。

    看看網上報出來的曾經輝煌無比的TVB,沒落的臺慶。曾經美女雲集的港姐選舉,現在選出來的港姐慘不忍睹。再看看曾經輝煌的導演,退隱江湖的明星大佬為了生存紛紛在大陸復出……沒落之像顯露無疑。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香港電影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自律缺失造成的後果。在數量發展的時代,耀武揚威,看不見危機,始終抱著那種所謂的文化優越感,徜徉在其中自命不凡,不思進取……最終失去大好機會,失去資本和創造力,失去了自己更失去了觀眾……沒落和衰敗是其必然……

  • 10 # 一乜

    港臺有陳舊文化糟粕和殖民化垃圾的腐根。迷信,岐視,功利,散慢。脫離民族傳統真諦,洋徑邦習氣垃圾癟三。文學臆造氣氛,語言陳舊,劇本題材怪異。導演文化缺底蘊,隨風造勢。演員不專業,表情語言缺修練,裝逼擺酷惡搞,應付垃圾觀眾。屬不入流頂多是三流影視水平,若偶而出丫個二流就會捧上國際。

  • 11 # 令狐伯光

    港臺流行文化再不跟上大陸發展中心,只會變得更加的邊緣化。

    港臺流行文化,現在擅長的本人認為只有兩個。香港強在電影方面,至少在電影導演上,能佔半壁江山,大家細細想一想,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

    這幾年華語票房大片,奇幻電影基本香港導演作品,如鄭保瑞《西遊記系列》,周星馳《西遊記系列》,徐克《狄仁傑系列》,許誠毅《捉妖記系列》,再到林超賢《行動系列》等等。

    臺灣省,仍然強於音樂方面的積累,即使周杰倫,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創作人不再出歌,但是臺灣流行音樂底子仍在。比周杰倫等人年輕一輩的,也有蕭敬騰,楊宗緯,林宥嘉等人。

    可是,年紀再年輕一點音樂人,臺灣便有點跟不上了,香港鄧紫棋,臺灣徐佳瑩,畢書盡,胡夏雖然是廣西人,但在臺灣出道,算作臺灣歌手。

    大陸樂壇雖然也不太行,但是好歹有李榮浩(一直在臺灣混),華晨宇,霍尊,梁博,陳粒,蘇運瑩,毛不易等等,未來發展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音樂產業是華語流行文化,比較弱勢一個產業,未來如何難以預測。但講到影視產業,港臺如果不認真思考一下,邊緣化只會越來越嚴重。

    我們不去列影視文化,目前大陸影視劇迅速發展的勢頭。不光是新生代年輕演員,哪怕大陸中生代演員,現在有演技,有顏值,有實力,甚至有潛力的演員,一旦碰到好的影視劇和角色,立刻便會火爆整個市場。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8年暑期檔網劇《鎮魂》,《延禧攻略》、《媚者無疆》和《香蜜沉沉燼如霜》。

    《媚者無疆》除了女主角李一桐有點名氣,男主角屈楚蕭,男二號公子汪鐸,再到《香蜜》男主角鄧倫,男二號羅雲熙,《延禧攻略》捧出新人有多少,還需要再提嗎。

    本來這劇是於正,本人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的,相信大多數觀眾觀念應該都是相同。結果也和大多數觀眾一樣,追到後面發現本劇意外不難看,甚至有著不少的亮點,當然缺點也有,但爆紅確實有道理。

    《延續攻略》除了三位中生代,主演和其它角色全部都是新人,簡直年輕得很。一直覺得演少年的人,必須用年輕人演,只要氣質合,表現到位,即使不要太高演技,絕對也非常不錯。

    好多韓劇就是這樣的,而這部劇主演的表演,確實給人一種年輕人的青春懵懂感。再加上無數老戲骨加成,外景,特效,拍攝不拖後腿,一直質量不掉,所以成為今年暑期檔最熱中國產劇。

    《鎮魂》兩位主角演員,再到《延禧攻略》的聶遠,秦嵐和佘詩曼,需要還再講一下嗎?

    所以,港臺流行文化再不跟上大陸發展中心,只會變得更加的邊緣化。

  • 12 # 南先森影視推薦

    香港電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區狹小,市場有限,所以電影的投資不大,小成本製作比較粗糙很難吸引觀眾。還有香港的演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員接替老一輩的演員。相反的大陸的投資較大可以邀請香港的具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也給香港的電影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論起外部原因就是隨著網路的發展,看電影越來越方便,整個電影市場都不如以前了,現在的外國大片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欣賞水平越來越高,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有多會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