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大型主力艦、紋字船和魚雷艇),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曾是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到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共有大型艦艇13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德造);穹甲巡洋艦3艘:濟遠(德造),致遠,靖遠(英造);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德造);撞擊巡洋艦2艘:超勇,揚威(英造);近海防禦鐵甲艦1艘:平遠(中國產);無防護巡洋艦1廣甲‘中國產);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中國產),(廣甲、廣、廣丙三艦原屬廣東水師,1894年海軍會操後留在了北洋水師,參加了甲午海戰),1894年總計34750噸。其實說實在的,當甲午海戰爆發時,北洋海軍的軍艦都漸漸老去,除了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真正算得上主力的(能真正和日本聯合艦隊一戰),就是下面我們將要說到的5艘巡洋艦。(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和對提問者的尊重,我沒有打亂題目中艦艇的排序,沒有按艦級來排,請各位諒解。)致遠號巡洋艦(英文:Chinese cruiser Chih Yuen)是中國清朝北洋水師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英文:Armstrong Shipbuilding Co)訂購建造的穹甲防護巡洋艦,為致遠級巡洋艦的首艦。致遠號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致遠號和姊妹艦靖遠號及同時在德國訂購的經遠、來遠號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師後,這批軍艦回國後不久,清政府便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師採購新武器。結果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中,致遠及靖遠號是北洋水師最為“新式”的艦隻。致遠號採用較為常見的單煙囪雙桅杆設計,排水量2300噸,艦長76.2米,舷寬11.58米,艦載武裝主炮,兩門210mm克虜伯(Krupp)後膛主炮(艦首雙聯裝,艦尾單裝,在半封閉式炮塔中)副炮:兩門6英寸(152.4mm)阿姆斯特朗後膛副炮,八門57mm哈奇開斯(Hotchkiss)速射炮,兩門47mm哈奇開斯速射炮,六門37mm哈奇開斯機關炮,六門0.45英寸(11.43mm)6管輪轉式格林機炮(回國後拆除艦首2門,餘四門)魚雷:四聯裝18英寸(457.2mm)魚雷發射管

    來遠號裝甲巡洋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與同級姊妹艦“經遠”造價共計1739761兩白銀。來遠號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與”經遠“、“致遠”、“靖遠”和“左一”號魚雷艇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該型艦是德國造艦史上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開始。經來二艦為同級姊妹艦, 原本將是“濟遠”級軍艦的後續艦,後經駐德公使許景澄力爭,始改為訂造裝甲巡洋艦。2艦由伏爾鏗公司總工程師魯道夫·哈克設計。航速快是“致遠”級防護巡洋艦的賣點, 甚至以此犧牲了裝甲防護,沒有舷側裝甲,使軍艦在海戰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德國建造的“經遠”、“來遠”二艦,則是在吸取”濟遠”等防護巡洋艦的經驗上, 改為"旁有水線甲堡之船",即裝甲巡洋艦,價格也隨之較 “濟遠”上揚47萬馬克(第二帝國馬克)。這種防護形式最先在俄國巡洋艦上出現,逐漸被推廣到各國。同時經來二艦底部具有雙層船底,兩層船底相距一米,在輪機艙和鍋爐艙外的舷側部位以及上層建築周圍鋪設相當厚度的裝甲。“穹甲之中段,傅之於外以為水線帶甲”,且穹甲較”濟遠”升高5寸,加長8尺, 加寬1尺, 改善了輪機艙和鍋爐艙的工作環境,並擴大煤艙的容量,是兼有舷側裝甲和甲板裝甲的船型,水平防護和垂直防護兼顧,“初擬如定鎮堡式”即與定鎮二艦(即戰列艦)思路相仿,只不過是厚度稍薄,但防護能力也是很強的。按李鴻章的說法,是可以”冒充鐵甲船”了,同時也注意吸取了英國的經驗,將封閉炮塔改為半封閉式的炮盾避免二次殺傷。來遠號: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動力採用2座3脹往復式蒸氣機、4配套使用座圓式燃煤鍋爐(每座重38噸),雙軸推進,功率4400匹馬力,航速為16節,載煤量320-350噸。“經遠”級軍艦的煤倉容量顯然是記取了“濟遠”的前車之鑑,增加至320-350噸,大大高於“濟遠”艦230噸的煤倉容量。艦身吃水線上全部用鋼甲防護,水線帶裝甲厚9.5-5.1英寸,裝甲甲板厚3英寸(傾斜處)、1.5英寸(平坦處),炮座裝甲厚8英寸,炮盾厚1.5英寸,司令塔裝甲厚6英寸。全艦編制202-270人。根據《北洋水師章程》,該艦管帶為副將銜。來遠號有14門火炮。有雙聯克虜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門炮重13.5噸,35倍口徑)、1880年式克虜伯150mm炮2門(每門炮重4.5噸)、75mm克虜伯炮2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40mm哈乞開斯炮1門、37mm5管哈乞開斯炮5門、18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3具可轉動,另外1具為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位於艦艏撞角下方)。來遠”艦的武備佈置較有特點,是典型的船頭對敵思想的產物。主炮安裝的位置與“濟遠”相近,火炮型號也相同,採用了2門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徑克虜伯鋼套箍炮,雙聯安裝於艦首的露炮臺內。副炮為2門1880式150毫米35倍徑克虜伯鋼箍套炮,型號與“定遠”、“濟遠”等艦裝備的同口徑火炮相同,這4門大炮可以透過電發裝置實現齊射,可以想見4門火炮全部轉向艦艏方向時,會產生如何猛烈的炮火。“來遠”艦還配備了大量在當時可謂非常現代化的裝置,全艦的照明完全實現了電氣化,總共安裝有250盞左右的電燈,以及2具照度為40000枝燭光的探照燈,所有電氣系統的供電,由艦內的2臺發電機提供。另外在損管裝置上,來遠除了配備有離心式主水泵外,還配備了一臺每小時最大抽水量120噸的唧筒式輔助水泵。濟遠號防護巡洋艦(穹面鋼甲快船) 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與鐵甲艦“定遠”、“鎮遠”同批訂購,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濟遠”艦訂購時計劃為“定遠”級的第3艘艦,後應經費短缺而縮水改為訂造穹甲巡洋艦,(濟遠號原型艦為英國赫士本號),“濟遠”回國時原有三根桅杆(2根木質為加裝風帆而臨時增設、1根鐵質,長18米),並備有風帆索具,後撤除只留1根鐵桅杆(這根桅杆現儲存在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濟遠艦:艦長71.93米、寬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噸(回國時資料為2300噸),正常載煤230噸,最大載煤400噸,動力為2座蒸汽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主機功率2800匹馬力,航速16.5節(一說是15節)。裝甲甲板(穹甲)由25.4mm鋼質和50.8mm鐵質裝甲層複合而成,可抵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主炮露炮臺裝甲厚254mm,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8.1mm,編制180-202人,管帶為副將銜。主要武器:雙聯裝210mm克虜伯前主炮1座(炮座為露炮臺式,每門炮重13.5噸,35倍口徑,現存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克虜伯150mm後主炮1門(炮座為露炮臺式,現存旅順萬忠墓紀念館)、47mm哈乞開斯單管速射炮2門(2門炮現均儲存在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37mm哈乞開斯單管炮9門、金陵機器局造銅炮4門、15吋魚雷發射管4具、艦載魚雷艇2艘(疑為“中甲”、“中乙”)。靖遠號,北洋海軍主力戰艦之一,其同姊妹艦“致遠”成為舉世公認的北洋水師速度最快、最精銳的軍艦之一。於1895年2月9日由“廣丙”艦將其炸沉。艦級:防護巡洋艦。排水量:2300噸。下水日期:1887年(1894年時艦齡為7年),防護巡洋艦(穹甲快船、steel protected cruisers), 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建造,造價共計1697453兩銀。“致遠”於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遠”於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艦與在德國建造的“經遠”號巡洋艦、“來遠”號巡洋艦、“左一”號魚雷艇一起在總教習琅威理(Lang William M)率領下抵達大沽。210毫米‘克虜伯’主炮3門,其中2門位於艦首的雙聯裝炮盤上,另外一門位於艦尾的單裝炮盤,都有後部敞開的,厚度為2英寸(50.8毫米)炮罩保護炮手。與德購軍艦不同的是,“靖遠”級軍艦的210(8.2英寸)毫米主炮炮架採用了原始的復進機,射速達到2.5分鐘1發,有效射程8300米,共備彈150發;152.4(6英寸)毫米‘阿姆斯特朗’副炮2門,位於艦體中部兩側的耳臺內,炮手有1英寸厚的後部敞開炮罩保護。由於也採用了早期的復進機炮架,因此射速達到每分鐘1發,共備彈300發;5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8門,分別位於艦首尾兩側的炮房和艦體兩側,射速1分鐘20發,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護;3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6門,其中2門位於前部戰鬥桅盤中、另外4門位於艦體兩側,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護;10管11毫米“格林”機關炮6門,射速每分鐘350發,2門位於後部戰鬥桅盤,剩下的4門安裝在機艙棚頂四角,炮手有簡單防盾防護;另有14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兩具分別位於艦首艦尾的魚雷艙內,另外兩具位於艦體中部兩側,共備‘刷次考甫’魚雷12條。額外的武器是安裝在艦首的尖銳的撞角。作為英國成熟的穹甲巡洋艦的經典之作(英廠傑構),中部穹甲厚度厚達4英寸(101.6毫米),首尾部的穹甲也有2英寸(50.8毫米)的厚度!另外,“靖遠”級軍艦擁有完善的水密隔艙,生存力進一步提高。另外一處重要的防護場所就是厚度達到2英寸的裝甲司令塔。經遠號,是晚清時期北洋水師的一艘裝甲巡洋艦(steel armoured cruisers)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與“來遠”造價共計1739761兩銀,二艦為同級姊妹艦。“經遠”於1887年1月3日下水,“來遠”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艦與“致遠”、“靖遠”、“左一”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該型艦是德國造艦史上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開始。”該型艦原定用於臺、澎防務,後因中法關係緩和,清政府為加快北洋海軍建軍考慮,改留用於北洋水師。1887年1月3日,“經遠”下水,“來遠”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艦與“致遠”、“靖遠”、“左一”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該型艦是德國造艦史上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開始。1894年9月17日,兩艦都參加了黃海大戰。“經遠”艦在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奮勇作戰,隨“致遠號”衝擊日本艦隊,在被日艦重創後奮然撞向日艦,意與其同歸於盡,不幸被日聯合艦隊四艘巡洋艦集火擊沉,包括管帶林永升、幫帶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在內的全艦231名官兵為國獻身,僅16人生還。“來遠”艦在黃海大戰中遭重創,其後又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1895年2月6日清晨在威海衛港內被日軍第一魚雷艇隊偷襲擊沉。艦船結構:“經遠”、“來遠”屬同級艦,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動力採用2座3脹往復式蒸氣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每座重38噸),雙軸推進,功率5000匹馬力、航速15.5節(“來遠”為15.3/4節)、載煤量320-350噸,水線帶裝甲厚9.5-5.1英寸,裝甲甲板厚3英寸(傾斜處)/1.5英寸(平坦處),炮座裝甲厚8英寸,炮盾厚1.5英寸,司令塔裝甲厚6英寸,全艦編制202-270人,管帶為副將銜。經遠號配備,雙聯克虜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門炮重13.5噸,35倍口徑)、1880年式克虜伯150mm炮2門(每門炮重4.5噸)、75mm克虜伯炮2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40mm哈乞開斯炮1門、37mm5管哈乞開斯炮5門、18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3具可轉動,另外1具為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位於艦艏撞角下方)。綜上所述,只有濟元、致遠和靖遠三艦屬於穹甲巡洋艦,來遠和經遠屬於裝甲巡洋艦,兩種巡洋艦的設計理念都是當時世界最新式的且各有優勢,穹甲巡洋艦優勢在於速度,裝甲巡洋艦優勢在於防護。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北宋水師的最後一次購艦,我建議應該把訂單全部交給德國,(一次性訂購四艘裝甲巡洋艦),為什麼?在北洋海軍航速普遍低於聯合艦隊的情況下,想靠一兩艘艦的高速度,是無法有效改變整個戰局的,(況且為了高速度,還犧牲了軍艦的整體防禦能力),實在不划算,在北洋海軍中小口徑速射炮遠遠不及日軍的情況下,提高艦艇的防禦能力,讓它更能扛,我相信,北洋水師在黃海大海戰中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

  • 2 # 海研會

    北洋海軍的這組“遠”字軍艦分屬於兩個種類,“濟遠”“靖遠”“致遠”屬於穹甲巡洋艦,“經遠”“來遠”則屬於裝甲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和穹甲巡洋艦的區分非常明顯,簡單而言,裝甲巡洋艦就是軍艦擁有”豎“甲,也就是軍艦上的裝甲是敷設在艦體的立面。而穹甲巡洋艦則是指軍艦內部有一層甲板是裝甲的,也就是軍艦的裝甲是平臥的。

    這兩種設計的出發點各有不同,兩類軍艦的大致發展歷史和背景如下:

    裝甲巡洋艦(Armoured Cruiser)

    “經遠”裝甲巡洋艦兩視線圖,側檢視上軍艦中部的陰影是鐵甲堡區域,其前後和水線相交的黑線條為裝甲甲板。

    裝甲巡洋艦這一艦種最早問世於 1870年,當時俄國海軍建造了名為“海軍上將”(General Admiral)的一艘大型巡洋艦,十分前衛地為這艘軍艦安裝了當時主要是主戰軍艦――鐵甲艦才擁有的水線帶裝甲,由此開啟了裝甲巡洋艦這一艦種的歷史。此前對海軍強國而言,巡洋艦隻不過是輔助軍艦,根本不會設想使用這種軍艦參加主力會戰,因而認為航速、續航力才是巡洋艦設計的重點,防護則在其次。而裝甲巡洋艦出現後,意味著一些海軍不強,財力有限的國家,可以用購買巡洋艦的價格,獲得近似於鐵甲艦防護能力的軍艦,而這類軍艦也具有參加主力會戰的實力。北洋海軍的“經遠”“來遠”艦屬於標準的裝甲巡洋艦,2艦的防護樣式採用了類似於“定遠”級貼鐵甲艦,在1894年甲午黃海海戰中,“經遠”艦遭受日方“吉野”等四艘優勢巡洋艦的長時間圍攻後才沉沒,側面顯現了裝甲巡洋艦的強大生存力。

    穹甲巡洋艦(Armour Deck Cruiser)

    英國穹甲巡洋艦“梅爾塞”(H.M.S Mersey),圖中陰影之上的黑色粗線條表示的是穹甲,可以看到穹甲一直縱貫全艦首尾,這是穹甲巡洋艦的標準設計樣式。

    穹甲巡洋艦今天習慣稱為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得名自獨特的裝甲防護樣式,為彌補無防護巡洋艦生存力過弱的缺陷,使巡洋艦在區域性衝突中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1876年英國嘗試在新造的巡洋艦“康莫斯”(H.M.S Comus)上增加了一種特殊的裝甲。不同裝甲巡洋艦模仿鐵甲艦的防護形式,“康莫斯”是在軍艦內部的要害部位――輪機艙上方,增設了一層帶有厚度的平面甲板,即裝甲甲板。其理念是,巡洋艦的輪機艙等要害部位通常設計得高度低於水線,敵方炮火無法直接命中這裡,敵彈往往是擊穿了上層的船殼板或者甲板,從上方墜入輪機艙,此時在輪機艙上方鋪設一層帶有厚度的裝甲甲板,就能抵禦住攻擊。同時,裝甲甲板兩側的船舷,還可以設計煤艙,抵擋或漸弱敵彈命中後的破壞性。

    一層裝甲甲板的重量無疑要比水線帶裝甲或鐵甲堡輕得多,採用這一設計後,巡洋艦擁有了必要的防護力,而噸載又不會變得過大,同時能保持住其快捷的航速,因而在英國艦船設計界內頗受推崇。

    清末中國英式穹甲巡洋艦“海圻”的橫剖圖,黑色粗線條標出的是裝甲甲板的外形。

    在實用中,英國軍艦設計界發現,裝甲甲板位置低於水線時,倘若敵彈擊中或穿透水線,即使裝甲甲板能抵禦住敵彈的攻擊,但是水線處的彈洞一旦引起大量進水,很容易出現裝甲甲板上部被水淹沒,最終導致軍艦傾覆。另外,隨著動力系統技術的日益發展,軍艦的鍋爐、蒸汽機越造越大,鍋爐安裝位置必須在水線之下這條要求已經越來越難遵照,而鍋爐、蒸汽機的高度一旦高過水線,平面的裝甲甲板勢必提升,敵彈可以直接從水線處射入機艙,此時依靠平面裝甲甲板抵擋來自上方落彈的設計理念就稱為空談。

    隨之,一種新的裝甲甲板設計形式誕生。新裝甲甲板不採取單純的平面甲板,而是一種橫剖來看是兩側坡面、中間平面的穹頂狀甲板,因而在中國得名穹甲。中間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線之上,而兩邊的斜甲落至水線下。如此,因為中央部位高出水線,即使水線處破損進水,也無法很快淹沒高出水線的裝甲甲板的頂部,軍艦仍能保持較大的浮力。而裝甲甲板兩邊斜伸至水線之下,與船殼板相連,倘若水線附近被敵彈穿透,裝甲甲板的斜面部分剛好起到抵禦作用,即“以斜度拒彈,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為考慮到減輕重量,穹甲甲板只覆蓋了軍艦中部的機艙等要害部位,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為智利建造穹甲巡洋艦“埃斯梅拉達”(Esmeralda)時,將穹甲延伸到了軍艦首尾,保護整個軍艦的水線部下方,使得穹甲巡洋艦的設計進一步完善。

    北洋海軍的“致遠””靖遠“是標準的英式穹甲巡洋艦。而購買自德國的”濟遠“則是德國模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艦。

    德式穹甲巡洋艦“濟遠”橫剖圖,用黑色陰影標出的是其龜甲狀的穹甲甲板,可以注意其高度低於吃水線,正因為此,英國著名艦船師懷特對”濟遠“的設計曾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其屬於一種不完善的穹甲巡洋艦。

  • 3 # 幽煌

    致遠,濟遠,靖遠屬於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屬於致遠級,濟遠原為定遠級鐵甲艦三號艦,但由於經費不足改為穹甲巡洋艦,成為德國工業史上第一艘穹甲巡洋艦,經遠來遠同屬於經遠級,經遠級是濟遠最佳化設計的升級版,加裝水線帶裝甲,當時被譽為小鐵甲艦,戰場生存力更強。

  • 4 # 物理思維

    在蒸汽機大規模使用前,海戰的主力是風帆戰列艦,其特點是裝有多層甲板,在甲板上面安裝有多達100多門的大炮。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蒸汽機的使用,裝甲和更大口徑的火炮開始在戰艦上使用。隨之戰艦的樣式和戰術也開始飛快的演變,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個“戰艦物種”大爆炸的年代,各種試驗性的戰艦型別迭出。北洋海軍幾年不造新艦就被日本海軍反超。

    在進入蒸汽、鐵甲和巨炮的時代後,鐵甲艦取代風帆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力。根據鐵甲艦的噸位可分為一等和二等兩類,一等鐵甲艦噸位在五、六千噸以上;二等鐵甲艦一般為三、四千噸。

    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就是一等鐵甲艦,正常排水量722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裝有305mm主炮四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定遠)和15.4節(鎮遠)。

    風帆時代的巡洋艦和風帆戰列艦一樣也是船旁列炮,但甲板層數少,噸位小,裝備的大炮比風帆戰艦少,但航速更快,航程一般也較遠。這是巡洋艦的任務決定的,巡航海外,通風報信,襲擾等都需要航速和航程。巡洋艦在當時並不是奪取制海權的主力艦,而僅僅是一種輔助艦。

    進入蒸汽時代後,為了保證航速和航程,起先巡洋艦上也沒有裝甲防禦,屬於無防護巡洋艦,戰場生存力不高。為了改進這一點,1876年英國建造了平甲巡洋艦。即在保證不增加軍艦重量和降低航速的前提下,在巡洋艦要害部位(如機艙)的頂部覆蓋一段水平裝甲。

    但這種防禦方法並不理想,因為用於保護機艙的平面裝甲位於水線之下大約4英尺,一旦水線處被擊破,海水便會湧入,導致軍艦失去浮力而傾覆。英國設計師的改進方法是把平面裝甲改成中間平,兩邊傾斜向下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穹甲巡洋艦(Armour Deck Cruiser)。

    定遠、鎮遠號建造好後,李鴻章從經費等角度考慮,提出不繼續訂購定遠級鐵甲艦,改為訂購新式巡洋艦。李鴻章等人建立近代化海軍,起初主要依靠英華人,但合作很不愉快,從最早的阿思本艦隊,到蚊子船,到超勇、楊威號撞擊巡洋艦,李鴻章對英華人頗有怨言。

    這使李鴻章轉向歐洲新興的工業大國——德國,定遠級鐵甲艦就是在德國薩克森級鐵甲艦的基礎上改進設計建造的,現在李鴻章等又決定向德國訂購一艘穹甲巡洋艦,這就是後來的濟遠號。

    濟遠號是德國設計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德華人憑藉高超的工業技術加工出了整塊弧形鋼甲,這樣就避免了把三段平鋼甲鉚接在一起,這使得鋼甲更牢固了。濟遠號的排水量為2300噸,航速16.5節,在艦首裝備了兩門210mm火炮,在艦尾裝備了一門150mm火炮。

    但濟遠號沿襲了早期英國穹甲巡洋艦的設計,穹甲只覆蓋了機艙上方,沒有延伸到全艦。而且穹甲的位置竟然安裝在水下4英尺處,這使得水線附近一旦中彈就會導致大量海水湧入,並且也使得位於其下的機艙容積狹小,工作環境大受影響。濟遠號的另一個設計缺陷是煤倉容積小,最大載煤僅300噸,不能長期在海上巡航。

    鑑於濟遠號的缺陷,清政府決定不再繼續建造濟遠級。英華人也重新有了獲取訂單的機會,清政府決定向英國和德國各訂購兩艘巡洋艦。這就是致遠號、靖遠號、經遠號,和來遠號。

    致遠級(致遠號和靖遠號)是一級純正的英式穹甲巡洋艦,排水量2300噸,航速高達18節,是北洋海軍最快的軍艦。煤倉容量高達520噸,以10節航行時,可在海上待25天左右。

    軍艦中層水平方向有穹甲甲板覆蓋全艦,穹甲隆起部分高出水線,兩側傾斜向下深入水線下18英寸,軍艦中部穹甲較厚,有4英寸,首尾出於減少重量的考慮,厚度只有2英寸。除穹甲甲板外,沒有舷側裝甲。

    為了統一武備系統,致遠級使用的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主炮(與定遠、鎮遠、濟遠、經遠和來遠諸艦一樣)。主炮口徑為210mm,共三門,兩門安裝在首部,一門尾部。

    致遠級的設計考慮了縱隊作戰思想,三門主炮可以轉向側面齊射。致遠級在舷側還增加了突出艦體的耳臺,耳臺上裝有副炮,這在當時屬於先進的設計,後來英國在為日本建造吉野號巡洋艦的時候,竟設定了多達10座耳臺。

    作為穹甲巡洋艦,致遠級沒有安裝豎甲。對擁有大量一等鐵甲艦的海上霸主英國來說,給巡洋艦加裝水線處的豎甲確實沒有吸引力。在英式巡洋艦設計裡,航速和航程是一直被強調的,而防護性相對只能被犧牲掉。但對其他國家,給巡洋艦裝上豎甲則吸引力較高。

    原本巡洋艦隻是輔助艦,現在竟然裝上了類似鐵甲艦的裝甲,參與艦隊決戰,這對二流海軍有強大的吸引力。這就是當時新式的裝甲巡洋艦(Armored Cruiser)。德國拿到兩艘巡洋艦的訂單後,決定拿大清國再當一次小白鼠。經遠級是德國設計建造的第一級裝甲巡洋艦。

    經遠級的中部仿照定遠級用豎甲在四面圍成了一個防禦堅固的空間。炮臺的旋轉結構,彈藥艙,鍋爐,蒸汽機等都被圍在了裡面。最厚的部分達到9.5英寸,但整個豎甲的高度不高,只有5英尺11英寸,實際防護面積有限,這是因為經遠級只有2900噸,無法承受更重的鐵甲。

    經遠級改進了濟遠級煤倉容量小的缺陷,增加至最大350噸,航速低於致遠級,為16節(也有一說是15節)。經遠級與致遠級不同,強調橫隊作戰,船頭對敵,兩門210mm火炮和兩門150mm副炮都能向前射擊。但經遠級在尾部並沒有安裝大口徑火炮,舷側耳臺內的150mm副炮可以向後射擊,但由於射界只有135度,只能對軍艦的側後方射擊。

    小結一下:濟遠,致遠和靖遠號是穹甲巡洋艦;而經遠和來遠號為裝甲巡洋艦。濟遠號的設計本身有缺陷,這些缺陷在後來英國設計製造的致遠和靖遠號上被修正了。德國造的經遠和來遠號裝備了側甲,但尾部沒有大口徑火炮,設計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英國造軍艦適宜縱隊作戰,德國造軍艦適宜橫隊作戰,這些為日後甲午海戰的挫敗埋下了伏筆。

    參考:陳悅,《北洋海軍艦船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氣詩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