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字拜領

    竇憲的妹子是漢章帝的皇后,兄憑妹貴,竇憲成為外戚,重臣,掌軍權之後擊破北匈奴,是讓匈奴徹底西去的名將,算是漢匈百年戰爭的終結者,但是由於被說要謀反,皇帝先動手,把他賜死了,至於是否真的要謀反,誰都不知道,這點很像明朝的藍玉,能力有,功績有,踩著先人的肩膀成就了一番雄奇偉業,但對政治不敏感,功成名就後囂張跋扈,威脅到了皇權,然後就被幹掉了,據說是被迫自殺死的。以上。

  • 2 # 科普集結號

    最近考古界在外蒙發現了東漢時代遠征匈奴的燕然勒石,銘文由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撰寫,遠征匈奴的是漢章帝的小舅子竇憲,那麼這個人到底是何許人也?他為何最後死於非命?其實此人本性很壞,屬於皇族貴戚,就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超級壞蛋竇憲的人生經歷。

    竇憲,是東漢章帝劉炟夫人竇皇后的兄長。他身為皇親國戚,卻飛揚跋扈,作惡多端,令人不齒。

    竇憲惡跡之一:搶佔公主田宅

    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竇憲因為有妹妹在朝中當皇后,自己是國舅,身上隱藏的那個“小”就如雨後春筍般蹭蹭冒了出來,飛揚跋扈,牛氣沖天,誰也不放在眼裡。竇憲在朝中橫著走路,十個螃蟹都鬥不過他。在洛陽城,一提起竇氏兄弟,人人嚇得面無人色,只要這三兄弟一上街,大白天就家家關門,跟鬼子進村似得。不但老百姓怕他們,連王公貴族見了他們也畏懼三分。無法無天的竇憲日漸囂張,竟然看上了沁水公主的一塊好田宅,沁水公主是誰啊?那是漢明帝的女兒,漢章帝的親姐妹!連皇帝親姐妹的田宅他都敢霸佔,大家可以想想竇憲牛到了什麼程度。

    竇憲用很低的價格就將公主的好田宅搶到了手,沁水公主因為害怕也不敢和他計較。有一天,漢章帝出遊,經過沁水公主的田園,就問,這裡是誰家的好宅子啊?這一問,竇憲慌了,就給手下使眼色,讓他們不要告訴漢章帝。後來漢章帝發現了真相,氣得怒髮衝冠,連聲罵竇憲是當代趙高,指鹿為馬,你小小的國舅竟然連公主的田宅都敢霸佔,更何況那些普通的老百姓?這一次,竇憲嚇得魂飛魄散,竇皇后親自磕頭作揖求饒,漢章帝這才饒了竇憲。

    竇憲惡跡之二:陷害太尉鄭弘

    在東漢,有骨氣講氣節的官員比比皆是,在一個政治昏暗、奸臣輩出、外戚專權的時代,這些人猶如黑夜裡面的星星,照射出一絲正義的光芒,比如太尉楊震、太尉鄭弘等。太尉,相當於現在的紀檢監察部門,專門找貪官汙吏麻煩的。鄭弘看到竇氏家族權勢太盛,這樣下去,漢朝就會岌岌可危,就上疏給漢章帝,告訴他不要讓外戚專權,重蹈呂后覆轍,先後上了很多次,漢章帝也不理,一來二去卻把竇憲氣壞了,想方設法想整死鄭弘。

    最終機會來了,有一次,鄭弘上疏彈劾洛陽令楊光貪汙,沒想到這份奏摺還沒遞上去,就被手下的一名官員看見了,這名官員和楊光是好友,就偷偷告訴了他,楊光就將這件事情告訴了竇憲,竇憲就上疏漢章帝,說鄭弘作為國家機要人員,竟然洩漏國家機密,應該罷官!耿直的鄭弘就被罷免歸田,等漢章帝回過味來,想再用鄭弘之時,老人家已經病逝。

    竇憲惡跡之三:睚眥必報,殺韓紆之子

    竇憲是個壞人,睚眥必報,不把人整死不罷休,即使整不死老子,也要整死兒子。那麼竇憲和韓紆有什麼過節呢?說起這件事情,有年頭了,原來韓紆是漢明帝時代的一名獄官,竇氏家族當年還沒有顯赫,也就是普通官員,結果竇憲的父親竇勳犯了罪,用刑一嚴,竇勳竟然死在了獄中。這件事情過去了很多年,竇憲還記著,於是就派了一名刺客,殺死了韓紆的兒子,將人頭拿到父親墳上進行祭奠。

    竇憲惡跡之四:暗殺都鄉侯劉暢

    劉暢,也是漢章帝的兄弟,有一次劉暢從所在的屬國來洛陽朝拜,馬太后特別欣賞他,召見了很多次,這個馬太后,就是東漢名將馬援之女,漢明帝的夫人馬皇后,也是三國時代蜀國大將馬超的先人。結果竇憲嫉妒得心裡冒煙,怕太后將劉暢留在京城和自己分權,於是,在一個晚上,就派刺客把劉暢殺死在官邸,然後嫁禍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劉剛被抓了起來,嚴刑拷打,一些官員也隱瞞事實。但是正義的聲音總是存在的,尚書韓稜、大臣何敞數次奏明太后,最終雲霧撥開見藍天,發現真正的幕後兇手就是竇憲!太后大怒,就將竇憲關了禁閉,竇憲害怕被殺,就提出西征匈奴,戴罪立功。

    竇憲三次遠征匈奴

    竇憲從此就開始了他的三次遠征西域匈奴之旅,每一次都是大獲全勝。

    大家說邪門不邪門?

    在漢武帝時代,傾國家之力,誕生了衛青、霍去病和李廣、李陵等那麼多名將,才勉強勝過匈奴,為何到了東漢竇憲時代,匈奴竟然這麼不經打呢?據說,還有人將竇憲燕然勒石的功績吹的比漢武帝時代都牛逼,是這樣嗎?當然不是!說竇憲贏得邪門,其實一點也不邪門,因為,此人純粹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走了狗屎運。

    大家想想看,漢朝四百年,其中至少有三百多年是在和匈奴打交道,或戰或和,成了一對老冤家。高祖劉邦時代,匈奴強盛,他因為不瞭解匈奴的厲害,結果被圍在白登城,差點小命不保。後來單于寫信給呂后,侮辱國母,想娶呂后做老婆,呂后深知匈奴厲害,就謙卑回信,最終和親。以後,漢武帝傾全國之力遠征匈奴,這才打出來以後的和平,否則以匈奴之強盛,怎麼可能與大漢和好?從西漢元帝開始到西漢末年,都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基本上不再邊疆騷擾,但是王莽篡漢之後,匈奴復叛。

    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內部也是互相分裂殘殺,到了東漢時代,分裂為南北兩個部落,史稱南單于和北單于,南單于早已投降漢朝,而北單于一根筋,每天喝著西北風,苟延殘喘,就是死不投降,投筆從戎的“定遠侯”班超震撫西域三十餘年,匈奴才稍稍老實了一點,但是並沒有臣服,而後來北匈奴的人數越來越少了。

    但是,歷史的規律不能違背,每一個民族,總會有崛起,有興盛,也有衰敗,無法避免,匈奴部落在經過幾百年漫長的時間之後,已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最終衰落。即使現在不是讓竇憲打他,隨便換任何一個人去打,匈奴部落也會煙消雲散,這是氣數盡了,並非竇憲比衛青、霍去病等人更牛逼。

    竇憲帶領大軍,先後於公元89年,也就是漢和帝永元元年的6月份、7月份和公元90年2月份三次萬里出征匈奴,全部大獲全勝,最終連單于的老母親也給俘虜了,北單于隻身逃走,不知所終。從此之後,匈奴這個令人頭疼的名字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深處。

    竇憲這個狗屎運走得真是時候,這三次戰役為他贏得了巨大的名聲和榮譽,當然,這也是他人生最後輝煌的頂點,因為,不久之後,他將自殺而死。

    公元92年,已經在朝中炙手可熱的竇憲,終於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把年輕的漢和帝劉肇放在眼裡,就和一幫狗腿子預謀篡權。然而篡位的陰謀洩漏,竇憲等人全部被抓,漢和帝看在竇太后的面子上,也沒把竇憲兄弟怎麼樣,全部免職歸家,竇氏兄弟回家不久,全部畏罪自殺。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東漢竇憲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戰發生於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止於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漢軍統帥竇憲統率漢與南匈奴聯軍,經3個階段作戰,終於徹底打敗了北匈奴。竇憲簡介  竇憲(?—92年),字伯度,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權臣,竇融曾孫,章德皇后兄。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以外戚拜為郎,遷侍中,不久又升為虎賁中郎將,日益受到寵任。和帝即位,太后臨朝,竇憲在內掌握機密,對外宣佈詔命;其弟篤、景、並居要職。永元元年(公元89),竇憲遣客刺殺太后倖臣,得罪,被囚於宮內;因害怕被殺,自求擊北匈奴以贖死。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追擊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命中護軍班固作銘。回師以後,拜憲為大將軍,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二年,竇憲出屯涼州。三年,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單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從此破散。竇憲既破匈奴,威權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蓋主,與中常侍鄭眾定計予以懲治。四年,竇憲還朝,帝勒兵沒收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命令他到封邑去,等他到達以後,迫令自殺。竇憲攻北匈奴之戰的起因  漢章帝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病故,由太子劉肇即位,稱漢和帝。和帝只有10歲,便由其母竇皇太后執政。竇太后精明幹練,東漢政權至漢和帝時雖已開始呈現退坡跡象,但竇太后為首的東漢統治集團,仍有乘光武中興以來的餘威,恢復漢武帝時期強盛局面的雄心。此時,一些有利的外因條件也為東漢徵匈奴提供了良好的戰機。其一是班超在西域地區已節節取勝;其二是北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立單于的鬥爭,內部四分五裂。南匈奴屯屠何單于,見北匈奴內部大亂,且連遭災荒,遂想借機出兵並滅北單于,統一匈奴全境。於是,便上書請求漢朝也同時出兵協助。屯屠何單于同時建議:發南匈奴國中之精兵,以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日逐王須訾率騎兵1萬出朔方;左賢王安國、右大且渠王交勒蘇率騎兵1萬出居延塞;屯屠何自率騎兵萬餘人屯五原、朔方塞以為拒守。並請求天子派軌金吾耿秉、度遼將軍鄧鴻及西河、雲中、五原、朔方、上郡諸太守同時率軍北進。請北地、安定太守率兵各屯守要塞,以防不測。屯屠何奏告漢朝說,其各部兵馬將於九月調集河上,請天子準其所請。  東漢王朝接到南匈奴屯屠何單于的奏章之後,竇太后便以單于之書令耿秉閱讀。耿秉看罷進言說:“過去漢武帝統一天下,欲使匈奴臣服,可惜天不作美,未能如願。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降服,邊境安定,全國統一,吏民休養生息60餘年。至王莽篡位,變更單于稱號,引起動動,單于遂叛離漢朝。烏桓、鮮卑歸順漢朝後,威鎮四夷,其效如此。現在天賜良機,北匈奴內部紛爭;南匈奴主動請求傾國出動,征伐北虜,以夷制夷,國家之利,應予准奏”。耿秉並表示願為國家效命。  竇太后贊同耿秉之議,但尚書宋意卻反對耿秉的建議。認為夷狄反覆無常,在其力量強時即侵凌弱者。自漢興以來,國家數度征伐匈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自鮮卑歸順以後,斬獲匈奴萬數,夷虜相攻,漢坐享大功,且未費一兵一卒。如若聽信南匈奴之策,讓其吞併北匈奴,則鮮卑人必然受到限制。鮮卑外不能侵掠匈奴,內不能向漢朝請功,必然侵掠漢邊境。  竇太后經過抉擇,決意按耿秉議,發兵進擊北匈奴,但同時也採納宋意之議,不使南北匈奴合併為一國,以利分而治之。東漢三公九卿得知太后決意進兵,一齊向太后進諫,力圖阻止此次征戰,被竇太后回絕,決心以竇憲為車騎將軍,統率漢匈聯軍出征。  漢軍第二次徵匈奴戰役,從部隊的編成到作戰目標,都進行了詳盡的策劃和周密準備。漢軍決定發北軍五校之軍:步兵、長水、射聲、屯騎、越騎,出動黎陽營、雍營之軍;調發緣邊12郡的精騎(雲中、定襄、雁門、代郡、朔方、五原、上郡、西河、安定、北地、漁陽、上谷郡);選拔邊境郡縣的鮮卑、烏桓等羌胡騎兵;此外還有南匈奴之精銳騎兵。東漢將這些騎兵編組為三路大軍,分別向北匈奴進軍,約期會師於涿邪山(阿爾泰山東脈及約今蒙古戈壁阿爾泰山西部地區),以期殲滅北單于之軍。第1階段作戰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漢軍統帥車騎將軍竇憲開始率三路大軍出發。竇憲與執金吾耿秉各率精騎4000,會同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的1萬騎兵,共1.8萬騎,由朔方郡的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境)北進;南匈奴單于屯屠何,率匈奴萬餘騎兵出滿夷谷(今內蒙古固陽縣境);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8000騎,會同南匈奴左賢王安國所率之1萬騎兵出稠陽塞(今內蒙古包頭地區)。三路大軍向涿邪山進發。為保障主力的安全,竇憲派出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左谷蠡王師子和右呼衍王須訾等1萬精騎為先鋒。當漢軍進至稽落山(今蒙古吉爾連察汁嶺西北)地區時,與北單于統率的主力展開激戰,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軍潰散,北單于遁走。漢軍猛烈追殺,一直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干湖),斬殺匈奴名王以下1.3萬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81部率眾歸降者,前後達20多萬人。竇憲、耿秉等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刻石作銘,記述漢軍的威德和豐功。竇憲派出了軍司馬吳汛、梁諷,攜帶金帛去招降北單于,然後班師回朝。吳汛、梁諷在追趕單于的途中,又接受了1萬多人的投降,進至西海(今蒙古杜爾格湖)才追及單于。吳汛等向北單于宣明漢朝的威德,賜單于以金帛等物,單于表示降服,願意仿效呼韓邪單于,做漢的藩屬,保國安民,於是,便隨吳汛等率眾東返。第2作戰階段  北匈奴單于弟入侍後,漢以北單于未能親自入朝,認為北單于不是真心誠服,竇憲遂準備第2次征討北匈奴。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五月,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2000騎兵進擊屯駐於伊吾盧地區的北匈奴軍,旋即將匈奴軍擊破,佔領了伊吾盧地區,車師前後王均遣子入侍。  永元二年七月,竇憲率軍出屯涼州,並以侍中鄧疊為徵西將軍,做自己的副手。竇憲統轄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敦煌、酒泉等郡兵馬。  北單于見漢送回其弟右溫禺鞮王,知道漢王朝責怪。於是便準備親自入朝,並派出使者入塞通告。竇憲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這時,南匈奴又上書請求出兵擊滅北匈奴,接著便命左谷蠡王師子等率領左右兩部8000騎兵出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境)。南匈奴軍出塞後,順利進至涿邪山,留下輜重,輕兵疾進奔襲北單于庭。左部兵從北面越過西海(今蒙古杜爾格湖和哈臘湖以北),進至河雲(今蒙古烏布蘇諾爾省沃勒吉附近)地區;右部兵從匈奴河水(今蒙古拜達裡格河)以西,繞過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東脈),南渡甘微河(今蒙古札布汗河)。兩軍會合後。乘夜包圍了北單于本部。北單于大驚,率精兵千餘人與南匈奴軍激戰。北單于負傷落馬,又慌忙爬上馬去,僅率輕騎數10人而逃。南匈奴軍繳獲了北單于的玉璽、俘獲閼氏及兒女5人,斬首8000人,俘虜數千人。這時,南匈奴已相當強盛,擁有人口3.4萬戶,共23萬多人,勝兵5萬多人。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鑑於北匈奴遭南匈奴打擊後,已極度衰弱,遂想徹底將北匈奴擊滅。便於二月,派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率軍出居延塞,將北單于部包圍於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似在今新疆阿勒泰附近地區),大破北匈奴軍,俘獲北單于母,斬名王以下5000多人。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向。耿夔等率軍出塞5000多里而還,這是自漢代出兵以來,最遠的一次進軍。朝廷為表彰耿夔的功勳,封其為粟邑候。  北單于弟右谷蠡王於除鞬、骨都候以下數知人,駐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地區,遣使者入塞。大將軍竇憲上書,請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允諾,並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命耿夔出使北匈奴授北單于璽綬,與南單于同等對待。至此。實現了竇太后既征服北匈奴,又與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戰略企圖。  此戰,漢軍針對北匈奴飄忽不定、行動快速的特點,以遠端奔襲、先圍後殲、窮追不捨的作戰方略取勝,使延續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得以結束。  東漢徵匈奴之戰,歷經漢明帝、和帝兩代之奮戰,終於於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將北匈奴徹底擊敗,並於其後2年,滅亡了北匈奴。從而,使漢代北部邊患由此暫時解除,中國北方地區遂被東漢王朝統一。東漢王朝這一戰爭壯舉,為推動中國歷史的程序起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歷史作用。  東漢徵匈奴戰爭的勝利,既依靠了統一戰爭正義性,又有其制勝的一些特定歷史因素。基本有以下幾點。  東漢國力的強盛:經濟實力的強弱是自古以來構成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東漢王朝自漢光武帝劉秀即位,至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1年)竇固第1次徵匈奴之前,經歷了四五十年的發展經濟、休養生息階段,一掃西漢末年衰微敗破的動動局面。進入了一個國富兵強的興盛時期。這就為戰爭準備了較為充足的人力物力條件,從而使戰爭的勝利有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東漢政略和戰略的正確:東漢時期,從竇固至竇憲兩次徵匈奴戰役,都是以羌胡、鮮卑、烏桓、南匈奴與漢軍組成聯合部隊,這一正確的戰略決策,使漢軍佔有了明顯的戰略優勢。它把漢朝先進的治軍和作戰思想以及先進的兵器,與羌胡騎兵的騾悍勇猛揉為一體,匈奴騎兵自然不是東漢軍隊的對手,這是東漢軍隊制勝匈奴最恰當的科學戰略結構。然而,歷代史學界有些人卻把東漢徵匈奴的勝利歸結為“以夷制夷”的結果,這不能不是以封建的正統觀念推匯出來的皮毛之見。  匈奴統治集團的四分五裂,國力的日趨衰落,使其難以與強大的東漢中央政權相抗衡。一方面匈奴分裂為南北單于之後,南匈奴附漢,與漢族雜居,不斷接受漢族先進政治與經濟文化的影響,政治安定,六畜興旺,吏民安居樂業。對北匈奴諸部日益產生著巨大的吸引力,使北匈奴一些部落不斷分化出來,逃歸南匈奴;另一方面,北匈奴不斷髮生單幹爭立事件,統治集團內部互相猜忌仇殺,難以形成對外作戰的整體力量。再加之當時北匈奴連年受到旱蝗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北匈奴失去了起碼的戰爭潛力。因而,北匈奴的國力江河日下,在東漢重兵集團的打擊之下,便冰消瓦解。竇憲北擊匈奴的意義  竇憲北擊匈奴,在極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上勒銘紀念,但他無法想象自己創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北匈奴的遠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便乘虛而入,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日後“五胡之亂”的遠源。而北匈奴的西遷更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竇憲恰似傳說中的那隻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動,無意中促成了遙遠國度的狂風暴雨——這場暴風雨傾瀉在近三百年後的歐洲。客觀評價竇憲  竇憲在歷史上留下過種種劣跡,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認為是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因而備受貶斥,以致於他的歷史功績也幾乎被其罪過所掩蓋了。其實,客觀地分析竇憲的一生,其有些行為雖令人憤慨,但他對東漢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作為當時無可爭議的優秀將領,他統率漢朝大軍,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單于,迫其酉遷。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國北疆新格局,既是東漢光武、明、章三代的鳳願,是中國邊疆統一和中華民族融合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所以竇憲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抹殺的。  其次,從軍事史的角度上看,竇憲作為指揮東漢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戰爭的漢軍統帥,成功地組織實施了稽落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等重大戰役,在中國軍事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竇憲用兵,善於針對敵軍弱點,及時掌握和準確判斷敵軍的動向,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針,調遣優勢兵力與敵主力決戰。如漢三路大軍彙集琢邪山後,竇憲根據北匈奴勢力已大大削弱,不敢與漢軍正面交戰的狀況,派出精騎萬餘,向北單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帶運動,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戰,並一舉將其擊潰。此役後,竇憲繼續主動出擊,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後在河雲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戰果。竇憲在作戰中,十分注意揚長避短,根據漢軍準備充分、裝備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遠離後方、不宜久戰的優弱點,以及北匈奴雖行動飄忽、反應快速,但力量薄弱,懼怕決戰,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實際情況,採用長距離奔襲、迂迴包妙等戰術,往往輕裝疾進,速戰速決。如包抄、夜襲河雲北,長途奔襲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敵不意、以奇制勝的效果。同時,一旦逮住戰機,便不輕易放棄,每次擊潰敵軍後,均窮迫猛打,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儘量在追擊中殲滅敵人。史書上對竇憲的評價  衛青﹑霍去病資強漢之眾,連年以事匈奴,國秏太半矣,而猾虜未之勝,後世猶傳其良將,豈非以身名自終邪!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後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惡焉。夫二三子得之不過房幄之閒,非復搜揚仄陋,選舉而登也。當青病奴僕之時,竇將軍念咎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鳴之無晨,何意裂膏腴,享崇號乎?東方朔稱“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就煨塵者,亦何可支哉!(《後漢書·竇憲列傳》)  然而,多少年來一提抗擊匈奴,人們往往只知有衛青、霍去病,不知有竇憲。對於竇憲功成身敗的悲劇性結局,《後漢書》作者范曄在論述竇憲之功勳與衛青、霍去病相比時,慨嘆之餘疾呼,竇憲僅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蕩平匈奴,“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他之所以被“後世莫傳者,竟末釁以降其實也”,意思是人們未免把竇憲後來的行為看得太重了,頗有點為其打抱不平的意思。  衛青、霍去病,連年征戰,未勝單于,但因為他們以身名自終,世稱良將。竇憲揮兵數千裡,度越沙漠,平定匈奴,“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為東漢王朝立有大功,但由於他恃寵而驕,依勢作惡,把攬朝政,濫殺無辜,終至身敗名裂,後世莫稱。東方朔說:“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人之所立,可不慎歟!乍一看似乎戰績輝煌,十分過癮,消滅了北匈奴,給歐洲送去了“上帝之鞭”,數百年的漢匈之戰終於畫上了句號。但實際上,這只是表面上的。在竇憲出征匈奴前,整個東漢朝廷上上下下,除了太后和竇憲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出征北匈奴。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說一下北匈奴當時的情況。其實歷史上存在兩個北匈奴。第一個北匈奴在西漢就被滅掉了。匈奴自西漢中期分裂後,南匈奴南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作對,北匈奴郅支單于被陳湯在西域幹掉後,第一個北匈奴便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第二個北匈奴誕生在東漢初,當時的匈奴發生了內亂,再度分裂,形成了第二個南北匈奴對峙的局面。南匈奴繼續依附漢朝,北匈奴退居漠北。不過這時候的北匈奴並不是絕對要與漢朝作對,畢竟已經沒有了那個實力,一直想要和漢朝和親,但是東漢朝廷一直不怎麼鳥他!由於氣候惡劣,生活所迫,北匈奴多次侵擾東漢邊界搶劫物資。這就為東漢討伐匈奴埋下了引線。【匈奴騎兵】公元87年,由於匈奴不斷內遷,留在漠北的北匈奴勢力大大縮小,漠北東部的鮮卑崛起,打敗了北匈奴,並殺了北單于,加上草原蝗災,漠北大亂,北匈奴苟延殘喘。這時候作為曾經的兄弟,南匈奴果斷決定趁你病,要你命!於是上書漢朝,要求共同出兵北匈奴。皮球踢到了東漢這邊。這時候朝廷上下基本上都是不同意出戰的,當時朝廷的主要意見集中在這幾點:第一,北匈奴最近又不犯邊塞,而且主動請降了,我們再無緣無故趁人家虛弱的時候打他,實在太不講道義了。第二,道義只是檯面話,關鍵是打仗是要錢的啊!總得計算收益和成本啊,打北匈奴不是問題,問題是花那麼多錢,死那麼多人,我們能得到什麼好處?貌似除了對南匈奴和鮮卑有利以外,對漢朝沒啥實際意義。第三,現在北匈奴在,那麼南匈奴、北匈奴、鮮卑狗咬狗,還能保持北方邊境的安寧,如果我們把北匈奴滅了,那麼鮮卑必然一支獨大,到時候必然成為新的邊患,前門驅虎,後門來狼,那時候不是得不償失了?還不如就這樣放著,讓這些少數民族內耗去,我們大漢坐享其成。當時掌權的是竇太后,竇太后是竇憲的親妹妹。本來大家已經對不打北匈奴達成了一致意見,可就在這時,竇憲作死做了一件事,讓北匈奴在躺槍中滅亡。其實這件事跟可憐的北匈奴一點關係都沒有。竇憲仗著自己妹妹是太后,胡作非為,當時齊殤王的兒子劉暢國喪來京城,太后多次召見他,竇憲一看好像有點不對,這傢伙來不是來與我爭權的吧?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刺客直接把劉暢給殺了。然後嫁禍劉暢的弟弟劉剛。自以為天衣無縫,可是竇憲明顯政治智慧不夠,很快,事情真相便被查出來了!劉暢畢竟是皇族宗親,就算是皇太后的親哥哥,那也不能徇私。於是太后下令把竇憲關了起來。這下竇憲怕了,他知道殺害皇室宗親是死路一條,想來想去,眼下唯一能夠脫罪的,也只有將功贖罪,出征北匈奴了!畢竟是自己的親哥哥,太后也不想眼睜睜地看著竇憲死,當時漢章帝剛剛駕崩,漢和帝剛剛繼位,年紀尚幼,大權都在太后手中。於是太后決定,出征北匈奴!這下朝廷炸開鍋了!為了一個驕縱的國舅的性命,居然置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於不顧,豈有此理!當時最高級別的大臣,三公九卿,全部上書反對!當然結果是反對無效!於是,竇憲帶著東漢精銳之師,把奄奄一息地北匈奴再踹上幾腳,北匈奴再也不能在蒙古草原上立足了,除了一部分西遷,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投降了鮮卑,成了鮮卑人。北匈奴終於從中國的歷史上徹底消失。剩下的南匈奴在漢地居住久了,再也不想回歸漠北,漠北遂成了鮮卑人的天下。二百多年後,五胡亂華,一番廝殺之後,北方的鮮卑趁虛而入,最終由拓跋部建立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有哪些區別於其他王朝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