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圓4
-
2 # 閒看秋風999
謝邀。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建國,迄崇禎十七年(1644)滅亡,中經十六帝、十七朝,歷時二百七十六年,跨越四個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明代約佔七分之一。而且上承秦漢唐宋元,下啟有清一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這時正值世界範圍發生偉大變革的時代。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中國也開始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明朝這段歷史,在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輝煌燦爛的篇章,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突出的地位。
能夠代表明朝特色的歷史元素有很多,如"三權分立",即"皇權","內閣權"和"宦官權"。
今天藉此機會說說另一個明朝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條鞭”法。
什麼是"一條鞭"?
嘉靖時於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裡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萬曆年間張居正執政,推行於全國。見《明史·食貨志二》。
"一條鞭"出現於明代中後期。它的推行,為田賦史上一大樞紐。它的設立,可以說是現代田賦制度的開始。由此田賦的繳納才以銀兩為主體,打破了二三千年來的實物地租形態。
推行"一條鞭",不僅限於田賦制度本身,也反映出一般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以及賦法和役法的變遷。與一向的田賦制度不同,從此便形成了近代以至現代田賦制度上的主要結構。
它的產生雖然是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增加財政收入,但它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明代賦役制度中一場改革的發展與總結。它是明中葉以後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成果,具有抑制兼併和均平賦役的作用。是中國賦役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把各種徭役折成銀兩攤入人丁、田糧之中,與田賦統一徵收,簡化了手續,使賦與役逐漸趨於一元化。同時,擴大了貨幣流通領域,削弱了人身依附關係,使廣大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以至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有利於工商業發展。這是順應當時整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潮流的。總之,一條鞭法的產生與施行,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說明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
3 # 笑嘗歷史百態
明朝作為封建王朝制度最為完事的朝代,中央集權達到高度集中,現在咱們來說說他的特別之處。
1、明朝是唯一一個依靠農民起義成功奪得長久正確的一個朝代
2、明朝是一個興於胡亡於胡的王朝。明朝取代蒙古人的元朝,又被滿族的清朝所取代。而且,明朝沒有直接滅亡元朝,也沒有直接被清朝所滅亡。中間夾著農民起義。
3、明朝是一個興於農民滅於農民的王朝。朱元璋農民出身,加入了反抗元朝的紅巾軍,後來明朝又被農民出身的李自成軍隊所滅。
4、明朝是一個由先進而蛻變為落後的王朝。明朝早期先進,是繼承了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積澱。明朝後期的落後,是明朝將中國的先進之處消耗殆盡。明朝是中國由先進蛻變為落後的拐點。
5、明朝是將中央集權發揮到君主專制的王朝。明太祖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官員成為執行者,沒有決策權。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進行監督百官,並以督察院輔助整合監察力量。
6、明朝是一個由開外蛻變為保守的王朝。鄭和可以下西洋,鄭和之後卻只有閉關鎖國。
7、明朝是一個將科舉演變為毫無積極意義的王朝。科舉是一種選官制度,在歷史上有它的積極性。可是明朝卻發揮了它的消極之處,八股取士禁錮了人的思想。
8、明朝是一個將它人功績據為己有的王朝。鄭和下西洋時,人們看見鄭和的船隊,無不讚嘆中國科技。可是在這值得讚歎的中國科技中,明朝佔有多少,它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了多少。特別是,當明朝滅亡後,明朝遺老們無不懷念明朝的一切,可是那些值得讚歎的明朝存在中有多少是明朝自己發明創造的。明朝不過是將前代功績劃在自己頭上,這才造成了假象。
10、明朝是一個始終實行暴政的王朝。明朝不僅實行人為暴政,而且將暴政制度化,經常化。明太祖是百姓出生,對於官吏貪汙,深惡痛絕,為徹底清除貪官,制定了嚴峻的刑罰,貪汙幾十兩銀子就處死,剝皮,示眾。
11、明朝是一個太監王朝。明朝皇帝與太監是一對共生物,明太祖與朱棣之後,明朝君主沒有那麼大精力親自理國,漸漸將全力下放到內閣,內閣地位提升,而為了制衡,皇帝又啟動宦官。造成太監主國的情況,畸形統治造成了華人格的扭曲。
12、明朝是一個主動往外送錢的王朝。明朝中期為防倭寇,曾海禁過,但到了明穆宗,實行隆慶開關,一度恢復海外貿易),...大量白銀外流,人民生活悲慘。
最後一個互動點:
13、明朝是一個不戰而主動放棄土地的王朝。你知道指的是什麼事件麼?
-
4 # 老夥計610322
明朝最大區別於其他王朝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出過家當過和尚,做過乞丐要過飯,據老祖宗代代相傳:朱元璋人長的很醜太難看。
其次明朝(1368一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漢人最後一次輝煌的朝代,同時代表漢人的最後一次大一統。
明朝廢除了丞相,六部歸皇帝直接管理,地方設三司,建立錦衣衛,實行八股取士等等。
以上是明朝區別於其他王朝的部分地方。
-
5 # 鐵男春秋
明朝和清朝的區別如下:
一、明朝在1549年製造的“水底雷”,可稱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該雷用木箱做雷殼,油灰粘縫,下面的繩索連線鐵錨,控制深度,人工操縱擊發,比西方製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該雷用牛脬做雷殼,內裝黑火藥,用香點火作引信,憑藉香的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1637年明朝末年製造的“混江龍”水雷,該雷透過與艦船直接接觸進行引爆。比日俄戰爭(1903~1905)中的水雷戰早了近3個世紀。
明朝陸軍裝備有一種“虎蹲炮”。開火前,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石子上百枚,再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殺傷力驚人。領先了西方大約200年。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神機營5000人計程車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
明朝後期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戚家軍,李如松的私人部隊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明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
趙士禎(1552---1611),字常吉,號後湖,樂清市(縣城)人,明代火器發明家。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明中期,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效能。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正在來到,中國完全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平。可惜這一過程卻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了。
二、清朝
詹天佑一一涪陵人,在清朝末年,發明了人字型鐵路軌技術,發明了榨菜。
楊壽山一一生於清朝末年,衡水市冀州人。北京烤鴨的發明者。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
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開,自號耕煙老人,浙江錢塘人。火器專家、水利專家。他發明的“連珠銃”“,一次裝填之後能貯存彈丸28發。“沖天炮”,其特點是炮體小而輕,具有較強的殺傷力。仿造荷蘭國所獻的“蟠腸鳥槍”十隻。而且是個研製高效運輸機械的能手。戴梓死後,他發明的連發火器並沒有成為清軍大規模裝備的武器,只能“器藏於家”,至乾隆朝後便逐漸失傳,留下了極大的遺憾。
另外還有發明家
石申一一戰國時期 天文學家。 第一部天文鉅著天文《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執行及交食等情況。
劉焯一一 隋代天文學家。 創制了《皇極曆》,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
一行 一一唐代天文學家 。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曆》,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
楊忠輔 一一南宋時期文學家 。他創制了《統天曆》,他確定迴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
洛下閎 一一漢代天文學 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一一宋代天文學 家。他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浦元一一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專家。 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蔡倫 一一(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北韓、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
畢昇 一一(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丁緩 一一漢代發明家。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馬鈞 一一三國時代機械設計專家。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墨子一一 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槓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沈括 一一宋朝 ,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來。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李治一一 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秦九韶 一一(1202~1247), 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孫子一一 三國時期 ,公元前300 年,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杜詩 一一 水力鼓風機專家。河南人。公元前 91 年,首創了水力鼓風裝置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李春一一 (公元605~617 年),橋樑設計專家。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裴秀一一 (公元224~271 ),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製平面地圖的理論“製圖六體”。並繪製了《禹貢地域圖》。
莘七娘 一一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訊號燈,這是華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
6 # 歷史這樣說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不僅經濟繁榮,世俗化程度也很高。
雖然清朝入關以後,黑了明朝幾百年,但官方評價不低:“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那麼,這麼厲害的明朝,有哪些區別於其他王朝的呢?
第一,明朝的國號。
明朝的國號是“大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不重複。
第二,明朝的疆域。
據《明史》記載,明朝疆域前後變化大略如此:“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第三,明朝都衛制度。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各省設定都衛。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將都衛改為都指揮使司。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下詔放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共設定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區,明朝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女真部落,設奴兒干都司,下轄131衛,至萬曆年間增至384衛;另有置於嘉峪關以西地區的西北八衛,以上均屬羈縻衛所,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第四,明朝四輔官。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親理政務,但是力不從心,於是設定春、夏、秋、冬四輔官。
朱元璋在敕書中說:“召爾等來朝,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調四時,以臻至治。”
朱元璋的原意,是要求四輔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但這些起自庶民的儒士們,根本沒有達到“佐理贊化,以安生民”的目的。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朱元璋取消了四輔官的建置。
第五,明朝廠衛機構。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等,都是明朝的情報機構。
錦衣衛
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上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
東廠
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
西廠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憲宗朱見深在大太監汪直的慫恿下,開設西廠。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勢後,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大太監劉瑾掌權後,明武宗朱厚照復開西廠。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
內行廠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大太監劉瑾掌權後,自建內行廠。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內行廠。
其他的特色,明朝還有很多,悅史君在此不一一贅述,以後會對大明多多探秘。
-
7 # 紅黑聖西羅
首先,明朝是唯一靠農民起義建立的王朝,開國皇帝是純正的草根!
另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朝獨有的特務制度!(錦衣衛、東西兩廠)
還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就是,明朝皇帝都極具個性,傳奇色彩濃重,可是被後世黑的非常厲害!
其他的特色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廢除了丞相,設立內閣;老百姓出個縣城都要路條等等,都是很獨特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
8 # 史詩雜談
明朝給個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幾個元素,例-1、後期宦官干政之風;2、特務機關盛行林立;3、貪汙腐化之嚴重;4、皇帝不務正業;5、海禁與倭寇之亂;6、鄭和下西洋;7、道教之盛;8:科技成果豐碩...
-
9 # 憤怒野虎
明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中,屬漢族最後掌權的王朝,它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與其他王朝有所區別。1.政治上,除中央集權制外,還實行遍佈全國性的特務機構。這個機構一直至崇禎皇帝掌權後,殺滅宦官魏忠賢,隨後失去作用。2.經濟上,加強對地主工商稅收及調拔,使一些地方因自然災害事件引發難民得到及時解決,而這一政策卻加劇了東南地區的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矛盾。這種稅收制度在東林黨得勢後瓦解,卻間接導致明朝滅亡。3.軍事上,實行軍衛所制度,皇帝有親征異族的衝動,文官可以指揮軍事戰爭。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事件後,明朝的精英損失慘重,之後,不再有皇帝親征現象。但文官指揮戰爭並獲勝利,是明朝特有現象。4.科技方面,明朝的造船術,軍事火器等方面領先當時世界。只是,後期因腐化等原因被滿清所滅而中止。5.文化方面,明朝時期,除詩歌、詞曲等方面發展較好外,小說作為一種新的文學為人們喜好並得到很好發展,醫學上,《本草綱目》編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珍貴寶庫,數學、天文、地理曆法等發展也較好。
-
10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第一是明朝國號來源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都未曾有過的,這和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封號、籍貫、《詩經》等等都沒有任何關係,竟是來源於一個宗教--明教。這可能也是體現出了朱元璋的那種農民出身,從骨子裡輕視知識分子的個性吧。什麼四書五經、天道輪迴,統統滾一邊去,老子就是喜歡叫明朝。
第二是明朝在官制上的改變,取消了有近兩千年曆史的丞相官職。明朝開國初期是皇權獨攬的,下面直接就是六部,後考慮到皇帝的工作量實在太大,才設立內閣首輔制。但這個內閣和現代意的內閣有很大區別的,內閣只是一個協助皇帝給出方案的一個機構,類似於師爺的角色,皇帝享有最終的一票否決權。一件決定,即使內閣給出天大的理由,皇帝認為不行,就是不行。
第三就是廣為所知的東廠西廠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關的設立。不過我認為特務機關的發達算是明朝的一個特點,不能說是創新。歷朝歷代,哪個朝皇帝不搞個特務機關,弄點小動作?明朝特殊機關的出名之處,是因為其殘酷的辦案手段和涉及範圍的廣泛性和公開活動化。萬曆皇帝甚至在全國各地都派駐有東廠西廠的太監以及錦衣衛人員,可謂是把這個制度發展到了極致。
第四是明朝重來沒有發生過能夠威脅到實質性皇權的政變事件(嘉靖皇帝差點被勒死這樣的單獨謀殺案件不算)。我這邊說的意思是明朝不像唐朝、西漢、東漢那樣,宦官或者某些大臣的權力已經凌駕到皇權之上,可以改變皇帝的人選。明朝雖然出了不少有名的太監,但是太監所有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一人,影響不到朝堂上。因此像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太監,一旦皇帝的心思或者想法有了變動,他們說倒就倒,這不得不佩服明朝這套制度設計的巧妙。
第五是市井文化的發展。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那麼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念,比如各路神仙,妖魔鬼怪,關二爺、孔聖人等等等等,大都是在明朝得到確定和發揚,並在清朝繼續擴大影響,直至現在廣為流傳。這其實反應了明朝市井文化的繁榮,使得之前在書本上才能見到的東西走入了尋常百姓身邊,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當然,古代很多香豔的成人小說,也是在明朝出現的。
第六就是明朝對於大臣的那種摧殘也是歷朝歷代不大有的。明朝立國兩百多年,幾乎所有皇帝都有一個特點,對待大臣就是一種看不起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類似於主人對待一條狗的態度。大臣聽話辦事還行,要是不聽話,我既不殺你,也不罷免你,更不會讓你以為直諫了後會青史留名,而是讓你感到我從骨子中輕視你。比如像對大臣的庭杖,那是亙古未有,又或者皇帝一二十年不上朝,讓大臣們在外面自己嗨吧,皇帝不奉陪了,又或者讓特務機關來找你。這種對待文臣的態度,即使是元清兩個異族建立的朝代也是少有的。
暫時先說這些吧。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明朝區別其他王朝的有;一、廢除丞相制,由首輔作為執行皇帝命令的最高長官。二,設言官制,對各級官言進行批評、彈劾。三,“三公”只是一個榮譽、並無實權。四,明朝初期允許百姓可以直接進京舉報控告地方官員的不法行為。五,設立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對官員進行監察,可對認為有問題的官員進行拘捕。六,設六部制(吏、刑、戶、兵、禮、工)為全國的行政、軍事主管機關,七,地方上沒總督、巡撫主管軍事和行政事務,設立行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