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惪州元良1978
-
2 # 呂梁路過
問題非常棒,我竟無言以對啊!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之一,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在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劉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南陳終止。
北朝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鮮卑化漢人所建立的!
南朝是與北朝同時代對峙的南方王朝,包括劉宋、梁、齊、陳四個王朝。
-
3 # 御史大夫001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2],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靜帝禪讓,建立北齊。[3]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4]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中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宋取代東晉,在中國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史稱“南朝”。南朝與鮮卑人或鮮卑化漢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北朝政權對峙,合稱南北朝。南北朝是一個戰事頻發、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各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中華民族在這個時期經歷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南朝繼承了東晉的疆土,其範圍為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其中劉宋面積最大,北疆達到黃河下游;南陳面積最小,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南朝的4個政權各自存在都只有幾十年,但作為漢族政權在南方的統治,為漢族文化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傳播作出貢獻,同時在南方興起了建康、江陵、揚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國南方取得了很大發展。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客觀上為華夏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南朝時期的建康城和同時期的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
4 # 半畝先生
北魏作為一個統一黃河以北的封建王朝,可以與契丹王朝相媲美。之所以被列為南北朝,其原因是在後期分別被權臣高歡和宇文泰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東魏變成北齊,西魏變成北周。再後來,北周武帝滅北齊,北方又被統一,無奈其英年早逝,被外戚楊堅奪走江山,進而完成隋朝大一統。
-
5 # 那年今夕
南北朝指的是東晉滅亡後至隋朝統一中國,南方政權和北方政權長期對立的一段時期。
在這段時期內,南方政權是宋、齊、梁、陳四個政權。
北方政權是北魏、(北魏分裂後)西魏和東魏、北齊和北周。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2],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
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長期與南朝宋、齊對峙。
只是後期遷都後,發生了六鎮兵變,崛起的爾朱榮“河陰之變”誅盡滿朝文武。一片亂局。終至分裂成都是傀儡的西魏、東魏。
-
6 # 海邊沒有微笑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處於對峙狀態。
北朝
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鮮卑化漢人所建。
南朝包括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魏
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結束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劉宋王朝共同開啟了南北朝時期。
理由
1、結束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首先統一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方劉宋王朝共同開啟南北朝時代。
2、劉宋王朝不能滅掉北魏。北魏和劉宋王朝之間進行了多次的攻防戰,雙方互有勝敗,始終沒有分出勝負,形成南北對峙。
3、北魏太武帝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重視人才,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重視漢文化,為新辦學校提高鮮卑族漢文化。
-
7 # 藝文雜記
北魏是五胡亂華時期,統一了北方的鮮卑族人拓跋珪創立的國家,拓跋珪自封魏王,定國號為魏。但是,這個魏國與曹魏還是有區別的,而且它又與統一的南朝的劉宋王朝劃黃河南北而治,所以為了與曹魏區別,歷史上稱為北魏。
北魏雖然是鮮卑族人創立的,但是北魏一直崇拜中原文化,所以北魏一直進行著漢化,尤其北魏孝文帝,更是為了漢化,遷都洛陽。
孝文帝不僅為自己取了漢族名字,而且要求所有官員都穿漢服,講漢語。所以北魏一朝的舉措,大大加速了中國民族融合的進度。
北魏朝也盛行佛教,與佛教有關的歷史遺蹟,大同的雲崗石窟以及洛陽的龍門石窟多是北魏朝開始開鑿或達到繁榮的。
北魏在南北朝對立的期間,與南朝,尤其是劉宋王朝也發生了不少的戰爭摩擦,雖然勢均力敵,但也有不少時候佔了上風。
但是後來因為內部矛盾和組織管理的問題,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甚至最後被外姓奪取了政權,創立了北周和北齊,北魏政權就逐漸瓦解,不復存在。
-
8 # sunshining1979
連風光威武、顯赫一時的慕容諸燕都不是拓跋部落的對手,又怎麼不能成為南北朝之一?之一還算說輕了,南朝宋齊梁陳平分秋色,北朝卻幾乎都是北魏的延續。
-
9 # 再言春秋
導語
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段時期。南北分裂,戰亂不斷,在這一段時間裡,人口大幅度下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些負面的影響一直到隋朝的建立才開始逐漸恢復。
分析為什麼會形成南北朝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南北朝形成的根源應該歸結為是民族融合的必然需求。南北朝雖然混亂,但是這段歷史卻是促進中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分析歷史應該要從多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1、追根溯源,南北朝局面之所以形成,一切要歸功於西晉南遷。西晉政權一直就不穩定,而到了晉懷帝的時候更是亂上加亂,多年的戰亂讓本就不強大的西晉軍事實力進一步削弱。這就給了周邊部落趁虛而入的機會,逐漸壯大起來的匈奴攻進了西晉的國都,俘虜了晉朝的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永嘉之亂。無奈之下,剩餘的西晉舊部開始南遷,並與當時南方豪族達成了共識,一同扶立司馬睿建立東晉。
2、周邊部落之所以會趁虛而入,一個是因為西晉的軍事實力不強,給了他們趁虛而入的機會,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提及,那就是他們在經歷長時間的發展之後,也開始逐漸建立君主制政。這也是他們發展中的一種進步,正是這種制度的進步,讓其不再滿足於野蠻的掠奪生活,開始產生對土地的興趣,而且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從歷史發展觀來看,這是一種進步。
3、上面我們說了,西晉南遷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政權,但我們要知道,南遷過去的不止有行政機構,同時還有大量的北方人口。這一次人口遷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次巨大的人口遷徙,影響非常深遠。之所以後來的南北朝能夠長期共存,是因為北人南遷極大的提高了南方的實力。如果沒有大量的北人南遷,南方僅在人口方面就無法與北方相對峙。
4、南北雙方在東晉的時候就產生過數次的碰撞,東晉政權組織過北伐,而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組織過南征。可最終是互有勝負,無論是北伐還是南征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效果。幾次交手下來,都發現對方並不是那麼好解決的,於是就都開始安心於自己的發展,也不再急於進行大規模的作戰了。
5、俗話說的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南方不管是東晉政權,還是後來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都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但是在北方卻不同,五胡十六國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長,真正應了那句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可這種亂象是不能夠永存的。無論是為了政權的利益,還是社會的需求,北方都需要進行統一。這就開啟少數民族政權的北方統一之戰。
北魏統一戰
北魏是遊牧民族中的鮮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建立者是拓跋珪,最終由他的孫子拓跋燾完成了統一北方之戰1、拓跋珪時代的戰爭
①整合舊部,即位代王室拓跋珪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步。拓跋珪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成年的時候,祖父建立起來的代國早已經分崩離析了,那個時候的他一直寄人籬下,依附於劉庫仁部。後來,他趁亂復國,把之前的代國舊部重新進行了整合,恢復了代國。並在復國後不久遷都盛樂,改國號為魏。
②聯合慕容垂,擊敗第一個敵人,站穩腳跟。拓跋珪復國後要面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原來他所依附的劉庫仁之子劉顯,以及另一個部落首領劉衛辰。但剛剛復國後的拓跋珪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戰勝這兩個敵人,於是嚮慕容垂髮出求救。在慕容垂的幫助下,他打敗了劉顯、劉衛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擴張了實力:
二年夏五月,遣行人安同徵兵於慕容垂,垂使子賀驎率眾來會。六月,帝親征劉顯於馬邑南,追至彌澤,大破之,顯南奔慕容永,盡收其部落。③收服兩個部落,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拓跋珪所建立的北魏政權的北邊存在著兩個部落,一個是柔然族,一個是高車族。而他的南邊則是當時北方最強者慕容垂的後燕政權。相比之後,拓跋珪自然清楚不能與後燕開戰。於是他開啟了對柔然與高車的作戰,幾番作戰下來,他的實力迅速擴張:
丙寅,魏王珪會燕趙王麟於意辛山,擊賀蘭、紇突鄰、紇奚三部,破之,紇突鄰、紇奚皆降於魏。在相繼擊敗柔然、高車之後,拓跋珪所領導的北魏,已經有了與後燕一爭高下的實力。
④擊敗後燕,稱雄華北。拓跋珪與後燕作戰的時候,起初並沒有任何的優勢,但上天給了拓跋珪最大的機會,他的最大對手慕容垂病死了。在這之後,拓跋珪開始接連取得勝利,並攻下了後燕的都城中山,此後的後燕名存實亡,已經無力爭奪天下。而拓跋珪也在擊潰後燕之後,裁定國號,即帝位:
帝三讓乃許之。十有二月己丑,帝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鹹稱萬歲。大赦,改年。⑤秦魏爭霸,拓跋珪無功而返。在解決了最大敵人後燕,拓跋珪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另一強者後秦。這一戰沒有任何結果,拓跋珪針對後秦的進攻,幾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效果,除了俘虜了後秦的一些士兵外,攻城略地上沒有什麼斬獲。而秦魏之戰,最終也因為北魏內部的柔然部落反叛而宣告結束:
數遣使求和於魏,珪不許,乘勝進攻蒲阪,秦晉公緒固守不戰。會柔然謀伐魏,珪聞之,戊申,引兵還。秦魏爭霸,拓跋珪無功而返後,開始了他昏聵的晚年生活,早年的雄才大略蕩然無存,北魏也沒有繼續拓展實力,在要發展就要等到他的兒子登場了。
2、拓跋嗣時代的戰爭
①拓跋嗣兩度北伐柔然。也不知道柔然部落到底是因為什麼,總是要在被征服與反叛之間遊離。動不動就反叛的個性怎麼說也都不是很好。所以,拓跋嗣當上北魏的皇帝后什麼都不管,先打柔然。但還是沒有徹底解決了柔然。
②親征劉宋,拓展土地300餘里。北伐與南征是從東晉開始就永恆不變的話題,雖然都沒有達到過戰略目標,但還總要打。拓跋嗣別看打柔然沒徹底解決,打南宋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大軍所到之處,總有人歸降於他。最後,奪取了黃河南岸的戰略要地,順帶還得到了山東青州等地。再一次擴充了北魏的實力。
3、拓跋燾時代的戰爭,拓跋燾是結束北方亂世之人,在祖父與父親的基業下,把北魏推向了頂點。
①柔然,最可惡的柔然。拓跋嗣兩次北伐柔然沒有把他打服。這次拓跋燾來了,柔然是北魏的北方大緩,打不死他北魏就很難受。拓跋燾針對柔然進行了兩次北伐,雖然說沒有徹底的解決掉柔然,但卻在心理上給了柔然以重創:
冬十月,治兵於西郊。癸卯,車駕北伐,平陽王長孫翰等絕漠追之。蠕蠕北走。②攻滅胡夏,說實話,胡夏的實力不強,不用單獨來說。但為什麼把他提出來呢,因為這兩家是世仇。前面說的劉衛辰大家還記得吧,胡夏就是他的後人郝連勃勃建立的。根本沒廢什麼力氣,拓跋燾就俘虜了郝連勃勃的繼承人郝連昌。之後,胡夏新的繼承人郝連定在平涼繼位。三年後,拓跋燾再度攻打胡夏,連下數城,胡夏名存實亡。
③統一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戰鬥非常頻繁,今天滅一個,明天亡一個的,等到了拓跋燾時代留給他的對手還真不多。在這裡,我們只能用歷史書上最常用的語言來說了,在相繼擊敗了胡夏、北燕、北涼等國家後,北方終於統一。這之後,北方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拓跋燾。
北魏為什麼能夠統一北方
五胡十六國這麼多國家,北魏創立的時候也不是最強的,他怎麼就能統一北方呢1、北魏對漢政權制度的吸收促進了他的發展。無論是拓跋珪也好,開始拓跋燾也好,他們都大量的吸收了中原政權的制度。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比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要完善。當時的中原政權所採取的制度,就是整個中國乃至當時全世界最為先進的制度,誰學習的好誰就強大。
2、對具有中原文化的知識分子的提拔和任用。在少數民族政權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這樣一批知識分子在旁邊輔佐,很難有突出的表現。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都能夠很好的認識這一點。所以他們大量的任用知識分子,來推動國家進步。
3、軍隊制度的改革加強了戰鬥力。拓跋燾曾經對北魏的軍隊進行過改革。推出了合理的獎賞制度、推出了一整套完善軍隊紀律的制度,本就有著天然的強勁體魄,在拓跋燾的一系列改革後北魏的戰鬥力更強了。
4、祖孫三代的努力,讓北魏一直走上坡路。我們看五胡十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就會發現,第一代強,剩下的幾乎就沒什麼成績了。可是北魏不同,從拓跋珪開始,繼承他的拓跋嗣,以及他的孫子拓跋燾,三個人的能力都比較強。雖然說拓跋珪晚年變得昏聵起來,但是卻得到了及時的改善,北魏沒有走下坡路。
5、有的時候不得不說,命運這個東西和奇怪。或許是拓跋氏有統一北方的氣運。拓跋珪建立北魏的時候,苻堅、石勒、劉淵這些能力很強的人都相繼離世了。留給他的對手只有姚萇和慕容垂,結果姚萇沒過多久也死了。慕容垂是跟他有過正面對抗的人,但是就在跟他對抗的過程中病死了。自此之後的北方就沒有出現過能力非常突出的統治者,除了他的孫子拓跋燾。沒有強大的對手,這一點在客觀上也幫助了北魏。
結語紛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最終被拓跋燾給終結了。在相繼滅掉胡夏、北燕、北涼後,拓跋燾終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在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到南北朝時期。客觀的說,拓跋燾統一北方後,國家暫時的恢復平靜,有了一段短暫的相對和平。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寧,生產也逐漸恢復,這都是拓跋燾所做的貢獻。
-
10 # 半畝園書生
兩晉滅亡之後,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了四個國家,分別是宋,齊,梁,陳;北方先後建立了五個國家,分別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歷史上稱為南北朝,南朝從420年宋建國始,到589年陳滅亡止共169年,北朝從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始,到北周581年滅亡止共142年,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大分裂時期。
為何北魏會成為南北朝之一呢?首先要從“八王之亂說起。
265年晉王司馬炎(晉武帝)奪取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先都洛陽,後遷長安。他稱帝后,大封同性諸王27個,後立白痴的惠帝為太子,取賈南分為妃,武帝死後,晉惠帝繼位,其妃賈后為人兇狠,專擅朝政,291年,賈后為了掌握朝政,打擊另一派,採取拉一派打一派,假傳聖旨的手段,先後殺了兩個同姓王和朝中大臣,由此拉開長達16年“八王之亂”的序幕,在經過9年的平穩期後,300年,賈后又假傳聖旨殺死已廢太子為此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南風,並於301年廢黜晉惠帝自立。此後,先後有八個同姓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開始了宗室諸王之間的大混戰,直至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惠帝又奪回洛陽,後將其毒死,並將繼立的晉懷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東海王越在皇室中已無對手,“八王之亂”就此結束。
“八王之亂”引發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五胡亂華”,西晉政權在“五胡亂華”的過程中朝綱解紐。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建立的漢國劉聰攻陷洛陽,懷帝被俘,316年劉曜攻打長安晉愍帝投降,西晉滅亡。南遷到建業的司馬睿於318年稱帝,史稱東晉。而在北方,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謂之“五胡”,在西晉滅亡後,先後建立十六個小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十六國先後存在135年後被北魏平定。
北魏,北朝之一,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後在中國北方重建統一的王朝,鮮卑族拓跋珪所建,歷12帝,二王,共149年(386—534)
東漢末年,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拔部就是其中之一,310年,西晉封拓跋琦盧為代王,後建代國,十六國時被前秦所滅。前秦和東晉淝水之戰後,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成(今山西大同),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割據的現狀,北朝開始,並和南朝劉宋並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期間雙方雖有相互攻伐,但仍處於相持階段。
到了魏孝文帝拓跋宏(後改漢族名字元宏)當皇帝后,和其祖母馮太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面漢化。為了給漢化創造一個好的環境,495年由平城遷都洛陽。漢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1,禁胡語,胡服;2,改籍貫,姓氏,就是改為漢人的名字;3,改定郊祀宗廟禮樂;4,改管制,定律令。孝文帝在改革中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但他的改革推進了北魏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因此,孝文帝即是鮮卑族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改革家。
北魏末年,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各族人民不斷起義,北魏政權遙遙欲墜,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再後來,高歡之子高洋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又稱北齊;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廢西魏自立皇帝,國號周,史稱北周。因此北魏不僅和南朝劉宋並立,形成南北朝格局,而且還派生出其後的四個政權。所以北魏是南北朝之一。
參考書《中國通史》,《兩晉南北朝史》
回覆列表
北魏並沒有任何實力吞併南方的劉宋或者蕭齊.南朝雖然有各種弊病,元嘉之後更是缺乏進取中原之心,但是南方的主要矛盾尚未激化,門閥制度雖然腐朽,但崩潰也是在侯景之亂之後.因而就商品經濟而言,至少北魏時期一直是南勝於北.軍隊實力最初一定是劉宋更強,之後也長期保持大體平衡,北魏沒有壓倒性優勢.
與此同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前,漢人對北魏認同感肯定不大,最多也只會將北魏當作和之前的北方十五國(十六國剔除巴蜀地區的成漢)一樣的政權.而且北魏統一北方事實上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譬如太武帝拓跋燾,發兵進攻南朝,軍隊就是漢人匈奴當前鋒,當作自己本族鮮卑族騎兵的肉盾.所以可見北魏前期民族矛盾其實是很尖銳的.
到了孝文帝元宏遷都漢化,這個漢化步伐很大,初衷是緩和胡漢矛盾,然而這場漢化對文化積澱尚淺的鮮卑族簡直是災難,丟了鮮卑族的優勢,又漢化學了一些腐朽的東西,也就是說不管好的壞的都學,最終導致了孝文帝死後民族矛盾激化,北魏大亂,因利益分配不均,六鎮起義爆發,北魏分裂已經不可避免.也就是說北魏的後半場,如果不是南朝制度腐朽,對北方的進攻淺嘗輒止,不然南方統一北方還並非不可能.
換言之:北魏不改革沒可能統一,改革還沒找好節奏反遭致大亂,因而北魏實際上從頭到尾都沒有統一的機會.然而前人植樹後人乘涼,有了前車之鑑,再度統一北方的北周(隋)才終於找到了胡漢融合的真正出口,結束西晉五胡亂華以來的全國大分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