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新知傳習閣
一
當時明軍的戰鬥力應該是比日本強大的多。
此前不多年的倭寇其實是華人組織的,最大的一支頭領叫王直。王直自己從海外買槍炮,組織幾千人的武裝,就可以在日本稱霸,成為日本國內最大最強的武裝力量。
這次武裝後來被戚繼光給消滅了。海盜強過日軍,戚軍勝過海盜,自然得出結論,明軍戰鬥力強過日本軍隊。
二
日本是個小國,在對北韓戰爭前不久,豐臣秀吉剛結束上千年的割據政權,完成對國內的統一。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剛開始建設,沒有那麼快達到一個高度,讓日軍能超過明軍。
三
當年是李如松領軍入朝 李如松深得戚家軍治軍精要,並結合了北部與騎兵做戰的經驗。這樣的軍隊在當時應該是亞洲第一強的。戰爭的程序也證實了這一點。
兩次戰爭都讓日本軍隊以失敗告終,說明日本軍隊雖有長進,但不足以打倒明軍。
-
3 # 我是個教授
大明軍當時是騎步冷熱兵器混合,重武器上重鐵騎兵上領先於日本,但是個人的單兵能力遜色,最主要的一點是明軍在氣勢上壓根沒把倭奴當回事,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雖然明軍在幾場戰役上指揮失誤導致落敗,但是明軍以少數兵力追著小日本滿處跑的戰紀有好多,
-
4 # 山昌正
一群由亡命之徒組成的倭寇,讓明軍收拾的完整服帖。這是戰鬥力對游擊戰的強悍解釋。
事實證明,明朝的軍事力量狂甩了小日本那個閉關鎖國的彈丸之地。
強悍軍隊,才是征服所有的資本
-
5 # SY東源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起於1592年(北韓宣祖二十五年,明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至1598年結束。1592年是北韓壬辰年,北韓史家因此稱此役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北韓之役,日本則叫文祿、慶長之役(日本在慶長2年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有明一代,中朝兩國一直友好相處,使臣往來頻繁。當時,中國向北韓輸出絹、布、藥材等物品,還特別允許北韓購買明朝嚴禁販賣的硝黃、火藥和牛角。北韓則向中國輸出耕牛、馬匹、紙張和苧布。政治上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上的相互援助,促進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北韓在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彩響下,於15世紀初首先創造了銅活字印刷術,這一技術後來傳到中國。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使日軍陸地的補給線也不穩定,而且還要分掉不少兵力來.騷亂,於是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進軍義州的計劃。日軍小行西長為麻痺明軍,佯裝和談,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北韓,意欲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這種損害北韓人民利益的和議,遭到明朝的拒絕。
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北韓。1593年1月3日明軍進駐肅川,會合北韓士兵,開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戰。經過周密部署,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1月7日明軍進軍平壤,與日軍的精銳部隊3萬人遭遇。李如松豎起一面大白旗,上書“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總攻開始,李如松命遊擊將軍吳惟忠攻北牡丹峰,副總兵祖承訓偽裝成北韓軍隊攻城西南,自己親率敢死隊攻東南,同時以火攻對抗。小西行長則佔有地利,退縮在練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槍不斷射擊,日軍素輕北韓軍隊,全力應付其它兩路。待祖承訓登城露出明軍號衣,小西信長大驚失色,趕來救援,是時李如松等已相繼進城。戰鬥非常激烈,勁弩齊發,火焰蔽空,中朝將士奮勇當先。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打傷,仍然屹立不動。60多歲的遊擊將領吳惟忠,胸部中彈洞穿,猶奮呼督戰不已。李如柏的頭盔中彈,李如松的坐騎被炮擊斃,都置之不顧,愈戰愈勇。激戰到近中午,日軍紛紛逃竄,中朝軍隊凱旋入城。此戰共消滅敵人1萬餘人,俘虜無數,逃散日軍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從根本上扭轉了北韓的戰局。北韓史書稱:“正月初八日壬戍進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斬殺之外,餘賊喪魄,逃遁。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二月,北韓軍民也在幸州守城戰中擊退日軍,取得輝煌勝利。北韓愛國官兵在明軍的協同支援下,一舉收復西京、開城、漢城,日軍退據釜山,北韓國土幾乎全部光復。
2月19日,明軍進駐開城。加藤清正此時已經將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領兩千人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同日軍發生遭遇戰,幸虧大將楊元趕來救援,才退回開城。當時京城日軍有4萬多人,是日軍的精銳部隊,絕對數就比朝中聯軍要多。李如松決定先確保開城一線,一邊等國內新增援兵,一邊整頓朝中聯軍。
豐臣秀吉得知己軍受挫,糧餉不足,疾病流行,便假意與中國議和,以誘使明朝撤兵,雖然北韓國王極力要求復仇,但明朝內部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和派佔了上風,遂與日本和談罷兵。和談從萬曆二十一年三月起,拖延了近四年。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龍山同宇喜多秀家談判,議定日軍4月19日退出京城,明軍隨即進駐。5月2日,侵朝的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秀吉不甘心就此失敗,遂一方面在慶尚、全羅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運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遞交日本的和談條件。鑑於日軍可能不會再有大的軍事活動,明軍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國內,只留下一萬人駐守北韓。李舜臣被朝廷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掌管了北韓全部水軍,整飭軍隊,建造戰船。而秀吉也不斷地利用談判時間補充兵力,運送武器給養,以備再戰。
談判一直持續到了1596年9月,日本提出的無理要求,被北韓和中國方面拒絕,和議最後破裂。秀吉認為日軍已經有能力再戰了,但首先他要設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秀吉的計策,利用北韓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佈謠言,陷害李舜臣,結果李舜臣被捕入獄,被押送到京城。得知反間計成功後,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調動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侵朝。從動員到集結就緒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準備完畢。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恥,一舉重創元均為首的北韓水軍,又配合陸軍水陸夾擊漆川島的北韓水軍,朝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控制了制海權。8月1日,1萬4千日軍三路進攻全羅道,正好趕上明軍進駐全羅、忠清。大將楊元率3000人守衛南原,但寡不敵眾,兩千七百餘人戰死,楊元負傷。
8月19日,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漢城,日軍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李舜臣重新被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但此時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於是李舜臣整頓了殘餘部隊,在碧波亭水域悄悄準備恢復實力。9月7日黑田長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將解生打敗。這時明將邢玠和麻貴統兵四萬和北韓權粟元帥會師,組成中朝聯軍,大舉南進。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大敗日水軍,所以日軍連忙後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長守順天、島津義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點的守備態勢。自此,李舜臣保住了全羅、忠靖兩道,爭得時間重整水軍。
這時,明朝因日本毀約大為震怒,也認識到日本的危險性,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凇的水軍共14萬,再度增援北韓。聯軍經過偵察,決定先進攻只有兩萬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軍三路直搗蔚山,李如松交戰後佯退,會同友軍消滅了五百餘日軍。正在監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連忙返回蔚山,親自守城。明軍連續四天猛烈強攻,仍舊沒有攻下城池,期間加藤清正也難以支撐,就送信給明軍乞求講和,被拒絕。雙方僵持之時,西生浦1萬3千多日軍趕來增援。1598年2月9日,明軍屢攻不下,被迫撤退。
蔚山戰役後,雙方都調整了戰略。秀吉眼見反攻無望,只得繼續確保防線,在北韓南部站穩之後再蠶食北韓。而明軍雖經蔚山慘敗,但主力未損,而且國內又派陳遴和鄧子龍的水軍前來助陣。北韓水軍也得到了加強(已有5000餘人)。統帥邢玠當機立斷,逮捕內奸沈惟敬,大會諸將,分兵三路,同時進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而明水軍和李舜臣的聯合艦隊合力應戰,控制了南北韓海的控制權,切斷了日軍的退路。迫使日軍退守北韓半島的南端島山。這時日軍盤踞北韓半島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佈三處,戰線長達千餘里,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屢敗厭戰,士氣低落。日軍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愈來愈眾。是時,日本國內普遍怨恨豐臣秀吉,8月18日,征戰一生的豐臣秀吉因為北韓戰爭的失利,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退兵。這對北韓的日軍無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長進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談,並再度遭拒,只能堅守城堡,等待援軍。到了十一月,日軍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小西行長再次準備厚禮送至李舜臣營中,希望和談,還是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求救,島津於是集結近5百艘船,企圖衝破聯軍防線,打通回國的通路。此時,加藤清正率軍先逃,日軍紛紛撤退。中、朝軍隊英勇追擊,斷其歸路。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李舜臣統率的水軍在露梁津灣截住了五百多艘企圖從北韓運走殘餘部隊的日本軍艦,朝中水軍與侵略者展開激戰,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在這次戰鬥中,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捨身救援,年高70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北韓戰船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璘殺出重圍,趕來救援,李舜臣不幸身中流彈,傷重垂危,他叮囑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直到勝利。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勉強地撤回了日本。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戰鬥一結束,陳璘急忙在陣前尋找李舜臣以共慶勝利,突然聽說李已經中彈犧牲,悲痛至極,昏倒在船上。李、鄧兩位名將都在這次海戰中犧牲,為中朝人民的戰鬥友誼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北韓在漢城建了“大報壇”以感謝明朝相救。之後明軍回國,北韓對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續到了清初。明神宗破例在午門犒賞三軍,將平秀次等60多名戰犯斬首。《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壬辰戰爭持續了7年之久,最後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是朝中人民軍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慼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透過這次衛國戰爭,北韓人民維護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北韓,染指中國的侵略企圖。但這場戰爭也反映了明軍的腐敗,不過更反映了一個事實:統一日本的主力日軍也不能打敗腐敗的一個省明軍。
明倭壬辰戰爭各戰役
(一)臨津江之戰:
日軍:15萬 總督:宇喜多秀家 其他將領:小西行長,加騰清正等
北韓軍:20萬 主將:李溢
結果:北韓軍失利,20萬大軍幾乎被全殲
北韓軍失利的原因:北韓已經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人皆不知兵",在這次戰役中朝軍雖然也很英勇但無奈的是無論在裝備,陣法和單兵格鬥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日軍.失敗再所難免.
(二)平壤大戰:
明軍:4萬餘人
主將:李如松
副將:楊元
偏將:吳惟忠,查大受,祖承訓等
日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號稱3萬)
軍團長:小西行長
偏副將:大村純忠,遠籐又次郎,如籐安等
結果:明軍大勝,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
日軍陣亡將領:後籐加義
明軍勝利的原因:明軍充分發揮了大炮的巨大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大炮,他們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耙子.
(三)碧蹄館大戰:
明軍:騎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將:李如松
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李有異等
日軍:第3軍團和第6軍團和第9軍團共3萬6千餘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
副將:加籐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籐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
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8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久野重勝(在亂軍中被祖承訓擊斃),池邊永晟(被祖承訓一刀擊斃),小川成重(死於李有異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擊斃)
明軍陣亡將領:李有異(在殺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鉤子鉤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日軍士兵的亂矛下)
明軍勝利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明軍在派出3千騎兵只是要搜尋日軍的位置,3千騎兵在消滅了日軍的2千人的先頭部隊後與日軍大部隊遭遇.明軍是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騎兵的巨大的衝擊威力,日軍缺乏騎兵,自然也缺乏對付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還有就是日本缺鐵,他們計程車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製盔甲為主,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竹製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因此明軍一般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日軍,而日軍則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死打傷一名明軍士兵.所以在明軍的鐵騎兵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明軍士兵的對手.更何況這幾千明軍士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精銳士兵.
(四)王京(漢城)圍困戰:
明軍:3萬餘人(加上北韓軍一共接近4萬)
主將:李如松
日軍:12萬餘人
總督:宇喜多秀家
結果:日軍主要糧倉龍山倉庫被明軍敢死隊燒燬,日軍請求議和 日軍傷亡300餘人(大部分為日本忍者兵),明軍和北韓軍傷亡5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本多重葵(龍山倉庫指揮官,自殺)
北韓軍陣亡將領:高彥伯(亂戰中為救明軍將領查大受而被日軍擊斃)
原因:經過碧蹄館大戰,日軍對明軍的戰鬥力的強大感到了極大的驚恐,12萬人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不敢出戰,以至於明軍僅僅百人的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燬龍山倉庫.
(五)南原保衛戰:
明軍3千人,北韓軍3千人
主將:楊元
副將:方時輝,鄭文圖等
日軍:日軍第一軍團和第八軍團一共將近5萬5千人
軍團長: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
結果:南原失守,中朝聯軍除了2千人最後突圍出去以外,其餘4千餘人全部陣亡.
日軍損失7000餘人
原因:這是個戰略上的失誤,明軍的兵力過於分散(本來總兵力就不到日軍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軍無法也沒有能力增援南原.當然明軍和北韓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明軍和北韓軍在大炮沒有彈藥,箭石全部用完,糧食也消耗完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投降,全部戰死,其勇猛精神使日軍深為震撼.
(六)稷山戰役:
明軍:5千人
北韓政府軍:2千人
北韓僧兵:1千人
中朝聯軍總指揮官:解生(明軍將領)
副將:楊登山.塞擺等
日軍:第3軍團1萬4千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
副將:伊達政宗,後籐基次,林道利等
結果:中朝聯軍勝利,擊斃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2千5百餘人
原因:5千明軍大部分都的當年戚繼光在北方練兵留下了骨血,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3次連發火槍(不是三段射,是三連發),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連發火槍,這是日軍的裝備所不能比的. 還有就是明軍將領解生採取了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打擊日軍的戰法也令日軍措手不及.
(七)蔚山大會戰:
明軍:3萬6千人
北韓軍:近1萬人
中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
中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
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北韓軍指揮官:柳如龍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萬4千餘人
軍團長:加籐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
結果:中朝聯軍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北韓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
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
日軍陣亡將領:竹森義盛,森本儀太夫
戰役過程:開始的時候明軍在戰場上佔據優勢,日軍在野戰能力上比明軍騎兵差,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日將加籐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打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島山,明軍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最後連續10幾天下雨,明軍彈盡糧絕,被迫撤退,日軍追擊過程中被明軍後衛部隊阻擊,也無法擴大戰果,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的態勢.
聯軍失利的原因:首先一開始這次決戰的時機就不成熟,當時明朝水軍沒有到達北韓,無法從海面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而日軍的援兵,糧食則源源不斷的支援蔚山戰場,而且當時北韓已經進入雨季,道路淤泥,明軍的大炮沒有辦法運到蔚山前線戰場,使得本來在兵力上已經不佔優勢的明軍在火力上也不佔絕對優勢.還有就是在島山進攻戰中,明軍久攻不下,將領們要求撤退到外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而指揮官楊鎬卻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強攻島山,致使傷亡慘重,打援部隊兵力不足,被日軍援兵襲擊了後方,致使全軍敗退,幸虧後衛部隊十分英勇,要不後果不堪設想.
(八)順天郡戰役:
明軍:2萬餘人
將領:劉鋌
副將:李應軾,吳宗道,吳廣,王士琦等
日軍:第1軍團 1萬4千人左右
軍團長:小西行長
副將:馬晴信,松浦鎮信,遠籐又次郎,內籐如安,大村喜前,後籐信康
結果:明軍勝利,斃傷日軍7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5百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大村喜前
戰役過程:開始明將劉鋌採取了假和談的方法誘使小西行長出城,後事情敗露.日軍開始想以騎兵衝擊明軍左翼,結果出擊的日軍反被明軍包圍,全軍覆沒.日軍在防守了5天后從海上撤退回國.
回覆列表
回答可能不會讓明粉或者日本戰國粉滿意,我的答案是和最後的戰績一樣,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萬曆時代的明軍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北方邊軍,主要由遼東,宣府,大同的北方騎兵組成,他們中間不乏各種外族僱傭兵,蒙古人,女真人,都在其中效力。他們的編成方式很類似於西方的騎士,主將率領少數精銳家丁,或者“家將”作戰。比如祖承訓率領2000多人直取平壤,而不等待大部隊,因為這2000人已經是他的精華。 第二種是來自南方,主要為戚繼光系統下的新式步兵,被稱為南軍,他們使用火繩槍及盾牌長槍等配合,和15世紀歐洲步兵主流非常相似,講究兵種配合,有精銳的肉搏步兵與火繩槍兵,有部分戚系軍官被調配到神機營和薊鎮軍鎮,他們也一般被視為南兵。 而當時的日軍,則主要由精銳的火繩槍兵及長槍手組成。優勢是火繩槍略勝過明軍,但在那個年代,火繩槍兵在平原地帶不管是三段射還是五段射,實際上對於騎兵衝擊都比較薄弱,所以陸戰野戰方面,日軍在同等數量的明軍面前不佔優勢。 但日軍也有強項,就是築城和守城技術。明軍在平壤大捷裡殲敵過萬,奪取了平壤城,其原因是平壤城的設計是根據冷兵器時代特點的,不適應這個火器化的時代,而日軍在國內內戰中積累了修築新型城堡的經驗。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在北韓南部修築了大量日式城堡,從而有效的將明軍拖住,把戰爭拖入了僵持階段。 第二次援朝戰爭期間,明軍不斷增兵,最後增加到7萬5千人的規模,並且有大量由戚家軍方式訓練的北韓軍隊輔助,但即使這樣,也沒有取得像第一次援朝之戰中那樣大的優勢,原因就是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