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傲江湖149553812
-
2 # 葉少456
《資治通鑑》開篇即為三家分晉。“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隨著春秋時期第一大諸侯國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中國歷史也由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年代。
沿著司馬光的敘述,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審讀魏國的興衰史,拋棄掉以前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原因,摒棄掉傳統的君主優劣、大臣忠奸等臉譜化的東西,由魏國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地緣因素,是這次重讀《資治通鑑》的一大發現。
 從地圖上可以發現,魏所處之地位於中國的中部,周圍強鄰環伺。西邊為秦國、北邊為趙國、南邊為楚國,東邊為秦國,正是軍事上所說的四戰之地。其勢猶如圍棋裡的“草肚皮”,圍棋對弈中,非棋力過人者豈敢在腹心開局焉?
這只是其一,更怪異的是其疆域的分佈,魏國之形勢可比為啞鈴型或扁擔型,一根扁擔挑兩頭,兩頭重中間輕。魏國西部是晉西南的河西之地,東部則是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區則是以鄴為首的河內之地;另外還有隔著趙國的飛地中山。而東部的中原地區與西部的河西地區,受南韓所阻,僅憑上黨的崎嶇狹窄的戰略走廊相連。
再看孤懸於魏國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區,原為中山國,前406年為魏大將樂羊所滅,魏在此地設將駐兵以守禦。此地南聯趙境,北接燕國,孤懸於外,與魏聯絡必越趙境,陸路交通受制於人,一旦有變,難以控制。(按:後中山趁魏國馬陵之敗,無暇北顧之際殺魏守將復國)可見魏國是舉國三分,沒有一塊完整的國土,東西南北不得兼顧,正所謂張儀所言的四分五裂之道也!
根據地緣政治理論,最終成為霸主的一般都是區域的邊緣國家,而非中間區域國家。“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是奪取中原的國家成為霸主,而不是地處中原的國家,地處中間的國家恰恰成為邊緣國家爭霸的犧牲品。
魏國的地緣可謂是佔盡四戰之地和四分五裂的弊端,魏國在戰國初年的崛起,也不得不說是開國君主魏文侯意識到魏國地緣位置的尷尬而採取的反擊措施。
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是偉大的軍事家 吳起,他向魏文侯進言“和三晉滅秦”的戰略,而且取得了河西之地,並步步為營,險些滅了秦國。“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吳起就是吳起,是一位偉大的地緣戰略家,明白秦國當時雖然落後,地方似乎不值得取,但是潛力巨大,可惜魏文侯小勝即安,沒有嚴格執行吳起的滅秦方略反而去對趙國身後的中山下手,喪失了最可能滅秦的一次機會。
從地緣上分析,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的爭奪即是河東和河西之地。(整個渭河平原,或稱關中地區的水系,主要是由兩縱一橫的涇、洛、渭三河組成。而秦晉兩國最初達成的地緣平衡線就是洛水。從此之後,洛水與黃河之間的這片土地,就成為了秦人的心病。整部秦晉關係史,可以說都是圍繞著這塊土的歸屬問題而展開的。由於這塊土地位於陝北高原以南,黃河以西,因此也被稱之為“河西之地”。) 當晉人能夠佔據河西之地時,他們則佔據了主動;而當秦人能夠在河東立足時,晉人(包括後來的三晉),晉人的衰弱也就不可避免了。
當讀到《資治通鑑》中魏國最終被秦軍水灌大梁城而滅亡時,不僅感慨:魏國最有希望逃脫地緣宿命的就是吳魏國在奪取了秦河西之地後,對秦國已構成側翼包圍與高屋建甌之勢,如能趁秦國內部政理不修,國窮民弱之際,安撫各國,審時度勢、鼓行向西,一舉滅秦不是沒有可能,即使不能滅秦,也可盡奪秦之涇渭平原,獨霸秦川,之後魏對韓可造成四面合圍之優勢,南韓四面受敵,雖有三川之險,然其境不過千里豈能長久。韓與魏同趙與魏不同,趙與魏互為聲援,唇齒相依。南韓對魏國而言則是將魏國一分為二,阻其東西相顧的腹心之禍。魏和韓勢難長久,從長遠來看,韓不滅則魏不強,其勢然也。魏國如能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相連成為一體。擁山河之險,控天下之樞,盡地利之饒、東向以爭諸侯,既無西顧之憂,又可避免兩線作戰,魏國霸業可成。魏國計不出此,是為喪天時也。
-
3 # 今評歷史
魏國是“戰國第一強“有些不準確,應該是戰國第一個先強盛起來的國。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179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國號”梁“。
先說魏國的來歷:
魏國的始祖是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被封為畢王,後來畢氏後人畢萬入晉國當官,因為有功被晉獻公賜封地”魏“,這就是魏國始祖。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與趙氏共滅晉國,並瓜分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史稱"三家分晉"。自此魏以諸侯國的名義成立。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
再說魏國強盛期: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自此魏國成為在眾多諸侯國中第一個強盛起來的國家。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再看衰敗: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最後看下幾個影響魏國衰敗的著名戰事:
1.圍魏救趙,是因為趙國進攻衛國,而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所以魏國聯合宋,衛,共同進攻趙國,幷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楚國求救,後來在孫臏的導演下,上演了圍魏救趙。
2.馬陵之戰,起因是魏國攻打南韓,南韓求救齊國,齊國孫臏導演了萬箭射死龐涓的事情,並追殺了魏國兵馬10萬,俘虜了太子申,自此魏國開始淪為二流國家。
3.五國伐秦,魏國丞相公孫衍的力推下,有了五國伐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推楚懷王為縱長,但各國有私心,實際出站的只有魏,趙,韓,三國。但被秦國打敗,魏國損失慘重,折損兵馬8萬。
4.伊闕之戰,秦國攻打魏國,白起全殲魏韓聯軍24萬,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南韓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國精銳全失。
5.最後一戰,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總結下魏國從強盛到衰落滅亡原因
1不重視人才,魏國籍貫的人才是戰國最多的,但大多數都流失了,有吳起,孫臏,商鞅,範睢,信陵君,張儀,都因為在魏國不能被用流失了,看看這些改變歷史的人物,魏國還有什麼不能流失的。大多被秦國所用,並改變了歷史。
2.自魏文王,魏惠王以後,魏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各各昏庸無能,膽小貪利,目光短淺,都成了整個戰國負面新聞的主角。
3.重文輕武,魏國太過重視”禮儀“,但輕視”武力“,在群雄追鹿的戰國,這就是找死,這個筆者真不願多談魏國,只想說,一個國家重文輕武都是死得很慘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
4 # 世界人文通史
筆者熱愛戰國曆史,對於魏國的衰敗懷有同情,所以在這裡對魏國的興起與衰落作一個講解,其中可能篇幅較大,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觀看。
第一篇、魏國的起源與興盛,三家分晉(魏氏公族的崛起)戰國時期的魏國與趙國、南韓起源於春秋時期獨霸中原的大國----晉國。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掌握著晉國國政的三位卿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並取消晉國封號,三家分晉由此而來。所以準確地說,趙魏韓都是出自晉國的公(卿)族勢力。故而要追溯起魏國的根源,便不能避開晉國公族的發展。
晉國異姓公族的坐大要源於晉獻公時期的特殊事件,也就是晉國的“驪姬之亂”,晉國原來宗室中的直系血脈在政變中被屠戮殆盡。原來作為國君屏障的宗室勢力突然衰弱,只能由外姓大臣以及其家族勢力擔任晉國國內的執政。當時這在列國中間極為罕見,史稱為“晉無公族”,這句話就是指晉國原來宗室成員(晉國自身的公族)被屠盡了。
到了晉文公時期,為了更好地與楚國爭霸,他將先軫、魏武子任命為卿大夫,讓他們參與執政,統管晉國的軍政,這就是晉國的“卿”。晉國的卿大夫權利很大,既可以管理軍隊,又可以管理行政。在晉文公時期,先氏、趙氏、魏氏等家族逐漸崛起,於是就稱這些外人以及其衍生的家族為晉國的公(卿)族勢力,而不再用公族指晉國原來的宗室成員們。
在晉國的歷史程序中,這些異姓公族始終支援著晉國的霸業,可是說晉文公的霸業也是公族的霸業。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公族勢力過於強大逐漸成為威脅晉國國君的心腹之患。一旦君王更迭,晉國新君羸弱,就會出現卿(公)族奪權的現象。比如在春秋後期,晉景公與晉厲公都深感來自公族的威脅,他們試圖剷平公族勢力而消滅了先氏家族,但都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動搖到其他公族的根基。
晉平公時期,晉國國內最為得勢的家族要屬智氏、範氏、魏氏、中行氏、韓氏、趙氏,他們掌握了晉國國內絕對數量的土地與軍隊,而晉君已經淪為了傀儡,龐大的晉國已經從內部瓦解了。這六家卿大夫就是春秋末年,實際統治晉國的六卿。而我們要談的魏國就出自這“六卿”之一的魏氏,魏氏的祖先就是晉文公時期的卿大夫魏武子。
在晉平公去世以後,六卿的爭鬥更加劇烈。由過去的明爭暗鬥變成了國內戰爭,而晉國國君卻無力阻止他們的內鬥。在六卿的爭鬥中,範氏家族與中行氏家族最先被智氏家族消滅。公元前453年的太原之戰,趙魏韓三家聯合起來戰勝了勢力最強的智繇(智氏的宗主)以及其家族的勢力,並瓜分了其土地。此後,晉國的政治局面就變成了趙、韓、魏三卿執政。
第二篇、魏國的崛起與霸業,以戰養戰(魏文侯的文治武功)公元前403年,魏氏的宗主魏斯(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與另外2家的宗主韓虔(南韓開國之君韓景侯)、趙籍(趙國開國之君趙烈侯)對周天子威逼利誘,最終得以正式成為諸侯。趙、魏、韓將偌大的晉國一分為三,趙國在北,南韓在東,魏國在西。當時周邊的諸侯國比如齊、楚、秦、魯、越等國家都將趙魏韓三國稱為三晉之國。
魏文侯魏斯建國以後,魏國的國力雖然在三晉中最為強大,但是魏國的地勢深處於中原腹地,十分不利於發展。因為魏的周邊強鄰環列,大國如齊、楚對魏虎視眈眈,小國如宋、中山、燕也在蠢蠢欲動,魏文侯對此深感憂慮。
因此,從魏國建立之時起,魏文侯就確立了“以戰養戰”的策略,也就是透過不間接的進攻消除敵對威脅。但是魏文侯的霸業並不是建立在窮兵黷武上的,他施展霸業的基礎是要緊密地聯絡趙、韓兩國,另拿齊、楚、秦等大國開刀。魏文侯時期,魏國還擔任著三晉(趙魏韓)的聯盟領袖,三國的關係十分密切。
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整頓魏國內政。這是戰國時期後來各國變法的模板,後來吳起、商鞅、申不害、鄒忌等人的變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其變法的主要思想有:
第一、以法治國
第二、勸課農桑
第三、建設軍隊
第四、加強經濟
魏文侯善於任用人才,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都有極大的建樹。在魏文侯時期,魏國名將輩出,如吳起、樂羊、公輸痤等人。因此,魏國在軍事上接連擊敗強敵。
在魏文侯一生中,魏人初步戰勝了齊、楚、秦三個強敵,又滅亡了戎狄建立的中山國。吳起率領魏軍渡過黃河,在河西擊破秦軍四十萬主力,奪取了河西,秦國元氣大傷。趙魏韓的聯軍擊破強大的齊國,掠奪到東部地區,讓齊人心驚膽戰。為了打擊野心勃勃的楚國,魏文侯又痛擊楚軍,逼迫楚人南遷。從此,齊人與楚人都懼怕魏軍的兵鋒。魏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第三篇、魏國的開拓與進取,東征西討(魏武侯的赫赫戰功)魏國的軍力最為鼎盛時還要屬魏武侯魏擊執政時期。這一時期,魏國繼續貫徹著“以戰養戰”的策略。得益於其父親魏文侯留下的良好局面,自身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魏武侯將魏國的霸業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魏武侯即位不久,就大破秦國於注城,秦國雖然貧瘠,但自春秋以來,秦人以驍勇著稱,此戰後魏軍名震天下。魏國執著於打擊秦的原因是因為秦人最為活躍。魏武侯時期,齊、楚兩個大國都是為了遏制魏國的強大而與魏戰鬥,只有秦華人因為遭受魏國入侵最為慘烈,所以對魏國作戰的意識最為強烈。
魏武侯時期,楚悼王意在恢復楚國的霸業,北上與魏軍對抗於河南。魏武侯指揮三晉的聯軍一直進攻到河南省的南部(這是楚國北部邊界),大破楚軍,這一戰讓楚華人徹底見識到了魏軍的實力,魏武卒“大魏鐵軍”的稱號由此而來。但魏武侯攻楚的行為,遭到秦、齊、楚三大強國的合圍,魏武侯著力於打擊最為活躍的秦人,最終取勝,魏軍成為強大的代名詞。短短數年之內,魏軍接連擊破秦、楚、齊、衛、鄭等國。
至此,魏軍已經基本做到東破強齊、南征荊楚、西掠秦人、威壓三晉的程度。可是魏國實施的“以戰養戰”的策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諸侯們紛紛站在了魏國的對立面,這就是魏國的外交被動性。一生迷信於武力而不願意使用外交途徑解決國與國衝突的魏武侯對此負有不可推銷的責任。
魏武侯這位君主雖然善於用兵,但他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指向,他只是延續了魏文侯的方略,志向只在稱霸而已。
在吳起擊敗秦國以後,魏軍已經進入到秦國的關中平原,魏軍滅秦只是時間問題。魏武侯認為秦人不足為慮,可是他既不趁機滅秦,也不南下攻取巴蜀,居然轉而與東方的齊國展開爭霸。齊國畢竟是大國,幅員遼闊,結果魏國把自己耗在了齊魏爭霸中不能自拔,導致秦國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很快就捲土重來。
可以說,魏武侯時期是魏國軍事的巔峰時期,可是也是魏國錯失良機的時期,到這個時候,魏國雖然還沒有衰敗,卻已經為後來的衰敗埋下了各種隱患。
魏武侯晚年志得意滿,露出了許多問題,深陷與齊爭霸。特別是在他統治後期,聽信讒言,猜忌臣下,導致許多人才逃亡別國,最終反過來成為魏國的心腹之患,比如吳起逃到楚國,輔佐楚悼王。
當初的魏文侯能夠稱霸諸侯,依靠的是人才濟濟、團結三晉的局面。可到了武侯時期,三晉聯盟土崩瓦解,魏國與趙、韓的戰爭也時常發生,國內人才流失、君主故步自封。
第四篇、魏國的巔峰與衰敗,窮兵黷武(魏惠王的一敗塗地)魏武侯去世時,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達到巔峰,所以公子罃(魏惠王)即位時,魏國的國力空前強大。魏國第三代君主魏罃志大才疏,他的野心比祖父魏文侯還要大,但是他的用人能力遠遠不如其祖父。最重要的是,魏罃喜好擴張,但他並沒有像其父親魏武侯那樣卓越的軍事能力,只是盲目地依賴強大的國力對外擴張。
魏罃即位時,即遭到韓、趙的大舉入侵,但是都被強大的魏軍擊敗。等到局勢稍微穩定,魏罃便開始夢想加固霸業。魏罃主要的想法是與日漸強大的齊國展開爭霸,畢竟當時田齊已經取代姜齊,成為新的強國。然而當時的局勢已經不容樂觀,不只是齊國,長期被魏國欺壓的秦、楚都開始調轉矛頭一致性地對抗魏國,對此渾然不知的魏罃還沉迷在被秦、趙、韓、陳、魯、衛國供奉為盟主的虛幻霸業中。
縱觀魏罃的一生,最主要的失誤有2個,都在用人上,這是導致後來魏國衰敗的直接原因。
第一、魏罃任用名將龐涓,但是他卻讓龐涓的世仇孫臏脫魏入齊。孫臏入齊,猶如魚群入海,猛虎歸山。受到龐涓迫害的孫臏下決心輔佐野心勃勃的齊威王攻魏,最終在馬陵重創魏國主力,擊殺龐涓(一說自刎),齊國則取代魏國成為新的霸主。
第二、魏罃違背公輸痤的遺言,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殺死商鞅。導致商鞅入秦,輔佐秦孝公。本身已經衰敗了秦國捲土重來,不僅攻取河西,使得魏文侯、魏武侯幾十年在河西的經營毀於一旦,更使得秦國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
魏罃時期,魏國與趙、韓兩國關係不定,而與齊、秦兩國戰事頻繁。因為三晉之間內鬥的緣故,魏國腹背受敵,所以在與齊、秦爭霸中受制於人,不能使出全力,這是魏武侯當初遺留下的惡果。
三晉中最先與魏爆發巨大沖突的是趙國。經歷公孫仲連變法後的趙國不甘心長期成為魏國的附庸。為了爭取向東發展,趙國首先攻擊衛國,而衛國則求救於魏,於是魏國依靠強大的國力圍攻趙國,大破趙軍。趁著魏軍主力盡出的機會,齊、秦先後出兵趁火打劫,想要試探性地接觸魏軍的戰力。一開始,西部秦軍順利攻取魏國河西的少梁,而東部齊軍則採用“圍魏救趙”的方略在桂陵用伏擊擊敗了龐涓率領的數萬魏軍。
惱羞成怒的魏罃不甘心霸業受到挑戰,先後出兵討伐強大的齊、秦,用武力迫使兩國臣服,看到魏國依然強大,齊、秦都向魏國割地求和。
這時,魏罃又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魏國的封爵本是侯爵,開國之君魏斯為魏文侯,周朝諸侯國君最高的封號只到公爵為止,可是當時周天子勢微,野心勃勃的魏罃於是冒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爵,是為魏惠王。魏罃稱王后,與南韓關係迅速破裂,不願看到魏國進一步強大的南韓反叛,兩國爆發戰爭。
在韓魏長達一年的戰爭中,齊國以“救韓”為名偷襲魏國後方,不敢與驍勇的魏軍正面交鋒的齊軍依靠伏擊戰又在馬陵一帶重創魏軍,魏軍陣亡10萬人以上,魏武卒的屍體將山中的溝壑都填滿了,魏軍主帥太子魏申被齊軍俘虜,名將龐涓則戰死於軍中(一說自殺)。接連失利導致了魏軍的東線主力消亡殆盡,齊魏的爭霸以魏國慘敗而告終。
魏軍東線慘敗之際,西邊的秦國趁火打劫,在河西對魏國發動猛烈進攻,西河、上郡全部失陷,魏軍被斬首三萬人,魏罃欲哭無淚。就在齊、秦對魏發動夾擊的過程中,楚國為了報多年的屈辱之仇,也發兵北上攻魏,在襄陵擊敗魏軍,掠奪魏國八座城池,楚人再次進軍中原。
此後,魏國一蹶不振,史稱魏“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魏從戰國第一強國淪為一個受人欺凌的二流國家,長期受到秦、楚的入侵。魏惠王魏罃當初即位時,魏國的國力正是如日中天,是中原的霸主。但魏惠王去世之前,魏國已經虛弱不堪,中原的霸權爭奪已經輾轉於齊、楚之間。為了圖存,衰弱的魏國遊離於秦、齊、楚等大國爭霸的夾縫中尋求生存,先後淪為齊、楚等國的附庸。
晚年的魏惠王向孟子請求強國之道,他傷心地對孟子說道:“寡人不餒,兵三折於外,上將死,太子被俘……”可見魏惠王晚年對自己的戰略失誤感到痛心疾首。
其實,魏國的衰敗主要原因是其君主的決策失誤,次要原因則是各大強國的輪流進攻。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要存活下去,可以依賴的只有魏文侯立下的“以戰養戰”的策略,可是這樣便造成了自己在國際外交上的被動。因此,在戰國七雄中,像魏國這樣身處中原腹地的國家,想要維持長久的霸業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統一各國,那麼自身很快就會覆滅。
參考資料: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竹書紀年》
《漢書·食貨志》
《呂氏春秋·愛類》
《韓非子·飾邪》
《戰國策·齊策》
《孟子》
-
5 # 至樂無如讀書
只簡單說幾句,魏國的短板是處在中原四戰之地,沒有戰略縱深,四周強國林立!縱觀歷史,在此立國,統一天下,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周秦漢隋唐從關中統一天下;東漢從河北統一天下;西晉北宋相似,都是篡權奪得王位。西晉取得暫短統一;北宋始終沒能取得統一!
-
6 # 大秦鐵鷹劍士
簡單的說下魏國的興衰史:
第一代:魏文侯與其它兩個兄弟一起把老東家晉國瓜分了,從分公司經理變成了獨立企業法人的董事長。創業艱險,魏文侯把李悝找來治國,開始了戰國時代變法的先河。早變早富,魏文侯把魏國變富了。
第二代:魏武侯任用吳起為將軍,訓練出了一支橫行霸道的魏武卒,四處攻城掠地,把魏國的國土擴大了三倍以上。魏國國富兵強,成了戰國初期第一霸主。
第三代:魏惠王,前期基本是守勢,保持了天下霸主的地位。中後期開始膨脹並衰退。魏國先打趙國後打南韓,結果均被齊國救了,特別是攻韓之戰後的與齊國的馬陵之戰,徹底把精兵打光,上將軍龐涓也戰死。之後秦國新軍練成,商鞅收復了河西地,把魏國最後一支精兵滅了。魏國空間被壓縮,精兵被殺光,財富也耗盡,從此魏國再沒有崛起過。
最後一代:魏王假直接投降秦軍,魏國滅亡。
-
7 # 唐不聞
魏國雖然是和趙、韓把晉國一分為三建立起來的,但晉國作為春秋時期最具實力的霸主,實在是太強大了,魏國繼其餘威,仍然成為了戰國第一個霸主。
但是魏國的處境也是比較嚴峻的,絲毫容不得任何閃失,因為它的位置太不巧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被齊、楚、秦、趙像裹粽子一樣裹住,腹背受敵,雖然這四個國家此時的實力都無法和魏國匹敵,但每次出征,就要擔心是不是後方會被另外一個國家偷襲,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也好過。
所以魏文侯在位時,外交上就堅持團結趙韓,三晉聯盟的實力令齊、楚、秦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另外魏文侯還幫助齊國的田氏在周天子面前取得名分,正式成為諸侯。同時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如李悝、吳起、西門豹,使得魏國的國力日益富強。
到魏惠王時,魏國到達了鼎盛時期,但形勢卻發生了變化,首先三晉聯盟破裂。趙國首先和魏國對立。魏惠王派龐涓大舉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此時,上述的擔心果然發生了,齊國用孫臏的計劃圍魏救趙,直搗魏國首都大梁。儘管如此,魏國還是一鼓作氣,攻下了邯鄲,但後方被偷襲,只能放棄吞併趙國,回兵時遭到孫臏的痛擊。
齊國信心受到極大鼓舞,很快就集合眾多小國,主動進攻魏國,向魏國的霸主地位發起挑戰。但其實,上一次他們戰勝龐涓只是以逸待勞和孫臏策略的成功,論實力,他們仍然不是魏國的對手,果然進擊很快被魏國聯合南韓擊退。
十幾年後,南韓也背離了魏國,魏惠王又派龐涓大舉攻韓。齊國再次派出了田忌、孫臏,仍然用上次偷襲魏國的方法救韓,併成功利用孫臏的計謀在馬陵殺死龐涓,殲滅魏軍十萬。這一戰,徹底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
魏惠王的另一個失誤這時也開始顯現出了致命的效果。他不肯重用的商鞅,跑到了秦國,變法成功,秦國實力大增,也開始“趁你病,要你命”,不斷擊敗魏國,吞併土地。魏國終於在列強的夾擊和挑戰下,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
-
8 # 懷劍聽雨
春秋時期最強大的超級大國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後,以爭霸為核心的春秋時代正式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更為殘酷的戰國時代,戰國初期,趙韓魏三家版圖初定,根基尚不穩定。其中,趙國繼承了晉國北方的大片土地,雖然分得的土地最多,但大多數都是荒蕪尚沒有開發的土地,而且人口匱乏但好在軍事力量強大。南韓得到了上黨地區部分土地,領土是三晉中最小的,而且土地貧瘠,很多都不適合耕種,但境內鐵礦眾多,宜陽鐵軍和南韓勁弩都是以此為發展根基。魏國繼承了晉國中部最核心的地帶,人口眾多,土地肥美。而且人才也是最多的。但境內盜賊橫生,治安是七國中最差的。而且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繼承了晉國的有利之處,同時也繼承了晉國的所有弊端。好在魏文侯是個完全合格的君主,這個堪稱偉大的君主憑藉自己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以及慧眼識人的能力,網路了一大批人才在魏國,又是變法又是改革,使得整個魏國由內到外煥然一新。魏國國力一躍成為七國之首。此時,縱觀國際形勢,韓趙還沒發跡,只能唯魏國馬首是瞻,魯國早已衰落,齊國自齊桓公之後一直被晉國欺壓,骨子裡還存在懼怕晉國的基因。越國從越王勾踐死後一直內亂。楚國自從被吳國收拾了一頓後老實了幾十年,從現在開始才敢有些小動作但還不敢挑釁魏國。秦國在春秋時期就被晉國壓著打,到了戰國時代更是被魏國打懵了頭。魏國霸主地位無可撼動。文候死後,武侯繼位,霸權主導下的魏國與列國輪番交戰。漸漸的,魏國四戰之地的弊端開始顯現。首先,便是與韓趙交惡,三晉不能同心。身後齊楚的崛起也給了魏國很大壓迫。此時,魏國內憂外患紛至沓來。韓趙不服魏國這個老大哥,東面的齊國要與之爭勝,南面的楚國又開始挑釁,這都不是最可怕的,西面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像一個暴發戶一樣,開始了他們對魏國的復仇之戰。面對此局面,執政的魏慧王早期還能控制,到了晚期衰落之勢一發不可收拾。東敗於齊,西敗於秦,丟失了大量戰略要地。自次以後,便淪為二流國家。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只能任尤他國蹂躪。雖後來在信陵君魏無忌的主持之下一度有了中興的可能,那也只是曇花一現迴光返照罷了。魏無忌之後再無中興可能,直到被秦滅亡才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回覆列表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開始進入戰國時代。分晉後戰國最強,但魏文候和秦孝公一樣,都是銳意革新的政治家,改革家,重用李悝、翟璜、樂羊、吳起、西門豹等一批賢才,對內李悝變法,對外三晉一家,建立起強大的魏武卒制度,向西打擊秦國,攻佔河西之地(今陝西東部),向東攻佔鄴城和河北河南大部,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但是兒子魏武侯繼位後,開始改變父親的既定國策,到了孫子魏惠文王前期,文有公叔痤,武有龐娟,還湊合。但是魏惠文王驕傲自滿,錯失了很多人才,比如:商鞅、孫濱、公孫衍、張儀等。後來,又發生了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秦魏河西大戰,讓魏國國力大衰。以後就只有被秦國吊著打的份了。
魏國兩大失誤,一是魏武侯沒有堅持李悝變法。二是魏惠文王破壞了三晉一家的外交原則。魏國就是要不停的往西打,把秦國趕出關中平原,佔領寶雞天水;同時往東打,把齊國壓迫到大海之濱,然後好好收拾中原這些小國。等到成為戰國超級強國後,可以攻滅秦國,佔領巴蜀,但最後韓趙就自動歸復了。如此,也王業可成,天下可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