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講史
-
2 # 大帥觀天下
依我看,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即使他退位了當了太上皇,權利還是一直在他手裡控制者,他一直都是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所以他的兒子都沒有他活的久,,等到他想傳位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其中皇八子生活作風有問題,黃十一子是個書畫家,心思自然不在這上面,也沒有這個能力當皇帝,而黃十七子年齡太小,也不行啊,想來想去還是嘉慶靠譜,最後只好傳位於嘉慶。
其次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嘉慶的媽媽是令妃,加上她又是乾隆比較寵愛的妃子,在宮裡,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令妃在宮中地位很高,掌管著後宮所有事物,就憑這個嘉慶也是不錯人選。
再一個嘉慶人比較穩重,又老實,孝順,一個標準的守成之君,加上乾隆一生好大喜功,他對自己的政績還是比較滿意的,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者也能和他一樣繼承他的仁政,以孝治天下,嘉慶也正好符合這一點,所以乾隆最後把皇位傳給了他
-
3 # 月關略萌
選擇一位優秀的儲君歷來都是各朝各代帝王最重要的要務之一。儲君的培養和設立關係到國家的安穩、國家未來的發展等各方各面。乾隆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長壽、實際在位時間最長(在位60年+3年多太上皇)的皇帝,他在選擇接班人方面卻十分掙扎和艱難,前後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立嫡。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位傳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被運用最廣。然而大清朝建國以來,直至乾隆皇帝都未曾有過嫡子繼承皇位的先例。康熙時期的胤礽太子是清朝建國以來唯一的嫡子儲君,可最終依然沒有實現嫡子繼位。乾隆在繼位之初,便想要打破這種格局,加上他與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擁立嫡子繼承皇位成了乾隆初期對於接班人的唯一考量。
“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
乾隆元年,富察皇后所出的嫡長子、二阿哥永璉被秘密立儲。時年25歲的乾隆皇帝早早就立下了皇儲,可見他對於接班人早有打算。可惜好景不長,二阿哥永璉在其9歲那年夭折。乾隆取出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傳位詔書,宣佈了永璉皇太子的身份。
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永璉的夭折對於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是一個沉痛的打擊。不過兩人都還年輕,乾隆皇帝對於嫡子繼位的想法沒有因此產生動搖。隨著七阿哥永琮的降世,乾隆皇帝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週,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
不過,七阿哥永琮比他的哥哥永璉更加福薄,年僅2歲就因為出痘夭折。而七阿哥的再度夭折給予了富察皇后最沉重的打擊,一病不起最終薨逝。接連兩位嫡子夭折以及富察皇后的薨逝,讓一心想要立嫡子為儲君的乾隆皇帝改變了想法。乾隆認為是自己的偏執,讓富察皇后和兩位嫡子接連離他而去,對於皇儲的選擇冥冥中自有天意,不可強求。
第二階段:不立長。古代帝王對於皇儲的選擇無非就是立嫡、立長以及立賢。乾隆皇帝在經歷兩次立嫡失敗後,不再堅持立嫡。而其對於立長似乎也沒有太多考慮。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薨逝。乾隆為其舉辦了清朝史無前例的高規格皇后葬禮。也在這次葬禮上,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不懂禮數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責備,時年20歲的永璜和13歲的永璋因此失寵,直接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在沒有嫡子的前提下,兩位最年長的皇子被“剝奪”繼位權,顯然乾隆皇帝並不打算以立長的方式選擇接班人。
無嫡可立,又不立長,乾隆在這段時期可以說將立儲的事宜暫且擱置了。至於皇長子和皇三子的“被廢”,著實有點令人費解。
第三階段:立賢。這次乾隆的立儲物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五阿哥永琪。五阿哥永琪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工書善畫,尤長於書。這些都是乾隆皇帝對於選擇立儲重要的參考項點。
乾隆二十八年,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發生火災,五阿哥永琪親背乾隆皇帝從火場逃脫,對乾隆皇帝的觸動很深。
五阿哥永琪不僅自身各方面能力出眾,還能恪守孝道。這次火災中永琪的表現堪稱驚豔,深深打動了乾隆,俘獲了乾隆的聖心。正是這次火災,成為了乾隆打算立五阿哥永琪為皇儲的契機。
乾隆三十年(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一次),年僅24歲的五阿哥永琪被晉封和碩榮親王,成為乾隆皇帝眾皇子中第一個受封親王的皇子,乾隆立儲的心跡一覽無遺。
只不過各方面都讓乾隆皇帝滿意的五阿哥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病逝,遺憾的與皇位失之交臂。乾隆對於永琪皇儲身份也曾公開認定過:
“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第四階段:排除法,矮個中挑高個。乾隆三十八年,年過花甲的乾隆不得不再度考慮立儲問題。一來是穩定朝政大局,二來是消除其“貪戀皇權”的不良影響,安撫民心。乾隆皇帝最終選擇了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儲。為何是十五阿哥永琰?其實,這可以說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無奈的選擇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存活於世的皇子共剩七位。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都已經過繼出去,除非乾隆皇帝其他所有皇子都死絕,不然這兩位就不可能繼位。皇八子永璇因為性格問題以及生理缺陷(腳疾)失去了繼位可能。皇十一子才華出眾,但因為嚴重的“漢化”傾向以及不擅長滿人的騎射,被乾隆所不喜。皇十二子乃繼後所出嫡子,卻因為“帝后反目”事件受到牽連,被排除出了繼位的候選。至於最年幼的皇十七子,一來因為其太過年幼存在夭折風險,二來他乃皇十五子同母弟,基於立長不立幼和求穩保險,他都會是皇十五子之後的第二選擇。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資質平庸的皇十五子順利成為了皇儲人選,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縱覽乾隆皇帝一生,自稱“十全老人”,卻在選擇接班人方面舉步維艱,不得不讓人感嘆命運弄人。
-
4 # 魔方歷史觀
要說古代的皇帝選擇接班人這個問題,那清朝乾隆帝絕對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在接班人問題上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乾隆帝的接班人問題之所以比較曲折,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乾隆帝本人壽命高,掌權時間長,乾隆帝若是算上太上皇時期,那可是掌權六十多年,他一些孩子的壽命都沒他掌權時間長,到了乾隆帝晚年時期,能供他選擇的繼承人,也確實不多了。
繼承人的變換古代好多皇帝對於“嫡子”都非常重視,儲君之位,也大多會優先考慮嫡子,乾隆皇帝也不例外。
在儲君一事上,乾隆帝一開始就屬意嫡子,登基為帝后,就秘密立儲,立嫡子永璉為皇太子,也想著好好培養,以便將來繼承帝位,可是永璉卻在9歲時因病去世。後來乾隆帝再次屬意儲君人選的嫡子永琮,也在兩歲時因病去世。
嫡子的去世,使得乾隆帝只能更換儲君人選,但在立庶出為儲君一事上,乾隆帝確實沒有立嫡時的熱乎勁了,但是繼承人還是要選的,而立庶出皇子為儲君,自然拼的是能力和皇帝的印象了,皇五子永琪恰好滿足條件。
皇五子永琪,文武雙全,博學多才,深得乾隆帝的喜歡,而且,在乾隆時期發生的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火災中,永琪揹著乾隆帝逃出火海,那可以妥妥的救了乾隆帝一命,乾隆帝對這個孩子的印象那自然沒話說,再加上本人能力,一個詞兒形容,那就是——優秀,在24歲的時候,就被乾隆帝封了親王。
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可是,永琪這位優秀的皇子在封王之後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乾隆帝又失去了一位儲君人選。
後來,乾隆帝可供挑選的儲君人選越來越少,而這個時候,皇十五子永琰逐步進入乾隆帝的視線,一瞅平常表現還可以,乾隆帝就把這個孩子秘密立儲了,而這一次立儲,總算是沒出啥問題,到了後來,永琰安安穩穩的等到了登基為帝的那一天,正式成為了清朝的皇帝,是為嘉慶帝。
結語其實,不是乾隆帝怎麼選擇接班人,而是他能選擇什麼接班人,到了乾隆帝執政中後期,客觀條件對乾隆帝選擇儲君一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
5 # 關止止
乾隆帝如何選擇接班人人?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乾隆帝的思想變化,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選嫡
這個時期的乾隆,初登大寶,雄心勃勃,什麼都想做到最優,包括立儲這件大事。
早在康熙時期,兒子多,大家都對皇位野心勃勃。但康熙在經歷了廢太子時事件以後,遲遲下不定決心。或者他心裡早有決定,但出於各種考慮,選擇了按下不說。這期間十幾年的皇子爭儲,明爭暗鬥,無論是對皇室還是對朝廷,傷害都挺大的。
直到康熙死後,才留下遺詔,讓四阿哥繼承皇位。說實話我覺得,康熙這相當於,生前一個大麻煩,不好解決,實在要解決又難免傷筋動骨。康熙自己沒有一個太完美的解決方案,乾脆就一直留著吧,留著這個大麻煩,等下個繼承人去解決,他在位時維持住平衡就好。
這個大麻煩就是皇子爭儲,很顯然的,新帝登基必有一方勝出,輸了的那一方,怎麼辦呢?這個難題就留給繼承人雍正了。所以,九龍奪嫡,也並沒有隨著雍正登基而結束。雍正皇位得來不正的流言,弘時被八爺黨等人挑唆和雍正父子成仇的不幸,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因為當年立儲事件的後遺症。
所以啊,乾隆選擇立嫡,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明明確確的標準出來了,其他人就別考慮了。省得皇子爭儲,鬥得你死我活。另外一個,乾隆雖然事事說不敢超越康熙大帝,但身為帝王,怎麼會不希望自己在史書上更特別一點呢。清朝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嫡子繼承大統的情況,哪怕是傑出如康熙也沒有。乾隆一心想做這第一人呢。
所以剛開始,乾隆的眼光,淨盯著嫡子去了。他和富察皇后感情也很好,乾隆早就把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永璉視為繼承人了。剛登基年富力強的,他就秘密立儲,讓永璉做了儲君。
但是,永璉生了場病,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乾隆傷心不已,宣佈永璉是太子,以太子禮下葬。好在生活還在繼續,嫡子也還能生。乾隆繼續懷抱著美好的希望。
沒幾年,富察皇后再次生下七阿哥永琮。乾隆這個高興啊,果然只要心誠,嫡子還是有希望的。永琮又成了他的儲君。
但沒想到,嫡子的福氣,真不是那麼好享的,沒多久,永琮也死了,比他哥活得還短。
接連兩個孩子夭折,再賢惠如富察皇后也頂不住了,心情鬱郁,身體每況愈下,沒多久也去世了。
得了,這回嫡子沒有了,皇后也沒有了。再立皇后也是繼後了。乾隆心死了,對嫡子絕望了。說:先人都沒有享受到的福氣,憑什麼就讓我享了呢?
對嫡子死心以後,乾隆選繼承人的思想,進入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選賢。
能者居之。乾隆的眼光,放在了搜尋優秀兒子的身上。
很快,他的眼光鎖定了五阿哥永琪。
話說五阿哥永琪,文武雙全,忠孝仁勇,是個難得的好孩子。有一次九州清晏殿失火,乾隆被困裡面,永琪毫不猶豫的就衝進火場,背出了乾隆。
這讓乾隆進一步認識到了永琪的赤子之心,對永琪更為滿意。
講真永琪要是真能繼位,應該也會是一位優秀的帝王。
然而,乾隆寄以厚望的這個兒子,在25歲的時候,又因為腿疾,英年早逝了。
封了榮親王都沒留住兒子死去的腳步,乾隆當真是心痛至極。不僅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沒了,繼承人又沒著落了。
很多年後,外國使臣來訪,乾隆仍然非常懷念的說:其實我的兒子裡,最出色的是五阿哥永琪,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第三階段:守成
這個時候,經歷了前面三個兒子的去世,乾隆立儲的標準,已經不能像之前那麼高了。
一方面是兒子中優秀的不多,另一方面是真沒剩下幾個兒子了,死得死,廢材的廢材,能夠找到一個守成之君,已經不太容易了。
好在他的寵妃令妃很能生,給他生了六個孩子,其中十五阿哥永琰,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和他的五哥永琪比起來,永琰並不算十分出色。但他好在夠中庸,能力不多,但守成足以;身體也不錯,不用擔心輕易翹辮子;也沒有什麼不良愛好,不指望他創造另一個盛世,能好好守住這江山就不錯了。
所以,儲君之位落在了十五阿哥身上,他也成為了乾隆之後的下一個皇帝。
-
6 # 小李講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時間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他也是中國古代史最長壽的皇帝,享國長達八十九歲。就是這樣一個長壽且執政時間都列居帝國史上的NO.1的皇帝,在擇立儲君方面卻顯得猶豫不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為大家闡述乾隆皇帝的立儲風波。
乾隆皇帝朝服照片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想仿照中原王朝的冊立儲君方式,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方式冊立儲君。於是他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冊立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嫡次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皇帝非常重視胤礽的教育,辛苦的栽培他,但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不守祖德,不遵朕訓"為由一廢太子胤礽,從而引發了長達十一年的儲位之爭。
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
秘密立儲制度的由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繼位。由於康熙皇帝生前沒有明立太子,使得雍正皇帝的繼位的合法性到現在依舊有人懷疑。
雍正皇帝為了避免皇子爭奪儲位,改變了康熙皇帝明立太子的制度,改為秘密立儲。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曾經對群臣說到:"聖祖仁皇帝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非常謹慎地在諸皇子中選擇賢者入繼大統,去年十一月十三日,聖祖仁皇帝選擇了朕為皇位繼承人。朕自繼位以來,念聖祖的託付,祖宗創業之艱難,朕夙興夜寐,處理朝政,孜孜不倦"。
雍正皇帝話鋒一轉,接著說:"當年聖祖仁皇帝因廢太子胤礽廢立之事,身心俱疲。今朕的諸皇子年幼,立儲之事,必須謹慎。聖祖仁皇帝將天下交給朕治理,不得不為長遠打算。"
雍正皇帝將冊立儲君的辦法告知諸臣:"今天朕將立儲詔書,親自放匣子裡,然後密封,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時之需。這個詔書不一定放置多長時間,諸王大臣都應該知道這件事情。"
這就是雍正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由來。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突然駕崩。眾大臣當眾開啟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的裝有秘密立儲的小匣,公開繼位人選。"皇四子寶親王弘曆,人品貴重,深肖朕躬,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是有清以來皇位繼承最平穩的過度。
乾隆皇帝的立儲策略皇四子弘曆登基後,想結合祖父康熙皇帝和父親雍正皇帝立儲相結合的辦法,也就是嫡長子與秘密立儲相結合的辦法,冊立儲君。
弘曆登基之後依然想仿中原王朝,冊立嫡長子為皇太子。乾隆皇帝曾這麼說過,
"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大意是:朕登基以來,非常虔誠地跟祖宗一樣的敬天勤民,不敢有些許怠慢。而立不成嫡子的原因,莫非是本朝自順治皇帝到朕自己都沒有正妻所生的嫡子繼承大統。不是我們不想立嫡子繼位,而是總是有偶然事件發生,陰差陽錯。不料這竟然成了一個定律。但朕一定要立嫡子繼承大統,做祖宗沒有做過的事情。
永璉劇照
可見乾隆皇帝繼位之初是想立嫡子繼承皇位的。但是永璉和永琮的相繼離世,打亂了乾隆皇帝立儲的人選。乃至乾隆晚年都在後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乾隆皇帝下發諭旨,談論立儲之事,
"朕登極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為孝賢皇后所出,人亦貴重端良,曾書其名,立為皇太子,亦藏於正大光明扁內,未幾薨逝。因追諡為端慧皇太子,其旨亦即徹去,不復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復逾年悼殤"。
大意是:朕繼位之初,謹遵家法。永璉為孝賢皇后所生,人品貴重,曾經秘密立儲為皇太子。沒想到他薨逝,追諡為端慧皇太子,立儲的旨意撤銷。皇七子永琮也是孝賢皇后所生,也是幼年夭折。
立嫡子的失敗乾隆皇帝登基之初,雄心勃勃,一直想要仿照中原王朝繼承統續,立嫡子為皇太子。他先後冊立孝賢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為儲君。只不過當時乾隆皇帝是秘密立儲,朝臣不知道而已。永璉和永琮的先後薨逝,一下打亂了乾隆皇帝的立儲策略。使得乾隆皇帝的心裡徹底沒底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孝賢皇后富察氏突然薨逝,徹底堵死了乾隆皇帝立儲的“宏願”。那年起乾隆皇帝的執政風格都為之一變,由寬仁轉向嚴苛。這和乾隆皇帝立儲策略的失敗有很大的關係。
乾隆皇帝朝服像
立長子的不情願永琮和孝賢皇后的先後薨逝徹底堵死了乾隆皇帝立嫡子繼承大統的希望。那麼我們問一下立長子行不行。其實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也是一表人才,文武雙全。乾隆皇帝也曾一度非常器重他,但是發生了一件大事,徹底改變了乾隆皇帝對待永璜的態度。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突然薨逝,乾隆皇帝非常悲慟。但恰恰是此時永璜卻在孝賢皇后的葬禮上面無傷心之色,這就犯了乾隆皇帝的大忌,認為永璜是慶幸自己有機會能當儲君人選了。乾隆皇帝給永璜臭罵一頓,並稱永遠不讓他繼承大統。其實如果不是永璜在孝賢皇后葬禮上的表現,他完全有可能會成為乾隆皇帝冊立儲君的考慮人選。只不過這樣一個陰差陽錯斷送了永璜成為儲君的機會,甚至也“獻出”年輕的生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五日,年僅二十三歲的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因抑鬱成疾,不幸薨逝。
其實乾隆皇帝晚年曾回憶,他是有心思想立庶出的永璜為儲君的念頭,只不過永璜是過早的薨逝,這個想法只能作罷。
立賢太尷尬乾隆皇帝的嫡子和長子先後離世,使得乾隆皇帝立儲策略必須做出重大調整。立嫡子和賢子左右搖擺。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繼後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乾隆皇帝再有嫡子。但是永璂的資質卻不如庶出的皇五子永琪,但是乾隆皇帝一直心向嫡子永璂。兩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儲位的天平迅速轉向永琪身上。
第一件事情發生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在圓明園避暑,被火燒到。是永琪捨命將困在殿中的乾隆皇帝背出。此事過後,乾隆皇帝對永琪的好感與日俱增。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之時,發生了繼後輝發那拉氏“斷髮風波”,繼後形同被廢,永璂也受到連累,被乾隆皇帝所嫌棄。立儲資格自動取消。
就在乾隆皇帝想冊立永琪為儲君的時候,不幸的事情再次發生。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因患骨病不幸薨逝,終年二十五歲。乾隆皇帝大為悲痛。立賢的立儲策略,隨著永琪的離世而泡湯。
永琪劇照
找個儲君咋這麼難乾隆皇帝立嫡、立長、立賢相繼失敗,使得乾隆皇帝大為鬱悶。那麼乾隆皇帝就停止冊立儲君的腳步了嗎?沒有。乾隆皇帝在永琪去世七年以後,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秘密冊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乾隆皇帝立永琰的標準是什麼呢?立平均。什麼意思呢?永琰身上最大的優點沒有顯著的缺點,但是他最大的缺點也是看不到耀眼的優點,平均素質不錯。也是兄弟們的襯托出他的所謂的“優點”。永琰的競爭對手有三個人,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他們三個人的缺點十分明顯。皇八子永璇有腳疾,皇十一子永瑆吝嗇成性,皇十七子永璘風流荒唐,這三個人的缺點一個比一個惡劣。所以乾隆皇帝只能無奈的選擇了皇十五子永琰繼承皇位。
乾隆皇帝窮其一生經歷,用盡各種辦法,想培養一位優秀的後繼之君。但往往事與願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大清王朝的繼位之君一代不如一代。這既是皇帝自身性格使然,也是封建主義專制集權制度下的立儲制度,完成不了君主擇賢而立使命擔當。終乾隆皇帝一生多次變更擇儲標準,最後無奈的選擇了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繼位者。這是歷史對乾隆皇帝一個巨大的諷刺。
嘉慶皇帝朝服像
又過了二十二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皇帝宣佈了立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並於明年禪位於永琰,改年號為嘉慶。大清王朝在嘉慶朝由盛轉衰,這裡面雖說是嘉慶皇帝的性格使然,但也少不了乾隆皇帝的選擇之過。
-
7 # 大帥觀天下
依我看,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即使他退位了當了太上皇,權利還是一直在他手裡控制者,他一直都是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所以他的兒子都沒有他活的久,,等到他想傳位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其中皇八子生活作風有問題,黃十一子是個書畫家,心思自然不在這上面,也沒有這個能力當皇帝,而黃十七子年齡太小,也不行啊,想來想去還是嘉慶靠譜,最後只好傳位於嘉慶。
其次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嘉慶的媽媽是令妃,加上她又是乾隆比較寵愛的妃子,在宮裡,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令妃在宮中地位很高,掌管著後宮所有事物,就憑這個嘉慶也是不錯人選。
再一個嘉慶人比較穩重,又老實,孝順,一個標準的守成之君,加上乾隆一生好大喜功,他對自己的政績還是比較滿意的,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者也能和他一樣繼承他的仁政,以孝治天下,嘉慶也正好符合這一點,所以乾隆最後把皇位傳給了他
-
8 # 月關略萌
選擇一位優秀的儲君歷來都是各朝各代帝王最重要的要務之一。儲君的培養和設立關係到國家的安穩、國家未來的發展等各方各面。乾隆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長壽、實際在位時間最長(在位60年+3年多太上皇)的皇帝,他在選擇接班人方面卻十分掙扎和艱難,前後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立嫡。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位傳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被運用最廣。然而大清朝建國以來,直至乾隆皇帝都未曾有過嫡子繼承皇位的先例。康熙時期的胤礽太子是清朝建國以來唯一的嫡子儲君,可最終依然沒有實現嫡子繼位。乾隆在繼位之初,便想要打破這種格局,加上他與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擁立嫡子繼承皇位成了乾隆初期對於接班人的唯一考量。
“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
乾隆元年,富察皇后所出的嫡長子、二阿哥永璉被秘密立儲。時年25歲的乾隆皇帝早早就立下了皇儲,可見他對於接班人早有打算。可惜好景不長,二阿哥永璉在其9歲那年夭折。乾隆取出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傳位詔書,宣佈了永璉皇太子的身份。
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永璉的夭折對於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是一個沉痛的打擊。不過兩人都還年輕,乾隆皇帝對於嫡子繼位的想法沒有因此產生動搖。隨著七阿哥永琮的降世,乾隆皇帝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週,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
不過,七阿哥永琮比他的哥哥永璉更加福薄,年僅2歲就因為出痘夭折。而七阿哥的再度夭折給予了富察皇后最沉重的打擊,一病不起最終薨逝。接連兩位嫡子夭折以及富察皇后的薨逝,讓一心想要立嫡子為儲君的乾隆皇帝改變了想法。乾隆認為是自己的偏執,讓富察皇后和兩位嫡子接連離他而去,對於皇儲的選擇冥冥中自有天意,不可強求。
第二階段:不立長。古代帝王對於皇儲的選擇無非就是立嫡、立長以及立賢。乾隆皇帝在經歷兩次立嫡失敗後,不再堅持立嫡。而其對於立長似乎也沒有太多考慮。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薨逝。乾隆為其舉辦了清朝史無前例的高規格皇后葬禮。也在這次葬禮上,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不懂禮數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責備,時年20歲的永璜和13歲的永璋因此失寵,直接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在沒有嫡子的前提下,兩位最年長的皇子被“剝奪”繼位權,顯然乾隆皇帝並不打算以立長的方式選擇接班人。
無嫡可立,又不立長,乾隆在這段時期可以說將立儲的事宜暫且擱置了。至於皇長子和皇三子的“被廢”,著實有點令人費解。
第三階段:立賢。這次乾隆的立儲物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五阿哥永琪。五阿哥永琪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工書善畫,尤長於書。這些都是乾隆皇帝對於選擇立儲重要的參考項點。
乾隆二十八年,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發生火災,五阿哥永琪親背乾隆皇帝從火場逃脫,對乾隆皇帝的觸動很深。
五阿哥永琪不僅自身各方面能力出眾,還能恪守孝道。這次火災中永琪的表現堪稱驚豔,深深打動了乾隆,俘獲了乾隆的聖心。正是這次火災,成為了乾隆打算立五阿哥永琪為皇儲的契機。
乾隆三十年(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一次),年僅24歲的五阿哥永琪被晉封和碩榮親王,成為乾隆皇帝眾皇子中第一個受封親王的皇子,乾隆立儲的心跡一覽無遺。
只不過各方面都讓乾隆皇帝滿意的五阿哥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病逝,遺憾的與皇位失之交臂。乾隆對於永琪皇儲身份也曾公開認定過:
“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第四階段:排除法,矮個中挑高個。乾隆三十八年,年過花甲的乾隆不得不再度考慮立儲問題。一來是穩定朝政大局,二來是消除其“貪戀皇權”的不良影響,安撫民心。乾隆皇帝最終選擇了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儲。為何是十五阿哥永琰?其實,這可以說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無奈的選擇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存活於世的皇子共剩七位。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都已經過繼出去,除非乾隆皇帝其他所有皇子都死絕,不然這兩位就不可能繼位。皇八子永璇因為性格問題以及生理缺陷(腳疾)失去了繼位可能。皇十一子才華出眾,但因為嚴重的“漢化”傾向以及不擅長滿人的騎射,被乾隆所不喜。皇十二子乃繼後所出嫡子,卻因為“帝后反目”事件受到牽連,被排除出了繼位的候選。至於最年幼的皇十七子,一來因為其太過年幼存在夭折風險,二來他乃皇十五子同母弟,基於立長不立幼和求穩保險,他都會是皇十五子之後的第二選擇。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資質平庸的皇十五子順利成為了皇儲人選,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縱覽乾隆皇帝一生,自稱“十全老人”,卻在選擇接班人方面舉步維艱,不得不讓人感嘆命運弄人。
-
9 # 魔方歷史觀
要說古代的皇帝選擇接班人這個問題,那清朝乾隆帝絕對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在接班人問題上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乾隆帝的接班人問題之所以比較曲折,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乾隆帝本人壽命高,掌權時間長,乾隆帝若是算上太上皇時期,那可是掌權六十多年,他一些孩子的壽命都沒他掌權時間長,到了乾隆帝晚年時期,能供他選擇的繼承人,也確實不多了。
繼承人的變換古代好多皇帝對於“嫡子”都非常重視,儲君之位,也大多會優先考慮嫡子,乾隆皇帝也不例外。
在儲君一事上,乾隆帝一開始就屬意嫡子,登基為帝后,就秘密立儲,立嫡子永璉為皇太子,也想著好好培養,以便將來繼承帝位,可是永璉卻在9歲時因病去世。後來乾隆帝再次屬意儲君人選的嫡子永琮,也在兩歲時因病去世。
嫡子的去世,使得乾隆帝只能更換儲君人選,但在立庶出為儲君一事上,乾隆帝確實沒有立嫡時的熱乎勁了,但是繼承人還是要選的,而立庶出皇子為儲君,自然拼的是能力和皇帝的印象了,皇五子永琪恰好滿足條件。
皇五子永琪,文武雙全,博學多才,深得乾隆帝的喜歡,而且,在乾隆時期發生的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火災中,永琪揹著乾隆帝逃出火海,那可以妥妥的救了乾隆帝一命,乾隆帝對這個孩子的印象那自然沒話說,再加上本人能力,一個詞兒形容,那就是——優秀,在24歲的時候,就被乾隆帝封了親王。
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可是,永琪這位優秀的皇子在封王之後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乾隆帝又失去了一位儲君人選。
後來,乾隆帝可供挑選的儲君人選越來越少,而這個時候,皇十五子永琰逐步進入乾隆帝的視線,一瞅平常表現還可以,乾隆帝就把這個孩子秘密立儲了,而這一次立儲,總算是沒出啥問題,到了後來,永琰安安穩穩的等到了登基為帝的那一天,正式成為了清朝的皇帝,是為嘉慶帝。
結語其實,不是乾隆帝怎麼選擇接班人,而是他能選擇什麼接班人,到了乾隆帝執政中後期,客觀條件對乾隆帝選擇儲君一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
10 # 關止止
乾隆帝如何選擇接班人人?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乾隆帝的思想變化,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選嫡
這個時期的乾隆,初登大寶,雄心勃勃,什麼都想做到最優,包括立儲這件大事。
早在康熙時期,兒子多,大家都對皇位野心勃勃。但康熙在經歷了廢太子時事件以後,遲遲下不定決心。或者他心裡早有決定,但出於各種考慮,選擇了按下不說。這期間十幾年的皇子爭儲,明爭暗鬥,無論是對皇室還是對朝廷,傷害都挺大的。
直到康熙死後,才留下遺詔,讓四阿哥繼承皇位。說實話我覺得,康熙這相當於,生前一個大麻煩,不好解決,實在要解決又難免傷筋動骨。康熙自己沒有一個太完美的解決方案,乾脆就一直留著吧,留著這個大麻煩,等下個繼承人去解決,他在位時維持住平衡就好。
這個大麻煩就是皇子爭儲,很顯然的,新帝登基必有一方勝出,輸了的那一方,怎麼辦呢?這個難題就留給繼承人雍正了。所以,九龍奪嫡,也並沒有隨著雍正登基而結束。雍正皇位得來不正的流言,弘時被八爺黨等人挑唆和雍正父子成仇的不幸,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因為當年立儲事件的後遺症。
所以啊,乾隆選擇立嫡,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明明確確的標準出來了,其他人就別考慮了。省得皇子爭儲,鬥得你死我活。另外一個,乾隆雖然事事說不敢超越康熙大帝,但身為帝王,怎麼會不希望自己在史書上更特別一點呢。清朝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嫡子繼承大統的情況,哪怕是傑出如康熙也沒有。乾隆一心想做這第一人呢。
所以剛開始,乾隆的眼光,淨盯著嫡子去了。他和富察皇后感情也很好,乾隆早就把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永璉視為繼承人了。剛登基年富力強的,他就秘密立儲,讓永璉做了儲君。
但是,永璉生了場病,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乾隆傷心不已,宣佈永璉是太子,以太子禮下葬。好在生活還在繼續,嫡子也還能生。乾隆繼續懷抱著美好的希望。
沒幾年,富察皇后再次生下七阿哥永琮。乾隆這個高興啊,果然只要心誠,嫡子還是有希望的。永琮又成了他的儲君。
但沒想到,嫡子的福氣,真不是那麼好享的,沒多久,永琮也死了,比他哥活得還短。
接連兩個孩子夭折,再賢惠如富察皇后也頂不住了,心情鬱郁,身體每況愈下,沒多久也去世了。
得了,這回嫡子沒有了,皇后也沒有了。再立皇后也是繼後了。乾隆心死了,對嫡子絕望了。說:先人都沒有享受到的福氣,憑什麼就讓我享了呢?
對嫡子死心以後,乾隆選繼承人的思想,進入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選賢。
能者居之。乾隆的眼光,放在了搜尋優秀兒子的身上。
很快,他的眼光鎖定了五阿哥永琪。
話說五阿哥永琪,文武雙全,忠孝仁勇,是個難得的好孩子。有一次九州清晏殿失火,乾隆被困裡面,永琪毫不猶豫的就衝進火場,背出了乾隆。
這讓乾隆進一步認識到了永琪的赤子之心,對永琪更為滿意。
講真永琪要是真能繼位,應該也會是一位優秀的帝王。
然而,乾隆寄以厚望的這個兒子,在25歲的時候,又因為腿疾,英年早逝了。
封了榮親王都沒留住兒子死去的腳步,乾隆當真是心痛至極。不僅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沒了,繼承人又沒著落了。
很多年後,外國使臣來訪,乾隆仍然非常懷念的說:其實我的兒子裡,最出色的是五阿哥永琪,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第三階段:守成
這個時候,經歷了前面三個兒子的去世,乾隆立儲的標準,已經不能像之前那麼高了。
一方面是兒子中優秀的不多,另一方面是真沒剩下幾個兒子了,死得死,廢材的廢材,能夠找到一個守成之君,已經不太容易了。
好在他的寵妃令妃很能生,給他生了六個孩子,其中十五阿哥永琰,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和他的五哥永琪比起來,永琰並不算十分出色。但他好在夠中庸,能力不多,但守成足以;身體也不錯,不用擔心輕易翹辮子;也沒有什麼不良愛好,不指望他創造另一個盛世,能好好守住這江山就不錯了。
所以,儲君之位落在了十五阿哥身上,他也成為了乾隆之後的下一個皇帝。
回覆列表
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時間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他也是中國古代史最長壽的皇帝,享國長達八十九歲。就是這樣一個長壽且執政時間都列居帝國史上的NO.1的皇帝,在擇立儲君方面卻顯得猶豫不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為大家闡述乾隆皇帝的立儲風波。
乾隆皇帝朝服照片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想仿照中原王朝的冊立儲君方式,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方式冊立儲君。於是他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冊立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嫡次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皇帝非常重視胤礽的教育,辛苦的栽培他,但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不守祖德,不遵朕訓"為由一廢太子胤礽,從而引發了長達十一年的儲位之爭。
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
秘密立儲制度的由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繼位。由於康熙皇帝生前沒有明立太子,使得雍正皇帝的繼位的合法性到現在依舊有人懷疑。
雍正皇帝為了避免皇子爭奪儲位,改變了康熙皇帝明立太子的制度,改為秘密立儲。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曾經對群臣說到:"聖祖仁皇帝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非常謹慎地在諸皇子中選擇賢者入繼大統,去年十一月十三日,聖祖仁皇帝選擇了朕為皇位繼承人。朕自繼位以來,念聖祖的託付,祖宗創業之艱難,朕夙興夜寐,處理朝政,孜孜不倦"。
雍正皇帝話鋒一轉,接著說:"當年聖祖仁皇帝因廢太子胤礽廢立之事,身心俱疲。今朕的諸皇子年幼,立儲之事,必須謹慎。聖祖仁皇帝將天下交給朕治理,不得不為長遠打算。"
雍正皇帝將冊立儲君的辦法告知諸臣:"今天朕將立儲詔書,親自放匣子裡,然後密封,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時之需。這個詔書不一定放置多長時間,諸王大臣都應該知道這件事情。"
這就是雍正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由來。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突然駕崩。眾大臣當眾開啟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的裝有秘密立儲的小匣,公開繼位人選。"皇四子寶親王弘曆,人品貴重,深肖朕躬,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是有清以來皇位繼承最平穩的過度。
乾隆皇帝的立儲策略皇四子弘曆登基後,想結合祖父康熙皇帝和父親雍正皇帝立儲相結合的辦法,也就是嫡長子與秘密立儲相結合的辦法,冊立儲君。
弘曆登基之後依然想仿中原王朝,冊立嫡長子為皇太子。乾隆皇帝曾這麼說過,
"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大意是:朕登基以來,非常虔誠地跟祖宗一樣的敬天勤民,不敢有些許怠慢。而立不成嫡子的原因,莫非是本朝自順治皇帝到朕自己都沒有正妻所生的嫡子繼承大統。不是我們不想立嫡子繼位,而是總是有偶然事件發生,陰差陽錯。不料這竟然成了一個定律。但朕一定要立嫡子繼承大統,做祖宗沒有做過的事情。
永璉劇照
可見乾隆皇帝繼位之初是想立嫡子繼承皇位的。但是永璉和永琮的相繼離世,打亂了乾隆皇帝立儲的人選。乃至乾隆晚年都在後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乾隆皇帝下發諭旨,談論立儲之事,
"朕登極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為孝賢皇后所出,人亦貴重端良,曾書其名,立為皇太子,亦藏於正大光明扁內,未幾薨逝。因追諡為端慧皇太子,其旨亦即徹去,不復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復逾年悼殤"。
大意是:朕繼位之初,謹遵家法。永璉為孝賢皇后所生,人品貴重,曾經秘密立儲為皇太子。沒想到他薨逝,追諡為端慧皇太子,立儲的旨意撤銷。皇七子永琮也是孝賢皇后所生,也是幼年夭折。
立嫡子的失敗乾隆皇帝登基之初,雄心勃勃,一直想要仿照中原王朝繼承統續,立嫡子為皇太子。他先後冊立孝賢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為儲君。只不過當時乾隆皇帝是秘密立儲,朝臣不知道而已。永璉和永琮的先後薨逝,一下打亂了乾隆皇帝的立儲策略。使得乾隆皇帝的心裡徹底沒底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孝賢皇后富察氏突然薨逝,徹底堵死了乾隆皇帝立儲的“宏願”。那年起乾隆皇帝的執政風格都為之一變,由寬仁轉向嚴苛。這和乾隆皇帝立儲策略的失敗有很大的關係。
乾隆皇帝朝服像
立長子的不情願永琮和孝賢皇后的先後薨逝徹底堵死了乾隆皇帝立嫡子繼承大統的希望。那麼我們問一下立長子行不行。其實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也是一表人才,文武雙全。乾隆皇帝也曾一度非常器重他,但是發生了一件大事,徹底改變了乾隆皇帝對待永璜的態度。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突然薨逝,乾隆皇帝非常悲慟。但恰恰是此時永璜卻在孝賢皇后的葬禮上面無傷心之色,這就犯了乾隆皇帝的大忌,認為永璜是慶幸自己有機會能當儲君人選了。乾隆皇帝給永璜臭罵一頓,並稱永遠不讓他繼承大統。其實如果不是永璜在孝賢皇后葬禮上的表現,他完全有可能會成為乾隆皇帝冊立儲君的考慮人選。只不過這樣一個陰差陽錯斷送了永璜成為儲君的機會,甚至也“獻出”年輕的生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五日,年僅二十三歲的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因抑鬱成疾,不幸薨逝。
其實乾隆皇帝晚年曾回憶,他是有心思想立庶出的永璜為儲君的念頭,只不過永璜是過早的薨逝,這個想法只能作罷。
立賢太尷尬乾隆皇帝的嫡子和長子先後離世,使得乾隆皇帝立儲策略必須做出重大調整。立嫡子和賢子左右搖擺。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繼後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乾隆皇帝再有嫡子。但是永璂的資質卻不如庶出的皇五子永琪,但是乾隆皇帝一直心向嫡子永璂。兩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儲位的天平迅速轉向永琪身上。
第一件事情發生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在圓明園避暑,被火燒到。是永琪捨命將困在殿中的乾隆皇帝背出。此事過後,乾隆皇帝對永琪的好感與日俱增。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之時,發生了繼後輝發那拉氏“斷髮風波”,繼後形同被廢,永璂也受到連累,被乾隆皇帝所嫌棄。立儲資格自動取消。
就在乾隆皇帝想冊立永琪為儲君的時候,不幸的事情再次發生。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因患骨病不幸薨逝,終年二十五歲。乾隆皇帝大為悲痛。立賢的立儲策略,隨著永琪的離世而泡湯。
永琪劇照
找個儲君咋這麼難乾隆皇帝立嫡、立長、立賢相繼失敗,使得乾隆皇帝大為鬱悶。那麼乾隆皇帝就停止冊立儲君的腳步了嗎?沒有。乾隆皇帝在永琪去世七年以後,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秘密冊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乾隆皇帝立永琰的標準是什麼呢?立平均。什麼意思呢?永琰身上最大的優點沒有顯著的缺點,但是他最大的缺點也是看不到耀眼的優點,平均素質不錯。也是兄弟們的襯托出他的所謂的“優點”。永琰的競爭對手有三個人,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他們三個人的缺點十分明顯。皇八子永璇有腳疾,皇十一子永瑆吝嗇成性,皇十七子永璘風流荒唐,這三個人的缺點一個比一個惡劣。所以乾隆皇帝只能無奈的選擇了皇十五子永琰繼承皇位。
乾隆皇帝窮其一生經歷,用盡各種辦法,想培養一位優秀的後繼之君。但往往事與願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大清王朝的繼位之君一代不如一代。這既是皇帝自身性格使然,也是封建主義專制集權制度下的立儲制度,完成不了君主擇賢而立使命擔當。終乾隆皇帝一生多次變更擇儲標準,最後無奈的選擇了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繼位者。這是歷史對乾隆皇帝一個巨大的諷刺。
嘉慶皇帝朝服像
又過了二十二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皇帝宣佈了立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並於明年禪位於永琰,改年號為嘉慶。大清王朝在嘉慶朝由盛轉衰,這裡面雖說是嘉慶皇帝的性格使然,但也少不了乾隆皇帝的選擇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