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耳邊碎史
-
2 # 木劍書生
三國關羽為何成為民族信仰,兩個字“忠義”這就是每個朝代統治者包括老百姓都敬仰的原因。
不說桃園三結義,單說後來的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面對朝廷重臣曹操的拉攏毫無動搖,毅然帶著兩位嫂夫人去尋找流浪大哥,這事放現在你能做到嗎,關鍵還是冒著與朝廷作對的危險,過五關斬六將,如果被斬是他可想又為了什麼?
即是後來命運的結局也是忠義所迫,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歷史階段,近兩千年來上至廟堂下至草芥,人們不拜奸雄曹操,不拜皇叔劉備,只敬關二爺敬得是關二爺的大義凜然忠義千秋。
-
3 # 文史學徒夢九霄
關羽可以說是和諸葛亮,曹操一樣被作為民間三國最推崇的人物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三國演義》的影響,民間商人力量的推崇,後世帝王的加持。
一、三國演義的影響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忠義的化身,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兄弟團聚,駐顏良斬文丑只為報曹操之恩,華容道最後還義釋曹操。
整個三國演義,關羽忠義方面的描寫遠遠多於關羽在戰場上的描寫,這樣一個人物形象讓大家覺得僅次於鬼神莫測的諸葛亮了。
故事化的描述,加上小說的精彩潤色,關羽的形象必然在人民群眾心中變大高大起來。
二、民間商人的推崇光有小說的藝術加工關羽還到不了人人信仰的高度,畢竟三國之後被民間信奉的神靈有很多,劉備,張飛,諸葛亮,司馬懿,曹操等人和關羽一樣都被搬進了廟宇。
但是民間一貫是唯靈是信,關羽就屬於特別靈,或者說被傳成特別靈的神明瞭,對於關羽顯靈傳播最廣的就是晉商。
晉商信奉關羽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晉商看來關羽是山西人,信奉自己人為神靈肯定靠譜,其次早年的晉商從事水利治理方面的生意,剛好在拜關羽的時候治水都特別順利,其餘的神靈可能沒幫到晉商這個忙。
後來晉商遊走天下,柴米油鹽各種生意都有,對關羽的供奉也就全國各地都有了,民間的影響力加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再配合晉商以信取財的生意思路,那就是完美融合,關羽就被更多的人信仰起來了。
三、帝王的加持能給民間力量添把火的往往就是帝王階層,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可以讓民間的做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昇華。
從李世民,到宋朝皇帝,再到明朝的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直接把李世民那會供在廟裡的武將都請出來,只留關羽,讓關羽作為一個武將的地位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畢竟民間也流傳著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關羽請陰兵為朱元璋幫忙的事情。
萬曆年間更是對關羽信奉有佳,並且到了越敗越信的地步,最後到了清朝雍正的時候直接就正名為武聖,可文聖孔子並列,這樣的地位放在中國歷史上哪個武將也比不了。
總結:結合三國演義的故事描述,民間資本尤其是晉商的崇拜推送,最後還有後世帝王對關羽形象的不斷加持,讓關羽最終稱為了各行各業的神明,很多人信仰不光放在嘴上,甚至就是在心裡了,畢竟華人本身對忠義二字看的也是很重的,關羽把能符合的全部符合了,稱為民族信仰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
4 # 山野老人
為何最終成為民族信仰的三國名將是關羽?
這是文學的成功,具體說是《三國演義》的成功。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沒有人不知道《三國演義》;沒有人不喜歡《三國演義》;沒有人不會講《三國演義》的故事。
《三國演義》的故事中,關羽的故事尤為人津津樂道。
關羽最終成為民族信仰的三國名將,是因為關羽與其他人物不同。
關羽有三個顯著特徵,這三個顯著特徵就是忠,義、藝等。
忠、義、藝等三個顯著特徵讓關羽成了社會神一般的人物,成了整個社會崇拜的圖騰。
一,《三國演義》渲染關羽的忠,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
關羽對劉備的忠誠,是《三國演義》重點渲染的內容。
劉備被曹操從徐州趕走,關羽成了俘虜。
關羽帶著劉備的兩個女人投降曹操,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投降漢朝,不投降曹操。
關羽投降曹操的這一條件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統治階級可以利用這一條件,渲染關羽的忠誠,達到統治階級培養忠臣孝子的目的。
為了更好地達到宣傳效果,《三國演義》編纂了關羽為投奔劉備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以此突出關羽對劉備的堅貞不渝的忠誠。
《三國演義》編纂這樣的故事,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實際上,關羽投降曹操,《三國志》介紹的內容很有限。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深厚。”
也沒有關羽離開曹操之後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故事,因為關羽離開的時候,曹操手下的人要去追殺關羽。
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二,《三國演義》渲染關羽的義,迎合了民間社會的需要。
關羽的義也是《三國演義》重點渲染的內容。
《三國演義》開篇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義薄雲天,千百年來,感動過無數仁人志士,實際上《三國志》正史就沒有這一曲。
之後,《三國演義》又演繹了捉放曹的故事,這在正史《三國志》裡也沒有記載。
《三國志》關於赤壁之戰的故事寫得很簡單,僅僅幾句話而已。
具體內容就是說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交戰,曹操因為病疫的原因,士兵死亡嚴重,周瑜放火燒船,曹操首先放火燒掉了自己身邊的船隻,帶著軍隊向南郡撤退,孫劉聯軍追擊到南郡。
根本沒有什麼捉放曹的故事。
《三國演義》編纂關羽捉放曹的故事,意在突出關羽的義。
關羽的這種義,正是千百年來,生存在底層社會的黎民百姓渴求的精神寄託。
廣大黎民百姓生活在社會底層,深受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他們希望透過義這種品質相互結社,共同對付封建統治者。
三,《三國演義》渲染關羽的藝,迎合了社會需要造神的心理。
關羽武藝高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從《三國演義》讀到的有關故事,都是為了突出關羽的武藝進行的藝術創造。
如“溫酒斬華雄”,意在突出關羽的武藝天下無敵,可惜真正斬華雄的英雄不是關羽,而是孫權的父親孫堅。
如“三英戰呂布”,也是演義,意在突出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兄弟的英勇。
《三國演義》編纂這些故事,意在突出關羽武藝超群,為社會樹立偶像,讓黎民百姓有精神寄託。
綜上所述,關羽之所以成為民族信仰的三國名將,是因為關羽身上所具有的品質,迎合了社會各階層的需要。
關羽的忠,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關羽的義,符合廣大黎民百姓的需要;關羽的藝,符合社會大眾偶像崇拜的心理需要。
所以,這樣一個為全社會各階層都需要的偶像人物,自然成了民族信仰的三國名將。
-
5 # 豹眼看歷史
“忠、義、仁、勇”四字成就了關羽,滿滿的正能量,最終成為了民族信仰。
這足以說明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理想信念,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正是當今所缺失的東西。
民族要復興、文化要自信,正是重新構建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時候,認真探討這個問題,反思歷史,意義重大。
忠豹眼理解,“忠”可有三層意思。
第一,忠於國家、民族;
第二,忠於組織、制度;
第三,忠於領袖、領導。
就忠於國家、制度而言,漢末三國時期可以說鮮有其人。都說要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實質都在製造分裂。
就忠於組織、領袖而言,倒是不乏其人。像關羽、荀彧、諸葛亮、夏侯惇、許褚等等,都是忠心之人。
但有一個問題,這個組織、領袖究竟是誰?是漢獻帝及其代表的漢室,還是曹操、劉備、孫權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
每次看到類似的問題,豹眼總在想,關羽究竟是忠於獻帝及漢室,還是忠於劉備?
豹眼一直搞不明白,關羽為何要在最不合適的時候發動襄樊之戰?
一般認為,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其戰略眼光短淺,失荊州是其驕狂、剛愎自用,而豹眼卻認為這是關羽與劉備分道揚鑣的結果,在信仰上出現了分歧。
關羽是忠於漢室、忠於獻帝的。在劉備一直堅持匡扶漢室的時候,忠於劉備就是忠於漢室。但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劉備已經與曹操、孫權沒有區別,成為分裂漢室的漢賊。
劉備說匡扶漢室,難道曹操沒說嗎?
劉備自立漢中王,難道孫權就不可以自立為吳王嗎?因為你姓劉就可以自立為王嗎?
關羽是讀過《春秋》的人,明白其中的大義,彼此翻臉是可能的。
但不管關羽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這都是統治者需要的、極力宣導的東西。
因此,關羽必然會成為統治者及其吹鼓手力捧的物件。
同時,劉備、關羽也是聰明人,就算彼此各奔前程,但嘴上就是不說,而且把戲做得很真。
如夷陵之戰,目的就是奪回荊州,嘴上卻說替兄弟報仇,這就很上臺面了。
吃瓜群眾被感動地哇哇的,其實上層人士都心知肚明。
但統治者最喜歡裝聾作啞、指鹿為馬,不提忠於誰,只說有大忠,把關公請進廟裡,讓大家都要認真學習。
因此,關羽成了統治者大力宣導的信仰標兵。
義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不可否認,劉關張三兄弟的情義的確是令人敬仰。異姓兄弟處到這份上,確實很難得。
無論演義如何描述都不為過。千百年來,作為偶像崇拜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過五關斬六將是虛構的,但千里走單騎卻是真實的。關羽的行為不僅感動了曹操,就是裴松之也很服氣:
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裴松之不僅稱頌關羽的義氣,而且對曹操的為人也很稱讚。認為曹操不是有王霸之度量,何能如此?
就這一點,也看出曹操是性情中人,是很可愛的。不要總把曹操看做奸臣,其人設沒那麼差。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社會動物,需要與人交往,誰不希望結交重情重義的朋友?
關公因此受到尊崇,是由其人格魅力決定的。
生活不易,都想報團取暖,誰不願意與關公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仁張飛傳: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具有國士之風。但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張飛喜歡媚上,巴結君子,而關羽卻能善待屬下,不屑於同君子打交道。
畢竟做老闆、做領導的人少,替人打工的人多。誰不希望有個好老闆、好領導呢?
同樣是提著腦袋幹革命,撇家舍業混飯吃,為何還要受憋屈呢?
張飛被部將割了腦袋,那是他咎由自取。但誰又願意、喜歡割領導的腦袋呢?不是逼到份上,誰願意得罪領導哦!
打工都希望遇到一個好老闆,誰不願意跟著關公混呢?
關公的仁德,具備了足夠的群眾基礎,受到底層的追捧並不偶然。
勇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做領導喜歡有本事的人替他出力,沒有願意招納混飯吃的員工。
做朋友不僅僅需要兩肋插刀的義氣,更需要有能力替你出頭。沒有本事卻總給你惹事,誰也不想結交這樣的朋友。
選擇老闆,不能僅僅看他為人如何,更看他有沒有本事。老闆能力不行,跟著他混,不僅不能跟著吃肉,甚至連湯都喝不上,人再好有啥用呢?
關公是天下無敵的英雄,能力是槓槓的,跟著這樣的領導混,不僅體面,而且實惠!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但關公是人不是神,起碼活著的時候是這樣。但他的缺點是他自己的事,吃虧的是他自己。其缺點與其“忠、義、仁、勇”相比,不足為道。
關公基本是完人,被尊為“武聖”,並不為過。
至於把關公尊為財神、庇護神,那是迷信色彩。當然,這也是華人信仰的一部分。祈求平安、升官發財,都是人之常情。
因此,漢末三國時期,雖然人才輩出,豪傑雲集,但能夠得到統治者、同仁、底層百姓廣泛認可的,唯關公一人。這是由其過硬的人設決定的,不是吹捧出來的。
作為崇拜的偶像,關公最初是從民間出現的。有了足夠的群眾基礎,才逐步被統治者認可,走向了神壇,成為民族信仰的最標杆。
-
6 # 二斤牛肉
關羽早在宋朝就成為了民間的神話人物,北宋開始官方也為關羽不斷增加封號。這些舉措都遠遠早於《三國演義》的成書時間。
自漢末一來,後世歷朝歷代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把他樹立為忠君愛國的榜樣。
所以說《三國演義》有功勞沒錯,不過因果關係反了。不是因為《三國演義》昇華了關羽,而是因為關羽早就被官方和民間一同昇華,才有了《三國演義》中關羽這麼多的戲份。
作為漢末軍閥們手下的一員將軍。很多人都會像張遼、徐晃甚至太史慈、黃忠一樣“良臣擇主而棲”。
作為關羽,他在下邳兵敗被圍困,不得不投降曹操以後,深受曹操重用。此時的關羽萬萬沒有理由再回到一個無兵無地的原本主公劉備身邊。
然而身在曹營的關羽,聽到了劉備的訊息之後。不顧一切,帶領著劉備的家眷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
史書中短短的一句,卻被後人無限的稱頌。
關羽亡歸劉備。《三國志·武帝紀》
《三國志·關羽傳》中,有更詳細的記載關羽離開的原因: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曹操非常希望關羽能夠一直為他效力,從關羽投降以後就不斷重賞關羽。
曹操擔心關羽並無久留之意,就派張遼前去打探訊息。
關羽面對張遼嘆息良久。關羽說他深知曹操對他極為看重,但是他早就與劉備立過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我得到劉備的下落,我一定會去投奔他的。但是曹老闆對我同樣恩重如山,我要報答曹公以後再走。
恰好此時,袁紹大軍從黎陽進發,準備南渡黃河進攻曹操。
先鋒大將是被孔融評價為“勇冠三軍”的顏良。顏良率部攻打黃河南岸重鎮白馬。白馬守將劉延向曹操告急。
曹操一面自己佯裝前往延津,另一面派張遼和關羽一起率領騎兵部隊繞後襲擊顏良。
顏良
整本《三國志》中,對個人武勇描述最精彩的部分來了。
關羽遠遠看到顏良的帥傘,於是率領少數親兵策馬奔騰,直取顏良。
關羽直衝進顏良上萬人的軍陣中,一招刺死顏良,然後斬下他的首級回到本方隊伍裡。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斬顏良
關羽這次立下了不世之功。曹操立馬上表給予他漢壽亭侯的爵位。
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
關羽立下大功,曹操也更害怕了。因為關羽已經完成了“報答曹操”的使命。接下來,他要踏上歸途,重新回到劉備身邊了。
臨走時,關羽把所有曹操賞賜之物都悉數奉還,包括了漢壽亭侯的侯爵大印,留下書信告辭。
曹操手下的眾位將軍都勸曹操攔住關羽,不要“放虎歸山”。而曹操太愛關羽了,一改往日裡陰險狡詐的作風,展現出他浪漫的一面。
他對關羽的離開並沒有做阻攔,反而對手下說:“大家也是各為其主,各自盡忠罷了,不要去攔截關羽。”
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曹操的浪漫一面
關羽的忠義就體現在了這裡。
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甘願放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也要去尋找劉備。
但是關羽同樣深知曹操對他很好,他要立了功,能夠還清這份“債”之後再走。
陣斬顏良就是最好的報答曹操厚愛的方式,關羽這樣也能走得無愧於心,真正做到了忠、義兩全。
關羽離開曹操
時至今日,無論黑白兩道都以關公為榜樣,關公也正是憑著這樣的不凡舉動,才能從古代一眾名臣猛將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如今百姓供奉的“神靈”,整個民族的信仰。
-
7 # 滿月尋桂子
因為“忠義可靠”四個字!三國名將中,論武力值,論顏值,輪酷,關羽都排不上第一。但是關羽死後倍受民間推崇,又被歷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所以又稱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佛教界也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伽藍菩薩”。
三國中最酷的莫過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人馬之中,漢末兩絕”。當呂布提著畫戟,騎著赤兔馬一出場,多牛!
可是呂布在張飛嘴裡,就狗屁不如,張飛最愛罵他“三姓家奴”。跟著丁原,就認丁原為父,為了赤兔馬棄丁原投董卓,棄丁原投董卓不算,還要殺了義父丁原作為投靠董卓的見面禮。投靠董卓又立即認董卓為父,後來為了貂蟬,又殺了董卓。
像呂布這種人,不要說“忠誠”二字,連禮義廉恥都不要了,難怪張飛瞧不起他,罵他三姓家奴。像這樣豺狼之心的人,誰人敢用?
白門樓呂布被縛之時,讓劉備為他求情,劉備點頭。可是當曹操問劉備意見時,劉備只說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曹操就算再惜才,也不敢留呂布了。後人論玄德:傷人餓虎縛體寬,董卓丁原血未乾,玄德既知能啖父,爭如留取害曹公。
再來看關羽,與劉備萍水相逢,且與玄德相識之時,玄德一無所有。可是兄弟三人桃園結義,一個頭嗑在地上,立下共同誓言“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從此兄弟三人肝膽相照,不離不棄。
劉備兵敗匹馬投袁紹,留下妻兒老小,關羽來替他照料,也正因為要照顧兩位嫂嫂,關羽暫且委身曹操,但事先說好一有玄德訊息,立即去找他。曹操為了籠絡關羽,送金錢美女錦衣繡祅,關羽都不為所動。
只有送雲長赤兔馬時,方才展顏,只因此馬跑的快,將來找兄長之時能儘快見到,曹操黯然,但也更敬他的人品。
後來關羽知玄德在袁紹處,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只為能與玄德相聚。至於最後失了荊州,最終也是英勇赴義,父子歸神。
其實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忠誠可靠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行為不忠誠,不可靠,朝秦暮楚,那麼你就不會有合作伙伴,更不會有生存的優勢。
華人歷來講誠信,只有忠誠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所以像關羽這樣的人,不僅受百姓膜拜,更受歷代帝王推崇,以至累累加封,直至武帝。
回覆列表
身為華人,你也許可以不知道李靖,韓信,岳飛這種歷史上知名的軍事家,但是絕對不可能不知道關羽。雖然都是同行,然而關二爺的名氣儼然已經超越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了跨行業成功的歷史第一人。武神,財神……等等,“關公崇拜”幾乎已經不能算作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現象,而是成為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符號,最終得以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然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本身究竟來源於什麼,為什麼歷史上的名將如此之多,只有關羽能夠做到這種傳奇的程度為中華民族所長久的信賴?關羽,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一,英雄的誕生關羽,後來的武聖人,華夏民族圖騰式的崇拜者,在最開始也只是一個流民。這點羅貫中老師在《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倒是非常符合歷史客觀事實。他原來的字號根據《三國志》記載也的確是“長生”,因為在家鄉河東郡解縣犯了事逃到了幽州涿郡。到了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劉備組織了一隻義勇軍抵抗黃巾,這個時候可能沒有更多方式維持生計的關羽便跟張飛一起加入了劉備的起義軍。當然所謂的“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並沒有現實記載,也查無實據,雖然劉關張三人的關係確實已經好到了“寢則同床,食則同桌”的程度,當然到了這種水平就算他們三人真的私下裡結為異姓兄弟也沒什麼奇怪的就是。
有些人被英雄主義的思維方式支配,經常覺得很多名將一上來就天生能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想法其實是有值得考量的地方。誠然也的確存在的就是這麼牛逼的,如韓信、霍去病一類的人物,但是大多數的名將在天賦之外其實更多的依賴的是後天的鍛鍊和培養。所以有一部分三國愛好者那種“為關羽跟劉備虧了”的心理倒是大可不必,說實話像關羽這種真正出身草根階層,沒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撐的人,在三國時代想出頭只能也只會跟著劉備才能得到栽培和信任。這點我相信關羽本人應該比千百年後的我們清楚,更不必說劉備還是個“高祖之風,英雄之氣;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的大英雄,比今天某些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的公司領導品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二,大義之刃從關羽開始跟隨劉備,直到公元200年劉備丟失徐州,關羽被迫投降曹操為止,這十幾年時間內,關羽所面對的局面幾乎等同於一個一步一步打怪升級的冒險遊戲。透過不停的挑戰各種BOSS來獲得經驗,更新技能,原本就天賜過人的關羽開始真正綻放出他卓絕的軍事才華,真正在失敗和流亡中成長起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關羽沒有因為身處殺戮和背叛的亂世而改變自己的初心,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反而愈加磨礪出自己高尚的人格,這兩點在此後短暫投靠曹操的過程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三國志》記載曹操對關羽的看法是“壯羽為人”,言簡意賅,曹操佩服關羽的人格,欣賞關羽的才華,而關羽也同樣回報了曹操這份賞識,在白馬之戰中,突襲顏良,使曹操的危局立解。這種高難度的技術,也就是所謂的“斬首戰術”,不僅僅需要個人的武力超越常人,更加需要執行這個操作的人對於整個戰場的局勢有著精準的分析,能夠一眼看出敵人的薄弱點所在。同樣的戰例和操作在此後的歷史中發生,已經是數百年後的唐朝了,那位複製關羽戰績的人叫做秦瓊。
照理說做到這點後,關羽在曹營中的地位已經穩如泰山,而沒有開上帝視角的關羽也不可能知道後來自己的大哥劉備能夠重整旗鼓,成為三分天下的主角之一。這個時候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應該做的就是抱緊曹老闆的大腿,混一個高官厚祿,曹操也完全不吝惜給關羽的賞賜和信任。但是關羽做出的決定是在得知了劉備的去向後,“盡封所賜,拜書告辭”,也就是把所有曹老闆跟自己的獎賞分文不取,孤身離開,這個舉動簡直是亙古未見的瀟灑。換成現在就是某500強的金牌員工放棄了升職加薪和極其欣賞自己的老闆,並且退還了所有的獎金,回到家鄉跟自己的大哥開一個小賣部。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甚至顯得有點愚蠢的行為,可能在關羽心中就是因為那個人是自己同生共死的大哥,言必信行必果而已。曹操大概是被關羽這種行為徹底感動了,歷經背叛的他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還是有真正的偉大和高貴存在的。所以他可能做出了人生中最為溫情的選擇,阻止了手下將領要求追殺關羽的行為,並且用一句“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成全了這段傳奇。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的本質還是一個文藝青年,而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生物。
三,蓋世無雙此後的關羽跟隨劉備從新野到赤壁,再到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四郡,終於一步一步成長為戰術和戰略均處於三國時代巔峰的名將。再到後來守衛荊州並且看準時機進攻襄陽樊城,打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並且後世評價為“威震華夏”絕非浪得虛名,而且需要強調的是,此時的關羽所擁有的還僅僅是三分之一的荊州部分。最終雖然倒在曹魏和孫吳的聯合進攻下,但依然不失為一代豪傑。而曹操最終厚葬關羽,或許也是有幾分難以言語的感慨吧,畢竟對他來說,關羽除了敵人,更是自己曾經想要活成的樣子,“徵西將軍曹侯”,雖然最後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另一條路,但誰又能忘記自己的少年理想呢?相比於曹操,關羽無疑是幸運的,他用一生的時間堅持下了自己的人格和信念,不僅生前廣受讚譽,死後更是成為了文化符號。這樣的人生無法模仿,更加難以複製,武聖關羽,說到底也只有此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