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猴奮起千鈞棒只因噴子又重來

    一、崔盧的顯貴史要早於王謝。看一下正史中王姓名人出現的時間早,還是崔姓早。

    二、崔盧的傳承更為可信。看一下二王的祖先,傳說中的王姓祖宗廢太子晉只活了十幾歲(據說死前能掐會算,死後羽化成仙),時間比崔盧晚的多,但後代比崔盧多十幾倍。唐朝崔盧家族明顯旺於王謝,但後來的人口居然遠少於王謝,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三、五胡亂華時,王跑的快,而且依靠與琅琊王(馬小睿)的私交而顯貴於東南一隅,而真正的中原大族多數都留在了原地,保留了中華文化。

    所以到了唐初,太宗讓大臣評議士族,大家公推崔盧為天下首姓,為何,連皇帝面子都不給。雖然歷代皇帝對山東士族都給予強力打擊,但大唐建國二百年後,天子仍感嘆,吾家二百年天子,還是不如崔盧,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提王謝,實際上王謝也應該高於皇族的。

    現今南韓、泰國,中東及美國等都不停出現族群參政等情況,在中國古代出名的就是四大士族崔盧王謝。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漢時講究土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族,“崔盧王謝”是官方評價,,在唐代,崔氏有23人做過宰相。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搏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土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湛、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記載者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幹“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

    ,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客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綸等,自汶末至唐代八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裁的盧氏歷史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

    東漢盧植以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稱頌青史,開范陽盧氏文化之先河,敲尊為盧氏中興始祖和范陽盧氏始祖,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之後名人輩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領域多有驕人成就,如歷代學者盧欽、盧湛、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東晉農民起義領袖聲循,北周名臣盧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惠能。

    自三國時期盧毓兩度拜相至宋儀盧多遜,盧氏22人位居宰相,其中盧氏八相佐唐更為歷史佳話。

    琅琊王氏是王姓顯貴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琅琊王氏世代鼎貴。

    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在漢唐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實際有宰相92人,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古今中外所僅有,著名書法家王義之就是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候侯景之亂,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

    陳郡謝氏東晉和南北朝計程車族,是東晉最後一個當鈾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謝起初只是一個普通士族,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開始岠起,到謝安任相時達到頂峰,陳郡謝氏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以少勝多。保住了東晉,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自東晉至梁朝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借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財產,子孫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侯景之亂時,陳郡謝氏與琅琊王氏一起拒絕聯姻,而被候景族滅,從此之後,南北朝顯赫一時王謝兩家沒落,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遊金陵時發出如此感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天讀來仍讓人不勝唏噓!

    筆者略知謝氏是起於讀了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復鳴禽”,等,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之先河,不僅把詩歌從“淡平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 2 # 我派美女去巡山

    不是崔盧王謝,而是崔盧王鄭,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四大士族,其中王是指太原王氏。而南方的四大士族為王謝袁蕭,其中的王則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在南方也有,但地位品級都遠不如它的遠房本家琅琊王氏。當然其它幾個姓氏也是如此,並不是姓這個姓的就是高門士族,而是看郡望,崔姓必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就差些;盧氏是范陽盧氏,鄭氏須為滎陽鄭氏,謝氏須是陳郡謝氏,袁氏須是汝南袁氏,蕭氏須是蘭陵蕭氏。

    崔盧王鄭的排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部分。崔盧兩家自東漢就是高門大姓,不過四姓中王氏是有些勉強的,原因無他,當時太原王氏的代表王國寶是從南朝逃過來的一孤兒,他在南方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團滅。不過他到北方後,娶了隴西李氏宗主李寶的女兒,後來又與四姓中其他三姓互為姻親。當孝文帝下令釐定各姓門第品級後,李寶透過一番運作,使太原王氏成為四姓之一。

    順便說下,成功運作王氏成四姓之的李寶卻沒有讓自家的隴西李氏成為四姓之一。有個笑話說李寶發現後急忙騎馬去報,結果還是晚了一步,不僅沒當成四大,還混得了個“馳李”的稱號。李唐對這個綽號很敏感的,因此李世民下令重排姓氏位次,以他家隴西李氏為第一,崔盧王鄭只能入二流。

    除了南北方四大士族加隴西李氏外,在北方的趙郡李氏也是高門大姓,地位與隴西李氏相當。另外一個大姓就是弘農楊氏。弘農楊氏起於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赤泉侯楊喜,漢昭帝時家族中的楊敞為丞相,到了東漢則自楊震始四世三公,楊家成士族的代表,因此為曹操選中,殺掉楊俢以警告士族(另一個是崔琰,清河崔氏)。

  • 3 # 李玉廣

    應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崔氏盧氏發達應早於王氏謝氏。

    第二點,崔氏盧氏的血脈傳承應更靠譜。換言之,王謝傳承或多神話成分。

    第三點,或因五胡亂華時,王氏開溜得快。

    至於其他原因,待考據。以上說法也僅供參考。

  • 4 # 安興小技術員

    這裡所說的“家族”,是指“士族大家”,簡稱“大姓”。

      平民崛起的家族,比如從宋朝開始的皇室等,不算入。

    上部分 何為大姓

      身邊有朋友對如今的“中國大姓排行”不滿,於是有了他下面這番言論:

      “古國曆來有一俗話,陳、林、李、蔡、天下據一半,這是中國的四大姓,何以排到王姓,按筆畫數應該丁姓,畫數最少,為何此刻的網路有如此排行的百家姓,做人不能忘本,更不能亂改歷史。百家姓歷史悠久。其排行也是經過調查統一查詢才排行出來的。請尊重歷史!”

      我聽後,不禁莞爾。

      感覺這位朋友似乎誤解了一個詞彙:“大姓”

      大姓,在古代和當代,應該不是一樣的概念。

      在當代,是按照人口排名的。當今地球上有十大姓的人數,額外多,依次為: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這不僅是中國十大姓,也是世界十大姓。

      而古代,大姓,是指高門大閥。

      從秦到唐,雖然“封藩建衛”的封建制度已經不存在,但是秦滅六國之後,並沒有把六國的宗族子弟全部消滅,而是遷移他處。這些宗族子弟日後逐漸演變成了地方上的勢力集團,形成了所謂“

    士族

    ”。 在這段時期,中國政治屬於門閥政治。這些士族集團紐帶當然還是血緣。

      但是,對歷史瞭解不多的人千萬不要把這些士族當作解放前的地主土豪。實際上,這些士族不單單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地方豪強勢力,世家大族同時還是文化世家,如果我們看看士族力量頂峰的六朝時期,所有歷史上有記載的文人學士,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士族同時掌握著政治資源,在六朝時期,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所有品階高、清閒的職位,都被士族佔據。士族與庶族(寒門)的分界是相當鮮明的,這種分界不在於有錢沒錢,也不在於有權沒權,而在於血緣和文化。

      所以,也許大姓在這時期的人數,不是最多的,但是,名望,卻是最大的。

      先說說漢朝大姓:劉,是皇姓。當時無論哪個姓劉的甚至都可以抬起頭說自己是某某王之後代(大家腦海中馬上想到某某人)。

      在當時的大姓還有王,梁,這兩個都是外戚大姓。特別是王姓。如今的王姓已經是中國三大姓之一,但是最輝煌的時候,卻是當時。王姓最著名的有兩支——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

      到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取士,如果你不是大姓,對不起,你永遠比我們低人一等。

      早在東吳,江南就有“

    四大姓

    ”——張、顧、陸、朱。

      而在東晉,常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也有“舊時王謝堂前燕”故事。這裡所說的“王”,通常是指琅琊王氏。不過從北朝開始,太原王氏崛起。

      到了隋唐,雖然開了科舉,但是門閥政治影響依舊龐大。隋帝楊姓,本身就是一個崛起於東漢的著名大姓——華陰楊氏。

      而當時社會的五大門閥,更是輝煌: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其中的李閥,更是中國大姓的重中之重。隴西李氏,從秦始皇滅燕國的大將李信開始,經飛將李廣,傳奇人物李陵,傳到隋朝更是分為三支,一支李密,後來成了威震中原的魏王。一支李靖,後來成了中國最傑出的“出將入相”的典範。一支李淵,創大唐雄風三百年。

      除開這五家,其他還有幾家門閥也是赫赫有名。如獨孤閥,慕容閥和宇文閥,都是鮮卑的世代貴族。特別是獨孤閥,還是中國所有大姓中,出產外戚最多的家族,號稱專業後族。一家三位親姐妹,居然分別成為接連更替的三大異性王朝的皇后。

      門閥政治結束於晚唐和五代十國,從宋開始,中國進入了另一個形態:平民社會。

      要理解中國為什麼進入平民社會,先要理解為什麼士族的力量會不斷衰弱,最終消失。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由於士族子弟一般不願意從事比較辛苦、品階又低的具體事務,這些事務就逐漸落入了庶族(寒門,也就是非士族的家族,這裡的寒門當然不是指窮人)手中,時間長了,庶族手中的實際權利就變得越來越大。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亂對士族力量的瓦解。第一個打擊是西晉“五胡亂華”時期,戰爭消滅了不少士族力量,殘存計程車族則遷徙到了江南,即所謂“衣冠南渡”;第二個打擊是唐代安史之亂,士族力量再次在戰亂中被瓦解;最後,後梁的朱溫將士族“聚而殺之”,士族力量最終被完全消滅。

      從掌握政權的“寒門”方面來看,他們當然要培植自己的力量以對抗士族力量。從隋開始的科舉制度要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不過在隋唐兩朝,科舉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唐代高官顯爵出身科舉的並不多,還構不成取代士族的力量。

      但是科舉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它給平民參與政權開啟了通道。在唐末士族力量被完全消滅之後,透過科舉入仕的平民成為國家政治的主要構成力量。從宋開始,中國進入了平民社會。

      於是,南宋編寫的《

    百家姓

    》,才會如此的廣泛流傳。

      但是百家姓的550個姓氏,也並非完全按平民的姓氏排列。

      第一是“趙”,因為皇帝姓趙。

      第二是“錢”,因為南宋的國都在杭州,那時候的杭州當地最顯赫的姓氏,則是吳越王室的後裔,錢氏。

      第三是“孫”,因為皇后姓孫。

      直到第四個姓“李”,才是真正的當時人口第一多的姓。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百家姓》,當成姓氏排名。更不要把古代的“大姓”與如今的“大姓”混淆了。

    下部分 著名大家族簡介

      本文所列舉的大家族,要注意兩點

      第一:都只是家族,而不是姓氏。也就是說,這個家族不代表整個姓,只是這個姓中最有名的一支。比如說,你姓李,但是並不代表隴西李氏就是你的家族。也許你的家族是趙郡李氏。

      第二:由於門閥政治的歷史,是從漢朝開始,五代結束。宋朝轉入平民政治。所以本文所列舉的家族的時間段:

      漢——五代。

      第三: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家族的真正源頭,已經不那麼清晰。比如李唐皇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奈之下,本文只能以正史為主。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特地註釋的。希望大家見諒,別在這方面挑刺。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

      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隴西以李氏為羞恥。於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後,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

      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於李暠是李廣的後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界都已經承認。

      當西涼被北涼滅後,主要著名的後代分為兩支:

      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

      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後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神李靖的祖父)。

      這裡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後代卻逐漸胡化。

      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於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

    註釋:

    二、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於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三、陳郡謝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更是讓華夏數千年曆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佈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佈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計程車族領袖。

      這其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後,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琅琊王氏,那麼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於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琅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臺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勳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

    七、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九、弘農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十、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於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後人偽託。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鹹、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傑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云、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後,蘭陵蕭氏貴為後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