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針引線服裝設計

    如果你是美劇愛好者,應該知道目前熱播劇集中包括美國FX有線電視臺推出的《宿敵》(Feud)。這部電視劇再現了Bette Davis和Joan Crawford這一對活躍於193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的好萊塢傳奇女星之間的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冤家路窄的真實故事。

    美劇《宿敵》(Feud)宣傳海報

    惺惺相惜的故事我們聽得不少,但是更多的時候,故事上演的時候往往都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模式。任何一個時代,文人相輕總是難免。就像Bette Davis和Joan Crawford,不需要第三個女人插足,兩個旗鼓相當的女人就足以把生活和工作演成一出張力滿滿的舞臺劇。

    同樣是名利場,在時尚界裡,這種戲碼不需要排演,每時每刻都在真實地上演。

    Elizabeth Arden VS.Helena Rubinstein

    這兩位化妝品女王終生未謀面,卻不妨礙彼此鬥到底

    同樣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在這個故事版本里,美妝品牌伊麗莎白雅頓的同名創始人Elizabeth Arden同她昔日的仇敵、另一美妝品牌赫蓮娜HR的創始人Helena Rubinstein之間終其一生都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見過對手一面,所有的鬥爭都侷限在隔空喊話和互相抄襲這兩個層面上。

    但是,和前文提及的故事一樣,這段歷史史實也被改編成了文藝作品——2012年,Linda Woodhead撰寫的小說“War Paint”便以這段往事為原型出版髮型;而就在今年,其同名舞臺劇也在百老匯火熱上演。

    美妝品牌赫蓮娜HR創始人Helena Rubinstein

    而根據這部今年四月開始在百老匯上演的舞臺劇的編劇Doug Wright的說法,這兩個美容界的巨擘在她們互相容不下對方的那半個世紀裡,曾經都居住在紐約曼哈頓的東區,且雙方的住所相隔不過幾個街區的距離,可是她們總有辦法迴避對方,以至於到死,兩人都沒有正式見過一面。

    在不得不提及對手的時候,這兩個人也總是不屑於直呼對方姓名,而改用“另一個女人”(the other woman)或者“那個可怕的女人”(that dreadful woman)這類的稱呼來指代對方。

    美妝品牌伊麗莎白雅頓的同名創始人Elizabeth Arden

    有意思的是,在這對冤家組合長期的對抗過程中,儘管她們都有過從對方公司挖掘員工到自己公司工作的黑歷史,也有過互相剽竊對方產品的不堪記錄,但卻正式得益於這種“非得弄死你不可”的鬥志,這兩個人因而在美容行業中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新技術和新產品,給整個世界帶來驚喜。

    遺憾的是,和所有女人一樣,她們沒能克服強大的虛榮心。當Helena Rubinstein嫁給比自己年輕許多的俄羅斯王子,為自己掙得了王妃的光環的時候,Elizabeth Arden再也按耐不住,變著法子也給自己找了一個紈絝子弟當情郎。

    這種基於事業和私人生活雙重層面的嫉妒,至死不休,以至於在得知Helena Rubinstein去世時,Arden秀出了好萊塢式的演技——一面哀嘆對手的離世,一面卻從眼睛裡綻放出勝利的光芒。

    甚至在此後的若干年裡,Arden依然耿耿於懷,臨終時不忘在遺囑裡著重交代後人給自己料理後事時一定記得要將自己的靈柩從對手在第五大道的門店前大搖大擺地抬著路過。

    縱觀兩個人的鬥爭史,只有那麼一次,Helena Rubinstein說了一句:“如果聯合Elizabeth Arden的包裝和我的產品,我們本可以壟斷整個天下。”可是,即便是這麼一句聽起來略有一點惺惺相惜之意的話,也不難聽出其中隱含貶斥對手的弦外之音。

    Elsa Schiaparelli VS.Coco Chanel

    兩位時裝大師,造就一對時裝史上最著名的冤家

    幾乎在相同的時代背景裡,在與Elizabeth Arden與Helena Rubinstein一洋之隔歐洲大陸上,同樣有兩個女人的暗中角力,她們是來自義大利知識分子階層的Elsa Schiaparelli和出身法國鄉下的Coco Chanel。

    僅從兩個人的出身成分來看,外人可能怎麼都想不到將她倆放在同一個較量層面上。然而,或者基於才華高低,又或者基於商業競技,這把妒火還是把兩個看似來自不同次元的時裝界女設計師燒到了一塊兒。

    Coco Chanel

    先說廣為人知的Coco Chanel,這本不是她真名,Coco這個化名的來源有兩種版本,一是她剛到巴黎時在紅磨坊周邊的夜場唱歌賣藝時所用的藝名,取諧音自她表演過的兩支歌曲的歌詞,“Ko Ko Ri Ko”和“Qui qu’a vu Coco”;另一個說法是Coco取自法語中的Cocotte(意為姘婦)。而她的真名,Gabrielle,卻幾乎在後世人中少有人知。

    Coco Chanel的成長史幾乎就是二十世紀法國版的醜小鴨變身白天鵝的故事。她出生在一個有著五個兄弟姐妹的貧困家庭裡,排行老二的Gabrielle Chanel在一歲以後,其私生女身份才得以轉正。因為母親去世得早,Chanel在大約12歲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去了修道院。到了18歲,她不得不自謀生路,從法國鄉下獨身來到巴黎闖蕩,在聲色犬馬的場所裡賣藝求生。

    對躋身巴黎上流社會的可望,讓這個鄉下姑娘主動在風月場所裡先後結識了她生命裡的兩個貴人,富二代étienne Balsan和他的朋友Boy Capel。這兩個男人先後成為Coco Chanel的情人,而後者更是Coco Chanel的一生摯愛——幾年前,Chanel品牌推出的由Karl Lagerfeld設計的Le Boy包款即是以Boy Capel命名)。

    這兩個紈絝子弟成全了Coco Chanel對巴黎上流社會生活的種種幻想。也正是經由這兩個男人的社交圈子,Coco Chanel方有機會接觸華服與珠寶,為日後的事業打拼埋下伏筆。

    Elsa Schiaparelli

    另一邊,Elsa Schiaparelli則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的個性。出身於一個義大利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曾是羅馬大學的校長,叔父則是火星“海”(即火星表面近似於地球大陸架結構的紋理)的發現者。按照家裡的規矩,她本應該在適婚年齡與家裡安排的一個門當戶對的男子結婚,過上正統的生活。

    可是,Elsa Schiaparelli對這種父母安排的親事無比牴觸,最終跟隨她英國的男朋友私奔去了大不列顛島。遺憾的是,文藝女青年常常看錯了人,在跟隨這個不靠譜的男友從英國再輾轉到美國之後,她才發現對方是個渣男。

    最後她帶著孩子從美國乘船回歐洲。幸運的是,早在1916年在搭船去美國的路上,Elsa Schiaparelli結識了彼時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的夫人(這位夫人和Coco Chanel的原名一樣,都叫Gabrielle,略顯諷刺),Elsa和這個Gabrielle就此結識為親密朋友。

    在Elsa Schiaparelli獨自撫養女兒並遭遇嚴重的經濟困難的時候,這對來自先鋒藝術界的夫婦給予了她很大的支援。很自然地,透過畢卡比亞夫婦,Elsa Schiaparelli在回到歐洲後,進入了彼時整個世界文化思潮與藝術革命的重鎮——巴黎。

    此後Elsa Schiaparelli一邊接受來自母家的接濟,一邊和藝術圈的朋友廝混。在這段時期裡,她和達利、曼雷、杜尚等最先鋒的藝術家們建立了聯絡,也正是這一幫來自現代藝術界的朋友,激活了她內心的創造欲,在友人的鼓勵和支援下和現代時裝先驅Paul Poiret的啟發下,她終於決定踏足時裝這塊嶄新的領域。

    那時候,正式巴黎高階定製裝的蓬勃發展期,Coco Chanel和Elsa Schiaparelli在同一個年代涉足巴黎高階時裝,先後創立各自的時裝屋。然而,兩個人的出身和文化背景的迥異以及朋友圈的不重疊,註定兩個人在設計風格上大相徑庭。可是在偌大的巴黎,已經樹立起名望的時裝屋並不算多,混跡在同一個行業內,又都身為女性設計師,兩個人最終還是不約而同地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眼中釘。

    從風格上來講,Elsa Schiaparelli深受藝術圈朋友前衛思潮的影響,將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先鋒藝術表達形式嫁接進她的作品當中,於是有了風格鮮明的超現實主義時裝。

    相比之下,Coco Chanel雖然也積累了一些藝術圈人脈,但多數都是基於生意的關係,而且,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巴黎女人,她生性裡多少沾染著巴黎上流社會里那些小資婦人的情調成分,其設計的服裝追隨的是那時候巴黎高階定製的主流,堅定地迎合這些小資的審美趣味——有創造性,但更多的時候求的是體面。

    照理說,這對冤家結仇的原因特別模糊。至於Coco Chanel為何沒有將當時已經富有名望的、同是法國女性設計師的Jeanne Lanvin視為勁敵,我們今天也只能猜測是出於兩個人年歲與資歷的差距——在Coco Chanel這裡,Jeanne Lanvin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說都是必須尊重的前輩。

    為了爭奪客戶資源,Coco Chanel只能和晚於她創立品牌卻在巴黎範圍內名氣快速積累的Elsa Schiaparelli一比高低。Coco Chanel打心眼裡看不上Elsa Schiaparelli和她那幫並不富裕的藝術家朋友的藝術創作,稱她為“那個做衣服的義大利女藝術家”,而Elsa Schiaparelli自然也瞧不起Coco Chanel裡抹不去的虛榮心和小資品味,而她給這位宿敵起的外號,是“那個女裁縫”。

    根據“Elsa Schiaparelli:A Biography”這本傳記稱,二戰前夕,倆人在一場化妝舞會上冤家路窄,當時Elsa Schiaparelli裝扮成一棵樹,而Coco Chanel則直接“裝扮”成自己。這對勁敵甚至一起跳舞,但Coco Chanel蓄意把對方逼到了燃著蠟燭的吊頂下,併成功讓對方身上著了火。最後,Elsa Schiaparelli被來賓用蘇打水澆滅了身上的火,但倆人的恩怨,卻再也難以熄火。

    故事的結局,以Coco Chanel的事業堅挺地撐過二戰贏得了兩個人之間的時裝競技而告一段落,Elsa Schiaparelli則在二戰期間輾轉美國短暫待了幾年直到戰後再回到歐洲,卻發現時裝的格局在Christian Dior的影響下早已不是她熟悉的樣子,最終在1950年代親手關停了自己的同名時裝屋。

    直到去年,Elsa Schiaparelli品牌才正式重新獲得在巴黎高階定製時裝週釋出新作的資格。儘管兩位創始人均早已駕鶴先去,但時隔數十年,兩人所創立的品牌終於再度同臺爭奇鬥豔。

    Yves Saint Laurent VS.Karl Lagerfeld

    從友到敵,這段恩怨甚至牽扯到了新人身上

    相比以上幾位,Yves Saint Laurent與Karl Lagerfeld之間的故事曲折得多。

    自1953年那一次國際羊毛局組織的青年時裝設計比賽之後,贏得比賽總冠軍的Yves Saint Laurent和贏得單項獎的Karl Lagerfeld這兩個年輕小夥子一見如故,是彼此為打著燈籠都難找到的知音。

    Yves Saint Laurent

    Yves Saint Laurent雖然生性略帶羞澀,但是在被Christian Dior先生收作為關門弟子之後三年時間內,僅21歲的他就成為了因病去世的Christian Dior的繼任者。

    Karl Lagerfeld

    而Karl Lagerfeld雖然也在賽後得到Pierre Balmain的賞識而被收為助理,但是和獅子座的Yves Saint Laurent相比,處女座的Karl似乎並不急於名利雙收。

    接手Dior品牌沒多久,Yves Saint Laurent就接連遭遇了因被徵兵入伍而在精神與肉體上備受折磨的挫折,以及因為入伍而缺席公司的正常工作繼而被Dior單方面終止僱傭協議等逆境,最後終於在事業夥伴和生活伴侶Pierre Berge的支撐下贏得官司,自立門戶,創立Yves Saint Laurent品牌併成就一段豐功偉績。

    面對友人的事業成就,Karl Lagerfeld似乎並沒有眼紅——至少表面上從未因此和Yves淡化彼此的友誼。真正的友情終結者卻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第三者,一個名叫Jacques de Bascher的花花公子。

    Karl Lagerfeld結識Jacques在先,並且絲毫不介意帶著這個男寵參加和Yves Saint Laurent等朋友的聚會。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在Yves和Jacques初識的第一面,這兩人之間就有了化學反應。於是,揹著Karl Lagerfeld,兩個人展開了一段地下戀情。

    直至那一年Karl Lagerfeld的生日聚會,當Jacques和Yves結伴出現的時候,Karl Lagerfeld秒懂了友人和愛人的雙雙背叛,友誼的巨輪應聲翻沉入海。

    身為時裝設計師,即便是男性,也多生性敏感,在感情方面,神經脆弱得更是經不起任何觸碰。Yves Saint Laurent的越界,顯然踐踏了Karl Lagerfeld的尊嚴和最後的底線。

    旁人原以為故事到此結束,而是善記仇的Karl Lagerfeld卻在戲裡永遠埋下仇恨的種子,開始了他曠日持久的復仇行動。

    早年在Pierre Balmain時裝屋裡做了三年學徒之後,從1956年到1970年之間,Karl Lagerfeld先後輾轉於幾個時裝品牌之間,期間也接過一些零碎的設計業務。

    和Yves Saint Laurent享有的巨大光環很不一樣,Karl Lagerfeld在這個階段裡顯得低調得多,甚至外界媒體對他的設計反應始終很平淡。直到Yves Saint Laurent背叛他之後,他如同一直被激怒的貓科動物,精心籌劃起個人的時裝事業——他深知,唯有在時裝上全面碾壓昔日的好友,才能給對手致命一擊。

    1982年,Yves 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rfeld

    終於在1980年代,當奄奄一息的Chanel品牌找到Karl時,他終於抓住了有力回擊Yves的機會——Chanel曾是Yves Saint Laurent夢寐以求為之效力的品牌。Karl Lagerfeld帶領團隊將瀕死的Chanel品牌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並將它推向今日地位。

    但故事依然沒有結束。

    1996年,Yves Saint Laurent的終身伴侶、事業夥伴Pierre Berge找來了一個名叫Hedi Slimane的德國小夥子,安排他負責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男裝成衣線的設計工作。

    可這項合作只維持了四年時間,據傳,Hedi Slimane無法忍受來自Yves Saint Laurent和Pierre Berge的雙重施壓,最終選擇了離開該品牌,轉而接受了已經和Yves Saint Laurent交惡的Dior的邀請,入主後者,並革新了Dior Homme。

    或許在這之前,Yves Saint Laurent還是惜才的,否則Hedi Slimane也不會待滿四年。

    眼看著仇人和他的年輕僱員分道揚鑣,Karl Lagerfeld彷彿找到了另一個刺激仇人的辦法。Karl Lagerfeld,那時候年近七旬,擁有一切典型老年人的體態特徵,臃腫肥胖。就在Hedi Slimane為Dior Homme推出第一個系列之後,這個人稱“老佛爺”的心機老爺子花了一年時間,將自己的體重減掉了足足42公斤!

    這樣做目的很純粹,便是為Hedi Slimane設計的瘦削男裝站臺背書。這是一個無聲的宣言,面對Yves:“你棄而不用的年輕將才,我將捧他上天。”那一刻,Karl Lagerfeld成功拉攏了Yves的兩個仇家——Dior和Hedi,組成統一戰線。

    而再回頭來看Yves Saint Laurent這邊,他的敵人不止於上述三者。1999年,Gucci集團(今Kering集團)收購了Yves Saint Laurent品牌,並指任Tom Ford為其新任創意總監。

    然而,好事又沒有持續太久,終於在2004年,Tom Ford負氣離開YSL品牌,離開Gucci集團。箇中原因,多半還是來自Yves Saint Laurent。

    這件事直到Yves Saint Laurent去世多年後,作為當事人之一的Tom Ford才面對媒體談起這段往事。在這段影片資料中,Tom Ford表示在品牌剛被收購的時候,Yves Saint Laurent對Gucci集團的決策以及Tom Ford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

    “他很欣喜我們買下了他的公司,並且對我出任其品牌的設計師也表示十分高興,在那之前,他很讚賞我為Gucci所設計的作品。我們還愉快地一起進餐。在我為他品牌設計的第一場釋出會上,我也將他請到了現場。”Tom Ford回憶道。

    但是慢慢地,幾個系列之後,事情開始朝著難以掌控的方向發展,以至於Yves Saint Laurent致函給Tom Ford,在信中尖銳地批判他:“我花40年建立起來的事業,你用13分鐘的一場秀就給毀掉了!”

    可以看得出來,就算Yves Saint Laurent在2002年之後退休,他依然關注標註著自己名字的品牌的一舉一動。按照Tom Ford這段影片訪談資料和此前外界傳聞來看,Yves Saint Laurent的確有很強的控制慾,即便他明白賣掉了公司股權以後他的決策並不會被通通執行,他依然見不得任何違揹他觀念的做法。

    有意思的是,Karl Lagerfeld,沒有在這個節骨眼上拉攏Tom Ford。也許,他認為自己不需要外援就已經贏了Yves Saint Laurent。

    Anna Wintour VS.Azzedine Alaïa

    敢和“女魔頭”唱對臺戲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Anna Wintour與她曾經的同事、VOGUE雜誌法國版主編Carine Roitfeld不睦,就連當年那部《穿PRADA的惡魔》也毫不忌憚地影射了這段仇家關係。

    電影還把Anna Wintour描述成一個決定設計師生死的至關人物,但實際上,卻不是所有設計師都畏懼於她的威嚴——比如Azzedine Alaïa。

    Anna Wintour

    生於突尼西亞的Azzedine Alaïa現年77歲,和行業內的同輩人相比,這位愛好做菜的老將在品牌市場營銷策略方面不太關心,甚至選擇在巴黎時裝週結束後單獨作秀,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同名品牌的商業表現,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成為業內少有的姿態相對獨立的設計師之一,如此,他敢於和整個時裝和媒體體系的權威叫板。

    Azzedine Alaïa

    Azzedine Alaïa和Anna Wintour近年來的結怨事件,源於2009年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年度時裝大展,這是由Anna Wintour一手操辦的盛事,那一年的主題為“Model As Muse”。

    作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最重要的時裝設計師之一,Azzedine Alaïa參與了超模造星運動,同Thierry Mugler、Gianni Versace、Jean-Paul Gaultier等人將Naomi Campbell、Linda Evangelista、Tatjana Patitz、Christy Turlington、Cindy Crawford以及Grace Jones等超級模特塑造為全民偶像。

    而那一場“Model As Muse”展覽的意旨就是致敬1990年代的時裝業,Anna Wintour卻獨獨沒有將Azzedine Alaïa那個時期的作品列入展覽計劃,這一決定毫無疑問地惹怒了這個時裝老人,促使後者當即決定取消對出席該展覽開幕酒會的模特與明星們的服裝贊助,其中就包括超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

    這是個站隊的時刻——彼時,無論臺上臺下,Azzedine Alaïa都待Naomi Campbell視如己出,這位超模甚至尊稱對方為“爸爸”,而Naomi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中自然選擇了和Azzedine Alaïa站在一起,並表態如果不能穿Azzedine Alaïa的作品出席,她寧願缺席活動。

    幾年之後,Azzedine Alaïa毫不忌諱地向外界媒體貶斥女魔頭。“她把生意(指美國版VOGUE雜誌)經營得很好,但對時裝卻毫無貢獻。我第一眼見到她的打扮時,我就不敢苟同她的品味。”這個特立獨行的設計師言語中帶著滿滿的鄙視和怨氣。

    “連續好多年,她都未(在她的雜誌上)拍攝發表過我的作品,即使我是最暢銷的品牌之一,即使我在Barneys百貨擁有140餘平方的專區。無所謂,反正美華人都喜歡我(的作品),我根本就不需要她的支援。”Azzedine Alaïa這番話一點都不假,他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Anna Wintour的最大弊病:“她根本不會處理雜誌圖片,她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過是公關與營銷行為(而非一個真正意義的時裝編輯的工作)。”

    末了,他不忘補刀一句:“將來會有誰記得Anna Wintour這個人?沒有人。”

    從頭到尾,外界看到的只有Azzedine Alaïa的表態,作為當事人另一方的Anna,面對Azzedine Alaïa的炮轟,卻沒有任何迴應。

    Carla Sozzani VS.Romeo Gigli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在今天,Romeo Gigli是一個並不廣為人知的名字,然而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那幾年裡,他是可以和Giorgio Armani齊名的義大利時裝設計師,而已故的英國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甚至曾是他工作室的設計助理。

    Romeo Gigli

    遺憾的是,這位義大利設計師事業的雄起和衰敗,都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不是外行,恰是去年剛離世的VOGUE義大利版主編Franca Sozzani的親姐姐、著名精品買手店10 Corso Como的創始人Carla Sozzani。

    Carla Sozzani

    話說Carla其人,在遇見Romeo Gigli的時候,她已是VOGUE雜誌義大利版特刊的主編,因為欣賞男方的才華,順勢和他發展出一段戀愛關係。

    Carla借自己的工作資源幫助Romeo在米蘭時尚圈內樹立名望,短短几年不到的時間,Romeo Gigli就被整個時尚界認識接納,其時裝事業處於扶搖直上的上升期。這其中,少不了另一個名為名叫Donato Maino的合夥人的功勞,而這個男人後來成為了Carla Sozzani的丈夫。

    當時正是Carla將Donato介紹給Romeo認識,因為Carla很瞭解自己的婚外戀人,清楚地知道後者善於創作而非經營,所以找來了Donato協助Romeo負責設計之外的所有有關經營的事宜。

    不久之後,Carla卻被當時任職的ELLE雜誌解僱,無處可去的Carla只能找到Romeo,Romeo自然十分慷慨地將她收入自己的公司,讓她負責公關工作。根據英國報紙《每日電訊》(The Telegraph)的報道,Romeo Gigli在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提到了一個重要的細節:Carla在接受這個職位的同時立刻就張口向Romeo要了10%的公司股份。這樣一來,在分別割出10%和25%的股份給Carla Sozzani和Donato Maino之後,Romeo自己只保留了65%的股權。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頭,當Romeo在兩個生意夥伴的協助下將生意越做越大,並擴張業務至全球範圍時,Romeo仍然沒有意識到,揹著他,這兩個合夥人已經打起了小算盤。

    當他再回到當初創立品牌首家門店的米蘭Corco Como那條街時,身為品牌創始人的Romeo竟然被Donato Maino僱傭的兩個保安拒在自己的工作室門外,直到那一刻,他才恍悟Carla Sozzani和Donato Maino已經在著手一系列將他掃地出門的清理運動了。

    當初聽從Carla建議而一心撲在設計工作上的Romeo怎麼也想不到會被當初的情人精心利用並反咬一口。即便最後尋求法律援助,Romeo Gigli也未能成功將自己的品牌贖回。而Carla Sozzani與Donato Maino則用從Romeo Gigli這個品牌”訛來”的錢創辦了日後的10 Corso Como。

    當然,這是故事的官方版本。另有一種坊間傳聞,說是Carla之所以背叛舊主兼舊愛,是因為Romeo Gigli和彼時已經娶了Carla的Donato Maino發展出了一段曖昧關係,倆人甚至被Carla抓了個現形。

    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勞燕分飛是這個行業裡不稀罕的生態寫照,要麼意見不合,積累成怨,要麼就是直接的金錢與權利的糾紛衝突。和前面那些冤家死對頭們一樣,Romeo Gigli到頭來給自己上了嚴肅一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做夢夢到過什麼搞笑又不可思議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