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朱由校和朱厚照都是落水染病死的,還都沒有留下後代,恰恰他倆又都是信任太監疏遠文官的皇帝,死後史書描寫也是不堪,是不是有點太巧合了?
8
回覆列表
  • 1 # 幽默滑稽君

    誰謀殺了明武宗朱厚照?    

    在土木堡之變後,中央的軍隊把持在文官集團的兵部尚書的手中,地方的軍隊則把持在文官集團的巡撫手中,皇帝沒有了兵權,只好和宦官集團抱團取暖,互相支援。後來的皇帝幾次想削弱文官集團的兵權,但都遭到文官集團的強力抵制,文官集團的兵權反而更穩固了。    

    正德十二年。蒙古達延汗率領五萬騎兵入侵山西方面,正德皇帝御駕親征的申請自然被文官集團駁回。就在此時,正德做出了一個在當時來看完全超出了大家想象力的創意:在朝堂上下的瞠目結舌面面相覷中,正德任命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然後自己命令自己領兵上戰場殺敵。    

    正德皇帝的形象也因為和文官的對抗而被肆意醜化。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韃靼小王子再次率五萬人犯邊,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此前武宗皇帝出居庸關遭大臣和守將阻止,後趁居庸關巡守禦史張欽外出,才得以“趁機”出關。於是應州之戰打響。此戰中,朱厚照體現其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再不斷增加兵力,牽制敵軍。此戰持續整一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    

    對於這場戰鬥,《武宗實錄》上的記載卻令人匪夷所思:明軍陣亡52人,蒙古軍陣亡16人。《明史》卷307頁3471記:“死者數百人”。(轉引自《萬曆十五年》第三章註釋)雙方約十萬人參戰,且廝殺了一整天,細品此句,當知抹黑的行為是何等的明顯。而朱厚照所說其親自殺敵一個,在人們心目中則成了其自我吹噓的證明。而實際上,武宗皇帝完全可以吹噓自己殺了十多個、幾十個蒙古兵。於是,人們只記得荒淫無度的朱厚照,卻不知道英勇無畏的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開始扶持劉瑾對抗文官集團,後在文官集團和一部分宦官的的反對下被迫殺掉劉瑾,明武宗朱厚照開始明白沒有兵權是鬥不過文官集團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了掌握兵權真是傷透了腦筋,太監不行就扶持武將,比如錢寧、江彬,但畢竟不是自己親自掌握軍隊,明武宗最後想出一絕招,溜出京城,親自去前線,正德十二年秋(1517年)的某一天,明武宗在江彬引導下,神秘兮兮地僅帶幾百人,“急裝微服”飛馳至昌平,準備出居庸關而去。不料,巡關御史張欽坐鎮城樓,任憑江彬等人威脅恐嚇,堅稱來人無關文,就是不讓守卒開關門。

    明武宗一行只得悻悻而歸。數日之後,打聽到巡關御史張欽不在居庸關,一大幫人連夜出京,“順利”過關,飛抵至宣府。明武宗下旨讓太監谷大用代替張欽之職,阻止文官出關,自己化名朱壽,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任命朱壽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節制邊軍。這樣才拿到了一部分邊軍的兵權,後來和蒙古小王子pk,一方面是了打擊蒙古,保衛國家,一方面也是為了在軍中立威,徹底掌握這支精銳部隊。    

    明武宗為了掌握兵權,不當傀儡皇帝,是拼了命的,親赴邊疆,指揮軍隊上陣殺敵,這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應州之戰打的很辛苦,敵人都衝到明武宗的鑾駕前了,明武宗憑藉著超人的軍事天賦,嚴密的部署,才擊敗了蒙古小王子。    

    這是在土木堡之變後,皇帝第一次執掌兵權,也是最後一次執掌兵權。    

    為了兵權,明武宗把什麼都豁出去了,自降身份,親臨前線,指揮殺敵!為了制衡文官的勢力,為了做個真正的皇帝,他在拼死一搏!    

    自從土木之變後明朝的皇帝就再也不能直接掌握軍隊了,而正德卻以自身的天賦重新開始直接控制軍隊(大將軍朱壽絕對不是正德個人貪玩胡鬧)。這引起了文官集團的集體性恐慌,皇帝一但直接控制了軍隊,文官集團的權力和能量就會大幅縮小,所以文官集團拼了老命的抹黑皇帝,(文官集團堅決不承認“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勝利與功績,因為當時就已經發生了翰林院全體官員拒絕向他祝賀的事件)。    

    不久,負責探聽市井輿論的太監不斷嚮明武宗彙報,說百姓們都相信官員的說法,認為皇帝此次其實是打了個大敗仗,只不過留了條命回來而已。還要說成是打了勝戰,此次戰爭,完全是因為運氣好,連日的大風沙讓蒙古兵睜不開眼睛,所以才無奈退去。還說,皇帝在這次戰爭中單身衝入敵陣,差一點做了蒙古兵的俘虜,只是身邊的衛士冒死相救,才逃了回來。皇帝還無恥的吹噓自己手刃一個敵兵。文官集團絕對不能讓皇帝有可以強大到能集體收拾他們的一天,畢竟朱重八殺盡天下貪官的先例擺著呢。    

    除了拼命抹黑皇帝,文官們還想進一步限制皇帝的行動,當時兵科都給事中汪玄錫、貴州道御史李閏等共同上書,他們說,前日皇帝親征之役,蒙古騎兵殺擄人民眾多,我軍也損兵折將,得失相較,實在稱不上什麼大不了的勝利。希望以後皇帝不要再這樣草率親征,而是要“充擴天理,遏絕人慾,深居九重,恭默思道”(《明武宗實錄》)    

    關於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正史裡的記載是“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垂釣,不慎落水受寒,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    

    不是數九寒天,不是塞上冰河,一個自幼舞槍弄棒,上過戰場,邊塞風寒都不怕的青壯,就這樣病死,實在值得懷疑。(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明武宗自太原還歸宣府。“帝(開宗)東西遊幸,歷數千里,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體格真棒。正德冒風雪長途奔波,竟絲毫不覺勞累。)    

    那些說正德女色過度而死的人基本上是無知,房事害不死人,猶其是象正德這種精力旺盛,敢和猛虎博鬥的人,落下水更死不了人,就是我這種身體比較差的人,冬天落水也就是換換衣服,喝點薑湯就好了,更別說正德還有專人醫療和照顧,補品又不缺的人。    

    傳說中的江彬弒君可能性極小:江彬能在朝堂上生存下去完全靠著正德皇帝支援,長期在政權高層的江彬完全沒有弒君的理由,甚至保護正德就是自保。    

    害正德的不可能是江彬,首先,隨侍左右的江彬並沒有思想準備——武宗去世時,江彬並不在身邊,《實錄》已證明,武宗死時,只有太監陳敬和蘇進在身邊,如果武宗早有將死的徵兆,江彬怎麼可能不一直守在身邊?此外,武宗去世前,江彬統帥的“邊軍”被楊廷和設計調到通州,如果江彬知道武宗有將死的徵兆,江彬怎麼可能允許邊軍離開自己?江彬可能也會受寧王的賄,但江彬與正德的關係,低頭認個錯,基本就能過去。江彬更不可能有害正德的動機,在那時恐怕除了傻子,誰也不會相信正德死了,一個姓江的會因是正德的義子的關係能當上皇帝,只有沒有智商的人才會那麼想。江彬也更明白,他的威武副將軍的頭銜,要是沒有正德這個威武大將軍,屁都不是,江彬也不可能不清楚,憑他手上那幾個兵,別說顛覆明朝,就是佔領北京都不夠,何況離開了正德支援,他那些軍隊能有一半以上聽他話都難。所以江彬根本不可能有謀害正德的動機。江彬只有在正德死後才有人勸他造過反,而江彬有點腦子,認為造反不行,權衡利弊覺得還是和太后套近乎比較有把握。明史只有一句:彬猶豫未決。    

    我認為正德是被人害死的,兇手不是江彬,而是文官集團。明朝開國初的格局是文武殊途,文武平衡。朱元璋殺功臣是不分文武的,洪武三大案以文官居多,空印郭恆案几乎是對文官勢力大掃蕩。太祖成祖的思路都是文武平衡。也就是說文官勢力獨大操縱一切並沒有祖制保障。成祖靖難功臣和太祖朝留下的勳貴將門的勢力與文官力量達成平衡,甚至有所蓋過。這樣發展下去明朝可能就是文武平衡不失進攻性的王朝    

    不幸的是土木之變將勳貴將門一掃而空,于謙組織京師保衛戰代表文人掌握軍事主導權。土木之變後的守勢其實是文官集團的需要:防止新的武將勢力產生。   

     土木之變只是文官獨掌大權的契機,其地位還不牢靠,如果有一位皇帝扶持將門鼓勵軍功,事情還是有反覆的。而造成這個反覆可能的皇帝就是明武宗正德帝,正德皇帝的作為有意無意的在打壓文官集團,重建武將勢力。(江彬等人就是培養物件,自然是文官死敵)正德不想承認王陽明平叛功勞也是出於這一原因。更關鍵的是,皇帝才30出頭,馬上皇帝又大多身體好,應州之戰的表現來看,正德除了實戰經驗不足,軍事天賦還是相當高的,有充足的時間和能力重建足以抗衡文人勢力的武將集團,假如南巡不落水,回去恐怕就要籌備出塞作戰,給培養物件們壘戰功)。因此正德早逝的最大得益者和嫌疑犯正是文官集團(手法可能是:翻船隻是意外,正德只是小病,但文官集團趁機串通太醫下了慢藥致死)    

    除掉正德,重建將門勢力平衡朝野的計劃終止,同時正德早夭無子,外藩就位必定給文官勢力膨脹帶來機會。(後來歷史正是如此,文官勢力在嘉靖朝膨脹,結果於萬曆,最終導致明朝滅亡,明亡於萬曆的說法應該理解為萬曆時期文官勢力過度膨脹到危及國家政治)    

    上面分析了文官集團害死正德的動機,下面分析一下文官集團首領楊廷和的行為,從楊廷和的所作所為看,無論是為了文官集團的利益,還是自己的利益,楊廷和害死正德的主觀性、必然性和機率最大。    

    從平定寧王之後,正德本意是要在江南好好玩玩,可是接見了王守仁之後,正德卻突然急速北上,這是為什麼?很明顯,王守仁打下了寧王府,手中可是握有大量的當朝朝中大臣與寧王受賄的帳本,其實只要把這點擺上,智商不太低的人,都能明白,這就是為什麼正德要匆匆結束江南之行北上的原因。    

    緊跟著,正德就跑去和楊一清徹夜長談三天三夜,談什麼啊?明月的解釋是作弄楊,明顯是錯的,楊一清又不是傻子,就算是正德真的興致來的逗老傻子,逗幾下也就行了,又怎麼可能成天成夜的逗,有這個時間,多玩幾個MM不是更好,正德必然是心中有一大堆事,而這些事必須只有楊一清才能解決,這才可能,與楊一清長談三天三夜,其最主要的事,極有可能是請楊一清取代楊廷和。當然,也有很多如何解決準備人事大換血的細節問題。隨後,正德的行動又遲緩了,明顯是受楊一清的囑咐,故作清閒。    

    明白了這些,就明白了為什麼楊廷和最有嫌疑和動機害死正德了。    

    一是,楊廷和是寧王造反的最重要的幫手,有權批寧王成立護衛的必須透過楊廷和,才能得到批准,沒有楊廷和批准寧王成立護衛,寧王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本錢,寧王與楊之間肯定有受賄關係(當然楊未必支援寧王造反)。    

    二是楊一清重新組閣,那怕只是復出,直接對手就是他。    

    三是他已經權傾二朝(孝宗和武宗),害死了正德,他就能獨攬大權,說不定就能向王莽一樣開創新朝。他後來搞的“不準新皇帝從正門進宮”、“不準皇帝認自己的親爹”等這些比秦朝趙高還欺君妄上的行為,都明顯帶有企圖篡奪皇權的意味,只不過他遇到的對手太強,智商超人的嘉靖,這才沒讓他得逞。    

    可惜,正德和楊一清都低估了楊廷和的勢力和智商,楊先動手,隔離了明武宗朱厚照與江彬軍隊的聯絡,買通內侍和太醫(可能早就買通成為楊的人了)害死了正德。    

    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正德臨死前一兩個月曾經強烈要求換太醫,被楊廷和罵回去了,說他是生活作風荒唐所致,休養就好了。    

    正德正史上說是病死的,但正德認為醫生不行,要換醫生,是誰把持朝廷,不讓正德換醫生呢?借醫生殺人的事,我們又不是第一次聽說。正德是換醫生不得而病死的,這是最根本的事實,只不過有人故意把世人的眼光引向比較久遠的一起落水小事上而已。其實大家都知道,著涼會生病,但著涼類的生病只要好好治,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但小病醫生故意瞎整,不用毒藥照樣能要人命。    

    關於楊廷和不讓正德換醫生之事,在明實錄上就有,不用全翻,直接翻正德死前的那一些段落就成了。再則,正德剛死,楊就把豹房抄了,房子拆了,把所有正德的痕跡都抹去,按說豹房只是一座宮殿而已,楊廷和為什麼那麼急不可耐?這是正常人做的事嗎?肯定心中有鬼!所以正德的死因史書上都沒記載,就是楊刪掉了。後來,正德這一方的關於這事件的人,從江彬、張永、王陽明都受到楊的迫害,基本上可以推出來,楊就是謀害正德的人。從明武宗朱厚照不能換醫生來看,朱厚照這時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甚至失去了與江彬的聯絡,否則怎麼連換醫生這點小事都做不到,他大可讓江彬去幫他找醫生。    

    當時正德從江南迴到了京城,據說是掉在水裡了,因此病得很重,他這才無奈之下返回了京城,可這是真的嗎?生了病還要長途跋涉,這件事本來就很怪,而且江南那樣的地方會沒有醫生,不能就地治療嗎?就算沒有,以正德的脾性,一點小病能讓他放棄在江南玩,而返回牢籠一般的紫禁城?    

    而且正德入了紫禁城,然後楊廷和就命令太監張永、武定侯郭勳、安邊伯許泰、尚書王憲分守皇城四門以及京城九門等各處要害,直到正德駕崩之時,他也沒能再走出皇城半步。    

    正德落水後著涼,當時正在生病,即使不下毒,隨便給他吃的藥里加一味藥性相沖的藥,都有可能把他整死。    

    正德很有可能已經預感到了不對勁。他身邊有一個叫於經的太監,原來很得寵,在他死前曾因勸正德吃飯(也有可能是吃藥),遭到正德一頓臭罵,被趕了出來,從此不許見駕。    

    (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上感疾以來,飲食多不當意,(於)經狎寵應對,時有觸犯。上怒曰:“此豎愚戇至是,其寘內書舘,令翰林官約束之,每日自晨至夕,必常在館。俟其知悔,出言能慎乃以聞。”    

    正德這麼好脾氣,以往有人言語觸犯,他都能一笑置之,為何會因吃飯這樣的小事情,突然大發雷霆,把一個素來寵幸的太監趕走呢?這個太監有什麼問題嗎?    

    正德十六年正月,他向內閣要求從民間招收醫生給他治病。這說明太醫院的醫生已經失去了,至少部分失去了正德的信任,可是楊廷和卻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輕描淡寫地說皇帝的病只需要調理就可康復。    

    楊廷和說:“竊惟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又選其優者入御藥房,但當專任而信用之,自收萬全之效,又何待諸草澤未試之人哉?況治疾之術,調攝為上,醫次之,若調攝少有不節,則醫藥亦無速效。伏願皇上慎重啟處,勿使勞逸之失,宜調節飲膳,勿使滋味太過。”    

    楊廷和不是醫生,他不瞭解正德的病情,也不懂得治病,為何會草率地下此結論?只有一個原因,他不想看到正德的醫生換人。    

    從那時起,正德似乎對楊廷和有了警覺,曾數次向內閣傳旨,說自己的身體已經大好,只是還需調理,暫時不能上朝,這完全就是順著楊廷和意思說。    

    那麼正德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呢?事實上,從正月開始,他始終未能參加朝廷的任何一項典禮,郊祀和會試的日期一拖再拖,連改了三次,也無力出門遊玩,基本是足不出戶。試問如果他真的好轉了,以他的性格怎麼可能老實呆在家裡。所以本人推測,正德是故意向楊廷和放出訊息,給外界造成自己身體康復的假象。    

    楊廷和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他表面上勸皇帝要多加調養,暗底裡卻在試探,正月、二月,連續兩次上疏,催促他處理一些緊急政務(其實就是對江西戰役中的功臣施行封賞之類的),想看看正德到底是不是真的好了。    

    正德無力施行程式複雜的封賞事宜,對楊廷和的奏摺採取的是不報,心裡卻十分著急,認為自己這樣一反常態地窩在豹房不動,康復的慌言遲早會被揭破。於是在正德十六年二月,就在他死前一個月,他突然走出豹房,對外宣稱他又開始四處巡遊了。    

    好吧,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巡遊的真相。據楊廷和記錄,正德十六年二月中旬,他從太監那裡聽到訊息,皇上出宮巡遊,臨幸御用監。原來“出宮巡遊”只是走到內府衙門之一的御用監,而這個御用監,其實並不遠,就在豹房南面,一牆之隔的距離。可以想象,正德為了證明自己的真的好了,掙扎著從豹房走到隔壁,其用心可謂良苦矣。    

    楊廷和與正德的死亡又有什麼聯絡呢?正德的死亡謎團究竟能否揭開?    

    大家注意到了嗎,太醫院的醫生沒有更換,這幫人在照料生病的正德時又有怎樣表現?    

    正德十六年九月,世宗繼位後,曾有人彈劾當時給正德治病的那些太醫,說他們“妄進藥餌,(正德)遂大漸”。原來,外界傳言是太醫們開的藥方有問題,才導致正德不治而亡。而楊廷和當年卻信誓旦旦地保證這些太醫是“天下名醫”中的最優者,“當專任而信用之”,不肯從民間選醫。    

    這其間難道沒有一點關係嗎?    

    正德當時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若無其事地喝下太醫調配的湯藥,二是不喝,以康復為由拒絕喝藥。這兩種選擇,無論哪一種都是死路一條。    

    從正德種種行為來看,他選擇的是後者。現在我們可以大致分析出他當時的心理狀況。    

    首先,正德已經察覺到藥餌有問題,但是又不能確定是否有人要謀害,所以連續做出趕走身邊可疑太監,以及更換太醫的種種舉動,試圖消除顧慮。隨後楊廷和的言行令他加重疑慮,他對楊廷和也起了戒心,可是仍然存有一絲幻想,畢竟楊廷和與他有著多年的感情,他不相信這個人會對他下此毒手。    

    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下,正德最終選擇放棄治療,裝作身體康復的樣子,不喝藥也就不用擔心有人暗算。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他已經“病”入膏肓,只能在猜疑和絕望中等待死亡。    

    後記    

    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無子,楊廷和沒有從明武宗的侄子輩選一個過繼給明武宗,讓明武宗絕嗣,可見其對明武宗恨之入骨,楊廷和以《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統、得到皇太后准許,由其擬發“遺詔”,迎侯朱厚熜自駐守地安陸(今湖化應山縣)回京繼位。於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餘,楊廷和借遺詔行事(他自己草擬的),革除武宗朝所留影響力;打擊宦官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擅呼叫的各邊兵,召回各地鎮守中官,剝奪皇帝好不容易得來的兵權。取消“皇莊”、“皇店”並9處的工程。收納宜府(河北宜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於內庫、剝奪皇帝的財產,並釋放南京大獄“冤囚”(其實是楊氏文官集團的同黨)。楊廷和一系列舉動旨在大幅度的削弱皇帝的勢力,擴張文官集團的勢力,在政治鬥爭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在明太祖的《皇明祖訓》中有規定皇帝諸王子正當行為的條款,其文字原文如下;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應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代。這段文字明顯地指同母所生兄弟,而不是指異母兄弟或堂兄弟。楊廷和執意以《皇明祖訓》為由要把幼小的朱厚熜推上皇位,本身就違背了《皇明祖訓》,這是什麼性質的行為?

  • 2 # 伯文苑

    最近剛剛看了電影繡春刀2,裡面關於朱由校的死屬於猜測演義,但是細細想來也是很有道理(具體就不劇透了)。裡面關於明熹宗的死涉及到了他弟弟明思宗朱由檢,因為朱由檢是唯一一個在北京的親王(信王,但是沒有封地住在北京)。朱由檢上臺以後大力剷除閹黨自然有穩固自己根基的想法,但是作為閹黨死對頭的東林黨是不是在朱由檢上位的時候給予幫助呢?因為史料不多而且我也只是個半吊子歷史愛好者所以我就不多分析了,各位看官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

  • 3 # 趣味歷史連連看

    明熹宗朱由校史料上記載是由於落水後落下病根,之後就死了。限於當時醫療條件的落後,此種說法有一定合理性。古代皇帝作風不太好,身體也比較虛弱,可能是傷了身體元氣吧。朱由校在位時,基本不理政事,大事小事都有太監魏忠賢把持,所以閹黨不可能自毀靠山。

    如果說是謀殺,就可能是東林黨人。不過弒君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崇禎皇帝和文官集團矛盾重重,達到僵持的地步,也沒人敢打皇帝主意的地步。雖然朝政閹黨把持,但皇權還在皇帝手中。而且朱由校臨終前召見弟弟崇禎,要弟弟繼承皇位,所以基本排除被殺可能。

  • 4 # 漫卷詩書

    應該不存在謀殺的可能。明朝的行政機制,基本上是相互監督,或者直接說是互相監視,任何一方有這麼大的動作,不可能不被發現。

    這兩個皇帝繼位的年齡都不大,都是17歲左右。與此同時,繼位以後,都是不知注意身體。明武宗朱厚照就不必說了,幹了很多荒唐事,建“豹房”。按養生來說,已經元氣大傷,早就把身體搞垮。這樣的人,平時看著沒事,一旦遇到過重的寒氣或“邪風”,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問題。

    而朱由校,基本也差不多。雖然他醉心於自己的手藝,沉迷於木工活,自己不去安排。但是,據後來的人記載,他的乳母客氏,就是魏忠賢的“對食”,經常給朱由校進獻所謂的“大補之藥”。而且,她的目的,很可能是自己用。這不是八卦!據相關記載,由於客氏保養得很好,外貌與其實際年齡能相差一二十歲。更為重要的一條資訊是,客氏竟然殘害皇子和懷有身孕的宮女,而朱由校竟然置之不理。這也是後來只能由其弟弟朱由檢繼位的原因。不是沒皇子,而是被害死完了。

    西漢成帝劉驁時,趙飛燕敢這麼殘害皇子,至少趙飛燕還是個皇后。而客氏竟也“如此膽大妄為”,而後宮沒多少人反抗。可見,客氏名義上只是皇帝的乳母,其實際權力,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後宮。

    當然,按古代太子“乳母”的某些隱晦的作用,可能時間遠在朱由校繼位之前。長時間如此,必然元氣大傷。再加上,朱由校的父親泰昌帝的身體也不好,朱由校可能會遺傳某些疾病。這也是其過早駕崩的一個原因。

    至於謀殺,幾無可能。先說朱厚照,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就在正德皇帝的身邊。這位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完人”的人,不可能幹出陷害明武宗的事。這由他因平亂而被封“新建伯”,而且可以世襲。如果說,可能是對王陽明“配合”的封賞。那麼,在近半個世紀後的隆慶年間,再次進位“新建侯”,這是明朝皇室對其功績的再次肯定,那該如何解釋呢?

    而其他人將明武宗推落下水,也不太可能。因為武宗身邊跟了不少“狐朋狗友”和所謂的“義子”,這些人肯定不會傻到害他。而其他人,基本沒有這樣的機會。

    朱由校也是如此,無論是客氏還是魏忠賢,這兩個人那麼聰明,他們深知,自己的權力來自於皇帝。而且,因為文官看不起“殘餘之人”,儘管魏忠賢軟硬兼施,他們與文官集團的關係,一直沒處理好。這使得他們必須抱住天啟帝這棵大樹,不可能自掘墳墓。

    文官集團,雖然看不慣皇帝對魏忠賢等人的寵信,但明朝兩百多年的忠君教育,使他們不可能想要謀害皇帝。而且,天啟帝整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文官基本見不到天啟帝。即使是想下手,也根本沒有機會。

  • 5 # 四氣調神

    明朝皇帝從仁宗開始就一個個死的不明不白的,到萬曆那就已經嚇得不敢上朝了。期間明朝皇帝做過各種努力,包括成立東廠西廠錦衣衛,可惜都沒用,該死還是得死,隨隨便便就能害死皇帝。嘉靖最牛,躲後宮不出來,可還是差點被宮女害死。明朝亡於萬曆就是因為萬曆怕了,不敢和大臣作對了,將國家交給一群蛀蟲賣國賊了。明朝自朱元璋信了儒教開始,就被儒教控制了,皇帝被儒教思想洗腦,不敢大開殺戒。天啟皇帝沒文化沒被儒教思想洗腦,弄個魏忠賢對抗儒教,最後還是被害死。明朝是對儒教最好的朝代,可惜儒教是最禍國殃民的玩意。

  • 6 # 金烏木木

    皇帝朝朝有,明朝奇葩多。

    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作為明朝皇帝的兩朵奇葩,可有一拼。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獨生子,母親是張皇后是一代明後,父親明孝宗朱佑瞠開創了一代弘治中興,朱厚照是明朝得位最正的皇帝,15歲繼位,31歲溺水而亡,在位16年。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第15位皇帝,祖父明神宗和父親明光宗都是有宮女被臨幸而生,可憐的父親在位僅有28天,朱由校登上皇位幾鬥覺得幸福來的如此突然,16歲繼位,23歲溺水而死,在位七年。

    朱厚照好武功,一有打仗就興奮不已,正德15年,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的歸途中,於淮安清江浦積水池遊玩,掉入水中,此時正是秋季,急火攻心,得了肺炎,於第二年死於豹房中。

    朱由校好木工,是一個做個工匠真絕代,可憐不幸為君王,他是一個被皇帝耽誤的匠師,木工手藝巧奪天工。一次在西苑湖上泛舟遊玩,落入水中,不久歸西。

    兩個皇帝都寵幸太監。

    朱厚照寵信劉瑾為首的八虎,朱由校寵信魏忠賢,導致政治混亂。

    兩個皇帝都沒有子嗣,最終都由弟弟接班,算是二人的悲哀。

    要說二人死於謀殺,缺乏佐證和理由,明朝皇權至上,無論內閣和宦官權力多大,都是皇權的附庸。

    本人認為二人都是正常死亡。

    明武宗豹房淫亂,還有男寵如江寧,再好的身體也架不住折騰,在秋天落水,急火攻心,還不收斂,繼續在豹房放縱,等待的只有死亡。

    明熹宗朱由校不務正業,後宮佳麗如雲,本來體質就弱,在湖中游玩溺水,受了驚嚇,死亡也在情理之中。

    謀殺皇帝在當時大罪,沒有人也沒有理由冒著全家人的性命去冒險。

    說二位皇帝死於謀殺的人無非腦洞大開,想給神秘的皇宮增添一些談論的話題和故事,經不住推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皇帝一廢太子胤礽和二廢胤礽有什麼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