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電影雜誌
-
2 # 殺姐電影
金球獎向來是奧斯卡的風向標——近十年來,二者在重要獎項上的重合率一度超過了80%。
在剛結束的第75屆金球獎上,一部電影一舉包下了最佳劇情片、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四項大獎,成為了本屆金球獎的最大贏家,想必也是今年的奧斯卡的熱門,它就是殺姐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三塊廣告牌》。
影片由大名鼎鼎的“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領銜主演,她曾憑藉《冰血暴》中的精湛表演拿下第69屆奧斯卡影后的殊榮。
在《三塊廣告牌》中,她更是將一個粗野固執,卻又柔軟溫暖的小鎮女性形象塑造得無比立體。難怪看罷她的表演,觀眾紛紛驚呼“影后已出”!
影片的故事圍繞著美國密蘇里州Ebbing小鎮公路邊上三塊廣告牌的命運展開——
單身母親米爾德麗德的女兒在公路邊慘遭姦殺,當地警方進行了長達七個月的調查,卻一直未能找到兇手。
憤懣難平的她決定孤注一擲,租下了公路邊的三塊廣告牌,依次登出了三則觸目驚心的“廣告”:
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
至今未找到兇手?
強姦致死
矛頭直指為人善良正直、深受鎮民敬重,卻身患癌症命不久矣的鎮警察局局長威洛比。
一石激起千層浪,鎮民們紛紛為威洛比鳴不平,輪番向米爾德麗德施壓,試圖讓她將廣告牌撤下,而威洛比本人也親自上門“求放過”,表示自己真的已經盡了全力。
連她自己的親兒子也不理解她的舉動,責怪她天天讓自己憶起傷心事。
但她卻絲毫不為所動,打定主意要死磕到底,為了湊出廣告牌的租金,她把車都賣了。
而她對威洛比的“不依不饒”,也激怒了有嚴重暴力傾向的警局二把手、威洛比的忠實“小弟”迪克森,二人開始了一場你來我往、愈演愈烈的較量。
眼看兩人就要拼個魚死網破,威洛比的突然離世卻打破了這種“冤冤相報”的輪迴,影片的結局也出人意料……
這部電影是導演/編劇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第三部長片,延續了前作《殺手沒有假期》《七個神經病》中暴力與黑色幽默相結合的風格,卻更加貼近社會現實。
《三塊廣告牌》的劇本絕對可以用“奇巧”來形容,一切都因一樁姦殺案而起,影片對案件本身卻一筆帶過,大部分衝突都來自與案件無關的人。
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人是多麼容易因為仇恨而對同類干戈相向——你罵我大哥,我就燒你廣告牌。你燒我廣告牌,我連警察局都給燒了……
透過人物對白與橋段設定,影片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美國所存在的社會問題,治安混亂、警察歧視有色人種、毒打嫌疑人,還影射神父猥褻幼童、駐紮中東地區的美軍士兵在當地無惡不作……簡直把美國社會黑出了翔。
這樣的主旨看似絕望,影片卻也灑下了“希望”的種子——善良。
圍繞著三塊廣告牌,眾多角色魚貫而出,呈現了一座美國普通小鎮的眾生百態,他們的行為匪夷所思卻也在情理之中,模糊了善惡的同時也充滿了黑色幽默。
比如,女主米爾德麗德外表強悍雷厲風行,敢當面譏笑戀母的警察迪克森“聽媽媽的話”,被牙醫非難時直接用牙鑽鑽穿牙醫大拇哥,送兒子上學被砸汽水就逐個踢爆對方蛋蛋。
這樣一個戾氣十足的“女漢子”,卻是一個家暴受害者,內心也有著母性的溫柔。
和警長威洛比鬥狠“互懟”到一半,對方突然口吐鮮血,她手忙腳亂地跑出審訊室叫人幫忙,眼神中竟對威洛比充滿了憐惜。
而她之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廣告牌,一方面是因女兒在受害前母女倆曾激烈爭吵而自責,另一方面,是她深知自己如果放棄,女兒的案件就會石沉大海。
比如,警察迪克森不僅歧視有色人種,政治“極其不正確”,而且性情火爆、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看誰不爽就把誰直接從窗戶扔出去。
但他同時也是一名忠心耿耿的部下,一位能力出色的警探。自幼喪父,母親性格又強勢,他的可惡也來自於不幸。經過威洛比的點化,他更是不遺餘力地幫助米爾德麗德追查真兇。
還有髒話不離口但宅心仁厚的警察局長威洛比、貪圖小利但心地善良的廣告商威爾比、有藏毒“黑歷史”但對女主肝膽相照的好同事、因愛慕女主而選擇包庇縱火犯的侏儒……
這些普通的小鎮居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黑點”,卻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卻並沒有泯滅天性中的善良。
整部電影採用了多線敘事,人物眾多,卻沒有一個人物累贅,沒有一條支線多餘,讓人一面感嘆劇本構思精妙,一面對人性重新燃起希望。
這屆奧斯卡最佳,殺姐看好它。
-
3 # 星期五文藝
這麼說吧,《三塊廣告牌》幾乎涵蓋了暴力美學的所有元素:憤怒、暴力毆打鏡頭、粗口、黑吃黑式的結構等等。然而,它唯獨缺了一個施怒的“靶心”!我認為這是看的第一部沒有靶心的暴力美學電影,編劇、表演都十分精彩!
我們來看電影中的三個關鍵人物:
「米爾德里德·海耶斯」
這個老女人看上去跟威洛比警長有不共戴天之仇,要不怎麼能下血本搭那三塊戶外廣告牌,上面還點名點姓“威洛比”...然而,我們再往後看,便會發現其實倆人沒什麼仇,他們在一起說話甚至像一對常年鬥嘴的棋友。
顯然,用中國一句老話:米爾德里德·海耶斯樹廣告牌那是「對事不對人」。只可惜,電影中的大眾可看不出這一點,憤怒的人哪能沒有靶心!
「威洛比」
威洛比警長看上去沒那麼生氣,但可別忘了:他所代表的警察以及他的擁護者可生大氣了!另外,即便他本人不生氣,但每個觀眾都知道他得了癌症,每個觀眾都知道他這人不錯,是個貼心的警長,而且他還有通情達理美麗可愛的家人。說實話,警長不生氣我都替他窩著一把火。
至於為什麼火是窩著的,自然還是因為沒靶心!我們能生人家剛失去女兒的米爾德里德氣嗎?還是生那允許張貼海報的廣告公司的小紅毛的氣?(題外話:我還真不適應扮演威洛比警長的“伍迪·哈里森”心平氣和的樣子,畢竟受他在《天生殺人狂》、《性書大亨》中角色的影響太大)
▲《天生殺人狂》劇照
於是:如何成為一名好警察破獲無頭案,如何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享受生活,如何安撫大眾情緒為民造福,如何面對自己的癌症...這些事情成了威洛比警長的無解之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帶著頭套的自己開槍了。
「迪克森」
這個警察就更有意思了:天知道他哪來的那麼大火氣!與其說他是在替威洛比警長(自己的BOSS)打抱不平,倒不如說他在藉機洩憤。這在開頭我們看黑人跟他的對話就知道了:他作為警察施暴過的人不在少數。這要擱其他電影裡,估計套上個“種族歧視”、“納粹分子”的標籤就完事了。可事實卻沒這麼簡單:要說迪克森種族歧視,可用他自己話說他白人都打;要說他沒人性,他卻能常年照顧自己家中單親老母,他甚至能為同事兩肋插刀。
唉,到底他那憤怒哪來的,父親的離去?還是天生的?再或是輿論催化的?...
電影中可不光三個主角窩火,幾乎裡面所有人都火氣不小,看下面這排憤怒的臉:
女兒有火;警長妻子有火;廣告商紅毛有火;小矮子侏儒有火;新上任的黑人警長也有火…我看這電影感到心憋得慌,恨不得幫他們把氣撒出來。可問題是:朝誰撒呢?靶子在哪呢?難道我們真要把問題簡單化成“人民內部矛盾”,像中國某些導演那樣把矛盾推給城管就完事了嗎!當然,現實中誰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黑吃黑”也不是辦法。
而我們的憤怒呢?我們活在現實中的每一個人的憤怒怎麼解決呢?我想還是留待我們在生活的路上思考吧,畢竟,我們洩憤的靶心是模糊的,不明確的!
我想起曾經一位中國電影學院的教授提出過”暴力美學“和”美學上的暴力“這組對比概念,沒錯,我想後者在當下主流電影乃至電視劇、綜藝節目、輿論網路媒體裡是無處不在的:他們會隨便給觀眾樹立一個正面的或反面的靶子,讓人盲目的在其上發洩自己憤怒,從而引導大眾的情緒。
這也便是《三塊廣告牌》區別於美學暴力的原因所在。
-
4 # 編劇演繹法
劃重點:
1,最佳女主: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本片中扛大樑,其中火燒廣告牌那一段,一句“羅賓”喊得人心碎,最佳女主實至名歸
2,最佳男配:山姆·洛克威爾把一個表面幼稚但內心有責任的小警察給演火了,暴打廣告商那一段長鏡頭,山姆靠背影就能演戲
3,最佳劇情:一部文藝片,懸疑點十足,正如探長寫給女主的話“三塊廣告牌這個主意絕了”
4,最佳劇本:劇本中的女主是典型的“反英雄”,類似得可以參考《夜行者》
最佳女主想必看過《三塊廣告牌》的觀眾會被女主炸裂的演技所欽佩,不自覺地會去查查這個女主什麼來頭,查閱過後又發現:哎喲,這女主好眼熟。
確實,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演過《冰血暴》等各種大片,但並非是一個什麼片子都接的人,所以其活躍度不高,但一旦出片子,必然是精品。這有點像達斯丁·霍夫曼,要麼不演,要演必然是好片。
在《三塊廣告牌》中,我們來看看女主演技是如何炸裂的:
這一聲“羅賓”喊得我心都碎了,這裡角色狀態非常複雜:1,女兒被強姦致死,對於她來說,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兇手沒抓住,廣告牌是自己唯一能做的,而如今廣告牌被燒 2,她廣告牌的行為給周遭的人,比如說自己兒子帶來了麻煩,給朋友的店帶來了麻煩,同時,自己也在探長自殺後,被全鎮人所唾棄,人物壓力巨大 3,探長之死對於她來說,她認為自己多少有些責任,她不是一個冷血的人
僅僅是“羅賓”兩個字,喊出了無奈、堅強、痛楚,喊出了最後的堅持。所以兒子聽到後,也不再阻止母親去滅火。女主的演技炸裂,大家還可以看最後一場車上的戲,女主向男二承認自己放火燒警局之前,注意看她手部的動作,一直在方向盤上做著小動作,顯得自己焦慮不安,以此表現內心的糾葛,但最終,她下定決心承認了這件事,然後再看她雙手握方向盤,不再有小動作。這種小細節,這種演員,太可怕了。
最佳男配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迪克森看上去其實不難,不過是一個幼稚警察向成熟的轉變。不過要演好這個角色,也是有難度的,首先是幼稚,幼稚到什麼程度?成熟,有多成熟?
在片中,山姆的成熟有幾個階段:1,探長之死後的憤怒 2,暴打廣告商 3,被辭退在家後的心路歷程 4,探長的信 5,醫院的尷尬 6,酒吧一戰
每個階段這個人物的內在狀態都在不停地改變,所以,想演好這個角色還是有挑戰的。暴打廣告商,把廣告商從二樓扔下去那一段長鏡頭非常漂亮,山姆的眼神也是絕了。但是,一個人的成熟,其實最難演的是“眼神的成熟”,而在第三幕中,我們看到山姆做到了,尤其是被燒傷後,缺乏表情支援,但是其眼神令人動容。
最佳劇情&最佳劇本不得不說,三塊廣告牌真是個好主意!
對於劇作來說,也是個非常棒的創意。我甚至相信,這麼多大牌加盟,也是衝著這個劇本來的。本片編導合一,導演馬丁·麥克唐納(48歲)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是《殺手沒有假期》(這個片子所展示的歐洲小鎮非常美)。
馬丁一直很喜歡反傳統的英雄,也就說主角不是那種正義感爆棚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人生。在《殺手沒有假期中》我們就可以看得出男主是個非典型殺手,但不是說他是好人,而在《三塊廣告牌》女主看上去很強勢,但是店裡面那個軍官威脅她的時候,她也非常害怕,擔心自己的性命。
反傳統的英雄往往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或是結局悲劇或是過程悲劇或是命運悲劇。而在《三塊廣告牌》中,女主最後才完成成長,這是讓我極為佩服的地方,人物只做一個小小的態度轉變,不像是傳統的英雄,有什麼心理問題,在第三幕之前解決然後衝高潮,而這裡是頓悟做高潮。仔細想想,這才是人物,人沒那麼容易改變。
本片的懸疑點做得也十分足,到底能不能破案,到底誰強姦並殺害了自己的女兒?這個懸念始終存在。
-
5 # 影視圈Magazine
剛剛結束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三塊廣告牌》拿下電影劇情類最佳影片、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四項大獎。
毋庸置疑,這樣的題材和科恩嫂超神的演技,成為金球最大贏家是意料之內的事。看完全片,腦子裡都是她那張不屈不撓、不妥協也不心軟的臉,每一個表情都流淌著“我要戰鬥到底”的堅韌。
而後,據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微,《三塊廣告牌》確定將於3月2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影院專線上映。
與之應和的現實事件
看完《三塊廣告牌》,我第一個想起的便是剛剛塵埃落定的日本留學生被殺案件——江歌的媽媽江秋蓮。
戲裡戲外,她與科恩嫂面臨的是等於大於的痛苦和煎熬。耗時一年多,追尋真相,在收穫了幫助的同時也遭遇了網路蛆蟲的無端謾罵。
事件已過,兇手被懲治,但影響每個人。此刻我們只談電影,不談事件本身。
片中科恩嫂的女兒在一條荒涼的公路被姦殺,兇手久不現身,警察消極怠工。她已經不再是一個忍受前夫毆打和兒女爭吵的普通母親,她是揹負了巨大痛苦心如死灰的真相探索者。能做的不多,只是在路過此地發現的三塊廣告牌後,租下來,寫上自己的憤懣和質疑。
有人說,這麼一部題材的影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還能拍得如此剋制又溫柔,已經超越太多影片了。
沒錯,初看到這部電影我們是喪的,女主角是喪的,整個事件是喪的。因為遭遇痛失至親,科恩嫂飾演的廣告牌女士已經是形容枯槁的肉身,支援她戰鬥的便是找到真兇的決心。這種仇恨不是盲目的,是她活著的原始驅動力。
看電影是情緒對照和宣洩的一種方式,《前任3》這樣的電影能夠獲此高票房讓觀眾買單,無非是那些情場失意的男男女女們在裡面看到了過去那個犯傻逼的自己。覺得苦悶,便嚎啕大哭,這電影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塊廣告牌》也是,你在裡面看到的就是酣暢淋漓的爽,是和女主一樣對道貌岸然教父、對無賴警察破口大罵的無所顧忌。
藝聯是佳片的另一個出口
《三塊廣告牌》不是新電影了。即便是因為金球獎才讓一些觀眾知道它,但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這部影片已經登陸過北美院線了。而在更早些時候的九月就亮相威尼斯電影節。
在等待了近半年時間後,《三塊廣告牌》終於登陸中國了。無疑,藝聯成了海外佳片在中國成功上岸的一個出口。
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8分,被影評人評價為“今年兩大最政治不正確電影之一(另一部是《憑空而來》)。”2017年在海外上映時,也曾引起過巨大的反響。如果非要說遺憾,該片本身的題材屬性以及中國市場的特點,《三塊廣告牌》登陸中國大銀幕票房勢必是有限且可以預估的。
但多虧了“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才能讓影迷在網上海搜資源看不痛快之後透過一紙電影票走進影院。
《三塊廣告牌》此次並非在院線上映,與此前奧斯卡獲獎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一樣,是一部“專線發行”的電影,只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上映(朋友們注意這個渠道資訊)。
該聯盟成立於2016年10月,由分佈在全國66個主要城市的影院組成,主要放映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中外藝術影片。自建立後,藝聯發展迅猛,截止目前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首批加盟院線包含中影影院、萬達院線、百老匯電影中心、保利萬和電影院線、盧米埃院線、湖北銀興院線、幸福藍海影業集團、陝西文投、曲江國際影城等。
迄今加盟藝聯的,已有353家影院的600塊銀幕。《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第一部在該聯盟上映的海外電影。
當眾院線為了利益調整商業片比例之時,造成的就是一些藝術電影的被排擠和票房流失,從而導致本就資金困難的小成本電影回收成本難、走不進大眾視野。
而藝聯的模式和初衷很簡單,就是解決上述問題。
藝術影院前世今生
從模式來說,在引進片上映期間,觀眾只能在特定電影院觀看特定場次的電影,且排片數不會因為上座率、票房佔比有太大的變動。這樣的好處就是既給了電影足夠且相對公平的回本機會,也讓更多人不用擔心趕不上這一趟車。
但有利就有弊,這種排片模式的不方便之處就在於對時間和地點限制較大,想要看這部電影的觀眾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在方便的時間去離家近的影院觀看。
儘管電影的資源早在去年已經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了,電影愛好者們也都透過各種渠道觀看過這部佳片,但藝聯的負責人並不擔心大家不會走進影院:“有些東西是隻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的。”此話沒錯,無論是北影節還是上影節,即便是很多經典影片回顧展,大家還是會去到電影院感受一下好電影的味道,一票難求是常態。
“藝術院線”、“藝術電影院”並非什麼新鮮的名詞,字面意思也顯而易見:不以商業運作為目的,主要用於放映藝術類、小眾影片。中國此類產業剛起步,但在歐美等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以美國為例,他們的藝術院線幾乎和商業院線同時出現,並在二戰之後有了迅猛的發展。到了今天,美國有60家左右的純藝術電影院、226家經常放映海外小眾影片的影院、1000塊主要放映藝術電影的熒幕,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幾乎都有至少一家藝術電影院。
儘管相較於商業電影而言仍舊屬於小眾,但在美國想要好好欣賞一部藝術電影已成為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
反觀中國,受中國影視產業起步較晚、觀眾特點等影響,建設藝術院線的願望一直都在,但始終難以落地。
2013年,由著名論壇西祠衚衕的電影版塊“後窗看電影”的幾位成員牽頭,藝術電影放映組織“後窗放映”成立。該組織的目標,是打造一條跨越院線的“虛擬藝術院線”,即將主流商業影院中的一個廳經營成藝術影廳,並組合起來成為一條藝術院線。
遺憾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後窗放映的願望最終沒能真正實現,到了2016年左右,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就連他們自己也調侃說已然“蹤跡全無”。
在此期間,也有其他一些組織和個人做過嘗試,但最終都不了了之。這樣的局面不難理解,不以商業為目的機構如果少了靠譜資金的支援,短期內都會抗不下去。
於是在2016年,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等數十家公司,拿出了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保證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同時每週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放映。
這便成了上文所提到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也是因為有了靠山。
從成立至今,藝聯已經放映過包括《八月》在內的諸多優秀文藝片,而隨著《三塊廣告牌》《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樣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外語片的引入,這類藝術院線的市場也必定會隨著進一步拓展。
-
6 # 強哥說劇
《三塊廣告牌》由馬丁·麥克唐納執導,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爾聯合主演的犯罪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1月10日在美國上映。此片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母親為了督促警察,儘快找到姦殺自己女兒的兇手,而租下三塊廣告牌,第一個廣告牌寫著“強姦致死”,第二個廣告牌寫著“依然沒有逮捕到兇手”,第三個廣告牌寫著“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這三塊廣告牌在小鎮引起軒然大波,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暴力衝突事件。
影片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女主米爾德麗德、局長威洛比、警察狄克森。每個人物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和不同的遭遇,這也造成了他們不同的性格。婚姻的不幸致使米爾德麗德性格孤僻,和女兒的關係也不好。女兒出事那天向米爾德麗德借車,米爾德麗德不借,還說希望女兒在路上被人姦殺,沒想到一語成箴,女兒真的出事了,這也成了米爾德麗德心結,覺得女兒的死自己也有責任,為了儘快找到兇手,才想到租下三塊廣告牌。
局長威洛比家庭幸福事業有成,但不幸的是威洛比得了癌症,威洛比是一個重視家庭,工作盡職盡責的好警察,為了不像讓家人看到自己痛苦的死去,威洛比選擇了自殺,給家人留下那些美好的記憶,還給米爾德麗德續了三塊廣告牌的廣告費,讓米爾德麗德繼續追查下去,不讓兇手逍遙法外。
狄克森是威洛比的迷弟,因為三塊廣告牌的事經常找米爾德麗德的麻煩,還把廣告公司老闆從二樓扔了下去,因此丟了警察的飯碗。其實狄克森也是一個好警察,只是脾氣有點暴躁,做事有點魯莽,後來威洛比的死讓他學會了改變,為了保護米爾德麗德女兒案件的檔案被火燒傷,雖然不是警察了依然關心這件案子,在酒吧發現一個嫌疑人,為了取得嫌疑人的DNA故意找茬,結果被暴打了一頓。
影片以三塊廣告牌為線索,引出一起兇殺案,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三塊廣告牌展開的,剛開始大家都同情米爾德麗德,都對警察的不作為感到憤怒,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改變觀眾對人物的看法,尤其是後來狄克森轉變出乎大家的意料,完全像變了一個人。
影片中有幾個轉折點對劇情起著推動作用,第一個轉折點就是米爾德麗德租下這三塊廣告牌,它是整部影片的導火線,另一個轉折點是威洛比局長的自殺,大家把威洛比的死都歸咎與米爾德麗德,開始找米爾德麗德的麻煩,第三個轉折點是米爾德麗德放火燒警察局,導致狄克森被燒傷,從此狄克森發生了轉變,開始積極需找兇手。
整體來看《三塊廣告牌》一個故事簡單,寓意深刻的劇情電影,透過一個母親尋找殺害女兒兇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三塊廣告牌連線三個人物,透過三個人物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美醜,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善與惡沒有絕對的界限 。
-
7 # 影評寶寶
不請自來!你好,我是冷哥——《三塊廣告牌》轉念遇見新人生
英國導演馬丁·麥多納 Martin McDonagh 代表性的電影作品有 2008 年的《殺手沒有假期 In Bruges 》和 2012 年《瘋狗綁票令 Seven Psychopaths 》,我都觀賞過。2017 年的《三塊廣告牌》贏得了第 75 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和最佳劇本獎,併入圍第 90 屆奧斯卡獎 7 項大獎。
這三部影片 Martin McDonagh 也身兼編劇,他寫的這三個故事有一些鮮明特色:一是內容充滿出乎意料的轉折,觀賞當下很難預料下一段的劇情方向(應該是本片中文片名的由來XD)、二是情節包含謀殺、追殺或極端暴力以及精神不穩定的角色、三是劇中有大量黑色幽默,讓人平衡忐忑的心情。
《三塊廣告牌》的英文片名“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中文直譯為「密蘇里州艾比鎮外的三個廣告牌」,和《殺手沒有假期》的英文片名“ In Bruges 在布魯日”一樣都用了「地名」當片名。而他編寫的多部舞臺劇中,許多劇名也出現地名喔!喜歡以地名為標題也算是Martin McDonagh的獨特風格吧 ~ (臺灣片商若用原片名上映,不知會不會影響票房呢)
劇中角色的性格塑造很出色,主角配角都有故事性。在電影院初次看到預告片時,覺得中年女主角很眼熟,回家一查,竟是 1996 年以《冰血暴 Fargo 》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法蘭西絲·麥朵曼,時隔二十年,從臉部神情和一些肢體語言仍能看出當年的風韻。
她在此片將氣憤、悲傷、自責並帶有暴戾之氣的母親角色詮釋得極有層次,邊說故事邊罵神父的一長串話一氣呵成如雷貫耳,實是寶刀未老。
伍迪·哈里遜電影中場就退役,劇中有一幕因吐血被送往醫院,與醫生和太太說完話後一人呆坐病床,眼中緩緩凝聚淚光,微微糾結的神情訴說著內心的巨大痛苦,令人動容。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瘋癲又狂妄的角色實在對味,《綠色奇蹟》裡的變態罪犯,《瘋狗綁票令》裡的偷狗賊都讓他的配角光芒足以和主角爭輝。本劇中飾演一名囂張的警察,前段的粗暴張狂與後段的沉靜理性形成對比,演出甚具張力。
這三名主要演員都以此片分別榮獲金球獎和入圍奧斯卡獎的肯定,真的很厲害。
配角也很亮眼,首推《逃出絕命鎮Get Out 》裡女主角弟弟卡賴伯·蘭裡·瓊斯Caleb Landry Jones ,他飾演廣告公司老闆小紅威畢 Red Welby ,豪放不羈又有點痞的模樣和山姆·洛克威爾有點像,演技自然流暢,髮型與服裝整體搭配很贊。
演出《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被提名奧斯卡男配角的盧卡斯·海吉斯 Lucas Hedges在本片仍有不錯的表現。飾演 Mildred 前夫的約翰·霍克斯 John Hawkes 能兇狠能溫和,也是個搶眼角色。而飾演 19 歲青春美少女Pamela 的凱莉·肯頓 Kerry Condon 有一種天然呆萌,可愛又搶戲。
劇情曲折迂迴,以為 Willoughby警長會對謀殺案有所作為了,他卻魂歸西天、以為新黑人警長會重新調查,卻仍無下文、以為縱火的 Mildred會被繩之以法,她,卻全身而退、以為被火紋身的 Dixon會挾怨報復,他卻成了好人好事代表、以為兇嫌即將落網了,結果人不是他殺的… 總是讓人猜不透登場的人事物會如何發展,觀影當下實在緊張。
另有些情節設計亦可看出 Martin McDonagh 的細膩與巧思。如廣告公司與警察局位置相對,廣告看板與警察公權力不彰相抗衡、全劇最令人咀嚼再三的「憤怒名言」由 19歲傻妹看書籤而傳播,連帶影響了 Mildred看事情的角度、而兩個完全不對盤的人最後卻惺惺相惜讓人最震撼。
此外,鄉村歌曲環繞中淺淺的帶入各種歧視議題:性別歧視(女人、娘娘腔男人)、種族歧視(黑人)、性傾向歧視(同性戀)、身心障礙歧視(侏儒)… 這些遭受蔑視而身心靈都有不同程度創傷的人們,有的憤世嫉俗、有的依然能理性看待世道;有人選擇互相取暖、有人選擇互相傷害。這是現實生活樣貌,也是真實人性。
【廣告板的蝴蝶效應】七個月前,蜜兒芮德 Mildred (法蘭西絲·麥朵曼 Frances Mcdormand )的女兒安琪拉 Angela 被殘酷姦殺,但艾比鎮的警察們束手無策,事發至今案件沒有任何突破性的發展。
焦急憤怒的 Mildred 心生一計,租下艾比鎮外的三個大廣告看板,廣告版面分別用大寫字母寫著「 RAPED WHILE DYING凌虐強姦致死」、「AND STILL NO ARRESTS?仍未逮捕兇嫌」和「HOW COME,CHIEF WILLOUGHBY ?為什麼,威洛比警長」。Mildred 企圖以聳動的廣告文字督促威廉·威洛比 William Willoughby 警長(伍迪·哈里遜 Woody Harrelson )對此案再度關注。
Willoughby 是位個性良善待人真誠的好警長、好先生、好爸爸,鎮民和同儕都很敬重他。廣告板一事讓傑森·狄克森 Jason Dixon 警官(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嚴重不滿,也讓鎮民不理解,甚至請神父到 Mildred 家勸導,但她不為所動。連罹患胰臟癌的警長到 Mildred 家解釋自己已經盡力,Mildred 仍不願聽這些託辭。
堅持刊登廣告的 Mildred 引發了令人始料未及的連鎖效應:前夫查理Charlie (約翰·霍克斯 John Hawkes )跑來叫囂怒罵、 Mildred 的朋友持大麻被抓去關、警長自殺讓鎮民對其不齒、廣告社老闆 Red Welby 被 Dixon 毆打重傷住院、陌生人走進 Mildred 上班的飾品店耍狠威脅、廣告看板被焚燒。
被這些事惹怒的 Mildred 決定用汽油彈燒警察局以牙還牙,卻燒到在裡面讀信的 Dixon ,差點釀成命案。
【憤怒二人組】Mildred 被家暴離婚,丈夫和 19 歲嫩妹在一起,她負責照顧一雙兒女。Mildred 對生活有怨,常習慣性發脾氣,女兒 Angela 被殺當天正因Mildred 與她發生齟齬,於是 Angela 步行出門而遇害。雖是惡人的錯,但在某個層面上來說,等同 Mildred 間接讓歹徒有了侵犯 Angela 的機會。
Dixon 是個媽寶,被眾人視為「娘泡」,心裡不平衡的他愛拿犯法的黑人動私刑出氣,平時也容易焦躁動怒,對於看不慣的事通常都以暴力解決。
說話直來直往的 Mildred ,用詞尖銳不留情面,常常像全身都著了火似的氣憤。但她有些怒氣噴發得頗有道理,如指責神父和教徒們偽善的一席話,就連兒子也點頭稱是。
Mildred 與 Dixon 這「憤怒二人組」就像彼此的映象,生氣乖張有之,但內心也有柔軟一面。Mildred 去訂廣告看板時發現一隻六腳朝天掙扎的甲蟲,她輕輕把它翻正、整理花圃時輕柔的和一隻迷路的鹿講話。而 Dixon 無怨無悔照顧生病母親、視警長為兄為父、大火燒到身上了還去搶救 Angela 命案檔案簿。
【 Willoughby 警長的信】好人警長已到癌症末期,但他的痛苦不是來自身體病痛,而是對家人的不捨與無法陪伴的歉意,這位溫柔的硬漢要留給妻女美好的回憶,在安排一次野外踏青後自殺。他自殺前寫了三封信,一封給妻子安妮 Anne (艾比·寇尼許Abbie Cornish ),一封給下屬 Dixon ,一封給喪女的 Mildred 。內容溫暖有情,傳遞的善念也為 Mildred 和 Dixon 的人生帶來重大改變。
Willoughby 寫給 Dixon 的信字字充滿愛與理解,「心中有愛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成大事。憤怒絕無法讓你變成想要成為的警探」,Dixon 被這封真摯感人的信給打動,澆熄內心的怒火,那一刻他從失怙的暴躁少年解脫出來,成了一個真正成熟的成年人。
【轉念遇見新人生】在警局讀信的 Dixon 因燒傷住進醫院,隔壁床竟然是被他暴毆的 Red Welby ,他真心致歉, Red Welby 則送上一杯柳橙汁代表和解。讀了警長文情並茂且暖心的信,又得到 Red Welby 的原諒, Dixon 的作為開始轉變,他處事不再火爆。
Mildred 與幫他解危的詹姆士 James (彼特·汀克萊傑 Peter Dinklage )吃晚餐時遇到前夫 Charlie 和 Pamela 走了進來, Charlie 與 Mildred 拌嘴幾句後,突然講了句 Pamela 說的話「憤怒會招致更大的憤怒」,經過放火燒警察局事件後, Mildred 竟聽進了這句話的涵義,思索自己長時間以來的暴怒脾性所製造出的災禍。
一天晚上, Dixon 在酒館裡飲酒聽到一個強暴犯和朋友的對話,他設法取到此人的 DNA ,並親自到 Mildred 家告訴她這個訊息。可是,經過檢測,新警長說明此人不是謀殺 Angela 的罪犯, Mildred 得知後很失望。
雖不是謀殺 Angela 的人,但畢竟仍是個強暴的罪犯。Dixon 決定使用私刑除之而後快,他告之 Mildred 此強姦犯住在不遠處, Mildred 願意和 Dixon 同行。隔天,兩人開車前往, Mildred 對 Dixon 以實相告自己是縱火燒警局的人,只見 Dixon 雲淡風輕回「不是妳還有誰」, Mildred 放下心中大石。
完全解開心結後, Mildred 和 Dixon 一點點殘餘的憤怒都沒有了,殺人的預謀也消失了。轉了念,放下了憤怒,兩人終於能感受四周親朋好友所給的愛,讓愛在心裡停駐。曾經的紛擾與苦痛,現今已化成人生下一階段的祝福。
回覆列表
臺北時間1月8日上午9點,第75屆金球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黑色犯罪喜劇題材[三塊廣告牌]六提四中,囊括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劇情類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劇本四項大獎,可謂本屆金球獎最大贏家。
看過[三塊廣告牌]的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金球獎把最佳劇情片頒給它,沒毛病!
如果要給[三塊廣告牌]定一個座標的話,我想說,它是新千年的[亂世佳人]([飄])。這一定會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這兩部八竿子打不著的片子是怎麼聯絡起來的?
的確,從題材、年代、投資規模、電影手法各個方面來看,它們似乎都沒一點關係,但主題上,它們卻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在現今的美國政治風向下,更顯得難能可貴,那就是——政治不正確。
▲[亂世佳人]劇照
現在的美國,“政治正確”成為社會生活的一根無處不在的紅線,誰要是碰了,接踵而至的討伐便會來臨。什麼是“政治正確”?譬如黑人(有色人種)平權、譬如男女平等、譬如同性戀平權,等等。
在[亂世佳人]誕生的1939年,公然懷念南方種植園制度(黑奴制度)的“美好過去”,還是完全正常的,這正是瑪格麗特·米歇爾原著《飄》的主旨之一,你很難想象如果它誕生在今天將會遭受何等待遇。
[三塊廣告牌]同樣如此:南方、或曰西部的荒蠻被浪漫化,成為回不去的烏托邦;文明帶來了秩序,卻令正義得不到伸張;片中每個人都活得憋屈,當他們如西部牛仔般快意恩仇時,才會真正暢快。那是過往的美國,一個“隨風飄逝”(《飄》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的“美好時代”。
在連續幾年的“政治正確統治好萊塢”之後,我們可能終於迎來了第一波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