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校頻繁組織遊學,報價比旅行社還貴1萬。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的遊學機構與學校之間有一條潛在的利益鏈。一些遊學機構坦言,組織這些專案,學校能從每個學生的花費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而帶隊老師獲得免費出境的機會,也成為遊學專案的一個潛規則。
12
回覆列表
  • 1 # 蜜Sulin

    當然覺得學校很可痞,但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現實是你可以選擇:

    1,可以不去。

    2,或者想有這個經歷,就自己問問手續價格時間比起學校如何,差不多就讓學校辦。覺得貴就自己辦。

    3,或者錢多心寬那就無所謂~

  • 2 # 土逗公社

    暑期遊學,利用中產焦慮圈錢的N種方法

    導語:月薪三萬的都已經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一位女企業高管的吐槽引發網友錯愕。赤裸裸的“教育炫富”之外,土逗有一些新發現。共計35000元的賬單中,暑期遊學,10天,20000元。鉅額費用之外,是培訓機構、旅行社、學校多方合謀的圈錢行徑,是城市精英祈求子女不進入教育鄙視鏈底端的賭注。

    近年來,暑期遊學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學生的“必修課”。管中窺豹,可見一斑,2017年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報名出國遊學人數已經是三年前的2倍。與此同時,遊學專案日漸豐富,價格水漲船高。一家旅遊網站釋出的《線上海外遊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顯示,在海外遊學市場中,人均花費2萬至3萬元的客戶佔比近半。價高者,4周海外遊學價格達到8萬元。

    “遊學”,望文生義,“遊”、“學”並舉,從廣泛意義上講,除了去往國外名校進行參觀、學習的遊學之外,許多NGO組織的海外大學生志願實習也可歸類於此。最開始,暑期遊學是高中生、大學生出國留學前的準備工作,現如今,卻已逐漸開始向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蔓延。遊學,也逐漸變成了各色組織斂財牟取暴利的手段。

    遊學利益鏈

    從監管主體看,海外遊學組織主要由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乎沒有介入。因而,目前海外遊學操作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機構組織,一種是學校組織。學校自主組織的夏令營一般可以直接海外學校取得聯絡,繼而進行互訪形式的海外遊學活動。但實際上,市面上的大多數海外遊學都是由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或者留學中介組織操辦撈金,部分學校、老師也在其中扮演著有償招生的角色。

    首先,一些大型正規的教育培訓機構具備舉辦出國夏令營的資質,但事實上這些正規機構的遊學夏令營與旅遊團的性質無異。

    遊學機構通常會尋找有意向在國外市場打知名度的學校洽談專案。一旦確定,專案內容一般包括學習、遊玩加購物。其中,學習佔40%,遊玩佔30%,購物佔20%,其他內容佔10%,“行程是遊學公司在國內就制定好的,學生在國外沒有自己選擇的餘地——法制日報《海外遊學市場潛規則:領隊老師費用由孩子均攤》

    正規的教育培訓機構之外,許多中介組織會以留學諮詢、培訓等名義註冊公司,在其註冊的業務範圍內,並沒有經營“出境夏令營”的資質。他們便會將遊學團轉手交給具備出境旅遊資質的旅行社。而旅行社也會給培訓機構一定回扣。每招募到一個國際夏令營的學員和客戶,1000元以上的返點是行內的普遍“規矩”。

    除了教育培訓機構,許多旅行社都會推出暑期遊學夏令營的活動,這些夏令營與海外旅遊線路無異,只是加上了幾個學校的參觀專案,費用卻成倍上漲。今年夏天,深圳一家旅行社推出的美國西海岸14天名校夏令營,收費是3.69萬/人。而類似的旅行線路旅行團價格為約為2.9萬元/人。許多旅行社推出的“國際名校遊學營”,大多由在美國等國家的華人旅行社代理。

    有業內人士表示,即使現在該旅行社的夏令營專案價格在比市場同類低20%~30%的情況下,仍然具有20%~30%的利潤率,而成人組團國際旅遊的利潤率只有10%左右——深圳兒童週末《深圳出國夏令營利益鏈真相》

    有了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旅行社這樣的出國途徑,就需要學校、老師來為他們招生。學校是最直接獲得生源的地方,同時也為大多數家長信任,大部分遊學機構會以學校的名義進行遊學夏令營等活動的招生。許多中介公司會與學校老師密切聯絡,如果能幫助發放宣傳單,招募到遊學學生,就會有遊學名額或現金回饋。

    學校或老師不管以什麼形式幫助中介,中介都須給出“好處”。“好處”一種是提成,只要有學生報名,中介按照市場行情以及與學校負責人的關係,給到學校一定的提成,“我們去年按每人500元給學校相關負責人提成。”還有一種則是贈送老師免費隨行旅遊名額。許先生說,中介或培訓機構通常會按照10人團隊配一個老師,“老師的所有費用都是免費的,他們的任務則是幫助管理學生。”事實上,被免費老師的費用其實還是出在學生身上——東方早報《出國遊學利益鏈:每拉1名學生 中介給校方500元》

    遊學的騙錢套路

    事實上,無論是教育培訓機構還是旅行社,他們的海外遊學產品從品相上看基本都與海外旅遊產品無異,只遊不學,這明顯“違規”。教育部曾在2014年制定釋出了《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指南明確,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佔比例一般不少於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1/2。

    不僅如此,遊學費用卻比相同路線的旅遊費用高出很多。北京中凱國際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高階副Quattroporte陳世濤透露:“市場上常見的14天美國遊學團,價格在3.5萬元左右,其利潤基本有6000到8000元。之前沒有價格戰的時候,這樣的產品會賣到4萬到4.5萬元之間,毛利最高能到40%。”

    在這其中,貓膩太多,數不勝數。

    1. 海外學校參觀上課坑。海外遊學的名校參觀包括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參觀學校,而這樣的參觀在許多大學是免費的,不僅免費,學校官網申請之後,還會有志願者前來講解,當然也是免費。與此同時,由於許多海外高校公共資源可以租借,遊學機構便會邀請一些非大學教師講授一些通識課程。

    許多遊學機構所謂的“80%國際學生同行”,“海外名校深度交流”也都是房地產廣告一般的虛幻。

    當女兒到英國後,所經歷的跟旅行社的承諾完全不一樣了,非但沒有安排入住廣告中說的國際學校,所謂的國際學生更是子虛烏有,上課就是找了一間華人開辦的學校,請幾個外華人來陪孩子們聊聊天——《人民日報揭出境遊學:加個”遊學”的名頭就售價暴漲》

    2. 機票住宿坑。機票向來是出國遊的大頭,也是遊學機構坑錢的重要途徑。一些培訓機構按正常的機票價格成本報給學生或家長,但預訂時卻都是轉機的經濟航班,再加上提前預訂或旅行社切割艙位的因素,一張來回機票就能賺取上千元的差價。以美國暑期遊學團為例,機票報價一般是一萬五左右,事實上,非高峰期的機票價格最多僅為8400元,旅行社從機票中可獲得的利潤高達50%。

    而在住宿費上,遊學機構也能大賺一筆。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會直接與大學對接,對大學來說,暑假空出來的宿舍有人租賃自然樂見其成。

    2016年到多倫多大學的遊學團費用,其中住宿一項高達4周5000美元,但該校學生住校費用約為1100美元,條件最好的宿舍由於暑期居住學生較少,更是降價到每月680美元。中介在每個參加短期遊學的孩子身上賺取了至少上萬元住宿費————法制日報《海外遊學市場潛規則:領隊老師費用由孩子均攤》

    而一些沒有資質的留學、培訓機構在國外找到的合作方資質、服務差別也非常大。一位在美國舊金山留學的Yall Fan曾幫助當地一個公司做過中國學生的夏令營接待工作。他表示在美國的許多接待夏令營等暑期交流、旅遊學生團隊的公司大多是華裔或華人成立。這些小公司儘可能將住宿、交通、學習、旅遊等成本壓到最低,以便賺取更大的利潤。(東方早報)

    除此之外,遊學十天,三天在路上,四天在購物的吐槽數不勝計。

    公益還是生意

    許多遊學機構除了組織旅遊還會組織大學生去海外實習。但這種實習要很多錢不說,其實含金量很低,諸如去泰國保護大象,去斯里蘭卡打掃垃圾這種。這些內容聽著很吸引人,其實又是一種坑人的方式。不僅需要自己花錢,志願服務的內容也僅佔很小一部分,其他更多的時間都是在玩。

    與之類似的,就是海外大學生志願實習、國際義工。一些打著公益、NGO名義的機構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透過塑造精英幻象,以公益之名,行生意之實。

    比如前幾年非常火爆的埃塞克社團,此前曾引起諸多非議而在不少高校遭到抵制。AIESEC是法語“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縮寫,它主要的工作是向內或者向外輸送海外志願者和成員。“體驗充實的青春”,“找到人生更多可能”的字眼聽起來吸引人,可在很多爆料帖中,見到的更多是非議。

    雖然將自身定位為“非營利組織”,“AIESEC大陸區總會”實際上是一家名為“北京埃森克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商業公司,主要資金來源為企業贊助費以及成員繳納的專案參與費用。這筆費用由AIESEC分會透過私人賬戶彙集,並按照一定比例轉向AIESEC總會的私人賬戶。這也是為什麼AIESEC會被質疑偷稅漏稅,利用涉世未深的學生來達到盈利目的的主要原因。

    不過對於國際NGO而言,受制於中國國情註冊公司也實屬無奈。但是作為一家註冊型別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機構,本質上是一家營利性公司,如果將AIESEC看作一個非營利組織,是有問題的。

    據此前媒體報道,參與AIESEC的海外志願者專案,每人需要交納2500塊錢的費用。這2500元費用中,有500元會在成員結束實習回國後返還;如果成員中途放棄,在遞交退款報告後可退回2000元,其餘500元作為使用AIESEC平臺的費用而不可退回。

    一位已經工作的90後稱自己“當時年幼無知”,參加過所謂的海外實習專案去了菲律賓。“你加進去的時候,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儀式,到處拉人,跟傳銷似的。每個人說話都中英夾雜。錢交了,他們就把你送出去,但你即使到了國外正經的公益機構,也基本幫不上什麼忙。”這個組織還有一種專案叫海外志願者。“參加者被拉到一些農場之類的地方,偶爾乾點農活,大部分時間都成群結隊出去吃喝玩樂,對當地社群一點幫助都沒有。”據說,菲律賓當地有個動物園,專門接收AIESEC的成員,幾十個大學生,偶爾給動物投食啥的。

    而這位90後的高中同學透過另一箇中介機構,大二時候與美國遊學了半年,遊學內容是在一家漢堡店炸薯條。“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來炸薯條,包吃包住,沒有工資,中介費還要一萬多”。

    消費升級的金錢遊戲

    海外遊學圖什麼?裝腔作勢地講,有三類:一是考察院校,為以後出國留學做準備;二是學習語言,透過與當地人的接觸感受異域文化;三是各種夏冬令營,例如“拜訪國際名校”等特色專案。但事實上,這些在遊學中基本都無法實現。而大學生希望透過海外公益實踐增加閱歷,提升自我的設想也可能是夢。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加入了暑期遊學大軍。據2017年4月國內某留學教育機構釋出的《國際遊學藍皮書》顯示,中小學生遊學意願最高。某旅遊網站監測資料顯示,遊學市場中,初中生佔比達49%,高中生佔比達24%,小學生佔比11%,學齡前兒童佔比為6%,大學生出遊人次佔比僅為3%。

    在這種趨之若鶩的“遊學”專案下,除了塑造精英幻覺,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微乎其微。作為一種服務專案的遊學,也嵌入到中產消費升級鄙視鏈中。

    在此前的那一篇令人譁然的《中產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兒園》中,有家長提到女兒幼兒園新學期開學,老師請小朋友講一講假期去過那些好玩的地方,“半個班的小朋友假期都至少出境旅遊了一次。”臺港澳最為普遍,去過日、韓、東南亞國家的也不少,難以相信有些4、5歲的小朋友已經去歐美國家進行了遊學式的旅遊。儘管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尚沒有攀比心態,但孩子晚上回家和父母講起其他小朋友豐富的經歷時,“必然有些家長的心裡會不是滋味,難免奮起追趕,攀比之風就此掀起。”

    和其他一切金錢燥熱症一樣,“遊學熱”也成為一種時代燥熱的表徵。在“見識更大的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造夢話語面前,金錢獲得了宗教般的純潔性,天價“遊學”也見怪不怪。而沒有掌握財富的人也被這種狂熱所感染,各類短期義工應運而生。當躺在草坪上,認為來到了名校,卻沒有發覺名校不僅僅需要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讀,與父母的階層地位及持續地經濟供養也息息相關。而你澳洲農場幹農活體驗的勞動人生,也是很多個孩子日復一日的生活。

    美編:黃山

  • 3 # 南紅講堂

    今年暑期國際夏令營與遊學市場十分火爆,前不久有報道稱國外名校暑期充滿來自中國的學生,以致部分學校不得不為中國學生出臺管理規定。例如劍橋大學被蜂擁而至的中國夏令營擠爆,著名的劍河上都是中國遊學生的參觀泛舟,以至於整條劍河擁堵阻塞面對不堪重負的劍河,從去年9月起,當地政府就明令禁止在劍橋市中心為劍河泛舟拉客,違者罰款75英鎊,截至目前,共處理了40起相關案件。而上週,劍橋議會向最高法院申請了禁止令,這意味著任何在市中心非法拉客去泛舟的人,不僅要被罰款還可能坐牢。

    但是,當我們仔細來看一下這些火爆異常的遊學活動,似乎能從中嗅到不一樣的味道:

    學校與遊學機構形成分成利益鏈

    出國遊學人數暴漲的背後,有它一系列的經濟動因,十餘天的遊學,價格動輒數萬,由於是學校組織,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長自然趨之若鶩,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長,為了孩子融入集體,也咬著牙勉為其難。

    學校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組織價格高昂的暑期遊學?市場上的遊學機構與學校之間有一條潛在的利益鏈。一些遊學機構坦言,組織這些專案,學校能從每個學生的花費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而帶隊老師獲得免費出境的機會,也成為遊學專案的一個潛規則。

    學校頻繁組織遊學 報價比旅行社貴1萬

    舉個例子來說,北京某重點中學自己學校官方名義組織的暑期遊學專案價格達到每人3萬多,雖然報價昂貴,但同學報名的熱情卻很高。整個年級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都報名了,該學校每年都有至少一兩次這種海外研學活動,“報名總人數一直挺多”。

    該學校並不是個例,這種由學校牽頭的組織各類海外遊學專案漸成趨勢,北京許多知名學校都趁暑假、寒假的時間裡組織了暑期的海外遊學。很多學校基本上每學年都會組織國際遊學,今年寒假某學校就組織了一趟澳洲的10天遊,收費為2.48萬元。北京許多學校都至少組織寒假一次、暑假一次。

    學校牽頭組織的這些以暑假遊學專案為名的專案價格一般在3-4萬之間,時間在10-15天之間。而對比同時段、同時長且行程類似的普通旅行社報價,發現這些遊學專案報價要高出不少。如某中學組織的14日美國東海岸高校遊學專案,花費是32800元人民幣,而普通旅行社報價則多維持在兩萬出頭,中間差出了一萬元人民幣。

    與旅遊相似 家長多付出的費用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服務

    為了能夠吸引和說服更多家長為孩子“掏腰包”報名,以戲劇、NASA航天、藝術、體育、航海等為噱頭。而有的遊學機構打出如與美國航天局NASA合辦的14天航天主題遊學夏令營,費用更是達到了4萬元/人,具體專案聽起來也十分誘人:全英文封閉式太空營、航空營訓練,月球漫步、超重力體驗,甚至還有為中國學生定製的訓練教材,並聲稱均按照美國教育標準設計。

    但同樣,這些航天主題相關的活動也只佔到了總行程的三分之一時間,剩下的行程與普通美國旅行團並無明顯差別,包含奧特萊斯購物和景點參觀。

    以“人頭”7%向學校返點 一個學生返三四千是行規

    若以“海外遊學合作”為關鍵詞搜尋,發現有不少遊學機構正在尋求生源合作,這種以學校為主辦載體、由中介機構組織承辦夏令營的相關活動成為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一種夏令營營銷模式。

    北青報記者假借某學校教務處老師的身份,撥通了一家名為“青青部落”的遊學機構的合作電話。“我們和學校的合作模式按人頭算,每拉來一個學生之後,學校能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隨後該名工作人員還強調,提成比例區間和學生報名數量有關,報名數量多、規模大的學校提成比例就高。學校提供生源、遊學機構給一定比例提成也就成為一種固定的合作模式。

    而另一家遊學機構的張老師表示,該機構同樣與學校存在利益合作關係,不同於“按人頭算提成”的分成模式,該機構表示一般採用“報價差歸學校”的分成模式。張老師隨即向北青報記者解釋了“報價差歸學校”的意思:遊學機構會給出兩個價格,一個是結算價報給學校,而另一個則是給學生的報價。遊學機構收取結算價,而學生報價和結算價之間會有一個差價,這個差價就是學校拿到的部分。張老師透露:“我們機構這邊就是按照結算價來走,一般一個人的利潤有三四千塊錢。”

    除此之外,在假扮學校教務處老師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幾乎所有遊學機構都保證可以免去學校帶隊老師的費用,並平攤在學生報價中,“帶隊老師的話我們會把他的價格也核算進報價中去”,青青部落的一名老師還表示“肯定不會讓您白勞動的”。

    部分遊學機構與公立學校存長期合作

    這些遊學機構的合作物件不僅限於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其中不乏公立學校。一家名為美之旅國際研學機構的張老師透露,該機構與北京多家學校長期和短期都有合作,承接各種國際遊的夏令營、冬令營以及各種特定的音樂、繪畫等藝術類的國際研學專案。該老師隨即還向北青報記者列舉了曾經合作過的北京公立學校,均是本市有名的重點中學。

    “我們這邊跟公立學校合作的比較多,也跟私立學校有合作。一般公立學校寒暑假出遊是高峰,但是私立學校課程安排相對靈活一些,平時也會安排國際營”。此外,在定價模式上,張老師還透露可以“私人定製”,學校方面可以有較大自由度和行程主動權:“你們給出一個行程,比如說去哪個學校,哪個景點,待幾天,什麼時間出行等,我們會根據您的要求進行核價。一般來講10人就可以成團。”

    研學旅行被偷換概念 推熱短期高價遊學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釋出《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指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同時指出“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是方向”。

    其實這份意見所提及的“研學旅行”並非特指“出國遊學”,而是要求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其中措辭也並非重點偏向留學,而是指出“結合當地實際”,從而有益於孩子瞭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仔細讀這份檔案北青報記者發現,其實意見實則更側重於國內研學:“研學旅行依託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實地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檔案一經發布,不管是學校還是海外旅遊機構,第一反應是認為相關部門為遊學大開綠燈且開始助推這一市場,在採訪中也有不少遊學中介機構提到了教育部的政策支援,並表示自己是與教育部門合作,強調曾經與各地的教育局都有過海外遊學的合作專案。

    家長陷“熟人尷尬”呼籲理性消費

    對於價格高昂的海外遊學專案,有家長表示“班裡孩子很多都在報,自己不報怕孩子不高興”,認為如果周圍的朋友和孩子同班同學都在報名參加的話,即使自己不想給孩子報名,心裡也是過意不去的。

    也有家長認為應該理性消費:“我見過身邊的家長送孩子出國夏令營,其實孩子太小了,根本學不下什麼東西,孩子也挺受罪,價效比不高”。對於孩子的暑假,給孩子安排好學習和休息的時間,遠比去一些有名無實的海外夏令營要收穫更大。

    學生評價兩極化 真正學習時間很短

    之所以有同學和家長們熱衷於此,是因為參加遊學專案就有一個結課證書,家長們都喜歡回家掛牆上。

    來自某重點實驗中學的高一學生小欣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和外國學生友好交流”根本沒有實現,“和友好校活動是兩天,可是美國學生根本就不願意理我們啊。總聽別人說價格有點問題在裡面”。不過,在採訪中也有同學表示,不和家長一起出國可以鍛鍊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還有機會進入西式課堂感受文化差異,這個倒是自己出去玩體驗不到的”。

    學校與商業機構 合作拿“回扣”涉嫌違規

    對此有教育界人士表示表示,這種短期的遊學對孩子的成長髮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用不大,第一針對性不強,孩子的感覺還比較泛化,特別是年齡越小的孩子,對他的影響相對來講越淺,越沒有針對性;如果年齡大的孩子,記憶可能多一點。來回的奔波,沒有多少學習的成分,所以教育的價值不是太高。同時,他還表示,有些學校跟商業機構合作拿“回扣”,公立學校這麼做是違背相關規定的,如果有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舉報。如果證據確鑿,相關部門要進行相應的處罰。

    空空覺得所謂遊學只不過是一個用來裝點門面的噱頭,不管你怎麼包裝,本質真的是毫無意義可言,就像白髮蒼蒼的老人,你再怎麼去對他的頭髮進行染色,也無法改變它是白髮的本質。

  • 4 # 金桔財富

    先說觀點,建立在學生能有一個良好體驗的基礎上,要價高一點沒問題。另一個學生也有選擇的權利,也沒用哪個學校逼著學生交錢。

    現在不少學校都開展了組織學生夏令營、出國遊等一系列活動,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其中因為學校的特殊立場,收費及制度問題也成了社會焦點問題,其實是蠻值得思考的,這裡面也可以重新定位一下老師和學生。

    近幾年來,隨著消費升級背景下,一些高階定製遊也火熱起來,提供獨特路線及專屬導遊的小團定製遊專案也火熱。相比旅行社的大團大包,小團選擇度更高也能保證每一位遊客的旅行體驗,這種做法人們可以理解。

    學校組織高價海外遊學,在不考慮遊學體驗的情況下,因為單價比市面高而被批評,我認為這不是一種合理的現象。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學生錢能不能賺和老師是不是一個高收入職業?在這裡我認為賺學生錢沒問題,有能力出國的學生,已經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而是可以把他作為一名消費者來看待,對於消費者這種做法沒問題。出國遊應該算教育附加資源了,如果真的是西歐或者北美遊學,這個價格還真貴的不是一點半點啊!

    在問題描述中,矛盾點應該是老師免費出遊和有回扣問題。如果說組織學生出遊,這項活動中,真正的消費者應該是學生,老師承擔的也是一半價值提供者,一半受益者的角色。在活動中,老師也要組織學生出行,維繫學生安危和保證學生提高學識的角色。

    如果要老師出錢,問題來了,自學就可以選擇不去了學生誰來帶?導遊的帶團能力遠遠沒有老師帶隊能力好;自費去了,老師是不是可以選擇跟學生一樣處處受照顧呢,不能!因為你是老師,但這次旅行明明已經掏錢了,不行!還是因為你的老師。因為老師的角色就要多付出、多勞動嗎?這裡再看一下,即便旅行中有收入也是正常現象,畢竟是在有價值的付出。出國遊跟國內在校的行為是有明顯區別的,在校內老師是有責任有義務付出。出國遊中,這部分的價值則需要透過金錢或者利益彌補,完全沒問題的。

    關於出國遊高價與否,我認為應該是,這次出行能否給學生帶來高性價比的體驗。即便跟傳統旅行社價格做對比,那旅行的目的及體驗也應該做對比。傳統的旅行社會多把遊客往購物商城帶,跟團旅行可體驗差也是行業潛規則。如果一所學校組織學校出國遊,高價收費沒問題,但是高價收費還帶不給學生優質體驗,那就是純撈錢是要譴責的。

    我再講一個典故,春秋時孔子所在的國家是魯國候,他有個學生叫子貢。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魯國國君制定了一條法規,如果在其他國家贖回了魯華人民(在他國為奴),回家後有獎勵。子貢有一次贖回很多奴隸後跟孔子說,我不要國家獎勵了。孔子跟他說,你這樣會害了這個國家的。本來因為有獎勵,人人都會在出行時候贖回奴隸領取獎勵,這樣在外的魯華人民也少受磨難。因為你的不要獎勵,別人都不要獎勵情況下,就沒有人願意去幫助那些在外受難的人民了。

    但是如果學校和旅行社聯合,為學校提供了優質的旅行體驗,全程定製化出行,孩子們在這次旅行中確實增長見識。多掏這點錢,沒問題啊!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尊重勞動者的價值。學校和老師有付出,有一些利益糾葛沒錯的,又不是志願活動。

  • 5 # 壹波流

    借用一句話“偌大的中國竟然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從題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1、這是一個類似於“貴族學校”的高校;

    2、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非富即貴;

    3、學校大部分老師參與其中。

    那從這些描述中我們能發現什麼呢?可以想象,僅僅憑一些老師,怎麼敢哪裡有勇氣接這樣的專案?我們喜歡說體制內,這難道不是嗎?在物質獎勵和免費出境的刺激下,有幾個老師能長期一直保持自我不去觸碰這個專案?而一旦沒辦法抵制誘惑,就會開始專研,想方設法的引導、要求、甚至是脅迫學生參與這些專案。

    學校是什麼地方?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像很多人小的時候都看到過一句話:教書育人,百年大計。可是現在呢?從這些學校出去的學生,以後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呢?錢,錢,錢。參加這些專案,不僅沒得到之前預期的收穫,還損失了常規的學習時間,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卻只是出境遊玩一趟。可悲!

    其次,根據題主的描述,我想這些學校中肯定有學生已經開始對這些頻繁的遊學感到厭煩了。但是他們能怎麼辦呢?就像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的一個事情。那就是上學的時候,班裡的老師會組織一些人上課後輔導課。如果去了的同學,在學習上肯定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對不對?而那些本身一般天賦的同學呢?會得到更少的資源。可以理解,畢竟人家在老師那裡花了錢。這個遊學專案我想也差不多,參加了的學生在老師那裡更容易混臉熟,得到更多的優待。

    那這個事情反映了什麼呢?當越來越多的資本主義湧進學校的時候,學生群體是沒辦法靠自己抵擋的,校園借貸是,校園遊學是,可能,還有更多的事情沒被揭露出來。孩子們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幫助。

  • 6 # 花錢研究所

    所長認為,海外遊學不應該被一味否定,認定是學校“圈錢”之舉,應該從多角度看待。

    遊學確實變得商業化,但是需要報名者自主判斷是否是騙局

    境外遊學的背後有複雜的利益鏈條,能讓相關獲利人受益不少。因為學生出境遊學,境內境外都需要地接、介紹人、教師甚至中介照看或安排,都需要相關費用。商業化不可避免。

    所以學生家長在選擇遊學之前,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考量:這個價格和內容是否匹配?問一問前輩,這個選擇是否有價值?

    就拿所長的母校來說,確實有價格高昂的遊學專案,所長的朋友當時報名參加了。但是因為龍捲風,飛機滯留美國某州機場一天一夜,無法到達目的地還回不了國。遊學的主辦單位還拒絕退款。最後還是因為權益受損者堅持維權,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們也安全回國。

    所長的朋友當時就後悔,不應該一聽“學校舉辦”就盲目報名,畢竟打著學校名義的遊學機構是否值得信任,有待商榷。

    遊學的本質是“旅行+學習”,需要報名者想好自己的目的

    以“學習”為目的的遊學,大多需要報名者是精心挑選平臺,認真考慮過才報名遊學專案的。

    尤其是一些和學校、世界500強公司合作的專案,都是需要學生提供成績單,考試、面試進行篩選,才能去的。這類的遊學專案,起點較高,身邊相處的同學也大多是高素質人才。在國外的遊學經歷不論是否能夠大幅提升某方面的技能,至少不會毫無意義。

    所長有位女性朋友,在出國遊學後,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不在本專業。回國後她堅持學習語言,往喜歡的方向努力,最後得到了很好的工作。

    就算學生只是出去“旅行”,也不完全是壞事。

    在異國,就算是集體生活,也對提升獨立生活能力有鍛鍊作用。

    更遑論,大多數遊學最後都需要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去交友、瞭解當地文化和習俗,適應新環境。雖然這些在短時間內無法體現出什麼好處,但是對於學生自身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之,所長認為,海外遊學有利有弊。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對遊學專案做了基本的判斷,你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的。

    旅行的意義不在終點,而是在旅途過程。

    如果有一個正規平臺給你提供遊學機會,所長認為可以去嘗試一下。你可能會發現更廣闊的世界,接觸更優秀的人,有更高的眼界,這些才是遊學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激動和煩躁不安,體力不支是什麼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