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概念英語的教與學
-
2 # 優Ki醬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
萬聖節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南瓜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蕩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象徵萬聖節的黑貓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主後,立基督教為國教,當時的基督教實際已演變成天主教。 君士坦丁下令全華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結果沒有悔改的異教徒加入了教會,把各樣異教作風帶進來,包括死節,他們要維持這節日為生活的一部分。
萬聖節的象徵由於教會無法消除民眾的異教風俗,只有把部分風俗聖化,特別是十月三一日的死節。在第八世紀,羅馬教皇定十一月一日為萬聖日(All Saints’ Day),來紀念教會史上一切殉道的聖徒。這樣,十月三一日便是萬聖日的前夕。天主教會容許民眾在十月三一日守節,因為十一月一日是聖日。後來All Saint’s Day 變成All Hallows Day, 而hallows是“神聖”的意思,十月三一日便是萬聖夜(All Hallows Evening)。Evening後來縮減為eve和een,前者是“前夕”的意思,後者是evening的 縮寫,意即“夜晚”,便成為今天的Halloween,代表死節是萬聖日的前夕。華人索性把十月三一日稱為萬聖節,其實該譯作“萬靈節”。
萬聖節笑臉 -
3 # 愛籃球沒理由
萬聖節的由來: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為“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節日之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習俗: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ing)。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
4 # 好片兩部半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蕩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
5 # 迷失在耶路撒冷
現在的萬聖節來源於一項古老的凱爾特人慶祝活動,叫做“萬聖日前夕”(可以翻譯為“天下聖徒之日”)。節日期間,凱爾特人會使異教徒皈依基督教,並給這些新皈依的人送祝福。我們稱之為萬聖節前夕是因為在“Halloween”這個英語單詞中,“Hallow”指“所有的聖人”,“-een”(“e"en”)指夜晚。所以“萬聖日前夕”就是指天下聖徒之日的前一夜。
最先戴面具來嚇唬邪靈的是凱爾特人,目的是佯裝自己不是人類,為了防止惡魔認出他們是人類而當成食物而吃掉他們。“請客或搗蛋”反映了邪靈是如何偽裝成人類,來到凱爾特人家門前,希望在活人身上尋找生靈,藉此再生的,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
咬蘋果遊戲最初是凱爾特人為紀念水果神而舉行的活動。
·萬聖節一詞源於所有聖人的前夕。11月1日是天下聖人之日,即萬聖日。
·萬聖節的傳統包括唱歌、點蠟燭和舉行各種儀式,用以抵禦邪靈或使幾種不同文化的死者得到安息。
·萬聖節的商業化起源於北美。
·萬聖節與“天下聖徒之日”有關。人們會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來嚇唬邪惡的怪物和神靈。萬聖節前夕就是萬聖節前一天的晚上。對我來說,慶祝萬聖節就是穿上怪異的服裝,玩“不給糖就搗蛋”來獲得免費的糖果。
·為了慶祝萬聖節,家裡要有幾個朋友,還有一些孩子。你得準備好迎接非常搞怪的“不給糖就搗蛋”活動和其他有非常意思的萬聖節遊戲。還有,不要忘記可怕的萬聖節服裝哦。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代凱爾特人會穿著戲服舉行聚會。這在當時是他們自己的民俗服裝,後來其他人移民到這裡,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因此聚會時的服裝變得更加多樣化。這就是萬聖節的起源。
·穿搞怪服裝是為了紀念凱爾特人。凱爾特人戴面具以嚇唬邪靈,避免惡魔把他們當成人類。萬聖節的幾乎所有活動都跟這個有關。
-
6 # 美劇浮世繪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佈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迴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佈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佈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佈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佈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
7 # 哆來夢小子講壇
應該說這萬聖節跟有中國鬼節之稱的中元節,還真是沒有可比性的.中元節也俗稱鬼節。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就在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現在,已經開始剝離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同樣對於故人,一個害怕要加以驅趕拒之門外,一個加以尊重和祭奠.兩者的不同折射出兩種不同文化氛圍和觀念.而萬聖節前夜就是"聖夜"的意思。然而,流傳到了今天,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萬聖節前夜搖身一變,竟然成了一年中最時尚,最流行和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節日之一,而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商家大張旗鼓營造歡樂的喜慶氛圍,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滿懷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而今天的萬聖節也被人為的付予了很多新的含義.
-
8 # 品牌網官方
一、萬聖節的傳說
傳說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們認為該日是秋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 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 ,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 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蕩的妖魔。這也就是現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傳說二
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Samhain,薩溫節),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秋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鬼節是一年中很特別的日子,英華人和愛爾蘭人在這個時候悼念他們死去的親友。這些人相信, 死去的靈魂會在這一天來到人世間,因此每年10月31日他們燃起篝火,舉辦盛宴以求好運。
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然而,異教徒除了在萬聖節對天主教聖人們表示尊敬之外,仍繼續在10月31日慶祝鬼節。
二、萬聖節的習俗
1、不給糖果就搗亂
萬聖節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2、群鬼遊行
在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這天,美國的大街上到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臺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遊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趕緊將蜘蛛絲架起來,再幫負責嚇人的演員上妝。鬼屋的內容,則大多與電影主題有關,如:神鬼傳奇、星際傳奇、鬼故事。這些場景的佈置、化妝技術和戲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驚聲尖叫。
3、人鬼嘉年華會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4、“咬蘋果”遊戲
萬聖節的另一個習俗是最為流行的“咬蘋果”遊戲。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裡,然後讓參與者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
9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萬聖節也是外華人的狂歡節,到了這一天啊,許多的人們大多都會打扮成吸血鬼、巫師等樣子在大街上出行狂歡要糖果,那麼,為什麼會有萬聖節呢?
透過一些權威的學者的研究發現,萬聖節在很久之前愛爾蘭的節日,那時候的當地人覺得在十月三十一日最後一天也是是夏季的最後一天,到了十一月一日的時候是冬天剛到來的時候,所以在冬天到來時的前一晚上是特別不安全的,因為在十月三十一日的當天晚上,就會有各種鬼神出現,鬼神們為了自己重獲新生,就會在自己以前住過的地方走動,他們渴望從活著的人們身體上面找到重獲新生的機會,愛爾蘭的當地人為了不被這些鬼神所糾纏,就會把自己家裡面的燈火全部熄滅,然後戴上已經準備好的臉部面具,打扮成比鬼神還兇狠的模樣,是為了把這些鬼神給趕跑。
回覆列表
萬聖節就要來了,估計這時候各個學校都忙著為孩子們準備各種各樣的萬聖節活動,孩子們也都在滿心期待著這個歡快節日的早日到來!
不過,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萬聖節原先其實並不是一個歡快的節日,更不是專門為孩子們設立的。那麼:
萬聖節到底是如何由一個嚴肅的宗教活動演變為一個歡快的世俗節日的呢?
萬聖節又為什麼是在11月1日這一天呢?
萬聖節上到底都有哪些習俗?
【萬聖節的起源】
萬聖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的節日——薩溫節(Samhain)。2000多年前,凱爾個人生活在當今的愛爾蘭、英國和法國北部地區。每年11月1日這天,凱爾特人會慶祝新年的到來,因為這一天標誌著夏季和豐收季節的結束,也意味著黑暗的寒冬季節的到來(小編突然想到《權利的遊戲》裡的北部荒原的冰天雪地的場景,好像挺合拍的)。
凱爾特人往往把這個季節和人類的死亡相關聯:他們認為,在新年的前夜(也就是10月的最後一天),陰陽兩界的界限會變得模糊(小編又突然想到《鬼吹燈之尋龍訣》裡摸金校尉當年尋找彼岸花時的墓穴所在地,據說彼岸花能夠開啟生死之門)。因此,凱爾特人在10月31日這天來慶祝薩溫節,他們相信死人在這天會回到陽界。他們認為,死人回到陽界會帶來災難,導致莊稼受損,但與此同時,這些陰間的幽靈也會讓陽界的祭司們得以更容易地預測未來。 對於完全依靠這個反覆無常的自然世界生存的凱爾特人來說,這些預言無疑是他們捱過這個漫長而又黑暗的寒冬的重要慰藉與指引。
為了紀念這個節日,凱爾特人的祭司們會搭建起巨大而神聖的篝火,人們圍著篝火焚燒莊稼和動物,用以祭奠凱爾特的神靈們。在這一天,凱爾特人會身穿由動物的頭和皮做成的衣服,以此來占卜自己的命數。節慶結束後,他們會重新點燃家裡的爐火——他們當晚早些時候會先熄滅爐火,等到節慶結束後,再用神聖的篝火來重新點燃爐火,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幫助他們安穩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冬。
到了公元43年,羅馬帝國已經征服了凱爾特人的大部分領土。而在接下去的400多年的統治時間裡,羅馬人的兩個傳統節日與凱爾特人的薩溫節慢慢融合為一個節日。第一個節日叫 Feralia節,這個節日在10月底,是羅馬人用來紀念亡靈的日子,很像中國的寒衣節。另一個節日叫Pomona節,Pomona是羅馬的果樹女神,她的標誌就是蘋果,而這個因素與薩溫節的融合也解釋了在萬聖節這天人們會玩搶蘋果的遊戲的原因——玩遊戲時,先用臉盆等容器裝水,然後放入一定量的蘋果,水的量必須確保蘋果能漂浮起來,然後要求參與遊戲的人用嘴巴把蘋果咬起來(也可以換做其他形式來玩,但最終都是要看誰最終搶的蘋果多)。
公元609年5月13日這天,博尼費斯四世教皇(Pope Boniface IV)把羅馬的萬神殿用來祭奠所有的天主教殉道者,由此西方教堂就建立起了祭奠殉道者的節日。 後來,喬治三世教皇(Pope Gregory III ) 把這個殉道者節日的內涵做了拓展,在這個節日裡,也同時祭奠所有的聖徒,而且他還把節日的時間從5月13日,改到了11月1日這天,萬聖節的時間就此固定下來。
到了九世紀,基督教的影響已經深入凱爾特人的領地,並且逐漸融合並最終取代了更為古老的凱爾特宗教典禮。到了公元1000年,教會意圖把11月2日定為萬聖節(All Souls" Day),用以紀念亡靈。如今,人們普遍認為,教會當時是試圖以萬聖節來取代凱爾特的薩溫節,因為萬聖節與薩溫節頗有淵源但有完全受教會控制。萬聖節的慶祝活動與薩溫節類似,主要包括大型篝火、隊伍遊行和異服裝扮(人們主要裝扮成聖人、天使和魔鬼)。萬聖節(the All Saints Day)又叫做All-hallows或All-hallowmas(源自中世紀英語單詞Alholowmesse,意思是All Saints’ Day),而萬聖節前夜,也就是凱爾特人的薩溫節的那天晚上,開始被稱作 All-hallows Eve,最終被叫作Halloween(hallow+even)。
【萬聖節在美國】
在殖民地時期的新英格蘭,由於新教苛嚴的信仰體系,萬聖節的慶祝活動起初受到嚴格限制,主要集中在馬里蘭州和南部殖民區域。隨著來自歐洲的不同民族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的信仰和風俗的不斷融合,一個獨具美國特色的萬聖節開始形成。
早期的慶祝活動主要是以“戲班子”的形式出現,用以慶祝豐收。在慶祝活動上,鄰居們會分享鬼故事,講述各自的命運,也會唱歌跳舞。殖民地時期的萬聖節活動也是以講述鬼故事和各種惡作劇為主的。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每年秋季的慶祝活動非常普遍,但是萬聖節並沒有在全美各地普及。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大量移民湧入美國。這些新的移民(尤其是那數百萬受1846年土豆饑荒影響而逃到美國的愛爾蘭人)的到來,使得萬聖節得以發展為全國性的節日。藉由愛爾蘭和英國的傳統,美華人開始身穿萬聖節服裝,挨家挨戶地去討要錢或食物,這種做法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不請吃就搗蛋”的傳統習俗。當時,年輕的女士相信,在萬聖節那天,透過線團、蘋果皮或是鏡子,她們能夠預測未來丈夫的名字或是長相。
在十九世紀晚期,美國曾經發起過一場運動,旨在把萬聖節改造成一個節假日,而不僅僅是社群或鄰居間的聚會,不僅僅是關於鬼故事、鬧劇或魔法的節日。到了世紀之交,老少皆宜的萬聖節聚會成為慶祝萬聖節最為常見的方式。在聚會上,人們主要是穿著節日的服裝,玩著遊戲,吃著當季的食物。報紙和社群的官員鼓勵家長把萬聖節中那些令人害怕或是怪誕奇葩的因素都去除,因此,到了二十世紀初,萬聖節大部分原本迷信和宗教的色彩便消失了。
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萬聖節已經成為一個世俗的以社群為中心的節假日,主要的娛樂活動是遊行和全鎮的慶祝派對。然而,在這段時期,儘管很多學校和社群都已竭盡全力,故意破壞公物的行為在許多社群還是開始大勢滋生蔓延。到了五十年代,各鎮的官員最終成功地限制了破壞行為的發展,萬聖節也因此得以發展成為以年輕人為主的節假日。由於五十年代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孩子數量驚人,萬聖節派對就由鎮裡的市民中心遷移進了教室或家裡。在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期間,持續幾個世紀之久的“不請吃就搗蛋”的習俗也得以恢復。如今,美華人每年在萬聖節上的花銷高達約60億美元,使得萬聖節成為全美第二大的商業節日。
【如今的萬聖節】
美國萬聖節(Halloween)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英國早起的萬聖節(All Souls" Day)。在當時的萬聖節裡,窮人會挨家挨戶乞討食物,他們會因此得到糕餅類食物,當時被稱作靈魂蛋糕(soul cakes),但是作為回報,乞討者必須為給予者親友的亡靈祈禱。教會很鼓勵這種贈送靈魂蛋糕的做法,希望以此來取代給遊魂準備食物和酒水的古老傳統。這種被稱為要靈魂餅乾(going a-souling)的傳統最終被不請吃就搗蛋的習俗所取代,孩子們會到鄰居家挨家挨戶地“乞討”,人們會給他們麥芽酒、食物或零錢。
萬聖節身穿異服的傳統根源於歐洲和凱爾特人的習俗。幾百年前,冬天對於人們來說是可怕而反覆無常的。食物經常短缺;對於很多人來說,因為害怕黑暗,冬天的日子儘管不長,但他們卻總是憂慮不斷。人們認為,萬聖節遮天,鬼魂會回到陽間,所以如果這天離開家到外面的話,會碰到鬼魂。為了避免被鬼魂認出,人們在天黑之後離開家時會戴上面具,這樣鬼魂就會誤以為他們是自己的同類而不加傷害了。此外,人們還會在自家門外放上食物,指望以此來安撫鬼魂,避免他們進入家裡。
【萬聖節的迷信】
萬聖節一直都是一個充滿神話、巫術和迷信的節日。它起源於凱爾特人夏末的薩溫節,當時的人們在這一天會覺得自己很親近死去的親友。為了這些友善的鬼魂,人們會在餐桌上給他們留位,在門口的臺階上和道路邊擺放食物,他們還會點燃蠟燭,旨在幫助他們鍾愛的亡靈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萬聖節的鬼魂被認為是更加可怕和惡毒的,所以相關的習俗和迷信活動也更加可怕了。人們會避開有黑貓的道路,因為害怕它們會帶來厄運。這種想法根源於中世紀時期,那時人們認為巫師為了避免被認出而化身黑貓。因為同樣的原因,人們也會避免在樓梯下走動,這個迷信說法可能根源於古埃及人,他們認為三角形是很可怕的;當然,這也許也是因為人們認為走在斜放的樓梯上是非常不安全的。在萬聖節前後,人們還會特別小心,避免打破鏡子,會避免踩到路上的裂縫或是灑在地上的食鹽上。
然而,如今當人們在玩耍著"不請吃就搗蛋"的惡作劇時,是不是就該徹底遺忘萬聖節曾經的傳統和信仰呢?要知道,那些所謂過時的古老儀式中有很多是有關將來的,而不是過去的;是有關生者的,而不是逝者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儀式是跟幫助年輕女子找到未來丈夫有關的,這些儀式可以讓她們相信,在下一個萬聖節來臨之前,她們就會因為好運,找到心儀的物件嫁給她。這也算是這個節日帶給人們的美好願望吧。
在十八世紀時期的愛爾蘭,在萬聖節當晚,旨在做媒的廚師會在土豆泥中藏一個戒指,以此寄望給發現戒指的人帶來真愛。在蘇格蘭,占卜師會告誡適齡的年輕女子,給所有追求者每人一個榛果,在榛果上寫上追求者的名字,然後把榛果丟入壁爐中,如果哪個榛果沒有爆裂,而是燒為灰燼的話,那麼這個榛果上寫著的名字的人,就是她未來的丈夫。(不過,這個迷信版本也有剛好相反的,如果榛果被燒成灰燼,那就意味著他們的愛不會長久,所以不適合作為丈夫人選)
還有一些迷信的說法是這樣的:如果年輕女子在萬聖節當晚吃下由榛果、核桃和豆蔻的果仁做成的甜品,她當晚就會夢到自己未來的丈夫;年輕的女子把蘋果皮從身後丟下,指望蘋果皮落地之後,會顯現她們未來丈夫姓名的首字母縮寫;她們會透過觀察放在一碗水中的蛋黃的漂浮情況來了解自己的未來;她們也會在黑暗的房間裡,站在鏡子前,手持點燃的蠟燭,指望能夠看到身後未來丈夫的相貌。
此外,還有一些頗具競爭性的儀式。比如,在有些萬聖節的聚會上,據說第一個找到板栗芒刺的人就會是第一個結婚的人;而在有些聚會上,第一個成功“咬起”蘋果的人就會是第一個結婚的人。
【一個有趣的事實】
你知道嗎?美國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糖果都是在萬聖節上售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