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由拍案驚奇

    蜀漢章武元年的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也不過僅僅才三個月,就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起傾國之兵,壓向東吳,戰事進行了一年之久。

    那麼,“夷陵之戰傷亡沒多少,怎麼對蜀就傷筋動骨了呢?”

    首先,在夷陵之戰發生之前,因為關羽的輕敵,致使蜀漢軍隊被吳人所算,丟了荊州之地,關羽也被吳軍所害。而因此產生的夷陵之戰的失敗,更成為蜀漢政權的第二次重大失敗。

    在實際的情況當中,蜀漢政權沒有演義小說當中宣稱的70萬大軍,它伐吳所出軍兵的數量也就是將近5萬人,據《資治通鑑》所載,“備進兵秭歸,兵四萬餘”這是可觀的數字。

    而對手東吳的兵力也在5萬軍兵左右而已。可是,為什麼損失了5萬軍兵之後,蜀漢政權就如同傷筋動骨一般了呢?

    第一,這5萬蜀軍的覆滅,已經佔了蜀漢政權軍事力量總數的一半。

    我們知道,劉備的蜀漢政權失去荊州之後,只是剩下益州一地,而這益州通州之內,也不過20個郡出頭,而每個郡之內,所出軍兵不過6000人,以22郡盤算,劉備的軍兵總數也不過14萬人。

    這樣一來,當劉備在夷陵一戰當中,損失了最精銳的蜀軍5萬人之後,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所謂動搖了蜀漢政權的國本。

    第二,這5萬軍兵出征討伐東吳,軍事行動持續了一年之久,對於僅僅以益州之地做根本的蜀漢政權來說,不但沒有拿下東吳,而且敗的一塌糊塗,這筆鉅額的軍事開支就足以使得蜀漢政權支撐困難。

    第三,蜀漢政權對於夷陵之戰當中蜀軍將士巨大的死傷情況需要給予處置和撫卹。

    單單對於這數萬死傷將士的撫卹金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第四,夷陵之戰的結果還有諸多優秀的蜀漢政權將領在這次戰役當中陣亡,著名軍事將領張南、馮習、傅彤、程畿都死於亂軍之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位被時人稱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竟然也在亂軍當中被害。

    第五,由於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局面當時已經一塌糊塗,以至於劉備親自統領的蜀軍被吳軍分割成數塊兒,另有一些帶著軍兵,進退無路的蜀漢軍隊將領,比如蜀漢鎮北將軍黃權投了曹魏,蜀漢將領杜路、劉寧等人,乾脆投降了吳軍。

    正因為夷陵一戰失敗的惡劣影響,導致了蜀漢政權一蹶不振,所謂傷筋動骨了。

  • 2 # 雲端白楊

    樓主可能對夷陵之戰了解不夠全面,可以說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對吳發起的大規模戰爭,雙方投入兵超過十萬之眾。戰爭初期劉備方面獲得不小的勝利,東吳孫權甚至派人來求和,但劉備一心為關羽報仇,拒絕求和。後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想採取速戰速決的戰法沒有得逞,後由於天氣炎熱,違背軍事原則,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東吳陸遜採取了火攻的戰術,火燒連營,使劉備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劉備帶少數隨從乘夜突圍,逃到了白帝城。在這裡就發生了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也由於心火攻身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這場戰爭讓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國力出現較大的衰退,也最終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勢。

  • 3 # 徐州房產資訊

    小說畢竟是小說,和歷史相比有很大的出入,根據歷史研究,三國末期,各華人口和兵力情況大概為:魏國443萬人口,常備兵力50萬,吳華人口230萬,兵力20萬,蜀華人口94萬,兵力10萬。古代的生產力薄弱,基本每三戶才能養的起一個兵力,軍隊數約為人口數的1/10,所以一場戰役人數達到10萬就算很大的戰役了。夷陵之戰蜀國出動兵力沒有定論,一般來說出兵在5萬~10萬都有,而結果劉備“僅以身免”,傷亡不會低於五萬,蜀國喪失幾乎一半兵力和一大批優秀武將,對蜀國是傷筋動骨的。要知道三國末期蜀國的武將是三國裡最少的,常常捉襟見肘,所以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口出生率,十萬人幾乎是蜀漢的極限,損失五萬人是難以透過短時間內補充,蜀國在以後數十年裡兵力都得不到補充,並在很長時間內喪失大規模進攻的能力,諸葛亮的幾次對魏國的進攻再也沒有達到夷陵之戰的規模,在三國爭鋒中完全居於劣勢。

  • 4 # 夏雨風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蜀國元氣大挫。劉備憂傷過度,病入膏肓。白帝城託孤,結束了劉備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夢想。

    蜀漢是三國最弱小的。劉備既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伐吳,又是想趁早從東吳奪取地盤,擴大規模。

    但劉備與諸葛戰略上有分歧。諸葛是和吳拒魏的戰略,劉備為關羽復仇的心態又不好勸阻。劉備軍事上沒有了龐統丶法正的謀士,作戰又少了關張萬人敵,又犯了驕兵之大忌,孤軍深入,中了埋伏,火勢兇猛,慘敗逃回。

    劉備極想步光武中興之後塵,奈國力微薄,又獨斷專行。自夷陵之慘敗,劉備已感匡扶漢室丶統一大業希望渺茫。託孤之時,言語已無奈:劉禪若無大用,汝可自立也!

    諸葛躬了世紀之禮:臣定當輔佐少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此後,諸葛堅持和吳拒魏方針。以攻為守,六伐中原。

  • 5 # 雲鶴166082174

    戰爭本就是燒錢的,冷兵器時期也是如此,加上蜀漢地域有限,四川雖為天府之國,也經不住經年戰事的折騰,何況政權成立不久,積儲有限,再加上失去了軍隊的一半,而且是精銳,這個損失恐怕再大一倍的彊域也承載不起,兵源的緊缺也是不可負重的。

  • 6 # 時代話語

    先介紹一下夷陵之戰。

    戰爭過程

    前期

    夷陵之戰示意圖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反攻

    夷陵之戰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

    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戰爭結果

    夷陵之戰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40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從這裡可以看出,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關羽更是在開戰之前就戰死,蜀國從此一蹶不起。何止傷筋動骨啊。

  • 7 # 小鴻哥

    夷陵之戰跟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並稱三大戰役。因為對三國的格局影響非常之大。夷陵之戰的傷亡數目有多種說法。首先得弄清蜀漢東征的人馬。有四、八、十萬人等說法。本人認為在八萬人以上。因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夷陵之戰蜀漢軍的人馬。倒是魏書記載孫權給曹丕上書講蜀軍四萬人出秭歸。我認為這只是先頭部隊。魏人傅子記載吳軍斬殺八萬人。同樣是魏人的記載,怎麼只拿魏書大講特講而視傅子而不見。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劉備東征東吳戰爭。為的是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

    第一階段蜀漢進攻,東吳求和。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率四萬先頭部隊攻破東吳第一道防線巫縣和秭歸。東吳防守將領是陸遜、李異、劉阿等。武陵五谿蠻夷派使請兵,並起兵響應。東吳派步騭率萬人駐守益陽防守五谿蠻夷。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等進軍至夷陵。已經深入吳境六百里。在這段時間裡東吳不斷的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劉備不同意。諸葛瑾還寫信給劉備。

    第二階段公元222年二月—六月蜀漢東吳相峙,蜀漢求戰東吳避戰。公元222年正月劉備回到秭歸,二月率諸軍進軍到夷陵、猇亭跟吳軍對峙。黃權率萬人在江北防魏國。劉備駐軍在夷陵跟猇亭,東吳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跟蜀漢軍對峙。劉備派馬良去武陵召撫蠻夷。張南率萬人進攻夷道,把孫桓部包圍了。陸遜還是堅守在猇亭夷陵。

    第三階段:公元222年閏六月—八月蜀漢連續三敗

    1公元222年閏六月夷陵猇亭之敗,蜀漢軍被破四十餘營。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等投降。朱然率軍進攻在夷道包圍孫桓的蜀漢軍。 三國志: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劉備不得已向西退。

    2馬鞍山之戰,蜀漢軍死者萬數。別督傅肜斷後戰死。程畿率水軍撤退,不願意獨自逃。轉身跟吳軍交戰,戰死。

    3秭歸之敗。劉備一跑,東吳一路追。在秭歸又跟來追擊的吳軍激戰。損失數目不詳。荊州議曹從事王國山戰死。三國志:軍敗於秭歸,遇害。秭歸之敗,蜀漢又損失慘重。只有向寵的部隊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國志: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而黃權歸蜀之路讓吳軍切斷了,只能投降魏國了。秭歸之敗後,劉備再往西跑。還是把潰兵留下的東西燃燒堵路才得以倖免。

    東征損失軍隊在八萬左右。傅子:殺備兵八萬。黃權江北部部萬人以上。晉書:黃權願以萬人當寇。張南部萬人以上。因為孫桓有五千人,要包圍怎麼也得萬人。武陵郡響應的蠻夷在萬人以上。步騭率一萬人在益陽防守。蠻夷沙摩柯此時在猇亭,應該帶了人馬過來。劉備在夷陵猇亭對峙七八個月,陸遜有四萬多人。劉備跟陸遜對峙的人馬不會少於陸遜人馬。如果劉備只有四萬人,除去黃權、張南所部,難道劉備憑兩萬人跟陸遜四萬人對峙半年?所以加上黃權張南部就不少於七萬人了。當時劉備連營七百里。就是從巫秭歸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駐軍的。曹丕當時講劉備不懂兵,那有連營七百里能打勝仗的。可見連營七百里的駐軍是不少的。當時劉備是立了數十屯,一屯五百人也有一萬五了。

    夷陵之戰劉備帶去的文武有名字記錄:

    戰死的有:1大都督馮習2侍中馬良、3、4、別督傅彤、趙融、5、督前部張南、6議曹從事王甫、7從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鎮北將軍黃權、2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黃權江北軍封侯四十二人,將軍郎將一百多人)4杜路、5劉寧

    活著回到蜀中的有:1、2領軍吳班、陳式、3護軍陳到、4別駕從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門將向寵7別督輔匡

    有名字的19人,戰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損失了三分之二。中低階將領損失更大。

    蜀漢這些軍隊都是跟著劉備多年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這些軍隊都是久經戰陣有的經歷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奪蜀之戰、公元217年—公元219年爭漢中之戰。

    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蜀漢政權的文武有四類:北方隨劉備南下、北方避亂士人、荊州人、益州人。北方已歸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 中低階將領更是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就像二戰時很多國家男的戰死了很多,七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是男少女多。像馮習、張南、傅彤等都是從公元211年隨劉備入蜀的,經歷了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還參加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南征荊州四郡。可以說是久經戰陣。光黃權部投降魏國就有高中低將領三百多人。魏書曰: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

    蜀漢只能偏霸:

    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暫無變。公元219年—公元222年蜀漢三次遭受重創。荊州丟失也未能收復,也意味著隆中對所講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目標至少在相當長時間無法實現了。而曹魏東吳在征戰中雖然也有不少失敗,但不像蜀漢這般根基動搖。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南中諸郡皆反。

    公元227年諸葛亮向阿斗上了一道表,就是流傳後世的出師表。出師表第一句就講: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啥會講危急存亡之秋。那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接連受挫所導致的影響。人口減少、人才損失、軍隊精銳損失。還有就是連年戰爭,府庫一空。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劉備跟劉璋打了兩年多。公元215年劉備又率五萬去支援荊州。公元216年張飛跟張郃打了兩個月。公元217年—公元219年爭漢中打了兩年多,蜀漢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八月又跟東吳打了一年。從公元212年—公元222年的十年間,大戰三次小戰兩次。每一年都有戰事發生。如果能得到人口地盤能休養生息恢復。但是沒有得到,或者說得到又丟。所以說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是蜀漢。諸葛亮北伐是帶著一幫老弱病殘去的。

  • 8 # 冷月鉤沉

    筆者認為,蜀漢之所以傷筋動骨,是因為輸了國運。公元221年,劉備釋出天子詔書,起兵討伐東吳孫權。

    他打的旗號是為關羽報仇,出征前還專門到關羽的衣冠冢祭拜。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劉備打東吳的目的是什麼。

    劉備替關羽報仇是不錯,但最終目的是奪回荊州六郡,為自己北伐準備。

    當時的蜀國國土是最狹小的,它有益州和荊州,後來荊州三郡被孫權佔去,劉備就只有益州一個州的地盤。

    而當時蜀漢有人口只有不足100萬人,按照3-4人一戶,蜀國也不過25-30萬戶。

    一戶出一個男丁,也才25-30萬的人當兵。

    加上在蜀漢各郡縣,國界線都需要士兵防守,所以劉備能夠調集5萬人,已經是最大限度了。

    隨著劉備出征的,基本上都是他培養的文臣武將。

    包括馮習、張南、傅肜和吳班都是蜀漢的頂尖武將。

    劉備的第一個作戰目標,就是奪回荊州,至少恢復關羽去世前控制的地盤。

    如果順利他會拿下荊州其他三個郡,等到時機成熟,他才會進攻孫權的大本營。但是,東吳的陸遜也不是酒囊飯袋,他採取了打持久戰的戰略,讓劉備速戰速決的戰術不能奏效。

    5萬大軍一天消耗的糧食就是個天文數字,更何況這場戰爭打了1年多,直到陸遜火燒連營才結束。

    夷陵之戰結束後,劉備帶領的5萬人馬幾乎損失殆盡,他本人也因為戰敗而一病不起,最後在白帝城去世。

    從襄樊之戰到夷陵之戰,劉備不僅丟失了大片地盤,人馬,還有像關羽,關平,馬良這些文臣武將。

    從此以後,蜀漢再也沒有實力和東吳,曹魏爭奪天下。只能偏安一隅,最後被曹魏所滅。

    —End—

  • 9 # 泛湖幽客

    我來簡單的說說個人的看法:

    首先呢,夷陵之戰是以蜀漢的失敗和孫吳的勝利告終的,它的比較直接的影響就是蜀漢方面沒有奪回戰略要地荊州,所以對蜀漢的最大的傷筋動骨就是失去了荊州。荊州地理形勢重要,能北伐曹魏統治中心,也能東出進攻孫吳,所以失去了荊州就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時的兩路出兵夾擊曹魏的政策徹底破產了,這對蜀漢是一個致命打擊。

    另外,荊州在劉表治下多年,人民富足,經濟發達,失去它對於整個蜀漢的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就等於失去了一臂。蜀漢後期只剩下川蜀之地和南中等,南中那時候尚沒有很好的開發,所以以兩川之地對抗中原,確實壓力山大。而且失去荊州後諸葛亮北伐只能從漢中進兵,道路艱險,確實對於行軍影響極大。

    另外,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損失的軍隊約在數萬人,這些都是常年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精銳部隊,戰鬥經驗豐富,很多戰將也是當時百戰之將,這些人的損失對於蜀漢後期的人才及軍力有不可估量的損失。諸葛亮後期主要以訓練新兵和提拔新人為主。

    最最重要與致命的那就是隆中對的破產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0 # 粵海山人

    首先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帶)之戰傷亡不小,按三國演義說法,火燒連營800裡,劉備幾手全軍覆滅,僅剩親軍逃到白帝城,自已也喪命。

    其次按三國志記載及合理推斷,劉備傾蜀漢(益州)及漢中,以及剩餘的荊州舊部,前來爭奪荊襄九郡,失敗後,不僅徹底失去荊州,更嚴重的是,在益州統治大局上,荊州派實力大減,做為益州的外來統治集團不僅實力大減,而且威信掃地。

    此戰後,關羽、張飛均去世,馬超也在漢中病逝,劉備集團只剩下趙雲、黃忠和魏延,五虎上將只剩二人,可悲!可惜!可嘆!

    從戰略格局上,失去荊襄九郡,劉備集團只能偏安一隅,孔明六出祈山也只能是無奈之舉。因為孔明隆中對所出方略,因關羽失荊州而致“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犯宛、洛…”之雙龍出海大略成為獨角戲,蜀漢之敗緣自關羽失荊州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陽公主真的深得李世民喜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