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論滄桑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今洪湖市)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天完朝,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起兵反元

    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友諒行三。[1]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2]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然後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不久,又破建昌、贛、汀、信、衢。[3]

    建漢稱帝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陳友諒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吞併其軍。然後以輕兵襲擊池州,被徐達等擊敗,參戰軍隊全軍覆沒。[4]

    當初陳友諒攻佔龍江時,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壽輝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定王府官屬。然後挾持徐壽輝東下,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著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5]

    大戰朱元璋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佔江西、湖廣之地,

    火燒陳友諒

    火燒陳友諒

    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於是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雙方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張德勝乘勝追擊,在慈湖將其打敗,焚燒其船。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陳友諒派出皂旗軍迎戰,又被大敗。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兵再次攻陷安慶。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恢復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6]

    戰死鄱陽湖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

    鄱陽湖大戰

    鄱陽湖大戰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7]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制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日永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8]

    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出於“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9]

    2歷史評價

    編輯

    劉基:“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朱元璋:“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楊璟:“曏者如陳、張之屬,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將勁兵,自謂無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

    陳友諒大戰涇江口遺址

    陳友諒大戰涇江口遺址

    高岱:“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觀其龍江敗歸,還襲安慶;九江之失,疾奔武昌。及徐達召還,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是皆敗衄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其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時之雄也。”“元末群雄共起,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固非一人,而當時稱勁敵多為腹心脅腋害者,惟友諒可慮哉。”

    谷應泰:“慨自元人失馭,群雄蜂發,逐鹿之夫,所在都有。太祖崛起濠梁,而同時並興者,則有張士誠據吳,徐貞一據蘄,明玉珍據蜀,方國珍據江東,然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實逼處此,以與我爭尺土者,非特漢之文伯、子陽,唐之世充、建德而已。”

    談遷:“國史於陳友諒、張士誠輩輒書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間布衣,仗尺劍起事,雖仁暴懸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張廷玉:“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於其所恃。跡其始終成敗之故,太祖料之審矣。”[10]

    饒漢祥:“江漢先英、三楚雄風。”

    《朱元璋系年要錄》:“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傑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

    《明史》: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吳晗:“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 2 # 加油站的巧遇

    張定邊。這是元朝末年的第一猛將,武功蓋世,無人能比,他身材十分魁梧,擅長拳鬥。在鄱陽一戰之中,連續殺死朱元璋手下的三名大將,還將朱元璋給困到水中,差點殺死了朱元璋。

    項普略。這也是一位抗元的大將,在一三五二年的時候,徐壽輝讓她率軍去進攻江州等地,但是他遭到元朝部隊的大具進攻,最後被俘殺害。

  • 3 # 騷遙遊

    朱元璋的勁敵,不得不提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沔陽人,就是現在的湖北仙桃人。與朱元璋一樣,有能力,有野心,有手段,也有實力一統天下。

     

    友諒本不姓陳,由於祖父入贅陳家,Family Name就從謝霆鋒的謝改成了陳冠希的陳。陳家應該是漁民世家,可惜並沒有給陳友諒的終極一戰--鄱陽湖之戰帶來任何buff加持。

     

    和日後的強敵朱八八相比,陳友諒同學顯然受過更好的私塾教育。走上了劉邦同樣的縣政府公務員的“平凡之路”,日後同樣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連建立的政權都同樣命名為漢...而與劉備類似的是,在家鄉陳友諒也有兩個桃園三結義的拜把兄弟,一個叫張必先,一位叫張定邊。加上家族中的哥哥弟弟陳友貴,陳友仁等,起義軍班底初具雛形。

     

    後面的劇情大家都知道了: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看看同時代自媒體大V怎樣評價這個人:

     

    朱元璋:“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劉基:“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楊璟:“曏者如陳、張之屬,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將勁兵,自謂無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歷史劇《海瑞罷官》的作者吳晗對陳友諒的評價更為客觀:

     

    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 4 # 斑鳳

    我個人認為有這些。

    起義方面:

    吳王:張士誠(蘇州)

    楚王:陳友諒(江西)

    閩王:方國珍(浙江,福建)

    川王:明玉珍(四川)

    白蓮教劉福通

    徐壽輝

    韓山童

    郭子興

    元朝方面:

    脫脫

    王保保

    陳友定

    何真

    迭裡·彌實

  • 5 # 小龍女5505

    元末明初除明太祖朱元璋外,還有他的前任郭子興,另有各路梟雄方國珍、韓福通、陳友諒、徐壽輝、張士誠、明玉珍八位。

  • 6 # 文史之路ing

    成王敗寇自古皆然,可惜了那些失敗的豪傑。今天我們來歷數一下那些跟朱元璋站在對立面的豪傑。

    主人公有兩個,這兩個人都是當世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亂世,應該都能成就一番自己的大業,可惜,歷史註定要讓江山的競爭更加激烈一點,贏得人擁有一切,輸的人,就沒有以後了。

    “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於陳,因從其姓。少讀書,略通文義。 ”這是《明史》對他的介紹,一個普通的出身,比慘是比不過朱元璋。元末大亂,他投靠徐壽輝,憑藉著驚人的戰鬥力,“明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已,又破建昌、贛、汀、信、衢。 ”單是看這些地名,就覺得頭大,可是陳友諒可是真刀真槍打下來的。

    不過這人真的不是一個好人,而且臉皮也是真厚。真是夠不要臉的,他殺掉徐壽輝,弒君自立,還堂而皇之的把自己的年號取名大義,此等“義薄雲天”也真是讓人臉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政治成熟的人,什麼仁義道德,什麼忠君愛國,都是藉口。只要成功了,我就掌握了輿論,我怎麼說,歷史就是什麼。可惜了,他的對手是更加成熟的朱元璋,他參加的這種遊戲只有一位勝利者,其他的都將是炮灰。他輸了,失去了一切。

    出場的第二個人是張士誠。“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有弟三人,並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頗輕財好施,得群輩心。常鬻鹽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負其直不酬。 ”《明史》的這段話,充分證明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賭徒。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偏偏要去造反。結果他手氣好,贏了一段時間。居然蠢到稱帝,然後引來了元朝的大股軍隊,在對抗中他充分的展示了的豪傑一面。他撐三個月,元軍內部發生矛盾,居然在勝利來臨之前退軍了。若不是死撐這三個月,他早就到閻王那裡報道了。

    “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既據有吳中,吳承平久,戶口殷盛,士誠漸奢縱,怠於政事。”《明史》說的很直接,兩個詞總結他的為人“器小”鼠目寸光。這個人確實沒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他待人厚道,經常仗義疏財,還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一個站在時代最頂端的人,而只能做一個豪傑。成大事者必有大目標和大心臟,他只有大心臟,卻沒有大目標,碰上朱元璋這種人,他只能輸。

    不以成敗英雄真的很難做到,這二人終將作為朱元璋的陪襯活在歷史中。

  • 7 # HB一歲的公羊

      元末第一猛將是徐達嗎?是常遇春嗎?是藍玉嗎?都不是!那是誰呢?,朱元璋若得此人,必能提前五年建立大明。然而,在歷史中這個第一猛將不僅沒有讓朱元璋提前五年稱帝,反而差點要了朱元璋的命。因為他是朱元璋的死對頭陳友諒的頭號大將——張定邊。

     

      張定邊到底有多厲害?

      第一、堪比關羽的擒“王”術張定邊智勇雙全,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可惜張定邊的把兄弟陳友諒一意孤行,不聽張定邊勸告,以至於打敗仗。而陳友諒被打敗後,張定邊又全力奮戰,保他全身而退。

      張定邊最神勇無敵的一次,當屬萬軍之中欲取朱元璋首級。1363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以60萬大軍壓境,朱元璋以20萬軍隊扼守湖口,戰爭一開始雙方就打的很慘烈。張定邊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朱元璋,帶船三艘,以挖心之術,橫衝直闖。張定邊堪稱當年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韓成、宋貴、陳兆先等人率三十艘將船圍堵,張定邊連殺數將突圍,直接向朱元璋的帥船疾馳。朱元璋見張定邊如此驍勇,慌忙調頭,不幸擱淺。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一箭擊中張定邊。負傷的張定邊面對朱元璋新來的護船,決定撤退。一時間,在廖永忠等人的追趕下,張定邊身中百箭,且邊戰邊退,竟然全身而退。

      《湖廣總志·張定邊傳》裡就曾記載了,”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

      友諒梟將張定邊奮前欲犯上舟,舟適膠淺,遇春從旁射中定邊,定邊舟始卻。通海來援,舟驟進水湧,上舟遂脫。永忠隨以飛舸追定邊,定邊走,身被百餘矢。《實錄》紀戊子之戰,張定邊直犯御舟,中矢百餘而走。

      第二、花甲之年秒殺老虎超武松。

     

      張定邊真是幸運,中百箭安然無恙,原因除去勇猛之外,還有鎧甲護體。而陳友諒就倒黴了,本來走出船倉視察戰況,結果竟然被流箭穿腦,當場斃命。陳友諒去世後,陳部一蹶不振,陳理被朱元璋俘虜送到了北韓半島。

      張定邊見朱元璋稱帝,爭雄無望,又不願辜負自己的把兄弟,就改名換姓,到了寺廟當了和尚。走起了朱元璋曾經走過的路。根據他後世子孫王炳南推斷,張定邊改為王姓,子孫後代從此姓王。張定邊平時研究草藥,治病救人,時不時的還雲遊四方。

      武松打虎只是一個傳說,而且也就是個傳說,還是在年輕力壯喝醉之後,壯膽打死老虎的傳說。而張定邊以59歲的高齡打死老虎,卻是有據可查的。1377年十月廿三日晨,已經化名王氏高僧的張定邊上山打了老虎。其實,他本來是在山上練習武功,正當習武最愜意之時。猛然間發現一頭猛虎。這隻猛虎飛撲而來,只見張定邊閃跳於老虎右側。說時遲,那時快,扭身向老虎腦袋叉去。但見那老虎大吼一聲,腦漿迸裂,鮮血滿地,癱臥在地。

      

      張定邊有多幸運?

      有句話說,“報復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比他過得更好”。報復敵人最好的方法除了比敵人過得更好外,還有一個就是比敵人活得更久。張定邊1318年出生,比朱元璋大10歲,1417年去世,比朱元璋多活了19年,累計算下來他比朱元璋多活了29年,熬死了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

      前邊說了張定邊捱了百箭幾乎沒什麼事兒,而他的老領導鐵哥們陳友諒一箭斃命。如果當年張定邊跟著朱元璋幹,榮華富貴是能享受,但也絕對會死在朱元璋前面,甚至會被滅門,李善長就是個證據。就這點而言,張定邊無疑是幸運的。

  • 8 # 老貓談史

    說到這個問題,張士誠在當時也算是割據一方的豪傑了,但還是被實力更強的朱元璋給滅了。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群雄格局,這裡面以朱元璋、張士誠與陳友諒最有實力,但朱元璋調兵遣將,運籌帷幄很快的結束了這一亂世。

    在亂世能夠站穩陣腳別獲得勢力的人大多是少數的,誰不想統一天下當皇帝,張士誠奮戰了許久但最終不敵朱元璋,成為了階下囚。

    張士誠的泯滅

    隨著朱元璋一聲號令,朱元璋麾下的大軍在徐達的帶領之下大舉進攻張士誠的領地,不久之後,張士誠的軍事重鎮相繼隕落,只剩下平江這一張士誠的老巢了。

    此時的張士誠內心焦躁不安,自己多年的努力灰飛煙滅,而且就連自己最信任的朋友都投降了朱元璋,看來自己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了。

    為了減少損失,朱元璋親自率大軍壓境並給張士誠寫了勸降信

    這也在張士誠的意料之中,但他還是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回信,並借用文天祥的詩句來表明自己不會投降的決心,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張士誠為什麼不投降,這是因為他對平江城的防守非常有信心,自己多年的靜心佈置早已使平江成變得堅不可摧

    平江城裡面都是張士誠的親信部隊了,他們征戰多年,深受張士誠的信任。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士兵戰鬥力,他在決戰之前大發賞錢,並好酒好肉供上。

    果然徐達率軍誓死攻城,但都遭遇了滑鐵盧。平江成防守堅固,而且士兵們也換髮出了極強的戰鬥決心,使得徐達損失了不少人馬。

    徐達知道強攻不是個辦法,自己只好整天派人對著城樓叫罵,想逼張士誠出來,但張士誠閉門不出,時間一長徐達也喪了氣。

    氣急敗壞的徐達開始派遣炮兵每天轟城,除此之外派軍隊將整個平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幾個月後,平江城內開始出現了“斷糧”的問題。

    萬般無奈,張士誠開始組織敢死隊,誓死突圍,沒想到被張士信給坑了

    城內斷糧導致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張士誠組織敢死隊跟隨自己宣誓,突圍過後勵志東山再起。沒想到這一衝差掉把明軍給打垮了。明軍戰鬥力是高,但是遇到這些殺紅眼跟瘋子一樣的精銳就亂了針腳,張士誠眼看要突圍成功,沒想到城裡的張士信這時候敲響了退兵聲,這一下子就擾亂了張士誠部隊的指揮以及戰鬥力,常遇春徐達會回神來再次組織軍隊進攻,張士誠無奈只好退回城裡。

    後面的結果相比也知道了,平陽城最終被攻克,而張士誠也成為了階下囚,但張士誠在最後關頭表現出來的精神以及戰鬥力的確算得上是一位豪傑。

  • 9 # 塵客人生

    我覺得即便包括朱元璋麾下的將領王保保也是出類拔萃的。

    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朱元璋最想得到的武將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一日大宴群臣,酒席筵間向眾人問道:“你們誰是當今天下奇男子呢?”身經百戰的大將們一致認為:“猛將常遇春智勇雙全,所率領不過萬餘人,卻能橫行天下,未曾敗北,真天下奇男子也。”

    不料朱元璋卻說:“常遇春雖然是人中之傑,但是我能夠讓他為我所用。我卻不能讓王保保臣服,王保保才是當今天下之奇男子。”那麼問題來了,誰是王保保是誰,竟能讓朱元璋為之心動而折服?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王保保,可能是透過《倚天屠龍記》,在《倚天屠龍記》裡,他是女主角趙敏的哥哥,分量不重。殊不知,他在元末明初的歷史舞臺上,是個重量級人物。王保保這名字挺萌的,其實他在史書上留下的名字是“擴廓帖木兒”,一看就知道是蒙古人的名字,王保保是他的漢名。實際上,王保保自小就生活在中原地區,飽讀詩書,其父也生活在中原地區,喜歡讀經史子集。以至於流傳一個說法,說王保保就是漢人。朱元璋在北伐的時候,就諷刺王保保說他忘記了自己的祖宗。這個指責到底靠不靠譜?這是個嚴格的學術問題。不過就其族譜而言,王保保確實是蒙古人。

    王保保走上歷史舞臺,是因為他的舅舅。他過繼給舅父察罕帖木兒為子。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王保保的舅父率軍鎮壓農民起義,與起義軍作對。王保保就跟著舅父兼養父四處征戰,積累了不少軍事經驗。

    後來,北方的義軍田豐等向察罕帖木兒偽降,請其視察軍營,元順帝下詔書要察罕帖木兒不要輕舉妄動,但察罕帖木兒沒有看清起義軍的計謀,結果被刺死。

    此後,王保保接手舅父的軍隊,繼續與義軍對抗。公元1368年,明軍大舉北上,徐達的部下湯和進軍至韓店,與王保保的軍隊交鋒,結果明軍大敗,“戰於韓店,明師大敗”。湯和的部隊和王保保的部隊都是當時天下最精銳之師,最終王保保勝。當然,在元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王保保也無可奈何。他在沈兒峪損失幾萬部隊後,帶著妻兒到黃河邊,自制了木筏子,逃之夭夭,“至黃河,得流木以渡”。而王保保的這一逃逸,卻給後來的明軍留下很大隱患。

    1371年,徐達北征,目的就是要消滅王保保的力量。對於此番北征,儘管劉伯溫早就跟朱元璋預警過“擴廓未可輕也”,但明軍還是有點麻痺大意。明軍長途跋涉到了嶺北,遭遇王保保的部隊,在明軍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居然被王保保擊潰,損失慘重,“大敗,死者數萬人”。

    此次戰役對明軍最大的打擊是,此後,在朱元璋時期,明朝軍隊再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出擊北方了。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明軍長途遠襲,失去地利,同時明軍帶的火器雖然殺傷力大,但因為其笨重,長距離運輸反而成為負擔。而王保保又善於防禦戰和奇襲戰,明軍吃虧,也是很自然的事。

    王保保在明朝也很有威名,北方人諷刺一個人愛吹牛皮,就會說:你這麼厲害,怎麼不去跟王保保較量一下呢?

    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這位被朱元璋讚譽為天下奇男子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病死在塞北荒涼的哈喇那海的衙庭之中。後人曾評價“擴廓百戰不屈,欲繼先志,而齎恨以死,元之忠臣也。”無論對於元、明,王保保稱得上是一位至死不渝的忠臣。

  • 10 # 木子卿53662013796

    元朝馬上得的天下,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未曾逢敵手。元朝末年,政府腐敗無能,軍隊軟弱無力,農民起義軍勢不可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衝後,成吉思汗的血液在蒙古騎兵重新覺醒,普通的起義軍難以抵擋。但朱元璋卻可以在騎兵對騎兵硬碰硬的對決中取勝,有四位將領功不可沒,還有一位在對抗蒙古騎兵時並未發揮作用。

    徐達

    善謀略,是大明開國軍事統帥。有勇有謀,且能恰當運用兵法甚至有所創新。在戰役中以智取勝,知己知彼、或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圍點打援,或化敵為友、瓦解敵人軍心等。第四次徵漠北,獲勝,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死後追封中山王。

    李文忠

    善奔襲,當之無愧的奔襲之王。曾率數十騎追擊元軍數萬人,在平定江南時率數十騎兵衝擊敵營,破壞陣型和降低敵方士氣。常率領千名騎兵橫突敵陣,大敗敵軍,對奔襲很有一套,有著自己一套想法。建立全國政權,征討北元,追著蒙古騎兵到處跑,大大削弱著北元有生力量。

    馮勝

    善側擊。對於戰場上的變化,可以敏銳的發現並制訂出側擊點。

    常遇春

    善突擊。第一次見朱元璋便對其說自己是來當先鋒的,朱元璋不在意,未對特殊任職。在一次陷入僵局的戰役中,常遇春身先士卒衝向敵軍,為打破僵局取得勝利奠定基礎。他衝鋒都是"兄弟們跟我來",而不像其他人的"兄弟們衝啊"。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說的正是常遇春。

    朱文正

    善防守。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禦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

    張定邊

    勇猛。天下無出張定邊之右,元末第一猛將,是真正的武林高手,臣服於陳友諒。在陳朱關鍵決戰鄱陽湖之戰中,以輕小旗艦衝向朱元璋所在的旗艦,雙方都驚呆了。直奔朱元璋,朱元璋方的將領紛紛指揮戰艦阻攔,三十多條戰艦圍著他還跑出來,繼續追殺朱元璋。擊殺十餘大將,朱元璋的水軍還被衝成兩半,最後是常遇春一箭才將其擊傷,退出戰場。朱元璋當時離死亡那麼近,要是常遇春這一箭沒中,朱元璋不出意外必死無疑,陳友諒將取得最終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30發售一分鐘破億,小米盧偉冰:晶片以換名為本,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