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死心塌地愛一個人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是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國寶珍品,其是否還在世上,仍聚訟紛紜,難有定論。唐太宗將王羲之的作品視為珍品,十分喜愛,那麼《蘭亭集序》真跡會不會藏於唐太宗昭陵墓內呢?如果是真的,後來盜墓者是否將它偷走或是毀壞了呢?也有人說《蘭亭集序》並沒被唐太宗帶走,而是被武則天據為己有,並帶進了自己的陵墓,真是這樣的話,或許它還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蘭亭集序》的書法十分優美,最有特點的是序言中還包含了17個“之”字,且寫得千姿百態。一般的書法家在寫同一個字時,筆法和形態都是相同的,所以這也是它的珍貴之處。

    東晉永和二十九年,王羲之在紹興市蘭亭與一些文人騷客飲酒作詩,慶祝禊節,那天共得佳作37篇,王羲之為該集書寫了序言。當時他喝得醉昏昏的,信手寫來,酒醒之後驚奇地發現這17個“之”字,瀟灑流暢、千姿百態,可謂是絕代佳作!相傳之後他又多次複寫《蘭亭集序》,但怎麼也寫不出原來的樣子,因此他十分珍惜,將它當作了傳家之寶。若干年後傳到第七代子孫智永手中,但智永出家當了和尚所以無後,只好把《蘭亭集序》傳給他的一個熱愛書法的弟子辯才。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四處購求王羲之的遺作,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下落後,便去找辨才,可辨才卻否認《蘭亭集序》在他的手中。唐太宗想了一計,決定智取,他秘密召見了智慧超人的肖翼,把自己收藏的兩件王羲之真跡交給肖翼,讓他以此為誘餌把《蘭亭集序》搞到手。肖翼有意地去接近辨才,慢慢地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常常一起喝酒談論書法藝術。一次肖翼將辯才灌得迷迷糊糊,他拿出了兩件王羲之的真跡,吹噓這是當今最好的王羲之珍品,辯才和尚說:“不對,最好的是《蘭亭集序》”肖翼故意說:“蘭亭集序已毀於兵火,現在只有我這兩件才是最好的。”和尚一激動說:“什麼呀!《蘭亭集序》就在我那裡,你不信,我帶你去看。”說著便將肖翼帶到了藏著《蘭亭集序》的廟堂樑下,並從秘密洞穴中取出了真跡。

    肖翼又說這個洞穴很保密,想把自己的兩件珍品也放在這裡,以免他整天提心吊膽害怕丟失,老實的辨才和尚便同意了。此後肖翼和辯才愈加親密無間,同其他的和尚也都混熟了。一次他得知辯才外出做法事去了,認為時機已到,就藉口到廟裡取東西,竊取了《蘭亭集序》瑰寶。辯才回廟後聽說肖翼取過東西,便心生疑慮,連忙搭梯子去樑上檢視,發現真跡已丟,一口氣沒上來,從梯上摔了下來,氣絕身亡。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真跡後,大加表揚肖翼,親賜御酒一杯,肖翼一口喝下,他萬萬沒有想到唐太宗為了保守秘密,在酒裡下了劇毒,肖翼當場身亡。

    傳說唐太宗臨死時,曾叮囑太子將《蘭亭集序》放入他的棺中,可他的兒子唐高宗也是一個書法迷,將《蘭亭集序》扣了下來,沒有隨葬。到他死的時候也立下遺囑要將他收藏的全部書畫,最重要的是《蘭亭集序》一定要放入他的棺中,而武則天又“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也將《蘭亭集序》扣了下來。所以《蘭亭集序》應該是在武則天的棺中。

    但不論這個故事多麼有聲有色,都只是一個傳說,那麼揭開《蘭亭集序》下落之謎的關鍵還是在乾陵的發掘上。但昭陵曾被人盜過,不知道《蘭亭集序》是否會倖免於難,或者是已被盜走,流入了民間。不過乾陵從未被盜過,所以從這裡找到《蘭亭集序》的希望還是較大的。但根據考古人員的勘探,乾陵有可能已經透水,如果是真的,那麼墓內文物將會大部分損壞。

    陝西省曾不止一次地向國務院申請發掘乾陵,但一直未獲批准。主管部門認為,以當前國內的文物保管技術水平來看,還不能確保出土文物能夠安全地儲存下來而不至於一出土就化為烏有,應該吸取北京定陵及其他一些古墓發掘的深刻教訓,在技術條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不應妄動乾陵。

    在沒有發掘唐太宗和武則天的陵墓之前,《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將無法下定論。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最好的《蘭亭序》臨摹本收藏在哪裡?

    被公認為臨摹《蘭亭序》最好的版本是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神龍本《蘭亭序》”,被認為是唐朝馮承素所臨摹,一度被認為是真跡,後經過專家和儀器的驗證為臨摹本。

    為啥被稱作“神龍本”吶?其實這幅書法臨摹作品的一個印章說起,如下圖:

    就是這個印章為“神龍”二字,神龍本由此而來,是作品傳播期間可能最早的印章。神龍年號是唐中宗李顯的年號,該年號起於705年正月,結束於707年九月,按照陰曆來紀年的。這說明在神龍年間之前或者神龍年間這一臨摹書法成書。

    李世民騙來了《蘭亭序》真跡之後讓人臨摹,也就是複製,採用的是“向拓”的辦法,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都各自臨摹了《蘭亭序》,馮承素臨摹的最具王羲之書法的神韻,一度被認為是真跡。

    2009年,陝西西安出土了馮承素的墓誌銘,墓誌銘全稱:《唐故中書主書馮君墓誌銘並序》。該墓誌銘證明馮承素在公元672年去世,享年58歲,逆推出生年代為617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前的一年,和神龍年間差距了30多年時間。

    我們所說的“神龍本”《蘭亭序》並不是神龍年間所做,至於“神龍”印章據研究推斷為後世加上去的。(唐馮承素像和他的墓誌銘,證實此人存在,任職、年齡、生卒年月)

    《蘭亭序》真跡的歷史傳承——陪葬昭陵。

    《蘭亭序》自王羲之寫成之後的傳承還是有據可查的,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中。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繼承了《蘭亭序》這幅字的真跡,一直傳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孫王法極手中,王法極出家為僧,法號智永,浙江紹興寺廟出家,以書法聞名。

    智永禪師去世之後,將《蘭亭序》書法傳給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辨才和尚,他將《蘭亭序》真跡收藏了起來。也許是智永禪師或者辨才和尚曾經和書法至交好友展示過《蘭亭序》真跡,於是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之中。李世民也是酷愛書法,先後四次派人索要《蘭亭序》真跡觀看臨摹,辨才都以自己丟失了真跡而推脫掉。

    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序》真跡著了心魔,下令誰如果得到真跡一定重重有賞。房玄齡向李世民推薦了南朝南梁皇室後裔蕭翼去搞定辨才和尚。蕭翼是南梁皇室後裔,辨才和尚的先人則是在南梁出任高官,兩個人有共同語言,同時都喜愛書法。蕭翼很快取得辨才和尚的信任,將《蘭亭序》真跡騙到手,並獻給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詔令手下大臣書法佼佼者進行復制傳播,主要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四人,各自臨摹幾本傳世學習,這才使得《蘭亭序》臨摹本流傳下來。

    《蘭亭序》的真跡跑到哪裡去了吶?據說李世民對《蘭亭序》愛不釋手,經常放在身邊隨時觀看,他死後陪葬昭陵。(《蕭翼賺蘭亭圖》,此是現代版本臨摹繪畫,原版本為唐閻立本所繪,現有南宋時期的臨摹閻立本的畫作存世,儲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真實再現了騙《蘭亭序》的歷史事實)

    《蘭亭序》真跡傳承之——陪葬乾陵。

    馮承素臨摹版本的“神龍”印章並不能說明問題,真正的問題所在是五代時期的盜墓賊溫韜。溫韜在唐朝滅亡之後大肆盜掘唐朝貴族、皇室、皇帝的墓葬,他盜掘了李世民的昭陵,拉走了不少金銀珠寶的陪葬財物,唯獨《蘭亭序》真跡不在其中。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新五代史》)

    溫韜盜掘了昭陵,珍寶書畫一個不剩全部收走,沒有記載《蘭亭序》真跡一事。根據此事的記載,要麼《蘭亭序》真跡被毀了,距離書法寫成之時已經將近600年的歷史了;要麼流落民間,不知所終。不過自從溫韜盜掘了昭陵之後,民間流傳的《蘭亭序》造假不斷出現,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溫韜像,五代時期著名的盜墓賊軍閥,他盜了李世民的昭陵)

    溫韜昭陵盜墓之時,唐太宗李世民已經去世200多年了。人們推測《蘭亭序》根本就沒有陪葬昭陵,而是唐高宗李治偷偷換下了《蘭亭序》真跡,到武則天去世之後隨葬了。這個瓜有點大,李治偷自己老子的陪葬品——《蘭亭序》。

    說句實在話,《蘭亭序》真跡要麼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要麼陪葬在唐高宗李治去世的乾陵,武則天是合葬,她去世之時已經沒有權力,被自己的兒子提前奪權了,如果有《蘭亭序》真跡也不會陪葬給武則天。

    因此說陪葬武則天墓屬於無稽之談,最有可能陪葬的是昭陵,其次是乾陵,隨著唐高宗陪葬了。

    因為乾陵一直沒有被盜,所以從人們的心態上更願意相信《蘭亭序》真跡在乾陵之中,畢竟這是書法的傳世名作。

  • 3 # 兩隻兔子和一頭牛

    沒有。

    貞觀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抄,仍念念不忘《蘭亭序》,臨終時召見太子李治,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襲違吾心願。”高宗李治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百箭不遺。”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裝《蘭亭序》,把這絕代墨寶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裡,“天下第一行書”終長眠地下。五代時,一個叫溫韜度的人盜挖了昭陵,從此,《蘭亭序》便下落不明。後人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昭知陵以山為陵,異常堅固,憑當時條件,溫韜根本沒法進墓,《蘭亭序》仍在道昭陵墓中,當年郭沫若堅信此說。

  • 4 # 曉曉曉

    沒有。《蘭亭序》真跡在世上最後一次出現是在李世民時代。李世民喜愛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筆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廣為搜尋。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興致來時臨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後來,經過查訪才知道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據《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辨才處,三次召見,辨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蕭翼回到長安後。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辨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唐末五代之時,天下大亂,後梁耀州節度史溫韜,乘機大掘唐帝諸陵,蒐羅財寶,時人號其為“劫陵賊”。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由於昭陵修築異常堅固,他讓士兵費盡力氣打通了75丈長的墓道,進入地宮,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正寢東西兩廂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開啟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開啟一看,200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至宋朝元豐年間,這件國寶一度再現,有人持帖,並有一異石,名曰“織女支機石”,自稱皆出昭陵。旋即不知何人購去,千古寶物,就此從世間消失。但也有人認為史書雖然記載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並沒有指明其中包括《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藏的任何記載。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做全面、仔細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更隱密之處。還有一種說法是《蘭亭序》沒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序》隨葬,而是將《蘭亭序》交給了同樣喜愛筆墨丹青的李治。李治多病,臨終前,他在病榻上遺詔,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在《蘭亭序》失傳之後,就有人懷疑《蘭亭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在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序》隨葬乾陵的說法。《蘭亭序》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嫋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釐米,寬69.9釐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後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時復入御府。《蘭亭序》真跡的下落眾說紛紜,這也成了一個歷史文化之謎。

  • 5 # 李白桃紅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又叫《蘭亭序》、《臨河序》、《楔序》、《楔帖》)是中國行書的絕代佳作,它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有關它的軼聞趣事就接連不斷。《蘭亭集序》自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就十分珍愛,決意將其傳之子孫。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非常想得到《蘭亭序》,後來,他先是把擁有《蘭亭序》的主人請到皇宮,委以高官厚祿,熱情款待,但人家根本不為所動。後來,在房玄齡出精心策劃下,蕭翼出面,幾番輾轉,唐太宗終於得到了《蘭亭序》。

    據史書記載,《蘭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的。也就是說,《蘭亭序》應該在昭陵。但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將昭陵盜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因此有猜測認為,《蘭亭序》應該在乾陵。

    乾陵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據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因而極具價值。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呢?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500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

    乾陵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以後,曾經是打算挖掘的。但由於當時明十三陵剛剛挖掘,並且不是很成功,好多珍貴文物被氧化毀壞了,因為沒有更好的防氧化措施,所以乾陵至今為被髮掘。而且乾陵保護的相當好,是唐代皇陵裡面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故專家推斷,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

  • 6 # 知歷史看未來

    首先,先在此指出這個問題的錯誤之處,從題目的原意來看,說明武則天陵墓裡是有《蘭亭序》存在的。但是從目前的考古研究和相關文獻研究來看,還不能確定乾陵中是否真的有《蘭亭序》,就算是有也只是高仿臨貼的,因為《蘭亭序》真跡已經不知所蹤,流離何處了。

    武則天陵墓裡為什麼會有《蘭亭序》?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她帶領唐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有人說:“武則天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對於前半句,我們一眼就可以理解,但是後半句的意思是什麼,大家可能就比較難以理解,它指的是武則天的陵墓乾陵非常的難挖,由於墓口隱蔽等原因,幾千年來讓無數的盜墓人望風而止。

    乾陵中埋葬著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唐高宗臨死時說要把他生前所有喜愛的字畫都帶進墓裡,所以有人認為《蘭亭序》是在乾陵之中的。

    《蘭亭序》真跡最後一次出現在是在李世民時期,因為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是對王羲之的筆墨贊不絕詞,命令部下在天下廣為搜尋。每當尋得一件真跡,都會珍藏起來,簡直是愛不釋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遺詔中囑咐要將《蘭亭序》放在自己的腦袋下面。

    到五代時期,耀州刺史溫韜把唐太宗的昭陵給盜了,但是溫韜並沒有發現王羲之的《蘭亭序》,所以說《蘭亭序》並不在昭陵之中。之後大部分人都認為《蘭亭序》是埋在了乾陵之中,但是又沒有人能夠親自進入到乾陵過。

    唐代皇陵有18座,遺憾地是幾乎都被溫韜給挖過了,可是唯獨有一座陵墓是沒有被溫韜挖過,陵墓裡面的東西都沒有遭到破壞,那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

    據說當溫韜挖到乾陵時,都會風雨交加,一系列的怪異現象有人說是武則天顯靈了,結果溫韜就沒再敢挖乾陵了,所以大部分人是相信《蘭亭序》放在了乾陵之中。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人為因素,也有一些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如果《蘭亭序》沒有得到細緻的保護,那麼經過長時間的磨損,風化,也會逐漸消失的。

    考古專家指出:紙製品難儲存

    乾陵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當時的書法作品都是以紙為載體了,已經不再是以簡為主體了。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能夠把紙製品儲存下來的唐代墓葬是不多的,加上乾陵是在關中地區,氣候較為溼潤,紙張在潮溼的天氣下,更容易遭到破壞,而且紙張做得越精細,儲存難度會更大。

    在上世紀60年代,郭沫若請求挖掘乾陵,想目睹一下《蘭亭序》這個國寶中的國寶,郭沫若就上報總理請求挖掘乾陵,但是總理召開專家會議,決定禁止挖掘乾陵的考古工作,而且之前也有過因為郭沫若造成了考古界的不可逆轉的悲劇,當時郭沫若挖掘明定陵,但是當時的技術沒有讓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全都毀於一旦,真是讓人難過至極啊。

    所以以目前的考古技術還不足以貿然挖掘乾陵,假使《蘭亭序》真的存在於乾陵之中,發掘出來了,只為目睹一下它的真面目,卻無法保護它,那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中國後代子孫的罪人。

    最後,無論《蘭亭序》如今身在何處,是否還存在,我們都會以我們先人的輝煌成就而自豪的,讚歎我們的先人能有如此強的技術,還有很多的書法文畫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應該自覺保護。

  • 7 # 邢濤3787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討論武則天陵墓裡為什麼會有《蘭亭序》?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歷史的謎團了,歷史上人們一直在尋找《蘭亭序》的真本,曾今郭沫若就極力主張開啟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因為他認為《蘭亭序》真跡極有可能就在乾陵內,並且乾陵並沒有發現被盜掘的痕跡,郭沫若目的是想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蘭亭序》的真本,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乾陵在沒有保護手段下不準打來,明十三陵就是在保護手段不到位匆匆開啟致使許多的珍貴文物在陵墓開啟瞬間接觸空氣氧化破壞了,所以《蘭亭序》究竟在不在乾陵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

    《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每一筆每一畫背後都透露王羲之對生死的看法,被後世書屆奉為極品,是中國行書的最高藝術成就。《蘭亭序》是王羲之在醉酒狀態下所作,猶如神助一氣呵成,我們知道詩仙李白的佳作大多也是在醉酒狀態下即興創作,酒醒後反而創作不出來,王羲之自己十分珍惜《蘭亭序》把它視為傳家之寶,一直在王羲之後人手中傳承直到唐貞觀年間。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一名超級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對王羲之的墨寶情有獨鍾,李世民利用皇帝之便,命人在天下廣為蒐集王羲之的墨寶,每蒐集到一件王羲之墨寶便重金嘉許獻寶人,而李世民自己把王羲之的墨寶珍藏身邊唯恐失去,餘興來時摹揣度之,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據載李世民曾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雖然李世民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墨寶,但始終找不到《蘭亭序》真本,可以說這是李世民的遺憾,好像我們搞收藏的朋友,我什麼都收集齊了唯獨缺少那一件,是不是內心同樣充滿了遺憾。當李世民聽說《蘭亭序》在辨才和尚處,十分興奮,多次遣人索要,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原來《蘭亭序》傳到了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和尚手裡,逝前他將《蘭亭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對書法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序》的價值,於是將它珍藏在臥室牆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李世民看硬要不成只要智取,他派蕭翼假扮成書生接近辨才和尚,一來二去蕭翼和辨才成為好友,蕭翼本身對書法也有研究,故意在辨才面前拿出王羲之的書法給辨才欣賞,辨才犯了攀比之心在蕭翼面前拿出了《蘭亭序》真本,蕭翼立刻拿出李世民的詔書,辨才知道上當也無可奈何,《蘭亭序》真本終於到了李世民手中,李世民得到《蘭亭序》是欣喜若狂,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同時命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臨本傳世。唐太宗李世民利用欺騙手段得到《蘭亭序》,可以說對《蘭亭序》是真的喜愛。

    唐太宗李世民病危臨終時留下遺命,要求把《蘭亭序》真本作為陪葬品埋入昭陵中,而昭陵歷史上被盜,後世並沒有出現《蘭亭序》真本,相反乾陵一直沒有被盜,那有沒有可能《蘭亭序》在乾陵不在昭陵呢?《蘭亭序》作為昭陵陪葬品是太宗的遺命,高宗李治又是一名孝子,並且顧命大臣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肯定也會死保太宗遺命,即使唐高宗李治再喜歡《蘭亭序》也不可能私自留下,武則天留下了更加的不可能,太宗駕崩時武則天還地位很低,正準備前往感業寺出家,所以有人認為埋入昭陵的《蘭亭序》是摹本,《蘭亭序》真本在乾陵這個推論可能性不大,但有一個事實是真的,那就是不論唐高宗李治還是武則天都對王羲之書法情有獨鍾並且十分喜愛《蘭亭序》。一代女皇武則天最後是和丈夫李治合葬於乾陵,而武則天本身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還是書法家,她的行書和飛白體寫的非常好,她的《昇仙太子碑》後世評論格調之高無出左右,唐太宗曾今賞賜給高宗《蘭亭序》的拓本,這個《蘭亭序》的拓本應該被帶進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內。

    實際上不論《蘭亭序》是在昭陵還是乾陵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價值,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告訴我們人類生命的共同感,對生的渴望,對死的無奈。

  • 8 # 月曉YB

    準確的說,應該是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有可能存著王羲之的那幅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無法判斷其真偽。我倒是寧願相信,這幅字就在乾陵裡面。最起碼就能證明,《蘭亭集序》還在。如果是那樣的話,真的是我們國家在歷史、文化上的一件大好事了。

    《蘭亭集序》這幅字被李世民用各種手段騙到手之後,李世民是極其推崇這幅字。下令讓當時的各個書法大家,都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摹本《蘭亭集序》就誕生於那個年代。

    實際上王羲之在唐太宗之前雖然也是書法大家,但遠稱不上是天下第一。是因為李世民的喜愛,才登上了天下第一的寶座。至今,有關於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字這件事,還總被歷史老師拿出來,作為選擇題來考學生。

    李世民稱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在臨摹的同時還不斷地把摹本送給皇親和親近的大臣。因此,《蘭亭集序》的摹本,傳世的不少。現存唐代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

    但是,摹本有,那真跡究竟在哪呢?有關於此事,還經常引起學術界的論戰。

    那麼按常理來分析,李世民如此喜歡這幅字,那麼極大的可能,就是李世民會把這幅字放到自己的陵寢裡以伴隨在幽冥時候的自己。

    但是,問題即在於,李世民的昭陵在五代時期就已經被盜墓人溫韜給挖開了。此人還列出了一長串昭陵的寶物清單,令人生疑的是,在此寶物清單裡並未能發現此物。在歷史的演進過程當中,也沒傳出過蘭亭集序面世的任何訊息,這就不得不讓人生疑,《蘭亭集序》有沒有在昭陵裡面。

    那麼,誰有可能違背李世民的意願,沒有把這幅字放到昭陵裡呢。那也就只能是後繼之君,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父親一樣,李治也酷愛王羲之的字。因此有猜測稱,是李治違背了父親的意願,沒有把這幅字放到昭陵裡,反而是在自己百年之後,把這幅字放到了乾陵裡。

    這裡面就不得不說到乾陵的厲害之處,乾陵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葬著兩位皇帝的墓地,還是唐朝皇帝陵墓當中,唯一一個沒有被盜掘過得皇陵。哪怕是在民國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閥用機槍大炮都沒轟進去,甚至於連墓道口都沒找到。

    武則天卻有過人之處。

    蘭亭集序在乾陵裡這個說法,有那麼一點空穴來風。但我寧願它在裡面。因為在,我們或者我們的後代,就有看到他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金定投真的能賺很多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