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花逐月大帝

    秦滅六國,實際上也是延續歷代秦王的既定目標而已,只是到了嬴政執政時期,秦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遠超其它六國,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

    在政治上,秦王嬴政先是在公元前238年親政時,剿滅了禍亂宮闈的嫪毐勢力,幽禁了趙太后;其後,嬴政又逼迫呂不韋自殺,徹底解決了長期把持秦國政壇的兩大勢力,真正地確立了秦王嬴政唯一的權力中心地位。

    掌握了絕對權力的嬴政,在治國整軍方面,啟用了兩個關係到秦國是否能夠順利滅六國統一中國的關鍵人物。

    治國方面,嬴政重用李斯,要知道,李斯可是楚華人,他來秦國是看中了秦國的發展前景。李斯的老師是荀子,李斯更是荀子最得意的三個門生之一,其餘兩位是韓非和張蒼。李斯剛到秦國,先在呂不韋的門下待過。呂不韋倒臺以後,嬴政依然對李斯的才能刮目相看,並予以重用。

    嬴政滅六國的策略,"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就是李斯提出來的。

    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的《諫逐客書》,就是李斯的傑作。要不是他的這番進諫,李斯就會和其他六國的人一樣被逐出秦國,回到楚國故地了,嬴政能不能順利統一中國,還要打上許多問號。

    整軍上,嬴政啟用了來自魏國的尉繚,他是著名的軍事家,為鬼谷子弟子,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還出土了兵書《尉繚子》殘簡。秦國滅六國的軍事策略,貫徹的就是尉繚的軍事思想。戰將如雲的秦國,正是靠尉繚的軍事思想,才在李斯的滅六國之策下,統一了中國。

    別說像李斯和尉繚這樣的超級人才了,更有許許多多的六國各類人才這個時候也都愛來秦國,因為這裡欣欣向榮,處於上升期,發展有前途,機會多多啊。

    而其它六國,大部分都處於衰敗期,有多少人才願意留下來做炮灰呢?就連戰鬥力強大的趙國,也把戰國四大戰神之一的李牧給殺了,老話說"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雖然有些誇張,但趙國這樣作死,就更不會有其他人再去做無用功了,弄不好連自己的命都會搭進去。

    所以,這個時候你指望有能人橫空出世幫助六國抵禦秦國,不現實的。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這樣的:韓、趙、魏、楚、燕、齊。從公元前230年攻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整整用了10年。

    我們就看看在這10年間,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范增這些在秦末翻雲覆雨、攪動歷史、改變歷史的風雲人物,當時都在幹什麼。

    我們先說兩個人物,韓信和項羽。

    秦滅六國,是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韓信生於前231年,項羽則生於公元前232年,這個時候他們倆還是穿開襠褲的黃口小兒,六國,尤其是他們所在的楚國,那是根本指望不上的,所以那個時候他們倆是沒有存在感的。

    到六國滅亡,他們也才10歲左右。他們沒有在戰爭中夭折,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否則那個多多益善統百萬兵的韓信就沒有啦,當然力拔山兮氣蓋世、唱垓下悲歌的西楚霸王,一樣也是沒有的啦。

    能夠刷一下存在感的,也就張良蕭何項梁范增四個人了。

    秦滅六國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南韓,因為這個時候的南韓,經過前期甘茂和白起的打擊,已經非常弱小了。拿下南韓,不但可以樹立信心與軍威,還可以讓其餘幾國嚇軟蛋。

    此戰秦國主將是內史騰;南韓呢,只有韓王安親自上陣了。

    秦軍先是南下渡過黃河,佔領南韓都城新鄭,韓王安被俘,南韓滅,南韓也由此變成了潁川郡。

    這個時候,生於公元前250年的張良,恰恰是南韓人,關於230年正好20歲。說起來,張良還是南韓的官二代,實際上不只二代,祖上有五代都是韓王的國相,相當厲害的家族了。

    當然,那個時候張良還只是個熱血爆棚的公子哥,運籌帷幄還與他無關。他對南韓被滅做的最大動作,就是公元前218年僱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之舉,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統一中國3年了。

    雖然刺殺行動失敗,但也讓秦始皇大吃一驚,張良也從此浪跡天涯,直到輔佐劉邦,才開始有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餘下的蕭何項梁范增三人呢,都是楚華人。

    大約生於前257年的蕭何,滅六國開始的時候,已經是27歲的大好年華,但他當時只是沛縣的一個主吏掾,也就是相當於秘書的角色。所以說,那個時候的蕭何,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要不是劉邦後來斬白蛇起義,蕭何這一輩子估計也就這樣了,窩在沛縣終老一生,寂寂無名。

    項梁生於何時沒有記載,但戰死於公元前208年。按照歷史記載,秦滅楚國時,正面和秦軍戰鬥的,就是項梁的父親項燕。

    那個時候估計項梁年紀還不大,按照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簡單對照,作為其叔父的項梁也就是20左右吧。

    年輕的項梁後來因為殺人,和項羽一起躲了起來,當然這也是楚國被滅以後的事情了,秦滅楚國是在公元前225年到前223年之間,他是幫不上什麼忙了。

    生於公元前277年的范增,也是楚華人。

    秦滅六國時,范增年紀最大,47歲,那個時代,屬於老同志啦,而且雖有大才,但一向胸無大志,在家過著無憂無慮的小資生活。

    到陳勝吳廣起義時,快70 歲的老範同志,才結束居家的逍遙日子,準備出山大幹一場,因為再不出來,就時日無多啦。

    所以,指望他助六國,和做夢差不多,因為連所在的楚國他都不想管。

    所以說,這幾個人中,除了張良還反抗一下外,而這也是在統一以後的事情。

    其他的人,要麼就沒有機會替其它六國做事,要麼不想參與世事紛爭。所以,那個時候的他們都是無名小卒,根本沒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是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起義才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所謂亂世出英豪,也就是這個道理。

    秦滅六國時不見他們出山相助,也就不難理解了。

  • 2 # 新知傳習閣

    秦始皇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消滅六國,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只用了短短的九年,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取得了天下。

    上邊提到的這些人,蕭何、項梁、項羽、范增都是標標準準的楚華人,張良是南韓人,韓信有可能是從南韓逃亡到楚國的人。

    一 我們先從年紀最大的范增說起,他出生於公元前277年,生活在現在的安徽。秦始皇開始統一六國的時候,他已經五六十歲了。

    那麼范增為什麼沒有跳出來反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呢?那是因為楚國是封建制國家,楚王用的人都是貴族出身的。並且楚國境內有景、昭等大姓貴族與楚王作對,雙方用的都是站在自己一邊的貴族。

    在這樣的情況下,范增根本就沒有出頭之日。范增能夠讀書,說明他肯定不是窮人。那麼就很有可能是士人或者破落貴族,沒有辦法得到楚王的重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范增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楚國被秦王消滅。但他作為楚華人,對秦國是從內心深處不認可的,對於他這樣的知識分子沒有辦法接受。

    因此當項梁項羽叔侄發動起義後,范增馬上就趕過來投奔了他們。並且得到了項梁的重用,還成為了項羽的亞父,幫助項羽消滅了情況。

    二 項梁這個人在楚國滅亡的時候還比較年輕,難當大任。他的父親項燕是楚國的名將,但面對正處於巔峰的秦國大軍也無可奈何,最後兵敗後自殺。

    項伯和項梁這些人只能帶著年幼的項羽流亡江湖,小心翼翼地躲開秦王的追殺。等形勢基本穩定下來以後,他們就開始了四處搞串聯,反對秦始皇。

    在秦國滅亡前,很多六國的貴族活動是比較頻繁的。他們原本在山東六國有自己的封地,小日子過得很好。秦國消滅了六國,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每次他們時刻都準備著復國。

    項梁一邊在準備著串聯造反,一邊在培養著年幼的項羽,並且還在物色著自己的核心團隊。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他們一直都在默默的潛伏等待時機。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就抓住了這個機會,以自己的核心團隊為班底,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為了消滅秦國的主力軍。

    在項梁戰死以前,年輕的項羽一直就陪在身邊。項羽自殺在烏江邊的時候也不到三十歲,因此在秦國消滅處的時候,他更年輕,啥也幹不了。

    三 蕭何出生於公元前257年,楚國沛縣人。秦始皇消滅楚國的時候,蕭何已經30多歲了。從歷史資料能不能看出,蕭何是一個文化人。

    蕭何很有可能之前就在楚國的地方上做一名小吏,楚國滅亡後,就在楚國推行了郡縣制。這時候這時候就需要選拔一批官吏出來,蕭何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公務員考試。

    再加上蕭何的工作經驗很豐富,他就變成了縣令的副手。既然蕭何都成了秦國的官吏,自然就不好意思去起兵反秦了。況且他是一個文人,舞刀弄槍的那些活他也幹不了。

    就算是在陳勝吳廣起義時,他也不敢領頭造反。攻佔沛縣後,蕭何就把帶頭大哥的這個位置讓給了劉邦,自己甘願當一個副手。

    四 張良的父親原本是南韓的丞相,他們家是南韓的貴族,世代都在做官。秦國消滅南韓的時候,他的年紀並不大。

    但這時的張良已經控制了自己家族的財產,並且發誓要為南韓復仇。張良變賣了全部的家產,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

    在這期間,張良肯定也和山東六國的貴族有過不少的接觸。但結果都不令他非常滿意,最後他決定自己親自來培養殺手刺殺秦始皇。

    史料明確記載南韓的貴族曾經發動過針對秦始皇的叛亂,叛亂最後失敗,也導致了韓王安被流放。張良很有可能就參與了這場叛亂,但是他比較機靈,跑得快。

    張良物色了一個大力士,用大鐵錘擊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後,張良開始流亡江湖,他跟項梁項羽叔侄非常熟悉,很有可能早年就有聯絡,都在秘密的從事反秦事業。

    五 這些人中最神秘的莫過於韓信。資料記載他出現的地點就在淮陰,他很有可能是貴族後代或者是破落貴族。當然也有人推測他是南韓的貴族,南韓滅亡後,家人帶著他逃到了楚國。

    韓信善於用兵,說明他識文斷字。也就是說早年間他的父母給了他良好的教育,並且還把家傳的寶劍留給了他。

    但隨後韓信的家庭肯定出現了大變故,迅速衰敗。韓信就成了不上不下的流浪漢,不會幹活不會經商,只能到處混飯吃,肯定也遭了不少的白眼。

    但韓信這個人身上還有不少貴族氣質,不管別人怎麼看他,他永遠都看得起自己。但他沒有能力組織一次強大的軍隊,只能給別人領兵打仗。

    也就是說,韓信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什麼都做不了,他只能做一個打工皇帝,而沒有自己創業的能力。

  • 3 # 水一白聊歷史

    說來挺有趣的,題主所說的這幾個人裡面,還真有些人曾經幫了六國來著,他們之間還有點千絲萬縷的聯絡,且聽水一白聊一聊這段小歷史。

    公元前230年

    這一年是秦滅六國的開始,昔日南韓南陽代理郡守、此時的秦國內史騰帶著秦國的大軍,攻破了南韓的首都新鄭,俘虜了韓王安,南韓覆滅。

    而與此有直接關係的,自然就是南韓貴族出身的張良了。

    張良的祖上跟韓王是一家子,是不是張良由韓改姓而來咱們倒是無法確定,不過他的父親張平、祖父張開地(皆有可能姓韓、此後不贅述),可都曾經幹過南韓的丞相。張開地是韓昭侯(前362年-333年)、韓宜惠王(前332年-212年)和韓襄哀王(前311年-296年)三朝的相,而張平則是韓釐王(前295年-273年)和韓悼惠王(前272-239年)兩朝的相國,所以相對其他幾位來說,張良對本國的感情可以說是最深的了。

    不過,南韓滅亡時,年僅二十餘歲的張良並沒有進入南韓的政壇,所以儘管耳濡目染秦軍壓境的訊息,他也只能徒喚奈何。南韓滅亡以後,張良變賣家財,隱名換姓以期得到復國的機會。

    公元前226年

    這一年,張良等來了機會。

    在昔日南韓的都城新鄭,爆發了一場由南韓舊貴族組織的聲勢浩大的反秦之亂,而張良則正是其中的一員。

    這場暴亂雖然並沒過多久就被秦人鎮壓了,但是卻引發了三個後果:

    1、韓王安被關押的陳地爆發了更大的動亂,韓王安受牽連致死。

    2、秦將楚人昌平君熊啟受秦王嬴政之命去陳地主持軍政、安撫當地楚人。

    3、昌平君叛秦向楚,與楚將項燕合力擊敗秦將李信所率二十萬攻楚大軍,重挫秦人。

    這個連鎖反應,從整個大歷史來講,確實有些微乎其微,但在當時來說還是影響挺大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至少楚國並沒有一擊即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陳縣這個地方也很特別,張良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在陳縣逗留的,在當地自然也結交了不少豪傑;後來,大澤鄉起義的陳勝也是陳縣人,他的都城也是在陳縣,他們之間有沒有聯絡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陳縣倒一直是反秦的先鋒陣地。

    此時的項梁,已經作為楚國的戰將追隨其父項燕,出戰了對李信的戰爭,這段歷史算是張良與項梁的”第一次合作“。

    公元前223年

    該來的總還是會來的。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率六十萬大軍再次攻打楚國,如秋風掃落葉般橫掃了楚國,楚君負芻也成了階下囚。項燕隨後推舉昌平君熊啟為新的楚王,退至淮南繼續負隅頑抗,但終究寡不敵眾,熊啟戰死,項燕自殺。項梁則於此時逃至家族聚居地下相,成為了秦帝國治下的一個普通百姓。

    這時候,作為原楚國子民的韓信(約8歲)、項羽(約9歲)還比較年幼,還不為了自己的國家出一份力,不過,他們的長輩卻都是參加了反抗秦人的戰爭的,韓信的父親很可能就是戰死在沙場上了,以至於韓信的幼年喪父,雖貧苦卻依舊佩戴著父親留給他的那柄寶劍;項羽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在前文已經提到,就不再贅述了。

    與他們相比,蕭何和他的那些小夥伴,比如劉邦、曹參之類的,年紀卻並不小了,蕭何已經34歲了,劉邦也33了,曹參與他們也年紀相仿。

    他們有沒有參加反秦的戰爭呢?很可能答案是否定的。

    劉邦在楚亡之前一直是個遊俠,居無定所,而蕭何、曹參則很可能已經是沛縣的一個小吏了。等到秦人佔據楚地以後,他們除了派駐一些郡守、縣令以及一些重要的官僚之外,還是需要很多屬官為其效力的,這其中一部分是軍官轉地方,還有一部分則是當地重要人物的推薦以及相關考試來選拔了。

    蕭何、劉邦、曹參等人也就在這個時候,或受推薦、或透過考試,成為了秦國的小吏。他們中間,蕭何是最出色的,政績考核也往往名列前茅,甚至曾受秦朝一位御史賞識,想調其去京師咸陽工作,卻被蕭何拒絕了。從後來的發展來看,蕭何並非沒有上進之心,只是他更能看懂時局,懂得遠離是非之地,留守家族相對比較聚集的沛縣才是更適合他的。

    公元前218年

    此時,秦國已經統一三年之久了,蕭何、劉邦、曹參等人已經過上了穩定的生活,韓信則還在母親的庇護之下尚不至於捱餓,只有張良還在搞事情。

    秦國一統天下的時候,張良輾轉來到了倉海(北韓半島上的一個小國)見到了倉海君,求得了一個大力士,可揮動120斤的大鐵錐。隨後,張良帶著這位大力士,回到了中原,在陽武縣南的博浪沙(今河南中牟縣),策劃起了一場對秦始皇的暗殺行動。

    公元前218年,開啟第三次東巡的秦始皇不出意外地路過了博浪沙,張良指使著倉海力士一鐵錐便朝著一輛六人駕馬車擊去,如不出意外,秦始皇必當車毀人亡,卻不料想,張良還是看錯了,這不過是秦始皇的一個副車而已,雖然規格與主車無異,但卻不見秦始皇的身影。後來,為了捉拿張良,當地進行了長達十日的抓捕行動,終無所獲而收場。

    當然,這段時間項梁也沒閒著,孤身一人跑去了舊秦都櫟陽,殺了個人,被櫟陽縣給抓住了。幸好項梁與蘄縣獄吏曹咎關係密切,透過他與櫟陽獄吏司馬欣的關係,才倖免於難。隨後,脫難的項梁帶著項羽從下相縣搬至了吳中,開啟了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這位司馬欣成為了章邯手下的副將,對章邯投降項羽也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他在項羽分封諸侯時獲封為塞王,屬三秦之一。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故去了,二世胡亥成為了繼承人。

    公元前209年一月,胡亥學著他父親的樣子開啟了一次巡遊天下之旅,可就在他回到咸陽之後不久的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引爆了關東六國的反秦勢力。

    公元前209年九月,劉邦於沛縣起兵,蕭何、曹參為其左右手。

    十月,項梁、項羽起兵會稽,斬郡守殷通。

    公元前208年一月,劉邦與張良第一次相遇。

    四月,劉邦往見項梁,范增亦投至項梁麾下,韓信亦在此前投身項梁軍中,楚國反秦勢力大集結,開創新的篇章,張良也在此後得項梁資助去韓地復國。

    後來的故事就不再贅述了,在這裡補充一點范增吧。

    范增投奔項梁的時候已經70高齡了,也就是說秦滅楚之時,范增也已經有55歲了。以他的氣魄和家國情懷來看,當年的范增應該是上過戰場的,參加過對秦作戰的。即使是楚亡之後,范增在當地也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所以才能夠在追隨項梁後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項梁、項羽兩叔侄最大的助力。

    只可惜,最終還是與項羽產生了隔閡,抱憾而死,在這一點上,他就不如蕭何、張良、韓信等人了,畢竟,跟對領導也是一門學問。

  • 4 # 七休先生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

    就算沒有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也必然會有趙滅六國、齊滅六國或者楚滅六國......只是當時的秦國正好擁有了天下大勢,才乘勢而起征戰八方橫掃六合。

    所以,秦國當時是攜著滾滾大勢而來,絕非人力所能抗拒!張良、蕭何不能,項梁、范增也不能!不是他們不想,而根本是有心無力!

    秦國當時到底是攜著怎樣的雄雄大勢?張良、韓信、項羽這些當世英雄豪傑那時又是在幹嘛?他們到底有沒有幫著自己的國家抵禦秦國?

    帶著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走進這一段2200多年前的歷史塵煙!

    秦國到底聚了怎樣的勢?

    1、秦國發跡。

    西周時期,秦國開國之君秦非子因為養馬養得好而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於是獲封秦地(甘肅天水一帶),成為秦國的開國之君,號稱秦嬴

    這時秦國只是一個疆域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小地,秦非子也算不上是卿大夫,更稱不上諸侯。

    幾十年後,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異族犬戎來攻時無人來救,西周就此滅亡。西周滅亡後,秦國當時的國君秦襄公派兵加入了晉、鄭、衛等幾大諸侯國為抵抗犬戎而組織的聯軍。

    幾家聯軍將犬戎軍隊打敗之後,又一起擁立周幽王的長子姬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即位後為避犬戎之難,便將都城從烽火戲諸侯之地鎬京(位於今西安)遷至洛邑(洛陽)。

    而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又出兵全程護送。在這幾次大功之下,秦襄公受封成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2、秦國崛起。

    自周平王東遷後,中國就此進入了東周時代,同時也正式進入了歷史上所稱的“春秋時代”,同時中國也進入了長達500多年的血與火的歷史此時是公元前770年

    自這個時期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於是各大諸侯國趁勢而起,不斷彼此征伐,小國被紛紛吞併,大國日益強大。

    而此時的秦國,也在歷經幾代人100多年的艱難創業之後,佔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領土,成為了一個佇立在中國西北方的新興強國。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他重用賢能,勵精圖治,使秦國國力迅速發展。之後秦國便開始參與中原爭霸,不斷吞併小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幾大霸主之一。

    3、秦國強盛。

    秦國稱霸春秋不久後,秦穆公便去世了。於是,在秦穆公之後的幾任國君一通瞎搞之下,秦國國力迅速衰弱,踉踉蹌蹌地走完了春秋之路。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把晉國瓜分了,從此中國進入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但當時的秦國國力日益衰微,在各大列強爭霸的鐵蹄下瑟瑟發抖。

    所幸的是,在近100年後,秦國出了一個秦孝公。公元前362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秦孝公剛一登位,就向全國遍發求賢令,以高官厚祿求英才共謀強秦之策。

    求賢若渴的秦孝公幸運的遇見了在魏國不得重用的商鞅。自此以後,秦國開始了一場漫長而深徹的改革。

    商鞅變法以後,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使經濟迅速發展,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秦國從而一舉走向強盛,也為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

    4、秦國的統一大勢。

    法家鬼才商鞅行改革之術,為秦國開闢富國強兵之路;

    鬼谷門下張儀懷合縱連橫之策,助秦國東出中原與六國爭雄;

    深謀遠略的宣太后一力破格起用白起,造就了後世聲震天下的絕世名將;

    傳奇巨賈呂不韋出手攪弄天下,一舉扭轉秦國疲弊之勢;

    始皇帝嬴政橫空出世,開創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格局;

    春秋戰國數百年來爭戰不休,民生凋敝,天下亟待休養生息;

    戰國七雄其餘六國日漸沒落,唯有秦國蒸蒸日上。

    ……

    就這樣,秦國統一大勢滾滾而來,已非人力可以逆轉!

    秦始皇橫掃六國時,張良、韓信、項羽等當世豪傑又在做什麼?

    1、先說張良。

    張良的父親和祖父是戰國七雄中南韓的五朝宰相。南韓所轄之地約為今山西南部地區和河南北部地區,是一處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秦始皇發起滅六國之戰時,南韓就是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南韓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他父親事業的機會,其家族也喪失了榮耀顯赫的地位。於是張良帶著亡國亡家之恨,一直都在進行著反秦的大業。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張良散盡家財,找到一個大力士,並出資為他打造了一個重達60公斤的大鐵錘,然後埋伏秦始皇的必經之路上,用鐵錘將秦始皇所乘坐的車輛砸成了爛泥。

    然而鐵錘擊中的卻只是副車,秦始皇本人乘坐的車卻安然無恙。這也是成語“誤中副車”的由來。

    《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號人扯起了反秦大旗,但一直都感到勢單力孤,難以立足,後來巧遇劉邦率領的義軍,兩人一間如故,張良遂跟從劉邦,為推翻暴秦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良刺秦

    2、再說項羽、韓信。

    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攻打南韓開始發動滅六國之戰,於公元前220年滅掉齊國為結束,戰爭一共打了十年。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韓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31年,直到滅六國戰爭結束,他們都才長成個小毛孩呢!還能幹嘛?

    項羽家世代都是楚國名將。而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傾國之兵,用王翦為帥,以六十萬大軍滅了楚國時,當時項羽還不足10歲呢。

    韓信 遊戲人物形象

    3、再說項梁、范增、蕭何。

    之所以把他們三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他們都是秦滅六國之中的楚國人。

    項梁是項羽的叔父,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是當時楚國的貴族世家。秦始皇大軍滅楚國時,楚軍被大敗後四散逃亡,就連他的父親項燕都戰死了,項梁又有何奈?

    范增當時居於居鄛(今安徽桐城附近)、蕭何居於沛縣,同樣也是楚華人。在當時的大勢所趨之下,個人不能改變什麼。秦滅六國後,蕭何還入仕秦朝,擔任沛縣的一個小官,由而結識了劉邦、樊噲等人。

    後來因為秦朝的嚴苛暴政,陳勝、吳廣率先起兵反秦,於是各地起義蜂起。同樣在這樣的大勢之下,項梁、項羽看準時機也反了,范增則是以七十歲高齡投靠項梁,參與到了轟轟烈烈的反秦大業中。

    而蕭何則是跟隨著劉邦,找準機會也一舉起事了。

    起義反秦

    總而言之。

    當時的中國從西周滅亡開始,已經經歷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消除割據,實現一統;人民也迫切需要結束戰爭休養生息。

    而秦滅六國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以人力為轉移,題中所說的這些英雄豪傑們當時要嘛是年紀太小,要嘛就是根本沒有辦法阻擋。

  • 5 # 青青說史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范增這些人還都是無名之輩!包括劉邦和他投靠的趙國名仕張耳,這些在秦末年間的英雄人物大都是邊緣性人物,甚至有些人還是平民百姓!地位最高的項梁項羽叔侄恐怕在楚國或者說在項家這個大家族都還排不上名次,如果項梁成就高,那麼在秦國滅楚的戰爭中或許他就沒命了!秦國在滅六國的同時,將六國的直系貴族和王公大臣都一網打盡!即便是有漏網之魚也不過是泛泛無名之輩!項梁項羽叔侄是這樣,張耳陳餘也是這樣,張良更是如此!更別說作為張耳的門客劉邦為了躲避禍害逃回了老家沛縣!隱姓埋名做了秦國一個小吏,而在楚漢戰場上叱吒風雲的韓信因為本身自己出身地位更低,名聲也沒有,所以在整個滅秦戰爭中沒有任何建樹!直到楚漢爭霸,積累了一些人脈和名氣的韓信才有了出頭之日!

    所以那些在滅秦戰爭中大放光彩的英雄人物,無論是滅秦的諸侯們還是帶領秦軍平定諸侯的秦軍大將,比如秦軍的統帥章邯、王離等人,在秦滅六國時,這些人統統都是無名小卒!不起任何作用!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秦國就是被這些當年的無名小卒給拍死在了沙灘上!

  • 6 # 小書閣推書

    不知真假,相傳秦滅六國後,確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過比天高,後來秦始皇為了鞏固帝位可以一直傳下去,就派出方士,密謀天下各大地區的龍脈,想要是把天下龍脈都鎖住釘住那樣就不會有人來造反推翻統治。一共派出了81位能力很強的方式去尋找龍脈。封住龍脈的方式是需要嬰兒的血來澆灌,這樣的方式才能把龍脈重傷封存。徐福被派出去尋找仙島,沒有對此事監督,始皇帝一直想氣運長流,通貫古今,想要長生不老。其中有兩位封龍脈的方士是好友,對於這樣的殘忍方式不忍心,於是把澆灌的血用了豬血和雞血。兩處地方的龍脈沒有封住,其他地方對龍脈這樣。龍脈是有靈氣的,所以這兩處積累得越來越深厚,短短時間成型,這兩個地方正好是項羽和劉邦的所在地。力拔山兮氣蓋世,秦朝的統治早早地結束了。大家當做個傳說去看。

  • 7 # 我的名字不允許重複

    秦始皇開始滅六國時候是從南韓開始的。事實上那個時候的南韓早就沒有什麼抵抗的能力了,就是待宰的羔羊。項家只是楚國的將領,項羽這時候還小呢,劉邦倒是跟秦始皇差不了幾歲,但是他這個時候還是個街溜子。只有張良在南韓滅亡後暗中尋求力量想反秦但是根本不夠打。

  • 8 # 河東來

    這些優秀人物是傳承至黃帝部族母系信仰思想的道家道派的代表,而秦始皇是傳承自炎帝部族父系信仰思想的道家法派的代表,說簡單一點,黃帝部族到先秦時期,一直都是“媽媽當家”,所以道家道派的發源地四川至今“妻管嚴”現象都十分突出,秦始皇作為炎帝父系力量的代表,要實現“爸爸當家”,所以道家法派的發源地陝西至今“大男子主義”也十分突出。

    由於炎帝部族被黃帝部族擊敗,“妻管嚴”打敗了“大男子主義”,這個過程應該說有幾千年之久 ,在秦王朝一代爆發,能量可想而知,所以他們雖然都是屬於道家貴族,但也有道派貴族(媽媽陰柔幫)及法派貴族(爸爸剛強幫)之分,也可以形象稱之為主建設的黃帝“春派”和主肅殺的炎帝“秋派”。

    作為他們征服及孕育的源自蚩尤部族的後裔儒家祖師爺孔子戀戀不忘的是“春秋大一統”,實際上就是“道法大一統”,就是“母父大一統”,結果秦始皇“大一統”的思想接受了,將自己的國號稱之為“秦”,就是“春”、“秋”兩個字組合而成,“春秋大一統”也就演變為了“秦國大一統”,也就是實質上的“法派大一統”。

    而秦始皇本人,對儒教的祭司階層道家道派貴族、道家法派貴族、儒教的管理階層儒家平民的思想理論造詣非凡,並且有豐富的具體實際,是理論聯絡實際的典範,他本身是道家道派貴族子楚與儒家平民趙姬婚姻的產物,既有貴族身份,也有平民淵源,依靠秦國楚系的道家道派貴族支援而上臺 ,為了避免像他的父親子楚、祖父安國君那樣無疾而終,他依靠了文士儒家呂不韋(也編纂了一本《春秋》,為了與孔子編的《春秋》有所區別,稱之為《呂氏春秋》),並尊其成為“仲父”(繼父),還拜了武士儒家嫪毐為“仲父”,得以使其實現“親政”。

    在親政後,秦始皇依靠楚系道家道派貴族昌平君的力量擊敗了武士儒家嫪毐,並將其控制的“墨社會”力量收歸麾下,反過來“摟草打兔子”結果了文士儒家呂不韋。

    這個時候,秦國秦系道家法派貴族選擇了與秦始皇合二為一,又收拾了楚系道家道派貴族昌平君的軍隊(後來昌平君成為了楚王),所以秦始皇在當時的儒教道家祭司階層,屬於誰與爭鋒的角色,楚系的道家人物范增與昌平君相比仍然略有不足,韓系的道家人物張良相比成蛟也難以望其項背,項燕、韓信屬於道家指導下的兵家貴族,更難以脫穎而出了,秦始皇作為天下宗教層面的“法教教主”,世俗管理層面的“白社會”首領,世俗軍隊層面的“軍事霸主”,世俗監控層面的“墨社會”頭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他自稱“皇帝”,其意思就是“大神當中的大神,宇宙主宰”的政教合一的主宰神與主宰君主的概念。

    以上所列舉的六華人物,根本沒有進行整合,秦始皇也沒有將秦王朝的道家貴族精英及兵家貴族主體外派進行開疆拓土,其國內統治力量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征服六國反叛,所以當時這些人物全部選擇了蟄伏,這就是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所宣揚的江湖仇殺,到底坑苦了多少痴男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