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這是一首被誤認為唐人寫得一首元代古詩,堪稱元末最具意境的作品,作者知名度很低,但詩句卻受人追捧千年,出自於唐珙的《題龍陽縣青草湖》。

    這首詩非常特別,特別在,因為寫得太好,而長期被認為這是一首唐詩,《全唐詩》在編寫時,毫不猶豫將其歸入其中,我想,除了考證不嚴謹之外,就是因為這首詩寫得太美,太有意境,導致編者“自然而然”的認為元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於是,將其歸入佳作如雲的唐代詩壇,但其實,經人考證,這首詩的作者叫做唐溫如,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詩人。

    唐珙,字溫如,元末明初詩人,據說其詩在鄉里十分有名,“豪於詩”,但是他傳世的作品不多,生平事蹟也少有文獻記載,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是他最富盛名的詩歌。

    雖然,歷史上只有關於唐珙隻言片語的記載,但是,他卻因為這首詩,同樣流傳千古,讓人們深深地記住了他,也足以稱為風流人物了。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絕美的意境,還能看到詩人特有的精氣神。詩很簡單,卻帶給人深刻的印象。

    詩題中的“龍陽縣”,在今天的湖南漢壽,“青草湖”,在今天的洞庭湖東南部,因為湖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有一小點需要注意的是,詩中寫到了“洞庭”,是因為兩水相連的緣故。

    題龍陽縣青草湖

    元·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開頭兩句,以虛幻的神話結合現實中所見到的壯闊景象,展現出了一幅悽美的湖上秋色圖,詩人說,“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秋風颯颯,廣闊的湖面上,泛起了層層波浪,蕭瑟的秋景彷彿讓美麗的湘君一夜之間,變成了滿頭白花。傳說中,舜帝死於蒼梧之野,湘君聽聞後,不及追隨,於是啼竹成斑,化身湘神。詩人在這裡,以這種新奇無比的構思,表現了看到洞庭秋色時那種觸目驚心的感受,另外,也暗含了一絲詩人的遲暮之感、衰敗之意,寄寓了豐富的感情。

    後兩句寫夢境,描繪的十分成功,“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雲開,水面平靜如鏡,詩人在舟中飲酒,不覺醉倒,半夜醉眼朦朧地醒來,發現天上的星星彷彿都壓在了水面上,那景象,就像是在銀河中停舟一般!

    “滿船清夢壓星河”!夜色迷人,詩人半醉半醒之間,感覺自己像是置身銀河之中,詩人將夢境寫得猶如童話一般,真是美到了極致。夢本無形無質,但是人卻說清夢壓船,將幻覺寫得如此真切美妙,古人寫夢境的詩詞佳作不少,但是能夠寫得如此清麗新奇又意境獨特,能夠千古流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唐溫如的這首詩,筆調清靈,構思巧妙,虛實相間之中充滿了絕美的“夢境”,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讓萬千讀者印象深刻,也難怪這樣的好作品,會被錯認為是詩歌鼎盛的唐代詩人所寫了。另外,詩中對洞庭湖秋景的描述、對夢境的迷離和留戀,似乎也流露出詩人在現實中的一絲失意和無奈,但總而言已,這首詩情景交融,縹緲奇幻,可謂絕佳之作!

  • 2 # 老街味道

    問題:“滿船清夢壓星河”,為什麼能被譽為元代最有意境的詩句?為何又出現在全唐詩中?

    前言

    滿船清夢壓星河,出自唐珙的七絕《過洞庭》,亦名《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一、唐珙之父

    唐珙父親是南宋義士唐珏(字玉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在南宋滅亡以後,元朝任命了一個總管江南浮屠的僧人叫做楊璉真伽,他把會稽的南宋帝后陵墓給挖了。他們倒垂宋理宗屍體取水銀,又將遺骨遺於亂草之中。

    唐珏散家財招募少年義士,找了寫他人遺骨代替散落於草叢中,冒死將帝后遺骸葬蘭亭山。風聲過後,又移宋故宮冬青樹植其上。

    七日之後,楊璉真伽又去理宗頭顱做成飲器,又將散落的骨骸收集好埋在臨安故宮,上面建了一個白塔中鎮住。號稱鎮南塔。百姓無不悲憤,後來才知道理宗的陵骨已經被狸貓換太子了。。

    唐珏和王沂孫等人結社填詞,曾以“龍涎香”“白蓮”“蟬”“蓴”“蟹”等為題,抒發亡國之痛。例如王沂孫的代表作《天香·龍涎香》就是寫的此事。唐珏也有《冬青行》記載此事。

    二、珙之名的由來

    唐珙,字溫如, 《玉篇》解釋:珙,大璧也 。

    這個名字據說來自其父親的一個夢。

    唐珏掩埋了南宋帝后的遺骨,曾經作了一個夢。夢中有幾個黃袍(皇帝著黃袍)人,帶了一個肌膚如玉的嬰兒,告訴他說,您為我們收了遺骨,這個孩子就是為了報答您的。

    不久後,唐珏生了一個兒子,因此將兒子叫做唐珙,珙,也是一種玉。字溫如,古人常有溫如璞玉、溫如良玉之說。

    唐珏的珏[jué],意思是合在一起的兩塊玉。 他將兒子的名字也叫做玉(珙),而且字溫如,可見他希望唐家父子兩代都作“溫其如玉”的君子。

    溫如,典出《詩經·小戎》,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三、滿船清夢壓星河 現實與虛幻

    洞庭湖和青草湖相連,南宋張孝祥曾經有詞《念奴嬌·過洞庭》雲: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唐珙寫這首詩的時候,和張孝祥一樣,即過洞庭湖,也過青草湖,可惜青草湖如今已經不見了,變成了陸地。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一夜湘君白髮多。湘君是湘水之神,也有人說是巡視南方時死於蒼梧的舜。 吹老洞庭波,湘君白髮多,一夜白髮,詩人因何而愁呢?不清楚。詩人並沒有說原因,但是前兩句給整首詩賦予了一個悲愴的氛圍。

    但是後兩句轉折而起,衝破了前兩句的悲傷之感,轉為了清空騷雅。

    詩人醉後,在船上進入夢鄉,其夢境如雲如霧,漸漸散開來,瀰漫了湖面。湖水中倒映這天上的星河,因此說“清夢壓星河”。

    詩人並沒有說夢見了什麼,清夢一詞,說明詩人已經拋開了現實中的“西風吹老、一夜白髮”悲情。

    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時候,是不是也像唐珙一樣,躲藏在夢中得到慰藉與放鬆呢?

    結束語

    唐珙這首詩,為什麼能被譽為元代最有意境的詩句?估計沒有人敢這麼肯定,最,這個字在文學裡是不能輕易使用了。可以說是最有意境的詩句之一吧。

    至於為什麼被收入全唐詩,那就不清楚了,古詩文傳世後代,在時間、作者、字句上有錯誤也是常見的事情。

    唐珏是南宋遺民,唐珙生於元,估計死於明初,父子二人經歷了宋元明三個朝代。滄海桑田,不勝感慨。

  • 3 # 隨手談詩

    元朝的詩“滿船清夢壓星河”,出現在《全唐詩》中,一場治學不嚴謹的悲劇罷了。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句詩被譽為元代最有意境的詩句,出自詩人唐珙(字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

    我估摸著是這樣,唐溫如本來也不是著名詩人,編選者看到唐溫如這個名字的時候,認為是唐朝叫溫如的詩人,也沒加考證,就胡亂編入《唐全詩》了。當然,像我這樣張口就來的“估摸”,也是一種不嚴謹的體現。大家不要相信。我們重點還是來說詩。

    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實也不怪編選者治學不嚴謹,畢竟《唐全詩》那麼大一部書,不是一己之力能編成的,那麼多學者合作難道都沒有發現這個bug嗎?要怪就怪唐溫如本人,誰叫他這首詩寫得,真是太浪漫了,有唐人意境了。情與景的結合,情與志的書法,都非常有唐人的意境。

    “西風吹老洞庭波”寫洞庭之景,這個“老”字用得出神入化,我們說詩有詩眼,什麼叫詩眼呢,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個句子,把整首詩盤活了,讓詩靈活了起來,賦予了詩生命,“老”就是這句詩的詩眼。

    洞庭為什麼會老?因為西風,秋天之風。西風后面連著老,自然而然就讓人產生了秋風蕭瑟之感,悲秋之情不言而喻。

    “一夜湘君白髮多”這一句用了神話典故,是對洞庭之老的說明,湘君是帝舜的妻子,當年帝舜死於蒼梧之野,湘君啼竹成斑,一夜白髮,這是何等的悲愁。在洞庭湖邊,秋風瑟瑟,詩人想到了這段故事,用以描寫洞庭“觸目驚心”的秋色,江山遲暮、年華遲暮。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是名句,前兩句寫景,這兩句轉入抒情,入夜後風停雨歇、波平浪靜,天空倒映在湖中,詩人泛舟湖上,有些微醺,漸漸睡去。恍惚之間他覺得,我不是在洞庭湖中,而是在銀河之上,因為湖中倒映著天空,小船周圍都是星光燦爛。

    杜甫詩說“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杜寫的是春天,唐溫如寫的是秋天,白天所見之景,是洞庭已老、江山遲暮,所以他悲秋,只有在夜晚、在微醺時、在夢中,才會“滿船清夢壓星河”,他是不願意醒來的,就這樣擺脫塵世的喧囂,獲取這亦真亦幻的愉悅。

    哎我也不知道我寫的什麼玩意兒,寫到一半突然非常疲倦,不想寫了。草草收筆,大概就是那麼一回事兒吧。

  • 4 # 讀書分享與推薦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本是元人的絕句,但是,在《全唐詩》第七百七十二卷中,卻收錄了這首詩,題目為《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溫如,對作者的描述,也非常簡略:無世次爵裡可考。

    為什麼一首元人的作品,卻出現在《全唐詩》中呢?作者唐溫如到底是何許人也?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這首詩的“身世”。

    一九八零年,程千帆先生寫了一篇文章,主要便是從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中看詩人的獨創性,在文中,程先生說這首詩是他讀唐詩時偶然注意到的。在程千帆先生的《古今詩選》中,也就將這首詩歸為唐詩。

    另外,在《唐人七絕淺釋》、《唐詩鑑賞辭典》、《古詩文名句錄》等多種書籍中,都沿用了此詩為唐人作品的看法,於是,很多人遂將其定位為唐代名作,作者唐溫如也被收入唐代作家中。

    但奇怪的是,此詩卻不見於唐、宋人的典籍之中,如果這首詩真的是唐人所作,以其出色的意境和奇妙的想象,不可能沒有人注意到,甚至連博學之稱的宋人洪邁在寫《唐人萬首絕句》裡,也沒有選入該作,難道是他見識不夠?還是認為這首詩寫得不好?

    最早收錄此詩的,是元人賴良編撰的《大雅集》,該詩題為《過洞庭》,作者是唐珙,在作者小傳中,簡單介紹了唐珙其人,珙字溫如,浙江會稽人。要知道,賴良是浙江天台人,他的《大雅集》也主要是收集元末的詩,同時代的楊維楨稱這部作品“所採皆吳越人之隱而不傳者”。

    由此可知,《大雅集》中編撰的詩句,是作者同時代的人,唐珙和賴良故鄉又相距不遠,應該說是非常可靠的。

    最終,再經過一些學者的細緻考證,終於揭開了真相:唐珙,字溫如,浙江會稽人,元末明初詩人,《題龍陽縣青草湖》一詩,原題為《過洞庭》,也是唐珙流傳下來的唯一千古名作,而《全唐詩》中收錄這首作品,實在是錯誤的。

    《全唐詩》中誤收詩篇,其實屢見不鮮,劉師培、岑仲勉著名學者,已經舉出過不少例證,來說明《全唐詩》中的一些錯誤,唐珙的這首作品被誤收,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理清了這些,我們就一起來鑑賞一下,這首詩,究竟描寫了什麼,又有什麼獨特之處呢?先看原文:

    題龍陽縣青草湖/過洞庭

    元·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在說詩意之前,我們要知道的是,龍陽縣在今天的湖南漢壽,青草湖在洞庭湖的東南面,可以說是洞庭湖的一部分,所以詩中第一句就說洞庭湖,並非錯誤。

    詩的開頭兩句,寫洞庭湖的秋色。“西風吹老洞庭波”,即西風吹動洞庭湖水,秋風乍起,湖面水波盪漾,洞庭湖彷彿一下子被吹老了許多。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來看下面一句,“一夜湘君白髮多”,這又怪了,為何湘君一夜白髮增多?

    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理解,秋天到了,西風颯颯,無論是湖中的水草,還是湖邊的樹木雜草,都慢慢由青綠變成了黃白,岸邊樹木白草的倒影,在西風吹起的水波之中,好像湘君水神的滿頭白髮!這其實是詩人耳目一新、想象奇特的比喻而已。

    要知道,娥皇、女英為了舜帝殉情,葬於洞庭君山,在民間的神話傳說中,舜帝二妃已經變成了湘水、洞庭湖的水神,湘君啼竹成斑,一夜變為白頭,似乎更具藝術性,也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想象。

    這兩句一出,已經足見想象的新奇,但是浮想聯翩、神思跳躍的詩人,並沒有就此打住,反而更為世人留下了更美的兩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月光如水水如天,已經是前人描寫洞庭湖的絕妙佳句,而在唐珙筆下,更是用全新的形象和感受,表現了全新的意象。白天的西風已經漸漸平息,夜晚風平浪靜,滿湖猶如一面大平鏡,長空一碧,銀河璀璨,滿天星斗倒映水中,猶如置身仙境一般。而喝了酒的詩人,感覺到自己彷彿正乘坐仙舟蕩遊在銀河之中。

    詩人用滿船、壓等字眼,形容清夢,實際上是把所有難以言表的心情,都進行了感知上的傳達,用浪漫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幅天上人間難以區分的洞庭仙境,那種澄澈的美感,讓人一讀便印象深刻。

    反正,我第一遍讀的時候,便決定,這首詩,一定要背下來!你呢?

  • 5 # 文字拾荒人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溫如。

    初讀唐溫如的一句詩:“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想象半醉半醒的意境裡,一天一水竟可以捱得如此近,現實與夢想必亦相融了,行船經過,惟見一片星河,絢爛無比。

    龍陽縣,即現今的湖南省漢壽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青草湖是洞庭湖東南方的一部分,因為背倚青草山而得名。詩人路過此地,由景生情而寫就了這篇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紀遊詩。

    “西風吹老洞庭波”,詩句一開頭就盡顯大氣,八百里洞庭波瀾壯闊,入眼的是一片淼茫的水面,在秋風勁吹之下,波紋激盪而至,又迅速化為無形。如果時令是在流光溢彩的春天,眼前該是一副堤岸生花、波瀾不興的景象吧?一個“老”字,寫盡韶華易逝的悲秋之意。

    第二句開始詩人展開了豐富的聯想:“一夜湘君白髮多”,湘君即指上古賢帝舜,舜和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的悽美愛情故事自古流傳,傳說舜死於蒼梧,二妃葬於江湘之間,彼此思念之情悽切。在這樣的蕭瑟秋景之下,湘君思念夫人,一夜之間愁到白頭。這個白髮湘君的形象,是作者感嘆人生易老、青春易逝的一個載體。披情入景,更顯出洞庭秋意之濃郁。一個“老”字,統領了眼前的自然之景和對歷史的無盡追憶,正所謂“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頸聯和尾聯則把視野從湖邊拉到了扁舟之內,“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天色已晚,白天奔湧不息的洞庭水漸趨平靜,詩人一人一舟一湖水,在滿天星輝之下舉杯暢飲,終至醉眼朦朧。在微醺的狀態下,看著天上銀河與水中星辰交相輝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身處洞庭之濱,還是泛舟搖槳於天上的銀河?

    人在船上,船在湖中,月在水底,水天交接,這一片平靜安寧的光輝世界,宛如一個人間仙境。清夢如此美妙,讓詩人沉醉其中不願醒來。但是“好夢易醒,佳期難續”,夢醒時分更添一縷惆悵之情。夢是無形無質的,天水一色,真幻難辨,一個“壓”字變虛為實,暗示了詩人現實處境的不得意。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猶如童話般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

    前兩句悲秋,伴隨著詩人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後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從反面襯托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裡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

    此詩從眼前之景入筆,無一筆落到實處,但是又無一句不與此相關。寫景開闊大氣,寫夢則虛實相間,是獨具一格的佳作。

    為何又出現在全唐詩中?

    《全唐詩》卷七百七十二收錄此詩,題為《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溫如。

    一九八零年九月, 近代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撰寫《從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看詩人的獨創性》一文,說唐氏此詩是他“在讀唐詩時偶然注意到的”,指出“這位今天我們對其生平一無所知的詩人具有很獨特的藝術構思”,並認為詩中“一夜湘君白髮多”之語是對唐代宗教宣傳的“幻想及妄言的一種挑戰”,有著“在客觀上的思想價值”。此文收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先生論文專集《古詩考索》中,又見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集》。

    程千帆、沈祖榮選往的《古詩今選》及沈祖棻的《唐人七絕淺釋》也選錄此詩。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也採入此詩,陳志明在賞析文章中說“此篇是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中華書局出版的黃肅秋《唐人絕句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孫公望《唐宋名詩索引》、張冠湘等《古詩文名句錄》等多種書籍、論文都予以採錄。唐溫如這首絕句,一向鮮為人知,經今人反覆介紹徵引,遂被認定為唐代名作。

    傅榮珠等編撰的《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也把唐溫如作為唐代人物收進書中。最早收錄唐氏此詩的是元人賴良編篆的《大雅集》,題為《過洞庭》,唐珙作。在作者小傳中介紹, 珙字溫如,會稽人。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賴良字善卿,浙江天台人,“是集皆錄元末之詩”,“其去取亦頗精審”,“故不失為善本”。《大雅集》前有元至正辛丑(一三六一年)楊維禎序,稱其“所採皆吳越人之隱而不傳者”。可知《大雅集》所錄諸家,皆為編集者同時代人,又有鄉里之誼,所收作品亦當可靠。錢謙益《列朝詩集》甲前集十一收入唐珙《過洞庭》及《題王逸老書飲中八仙歌》,據《列朝詩集》編輯體例,甲前集所收的多為“明世之逸民”,可知唐珙也是自元入明的詩人。《古今圖書整合·方輿編,山川典》第二百九十八卷“洞庭湖部”收錄唐琪《過洞庭》詩,亦置於元人之列。

    據此可考定唐溫如,名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元末明詩人。《題龍陽縣青草湖》一詩,原題作《過洞庭》。《全唐詩》收錄此詩,實誤。《過洞庭》詩也不是唐珙“唯一的傳世之作”。

  • 6 # 江陽沽酒客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生錯時代的偽唐詩,《全唐詩》裡的大烏龍,卻成就一段,另類的物我無礙人生風骨

    康熙四十四,文治武功的玄燁,決定要編纂一部《全唐詩》,當然皇帝的決定向來是攤派,他自己是不用去做的,別看玄燁是個滿人,但是對漢人文化他還是比較喜歡的。於是這個事情就交給了江南織造曹寅。這個曹寅是誰呢?據說他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跟康熙的關係可不一般,他媽孫氏是康熙的奶媽,這層關係可如同兄弟一般,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鑾儀衛,跟康熙交往非常緊密。

    咱們把這個事情再追溯的更早一點,康熙的爹順治也就是福臨,在順治八年的時候(公元1651年),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認定犯了大罪,順治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收歸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轉為內務府包衣,成為皇帝的家奴。看似不幸卻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時曹寅的父親曹璽也由王府護衛升任內廷二等侍衛。"內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璽在這種地方當差,他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和皇家的人接觸,取得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在三年以後,康熙皇帝出生。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後,一律在內務府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包衣婦人當中,挑選奶媽和保姆。曹璽的妻夫人孫氏,被選為康熙的保姆。從此,曹家與皇帝的關係也就更加親密。

    你想哈雖然不是一奶同胞,卻有一奶之情是有的,在古代,奶媽往往比自己的母親可能更有感情。這個東西還真應了有奶就是孃的那句話。曹家後來飛黃騰達跟這個關係也很大,但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沒有永遠的逆境,也沒有永遠的順境,換了皇帝主子以後,曹家可就倒了大黴,悄悄這個不幸又降臨在曹雪芹這一代。不過這是後話,此文不表。咱們但是康熙讓自己的奶兄弟曹寅負責《全唐詩》的事情。

    曹寅有沒有文化我們不知道,但是從他孫子曹雪芹看來,曹家在曹寅那一代是很牛的了,自然各方面素質都在提升,曹寅接到這個命令,是對促進中華文化事業,也彰顯清代皇帝文治武功的表率,所以不敢怠慢。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鉅細靡遺。

    招徠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3卷。這十個人在當時都不是小人物哦。比如彭定求康熙十年狀元,查嗣瑮。查慎行之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他們家族世代書香,當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就是他家後人。反正每一個人當時都是文化佼佼者。

    當然了皇帝要做的事情,一定會有最好的人才匯聚,康熙時代,清代國運又逐步昌盛,大有盛世之感。

    可是這個全唐詩裡面,有一首詩卻非常奇特,這首詩叫《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意境深遠,蒼茫遼闊,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唐珙,字溫如,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全唐詩》卻擺了個大烏龍,硬生生的把他拉到唐人裡面去了。

    唐珙生平無記載,僅知"珙豪於詩"。他父親唐珏是南宋義士,曾於元僧盜掘南宋皇陵之時,偷拾諸帝遺骨並重新安葬,使得免受元僧褻瀆。雖是元代人,唐珙也應受其父教,知俠義,亦可謂南宋遺民。

    雖然擺了烏龍,但是這首詩確實可能跟唐朝風骨匹配,蒼涼古樸的意境油然而生。作為南宋遺民,父親又是慷慨俠義之士,我想名不見經傳的唐溫如,應該繼承父志,從他存留的詩詞來看,詩言志,可窺一斑。

    這首詩是他醉後追思故國之作,卻被李煜那種哀怨又不同。我個人覺得有股辛棄疾般的氣概。

    所謂“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全在一個老字,對歷史變化,人生宿命的一種探問,蕭瑟秋天,今又是換了人間,不過他的換了人間是充滿了遺憾和不甘心,要不然也不會哀嘆,湘君白髮多了。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不知道他是自己喝醉了,還是與人共醉。詩人未必借酒來麻痺自己,因為雖然已經醉的不知道水中倒影的星月,還是星月上空本來有河流,但是他依然不能忘卻一些前塵往事,他依然在夢中思量的人生,最後物我兩忘的境界。

    也許悲而不傷,哀而不衰的人生,才是一個人應有的風骨吧。

  • 7 # 琳琅文齋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元代詩人,寫出了一首傳世佳作,詩中隱藏了明暗兩條線,出現在《全唐詩》中,就是個美麗的誤會。

    這首詩名為《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是元末詩人唐珙,字溫如,“滿船清夢壓星河”一句就出自該詩。這首七言絕句堪稱經典作品,被譽為元代最有意境的詩句,但不知何故,作者唐珙的有關生平資料卻寥寥無幾。全詩內容如下: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詩中的“明線”像一幅畫

    《題龍陽縣青草湖》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虛實相生、動靜相合,意境遼闊高遠,感情執著深沉。詩中的“老”、“滿”、“壓”三字,更是神來之筆,融實景於內心,化無形為有形,將自然景色和內心情感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透過字裡行間,詩中呈現出了一幅十分唯美的圖畫:一個星月交輝的夜晚,詩人泛舟青草湖中,飲酒品茗,欣賞湖光山色。西風吹起,美麗的洞庭湖波光瀲灩,就像老了長出的皺紋一樣,而皎潔的月光照耀在湖面和山上,似乎湘水之神的頭髮也白了;醉眼朦朧,不知道天空倒映在了水中,酣然入夢,還以為臥在了璀璨的星河之上。

    詩中的“暗線”是一行淚

    結合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來賞析《題龍陽縣青草湖》,就會發現,詩裡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

    元朝末年,統治黑暗,經濟蕭條,再加上災害連年、戰亂紛起,老百姓流離失所,各種社會矛盾激化。身處這樣的時代,作者的心裡應該是哀傷的,從這個角度看,詩中就有了另一層深刻內涵,暗藏著生不逢時而又萬般無奈的悲愴情感。

    古詩中的“西風”,常用來寓意凝重悲涼的色彩;該詩中的“湘君”,是指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借用的是二妃啼竹成斑的典故。所以,詩歌暗線的大致意思是: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會景象,就連洞庭湖也會因為傷感而變得衰老,哀怨的湘君也因為傷心而一夜白頭;而我壯志難酬,失意潦倒,只能借酒消愁,也許只有在夢裡,才能找到一片清靜安寧之地。

    編入《全唐詩》的主要原因

    這首元代詩歌,之所以被編入到了《全唐詩》中,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成書時間倉促,無暇細究。《全唐詩》是康熙下旨編纂的,由江寧織造曹寅主持,10名賦閒江南的翰林官參與編修,從1705年3月開始,至次年10月即編成。全書共計900卷,收錄詩歌4.9萬多首,涉及到的作者達2800多人。

    如此卷帙浩繁的鉅著,區區十人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編修而成,根本沒有時間逐一仔細進行考證,勢必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部分唐詩並未收錄其中,作者張冠李戴的也有不少,而且誤把其他朝代詩歌編入書中的,達數百首之多。

    二是編修者應付差事,不願細究。正因為是官修著作,參與者一般會抱有“差不多就行”的心態,並不太願意精雕細刻,這也是當時的“潛規則”。再加上《題龍陽縣青草湖》這首詩,確實頗具唐詩神韻,而作者唐珙的生平,又沒有資料可查,所以編修者自以為是,想當然地收入《全唐詩》,也在情理之中。

  • 8 # 潮打的空城

    在《全唐詩》第二十二冊又七百七十二卷,收錄了一首名為《題龍陽縣青草湖》的詩,作者唐溫如。

    《全唐詩》的前身是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的《唐詩》,後來在曹寅的主持下,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用了一年的時間編定,共計收錄了四萬八千餘首唐詩。面對浩如煙海的詩歌資料,僅用一年時間編造,難免會有遺漏疏忽(因此《全唐詩》中謬誤甚多,不可全信)。而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正是其中之一。據後來陳永正教授考證,這首詩的作者唐溫如是元末明初的詩人。

    為何一個元末明初之人的詩歌會被《全唐詩》選中呢?在筆者看來,這首詩寫得太優秀了,即使放在盛唐也毫不遜色。

    《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龍陽縣,即今天的湖南漢壽。青草湖與洞庭湖相連,位於洞庭東南。所以看標題,這是一首遊紀之詩。

    先看首句“西風吹老洞庭波”,西風即秋風,秋風徐來,將洞庭之水吹出陣陣波紋,彷彿洞庭之水一下子衰老了很多。秋天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遊覽洞庭之時又逢秋風起,自然會引發作者的愁思。這一句雖不同於馮延巳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老”字,將洞庭之水擬人化,也為下一句做下了鋪墊。那麼作者的愁思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一夜湘君白髮多”。作者沒有直言自己的秋愁,而是另闢蹊徑,塑造了一個“白髮女神”的形象。傳說之中的湘君是舜的妃子,死後化作湘水中的女神。而經過了秋風吹拂,一夜之間湘水女神卻白了頭,“白髮湘神”的形象將作者的愁思躍然於紙上。

    再看“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句詩更是極盡浪漫主義手法。

    作者喝醉了,不知道水中的天空只是倒影船隻承載著自己的清夢壓碎了燦爛的星河。

    夢境是虛無縹緲的,身下的洞庭之水卻是真實的。作者沒有像劉禹錫一樣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氣,而是感到傷感,定是因為自己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是仕途失意?亦或情場失意?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作者泛舟於洞庭之上,卻得到了心靈的慰籍。

    在唐溫如筆下,這首詩有著空靈、奇幻的特點,極盡浪漫主義特色,也難怪會被誤入《全唐詩》中。而正是有幸於它的誤入,才讓這顆滄海遺珠重綻光彩。

  • 9 # 啃梨我餓啦

    呵呵,全唐詩編纂於清康熙年間,這句詩中“滿船清夢”可指“滿清”,星河代指天下,所以不排除有媚上嫌疑!清人自然認為寫得好。

  • 10 # 月下談痴

    題主有兩問,鄙人先重點解意境,再趣談出處。

    一、意境之美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

    ——元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這篇七言絕句是元末明初詩人唐溫如的作品。唐溫如在詩史上可謂是名不見經傳,可是“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這一句卻廣為人知,它讓讀者身臨其境,再一次體會到恍惚之間思緒融匯穹廬星野,肉身被容納於廣闊天地的那種壯麗又純粹的自然之美。所謂意境,不外乎主客觀融合,情景交融與虛實相生幾個特徵。這首詩尾句神來一筆,正好把這幾個特徵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不落窠臼。這首絕句剛好可以按照首尾分為兩個部分,而且以曹操的《觀滄海》詩句為題也恰如其分。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簡單的紀遊詩。前兩句講明地點並抒情。詩的前兩句“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湖波的壯景描繪結合,以虛幻的神話的方式,營造場景的虛幻感,以歷史人物故事做鋪墊,賦予景物歷史的厚重感。這兩句沒有多餘的藻繪,本身不是多優美的句子,卻為下文驚豔之句做好鋪墊,有了神話故事的背景,尾句一呼便流麗得動人心魄詩句,猶空中仙籟。就本句而言,功能性大於美感。

    洞庭湖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這是前兩句描繪的景象。比起春日碧淨柔波,夏日的浩浩湯湯相比,進入枯水期的秋日湖泊是深邃沉靜的。水較春日冰晶融化後的深,也比卷沙驚濤的夏日奔流清,像是一個人的中年時期,沉穩,包容而靜水流深,這觸動了同為暮年的唐溫如心裡那根幽微細小的弦,湧動出悲愴之感,這是聯想遭際後,與時景的共情。

    他故意用湘君的故事替代了直抒胸臆。傳說湘君聞帝舜死於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一夜白頭。西風很神奇,李清照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的“西風”吹皺一池秋水,又讓湘君一夜白頭,這哪裡是西風,是實體化的愁。與其說唐溫如不想落窠臼照著“悲秋”的主題繼續深入點題,倒不如說此時的他醉得思緒破碎,無法用邏輯思維去腦海裡搜刮那些陳詞典章,好讓自己的愁緒名正言順,只得任由具象的思維帶著眼睛最直觀的觸碰眼前的景象,這才有了尾句的傳世之語。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兩句意境高妙,在於信筆直出,準確描摹出微醺之時精神恍惚神智跳躍產生幻覺,在湖中覽星河璀璨時彷彿置身其間融為一體的狀態,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貴在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於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讓人想起異曲同工的李易安《漁家傲》中“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一句。都是記夢,把星辰寫得靈動如仙境,而自己此時因為飲酒酣夢,脫離了現實肉身的束縛,也成為了滿天星子的一份子,與穹廬為伴,在天地間暢遊高歌。

    所謂意境高妙,就在於這種流轉飛動的自由感,並不虛無縹緲難以捉摸,而是融入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樣對人與宇宙關係的深刻思考。在唐溫如清麗流轉的夢筆飛花下,充滿了浪漫主義豐富的想象色彩,又滲透出對現實境況的折射與反思,既流麗奔逸,意興遄飛,又含蓄蘊藉,回味無窮。

    這樣的意境,用“塑造”並不準確,它更像是一個生活失意醉生夢死的中年人倚在船弓上望著天痴想:“星星真美。”然後酒精的作用讓此刻的唐溫如陷入半夢半醒的幻境,心中鬱積的塊壘也轉化成對環境細膩又模糊的直感,於是萬般感受與典章積澱在他的腦海神奇的發生了轉化,讓他信口吐出: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

    有時候寫詩就是這麼感性,靈感的爆發就在一個巧妙的瞬間。

    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唐溫如繡口一吐是什麼呢?

    是秋水沉靜的湖波,是滿天沉甸甸的星野……

    是夢想破碎的聲音……

    他只能代表他自己。這樣的心聲,跨越數百年,在今日有一群人能與他共鳴。

    意境的最後一個特徵,是主客觀相融,原來所謂主,不僅是觸景生情的作者,還有眼前沉吟這些佳詞麗句的我們。

    二、關於出現在全唐詩這件事

    第一節煽完情,這裡可以稍微輕鬆一點,由於本人不擅考據,身邊史料暫缺。所以僅作猜想。

    《題龍陽縣青草湖》為何出現在全唐詩呢?個人猜想原因有三:

    其一是全唐詩乃清康熙年間編撰,因為唐溫如此人並沒有其他出名詩作,無論在政績仕途上還是沙場征戰上也沒什麼突出成績被載入史冊,因此文獻缺失造成面帶考據有誤。唐溫如就好比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只不過寫了一首出名的詩就銷聲匿跡了,試想不說幾百年,就算幾十年後,有誰會記得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名字呢?

    其二是這首詩頗具唐風。眾所周知,元代以“元曲”見長,在詩詞方面成績並不突出,縱使歷史上有“元詩四大家”(虞集,楊載,範槨,揭奚斯),大家對這些人也很陌生。元代統治者是遊牧民族普遍文化素養不高,對文人不夠重視,也造成了一些文人為了謀生去戲班子寫戲曲劇本的現象,客觀上促進了元曲的發展。但是對詩文始終是不夠重視的。所以元代整體詩詞水平不高,也很難概括出共性。像“唐詩以丰神情韻見長,宋詩以筋骨思理為妙”這類概括整體特徵的話語是沒有元代詩詞什麼事的。

    既然說到唐代詩重在“丰神情韻”,就可以想到唐溫如這首詩,尤其是尾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頗有“逸出塵外,怪生筆端”的仙風道骨,的確是有唐詩的顯著特徵。讓人自然聯想起李杜,岑參,孟浩然,張九齡等唐代詩人。因為獨特的藝術個性被歸類為唐詩,也是一種有趣的烏龍現象。

    其三是作者名字,唐溫如,唐珙。因為古代還沒有標點符號,就會產生歧義。抄錄的人會以為是【唐】溫如,即一位叫溫如的唐代詩人寫的詩,因此把它輯錄到了全唐詩中。這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這是一首佳作。可愛的烏龍事件瑕不掩瑜,反而能讓更多人知道這首詩。品味詩歌,重點還是在它的用語修辭、意象意境、思想內容綜合起來帶給讀者的審美價值,它同人的生活經歷一起建構了人的品味。至於它出處何如,是誰所作,瞭解這些能讓詩歌有所附麗,卻不是我們普通讀者應該投入過多精力的戰場,術業有專攻,期待文獻學的專家們在這些方面能夠解開迷思吧。

  • 11 # 汪汪隊大H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真是好詩!若說是李白寫的,我也信了……

    人生如夢,何嘗不在醉中……

  • 12 # 杜象應

    “滿船清夢壓星河”,出自哪裡?為何被譽為元代最有意境的佳句?

    在《全唐詩》中關於這一句“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全詩文是這樣記載的: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湖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寫景記夢,虛實相間,頗具唐詩風彩,故《全唐詩》裡將其作品歸入“無考”類詩人中。

    到底是不是唐詩?經後來人考證,這首詩出自於元末明初唐珙之作品《題龍陽青草湖》。

    “滿船清夢壓星河”意境何在?本耒,夢無形體,但作者卻實不相瞞“清夢滿船”。又何為“清夢”呢?一般人做夢醒來時忘記的多,而詩人則清淅的記得。

    夢,當是夢幻,肯定無重量,然作者賦予它“壓”字來稱取,此乃別出心裁,有意點化了夢之境妙!其實呢,對夢的留念,也側面反映了在現實社會中的失意與失望之感覺。

    “滿船清夢壓星河”是詩眼,由於全詩的渾融的意境讓人讚不絕口,堪比杜甫“春水如船天上坐”啊!清朗的夢中,我好像臥在璀璨的星河中徜徉……。

    顯然,唐珙的這首詩不屬於唐朝“唐詩”,那為什麼又在《全唐詩》中呢?

    首先,確定一下《全唐詩》的完成時間: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彙編的一套唐詩集子,共計唐朝、五代詩4.89萬首,涉及作者2200餘人。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朝代順序是唐、宋、元、明、清,這麼長的一個時空跨度修編工作,難免不出錯或者是缺少考證,誤入了唐詩也很正常。

    其次,大型編修工程任務急、時間短:都說歷史記錄是人類文化遺產,一般來說,是下一朝修編前朝的歷史,究其原因是能較客觀公正地反映事實。

    唐朝至清朝隔了好幾代,有些事或人名就無法具實查證。像《全唐詩》中的此句“滿船清夢壓星河”全詩作者就收錄於“無考”類詩人作品中,也是應時之需。

    再之,彙編內容浩繁,再過細之人校對也難免不出問題:據查證,清朝彙編的《全唐詩》多處有疏漏、重複、誤收,以及張冠李戴和次序混亂現象存在。

    雖說有些欠缺,但也不失為一部較完整的唐詩總集。1960年又重新排印出版了《全唐詩》,其中就糾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使之得以更加完善。另外,還增版了《全唐詩外編》。

    總之,“滿船清夢壓河”,可以說是“此曲只應天上有”,當然成為元代最有意境的詩句了!

    擴充套件資料:

    唐珙,字溫如,會稽人,元末明初詩人。其生平事蹟歷史上少有記載,現略見於《御選詩》卷首《姓名爵裡》、《元詩選補遺》小傳。

    知其“珙豪於詩”,一生中僅留存傳世之作八首詩,其中意境最高也最出名的就是這首《題龍陽青草湖》。

  • 13 # 鈺姐的書齋

    這是爆火的詩句,很多人都喜歡它!它的意境太美,餘韻悠長,讓人不斷玩味、追捧千年。它出自一首誤認為唐人寫的元末七言絕句《題龍陽縣青草湖》,被譽為最有意境的作品。

    然而,這首詩是典型的“詩紅人不紅”。歷史對詩作者記載不詳,只提到作者叫唐珙,字溫如,元末明初的詩人,“珙豪於詩”。但對於其生平事蹟、何年何月出生去世、還有哪些傳世詩作等,都已無法考證了,讓人有些遺憾。

    有意思的是,因為這首詩寫得實在太好,竟被《全唐詩》編者誤認為作者唐珙是唐人,而“自然而然”地將它歸到了佳作如雲的唐詩中。我們知道,唐詩是中國詩詞的巔峰,而把這樣的好詩歸於《全唐詩》,實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題龍陽縣青草湖》

    元·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一生僅一首詩就流傳千古的還有宋朝末年的詩人盧梅坡,他的《雪梅》一詩:“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飲酒賦詩、踏雪尋梅的人生意境,同樣況味無窮,讓人玩味。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先說下題目“題龍陽縣青草湖”,龍陽縣是一個地名,指今天湖南的漢壽縣,錄屬於湖南省常德市,地處洞庭湖濱、沅澧兩水尾閭。青草湖與洞庭湖相連,在洞庭湖東南,因湖南面的青草山而得名,所以詩裡青草湖又叫洞庭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詩的首句即意境滿滿: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層層白波,渺渺茫茫。詩人用“吹老”而不用吹皺,讓這湖水也有了人的氣息,而且湖水似乎還“衰老”了許多。

    一個“老”字讓秋夜裡的肅殺之感立現,可謂句之眼,讓人感慨萬千,而正因“老”才引出了次句的“湘君白髮”,我們等下再解析。

    傷春悲秋,本是人之常情。渺茫的湖秋之衰颯,與春日輕漾寧謐的碧水相較,給我們一種深沉無奈的逝川之感。詩人的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了,而不需要直接言明,就已讓我們的心境如秋夜裡被“吹老”的湖水一樣,難再平靜。

    一夜湘君白髮多”,詩人仍覺意猶味盡,而再添新的愁緒,讓悲秋情緒達到頂峰:這一夜的愁思,讓湘君也多了白髮。這裡的“白髮湘君”是誰?它源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湘君是湘水之神,一個讓人感動又悲切的人物-帝舜。

    傳說帝舜到南方巡視,死於蒼梧之野。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前去往尋,得知舜帝已死,葬於九嶷山,悲慟欲絕,抱竹痛哭,竟淚染青竹,後因思念過度淚盡而死。天帝聞之感動封她倆為湘水女神,封舜為湘水之神,號湘君。

    現如今再提湘君,感受這樣的相愛之深、相思之切,讓人淚水漣漣,悲切之情噴湧而出,讓愁緒更加難以自抑,以致“一夜白髮多”。愁到一夜白頭會是怎樣的“愁”啊?李白這樣形容過“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洞庭湖秋之景太過於衰颯了吧,竟然使美麗的湘水女神一夜之間愁成了滿頭白髮。詩人如此的奇思妙想,足可以讓我們想象出洞庭湖的秋景是如何的衰颯蕭索,如何讓人觸目驚心了。

    詩人為何有如此的情感?他大致是想借客觀自然之景,來表達自己的垂暮之感、衰頹之意。一個“老”字就暴露了詩人的小心思,且融情於景,達到了神而化之、畫龍點睛的妙用。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非常喜歡這兩句詩,太有意境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且這兩句與前兩句秋之衰颯截然相反,表達出了詩人的豪邁之情。詩人的一悲切一豪邁,兩相對照,對照強烈,卻絲毫沒有轉接痕跡,讓人稱奇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天上的銀河映在了湖水之中,美妙的意境緩緩開啟:入夜了,風停了,波靜濤息,“我”在微醺之後渾然不知滿湖水的星河只是天上的倒影,此時“我”清朗的夢滿船都是,重壓在了星河之上。

    似乎古代很多的佳作美篇都是在美酒佳釀中釀製而成的,如同“李白斗酒詩白篇”,以致彌留了數千年的馨香,這首詩亦然。“我”在湖邊客船之上飲賦,從白天到晚上,一觴一詠,手不釋杯,終至醺醺然,醉了,睡了。

    漸漸地“我”進入了夢鄉,這感覺就像“春水船如天上坐”一樣。而“我”感覺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漿,船的周圍是星光璀璨、明亮誘人的星河,簡直太美了,就像置身於童話般的世界裡

    這樣的意境太美,太讓人神往了 !我從來就沒有過盪舟銀河之上之感,這滿船旖旎的清夢,著實清麗迷人、獨特別緻,這是“我”醉人、睡了、夢了的“成果”。

    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在世間,終有夢醒時分。“我”醒來之後驀然發現,這一切都只是美麗的夢,夢裡的美幻之境與現實的衰颯之秋景相比,更增添了無限的惆悵留在心上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讓人歎為觀止。夢境與實境太切合了,船在天上行與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而最奇妙的是,夢境與實境太吻合了,船在天上行與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

    而最奇妙的是,夢本身很抽象,並無實體,卻說清夢滿船;夢也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如此把夢寫得如此真切有實感,彷彿“夢”就是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一樣。

    這讓我想起了李清照寫的滿船之“愁”,她是用船來載“愁”的。她在《武陵春.晚春》裡這樣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凝聚滯重,連舟都載不動了,你說得有多愁?而唐珙這裡寫的“夢”壓星河,我認為會更勝一籌。

    那回過頭來想,詩人為什麼要把“夢”寫得如此美妙、如此清酣呢?

    其實,這表達了詩人擺脫俗世喧囂的愉悅,因為現實的蕭索之景象,與夢境中的美麗星河相比,有著雲泥之別。這裡寫夢而兼及情感,有了傳神之工、對照之妙。古代寫“夢”的詩不少,但寫得如此清麗迷人的,卻並不多見。

    有人說,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怎麼是剝離的?其實前兩句寫湖秋之衰颯,後兩句寫內心豪邁之情,是由景及情的寫法,看似情趣各別,實則一氣貫通、水乳交融,隱隱表達了詩人的垂暮之感、悲切之愁。

    總之,非常喜歡“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意境,因為有了天在水,所以才有了夢壓星河的意境。而我們在喧囂塵世中難以實現的,在夢的寧靜與美妙的意境中,得到了愜意、寧靜與滿足。

    對於詩詞的理解,都不全然是過度解讀。畢竟當我們身處那樣的環境與意境時,多少會生髮出或這樣或那樣的感慨,而《題龍陽縣青草湖》這首詩的意境,又是大家所公認的。

    寫在最後:

    《題龍陽縣青草湖》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我認為與李白的浪漫詩作有異曲同工之妙,確實是難得的佳作。而它被“自然而然”地誤歸於詩作璀璨的《全唐詩》中,堪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唐詩自有唐詩的霸氣巔峰,而這首元詩也自有她的飄逸輕靈、不工而化,還有她的美妙意境,以致讓人神往、回味無窮,追捧千年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是僅為寫愁煞的湖秋之景而寫景的,而是著意於真情實感,但又情隱意藏,不拘泥於形貌之似,因此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但無論寫景還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

    《題龍陽縣青草湖》詩境之飄渺奇幻,構思之新穎獨特,為前人詩作所少見。社會科學部教授倉林忠在《名詩的意旨及優劣辨析》評價:

    全詩構思精巧,意境奇幻縹緲,筆調輕巧靈動。尤一“老”字,突現了詩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擔憂或悵恨老來遲暮的悲涼心境。

  • 14 # 靜心匠道

    元朝的詩收入唐詩,弄出烏龍是清朝的康熙和曹寅兩兄弟。

    這個烏龍是怎麼弄出來的,為何英明神武的康熙會沒有發現?

    這事得由清朝康熙說起,他和父親順治和“義爺”多爾袞不同,自小喜好漢家的詩詞和文化,自己習的一手好字(恭王府留有福字一幅),雖然自己著作不多,但是他在位期間主持編撰了六部鉅著,分別是我們熟悉的《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

    除了這幾部大部頭以外,康熙在第五次南巡前,找到了好兄弟曹寅,讓他找來十個人花了360天時間,編撰了一部《全唐詩》,這全唐詩有多全呢?康熙自己做序說:“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但是根據後人重新考證,康熙這個資料有誤:真實的應該是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歷史上皇家主持編撰的著作,一向是以嚴謹著稱,例如明朝朱棣讓大才子解縉、姚廣孝修的《永樂大典》,乾隆讓紀昀修的《四庫全書》。但康熙和曹寅修的《全唐詩》卻略有瑕疵,不但出現數據的錯誤,還出現了張冠李戴和朝代的混亂,本來康熙是好意想給唐詩一個總結和知識增量,可由於重視度不夠,編撰的時間太短,參與的人數過少,導致了這個劃時代的大部頭,出現了不應該有的紕漏。不過反觀一下,《全唐詩》在如此短和參與人數如此少的情況下,做到了百分之九十正確性,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這裡的工作量顯然十個人是無法短時間完成的,但是他們卻做到了,那麼他們是怎麼完成的呢?

    其實他們用了一個很簡單又實用的編撰方法,就是結合古代的典籍相互對照和引用,等於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再分類和加工,這樣一來其實工作量基本就是減半,因為素材已經有了,而他們的十個人只是在做分類篩選和再細化的工作,這樣一來不但容易成書,而且資料還比較多和完整,明朝李時珍的偉大著作《本草綱目》也是採用了這種方法,不過李時珍一個人而且著作是醫藥類的書目,必須更嚴謹和有實際的經驗,所以李時珍花的時間會更長。

    全唐詩的編撰,依據的是明朝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朝胡震亨《唐詩》,並且加上一些其他資料補充,可是由於胡震亨和胡震亨,都是屬於自己編撰,多少在引用和來源上會出現差錯,引致的結果,有就是一錯再錯,而且由於時間緊迫加上稽核也比較潦草,才出現了將一首元朝人唐珙的詩詞,歸納為唐朝人溫如的詩。

    引起這個誤會的,主要是這首詩寫得太好了,不但是詩詞簡練,文字典雅,出口成章,又非常的押韻,在意境中已經接近了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怎麼看怎麼都像唐詩,沒理由是元詩。我們讀書的時候很清楚記得,唐詩宋詞元散曲,元朝出名的文學作品在散曲,而宋朝人另闢蹊徑地寫宋詞,因為唐詩已經達到了頂峰,宋朝人自認無法再超越,才有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

    可一個元朝詩人寫出如此的佳作,任誰都有點難以置信,而且這位唐溫如,一生的經歷不多,歷史記載也很少,導致到了明朝和清朝以後,人們都認為他是唐朝人,名字叫溫如,這很明顯的就是一個邏輯推導引起的錯誤。而且這首詩詞還有一個個疑點,其題目為《題龍陽縣青草湖》,但是一句都沒提過青草湖,而只指出了洞庭湖,難道又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連康熙認為是唐詩的佳作,《題龍陽縣青草湖》,再講解這個疑點!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第一和第二句在老和白髮中帶出了詩人的傷感,兩句提到了古老的洞庭湖,古人秋天做詩,都會多愁善感,詩意的是詩人沒有用吹皺洞庭水,而是吹老洞庭波,帶出了下一句的一夜湘君白髮,這裡帶出了兩個典故,一夜白髮和洞庭湘君。

    一夜白髮傳說是楚國的伍子胥的典故,而湘君是在《史記》中記載的舜帝的兩個妻子有關,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問博士曰:‘ 湘君 何神?’博士對曰:‘聞堯女 ,舜之妻而葬此。

    根據傳說三皇五帝中的舜南巡,到了蒼梧就病逝了。他的二妃娥皇還有女英得知他的訊息後,悲傷的淚染青竹,後因相思鬱鬱而終。她們行為感動了天地,人們尊她們為湘水的女神,尊她們為湘君。

    可見詩人當時心情是極為憂鬱,也符合了秋天的愁懷,他諸多的思緒和憂愁無法述說,才會浪漫地用一夜白頭來描述,這裡既有思念也有相思,有不得志也有對故國的哀愁,種種情愫交集在一起,平靜的心境如西風吹皺了一波洞庭湖水。

    其實這兩句再仔細地想,洞庭湖水和湘君,它們都不會衰退了老去,而“吹老”和“白髮”,說的不過是詩人唐溫如而已。唐詩經常會融情於景,而元朝的唐溫如這首詩也寫得渾然天成。

    問題為何是洞庭湖而不是青草湖呢?

    因為元代的青草湖和洞庭湖是連在一起的湖泊,青草湖在元代位於現在的湖南常德的漢壽縣,位現在的洞庭湖東南方向,因附近於一座青草山而得名,其實詩人所描述的青草湖也就是洞庭湖。不過現在青草湖早已經乾枯成為了陸地,唯有洞庭湖還依然被西風吹老。

    而此詩能夠成名,是後面兩句的詩眼,因為這兩句的轉折浪漫而夢幻,同時收筆巧妙,不但富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跟人一個很直觀而闊達的景緻,將漢字的言語中的美髮揮到了極致。

    醉後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兩句可以說是獨具匠心,詩人將憂愁化作了酒,而這裡也是讓人誤會的一個細節,因唐朝的詩人喜歡喝酒做詩,比如詩仙李白這點是人盡皆知的,他因酒而留下了不少佳作,例如《將進酒》《山人勸酒》《月下獨酌四首》,最終也是因酒而故去,

    俗話一醉解千愁,雖然酒入愁腸愁更愁,但是一醉忘記了所有,又何嘗不是世人愛酒的原因呢,成年人的生活,經常在現實中遇上許多的煩憂,而醉與微醺由能讓我們暫時忘記了煩惱、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國度。

    詩人很顯然坐上了一座小船,邊劃邊飲,不知不覺地看見了洞庭湖水和天連在了一塊,到底是天還是水不得而知,這句的過渡,既讓人在憂愁中走了出來,而又有齒頰生香、餘韻悠長的韻味,而且過渡的很自然,人和情、景緊密的結合。

    為最後的一句精彩成功做了鋪墊,讓人不斷不覺得不突然,還感覺非常的自然,詩人以“滿船清夢壓星河。”為全詩的時眼,為全詩做了收尾和畫龍點睛,由此前面三句的鋪墊在最後一句得到了意境的昇華。

    詩人從酒醉漸入了一場清夢,在天地中進入了物我超脫幻境。詩人用此四句,帶我走進了秋天中洞庭湖的孤寂。而天地中唯有一條小船飄蕩在洞庭湖上,明亮的星河下船上人醉醺醺,在詩人的眼裡水和天合二為一,而詩人也因為酒,進入忘我忘事的狀態。此時,一切塵世的煩惱都被拋在了腦後,唐溫如睡在船上,同時也睡星河裡。而他用一個“夢”,來渲染了一個美麗的天地,同時也渲染一幅美麗的洞庭湖星河畫卷。詩人筆觸下的憂愁化作了虛幻的星河,為整首詩塗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

    能看到全詩,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由悲到歡,以湖水的流動去寫情感傾向。而一壺酒一個夢,最終可能會醒來,但是在當下,他是融入了景緻和環境,看到了天地之大,而人的渺小,或者當時他能夠釋懷和解脫。

    元朝的唐溫如為何如此的多愁善感呢?

    雖然歷史對是唐珙記載不多,但是他的名字由來,全牽扯到一段元朝與南宋有的往事!

    唐珙父親名叫唐珏,是當時南宋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當時南宋已經滅亡,元朝就讓一個叫楊璉真伽代為管理,可這人非常的無道,盜了南宋的諸帝陵墓,特別是宋理宗的遺骨還被丟棄到了荒郊野嶺。

    唐珏當時也是義勇之人,他發動許多義士,悄悄地收檢南宋諸帝的遺骨,將他們找一個地方好好地安葬。唐珙的珙字是有意思的,《玉篇》說珙:大璧也 。就是一塊古代完好的大玉璧,而古代玉器是君子之器,可見唐珏對唐珙很器重,據說他這個名字來源又是一個清夢。

    唐珏一次做了一個夢,夢中來了人,這幾個人身穿黃袍,抱著一個孩子,說是來報答他的,過了十個月唐珙出生。唐珏幫兒子起名“珙”,希望兒子能夠有大用,成為了溫潤如玉的君子,長大了其字喚做“溫如”。唐溫如就是這樣來的。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和典故,但是能夠看出唐珙的家族是南宋的義士和遺臣,是一位忠於南宋的義士,而在這樣的家風下,唐珙的抱負一生的理想,與元朝是格格不入的,而諸多的失意和對故國的回憶,都化成了一首詩,一壺酒,一個夢,唐珙沒想到,自己的一時之作,卻達到了詩詞和情感的極佳結合,將離愁和景緻,將現實和夢幻,都化作了一個夢,即解脫又夢幻,讓人陶醉。懂的人更領略了其中的真味。

    唐珙用一首詩將自己的秋日哀愁化為了一個星夢,這種的意境已經是超凡入聖,達到了詩詞的巔峰,並且因為他的姓唐,所以讓後來的明朝和清朝的人在考證中誤會了,將這一首詩考證為一為唐朝的詩人所做,其中既有傳抄上的誤會,也有考證中的紕漏,其實更在於的意境高遠,文辭典雅,朗朗上口,看似簡單又意蘊悠長,能夠反覆地品味,而唯有經歷過的人讀出了其中的韻味,能夠切身體會到了他的孤獨和哀愁,和那個幻麗的夢,所以到了康熙要曹寅(紅樓夢曹雪芹的老祖)編撰《全唐詩》的時候,才有了一個美麗的誤會,而正是這個誤會讓這首詩得以讓更多的人知道。

    或者這正是康熙的無心插柳柳成蔭,讓我們知道了唐珙,知道了《題龍陽縣青草湖》,知道了一位南宋的義士唐珏,知道了一段宋末的歷史,還知道青草湖和洞庭湖美麗的湘君傳說,而這一切正是唐詩和古代詩歌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短短的四句詩詞,裡面包羅了古代典故,洞庭湖情景,所見的天地,心中思緒和情懷,還有夢幻般的星河於一壺足以慰風塵的酒,中華文化能領先於世界數千年,現今中華文明再度復興崛起,必有其因。

    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

  • 15 # 船長趣談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出自元朝詩人唐溫如的詩,名為“題龍陽縣青草湖”。該詩為“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全詩意為:西風吹得洞庭湖似乎衰老了許多,湘君一夜愁思也多了許多白髮。喝醉後躺在小船上,只看到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如夢幻泡影,不知道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水裡,還是我身處夢中?

    該詩一句“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巧妙地將湘君神話與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的悲秋之情。“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將夢境與實境巧妙結合,既清新脫俗,又構思新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所以成為元朝最有意境的詩句。

    《全唐詩》是由清朝時期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康熙帝下令編撰。全唐詩雖然經過校對,但是錯誤很多,加之唐溫如生平的記載很少,所以清朝人誤以為他是唐朝人,將他的詩編入全唐詩。

    直到1987年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發表了《〈全唐詩〉誤收的一首七絕——唐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一文,考訂唐溫如為元末明初人,方才糾正《全唐詩》的錯誤。

  • 16 # 三木寶寶1

    28個字寫景寫意均為上乘,詩句的平白真述,雅俗共解,所以寫詩不講究用詞華麗饒口,在於詩人的詩才,詩人對於萬物的觀察感觸落筆,名詩當不廢江河萬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媒體聲稱莫迪政府和軍方發生內訌,是確有其事還是造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