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一Gerry
-
2 # 古今那些趣事兒
地理庫頁島地理庫頁島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河)出海口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與大陸相望、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與日本北海道相對。南北長達984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面積7.64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勢較低,中南部多山,最高點海拔1609米。島上富有森林、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漁業資源發達。由於該島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地震頻繁。
氣候庫頁島屬於大陸性氣候,氣候寒冷,夏季短暫,冬季長達六個月,冬天的平均氣溫都在-19℃至-24℃之間,較北方的地區氣溫可低到-40℃。若干港口長期冰封。北部封凍達八個月之久。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
冰河時期冰河時期的庫頁島與大陸相連。島上原住民是以愛努族和尼夫赫人,以及以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元朝之前640年:島上原住民向唐朝朝貢。12世紀:庫頁島屬於金朝管轄。
元朝1264年:蒙古帝國派3,000大軍攻佔庫頁島,當地住民骨嵬向蒙古人朝貢。1284年:骨嵬反元。1285年:元朝在奴兒干地方設定東征元帥府,隨後隸屬於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加強對黑龍江下游及庫頁島等地的管理。1308年:骨嵬向元朝降伏,並每年繳納毛皮稅,以海東青、貂鼠、水獺、海豹皮等為貢獻。1368年:元朝滅亡,蒙古統治者敗走漠北,失去了對此島的控制。
明朝1412年:明朝征服苦兀,在庫頁島北部近海處設立囊哈兒衛,在中部波羅奈河流域設波羅河衛,東部駑烈河流域設兀烈河衛,隸屬於奴爾幹都司。為了更有效地管理黑龍江下游以及庫頁島等地區,明朝政府曾先後10次派太監亦失哈出巡奴兒干地方,在當地建立永寧寺,並樹立永寧寺碑,以記載管理當地之事。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了庫頁島。1430年:明宣宗派都指揮康旺、王肇舟、佟答敕哈等人前往奴兒干都司,撫卹軍民。
清朝1616年:根據魏源所著《聖武記》記載,“清太祖遣兵四百收瀕海散各部,其島居負險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庫頁內附,歲貢貂皮,設姓長、鄉長子弟以統之”。清朝建立後,庫頁島先被劃歸寧古塔副都統管理;1715年後,又歸三姓副都統管轄。島上居民需每年到黑龍江下游的普祿鄉向清廷進貢貂皮。1635年:江戶幕府松前藩藩主松前公廣派村上掃部左衛門巡視庫頁島。此後又於1650年、1689年、1700年先後派家臣巡視該島。1644年:松前藩繪製全國地圖《正保御國繪圖》時,首次將北海道與庫頁島等原住民居住地納為日本領土。1679年:松前藩在庫頁島的久春古丹建造臨時性的漁民居住所,並開始與當地愛努族居民進行貿易。1689年:清朝與沙皇俄國簽定《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為中國領土,但當時俄華人並不知曉庫頁島的存在。1709年:康熙帝派遣三位耶穌會修士測量全國版圖,耶穌會士得知有一大島,翌年第二支由滿人組成的測量隊成功地橫渡韃靼海峽到了庫頁島。1738年至1739年:探索日本航線的沙俄中尉什潘別爾克從蝦夷人處得知了庫頁島的存在。1742年:俄國Explorer舍利京克勘探了幾近整個庫頁島的東海岸,令沙俄意識到該島在遠東地區的重要性。1783年至1787年:法國Nautilus拉彼魯茲對黑龍江口和庫頁島進行了勘察其間發現了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1785年:江戶幕府派遣工部吏山口鐵五郎等5人及隨從人員分兩路勘察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得出結論:“庫頁島的北部是隸屬於中國清朝的”。
日俄領土爭奪時代1799年:沙皇俄國批准成立俄美公司,其任務是鞏固沙俄在北太平洋地區的領土以及奪取黑龍江口、庫頁島地區。1806年10月10日:俄美公司軍官赫沃斯托夫的艦隊在庫頁島南端的久春古丹襲擊了松前藩藩主的稅務所,焚燒倉庫,並宣佈將庫頁島收歸俄國所有。次年,江戶幕府派遠山景晉趕赴庫頁島,將庫頁島收歸幕府直轄,又命令仙台、會津兩藩派兵駐守庫頁島,直到1814年才將對該島的管轄權交還松前藩。1808年:江戶幕府釋出“俄船驅逐令”,指令沿海各地,“今後無論在何處海面發現俄船,應即嚴加驅逐,如敢靠岸,應迅即逮捕或處死”。同年,江戶幕府相繼派遣最上德內、松田傳十郎、間宮林藏到庫頁島勘察,初步得出庫頁島是一個島嶼的結論。松田傳十郎在樺太最西端建立“大日本國國境”之國境標。1809年:間宮林藏再次勘察庫頁島,並沿黑龍江溯流而上,訪問了清朝在黑龍江下游德楞設立的地方政府。由此,日本人第一次確切地得知庫頁島是一個島嶼,將之命名為“北蝦夷”。1850年8月1日:涅維爾斯科伊到達庫頁島北部的庫艾格達岬,升起俄國國旗,宣佈:“現在阿穆爾河口、薩哈林和韃靼海峽沿岸地帶已納入俄國版圖,它們不可侵犯並受到武力保護”。1853年4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美公司佔領庫頁島,並命令涅維爾斯科伊在庫頁島東西兩岸各建立一個哨所。同年8月,涅維爾斯科伊在庫頁島東岸登陸,建立了以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命名的哨所,並宣佈庫頁島主權為俄國所有。1852年5月:沙俄遠東政策委員會派普提雅廷為代表赴日進行談判。1855年2月7日,日俄雙方在伊豆下田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規定“千島群島中擇捉島以南歸日本領有,以北為俄國領有;庫頁島維持原狀,不另定國界”。1854年:忙於克里米亞戰爭的沙俄暫時從庫頁島撤軍。克里米亞戰爭結束,沙俄趁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於1856年派兵重佔庫頁島,並將該島劃歸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直轄。1859年8月:沙俄遠東總督姆拉維約夫率9艘軍艦抵達日本,提出以北緯48°線劃界,庫頁島整體為沙皇俄國所有,江戶幕府予以拒絕。1860年11月14日:鴉片戰爭後,清廷走向衰落。在強迫中國簽訂《璦琿條約》後,沙俄又以調停中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為藉口,強迫中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於俄國。1862年:江戶幕府派竹內保德使團赴聖彼得堡進行談判,並提出以北緯50°線劃分日俄邊界,而俄方堅持以北緯48°線為界,談判未獲成功。1866年:江戶幕府再次派遣箱館奉行小出秀實赴俄談判。1867年3月30日,日俄雙方簽訂《日俄樺太島假規則》,其中規定:俄國把俄屬千島群島中的得撫島等四島讓與日本;允許日本漁民在庫頁島居住;兩國國界仍以北緯48°線為界,繼續保持原來的雜居狀態。
沙俄管治期間1875年5月7日:日本與沙俄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日本不再宣示對本島的權利。日本宣佈完全放棄本島的領有權,全島歸由沙俄管治。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軍全面佔領本島(樺太之戰)。南北分治時期1905年9月5日:根據日俄戰爭後的《朴茨茅斯和約》,俄國需割讓本島北緯50度以南的領土與日本。日本在割讓地設立樺太民政署。1907年3月15日:樺太民政署升格成為樺太廳。1908年3月31日:日本內務省發出告示《樺太地名改正》,指示地名的日本語式漢字表記的轉變。1909年:沙俄在庫頁島北部建立州,首府為亞歷山德羅夫斯克。1915年6月26日:日本發表《勅令第101號樺太ノ郡町村編制ニ關スル件》,在南樺太設立17郡4町58村。1918年:日本趁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時,再次向西伯利亞出兵,並佔領本島北部,直到1925年1月24日,在北京簽訂了《日蘇基本條約》(也稱日蘇北京條約),日本才撤兵,兩國建交,但蘇聯依照條約把北庫頁島的石油開採與煤炭開採權限讓渡給日本45年。即“北庫頁島利權”。由日本五大企業巨頭成立辛迪加“北辰會”開採。1929年:日本設定拓務省,“樺太廳”編入拓務省。1929年3月26日:樺太町村制進行公示,町村開始自治制。1941年4月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前的談判中,蘇聯要求日本書面承諾在數月內放棄“北庫頁島利權”。隨後蘇德戰爭爆發,日本未履行承諾。1943年日本戰局不利,為防止蘇聯放棄中立,日本主動要求與蘇聯談判放棄“北庫頁島利權”,1944年3月30日雙方簽署議定書,北庫頁的日方企業資產作價500萬盧布,並於隨後5年每年提供5萬噸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11月1日:日本拓務省與其他省廳因為一元化計劃而合併成為大東亞省。樺太廳改為隸屬於內務省之下。1943年4月1日:樺太編入內地,屬於北海地方。1945年8月8日: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行動,進攻庫頁島,於8月28日全面控制本島。
戰後
1946年2月2日:蘇聯發表宣言,宣佈佔有庫頁島全島及千島群島,又在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建立南薩哈林州。
1947年1月2日:蘇聯將庫頁島北部與南薩哈林州合併為薩哈林州,並改由聯邦直接管轄。
1951年9月8日:日本舊金山和會上發表宣言,宣佈全面放棄對千島群島、1905年9月5日獲得之庫頁島(南樺太)部分,以及鄰近各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1983年9月1日: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在庫頁島西南方的公海被蘇聯國土防空軍的Su-15攔截機擊落,導致269人死亡。
補充資料:
現存可證實中國最早管理兩塊碑:一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永寧寺記》,一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寧寺記》,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視奴兒干都司時豎立的。永寧寺碑是明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實行管轄的物證,也是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傑重新發現永寧寺碑並將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傳於世;而這兩塊石碑則被俄國拆除並運往海參崴。
詳細介紹:
永樂七年(1409),中國明朝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作為管轄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的最高軍政機構。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理,明成祖朱棣以女真族宦官亦失哈為欽差太監,派他前往奴兒干都司巡視,宣諭撫慰當地人民。永樂十一年(1413),當亦失哈第三次巡視奴兒干都司時,在奴兒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寺——永寧寺。為了紀念永寧寺的修築,亦失哈又豎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永寧寺記》碑文,記錄了建立奴兒干都司的史實及亦失哈前兩次巡視的過程。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第九次巡視奴兒干都司時,見永寧寺已毀,便在第二年重建了永寧寺,並又立一塊碑,銘刻《重建永寧寺記》碑文,以記其事。這兩通碑被合稱為“永寧寺碑”。
後代湮沒
亦失哈在宣德八年(1433年)第十次巡視奴兒干並重建永寧寺、立《重建永寧寺記》碑以後,就再也沒有明朝官方人員巡視奴兒干的記載了,而奴兒干都司也在正統年間撤廢(其所轄衛所仍屬明朝)。永寧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傾圮了(這座寺廟的建築遺蹟歷經俄華人多次毀壞,直到1918年還能看見,之後才毀壞得無影無蹤),但兩塊永寧寺碑卻一直矗立在黑龍江岸的懸崖之上。自17世紀以後,中外史料就陸續出現關於永寧寺碑的記錄。清朝時期,奴兒干故地隸屬吉林將軍管轄。清朝康熙初年繪製的滿文註釋地圖《胡爾哈入海圖》和清初人楊賓的《柳邊紀略》是目前所知關於永寧寺碑的最早文獻記錄。但是由於滿清統治者一心掩蓋其祖先臣屬明朝的事實,堅持認為明朝疆域“東盡於開原、鐵嶺”,並且在其主持編修的《明史》中也沒有奴兒干都司的記錄。所以清朝時期奴兒干都司不為人知,而關於永寧寺碑的記錄和考察更是接近於空白了。
外國記錄
這一時期,外華人也有不少關於永寧寺碑的記錄。1808年,日本人間宮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進入黑龍江流域“探險”時,曾見到這兩塊碑,並寫入他著的《東韃紀行》一書中。他這樣描述道:“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 ,可見明朝的永寧寺碑對當地居民的影響非常深遠。但由於他是在船上遙看的,所以沒有對這兩塊碑有仔細觀察。
俄華人最早知道永寧寺碑是在1676年,當時俄國來華使節尼古拉·斯帕法里根據哥薩克的傳說,留下簡單的記錄:“二十年前,在阿穆爾河上和阿穆爾河口同華人打過仗的我們的哥薩克人告訴我們,沿河上溯兩天路程,有
曹廷傑所拓永寧寺碑拓片
一個懸崖上平整出來的地方,他們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逾二十普特的中國吊鐘。在那裡,他們在三個地方發現有銘刻漢文的石碑。當地居民告訴我們:古時候有一箇中國皇帝從海路來到了阿穆爾河,並且在那裡留下了這個碑刻和鍾作為紀念和標誌。”
19世紀中葉以後,沙俄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1860年,俄國透過《北京條約》霸佔了黑龍江、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永寧寺碑從此淪落異域。此後俄華人又對永寧寺碑不斷進行記錄和考察。
18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律師、駐俄國商務代辦佩裡·麥克多諾·柯林斯橫越西伯利亞,由黑龍江河源順流而下,直至黑龍江口進行考察,1860年發表了《阿穆爾河紀行》一書,其中對永寧寺碑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其中這樣寫道:“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 亦可見永寧寺碑對當地居民的巨大影響。
1861年,英華人拉文斯坦發表了《俄華人在黑龍江上》一書,對永寧寺碑的歷史遺蹟做過簡明介紹:“在阿姆貢河(即亨滾河)口附近的黑龍江左岸屹立著一處高達百英尺的斷崖,在其頂上發現有古剎的碑、塔二三處和其他遺物。碑石之一立於距絕壁大約二步遠的地方,碑高五英尺。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崗岩,碑身是紋理鮮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銘文,記載著在此處建造寺廟之緣由。”
重現於世
1885年,中國學者曹廷傑奉吉林將軍希元之命,到黑龍江東岸調查,也看到這兩塊碑,並拓下了碑文。他對永寧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東偏紀要》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曹廷傑還根據碑文,首次確認這是中國明朝的永寧寺碑,並明確指出了這是明朝設定奴兒干都司時所立的石碑。這是歷史上對永寧寺碑的第一次詳細考察,並揭開了永寧寺碑和明代東北疆域的真相,碑文亦從此流傳於世,並得到了重視。
1904年,沙皇俄國將兩塊永寧寺碑拆除搬走,轉移到海參崴的博物館中,他們還將永寧寺附近遺蹟(如石經幢、八角塔)等全部毀壞。現在兩塊碑仍在海參崴,由於儲存條件不佳(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
二碑全文
注:方框是已腐蝕不知內容的碑文。
永寧寺記
永樂碑
永樂碑
伏聞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幬;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載;聖人之德神聖,故能悅近而服遠,博施而濟眾。洪惟我朝統一以來,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蠻,梯山航海,駢肩接踵,稽顙於闕庭之下者,民莫列舉。惟東北奴兒干國,道在三譯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諸種野人雜居焉。皆聞風慕化,未能自至。況其地不生五穀,不產布帛,畜養惟狗。或野□□□□□□□□□物,或以捕魚為業,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諸般衣食之艱,不勝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國,招安撫慰,□□安矣。聖心以民安而未善,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
十年冬,天子覆命內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自海西抵奴兒干及海外苦夷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穀米,宴以酒食,皆踴躍歡忻,無一人梗化不率者。上覆以金銀等物為擇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知敬順□□□相□之□。十一年秋,卜奴兒干西有站滿徑,站之左山高而秀麗,先是已建觀音堂於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勢優雅,粲然可觀。國之老幼,遠近濟濟爭趨□□高□□□□□威靈,永無厲疫而安寧矣。既而曰:“亙古以來,未聞若斯,聖朝天□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孫孫,世世臣服,永無異意矣!”以斯觀之,萬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飢不寒,歡忻感戴難矣。堯舜之治,天率烝民,不過九州之內。今我□□□□□□□□□,蠻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貢內屬。《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正謂我朝盛德無極,至誠無息,與天同體。斯無尚也!無盛也!故為文以記,庶萬年不朽云爾。
永樂十一年九月廿二日立。
欽差內官:亦失哈 成昌盛 張童兒 張定安
鎮國將軍都指揮同知:張旺
撫總正千戶:王迷失帖 王木哈里
玄城衛指揮:失禿魯苦 弟禿花哈 妻叭嘛
指揮:徹裡 □□ 王謹
弗提衛指揮僉事:禿稱哈 母小彥同男弗提衛千戶納蘭(以下不明)
千戶:吳者因帖木兒 寧□ 馬兀良哈 朱誠 王五十六 □□ 黃武 王□君 □(以下不明)
百戶:高中 劉官永奴 孫□ □得試 奴□□ 李敬 劉賽因不花 傅□ □□裡帖□ 韓□ 張甫 金□ □原 高遷 葉勝 □□(以下不明) 趙鎖古奴 王官音保 王阿哈納 崔三 鬼三 □□ 康速合 阿卜哈 哈赤白 李道安 □道 閆三
總旗:李速右(以下不明)
所鎮撫:王溥 戴得賢 宋不花 王速不哈 李海赤 高歹都 李均美
都事:席□
醫士:陳恭 郭□ 總吏:黃顯 費□
監造:千戶金雙頂 撰碑記:行人銅臺邢樞 書丹:寧憲 書蒙古字:阿魯不花 書女真字:康安 鑽字匠:羅泰安
來降快活城安樂州千戶:王兒卜 木答兀 卜裡哈衛鎮撫:阿古裡 阿剌卜 百戶:阿剌帖木□納 所鎮撫:賽因塔 把禿不花 付裡住 火羅孫
自在州千戶:□剌□哈弗□的 阿里哥出 百戶:滿禿
木匠作頭:石不哥兒 金卯白 揭英 妝塑匠:方善慶 宋福 漆匠:李八回 □匠 黃三兒 史信郎 燒磚瓦窯匠:總旗熊閏 軍人張豬弟 泥水匠:王六十 張察罕帖木
都指揮同知:康旺 都指揮僉事:王肇舟 佟答剌哈 經歷:劉興 吏:劉妙勝
重建永寧寺記
宣德碑
宣德碑
惟天之高覆,四時行,萬物生焉;地之厚載,二氣合沒,萬物育焉;聖人之至德,五常明,萬姓歸焉。故堯舜仁昭而□□□所化□,無為而治,後世□聞□者,恭惟我聖朝布德施惠,□而愈明,天下歸服,隆盛久矣。是以蠻夷戎狄,聞風向化而朝□貢者,絡繹不絕。惟奴兒干國遠□□之表,道萬餘里,人有女直或野人、吉列迷、苦夷,非重譯莫曉其言,非威武莫服其心,非乘舟難至其地,非□□難處其居,風俗之異,弗能備舉。洪武間,遣使至其國而未通;永樂中,上命內官亦失哈等□,銳駕大航,五至其國,撫諭慰安,設奴兒干都司。其官僚撫卹,斯民歸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貢。上嘉其來,賜爵給賞,勞慰還之。朝廷尤慮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十一年秋,擇地滿徑之左,創寺塑佛,曰永寧寺。國民所觀,忻然皆曰:“我地亙古以來,未有□此□□也!”宣德初,復遣太監亦失哈部眾再至,以當念聖天子與天同體,明如日月,仁德之大,恩澤之渥,諭撫之其民悅服。且整飾佛寺,大會而還。
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基址有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毀寺者,綿悚懼戰慄,尤之以戮。而太監亦失哈等體皇上好生柔遠之意,特加寬恕。斯民謁者,仍宴以酒食,給以布物,愈撫卹。於是人無老少,踴躍歡忻,鹹嘖嘖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啟處之方,我屬無患矣!”時眾議西郭仍建原寺,敢不復治。遂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勞而畢,華麗典雅復勝於先。華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以斯觀之,此我聖朝聰明德博,道高堯舜,存心於天下,加惠於窮民,使八方四裔、多士萬姓無一飢寒者。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康政尤能寬仁厚恕,政治普化,服安蠻夷,懿歟尚矣!偉歟懋哉!正謂聖主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也;郊望褅嘗,非求報於鬼神也。山致其高,雲雨興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祿歸焉。是故有陰德,必有陽報;有隱行,必有昭名,此之謂也。故為文記,萬世不朽雲。
大明宣德八年癸丑歲季春朔日立 欽差都知監太監亦失哈 御馬監左少監三命內官範桂 □□ 阮落 □藍 阮通 給事中□旦 遼東都司都指揮康政 指軍高勖 崔源 高□李□(以下不明) 金寶 金□ 崔越(以下不明) 高□ □□ 馬旺 黃督 馬□(中間不明) 醫士□□(以下不明) □□ 王□ □□ □春 陸□(以下不明) 海西□□等衛指揮 木答兀哈 弗家奴 李希塔 木兀花□ □□□剌木兀哈(以下不明) (以上不明)周□ □□ 金海 王全 □□ 群英□□ 通事百戶康安 書丹□□張競 畫匠□升 孫義 木匠 □成 石匠 □□ 餘海 泥水匠□□ 鐵匠雷遇春(以下不明) □□□都指軍康福 王肇舟 佟勝 經歷孫□ 吏劉觀
-
3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薩哈林島位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位於亞歐大陸的東北部,位於黑龍江入海口的東南部,西部隔狹長的韃靼海峽與大陸相隔,東部隔鄂霍次克海與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相望,南部隔宗古海峽與日本的北海道島相望。薩哈林島形態十分狹長,呈南北走向,南部長度達984千米,而東西寬度較窄,多數地區不足東西寬度不足100千米,島嶼總面積約為7.64萬平方千米,是俄羅斯面積最大的島嶼。
薩哈林島位置圖
薩哈林島是一個與周邊多個國家有關聯的島嶼,目前屬於俄羅斯,俄語稱為“薩哈林島”,而中國歷史上稱為“庫頁島”,另有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等名稱,此外日本對於該島稱為“樺太島”或者“北蝦夷地”。我們發現同一個島嶼不同的國家都對其有命名,那麼很顯然在歷史上,薩哈林島和俄羅斯、中國、日本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讓我們回顧歷史尋找答案。
庫頁島風光
如果,我們往前追溯,在俄羅斯這個國家還沒有形成之前,中國對庫頁島已經進行了長期的直接或者是間接的統治了。在中國的西漢時期,中國的人類活動中心雖然在中原地區,但是對於庫頁島的地理情況已經有了粗略的瞭解,在晉代的史書中就有對這個位於黑龍江河河口的島嶼有所記載。在庫頁島上發掘出了很多隋代、唐代、宋代以及遼金時期的文物,說明當時島上生活的人們和中原地區交流頻繁。
清朝時期區域性地區地圖
從隋唐時期開始,中國對於黑龍江下游地區就進行了行政管轄,到了元明清時期,庫頁島一直是中國固有的領土。到了1858年和1860年,沙俄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至此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餘萬平方千米中國領土就此割讓給沙俄,至此庫頁島從中國國土中分離了出去。不過,由於庫頁島遠離俄羅斯的經濟和人口中心,所以對庫頁島的管理其實並不十分積極,這樣一來就給了日本可趁之機。
日俄戰爭示意圖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國力上升很快,成為了東亞地區的強國,到了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根據雙方簽訂的《朴茨茅斯和約》,沙俄割讓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給日本,日本在割讓地設立樺太民政署。實際上,在庫頁島還屬於中國的時期,日本由於地理空間上距離庫頁島較近,就有日本人在庫頁島活動,其活動歷時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末期。1918年日本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佔領了整個島嶼,到了1925年才撤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戰後蘇聯把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等地收歸己有,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主體,所以目前庫頁島屬於俄羅斯,稱為“薩哈林島”。
薩哈林島
-
4 # 揚東微步
庫頁島是怎樣從清朝割讓出去的北太平洋上最大的島嶼,庫頁島的面積面積為76598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臺灣,2萬個釣魚島。西臨俄羅斯,南朝日本北海道,緊扼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出口,猶如一顆釘子,牢牢的牽制著日本和俄羅斯。
庫頁島是怎樣從清朝割讓出去的北太平洋上最大的島嶼,庫頁島的面積面積為76598平方公里。
相當於3個臺灣,2萬個釣魚島。
西臨俄羅斯,南朝日本北海道,緊扼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出口,猶如一顆釘子,牢牢的牽制著日本和俄羅斯。
當時稱之為女國。
唐朝開元十三年,中國對庫頁島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西漢初年。
設定黑水都督府對庫頁島進行管理,當時稱之為窟說(yue島,公元12世紀,金朝對庫頁島進行了有效管理;以遼東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軍職,明太宗(成祖)於1409年5月21日在努爾干城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從二品)千戶王肇舟、佟答拉哈等為都指揮僉事(軍職,正三品)駐軍少則500多則3000人,由狗站歲貢明政府海東青。
並建立聯姻結親、貢貂制度,清朝設立了姓長(哈喇達)鄉長(噶珊達)子弟、白人等四級機構對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外東北進行有效的管理。
庫頁島建立了7個噶珊(鄉)居民點。
各國的歷史圖冊都將庫頁島標註為清朝領土,國際上是公認庫頁島是清朝領土。
這一點沒有爭議,雖然庫頁島在清朝時已屬中國,但由於地處偏遠,人煙稀少,雖有管理但不是十分到位,島上居民基本都是處於自治狀態,當地部落首領只是定期渡海向清朝官員繳納貢品,至於島民的內部管理問題,清廷則一般不予以干涉。
才給了俄華人和日本人以機會。
正是由於清廷對於庫頁島的重視程度不夠。
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中,1858年和1860年。
只是對陸上邊界的管轄進行了說明,均未明確提到庫頁島的歸屬問題。
日俄雙方簽訂了日俄下田條約》條約規定:庫頁島問題上是不劃邊界,1855年2月7日。
維持原狀”這是日俄首次對庫頁島進行瓜分。
這時庫頁島在名義上還是屬於清國的但日俄都對此視而不見。
俄華人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際,1860年。
強迫清廷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至此庫頁島才正式脫了祖國的懷抱。
由於日本的反對,但此時的庫頁島歸屬仍舊尚存在爭議。
俄國並沒能完全佔領庫頁島,1875年日俄在聖彼得堡簽署《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羅斯將整個千島群島割讓給日本,以此換取庫頁島主權。
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擊敗俄國,沙俄被迫又割讓半個庫頁島給日本。
日本宣佈全面放棄庫頁島歸屬權。
蘇聯於1945年9月2日佔領了南庫頁島、千島群島。
1951年9月8日。
這在國際法上構成了俄羅斯以時效的方式獲得領土。
再加上俄羅斯和日本也簽訂過多個條約規定庫頁島的歸屬,中國60年代之後就沒有主張過對庫頁島的主權。
事實上已構成了割讓,而中國對此也未表異議。
而沒有涉及海上島嶼。
因此庫頁島的歸屬問題沒有提到中、俄分別在1991年、2004年簽訂了中蘇國界東段協定》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已經完全確定了東部的邊界。
但這只是劃定了中俄之間的陸上邊界。
回覆列表
庫頁島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河)出海口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與大陸相望、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與日本北海道相對。中國稱之為庫頁島,而俄國稱為薩哈林島,日本稱之為華太島或北蝦夷地。該島南北長達984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面積7.64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勢較低,中南部多山,最高點海拔1609米。島上富有森林、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漁業資源發達。由於該島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地震頻繁。
庫頁島曾經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曾經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約76400平方公里。非常大,大約是臺灣島面積的兩倍。在清代以及以前,都是置於中國管轄之下,島上原住民是以愛努族和尼夫赫人,以及以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
唐朝時期,島上原住民向唐朝朝貢;12世紀庫頁島屬於金朝管轄;1264年,蒙古帝國派3,000大軍攻佔庫頁島,當地住民骨嵬向蒙古人朝貢。1412年,明朝征服苦兀,在庫頁島設三衛,隸屬於奴爾幹都司管轄。
東北本來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所以當然將庫頁島列屬於自己管轄之內,而且當時原住民本來就是女真三部之一的野人女真部。然而,由於當時東北不允許漢族進入,邊防空虛,被俄華人乘虛而入。雖然日本人這個時候只能打魚,但是庫頁島離它近啊,也能夠去晃晃。
一直到《尼布楚條約》庫頁島都在清朝的控制之下,籤《尼布楚條約》的時候,俄華人還不知道有庫頁島這回事。
1635年—1700年日本人先後數次派人到庫頁島摸地皮,並在庫頁島南部逐次滲透。1738年,俄華人知道了庫頁島的存在,透過多年探索,明確了庫頁島在遠東的重要性。
然而,貪婪的俄華人肯定不願意,和日本人在1806-1808年在庫頁島打了起來,可惜這個時候卻沒有清朝人在中間摻和。日本人打不過就撤了,但是留下了不少日本人。1853年4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美公司佔領庫頁島,宣佈庫頁島為俄華人所有。
1860年,透過《北京條約》,沙皇俄國將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庫頁島正式落入俄華人之手。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挾戰勝餘威,奪佔北緯50度線以南的薩哈林島土地,從此以此線兩國瓜分了庫頁島。
為了報這一箭之仇,1945蘇聯二戰戰勝德國後,於8月8日撕毀之前和日本簽訂的為期5年的中立協定,對日宣戰。並且發動八月風暴行動,進攻庫頁島,於8月28日全面控制本島至今。
所以,我們在1860年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對庫頁島的控制權了。
補充資料:
現存可證實中國最早管理庫頁島的有兩塊碑:一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永寧寺記》,一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寧寺記》,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視奴兒干都司時豎立的。永寧寺碑是明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實行管轄的物證,也是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傑重新發現永寧寺碑並將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傳於世;而這兩塊石碑則被俄國拆除並運往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