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李鴻章的淮軍雖然在清軍裡算是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但是和日軍相比,確實要差著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淮軍從根本上來說只是裝備了西式武器的的舊式軍隊。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因為此時的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無力和太平軍對抗。咸豐無奈之下只能讓各地督撫、官員組織團練和太平軍作戰。這些團練中,以曾國藩的湘軍最為有名。

    而李鴻章的淮軍也是脫胎於湘軍,其組織方式基本就是照搬湘軍的一套:以營為基本戰術單位,營下設哨,哨下設隊,每營500人。若干個營為一軍,以主將的名字中一個字命名,比如像劉銘傳的銘軍、吳長慶的慶軍、周盛波的盛軍、張樹聲的樹軍等等。

    不過因為淮軍和洋人打交道比較早,李鴻章見識到西洋武器的厲害以後就大量購買武裝淮軍,並按照西法訓練部隊。所以淮軍的戰鬥力很快就超過了湘軍,成為國內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然而淮軍和湘軍以及其他清軍的差距也就是對於西式武器和訓練方式的接受程度而已,在根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只是裝備了西式武器的封建軍隊而已,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淮軍並沒有建立近代的參謀體系。部隊作戰還是按照國內對付農民軍的方式,缺乏作戰計劃,不會地圖作業。

    其次,淮軍以營為基本戰術單位的組成過於扁平化,臨時組成的各軍號令不一,根本不適合大規模的戰鬥。

    第三,淮軍是募兵制,當兵只是一種職業。這樣一沒有為國而戰的概念,戰鬥意志薄弱,二缺乏預備役制度,在戰鬥中損失了士兵以後只能臨時招募士兵來補充,結果就導致後期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

    第四,淮軍在武器裝備上還是以國內對付農民軍的那套經驗為主,火炮以輕便易攜帶的小口徑火炮為主,相比日軍以75毫米火炮為步兵支援火力要弱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在船橋裡等戰鬥中淮軍表現尚可,可以擊退日軍的進攻,但是最終卻不敵日軍。

  • 2 # 柳淨意

    因為李鴻章怕洋人。北洋水師戰力跟日本海軍相當,結果整個被俘虜(說送更合適)。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將帥怕洋人,提拔的各級頭目都是怕洋人的,仗還沒打就腿軟,這仗還用打嗎?

  • 3 # 薩沙

    原因有很多:

    第一,淮軍並沒有和真正的強者交過手。

    淮軍自建立以來,主要的對手是太平軍、捻軍。

    不談捻軍,太平軍充其量也只是強化的民兵而已。

    太平軍的戰鬥力,可以在同常勝軍的戰鬥力很好的看出來。

    常勝軍充其量是洋人指揮的,裝備一系列西洋武器,使用零星西洋戰法的三四流武裝力量。

    然而,太平軍對於常勝軍並沒有佔上風。

    而淮軍和太平軍的戰鬥大體是旗鼓相當,這說明淮軍同真正的洋人軍隊,戰鬥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淮軍打贏太平軍,以及土匪性質的捻軍,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他們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第二,淮軍只是使用西洋武器的舊式軍隊。

    甲午戰爭中,日軍認為淮軍士兵根本不懂打仗。

    在雙方激烈槍戰的時候,日軍發現很多淮軍士兵不尋找掩護物,也不臥倒,而是蹲著甚至站著開槍。

    這對於日軍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像是根本沒有受過軍事訓練。

    同時,淮軍的炮兵也根本不懂炮戰。

    以往他們只是用來攻擊敵人的步兵和堡壘,炮戰經驗幾乎是0。在日軍炮兵精確的炮火壓制下,火炮射程和威力並不亞於敵人的淮軍炮兵,往往一觸即潰,丟棄火炮潰逃。

    而炮戰是現代炮兵的基本功,這都做不好還打什麼仗。

    第三,淮軍士氣不高,有著嚴重僱傭軍思想,軍紀很差。

    日軍發現,淮軍士兵在戰時的傷亡率並不高,由此一次戰鬥潰敗後丟下的屍體很少。

    這說明,淮軍的戰鬥意志低下,沒有打硬仗的思想。

    日本被灌輸,打仗是為了帝國的未來,為了日本人民的未來。

    而淮軍打仗只是僱傭軍性質,吃糧當兵,打贏了有賞金而已。

    所以,淮軍只能打順風戰,打弱敵,不能碰強敵,一碰就散。

    一旦發現日軍攻勢猛烈或者衝鋒上來,淮軍根本沒有堅決抵抗,而是放棄陣地直接逃走。

    當時淮軍士兵的身材比日本兵要高大一些,手臂較長,在近戰肉搏時候是有優勢的。

    然而,日軍基本沒有和淮軍發生過肉搏戰,因為後者總是直接逃走。

    同時,淮軍的軍紀很差,尤其在補給不足和跑路的時候,更是肆無忌憚。

    平壤戰役時候後,淮軍各部向鴨綠江潰逃。期間由於補給斷絕,軍官先逃走,很多淮軍士兵衝入北韓村莊搶劫財物,甚至還有強姦現象,引起了北韓人的痛恨。

    本來,大部分北韓農民都支援清軍攻打日軍,但淮軍的惡行扭轉了北韓人的觀念。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淮軍的槍炮算是比較先進,數量也眾多。

    但淮軍根本沒有諸如醫療兵、輜重兵、工兵、通訊兵的概念,而這是西洋軍隊包括日軍必備的軍種。

    可見,淮軍只是拿著新式武器的落後部隊,遇到日軍自然土崩瓦解。

  • 4 # 本草百曉生

    李鴻章的淮軍其實並非不堪一擊,早在1870年,四十三歲的李鴻章年輕輕輕,已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他是文臣卻靠戰功起家,正因為在與太平天國交戰中,讓李鴻章認識到西方武器的重要性。在1870年,他就開始重手改編自己底下6000名淮軍精英。在天津大沽口,設立營區,打算用精兵洗刷十年前,英法聯軍所刻下的恥辱。

    為讓這支隊伍更有戰鬥力,李鴻章讓愛將周盛傳擔任統領。周和李一樣被太平軍、捻軍的戰火,磨去了當初的稚嫩。在由周盛傳帶領的1萬多士兵,裝備卻是全軍最好的武器,包括克虜伯大炮,斯奈德來復槍等當今先進的武器裝備。

    相比之前淮軍,他們完全採用西式教育和操練方式,全隊官兵無論是士兵還是中上層的營官、哨官一樣需要操練。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

    不僅如此,這支隊伍還有現代後勤制度如電報、火車、西醫。他們是當時中國一流的陸軍,即便像英、法、德、美、日等列強都對其稱讚有加。

    然而經過20年的征戰消耗,這支隊伍早已今非昔比,軍官們不上操,到了19世紀80年代初期,周盛傳的隊伍,終於淪落像其它綠營兵一樣,去街上搬磚。定時參加墾荒、屯田、救災、巡防等常規任務。

    等1894年,小日本帶兵衝進威海衛,帶兵迎戰的葉志超,除了潰逃時,搶了不少金銀財寶,謊報軍情外,貢獻全無。

    為何會失敗,歸結到底,清廷所練的淮軍,還是舊式綠營玩的把戲,沒有采取當今世界流行的徵兵制度。

  • 5 # 蕭武

    淮軍還屬於前工業化時期的軍隊,而日本陸軍已經是進入工業化時代的陸軍了。當然,這也不是說當時日本陸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有多高了,實際上,日本陸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還不算太高,只能算是工業化初期的軍隊的水平。而淮軍雖然是前工業化時期的軍隊,但已經裝備了不少火器,算是水平比較高的前工業化時代的軍隊了。所以,兩者的絕對差距可能並沒有那麼大,這也是淮軍雖然一潰千里,但也還是抵抗了幾次的原因。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就開始進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上的全盤西化改革,而日本陸軍是模仿當時歐洲最強的普魯士軍隊,海軍是向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英國海軍學習。中國在海軍建設方面,也基本上是以學習英國為主的,這沒什麼問題,但在陸軍建設上並沒有投入多少資源,還是以前李鴻章的淮軍包辦的狀態。這也是作為淮軍將領二代的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得到機會的原因。

    但工業化的陸軍和農業時代的步兵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除了裝備水平之外,還有訓練方式、訓練水平、作戰指揮思路,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連士兵的日常餐飲和後勤保障,都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的。比如當時雙方各自用的槍炮,日軍已經能夠生產比較接近現代步槍的武器了,而淮軍還只能主要靠買,自己生產不了,漢陽造要到1896年才由漢陽鐵廠引進了德國的生產線。在這之前國內也有一些仿製品,也就是所謂的老套筒。

    所以說,淮軍和日軍的差距是兩個時代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是1和2的差距,而是0和1的差距,是代差。而在戰爭中,一旦出現這種代差程度的差距,落後的一方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還手之力的。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其實還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有效抵抗,雖然最後還是輸了,但畢竟還是進行了比較激烈的抵抗,而淮軍步兵就連抵抗能力都沒有多少了,給日軍造成的傷亡數量很少。

    實際上,就淮軍這種裝備了火器的農業時代的軍隊,在清朝的體系中能夠出現,也已經算是不錯了。如果沒有太平軍的衝擊,就不會有湘軍,如果沒有捻軍,就不會有淮軍的崛起,如果沒有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就不會有北洋水師。如果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很快遣散湘軍和淮軍,繼續延續之前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的體系,再碰到一個已經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的日本,再在甲午戰爭中遭遇,清朝會輸得更慘,更難看。

    也正是因為在甲午戰爭中暴露出之前重海軍輕陸軍的軍事建設思路有問題,清政府才在李鴻章的推動下,決心建立新式陸軍,交給了袁世凱去辦,也才有了北洋軍。從八旗兵到綠營兵,再到湘軍、淮軍這種本質上只是鄉勇的軍隊,最後到北洋軍,清朝才開始建設新式陸軍。到1900年以後,受到八國聯軍入侵的衝擊,同時看到了北洋軍已經初步形成戰鬥力,清廷才下令各省普遍編練新軍,也就是新式陸軍。

    但因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所以清廷並未完成從農業國家的工業化改造,也就沒有能力完全實現軍事現代化,只有依靠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方式,在一個農業國家的龐大身軀上,強行給嫁接一個半現代化的軍事體系。當然,這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工業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清廷當時實際上已經不具備來主導整個國家完成工業化的能力,所以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先透過買和租來提高自己的自衛能力。

  • 6 # 歷史漫談君

    淮軍是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於1862年3月編制而成,也被稱為“淮勇”。淮軍是為抵制太平天國運動而生的,而後在李鴻章的帶領下發光發熱,成為一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從配置到訓練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淮軍的創始者也因為淮軍的強盛權勢不斷的坐大,成為一個在朝廷上響噹噹的人物。

    第一,軍事裝備

    淮軍是李鴻章手裡的一個底牌,他在底牌的建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

    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幹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

    12月,又奏報委託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託楊儒(駐美公使)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託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干門,這都是李鴻章大批次購買的武器。

    其中小批次高價買的高精尖武器還沒有計算在裡面。李鴻章所購買的連珠快槍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日本當時所用的只是單發步槍。美國學者就曾說過:“清朝的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排名前五的陸軍。”。

    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清朝的官員也是洋洋得意,甲午中日戰爭慘敗的原因並不能從軍備裝備的硬實力來找。

    第二,軍事制度

    淮軍雖然完成了軍隊硬體上的改造,但在軍隊的軟體上還是差人一步。淮軍雖然在軍隊訓練的陣法、佇列上請了外國教練,進行了一些西化,但在淮軍整個的統領指揮下還是沒有突破傳統的體制。

    一般來說,一個淮軍將領會統治3—4個營,一個營大約500人左右,淮軍的將領基本對自己所管理的這幾個營是垂直管理,手下只有幾個小隊,沒有參謀沒有軍官,這導致在大型作戰的時候軍隊一多救容易亂了陣腳,整個軍隊像一對無頭蒼蠅一樣亂轉悠,有再多的子彈也打不到該打的地方。

    日本一直都是一個具有超強學習能力的國家,從它在近代的蛻變上就可以看出,日本在甲午戰爭上的表現也是如此,它雖然沒有全部換成西方軍事強國的配置,但它把一些決勝的細節和軟體都拿捏的死死的,也確實收穫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日軍擁有一支現代軍隊所應擁有的所有東西,包括動員、指揮、參謀、後勤、編制、訓練、交通這些核心要素,這些要素形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指揮系統,使得日本的將士可以擰成一股繩,作戰能力也是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將帥之才

    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個扭轉戰局的戰爭——平壤之戰,是因為指揮者葉志超的臨陣脫逃而潰不成軍的,平壤戰爭以後清軍計程車氣大大衰落。

    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很多之前優秀的老將領已經去世,老將領飽受了磨難在實戰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也在戰爭對燃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所以他們在戰場上可以拋頭顱灑熱血,會傾盡自己的全力去贏得這場事關國運和尊嚴的戰爭。

    而新上任的青年將領,他們多是富家子弟,在一些緊要關頭通常會退縮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志氣,在他們心中自己的生命要大於勝利,安安穩穩的苟且也要大過搏命的光明。

    他們在經驗和胸襟上都比不上前人,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個人恩怨而延誤戰機,錯過絕地反擊的機會。日本將士就恰恰相反,他們穩準狠,在科學的軍事體制上負責的將領都是如虎添翼,他們總能在合適的時機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從而獲得最終的勝利。

    淮軍是清朝末年的一個縮影,不是一個軍隊的失敗,是一個時代的落後。中國從近代以後就開始變法圖強,我們學經濟學技術,卻總是把根本的制度和思想放在最後。淮軍和日本陸軍差在了覺悟上,當時的清朝也是差在了覺悟上。

  • 7 # 小約翰

    淮軍是代表國家的,它代表著清朝末年中國軍隊的最高水準,淮軍打不過日軍,換了清朝任何一支軍隊都打不過。淮軍跟日本陸軍的較量是兩國和兩國軍隊的較量,我們只有全面比較,才能找到淮軍失敗的原因。

    一、日本蓄謀已久,清朝毫無防備

    日本挑戰中國蓄謀已久。

    早在16世紀末日本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豐臣秀吉就在心底產生了“平定中國”的想法。

    1577年,正是這個豐臣秀吉喊出了“率軍進入北韓,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的口號。在他的鼓吹和帶動下,日本國內一些冒險家也蠢蠢欲動,摩拳擦掌。

    在江戶時期,日本出了個史學家本多利明,他在呼籲日本應該進行改革開放的同時,發出了“大日本國應移地至滿洲”的瘋狂叫囂。

    1823年,日本學者佐藤信淵竟然建議天皇率兵打到中國,“取南京應天府,定為假皇宮”。

    德川幕府末年,長州藩的田松陰說:“日本應早下決心,向中國進發,北則割據滿洲的領土,南則佔領臺灣。”

    橋本左內大聲疾呼:“如不兼併中國、北韓的領土,日本就難以獨立。”

    大臣如此“愛國”,為日本國事操心,君王豈能無動於衷,天皇終於動心,他在1868年頒佈《億兆安撫之宸翰》,不久又向京都諸侯下達敕諭:“外使國威光耀海外……朕欲凌駕萬里波濤,誓振國威於海外,以對祖宗先帝之神靈。”

    反觀清朝,對悄然到來的戰爭危脅不僅毫無察覺,而且覺得陶醉在外國媒體“大清兵力亞洲第一”的虛榮裡高枕無憂。

    1886年,大清水兵在日本長崎跟當地軍警發生衝突,這本來是一場普通的衝突,而且也是大清水兵手持軍械上岸,違犯軍紀,違反國際準則,鬧出的事情。李鴻章也承認“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

    因為中國方面死傷的人數比日本多,因此日方賠款數額比中方多。

    就事論事地說,日本方面是按照規則辦事,合情合理,

    但清朝從皇帝、李鴻章到全華人民對此事極力渲染,水兵的違紀被稱為愛國壯舉,日本的處理被認為是向大清示弱,覺得那是日本的“國恥”,大清揚眉吐氣、從此站立起來了。

    舉國狂妄,目空一切,麻痺大意,甲午不敗就出了邪了。

    二、日本學洋人學髓,大清學洋人人皮毛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時期,中日軍隊建設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甚至中國起步更早。

    19世紀六十年代末,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大刀闊斧進軍事體制改革擴充軍備的同時;大清沒有閒著,也在轟轟烈烈開展洋務運動。

    但兩國的軍隊建設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相同點就是都進口先進武器,都興建兵工廠,都開辦陸軍學校,擴充軍備以提高軍隊戰鬥力。

    但區別點在於,日本的向洋人學習學的徹底,他們全面參考德軍編制,到德國進行訓練,而且他們開辦陸軍學校,讓士兵學習文化和軍事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

    而清軍開設的學堂主要是掌握武器使用知識,沒有引進西方的軍事體制,也沒有借鑑西方的軍隊管理經驗。

    日軍在請進來的同時,還走出去,派出一批又一批軍人到德國、英國學習軍事理論,提高作戰指揮水平。

    在甲午戰爭前,日本指揮官已經明白了什麼叫軍事演習,並且在1890年,於愛知縣舉行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海陸兩軍聯合軍事演習。

    而且日本軍隊還學習西方的後勤保障經驗,建立了一套先進的、系統的後勤保障體制。

    三、日本軍人為“國”而戰,大清軍隊為“主”而戰

    日本軍隊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思想建設做的非常好,讓士兵知道為什麼去打仗。

    日本已經在甲午戰爭前夕建立起一套政權、軍權和財權統一的軍國主義體制。

    日本軍隊利用武士道精神進行忠君教育,士兵都知道天皇就是國家,他們為天皇就是為國而戰。

    可是清軍自從太平天國之後軍隊不再是國家的軍隊,變成了私人的軍隊。

    無論是湘軍和淮軍,他們都是老鄉、同學、同事和兄弟組成,這樣的軍隊有戰鬥力,打起仗團結一心。

    但這樣的軍隊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認指揮他們的老大,只忠於他們的頂頭上司,尤其是將領對主帥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死心塌地,對朝廷的忠心就打了折扣。

    尤其是淮軍主帥李鴻章一切以儲存實力為主,把實力看得比命都重要,根本就沒有和日軍死磕的決心。其實實力對於這樣”軍閥來說,那就是命,沒有了軍隊自己什麼都不是。

    甲午戰爭中,畏敵如虎的都是皖系將領,但對於臨陣脫逃的將領,李鴻章不但沒有覺得是恥辱,反而不顧一切地向朝廷求情。

    在平壤之戰狂奔500裡的左寶貴就是李鴻章的老鄉,在出發的時候就不想去,留戀嬌妻愛子。這樣的將領要是能大勝仗,就活見鬼了。

    最搞笑的是,李鴻章見自己愛將不想上前線,就安慰他說,去吧,又不一定真的打起來。

    有這樣的主帥,這樣的將領,這樣計程車兵,恐怕就是給淮軍現代美軍的裝備,都是打不贏日本人的。

  • 8 # 摯守靜篤

    淮軍不是面對日本陸軍時不堪一擊,而是而對外國軍隊時都不堪一擊,只是在面對太平軍、捻軍這些國內老百姓起義軍時才取得了勝績,典型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先從淮軍的誕生說起:成為清軍主力的地方武裝

    我們知道,清王朝最早的軍隊是滿族的八旗兵,在入主中原前後,戰鬥力都是很強悍的。後來,隨著征服漠南的蒙古察哈爾部,以及部分明朝軍隊的投降,建立起蒙古八旗與漢人八旗。

    到晚清時,由於腐敗,作為正規軍的八旗兵戰力已極為低下。太平天國運動時,由農民臨時組成的軍隊就打得清王朝的正規軍節節敗退,地方官僚不得不自己組織團練武裝。

    這其中曾國藩整合地方武裝組織的湘軍,和他指使李鴻章招募編練的淮軍反而成了清軍的主力。湘軍與淮軍在與太平天國軍隊和捻軍作戰過程中,由於他們採用了較為新式的軍隊組織形式,戰鬥力較強,所以,很多時候能將農民起義軍吊打。

    起義軍被鎮壓後,李鴻章的淮軍開始擔負起戰略要地的防守任務。地方武裝成了國家軍隊的主力,這是晚清軍事上的怪現象。而李鴻章自己也憑藉著淮軍的勢力,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晚清政局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淮軍擁有當時較現代化的先進武器,但軍隊體制依然是舊模式。

    淮軍參照西方的軍隊編制和配備武器,操練形式也是聘用西洋軍官,算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淮軍建立初期每營為五百人,有抬槍和小槍一百二十餘杆。1863年開始,淮軍開始請西洋軍官充任“教習”,以西洋化的方式操練軍隊。同時,武器裝備也開始全面西洋化,改抬槍和小槍為洋槍。為了適應新式兵器的操作,每營的人數也增加到七八百人不等。

    1866年,李鴻章到德國考察,決定購買德華人生產的克虜伯大炮。到1877年,淮軍就參照德國軍隊體制,建立了克虜伯炮隊。

    (至於為什麼要購買德華人的大炮,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見本人94萬閱讀量的回答《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牛?四十年後的抗日戰爭時,一炮擊爛日軍艦艇》)

    應該說,在當時的世界,以淮軍的裝備,並不算落後。據有些資料認為,淮軍的裝備在當時的亞洲是數一數二的。

    淮軍雖然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且也請洋人軍官來訓練軍隊,可是,面對日本陸軍這些外國軍隊時,戰鬥力卻很低下。因為,淮軍至少有兩個方面制約著軍隊戰鬥力的發揮。

    一是,淮軍的平時操練是由西洋教官訓練,可是,在操練時,軍官卻並不參與學習。這樣的後果是,士兵們學的是西洋軍人的戰鬥方式,戰時指揮的軍官卻並不會西洋軍隊的戰法,指揮作戰的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方式。導致士兵並時練的在戰時根本就用不上。

    二是,淮軍還是沿用著湘軍時的勇營制度,這種體制存在著種種矛盾和弊端,已經不適用於新式軍隊和新式戰法。舊的官僚體制在戰時導致營以上的指揮困難,各自為政,形不成戰力。

    總結起來說,淮軍這支新式軍隊,只是在外觀上新,而內在軍事思想、指揮體系都還停留在過去。面對國內的農民組織起來的臨時武裝遊刃有餘,一面對日本陸軍這樣新式武器、新的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自然就是不堪一擊了。PS:晚清時期,清朝軍隊面對外敵入侵,節節敗退,還有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 9 # 奕天讀歷史

    由清末重臣李鴻章所建立的淮軍,毫無疑問是大清朝當時最精銳的軍隊。後來的北洋新軍,就脫胎於淮軍。只是,大清朝如此精銳的軍隊,在日本陸軍面前,卻是不堪一擊,屢戰屢敗。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淮軍的戰績如此不堪呢?

    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們的印象中,都覺得應該是淮軍的武器裝備過於落後所導致。淮軍在面對裝備有火槍、火炮的日軍時,只能揮舞著馬刀,手持長矛等落後的冷兵器,或者簡陋的鳥銃等火器,拼命的衝鋒。然後,一批批的倒在敵人的槍彈之下。

    而實際上,還真不是這個情況。

    淮軍擁有當時世界上,由英、德、美、比利時、奧地利等國所研發的,最先進的槍、炮。

    淮軍不僅僅裝備有單發步槍,如單響毛瑟槍、林明頓後膛槍等等;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栓動連珠快槍,如十響、十三響連珠毛瑟槍、斯賓塞連珠槍等等。所謂的連珠快槍,即具有儲彈器,類似現在手動步槍上彈方式,在當時是絕對的速射槍。另外,步兵還裝備有加特林機槍、馬克沁機槍。騎兵還裝備有各種型號的馬槍。

    同時,淮軍還裝配有克虜伯炮、奧地利快炮,以及其他各式大小快炮,用的彈藥也是類似於現代榴彈的開花彈。

    當時,美華人稱北洋海軍世界前三,陸軍也在世界前五之列。清朝的大臣們,也是洋洋自得,向朝廷奏報:“大清快槍快跑之多,甲乎天下!”

    不能不承認,當時的清軍的確如此,裝備有眾多的先進武器。只是,打仗不僅僅靠優質武器及其數量,還有很多其他的要素。而包括淮軍在內的清軍,僅僅是“一支擁有世界先進武器裝備的古代軍隊”!

    淮軍面對日本陸軍,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一支古代軍隊”,在跟“一支現代軍隊”作戰。

    之所以稱淮軍是一支古代軍隊,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淮軍缺乏訓練有素的軍官群體,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點。

    有句俗話,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淮軍就是如此。

    淮軍計程車兵,在作戰之前,通常都會受到比較現代化的訓練。李鴻章曾經聘請英國軍官訓練過會字營,請法國軍官訓練過龐字營。後來,因為擔心軍隊會被洋人控制,則採取了聘請洋人為教習的方式。

    淮軍中的這些洋教習,不僅僅教授士兵射擊、開炮的方法,還會教授西方先進的戰陣。所以,淮軍中經過嚴格訓練計程車兵,基本素質還是具備的。

    重點來了。洋教官知道作戰的時候怎麼指揮士兵佈陣,如何讓士兵防禦、進攻。可是,淮軍中的將領不知道。而日軍當時已經建立有軍校,培養職業軍官。當時的淮軍將領,不要說上軍校了,識字的都很少,打仗的經驗全是從與太平軍、捻軍作戰中得來的。

    這些指揮作戰的中下級軍官,恰恰是作戰時的中樞、核心,他們指揮不利,就很難取勝了。到了兩軍對壘之時,戰場上計程車兵,總不能不服從將領的指揮吧。所以,作戰時,洋教習們教授給士兵的作戰方法,在淮軍將領的指揮之下,馬上就被棄之不用了。淮軍將領,硬生生將淮軍變為了一支古代軍隊。這一點,可以從下一個原因中得到印證。

    其次、指揮方式落後,作戰雜亂無章,這是導致失敗的直接原因。

    根據日軍軍官寫給上級信件中的內容,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淮軍的指揮、作戰情況。

    因為淮軍軍官的指揮問題,導致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

    中國古代作戰多有帥字大旗,還有各個將領的旗幟,以及各營、隊的旗幟。將領、士兵,包括火炮,通常都聚集在旗幟左右,全都是重點目標。

    冷兵器時代,豎大旗沒問題,畢竟對方計程車兵無法一下子衝到近前。而在遠端火器時代,這不就是給對方指明瞭進攻的方向和地點。所以,日軍很快就摸清了淮軍的模式,集中大炮,以及其他火力,猛攻這些樹有旗幟的地方。淮軍將士,拼死命,也要護住大旗不倒,誓死也要給日軍“通風報信”。

    這……

    同時,淮軍將領的指揮方式也是揮舞大旗。旗幟一揮,日軍一看,對方要開槍了,趕快躲一波。再一毀,要開炮,再躲。而且,淮軍的射擊,也是看到射擊命令之後,隨意發射,沒有齊射,輪換。槍儘管開,炮儘管打,總之,什麼時間彈藥打沒了,什麼時間停。

    這種打法呢,把日軍的確嚇得不輕,子彈呼嘯著從頭頂飛過,好恐怖。只是,很少有打中的。為什麼?因為淮軍士兵槍法不準,根本就沒練精,更不知道利用地形、地物,或者是臥射,增加穩定性。隨意,隨意,大家隨意呀,熱鬧點就好,一定要從氣勢上壓倒對方。

    而大炮的炮彈呢?更是很少能打到日軍,這讓日軍軍官驚訝不已。亦或是有幾顆瞎貓碰到死耗子,打過去了,卻不爆炸。日軍更驚詫了,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負責指揮及操作大炮的淮軍將士,根本就不知道彈道為何物。一個個不要說計算了,字都不認識幾個。有些士兵,可能連炮彈引線怎麼設定也沒學會,炮彈一填,咚一下發射出去了,可就是不爆炸。淮軍計程車兵只能對天祈禱,砸死一個兩個日軍吧。

    估計洋教習教的時候,腦殼都疼,算了,你們打著玩,高興就好。於是乎,這幫炮兵,在日軍眼中就是一幫放煙花的。咚咚噹噹一陣熱鬧過後,炮彈沒了,那就歇了吧。

    淮軍有錢,而且大方,有彈藥就發射,沒了再說。這麼一幫淮軍,運氣好的時候,的確給日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甚至可以重創日軍。但是,多數時候,結果不說也能猜到了。

    而且,按照日軍軍官信中的說法,淮軍很少進攻,多數是防禦。這也就更不要說什麼奇襲、掩護、側擊、包抄之類,在古代戰爭中,就已經很常見的戰術應用了。即使有衝鋒,也是如同打太平軍和捻軍時一樣,一窩蜂的如同孤注一擲般,衝呀,殺呀,搶呀……只是面對日軍,衝出去的淮軍沒過多久,還會一窩蜂的退回來。

    淮軍防禦的時候,陣線上會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卻根本不會留下預備隊,伺機支援。說白了,淮軍的戰法就是,守住了,勝利,守不住,被動挨打,最後敗退。

    再有,淮軍將很多先進武器,留給了日軍。

    有句名言,叫做“沒有搶,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淮軍跟日軍之間,卻恰恰顛倒了。

    淮軍將領指揮能力弱,撤退的時候,也是一窩蜂,跑吧,日本打過來了。於是乎,那些讓日軍經常流著哈喇子渴求的先進大炮,連珠槍、全都繳獲到手。日軍對這些大炮、快槍,還非常的愛惜,之後,掉轉炮口、槍口,成了屠殺淮軍的利器。

    正所謂此消彼長,日軍越打越有經驗,越戰越勇,繳獲越來越多。而淮軍,則是越打士氣越低落。

    還有,淮軍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多數時候士氣不足。

    淮軍脫胎於湘軍,湘軍前期軍紀嚴明,後來也是非常敗壞。淮軍同樣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

    隨著時間推移,淮軍軍紀開始渙散,作戰時經常搶掠地方,逐漸發展到了“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的地步。而且,淮軍也不像最初的湘軍,多數是親戚鄉鄰,缺乏忠義血性。淮軍將領激勵士兵,只有功名利祿,卻沒有更多的家國情懷教育。這就導致了士兵以利為目的,無利則潰的結果。

    因此,在日軍軍官的眼中,淮軍非常畏懼白刃戰。只要日軍擋住了淮軍前期的亂射,迫近淮軍陣地之後,多數淮軍就會扔下已經上了膛的槍支逃跑。

    日軍軍官的描述不免誇張,但是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比如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佔盡優勢的葉志超,就臨陣脫逃,導致平壤失守。將領都是個熊包,士兵又能怎麼樣呢。

    再加上清廷對列強的反抗意識不夠堅定、強烈,進取意識不足,更讓士兵無法明白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戰。僅僅是功名利祿,號召力不強,導致士兵計程車氣進一步下降。

    最後,淮軍數量總體上,的確要少於日本陸軍。

    淮軍在裝備上強於日軍,而裝備是靠金錢就能得到的。所以,清廷缺錢麼?真難說。但是,在訓練、制度、戰術上,淮軍都弱於日本陸軍。而數量上,主力淮軍更是遠遠少於日本陸軍。

    日本陸軍當時的機動作戰兵力有7個野戰使團,約12萬人以上。每次作戰,一般都是兩個以上的野戰使團配合。清軍總數量很多,但是淮軍數量有限,裁撤之後大概在5萬餘人。所以,為了補充兵力,李鴻章不得不補充很多未經系統訓練計程車兵進入淮軍,導致作戰能力進一步下降。

    不過,這一缺點是可以透過合適的戰略、戰術的使用,來彌補的。比如做好偵查工作,進行伏擊戰,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區域性的弱勢敵人。隨著敵人數量的減少,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

    其他還有諸如淮軍體系不完善之類的,都不是大的問題。淮軍以500人的營為主幹,高階將領可以直接指揮到營。比如,守衛平壤的葉志超就直接指揮了20個營的兵力。這跟現代化的軍師旅團營的體系,指揮效能上大大降低,但並不是致命的。

    總結

    淮軍之所以在面對日軍時,不堪一擊,主要就是因為缺乏經過系統訓練的軍官群體。軍官缺乏戰術素養,指揮不利,即使擁有再先進的武器,也是無濟於事,戰爭自然就難以取勝。

  • 10 # 立志成蟲

    題主真的是優質領域歷史創作者?甲午戰爭時李鴻章的淮軍戰鬥力可不算弱,更不是不堪一擊。在北韓,聶士成率部在成歡一線阻擊日軍,雙方傷亡都大,日軍無法再前進,聶士成也無法再堅持,雙方都撤退了,隨即被吹噓成了“大捷”。聶士成曾經在“淮軍諸將之冠”的劉銘傳手下參加了中法戰爭期間的保衛臺灣。日軍隨後繼續向北前進,在平壤城外遭到馬玉昆和董福祥部隊的頑強阻擊,雙方激戰了兩天,清軍戰報斃傷日軍2000餘人,日軍自己承認傷亡過千人。奈何在北韓的清軍統帥也是李鴻章一手提拔的葉志超貪生怕死想逃跑導致軍心崩潰,清軍因為自亂陣腳和潰散被日軍打死打傷幾千人,平壤城外防線崩潰。葉志超想逃跑,被負責平壤城防的部下左寶貴阻止,日軍猛攻平壤,左寶貴率部奮勇抵抗,從早晨打到中午,左寶貴為了激勵士氣,身著顯眼的黃馬褂來回督戰,直至戰死。葉志超隨即放棄平壤向北狂奔逃跑,北韓被日軍佔領。北韓淪喪於日本,李鴻章淮軍的陸軍主力實際上已經摺損了大半,損失和丟棄的武器物資更是不計其數。日軍攻入清國後,不乏有拿著裝填火藥的抬槍的清軍英勇抵抗,而淮軍基本上裝備是發射子彈的現代步槍了。晚清糜爛腐朽的體制必然導致一己之私最重要的貪官庸才當道,武器再好官兵再能打,也避免不了必然失敗的結果

  • 11 # 暢說歷史

    李鴻章的淮軍裝備可謂是精良之致,用的全是最先進的近代武器,而且訓練淮軍的教官也是請的德華人,可見淮軍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弱,而且憑藉李鴻章的權力,淮軍在後勤保障方面也是得天獨厚。可為什麼一碰到一日本的軍隊就不行了,就潰不成軍,就不堪一擊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戰略不如人,淮軍的戰略思想還停留在打太平天國和剿滅捻軍的階段,還是排兵佈陣再兩軍對壘的思想;這早已經不適合於當時的戰爭環境了。二是戰術不如人,戰爭開始後,見勢不對,不知道靈活改變戰術;雖然淮軍也甚是英勇,但終究不敵現代思想和武器裝備的日本陸軍。三是海戰的失利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人掌握了制海權,日本陸軍輸送兵力快,而中國陸軍增兵則需要繞道山海關。究其根本還是當時清清的制度腐朽,敵不過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新政;說白了就是落後的制度打不過先進的制度。

  • 12 # 虎狂嘯

    淮軍實際上是私軍,並不屬於清政府,軍隊的糧食 軍餉都是自籌的,淮軍的武器西化是因為打太平軍時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援,甲午戰爭實際上並不是清朝國家軍隊和日本打的,而是李鴻章的私軍和日本國家軍隊打的,因為是私軍,紀律鬆散,訓練方式還是按照舊軍隊的樣式,在同樣作戰理念的清朝軍隊中屬於精銳,但是和現代軍事理念下訓練出來的日軍差距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是哪個朝代的,甄嬛是個什麼樣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