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說到華夏祖先,公認盤古開天地和三皇五帝。 許多人認為三皇五帝是八個領袖人物,其實我們的歷史不是這樣講的。

    根據《莊子》、《綱鑑易知錄》的說法,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為三皇。《太平廣記·老子》則稱天、地、人為上三皇,而有巢、燧人、知生為下三皇。既然叫“氏”,就不是人名,而是氏族名。三皇就是有巢解決住、燧人解決吃、知生開始生產的三個歷史時代。

    五帝也不是五個人,而是以五行為代表的週期:伏羲(木)、神農(火)、黃帝(土)、少昊(hào,音浩)(金)、顓頊(zhüanxü,音磚須)(水);嚳(kù,音酷,嚳是其繁體)(木)、堯(火)、舜(土)、禹(金)、啟。其中對中國文化程序影響比較大的,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這是一個由口耳相傳到有文字紀年的過程。

    伏羲氏進行畜牧、神農氏確立農業。伏羲、神農,沒有氏的時候是人,冠以氏則應視為一個長達一個歷史時期的佔統治地位的氏族。

    伏羲又叫庖羲,可見從物質上講,伏羲文化的特點仍是廚房文化,是建立在新興的畜牧業基礎上時代的廚房文化。伏羲畫卦結字,表明我們的先民在有物質生產的同時,也就有了精神的生產。

    《綱鑑易知錄》說神農“傳八世”。提拔黃帝的和被黃帝替代的,是兩個不同的“神農”。

    黃帝之後,就不再冠以氏,也就是說,不再是氏族,而是個人了。

    到了唐堯,我們就有連續的甲子紀年的記錄了。《綱鑑易知錄》認為,“甲辰,唐帝堯元載”。我們用甲子紀年推算上去,這個甲辰是公元前2357年。從天象記載推算,唐堯據今4500年。這個甲辰推算大致是不錯的。

  • 2 # 就是個諞talk

    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有關三皇五帝的記載:

    三皇:

    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三皇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但是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鶡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 ,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雲 泰皇 , 太昊 也。”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後的書稱為人皇,即傳說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

    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三皇五帝”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總稱,當然也有“‘三皇’分別指哪些人(部落),‘五帝’分別指哪些人(部落)”的解釋方法。在此我們要討論的是前者。因為即便將個別明君提出來講,所反映的也是那個時代。這段歷史比較漫長久遠,且幾乎都是以神話的形式存在,因此我們爭一人一事之得失是不合適的。我們要像鑑賞水墨畫那樣,探求古人用這一時期的記載表達何種態度——其實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是如此,勝利者撰寫的歷史總是在無情地嘲弄著失敗者,並且在炫耀和包裝自己的過去。三“皇”五“帝”,具郭沫若考究“皇”和“帝”二字都有“光芒萬丈”的意思。而“皇”指統治疆域之大,“帝”則是古籍中對神明的統稱,指人在修煉之後得到的一種境界。因而“皇”和“帝”的稱呼是當時人對統治者神化的結果,也是宗教崇拜的結果。古羅馬帝國、二戰結束前的日本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三皇五帝”一詞是道教“追封”的,從中也能看出道教與原始信仰、傳統習俗之間的緊密聯絡。那麼,這種將部落或君主進行神化的行為是否有其規律或態度呢?有的。最開始的三皇時代,我們在此以司馬遷《史記》中的說法“天皇、地皇、泰皇(人皇)”的說法為準。(我們平時所聽到的“伏羲、神農、黃帝”的說法出自《三字經》。)這個時期的君主酷似到人間來實習的,當完君主後的結局大多是飛昇成仙。所以就神話脈絡而言這個時代屬於比較純粹的神話時代,神就是神,人就是人。神統治人,且無論由來還是歸宿都與人處在完全不同的次元之中。中間的五氏時代,我認為這是中國史前史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段歷史反映的是世界從神治走向人治的過程。古代勞動人民在擁有高超生產技藝的領袖(部落)的帶領下開始對神的獨裁發起挑戰。這不僅僅是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也是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黃昏”。在中國神話中神權並非永恆,我們不僅僅一言不合射太陽,更能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終結神權的統治。最後的五帝時代,是《史記》記載的開端,也是中國政治爭霸史的開端。這一時期很多後世頻頻上演的大戲開始登臺。有人說我們的先民是純潔的,事實上,人一旦沾了政治,永遠不可能純潔。我們來分別論述一下:第一章 三皇時代(神話時代)“三皇”的說法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等人後來建議秦始皇稱“皇帝”,認為泰皇最貴。因為嬴政既不是天,也不是地,是個人。另外由於《史記》並沒有“三皇”的確切記載,唐朝的司馬貞補寫了《史記·三皇本紀》。在此書中不僅論述了三皇,同時也涉及到了五氏的部分內容。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還有本書《帝王世紀》,也對此有描述。天地開闢,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皇甫謐,《帝王世紀》話說盤古開天闢地(為什麼扯這麼遠?因為古代不僅喜歡神化君主,還喜歡跟神仙傍親戚),此神自封“元始天王”(也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西王母的母親)結合之後生下了十二個綠髮龍角、人首蛇身、地中海髮式的兄弟,姓望名獲,字文生,被後世稱為“天皇氏”(意為像太陽一樣燦爛而偉大的君主)。從部落歸屬上屬於古越族,被稱為天地誕生後中國的第一位君主。退位後就飛昇成仙了。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關於天皇氏的名諱: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 強尊。——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神話時代的早期君主中明君輩出,大多功德無量。天皇氏十二兄弟就是典範,畢竟這是個純粹神治的時代。他們最早創制陰陽五行概念,崇尚木德(這種以五行學說定位王朝的傳統延續了整個封建時代),並創制天干地支作為曆法的基礎。如果說盤古創造了天地,那十二兄弟最大的功績就是解釋了天地。天皇氏兄弟飛昇之後,位置傳給了地皇氏。地皇氏也不是一個人,是十一個兄弟。姓岳名鑑字子元號文悅。據說他們有著女人的妝容,馬一樣的蹄子(獵奇……)。現在常看到一些民科說法說華夏族是蘇美爾和古埃及東遷的產物。且不討論這種說法的合理性,那些古代領袖妖人般的長相的確令人浮想聯翩。相傳他們的功績為“定三辰,分晝夜,有日月”,即將曆法體系進一步細化。當時曆法的唯一作用就是服務於農業生產,直接關乎民生。地皇氏兄弟在退位後跟天皇氏一樣飛昇了(人家當老大真的只是來實習的……)。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盤古至唐虞傳》(這本書的歷史價值我們有待商榷)裡有關於地皇氏妖冶長相的記載:地皇氏生時,出於雄耳龍門之山嶽,遂以嶽為姓,名曰鏗。地皇生得馬踶妝首。——鍾伯敬,《盤古至唐虞傳》地皇氏飛昇後傳位給他的兒子(們)人皇氏。人皇氏兄弟九人。他們姓愷名胡洮字文生,號居方氏。“居方”二字成為現代人推測其功績的主要證據,但結論尚未定論,反正肯定跟住所形狀有關。《洛書》記載人皇氏兄弟龍軀、人面、驤首(比父輩更妖豔)。考古推斷人皇的主城很可能是玉器文化的中心良渚古城,當然神話與考古發現相差太懸殊還需要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人皇氏主要功績為將統治地區城邦化,並且在他們在位期間開始出現繁榮,人民過上“飯稻魚羹”的生活。這也是學者推測他們主城近海的依據。人皇出暘谷,分九河——《春秋緯命歷序》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這個地方有個與《史記》和《尚書》的記載相矛盾的地方:“九州”的概念(怎麼鼻子突然酸了……)最早應該是大禹治水時提出來的,所以此處應為一種比喻的說法。人皇氏傳位於其兒子提挺氏,期間經歷了神話時代最早的一次亂世。提挺氏以武力治國,擅長武器製造。通常認為從提挺氏是一個擁有強大戰鬥力的氏族首領,他等位於亂世之中,以自己的統治方式結束了亂世。人皇氏沒,矩神次之,出於長淮。——羅泌,《路史》提挺氏傳位於其子通姓氏。通姓氏又稱離光氏、皇覃氏。皇覃氏,一曰離光氏,銳頭、日角,駕六鳳皇,出地衡。在而不治,官天地府。——羅泌,《路史》古籍中記載通姓氏“出地衡”,學者推測他的通知重心應該是在南方。通姓氏退位後傳位有巢氏。截止到這個時候,遠古君王的記載還是比較模糊籠統的。不僅常常是多個人出現,而且功績也比較誇張。在此之後便進入了“五氏”時代。五氏時代的君主功績最為具體親民,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時他們的形象也比較具體,成為漢民族傳說的主體所在。民生無非是衣食、醫療、宗教,今天再多一個教育。古時君主群眾基礎的來源就跟黃巾起義、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是一樣的。相比起抽象的概念,先民對衣、食、住、行、不死、錢感興趣等實實在在的東西更感興趣,今天也是如此。第二章 五氏時代(後神話時代)“五氏”的稱謂,有史學家提起過。比如柏楊先生在《華人史綱》裡的論述:偉大的各種神祗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出現下列五氏,可惜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出現的時代是第幾紀和什麼紀。——柏楊,《華人史綱》我為什麼把五氏統治的時代稱為“後神話時代”呢?因為這個時代在史書中存在的形態依然是以神話為主,但不同的是,沒有了對神權的一味崇拜。我們很難確定這些首領是具體的人而非部落,但他們的貢獻一定是實在而貼近生活的。有巢氏,號大巢氏。他透過教會人築房而贏得了極大的威望。對於其“築巢”的功績爭議是比較大的。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周,《莊子》畢竟我們對“築巢”的推測只是源自古籍中的隻言片語。所謂“巢”是個很寬泛的詞彙,既可以是住房、也可以是部族,甚至是國家。由此推測有巢氏是第一個將部落聯盟提升到近似國家規模的君主也是有可能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韓非子》那他的成就就不是單單的教人築巢那麼簡單了。當然這些都不矛盾,一個人可能有一項功業,也有可能有多項功業。我個人認為有巢氏應該是將部落拓展到了國家的規模,因為“巢皇”就像西方的“凱撒”一樣成為了首領的代名詞,並有傳二世和傳百餘代之說。相傳巢皇的統治最終毀於亂臣之手。接替有巢氏首領位置的人是燧人氏。燧人弇茲氏,名允婼,建燧明國。他是鑽木取火和結繩記事的開端,是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取火的人,或者是一個(一群)普羅米修斯一般的存在。燧明國有大樹名燧,屈盤萬頃。後有聖人,遊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王嘉,《拾遺記》需注意,王嘉的《拾遺記》嚴格來講不能作為史料,而只是小說。從燧人氏開始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他對血統婚配有了嚴格的限制,將人與野獸區分開。他立姓氏為“風”,這是人類最早的姓氏之一。同時他也是漁業的始祖。燧人氏定北極星,進一步強化曆法,造就了遠古文明的一個小高峰。燧人氏後來與弇茲氏透過姻緣結成了部落聯盟,合稱燧人弇茲合雄氏。弇茲氏和後來繼承燧人氏位置的華胥氏都是早期的女性部落首領,其部族是燧人氏統治的大部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燧人氏退位後華胥氏繼承了他的位置成為了新的部落聯盟首領。她被譽為中華文明之祖,因為正是她在雷澤受了那個大腳印的感應而生下了伏羲和女媧。華胥氏是受雷神的感應生下了伏羲,因而在伏羲出生後華胥國風調雨順、氣候宜人。華胥氏退位後伏羲氏稱王。華胥氏的存在讓我想到了希臘神話中的地母蓋亞。在中國神話中華胥氏是個母神般的存在。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伏羲氏的出現讓人類文明的水平邁進了一大步,從他開始關於君王的傳說也就更加接地氣,不再那麼高深莫測。君王努力的方向在於建設國家和完善民生而不是一味搞些神乎其神的東西。關於伏羲流傳下來的傳說非常多。傳說他人首蛇身(遠古時期的聖人大多半人半獸)。他的功績就太偉大了:創立八卦,這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核心的理論。教人民如何漁獵、如何馴養家畜,是畜牧業之鼻祖。改革婚姻,提倡外族婚配,結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發明陶壎、琴瑟的多種樂器,是中國樂器之祖。並且他是國家系統之祖,在他的規劃之下部落已經有了“分化而治”的屬性,開始向國家的雛形邁進。據說他還是龍圖騰的創始人,但龍圖騰本身來歷眾說紛紜,因而這一點是比較有爭議的。可以說伏羲氏創造了史前文明的巔峰。從古籍上我們能發現一點,伏羲的很多功績與後世都是重合的。比如說備受爭議的伏羲造字說就與我們所熟知的倉頡造字說大相徑庭。他的很多文明更多的是被後世重新整理而非再塑造。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在原始的三皇五氏與後來的五帝之間有一個斷層。造成斷層的或天災或戰亂,那個時代的戰亂能造成多大破壞呢?所以必是天災。這個天災就是大洪水。中國屬於大河文明。大河為農耕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也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水災的出現頻率非常高。但大多是純粹的地區性氾濫,是有規劃餘地的“治水”,而不是“逃亡”。在伏羲的傳說中出現過一次毀滅性的大洪水,其場景描述與兩河流域傳說中的滅世洪水很是相似。伏羲女媧兄妹相婚的故事也為後來日本傳說中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另外,一提起伏羲的一些比較獵奇的經歷,很多人喜歡拿《山海經》說事兒。其實在《山海經》中並沒有記載伏羲。伏羲卸任後女媧繼任。女媧,又稱媧皇。在神話傳說中是大洪水浩劫後的新一代創世神。女媧在位應處於大洪水末期,因為她的傳說中還有著與水患搏鬥的痕跡。“補天”和“造人”也都是天災過後的後期建設。因此她成為了最接近現代的一代創世神,也被看做是中華文明繼華胥氏後的第二代母神。這很像是希臘神話中的丟卡利翁和皮拉。伏羲和女媧在天災中扮演了承前啟後的角色,可謂是功德無量。否則中華上古文明就會像亞特蘭蒂斯一樣處於失傳的狀態。開天闢地之初的神話是封建時代的文人墨客附會所作,不足採信。但在伏羲傳說的前後明顯出現了父系氏族的端倪,可惜一場大洪水又讓母系氏族佔了主流。女媧統治時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關於女媧的長相,歷來被描述得千奇百怪。屈原在《楚辭》中吐槽: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屈原,《楚辭·天問》《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更直接的描述: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山海經·大荒西經》東漢時期的一位在《楚辭》領域頗有建樹的文學家王逸神補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神農氏是五氏的最後一任,也是神性最弱的一任。從他開始部落領袖終於會死而不是一味的飛昇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大家都聽過,他女兒精衛變成鳥填海的故事大家也都聽過。這些故事都是樸素而動人的,比之前神乎其神的怪異神話要好上太多。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曰炎帝。——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他別號朱襄氏,不僅是中醫的鼻祖、農業的鼻祖,傳說他創六書,也是古漢語構字法的鼻祖。不同於之前人獸同體,他的形象終於像“人”了,只是除了腦袋之外都是透明的。神農留下的遺蹟爭議最大,分佈較廣,且真假難辨,為現代旅遊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五氏的時代之後即是五帝的時代。部落聯盟開始有了國家的雛形。這其實是封建文人大書特書的結果。留下的傳說大多有其時代特徵,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先秦至秦漢時代的特徵。實際上今天我們在考古的基礎上看歷史,就能知道那時的人還是處於原始部落的狀態,只不過在生產上較之前先進得多。並且人與人之間私有財產的意識越發強烈,也就開始有戰爭和掠奪存在。炎帝與黃帝同出於有熊氏部落,兩者之間兵戎相見時依然不含糊。從某個側面講這也是文明進步的結果。第三章 五帝時代(人治時代)在人真正統治這片大地之前,對於帶有神性的王者們都心懷敬畏。但這種敬畏擋不住史家的好奇心。其中最刻苦的人估計是《帝王世紀》的作者皇甫謐,他把從遠古時期到曹魏數千年的帝王世系給扒了一遍。精神可嘉,但跟司馬遷的《史記》相比矛盾實在是太多。更何況《史記》是從軒轅黃帝開始的。我們來看一下皇甫謐對上古時代帝王世系的論述:太昊帝庖犧氏,亦稱伏羲氏、黃熊氏。凡女媧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 、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十五世,皆襲庖犧制度 ,故雖為皇而不自為一代;炎帝神農氏,一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凡帝承、臨、明、直、來、衰至 榆罔,也有八世;黃帝有熊氏,亦號帝鴻氏、歸藏氏、軒轅氏。——皇甫謐,《帝王世紀》皇甫謐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搞出的這套體系必然被後世質疑,因而在後文中弱化了對世系的討論,而是強調統治者的尊貴性與社會責任。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皇甫謐,《帝王世紀》那後世是如何對待皇甫謐《帝王世紀》與司馬貞的《史記·三皇本紀》的呢?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只要跟《史記》矛盾的地方,直接剝削掉其權威性甚至是合理性。但其實有另一種解釋方法:三皇五帝,很可能是平行存在的!這個理論適用於解釋部落聯盟制度。畢竟部落聯盟是一群部落推舉出首領來統治,一個為成為統治階層的部落並不代表其不存在。這一點常用於解釋夏、商、週三朝的關係。畢竟我們的二里頭遺址只追溯到夏朝晚期,因此這恐怕連假說都不是,這能作為一種猜想存在。除此之外,對於三皇、五氏、五帝定義的矛盾,還可以用選擇標準的異同來解釋。我們通常將《史記》作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標準,民間則多以《三字經》為了解的媒介。因此會出現“天皇、地皇、泰皇”與“伏羲,神農,黃帝”兩個版本並行傳播的格局。其實這是個“人”與“神”取捨的問題。神治和人治,是中國神話的兩個不同的時期。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如下闡述:神雖然因為奴隸主愈有權威而在天上升得愈高,但在群眾中也滋生著一種反抗神的意願。——袁珂,《中國古代神話》人創造了反抗神的神,同時在神話時代裡,逐漸扮演著親自扳倒神而統治這個世界的角色。這種特性直接決定了中國很難成為一箇中世紀西歐式的神權國家,並誕生了宗教等價物一般的——儒家思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赫伯特·斯賓塞的學說並沒有成為一種宗教或宗教的等價物,沒有成為民族或芸芸眾生可接受的信念。而儒家學說,已經成為中國芸芸眾生的一種宗教或宗教等價物。——辜鴻銘,《春秋大義》下面來具體說說五帝。黃帝姓姬,號軒轅,為少典(有熊氏)之子。他和神農氏炎帝在神話中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像是一股外來力量插入了伏羲女媧的體系。我小時候聽說黃帝四張臉時就感覺很不舒服,因為只有埃及、兩河流域和雅利安民族的神話中才會出現用器官數量做文章的怪物,中國傳統一般都是人獸合一。所以黃帝、炎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像是一股或幾股外來文明瓜分了中原。所以三皇時代、五氏時代中有無數個人文初祖,到了黃帝這裡全部歸一。黃帝是第一個一統中原的君主,也是華夏族唯一毫無爭議的祖先。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8年,即道教元年。神話時代的君主生卒年、在位時間都是透過這個資料推算出來的。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炎帝神農氏統治的後期部落之間開始發生戰亂。隨著不斷的征伐兼併,炎帝佔據西方,黃帝佔據中原,蚩尤佔據東方。炎帝兵敗蚩尤之後向黃帝求助,並於後來的涿鹿之戰擊敗蚩尤,定都涿鹿。後來在統一天下、奠定中華後於泰山封禪,以土王天下(具體關於帝王屬性的論述請參照馬伯庸先生的相關專著)。黃帝的傳說就很有皇權時代的味道了。透過戰爭得到權力,並舉行儀式昭顯權威,這是典型後世君主才有的作風。黃帝在融合了炎帝在生活技術上的成果後進一步發展,將其成就發展為早期農耕文明的巔峰。黃帝在功德圓滿後乘龍飛昇,玄囂非正式即位。直到玄囂死後才有正式繼位者,即顓頊。顓頊有個弟弟叫蟜極,他有個兒子叫“俊”,即後世的一代明君帝嚳。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顓頊,號高陽氏,是黃帝次子昌義的兒子。以火(一說水)王天下,因而後世神話中經常將他與火神祝融混為一談。他的功績是制定音律和劃定九州版圖,傳統的九州概念自此定下。但在部分傳說中他被描述成一個暴君的形象。他劃定社會等級制,頗具奴隸制雛形。這給當時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好死不死這時候炎帝的部落中又出來一個擅長農耕畜牧技術的共工氏,且在群眾基礎提升後有了不臣之心。於是顓頊以鬼怪歪理蠱惑民眾(中國歷史第一次文革),共工慘遭迫害。顓頊自此成為暴君和妖魔之祖的代名詞。他死後化作怪物“魚婦”,令天下人看到了暴君的醜態。顓頊死後,其侄子帝嚳繼位。帝嚳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是神話時代著名的經營型明君。他前承炎黃,後啟虞舜,被商族人做先祖。他從他叔父的手中接了個爛攤子,因為顓頊並未能完全打敗共工氏,又在民怨載道之時遇上了水災。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帝嚳向南遷都於亳,使人民遠離天災和戰亂。他在鎮壓了邊疆動亂後精於內政,造就了一代盛世。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死後,其次妃常儀的兒子帝摯即位。帝摯號青陽氏,僅在位九年就禪讓給了自己的弟弟放勳,即堯。帝摯其實是被堯逼退的。因為堯的治國才能遠高於帝摯,各路諸侯已經有了反叛之心。此時有諸侯試探性地向帝摯旁敲側擊,帝摯比較識相就把位子讓給了堯。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堯姓伊祁名放勳,母親為陳鋒氏。他從十三歲起輔佐自己哥哥統治天下,幫著幫著將各部落首領的人心收攬到自己這裡,很快就取代了他哥哥。有人說他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實際上最早行禪讓的應該是他哥哥帝摯——如果真的有禪讓這麼回事兒的話。堯在位時依然沒能結束與水患的搏鬥,那個時代凡遷都移民之事大多是由於水患或邊疆侵擾。堯系統提出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被後世的儒家、墨家追捧為聖人。大羿射日的故事就發生在堯當政的時期。但大羿射日並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只是透過《山海經》的暗示推測出來的。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是“后羿射日”,這是夏朝時的事情。具體考究這些意義不大,因為有窮氏一族的脈絡本身就是個錯綜複雜的迷。堯在晚年在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先是遵從群臣的意見讓自己的兒子丹朱臨時攝政,後禪讓給舜。丹朱是堯的親兒子,天資聰穎,是圍棋界的鼻祖。堯透過讓他治理邊疆問題來考驗他,結果他暴露出驕傲自大,性格狂躁的缺點。堯認為他不是治國之才,便考慮從一個傳統大部落中尋找年輕人作為接班人。他看中了有虞氏部落,就提拔了有虞氏部落的末裔舜為繼承人。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堯舜禪讓的故事我想不用我多說。舜生活在一個他繼母、弟弟、父親都想弄死他的家庭裡,透過房上點火和石封井口等方式對舜進行了不成功的謀殺。這其實也是有虞氏部落命運的縮影。在舜退位後禹和啟瘋狂迫害有虞氏部落,之後歷代夏朝的國君都對有虞氏頗為刻薄。(可能你會脫口而出“堯幽囚,舜野死”的問題,我後文會論述。)這也是家天下奠定以後政敵之間野蠻鬥爭的縮影。三皇五帝時代的最後一位君主是禹。禹,姓姒名文命字密。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因繼承其父親治理黃河有功,舜禪讓其位置於禹。禹是夏后氏君主,同時也是夏朝的開國君主,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奴隸制國家“夏”。“三過家門”、“塗山大會”、“鑄造九鼎”等故事我們在小人書裡已經看爛了,不必多做敘述。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對禹的崇拜在秦朝前後達到高潮。本身禹的出身就頗受懷疑,疑似具有西戎遊牧民族的血統,這讓同樣與西戎眉來眼去的秦國備受推崇。同時崇拜大禹的時代水利工程一般都做的比較好,一般在水患比較嚴峻的時候百姓才會想起來有個大禹是可以供奉的。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縱觀五帝時期的歷史,我們能看到很多後世才出現的政治鬥爭的影子,真不愧是“人治”的時代。其實這一時期的禪讓制,歷朝歷代都在歌頌和嚮往,只可惜誰都不信。比如毛主席在讀《二十四史》時曾批註道:“堯幽囚,舜野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古記載中禪讓制度的虛偽性。“堯幽囚”的說法出自上古時代的一本史學殘卷《竹書紀年》,裡面很是簡單粗暴地描述了這段歷史: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竹書紀年》而“舜野死”呢?舜在歷史上死得很突然,並且是一種在歷史中習慣於讓人浮想聯翩的死法: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史記》自古文科生多含蓄,大家心裡有一杆秤的。雖然就司馬遷的風格而言已經比較直接了。“堯幽囚,舜野死”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李白的樂府詩《遠別離》: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李白,《遠別離》可見身為社會名流的大詩人李白深諳權術之道,對所謂“禪讓”也是壓根兒不信的。一個與權力爭鬥沾邊的人,或許只有在司馬遷這般浪漫的史學家有意無意的調侃中,才能純潔的了。“禪讓”的美麗童話,也算是為後世血腥的權力爭霸留下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想。大部分歷史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見。——威廉·杜蘭特

    —— 【 曉木曰兮】

  • 4 # 妙妙爺爺2

    三皇五帝不但有,而且肯定有!伏羲發明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礎上發展而八八六十四卦現在的人還都沒研究明白。神農發展農業嘗百草我們現在吃的五穀就是神農為我們造的福。黃帝發明曆法,六十年為一甲子,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一個月三十天,一天十二時辰現在每天都在用,更別說後面的五帝了。三皇五帝那是鐵板釘釘肯肯定定是有的。不容懷疑!西人聖經亞伯拉罕活幾百歲都有人信。我們祖先真實的存在那是堅決不許懷疑的!三皇五帝也許在一萬年前,看過一個考古電視,喇家遺址有七千年而且發現了七千年前的一碗麵條。

  • 5 # 至樂無如讀書

    三皇五帝是傳說中的人物。三皇五帝的提出時間是春秋戰國時代到秦漢,是儒家大一統思想和五行學說的產物。上古時代(新石器時代到夏),天下萬國(實質是部落或族群),所謂三皇五帝,是這些部落中的幾個首領。他們沒有上下相承的關係,也沒有血緣關係。是儒家根據大一統的需要,按照五行相剋的邏輯,編排出的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料記載,茶文化盛於唐。那麼唐代人們喝什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