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小刀

    夏完淳生活在明末清初,正值風雲際會混沌未開之時,加之清初的文字獄之重,能流傳下來實乃一件幸事!他的詩詞既有慷慨激昂亦有柔腸婉約,佳作甚多,奈何生不逢時,歷史環境導致其作在當時難見天日流傳不廣,直至後來清末百年屈辱開始,詩詞末路矣,唯有一嘆啦!

  • 2 # 作家桑妮

    夏完淳是明末大學者夏允彝之子,在世只有17年,他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其父夏允彝出遊,常帶他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初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十二歲起,師從著名學者陳子龍。夏允彝是明末名士,曾與陳子龍共結“幾社”。陳子龍更是明末首屈一指的大文豪,為雲間詩派首席,被公認為明代最後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並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二人都是矢志忠義,崇尚名節的文人,明末為反清復明積極奔走,最後殉國。有這二位文豪兼烈士的薰陶,夏完淳的文章氣節,自是不同凡響。

    夏完淳生活的時間,正是明末最後的十幾年,14歲的時候,他就在父親師傅的影響下投筆從戎,參加抗清鬥爭。有大文豪的文章氣節傳授,又生逢國破家亡的末世,兩相激盪,最終使夏完淳成了文天祥式的烈士詩人。在血與火的鬥爭生活中,特別是在被捕以後,夏完淳寫下了許多慷慨悲壯而又清新明朗、表現華人民族氣節的詩篇及賦曲、雜文,在明末的文壇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來的詩詞文章,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他的詩詞在藝術表現上極具特色,用典用事,比較工切;多用比興,帶有浪漫氣息;富於想象,時見瑰麗色彩;善於以景為情,融情入景;善於選擇特徵性的事物和動作來概括情境,表現人物。集中的愛國主題,愛國激情,熱烈的戰鬥氣息,充沛的樂觀精神,奪目的華美文詞,動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夏完淳詩詞的悲壯激昂、清新開朗的藝術風格。不同於文天祥的古樸沉著,夏完淳的詩詞雖然都透著慷慨、愛國、正氣,但讀來卻更清新浪漫,更開朗壯美,少年時的風華正茂、激情奔放,在他的詩詞中你都能感受得到。

    他的詩文,寫軍旅艱辛,追思死去的同仁志士,寫赴死前的心情,慷慨激烈,高亢雄壯。“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勵志雞鳴思未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少年英雄倚劍報國形象躍然紙上。兵敗入獄後的詞:“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英雄恨,淚滿巾,何年三戶可亡秦。”少年的俠肝義膽,激越豪情,英雄氣概,吞山河,蓋宇宙。

    少年英雄更難得有柔情萬種。臨刑前寫《遺夫人書》與妻訣別:“三月結縭,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家門盛衰,微見顏色。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言至此,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身後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少年英雄視死如歸,絕無貪生之念。

    四百年前有此少年,真是華人驕傲。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夏完淳的知名度的確是太低了。這也難怪,夏完淳反的是清,清朝的文字獄那麼嚴重,自然很少會有人去碰這個雷區,他的詩詞能流傳下來就已經是萬幸了。在埋沒了三百年後,夏完淳才被民國文人重新認知,也是在抗戰之際,華人國破家亡之時,有識之士才又想起了300年前的這位英雄,想借他的事蹟,激起人們抗戰的鬥志。

    然而在和平年代,鬥爭、烈士無論如何都不會是少年的追求。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在有著這種教育理念的社會里,怎麼會去大力提倡這樣一位少年時期就打打殺殺的人呢?

    不過,我們也看到,夏完淳的詩《別雲間》已經進入了中學語文教材,說明政府、社會也在重新認識這位少年身上的價值,相信夏完淳知名度將會大大提升。

  • 3 # 無風即風

    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

    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

    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

    ——《魚服》/夏完淳

    江南三月鶯花嬌,東風繫纜垂虹橋。

    美人意氣埋塵霧,門前枯柳風蕭蕭。

    有客扁舟淚成血,三千珠履音塵絕。

    曉氣平連震澤雲,春風吹落吳江月。

    平陵一曲聲杳然,靈旗慘淡歸荒煙。

    茫茫滄海填精衛,寂寂空山哭杜鵑。

    夢中細語曾聞得,蒼黃不辨公顏色。

    江上非無吊屈人,座中猶是悲田客。

    感激當年授命時,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聞蔡琰猶堪贖,便作侯芭不敢辭。

    相將灑淚銜黃土,築公虛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離墓。

    ——《吳江野哭》/夏完淳

    這是夏完淳最有名的兩首作品,都是抗清期間所寫,詩以明志——這意味著他不是一名普通的詩人,因為他是反清復明而名動天下的。

    另外,其實他的存在感也不低,八十年代的課本上還有他的故事:

    現在只有一首不痛不癢的《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是不世出的天才少年,本應註定千古留名,也很有可能成為人稱鬼才、詩鬼的唐代詩人李賀般的事業,因為兩人真的很相似,都是年少成名,5歲能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出詩集(《代乳集》。)

    十一、二歲時已經“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湧;談軍國事,鑿鑿其中”。

    然而他卻在文壇史上沒能獲得李賀般的地位與影響力,歸根結底還是兩點:

    1、早殉——沒來得及著述等身以奠定自己的地位;

    他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看起來雖然不少,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略顯稚嫩的擬古寫法,應該說,當時他的風格還沒有成熟。

    2、正如前文所說,因為他是抗清志士,親自參與抗清鬥爭

    其詩文風格的轉變也是因人生際遇與命運舛捩而改變的。

    所以他15歲之後的作品全部都與亡國和抗清有關。

    這一點決定了他在有清的兩百多年裡註定要“被遺忘”。

    儘管“有心人”還會記著他,但是終究於事無補。

    那麼,幾百年下來,夏完淳的模糊形象便定性了。

    也因此,人們想起他,更多會想到他民族英雄與抗清英雄的身份,而忽略他的詩人身份。

    還是那句:因為他早逝。

    他的性質跟文天祥不一樣——雖然同樣以忠心耿耿及為前朝殉,但是文天祥早已功名立世。而他沒有這個機會,誰叫他生於一個大廈將傾的時代尾聲了?

    然而,這又有什麼關係?

    不管是詩人還是抗清志士,其歷史地位與形象都是不可磨滅的,正如柳亞子寫的:“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頭顱如許負英雄”一樣。

    他已然輪廓永駐,煜煜生輝,竹帛永記。

    因為,他忠魂永在!

  • 4 # 金山萬丈

    16歲的民族英雄——夏完淳

    關於少年英雄夏完淳

    這樣一個人,有了他的存在,一部浩瀚中國文學史,平添幾多豪氣,幾多傲骨;有了他,那國破家亡的淒涼,又陡增幾許悲壯,幾許軒昂。可是數百年來,他的詩,很少有人讀到;他的名字,很少為人所知。至少當代公眾中,知道夏完淳這個名字的,為數不多。但是,這個16歲為國赴死的少年詩人,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有了他,自宋以來至民國,中華民族萎靡不振,幾度亡國的千年屈辱史,也見一線亮色。

    夏完淳,生於1631年,卒於1647年,松江華亭人(今上海人)。他才華橫溢,膽識過人,9歲即能賦詩為文,名重一時。不幸生於動盪年代。明末,朝廷昏庸,宦黨專權,政治極其黑暗。又連年大災,饑荒尤烈,民眾以野菜樹根為食,餓死者甚多。政局動盪不安,內戰不斷。李自成起兵,明滅。斯時夏完淳年僅14歲,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太湖抗清,征戰於長江流域。夏家本為江南名門望族,富甲一方,為救國復明,父子傾盡財富,毀家抗清。歷經兩年血戰,無奈明朝大勢已去,獨木難撐。夏完淳16歲兵破被俘,壯志未酬。生死關頭,凜拒苟且偷生,慷慨赴難。

    少年如此英雄,還難得才思敏捷,寫下幾多詩文,輯有《夏完淳集》傳世。他的詩文,寫軍旅艱辛,追思死去的同仁志士,寫赴死前的心情,慷慨激烈,高亢雄壯。他寫道:“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勵志雞鳴思未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少年英雄倚劍報國形象躍然紙上。兵敗入獄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以表心曲:“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英雄恨,淚滿巾,何年三戶可亡秦。”少年的俠肝義膽,激越豪情,英雄氣概,吞山河,蓋宇宙。

    少年英雄更難得有柔情萬種。臨刑前寫《遺夫人書》與妻訣別:“三月結縭,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家門盛衰,微見顏色。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言至此,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身後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少年英雄視死如歸,絕無貪生之念。

    四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少年英雄的俠骨、詩章、柔腸,穿越 時空,撞擊我心。短短一生,竟如此不凡,實乃曠世之英才。

    ——選自壯志詩情少年豪隋方晨

    一、

      夏完淳(1631-1647),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華亭縣人(現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當時陳繼儒曾寫詩讚:“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薰陶。少年時即胸懷大志,至十一、二歲,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湧;談軍國事,鑿鑿其中。”一次他問岳父錢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丈人驚愕,一時無從回答。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絡,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訊聯絡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繫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院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歎“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死年才17歲。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蕩灣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玉樊堂集》、《夏內史集》等。今合編為《夏完淳集》,輯有《雲間三子新詩合編》(9卷)。

    二、

      少年英雄夏完淳

      身份:明末抗清將領、詩人

      死於:1647年(終年16歲)

      死因:被殺

      地點:南京西市刑場

      評價:夏完淳天資聰穎,能文善詩,9歲即寫出了一部詩集《代乳集》,因而被譽為“神童”。夏完淳所處的年代,正是明朝滅亡前後,他小小年紀就懷著遠大的抱負,時常與人探討救國救民的良策。在其父自殺殉明後,夏完淳與老師及岳父飲血酒盟誓,決心抗清到底。他被捕後依然坦然自若,談笑風生,並寫下了有名的《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和詩集《南冠草》,表達了自己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愛國豪情。

      1647年秋,夏完淳寫給魯王的一封奏摺被清軍查獲,清軍闖入他家,將他和他的岳父一併逮捕,押送到了南京。在南京的監牢裡,夏完淳不怕利誘與威脅,也不怕嚴刑拷打,只恨自己再不能報效國家。他寫下了許多感情激憤的詩篇,如:“片風絲雨籠煙絮,玉點香球。玉點香球,盡日東風不滿樓。暗將亡國傷心事,訴與東流。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

      夏完淳在獄中被關押了18天。審訊他的主審官是當時主持南京軍務的明朝降將洪承疇。洪承疇知道夏完淳是江南有名的“神童”,想用軟招子使他屈服,就問他:“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摺,有這回事嗎?”

      夏完淳昂首回答:“正是我的手筆。”

      洪承疇說:“你小小年紀,懂什麼叫造反啊!一定是上了壞人的當。只要你肯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

      夏完淳明知這個人就是洪承疇,卻故意說:“我聽說我朝有位洪亨九(洪承疇字亨九)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松北一戰,他奮勇殺敵,壯烈殉國。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面!”

      當初,崇禎帝曾以為洪承疇戰死,為他大辦了喪事。豈不知洪承疇中了清兵的“美人計”,投降了大清,不但沒死,反而做了清廷的鷹犬。如今,夏完淳假裝不明真相,一番話說得洪承疇滿頭是汗,羞愧不已。旁邊計程車兵以為夏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就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壯烈殉國,無人不知。當時崇禎帝親自設祭,淚流滿面;眾大臣東向遙拜,痛哭失聲。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汙辱忠魂。”洪承疇聽了後,像吃了一隻蒼蠅,胃口直往上翻。他又羞又惱:在這麼多文武官員面前自己竟被小孩子耍弄了,簡直是丟盡了臉。他哆哆嗦嗦結結巴巴地喝令衛兵:“快……快……給我弄下去朝死裡打!”

      1647年9月,16歲的夏完淳和其岳父等30多人,在南京西市刑場同時遇害。在被押往刑場的途中,夏完淳肩負重枷,腳戴重鐐,滿身傷痕,卻大義凜然,昂首挺胸。圍觀的人群都忍不住掉下淚來,他卻高聲吟誦道: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範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臨刑前,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劊子手卻戰戰兢兢,不敢正視,三聲催魂炮響之後,還呆立不動。直到監斬官再三催促,他才用發抖的手結束了這位少年英雄的短促而又燦若日月的生命。

      夏完淳犧牲後,他的朋友把他的屍體運回松江,埋葬在小崑山下蕩灣村他父親的墓側。夏氏父子之墓,受到後世人的瞻仰憑弔,成為當地的勝蹟。而他那噴薄著愛國豪情的詩文,也已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後人稱讚夏完淳“生為才人,死為雄鬼”。

    三、

      晚明大腕夏完淳祭

      大名:夏完淳

      小名:夏端哥

      別名:夏復、夏存古

      出生時間:公元1631年某月某日(大明崇禎四年,清順治負四年)

      生肖:羊

      星座:待考

      出生地點:上海市松江區蕩灣村(大明松江府華亭縣蕩灣村)

      血型:待DNA檢測

      身高:約一米九零(見夏完淳自敘詩“十五成童解章句,每從先世託高軒”,“軒”是屋簷,古時房子層高兩米,小夏十五歲伸手就能託到屋簷,還是“高軒”,可見他是大個子。)

      體重:待考

      三圍:確切數字待考,初步推斷為大胖子(見夏完淳自敘詞“一飯千斤敢報恩”,一頓飯吃一千斤!)

      親屬:老爸、老媽、老爸的小老婆、妹妹、老婆,沒有哥、弟,屬“一脈單傳”)

      興趣愛好:寫詩、填詞、泡妞、早戀、掄刀子

      職業:敵後武工隊指導員(“參吳易軍事”)

      職位: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南明魯王監國“遙授”小夏“中書舍人”)

      當紅圈子:文藝界、軍政界

      當紅時間:10年(7歲能詩,號神童,紅至17歲,被人砍死)

      被砍時間:公元1647年10月16日,星期三,農曆丁亥年1647年9月19日,上午十一點左右。

      該大腕小傳:

      夏完淳,祖籍浙江紹興,他太爺爺那輩兒遷到上海。他老爸夏雲彝是個書生,學問很大,考上了崇禎十年的進士,還當了縣委書記。夏完淳在老爸當官後出生,因為家庭條件不賴,營養跟得上,腦袋瓜好使,5歲就能抱一大摞書咿咿呀呀的念,7歲就開始寫詩(可能夏雲彝對他實行了胎教)。到了九歲那年,夏完淳開始出書,他第一本書叫《代乳集》,遠近知名,號稱國家級神童,差點兒上中央電視臺的節目。13歲學他老爸,組織一幫小同學搞了個西南得朋會,性質上屬於校園社團,當然是小夏當社長。14歲,小夏透過同學關係認識一女孩,很漂亮,還懂文藝,就迷戀上了人家,天天給人家寫紙條,其中一個小紙條現在還膾炙人口,那是一闕詞:“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十二玉闌干,風有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小夏是幸運的,據我考證他15歲娶妻,娶的就是這位被他整天傳紙條求愛的漂亮女孩,當然在那個時代有人說媒,大媒公就是他班主任陳子龍。當年我得出這個研究結論之後就非常崇拜小夏,不是崇拜他為神童,而是佩服他厲害無比的泡妞功夫。並且現在您已經知道,夏完淳儘管14歲就開始早戀,卻並沒有影響他的學習成績。

      清軍入關後,四處燒殺搶掠,於是義軍四起反抗,打清軍,復明室。夏完淳老爸是個很有性格的人,當即賣掉一半家產,換成軍餉,並說服自己學生吳志葵(當時是大明的上海軍區司令員)率兵起義。夏完淳這年15歲,剛結婚,洞房的被窩還沒暖熱,就扛著槍跟隨吳志葵吳叔叔的大兵抗擊侵略者去了。當時清軍勢力很大,把吳志葵等義軍打敗了,結果夏雲彝跳河塘裡自殺,陳子龍被清軍俘虜後自殺,一幫人馬就剩了小夏。

      小夏很有辦法,他打聽到太湖長白蕩有支義軍,頭兒叫吳易,就把剩下的家產全部變賣,折成軍餉送給吳易,並在吳易手下當了參謀長,從此開始跟清軍打游擊,相當於抗戰時的敵後武工隊。

      打游擊打了一年多,小夏總結出不少經驗,他寫成一本報告,快馬上給當時的南明小朝廷,南明魯王老朱讀了報告大喜,就封小夏一個官兒,這個官職叫做“中書舍人”,懂古時候典章制度的同志們都知道,這個官兒權力不小,負責給皇帝起草聖旨,還有一些人事調動權力,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副頭頭。這年夏完淳才16歲,虛歲17。17歲混上副部級以上幹部,古往今來除了甘羅,那就是我們的小夏了。

      夏完淳在那個年月非常走紅,他能詩善文,又這麼年輕,又敢掄著刀子跟敵人對砍。我記得他還會唱歌,比如他有一首原創歌曲《南仙呂》:“想那日束髮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雲。帳前旗,腰後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唱起來虎虎有生氣,酷得厲害。

      不過出頭的椽子容易爛,小夏太出風頭,不懂低調面對傳媒,所以就出事了。在秋高氣爽的一天,他終於被清軍逮捕,當然小夏寧死不屈,像古往今來所有慷慨就義的英雄一樣被砍了。我讀歷史,每每讀到小夏被砍這一段,就忍不住要寫幾百首詩。據我推算小夏是在星期三那天被砍的,所以每到星期三我就打瞌睡,連生意也懶得打理,以此祭奠烈士。

      小夏還是孝子,您知道百行孝為先,孝順是品德高尚的典型表現。這年頭這紅那紅的大腕比野狗還多,但品德高尚的大腕恐怕比禿子頭上的毛還少。我說小夏是孝子不是說他天天給老孃端茶送飯,他活著時忙於抗戰,顧不得,但是他有這個孝心。記得小夏在信給老媽:“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那就是有名的《獄中上母文》,讓我們看了就想哭的上母文!

    四、

      別雲間 賞析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一剪梅·詠柳

    明代:夏完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淒涼,剩粉餘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

  • 5 # 歷史有妖氣

    夏完淳的詞的確精彩,可以說是明末殿軍人物,頗有姜夔的味道,比如:

    《卜算子》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有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婆羅門引·春盡夜》

    晚鴉飛去,一枝花影送黃昏。春歸不阻重門。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更階前新綠,空鎖芳塵。

    隨風搖曳雲。不須蘭棹朱輪。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還照舊釵痕。登樓望、柳外銷魂。

    之所以知名度不高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他是清朝忌諱的人物。詳而言之,恐怕還要從他的傳奇人生說起。

    晚明大名士陳眉公到了耄耋之年,自重身價,已經很少夸人。

    那一年,卻忍不住提筆寫了首《夏童子贊》,誇獎一個小孩子,其中寫道“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矢口發,下筆靈,小叩應,大叩鳴”,五歲小兒即可談論儒家義理,可謂神奇,難怪眉公要寫在詩裡。

    等到這個小孩長到八歲,另一位大名士錢謙益見了之後,甚至寫詩說“若令酬聖主,便可壓群公”(《贈夏童子端哥詩》),這個褒獎可謂驚世駭俗,堂堂大明,袞袞諸公,將來都要拜伏於這個乳名“端哥”的娃娃?

    他就是夏完淳,其父是夏允彝,其師是陳子龍。

    與其師陳子龍一樣,夏完淳也是出生在一個“素封之家”,祖上都是務農,到了父親才透過科舉,成為真正計程車大夫。1637年,他的父親允彝與陳子龍同年考中進士,外放福建長樂知縣,帶著小小的“端哥”,在福建生活了五年。(十年之後,天崩地裂,國破家亡的夏完淳寫詩說“武夷空翠如天際,夜夜隨君夢裡行”,那時,他將無比懷念和父親在福建的日子。)

    允彝在閩,頗不負所學,清廉自守,善待百姓,短短五年,長樂百廢俱興,且其善斷疑難案件,以至相鄰郡縣有什麼難以判決的案件,上司便移交到長樂來,他不避權貴,甚至不惜得罪稱雄一方的福建總兵鄭芝龍。在考察全國官吏的“上計”之後,時任吏部尚書鄭三俊推薦了全國七個政績卓著的知縣,列允彝於首。崇禎皇帝親自召見了他,還把他的名字寫在了自己書房的屏風上,以示褒獎。正要委以重任,恰逢完淳的祖母去世,允彝只能丁憂回鄉。

    在此期間,夏完淳拜陳子龍為師,從此開始了他追隨臥子、生死系之的人生。拜師的故事也饒有趣味,陳子龍來拜訪允彝,恰逢其不在家,夏完淳出面接待,子龍見其案頭擺有一本《世說新語》,就問他“諸葛靚不見司馬炎,嵇紹卻死於蕩陰之役,何以忠孝殊途?” 諸葛靚是魏國揚州剌史諸葛誕之子,其父為司馬氏所殺,他逃亡東吳,吳國滅亡後,他終身不仕,司馬炎與其有舊,數次召見,他都不見;嵇紹是魏國大名士嵇康的兒子,康也是為司馬氏所殺,嵇紹卻做了晉朝的忠臣,在戰場上為保護惠帝而赴死。二人也都是《世說新語》裡的人物,其所作所為,究竟哪個是忠哪個是孝呢?——陳子龍丟擲了這個尖銳的問題。完淳隨即回答,“此時當計出處。苟憶顧日影而彈琴,自當與諸葛為侶。” 他用的也是《世說新語》裡的典故,“顧日影而彈琴”是描寫嵇康臨刑彈奏廣陵散的情景,說如果嵇紹回憶起這個場景,自然能夠像諸葛靚一樣。子龍拍手道“ 君言先得吾心者。”

    透過這場對話,陳子龍意識到這個少年不僅僅有才學,而且有自己清晰的是非觀念,有望能夠傳承自己的衣缽,於是同意收其為弟子。他們師徒行走于山水之間,研習經典,吟詩填詞,暢談天下大事,說到激動處,常常拔劍擊柱長嘆息。

    不久,甲申國變,當子龍謀劃招募水師北上天津的時候,允彝選擇了策馬西行,到南京勸說史可法起兵勤王。南京城破後,年僅15歲的夏完淳追隨父親和老師,散盡家財,購買戰船,在家鄉組建了一支義軍,與南渡的清軍鐵騎作戰。在戎馬之間,他寫下一首詩記錄當時的心境,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即事》)

    兵敗之後,父親自盡,他忍住悲痛,擦乾眼淚,與老師子龍、岳父錢栴三人歃血為盟,一起在太湖之上繼續抗清,並上書監國魯王,共謀恢復。

    在他親自譜寫的一首散曲裡,他傾述著當時自己的痛苦心境,“兩眉顰,滿腔心事向誰論?可憐天地無家客,湖海未歸魂。三千寶劍埋何處?萬里樓船更幾人!英雄恨,淚滿巾,何處三戶可亡秦! (《南仙呂•傍妝臺•自敘》)

    這個15歲的少年,是一個“天地無家客”,國破家亡,他只能丟掉所有的書、藝術,甚至愛情,拿著劍,走向沙場。 即使是在自己的老師面前,他也只能要表現自己堅強的一面,不能哭泣,不能軟弱。在這個曲子裡,他甚至說 “極目秋雲,老去秋風剩此身, 添愁悶,悶殺我樓臺如水鏡如塵”,本是遊戲人生的年齡,他卻有了“老去秋風”的遲暮悲涼。

    “想那日束髮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雲,帳前旗,腰後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是啊,束髮從軍,他的生命裡再沒有詩意,只有悲憤與復仇。

    兩年之後,他敬愛的老師陳子龍被俘,自盡於松江之水。孤獨的夏完淳沒有選擇停止,或者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逃避,而是繼續在山間作戰。

    終於,他寫給魯王的奏摺被清人截獲,地址洩露,很快被捕,押送南京——沿著老師的道路。當他路過一片山間樹林,那裡離老師自盡的地方很近了,終於壓抑不住自己的情感,痛哭起來,寫下一首《細林野哭》,悼念自己的老師。他回憶“去年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我們一起渡河作戰,“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此刻血染的旌旗還在,老師卻不在了。“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 ”四海之大,我又將去往何處?“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他為老師招魂,也為故國招魂。

    在南京,洪承疇親自審訊他,洪本是明朝的三邊總督,後在松山之戰後降清,作為急先鋒,南下江南。洪見他是個少年,動了惻隱之心,有意保他一命,說“這是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哪裡懂造反,估計是被人蠱惑了。歸順大清吧,在我部下做官。”夏完淳故意問“你是何人”,當旁人告訴他這就是大名鼎鼎、威震四海的洪承疇時,夏大聲說“洪承疇大人戰死沙場,名垂千古,先帝親自祭祀他,此人一定是假冒的!” 洪承疇羞愧難當,揮手命人殺掉夏完淳。

    當時,夏完淳的岳父錢栴也在現場,他也是一位正直計程車大夫,這時面臨生死關頭,面色如灰,垂頭喪氣。完淳回頭,笑著對他說,“當日,您、子龍先生和我一起歃血,現在我們慷慨同死,一起去見陳先生,不也是大丈夫麼?”

    錢栴點點頭,於是,二人一起被殺。

    這是他對岳父說的最後一句話。寫到這裡,忽然想起夏完淳初見岳父說的第一句話,那時,他還是個九歲的孩子,他問錢栴“時局如此,不知您在研讀何書?究心何事?” 錢栴大吃一驚,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是和令尊大人一樣啊。”

    夏完淳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寫下來告別這個世界的一些文字。比如那首告別故鄉的《別雲間》“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他愛故鄉,卻至死不忘復仇,即使魂魄歸鄉,也要帶領大明的軍隊收復江南。

    他在獄中寫給母親的書信,則流露出更多的悲傷和無奈,更符合他的年齡,他說“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他想到自己死後,母親和家人們寄人籬下,無以為生,不禁愴然,然而,他咬咬牙,說“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允彝)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他告訴母親,不要悲傷,二十年之後,他將和父親一起,繼續北伐,最後,他回憶自己短暫的一生,說“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獄中上母書》)

    他也寫了一封寄給妻子的信,雖然8歲便與這個叫錢秦篆的女孩訂婚,卻只陪她過了3個月的婚姻生活,便投身沙場。寫這封信的時候,一貫堅強的他,情緒卻幾乎失控,“肝腸寸寸斷,執筆辛酸,對紙淚滴;欲畫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亂。平生為他人指畫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身後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遺夫人書》) ,他像一個孩子一樣,喃喃自語“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亂”,作為一個丈夫,他只能用“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來表達自己的歉意。

    這是個有血有肉的夏完淳。

    他本來可以從一個神童,成長為一個風度翩翩的江南才子,像唐伯虎一樣遨遊山水、詩酒生涯,也可能高中進士,像他的父親一樣,做一名優秀的帝國官吏。

    然而,這個匆忙的亂世,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和空間。

    其實,陳子龍、夏完淳不僅是為明朝殉難,而是為自己心中的志向、堅守的文化殉難。

    這個倔強而深情的少年,是松江之上、東海之畔的一隻鳥。

    精衛鳥。

  • 6 # 心立方

    夏完淳是一位少年英雄,他出生的時代正是明末亂世,那時清兵已經入關,而崇禎帝則早已在煤山自縊殉國,崇禎帝雖死,但明朝剩餘的力量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繼續與清兵抗爭,而夏完淳也是滿腔的愛國熱情,跟隨自己的父親和師傅陳子龍抗清,奈何明朝大勢已去,不久就兵敗被俘,清庭想招降他,但他寧死不從,慷慨就義,年僅16歲。

    但比起他的英雄事蹟,很多人瞭解他是因為他的詩歌,尤其是那首著名的絕命詩《別雲間》打動了無數的人: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首詩慷慨激昂,讀來蕩氣迴腸,這裡面既有他面對死亡時,對於家鄉親人和這個世界的無限留戀,又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讓人驚歎於他小小的年紀,竟然如此有氣節。其實夏完淳自小就是一名神童,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倘若不是因為國家危難,以他的才氣假以時日,中狀元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也是指日可待。

    但也正是那個時代,沒有造就一個才子和狀元,反而造就了一位少年民族英雄,很多人其實並不知曉他的名字,大概是由於他的事蹟不像岳飛那樣的驚心動魄和被人廣為傳頌,而他過早的離世也是枉費了上天給他的才華,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創作更多的詩歌,擴大他的知名度,但不可否認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詮釋了愛國這兩個字,什麼是真正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國民軍擊沉土耳其運輸船,給埃爾多安兜頭一盆冷水,他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