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心賞文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鬥茶可謂風靡一時,如同西班牙鬥牛,一樣惹人眷愛。但不同的是,鬥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

    宋人喝茶喜用建盞,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上的白色泡沫和湯花。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而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即為此建盞的名句。

    宋朝時期,新興的點茶法成為時尚。蔡襄編著的《茶錄》為點茶茶藝奠定了基礎。點茶法主要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和習茶五個環節。在點茶時先將餅茶碾成末,放在碗中待用;燒水時要注意調整炭火,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後炭(第二次添炭);待水初沸時立即離火,衝點碗中的茶末,同時攪拌均勻,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飲用。

    宋朝筆記裡有許多宋朝皇帝向臣工賜茶的生動故事,這些珍貴的史料梳理出來甚為有趣。一是宴席賜茶。在宴會上飲茶宋朝有兩種:一種是“茶酒班”侍奉。如周密《南渡典儀》載:“車駕幸學,講書官講訖,御藥傳旨宣坐賜茶。凡駕出,儀衛有茶酒班殿侍兩行,各三十一人。”可見,皇上外出視察和出巡時還帶上幾十人的“茶酒班”。二是殿試賜茶。科舉考試是宋朝的一件大事,皇帝或皇后都會向考官和進士賜茶。如哲宗向考官張舜民賜茶餅,張舜民《畫墁錄》:“予元祐中詳定殿試,是年分為制舉考第,各蒙賜三餅,然親知分遺,殆將不勝。”“殆將不勝”是說分給親友都不夠,可見賜茶的珍貴和量少。三是慰問賜茶。這有些類似現在的見面禮物或問候禮物,如朝賀時賜茶,《宋史·禮志》載:“中興仍舊制:凡宰相、樞密、執政、使相、節度、外國使見辭及來朝,皆賜宴內殿或都亭驛,或賜茶酒並如儀。”“中興仍舊制”是說南宋建立後仍遵從北宋的賜茶和酒的舊制。

    關於茶文化的詩句欣賞:

      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蘇軾)

      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林逋)

      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赭圻城。(陳選)

      蠶熟新絲後,茶香煮灑前。(楊基)

      花溝安釣艇,蕉地著茶甌。(德祥)

      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唐寅)

      竹露松鳳蕉雨,茶煙琴韻書聲。(張鰲)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鄭板橋)

      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冼玉清)

      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崔道融)

      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痾蘇。(葛長庚)

  • 2 # 山中葉

    宋代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點茶藝

    宋朝的茶玩法特別極致,“龍團鳳餅”就是其代表。龍鳳茶團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精緻,所用的原料也更加珍貴。導致的結果是,這些茶越來越鮮,越來越貴,甚至比黃金還要貴。歐陽修就感嘆,黃金易得茶不易得,好茶有錢都買不到。

    這種做茶的方式也決定了喝茶的方式。點茶是把茶粉打成沫來喝,其實是吃茶。因為茶的氨基酸含量很高,非常鮮,吃下去是一點都不苦的。

    宋朝點茶藝的審美高度達到了極致,但這並不代表宋朝所有的人都這麼喝茶,而是說這是當時主流的消費方式。

    整個上流社會都為美輪美奐的點茶藝著迷,甚至大宋的皇帝都直接參與其中,這個皇帝就是宋徽宗趙佶。宋徽宗不但親自點茶,還專門寫了一本關於茶的論著,叫《大觀茶論》。這本創作於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的茶論見解精闢、論述深刻,是一本非常專業的茶葉著作。

    實徽宗可能選錯了行,他詩詞書畫茶,樣樣精通,他如果不當皇帝,一定是一位很優秀的藝術大家。可惜他做了皇帝,玩物喪志,把大好的江山都給玩丟了。

    宋朝之前,茶具、餐具、酒具等一直是土陶製。從宋朝開始出現了建盞,它最大的進步是上了一層釉。建盞是黑色的,與點茶打出來的白沫相得益彰,更益於茶的審美。宋人的審美是有一定高度的,這個時代的作品具有一種永恆性,令後世無法超越。無論是建盞還是汝窯,都是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誕生的,既是一種審美的必然,也是一種技藝的偶然。

    位於福建建陽的建盞古窯遺址,其實全是一堆堆未完成品及品質不達標品堆積而成的廢墟,連成幾座山,令人觸目驚心。這說明,製作建盞的不確定性太高了,於千萬次嘗試中,選出審美達標者,每一個留下來的作品都是藝術品質極高的珍寶。

    當年做汝窯時,宋徽宗指著天空說:雨過天青雲破處。他要的是雨後天空的顏色。現在看宋朝的汝窯作品,溫潤耐看,乾淨唯美,是耗費了足夠多的人力、物力才做出來的作品。汝窯考驗的既是人類手工技藝的極限,更是上天賜予的運氣。宋時富庶,既不開拓疆土,亦不壯大兵力,卻花費巨大的財力,進行一次次浩大而奢侈的審美,點茶藝、汝窯、建盞都是審美的具體表現。宋朝因美而衰落了。

  • 3 # 致我們的舊時光

    三峽水泡茶

    宋代蘇東坡被貶去湖北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市。臨走,王安石託他下回回京時帶一些長江中峽水回來泡茶喝。

    三年後,蘇東坡考績回京城,心情愉快,一會兒就輕舟飄過萬重山。他只顧瞧兩岸風光,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讓船伕回頭,船伕說,三峽水流湍急,回頭太危險,你不如取下峽水,反正是也從中峽來的嘛。蘇東坡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他一起試新茶,取出皇上新賜的蒙頂茶,用揚子江中水沖泡。

    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他端起茶喝了一口,發現味道不對,問:“這水是下峽水,可不是中峽水。”蘇東坡大驚,趕緊實話實說,並問王安石為何知道這個事。王安石告訴他: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東坡如醍醐灌頂,自嘆不如。

  • 4 # 古小說新編

    感謝您提出的這個問題。

    宋人筆記《清異錄》中的一個故事。

    酒喝到一半的時候,何子華拿出了嘉陽嚴峻畫的一副陸鴻漸的畫像。他對大家說:“前世著迷於駿馬的稱為馬癖,貪溺於金錢的稱為錢癖,喜歡子孫多的稱為譽兒癖,沉浸於褒貶的稱為《左傳》癖。那麼,像陸鴻漸這樣一個喜歡喝茶的人,稱為什麼癖比較合適呢?”

    一個叫楊粹仲的人說:“茶非常可貴,但它還是屬於草的一類。而在草中沒有比它更為甘甜的了,由此,我看可以追稱陸鴻漸為甘草癖了!”

    大家聽了,都覺得楊粹仲的評價十分精妙。

  • 5 # 景容詩意

    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四大雅事,曰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點茶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雅緻之事,有很多的講究。蘇東坡有一首詩叫《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寫的細膩真實,可以觀見宋代人對飲茶之道的重視與樂在其中。

    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是唐、宋時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不會晚於五代。點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具體操作是:先用瓶煎水,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

    而點茶用的茶盞也有講究,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可見宋人中意黑盞,盞底還要有一條一條的玉毫,現在炒的很火的建盞,大概可以想見宋朝的盞是什麼樣。

    古時,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這也許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甕中閒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

    “點茶”、“點湯”這兩個茗事術語出現於宋代。本義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唐宋盛行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元明後大多改為散茶沖泡。但其共同點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過嫩或過老,否則就會影響到茶湯的質量,這在古人是非常講究的,都樂於躬親操作。

  • 6 # 滿船星夢壓銀河

    碧潭飄雪得名:書畫名家黃純堯教授飲此茶即賦詩:“天生麗質明前芽,清香入骨窨制花,葉形湯色皆佳品,異軍突起徐公茶。” 此茶叫何名,青年畫家鄧岱昆藏頭詩即是:“碧嶺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飄飄何所似,雪梅散人間。”

    碧--茶的色;潭--茶碗;飄--花瓣浮飄水面,香味四溢;雪--潔白茉莉。 顏色是清新透亮的綠,上面飄浮著白色的花瓣,茶香花香淡淡的,卻經久停留在唇齒之間。

  • 7 # 三丁vlog

    中國飲茶之風興於唐,盛於宋。在宋代朝廷上下文人學士皆尚茶、崇茶。宋徽宗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並在福建建安設立了專門採製“建茶”的官焙,其規模之宏大遠遠超過長興的顧渚山。

    建安即現在的福建省建甌縣,境內建溪兩岸,鳳凰山麓盛產茶葉,天然品質好,採製官焙龍鳳茶餅,供朝廷享用。其中鳳凰山麓北苑的貢茶最為著名。當時的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茶之品無有貴於龍鳳者,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茶不易得也。

    整個北宋160多年間,北苑貢茶的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先後製造出的貢茶品目數十種。龍鳳團茶發展到“龍團勝雪”精美至極。“龍團勝雪”驚蟄前三月初即行採製,十日而完工,以快馬於中春(三月)運抵京師。歐陽修有詩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試新茶”建安(建甌)離京師(開封)三千五百里,每年採製新茶開始時都要舉行開焙儀式,監造官和採製役工,都要向遠在京師的皇帝遙拜,製作出第一批新茶,快馬直送京師。

  • 8 # 陽明悟行學宮

    宋朝很有意思,宋朝人喝茶的習慣是沿襲唐朝以來的抹(通「末」)茶傳統。華人喝茶在唐宋期間基本上是喝抹茶的,這與現在日本茶道里喝抹茶的道理一樣。唐朝最重要的就是陸羽寫的《茶經》,他寫《茶經》的時間是唐朝中葉,這個時候喝茶已經很普遍了。上到皇宮,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喝茶。而且寺院(特別是禪宗寺院)大量普及喝茶。因為禪宗打坐,打坐不是睡覺,精神需要很集中,這個狀況下喝茶能夠提神,所以禪宗普遍要喝茶。而且在寺院裡喝茶有儀式,打坐、喝茶是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要悟道,要了解到底佛教給人生帶來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出世等等。所以從此喝茶就開始有了儀式。

    1、陸羽《茶經》

    陸羽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茶經》。《茶經》裡講要把做成茶團的茶葉磨成末,之後放到湯鍋裡烹茶(當時叫作烹茶或煎茶),這時就會出現一些泡沫。當時的人把它叫做沫浡。沫浡有薄有厚,薄的沫浡像花,比較厚的像乳花,或者像蠟,可是達不到蠟的程度。這就是唐朝人喝抹茶的習慣。這個習慣到五代後有一些發展,特別重視沫浡的感覺。到了北宋時,人們喝茶的方式有了一個比較主要的改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宋代點茶的出現。

    2、點茶中的拉花技藝

    宋代點茶與唐朝最大的不同,是宋人把茶粉或茶末先放在茶碗裡,然後加一點水,把茶末調成茶膏,然後再一點一點注水。我們知道唐宋喝茶也好,喝酒也好,都有很漂亮的斛,即注水器具。

    注水的方式很複雜,因為不復雜的話就打不出花來。所以我每次說,要了解宋朝人喝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宋朝人點茶,目的就是為了拉花。

    「拉花」這個詞在宋朝的時候不叫「拉花」,叫「沫浡」或「乳花」,有時候叫「雪乳」,其實都是白顏色的。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就發現他們發明了一些技巧,讓茶沫——即茶打出來的泡沫持久不散。這其實是宋朝很重要的點茶遊戲。唐朝講的「沫浡」其實比較難控制,因為它是在一個湯鍋裡頭,然後調弄才有泡沫出來。可是到了宋朝以後,是在茶碗裡,從茶膏慢慢注水,逐漸打出來的。真的沫浡,可以很厚,而且最好的泡沫是能夠達到白顏色的。

    蔡襄的《茶錄》裡講「青白勝黃白」。最好的是宋徽宗講的,有的茶是「天生異種,是偏白色的,打出來泡沫也是白的,像白蠟一樣。我以前懷疑,茶沫可以打成像白蠟一樣,哪裡有這麼厲害。後來看資料發現,覺得他們也不是吹牛,而是真的。因為他們要求的茶種跟採茶的時間是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在那種狀況下做出來的茶餅,磨出來的末,再透過整個打茶的方式,就變成了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有人覺得打茶打出泡沫,好像是宋朝人沒事的遊戲。可這也不奇怪,我們現代人喝卡布其諾,要拉花,誰拉得漂亮,我們就去拉花拉得漂亮的地方喝咖啡。其實,宋朝人玩茶跟現代人的卡布其諾拉花很接近。

    有記載從唐朝到宋朝之間,在五代時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和尚叫福全,福全和尚拉花的本領特別高。他可以放四個茶碗,在打茶、拉花的過程中在四個茶碗中拉出一首詩來,當然四個茶碗中的四句詩都是絕句。在當時非常有名。這就表示他能夠控制整個泡沫,讓它有一種視覺的審美。這種美感,是當時的一種風尚。福全和尚每次拉花的時候有很多人來看,福全當時覺得自己本事不小,可是也有一點感覺他做和尚好像是雜耍一樣,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玩不太恰當的遊戲,所以他寫過一首詩笑自己。可是不管怎麼樣,從五代到北宋,我們發現了這種喝茶的習慣,是視覺超過味覺。

    3、點茶的茶葉:御茶園的驚蟄茶

    為什麼我這樣講?他們喝的好的茶葉,是在當時福建建州這一帶產的,就是今天的建甌(建安)。城外的東邊叫做北苑,北苑就是御茶園。北苑旁邊有個鳳凰山,這個地方產的茶特別厚。整個製作的過程,就使得它有種比較濃的茶底。這個地方的茶也特別好。

    他們採茶的時間很早,一般採茶講究春天最早的時候。其實我們現在人講,最好的春茶是明前茶,清明之前。還有比它更好的嗎?我們看材料,發現宋朝人喝的最好的茶,不是在清明時節或清明前面採的,是在驚蟄的時候就採了。這根本是春天剛剛開始的時候,打了春雷就已經去採茶了。

    皇室要求御茶園的採茶人數之多,其實是把當時的老百姓都趕上山。最厲害的時候,從唐朝到宋朝,很多資料記載有 3 萬人被趕上山去採茶芽。茶芽在這個時候特別嫩,剛剛冒尖。一般很好的茶是「一旗一槍」,有一個尖,有一個葉。但這種的(皇帝)根本看不上眼,他要的僅是茶尖。所以經常說是「鷹爪」,就是像老鷹的爪一樣,剛剛出一個頭。

    還不止如此,它被摘下來時只有一點青白色,還沒發綠。還要把它洗一洗,然後做成小小的茶餅,在這個小小的茶餅上蓋上印。上貢的就蓋上龍、蓋上鳳,或者是特別有一個名目。其實(茶餅)做不了太多,因為這是非常珍貴的。上貢以後,皇帝經常賞賜給大臣。皇帝賞賜給大臣,大臣高興得不得了,還分給大

    大家,分成一個小小的茶餅。那個茶餅很小,不是今天我們想象的像普洱茶那麼大。一般來講就是五銖錢大小,像一個大的銅板。

    在這樣的狀況下,把茶磨成末,然後打的時候它就能夠達到泡沫像白蠟一樣的效果。不只是茶要打成偏白色的泡沫,還需要講究另外一個東西——對瓷器的要求,即是對茶具要求的不同。

    4、點茶的茶具:厚重的建窯黑瓷

    唐朝做茶的本領不是那麼高,所以茶湯煮出來有點偏暗紅色,假如倒入一個非常漂亮的北方瓷器中(比如邢窯和後來定窯),在漂亮的白瓷裡面就顯得暗紅色的湯色實在不好看。所以唐朝最好的是浙江出的青瓷。越窯青瓷是青綠色的,釉上得比較好,有點像玉的質地。華人特別講究玉的溫潤之感。而且當茶湯倒入青色的、玉的

    感覺的瓷碗裡,就帶來一種春天的氣息。所以唐朝人已經開始重視茶湯的視覺了,這點在陸羽的《茶經》裡也特別講到。所以《茶經》對唐宋在辨別、鑑賞瓷器方面也是有影響的。認為漂亮的白瓷不好,要青瓷才好,就是為了在喝茶的同時有一種視覺的美感,所以在唐朝的時候講究的是用青瓷。

    在法門寺考古發掘地宮的時候發現,唐僖宗供佛的寶貝里出土了一整套茶具,有所謂的秘色瓷碗、秘色瓷盤等等。「秘色瓷」是什麼?就是浙江上林湖區出的越窯。越窯的發掘是 2016 年的重大考古發掘,列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在上林湖瓷器瓷窯區域的發掘中,發現那裡出產的青瓷就是皇宮用的秘色瓷。

    但用青瓷的習慣到宋朝改變了。改變的原因是從五代、北宋開始,特別強調白色的泡沫,為了要襯出白的泡沫,看誰打得好、拉花拉得好,青瓷就不能夠完全襯托出來,就要黑的瓷器。所以黑釉的瓷器就變得很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福建建州出土建窯瓷器——非常厚重、很沉的黑釉茶碗,就變成宋朝人喝茶最講究的茶碗。

    4、建窯黑釉碗

    現在大家對建窯也比較瞭解。日本人從宋朝學茶之後,還到浙江的天目山徑山寺去學佛。大多數日本茶道的祖師爺在系統學茶的時候就是在南宋。他們也帶回了建窯黑釉碗。可他們沒搞清楚,以為這是天目山出的,所以就叫它天目碗。這是日本學茶的一個很有趣的誤會。也可以說他從天目山帶回來,他給它一個名目叫做天目,但其實就是建窯黑瓷。

    建窯黑瓷比較厚重,所以在打茶的時候,得先把它烤熱,打茶之後泡沫就不容易散掉。這些就是宋朝人鬥茶的最基本的一些器具。

    5、點茶的比賽:鬥茶

    從今天看,宋朝喝茶可能「喝」還不如「看」重要。他們還有比賽,就是所謂的「鬥茶」。比法也很有趣,就是看誰打的泡沫打得好。泡沫凝聚起來,貼著黑的茶碗,黑白相間,非常好看。然後就看誰的泡沫能夠持久。茶碗把它烤熱了,所以能讓泡沫比較久一點,不會散掉。

    他們比的時候就會說,我的這個泡沫還保持不變,你茶碗裡的泡沫已經不行了,已經露出一水;我還能咬盞(泡沫咬著茶盞),你就出現了二水;第三水都出來了,我的泡沫才慢慢地散開。就跟下圍棋一樣,你輸我一子、輸我二子、輸我三子,你輸我一水、輸我二水、輸我三水,是非常有趣的一個遊戲。也可以說這是當時士大夫階級的一個遊戲,這個遊戲也一直流傳到民間,所以民間也鬥茶。

    宋朝整個喝茶的環境都很有趣,上層鬥茶,一般老百姓也鬥茶,茶可能不見得很好,可是打出來也很漂亮,也很有本事。宋徽宗《大觀茶論》裡非常清楚地記載,當時是太平盛世,人人都喝茶,而且喝茶已經變成全國的風尚。我們在瞭解歷史中人們的生活追求時,有時候一種風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人。今天如此,古代也如此。所以宋朝人的點茶、點茶中的風氣、鬥茶的習慣,其實都是宋朝人生活當中很重要的風尚。

    結語

    追求風尚有沒有意義呢?很難講清楚。可人人都追求風尚,並且從這裡得到一些生活的樂趣。其實我們今天也有很多社會風尚,比如我們喜歡打球,喜歡賽球。宋朝一個很重要的比賽就是鬥茶,就像唐朝上層社會喜歡比打馬球。漫漫歷史,有時候就容易把這些在不同的時代影響很普遍、也很重要的歷史生活情況淡忘了。

    所以我想這是我們瞭解宋朝人喝茶習慣的一個重要意義。我們知道了鬥茶背後是怎麼發展的,聯絡到許多與鬥茶相關的內容,比如茶葉是抹茶,茶具喜歡黑釉的茶碗,特別是建窯的碗。不只是福建生產,黑釉全國各地都有出產,可福建的黑釉茶碗做得特別好。它很奇怪,特別重,黑釉也特別厚。這樣的茶碗在保溫上能夠達到讓泡沫不容易散開的最好效果。

  • 9 # 今古雜壇

    宋朝人熱衷於喝茶,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對宋代市井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宋人喝茶好“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流行“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鬥茶多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窯小黑碗,凝重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鬥茶和質樸的茶具讓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因而出現了曜變天目這樣的極其珍貴的茶碗。擴充套件資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茶坊文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年間的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

    宋代點茶的基本步驟,如果在閒暇時間中也可以來調一杯點茶來喝。步驟如下:

    1. 炙茶:將儲存的茶餅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 碎茶:將茶餅用乾淨的紙密密包裹起來,放在木質茶臼裡搗碎

    3. 碾茶:把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將其碾成粉末。

    4. 羅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羅絹做的篩網中,細篩幾遍到“絕細”

    5. 置盒:將篩好的茶末置入盒中儲存

    6. 入盞:用清潔流動的活水燒至第二沸,沖滌茶盞,趁著茶盞還有溫度,撥入茶粉

    7. 注湯:用執壺注入少量的水,先將茶粉調成均勻的茶膏

    8. 擊拂:一邊注水,一邊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茶湯出現穩定而持久的泡沫。

    擊拂,是點茶的關鍵,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攪動茶湯,使之產生餑沫,乃至咬盞掛杯,幻化出花草蟲魚之類現象。茶匙要重,擊拂有力,擊拂無力,茶不發力。宋徽宗認為要注湯擊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樣,直至濃度適中、乳花洶湧則止。

    9. 置託:湯花呈現出美麗顏色之後,將茶盞置於漆器或同材質茶托之上。

  • 10 # 周爽

    神宗元年,蘇軾赴杭州上任通判,路過一寺廟,便想討口水喝,寺廟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老和尚忙裡忙外,看見蘇軾便說到:坐,然後對著小和尚說:茶。因為他不認識蘇軾,但感覺這個人與眾不同,於是就又客氣了一下說道:請坐,然後對小和尚道:敬茶。蘇軾忍俊不禁,但依然面不改色,無動於衷,這時候老和尚架不住了,上前打招呼:請問施主是?蘇軾微笑著做答:杭州通判蘇軾,東坡也。老和尚忙不迭的大聲道:請上坐,然後對著小和尚大聲道:敬香茶。一盞茶過後,蘇軾起身感謝,準備繼續趕路,老和尚急忙走過來,那神情就是看見偶像的粉絲,滿臉通紅的堆著笑容說:施主能否為本寺留下來一幅墨寶?蘇軾點頭應允,小和尚送上文房四寶,只見蘇軾提筆在手,略加思考,信手拈來。寫下了十二個大字: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劉備諸葛亮關鍵時刻忘記了根本戰略隆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