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卡丘籱殯

      鄭孝穆字道和,滎陽開封人,是魏國將作大匠鄭渾的十一世孫。

      祖父鄭敬叔,曾任魏國潁川、濮陽郡守,又任本州中正。

      父親鄭瓊,任范陽郡守,追贈安東將軍、青州刺史。

      鄭孝穆自幼謹慎寬厚,以清和簡約自守。

      不到二十歲時,就廣泛閱讀經史典籍。

      父親、叔父等四人都過早去世,兄弟之中,鄭孝穆年紀最大。

      撫養教育弟弟們,猶如骨肉,兄弟之間歡樂和睦。

      魏孝昌初年入仕,最初擔任太尉行參軍,又轉任司徒主簿。

      當時盜賊遍地,授假節、龍驤將軍、別將,屢次立下戰功。

      永安年間,升任冠軍將軍、持節、都督。

      跟隨元天穆討平邢杲,升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師咸陽王長史。

      魏孝武帝西遷時,隨從入函谷關,授司徒左長史,兼任臨洮王友,賜爵永寧縣侯。

      大統五年(539),代理武功郡守,升使持節、本將軍,又代理岐州刺史、當州都督。

      在任不久,就以才幹出名。

      加通直散騎常侍銜。

      王羆當時擔任雍州刺史,欽佩他善於治理,派使者送去信件,盛讚他的政績。

      最初,州境內的百姓,久遭戰亂,饑荒不斷,幾乎全都逃散。

      鄭孝穆到任時,全州只剩下三千戶。

      他著意安撫,遠近的百姓都來到這裡,數年之內,達到四萬家。

      每年考核政績,都是國內第一名。

      太祖嘉許他,寫信說:“得知您任職京城附近,留心治理之術。

      使衰微的風俗改變,盛行禮教;使厭惡戰亂之民,扶老攜幼湧來。

      從前郭亻及在幷州成就德政,賈琮享譽冀州,以古比今,他們尚有不如您之處。”於是調他入京,授京兆尹。

      十五年,梁國雍州刺史、岳陽王蕭鮞稱屬國,前來歸附,當時議論,準備派遣使者,慎重挑選。

      太祖選遍朝廷內外,沒有超過鄭孝穆的。

      十六年,加授鄭孝穆為散騎常侍,持符節文書,授蕭鮞為梁王。

      出使返回,合乎旨意,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銜。

      當年,太祖率軍東征,授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食邑二百戶。

      軍隊駐紮潼關時,命令鄭孝穆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別掌管各種事務。

      又命令鄭孝穆接見函谷關以東的歸附人士,根據他們的品行才能予以委用。

      鄭孝穆安撫結納,論定官職,都非常妥善。

      大將軍達奚武率軍治理漢中,任命鄭孝穆為梁州刺史,因病未能赴任。

      授中書令,賜姓宇文氏。

      隨即因病免職。

      孝閔帝登基,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銜,晉封子爵,食邑增至一千戶。

      晉公宇文護任雍州牧時,任命他為別駕,又藉口有病,堅決辭掉。

      武成二年(560),授御伯中大夫,又降為御正。

      保定三年(563),出任宜州刺史,轉任華州刺史。

      五年,授虞州刺史,轉任陝州刺史。

      接連在數州任職,都有政績。

      後來由於病重,多次請求退休。

      入朝任少司空。

      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歲。

      追贈原任官職,又贈鄭、梁、北豫三州刺史。

      諡號為“貞”。

      兒子鄭詡繼承爵位。

      曾任納言,擔任出使陳國的使者。

      後任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邵州刺史。

      鄭詡之弟鄭譯,對隋文帝有輔佐之功。

      開皇初年,又追贈鄭孝穆為大將軍、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諡號為“文”。

      崔謙字士遜,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辯,曾任魏國平遠將軍、武邑郡守。

      父親崔楷,曾任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殷州刺史,追贈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等銜。

      崔謙自幼聰明機敏,神色凝重。

      長大以後,深沉而有識見器量。

      博覽經史,不拘泥於章法句式,意在增多見識。

      每當看到治理天下的內容,他都非常愛讀,沒有不撫著書本嘆息的。

      孝昌年間入仕,最初擔任著作佐郎。

      跟隨太宰元天穆討伐邢杲,將其擊敗,由於戰功,授輔國將軍、太中大夫,又升任平東將軍、尚書殿中郎。

      賀拔勝鎮守荊州時,任命崔謙為行臺左丞。

      賀拔勝雖然權重一方,但安撫百姓、督領政務等事,都委託崔謙去辦。

      崔謙也竭盡智謀才能,輔佐賀拔勝。

      賀拔勝在南方州郡享有美名,得力於崔謙。

      後來魏孝武帝防備齊神武威逼,詔命賀拔勝領兵趕赴洛陽。

      軍隊開到廣州,皇帝已經西遷。

      賀拔勝猶豫不決,想返回荊州。

      崔謙對他說:“從前周室失所,諸侯讓出自己的封位;漢朝中途衰微,各藩國為之盡節。

      如今皇家多難,主上受辱,實在是忠臣效命之時,義士立功之日。

      您權重一方,總領宛、葉之軍,如果仗義起兵,首倡效命王室,天下聽到風聲,誰不感激?應當順應義勇之志,遠近一體,加倍趕路,赴關西拜見皇帝。

      然後與宇文行臺一起,同心協力,聲討叛賊。

      那末,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勳,就從今天開始了。

      舍此不為,半道而退,就恐怕人心離散。

      一旦失去機會,後悔也來不及。”賀拔勝不聽,人心果然大為騷動。

      還沒有回到荊州,州中百姓鄧誕引導侯景軍隊突然襲到,賀拔勝作戰大敗,就帶領部下數百名騎兵南下投奔梁國。

      崔謙也與賀拔勝一同南下。

      到達梁國後,多次乞求帶軍赴敵去救軍。

      梁武帝雖然不派援軍,但是嘉許賀拔勝待人的節操,允許他們回國。

      於是派崔謙先回去,同時互通友好。

      魏文帝見到崔謙,十分高興,對他說:“你九死一生,投奔江南,今日得以活著回國,難道不是對你忠貞行為的報答嗎?”太祖早就聽說過崔謙的名望,待他十分有禮。

      授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賜爵千乘縣男。

      賀拔勝回來後,授太師,由於崔謙有輔佐之功,又任命他為太師長史。

      大統三年(537),跟隨太祖活捉竇泰,參加沙苑之戰,都立有戰功。

      晉封子爵,升任車騎大將軍、右光祿大夫,授尚書右丞。

      崔謙明達幹練,通曉時務,擔任中央要職,人們都認為稱職。

      四年,跟隨太祖解洛陽之圍,經歷河橋之戰,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銜。

      十五年,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在隨郡擊敗柳仲禮,在魏興平定李遷哲,都立下功勞。

      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

      魏恭帝初年,轉任利州刺史。

      崔謙明達穎悟,通曉治理之術,辦事又很勤勉,百姓訴訟雖然很多,但他不曾有懈怠疲倦的神色。

      官員和百姓們因此對他又敬又愛。

      當時有蜀人賈晃遷興兵作亂,率領黨徒圍逼州城。

      崔謙倉促佈署,只有千餘士兵,他便率兵抵抗。

      適逢梁州援兵到達,活捉賈晃遷,餘黨潰散。

      崔謙殺其首領,其餘的全部赦免。

      十天之間,得以平定。

      世宗初年,晉封作唐縣公。

      保定二年(562),升任安州總管、隨應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魯山三鎮諸軍事、安州刺史。

      四年,加大將軍銜,晉封武康郡公。

      天和元年(566),授江陵總管。

      三年,升任荊州總管、荊淅等十四州南陽平陽等八防諸軍事、荊州刺史。

      該州地域廣大,住有蠻族,又南接陳國邊境,東鄰齊國強敵。

      崔謙對外抵抗強敵,對內安撫軍民,教化風行,人稱良牧。

      每年考核政績,常常是全國第一名,多次下詔表彰。

      崔謙隨賀拔勝在荊州時,雖被親信重用,但名望職位還不高。

      當他擔任要職以後,朝臣百姓都以此為榮。

      四年,在荊州任上去世。

      全州人都十分悲傷,於是共同建立祠堂,在四個節令祭祀他。

      兒子崔曠承襲爵位。

      崔謙非常孝順,小時喪父,幾乎因為悲傷過度而死去,同弟弟崔說特別友愛,即使二人年紀已老,各居高官,但所有的財產,都屬於彼此共有。

      他居家嚴肅,舉動遵守禮法制度。

      崔曠與崔說之子崔弘度等人,都遵奉他的遺訓。

      崔曠自小溫文爾雅,仁義博愛。

      最初擔任中外府記室。

      大象末年,升至開府儀同大將軍、淅州刺史。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漢朝尚書崔萛的十二代孫。

      祖父崔挺,曾任魏國光州刺史,封泰昌縣子,追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號為“景”。

      父親崔孝芬,曾任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任吏部尚書,被齊神武殺害。

      崔猷自小喜好學習,風度閒靜文雅,性格剛直,能籌劃大事。

      最初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兼大行臺郎中。

      不久被吏部尚書李神鯭推薦,授通直散騎侍郎,代理尚書駕部郎中。

      普泰初年,授徵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

      家中遇難,從小路入函谷關。

      朝見魏孝武帝時,哀號之聲感動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動。

      退下時,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這一家。”於是命他以原有官職上奏門下省諸事。

      大統初年,兼任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食邑八百戶。

      二年(536),正式任命他為黃門,加中軍將軍銜。

      在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佔沙苑等戰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隨軍掌管文書。

      五年,授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銜。

      當時太廟剛剛落成,在四季祭祀時,還要安排優伶表演雜戲摔跤等活動,郊廟祭官也多是兼職。

      崔猷多次上書勸諫,意見都被採納。

      升任京兆尹。

      當時婚姻禮制廢弛,嫁娶之時,多有音樂。

      民間富家,衣服奢華,竟有在衣服上繡出圖案的。

      崔猷又請求禁止,也下令施行。

      與盧辯等人創修六官之制。

      十二年,授大都督、驃騎將軍、淅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

      十四年,侯景佔據黃河以南,表示歸附,派行臺王思政前往。

      太祖寫信給王思政說:“崔宣猷智略明達,有應變才能,如果有什麼疑難,可與他商量決定。”王思政原來駐兵襄城,後來打算在潁川設立行臺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啟上奏。

      崔猷回信說:“行軍打仗,必須先有聲勢,後有實力,才能百戰百勝,由弱變強。

      襄城控制京師,實在是當今的險要之地,如有動靜,容易接應。

      潁川既鄰近敵境,又無山川屏障,敵人如果大舉入侵,可一直抵達城下。

      權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為行臺治所,潁川置州,派郭賢鎮守。

      這樣就會內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發生意外,也難以造成禍患。”魏仲見到太祖,彙報了上述情況。

      太祖當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計策行事。

      王思政再次上啟,請求與朝廷立下條件:敵軍如果水攻,請求以水圍周城為限;陸攻,請求以三年為期。

      在此期限內有事,無須救援。

      超過期限,由朝廷決定。

      太祖認為王思政親任其事,又一再請求,就答應了他。

      後來潁川淪陷,太祖十分後悔。

      十六年,因病離職。

      適逢大軍東征,太祖賞賜馬匹車輛,令他隨軍行動,同他籌劃謀略。

      十七年,升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漢舊路,命令崔猷督率儀同劉道通、陸騰等五人,率軍開闢能通車輛的道路,鑿山填谷五百餘里,到達梁州。

      就任命崔猷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

      太祖駕崩後,始利、沙興等州擁兵反叛,信、合、開、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內,百姓沒有二心。

      利州刺史崔謙請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

      信州糧盡,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

      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

      晉封固安縣公,食邑二千戶。

      崔猷很被晉公宇文護器重,宇文護收養崔猷的第三個女兒為自己的女兒,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調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

      當時,君主依照《周禮》稱為天王,又不建年號,崔猷認為世風有淺薄有淳厚,運數有清平有動亂,所以帝王由此承續,聖人因時制宜。

      如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懾天下,請求遵照秦、漢之例,稱為皇帝,建立年號,朝廷議論,採納了他的建議。

      武成二年(560),授司會中大夫,仍任御正。

      世宗駕崩,遺詔立高祖為帝。

      晉公宇文護對崔猷說:“魯國公寬厚仁愛,在太祖的兒子中,年紀又最大。

      如今奉遵遺旨,擁戴他當君王,你認為怎樣?”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當尊;周朝之道,親其所當親。

      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禮》,就不允許輕易違背這個原則。”宇文護說:“國家事情重大,只擔心畢公年紀太小。”崔猷說:“從前周公輔佐成王,召見諸侯,況且您論血緣之親,論賢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如果照周公那樣行事,才算是不辜負先帝的託付。”崔猷的意見雖然沒有被採納,但當時人都稱讚他正直。

      保定元年(561),又任命他為總管梁、利、開等十四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

      隨即又重新擔任司會。

      天和二年(567),陳國將領華皎前來歸附,晉公宇文護打算南征,朝臣們不敢當面勸阻。

      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東征,死傷大半,近來雖加安撫,而元氣未復。

      近日彗星出現,當是上天的警戒之象。

      應當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異變,怎麼能一味討伐,而使上天加重譴責?如今陳國保境安民,共同促進睦鄰關係。

      不允許再度違背盟約,接受其叛臣,不應毫無道理地興師動眾,只不過是貪圖對方的土地。

      仔細看看歷史,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宇文護不聽。

      後來水軍果然失敗,裨將元定等人淪落江南。

      建德四年(575),出任同州司會。

      六年,調任小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銜。

      隋文帝登基,由於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為大將軍,晉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戶。

      開皇四年(584)去世,諡號為“明”。

      兒子崔仲方,字不齊,很早就有名氣,機智穎悟,長於文獻經典。

      大象末年,任儀同大將軍、司玉下大夫。

      裴俠字嵩和,河東解地人。

      祖父裴思齊,被舉薦為秀才,授議郎。

      父親裴欣,博覽經史,任魏國昌樂王府司馬、西河郡守,追贈晉州刺史。

      裴俠自幼聰明,與平常的兒童不一樣。

      十三歲時,父親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樣。

      州中任命他為主簿,舉薦為秀才。

      魏正光年間,任奉朝請。

      後升任員外散騎侍郎、義陽郡守。

      元顥入據洛陽時,裴俠捉住他的使者,燒燬赦免文書。

      魏孝莊帝稱讚他,授輕車將軍、東郡太守,兼防城別將。

      後來魏孝武帝與齊神武不和,徵調黃河以南軍隊以作防備,裴俠率領部屬趕赴洛陽。

      授建威將軍、左中郎將。

      不久,魏孝武帝西遷,裴俠打算跟隨行動,但是妻兒還在東郡。

      滎陽人鄭偉對他說:“天下已經動亂,尚不知誰將稱雄海內。

      你不如東行,和妻兒會合,從容選擇明主。”裴俠答道:“忠義之道,怎能忽視?我既然拿著人家的俸祿,又怎能因為妻兒而改變主意?”於是跟隨魏孝武帝入函谷關,賜爵清河縣伯,授丞相府士曹參軍。

      大統三年(537),率領鄉兵參與沙苑之戰,率先衝入敵陣。

      裴俠原名協,這時,太祖嘉許他的勇敢決斷,說“仁者必有勇”,因此令他改名。

      以戰功晉封侯爵,食邑八百戶,授行臺郎中。

      王思政鎮守玉壁時,任命他為長史。

      不久,被齊神武圍攻。

      齊神武寫信招降王思政,王思政令裴俠起草回信,言詞壯烈。

      太祖很讚許,說道:“即使是魯仲連也無法超過。”授河北郡守。

      裴俠生活儉樸,愛民如子,吃的無非是豆麥鹽菜。

      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

      該郡舊制,有漁夫、獵人共三十名供奉郡守。

      裴俠說:“以口腹之慾來役使別人,我是不幹的。”於是全部撤去。

      另有丁夫三十人,供郡守驅使。

      裴俠也不讓他們為自己幹活,收取他們代替服役的租稅,然後讓他們為官府買賣馬匹。

      日積月累,馬匹竟然成群。

      離職之時,什麼也不要。

      百姓歌頌他道:“肥鮮不食,役稅不取,裴公清惠,世上典範。”裴俠曾與眾多牧守一起拜見太祖,太祖令裴俠站在一邊,對牧守們說:“裴俠清廉謹慎,一心為公,為天下第一,今天眾人中如有同裴俠一樣的,可以同他站在一起。”眾人都默然無聲,沒有人敢於接話。

      太祖於是厚賞裴俠。

      朝廷內外都表示歎服,稱他為“獨立君”。

      裴俠又寫了九世伯祖貞侯潛的傳記,認為裴氏的清廉公正,從貞侯潛開始,想讓後人奉行此風,凡本族中的知名之士,都給他們一份。

      堂弟崔伯鳳、崔世彥,當時都擔任丞相府佐,譏笑他道:“人生仕進,應當生活富裕,名望又高。

      像你這樣清苦,究竟想幹什麼?”裴俠答道:“清廉是為官之本,節儉是修身之基。

      況且我們是大族,世代都能成就美名,所以應當做到這樣:活著,被朝廷稱讚;死後,流芳千古。

      如今我僥倖以平庸之才,承蒙特殊的恩遇,我安於窮困,並不是為了追求虛名。

      而是志在自我修養,恐怕有辱先人。

      我這樣做反而被譏笑,還有什麼話說?”崔伯鳳等人慚愧退下。

      大統九年(543),入朝任大行臺郎中。

      數年後,出任郢州刺史,加儀同三司銜,隨即轉任拓州刺史,又調任雍州別駕。

      孝閔帝登基,授司邑下大夫,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銜,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六百戶。

      升任民部中大夫。

      當時有奸猾官吏主管倉庫,歷年貪汙,多至千萬,等到裴俠上任,全力以赴,揭發治罪,幾十天之內,將盜賊奸吏幾乎全部肅清。

      轉任工部中大夫。

      大司空府掌管錢物的典事李貴在府中悲傷哭泣,有人問什麼緣故,李貴答道:“我所掌管的公物,有不少已經用去,裴公清正嚴厲,素有威望,我擔心遭到責罰,所以哭泣。”裴俠聽說這件事,允許他自首。

      李貴承認貪汙錢五百萬。

      裴俠的肅清奸猾,都像這樣。

      當初,裴俠曾病重,大司空許國公宇文貴、小司空北海公申徽都來問候他。

      裴俠所住草房,竟然透風漏雨。

      宇文貴等人回去,把情況告訴皇帝。

      皇帝憐憫他如此貧苦,為他建造一所宅第,並賞賜良田十頃,奴隸、耕牛、糧食等,全部備足。

      士紳們都以此為榮。

      武成元年(559),在任職內去世。

      追贈太子少師、蒲州刺史,諡號為“貞”。

      河北郡前任功曹張回及官吏、百姓等人,感念裴俠留下的仁惠,作頌紀念他的清名功德。

      兒子裴祥,為人忠懇謹慎,有治理繁難的才能。

      早年擔任成都縣令,清廉不如裴俠,而果斷超過他。

      後來授長安縣令,權貴們都害怕他。

      升任司倉下大夫。

      裴俠去世後,裴祥悲痛過度,竟因此而死。

      裴祥之弟裴肅,正直磊落又有才能技藝。

      天和年間,被舉薦為秀才,授給事中士。

      後來升任御正大夫,賜爵胡原縣子。

      薛端字仁直,河東汾陰人,本名沙陀。

      是魏國雍州刺史、汾陰侯薛辨的六世孫。

      世代都是河東大姓。

      高祖父薛謹,曾任泰州刺史、內都坐大官,封涪陵公。

      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東太守。

      由於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為妻,在馮翊擁有賞賜的田地,薛洪隆之子薛麟駒遷居那裡,於是在馮翊的夏陽定居。

      薛麟駒曾被舉薦秀才,授中書博士,兼任主客郎中,追贈河東太守。

      父親薛英集,任通直散騎常侍。

      薛端從小就有志向節操。

      父親去世時,服喪合乎禮制。

      與弟弟薛裕,互相勉勵,熱愛學習,不亂交朋友。

      十七歲時,司空高乾任命他為參軍,賜爵汾陰縣男。

      薛端認為天下動亂,棄官迴歸故鄉。

      魏孝武帝西遷時,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禮據守龍門,引薦薛端同行。

      薛崇禮隨即失守,投降東魏。

      東魏派行臺薛循義、都督乙幹貴率軍數千人向西推進,佔據楊氏壁。

      薛端與族人、家僕等原在楊氏壁,薛循義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東行。

      準備渡過黃河時,天色已晚,薛端與族人、家僕等悄悄逃跑。

      薛循義派騎兵追趕,薛端等人騎著馬邊戰邊逃,進入石城柵欄,得以逃脫。

      柵中原先已有百家,薛端與他們合力固守。

      乙幹貴等人多次前來招撫,知道薛端不願投降,就率軍返回黃河以東。

      東魏又派遣將領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據守楊氏壁。

      薛端率領部下,又招集村民,在楊氏壁附近設下多處奇兵。

      賀蘭懿等人懷疑大軍已至,立即東逃,爭船淹死的有數千人。

      薛端盡收其兵器軍械,又返回楊氏壁。

      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蘇景恕前去鎮守。

      致信慰問,調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戶曹參軍。

      參與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佔沙苑,都立有戰功。

      加冠軍將軍、中散大夫銜,晉封伯爵。

      轉任丞相東閣祭酒,加本州大中正銜,升兵部郎中,改封文城縣伯,加使持節、平東將軍、吏部郎中等銜。

      薛端剛強正直,每有奏議,不避權貴。

      太祖嘉許他,因此賜名為端,想使他名實相符。

      自任選官以後,首先舉薦賢能之士,即使是貴族子弟,凡是才能低微、操行輕薄的,也不予提拔。

      常常對太祖說:“設官分職,本來是為了壯大事業,如果沒有合適人選,還不如暫時空著。”太祖對此十分同意。

      大統十六年(550),大軍東征。

      柱國李弼任另一路元帥,反覆挑選首席屬官,好幾天定不下來。

      太祖對李弼說:“我為您想出來一名長史,沒有比薛端更合適的。”李弼答道:“真是當長史的人才。”於是派薛端擔任該職。

      加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轉任尚書左丞,仍然掌管選官之事。

      升任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

      薛端久居選曹,很善於鑑別人才。

      他所提拔的,都能稱職。

      六官建立,授軍司馬,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銜,晉封侯爵。

      孝閔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轉任民部中大夫,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八百戶。

      晉公宇文護準備廢去皇帝,召叢集官商議,薛端頗有異議。

      宇文護不高興,派他出任蔡州刺史。

      為政寬和仁惠,百姓官吏都愛戴他。

      隨即轉任基州刺史。

      基州與梁國、陳國接壤,全憑鎮守安撫,總管史寧派司馬梁榮催他上任。

      蔡州百姓千餘人,請求梁榮留下薛端。

      到達基州不久去世,終年四十三歲。

      遺言從儉安葬,凡府州饋贈,一律不收。

      追贈原任官職,加大將軍銜,追封文城郡公。

      諡號為“質”。

      兒子薛胄,字紹玄。

      自幼聰明機敏,博覽群書,通達政事。

      最初擔任帥都督。

      升上儀同,歷任司金中大夫、徐州總管府長史、合州刺史等職。

      大象年間,官至開府儀同大將軍。

  • 2 # 皮皮蝦䁊䝧衝

    全文翻譯

    鄭孝穆字道和,滎陽開封人,是魏國將作大匠鄭渾的十一世孫。

    祖父鄭敬叔,曾任魏國潁川、濮陽郡守,又任本州中正。

    父親鄭瓊,任范陽郡守,追贈安東將軍、青州刺史。

    鄭孝穆自幼謹慎寬厚,以清和簡約自守。

    不到二十歲時,就廣泛閱讀經史典籍。

    父親、叔父等四人都過早去世,兄弟之中,鄭孝穆年紀最大。

    撫養教育弟弟們,猶如骨肉,兄弟之間歡樂和睦。

    魏孝昌初年入仕,最初擔任太尉行參軍,又轉任司徒主簿。

    當時盜賊遍地,授假節、龍驤將軍、別將,屢次立下戰功。

    永安年間,升任冠軍將軍、持節、都督。

    跟隨元天穆討平邢杲,升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師咸陽王長史。

    魏孝武帝西遷時,隨從入函谷關,授司徒左長史,兼任臨洮王友,賜爵永寧縣侯。

    大統五年(539),代理武功郡守,升使持節、本將軍,又代理岐州刺史、當州都督。

    在任不久,就以才幹出名。

    加通直散騎常侍銜。

    王羆當時擔任雍州刺史,欽佩他善於治理,派使者送去信件,盛讚他的政績。

    最初,州境內的百姓,久遭戰亂,饑荒不斷,幾乎全都逃散。

    鄭孝穆到任時,全州只剩下三千戶。

    他著意安撫,遠近的百姓都來到這裡,數年之內,達到四萬家。

    每年考核政績,都是國內第一名。

    太祖嘉許他,寫信說:“得知您任職京城附近,留心治理之術。

    使衰微的風俗改變,盛行禮教;使厭惡戰亂之民,扶老攜幼湧來。

    從前郭亻及在幷州成就德政,賈琮享譽冀州,以古比今,他們尚有不如您之處。”於是調他入京,授京兆尹。

    十五年,梁國雍州刺史、岳陽王蕭鮞稱屬國,前來歸附,當時議論,準備派遣使者,慎重挑選。

    太祖選遍朝廷內外,沒有超過鄭孝穆的。

    十六年,加授鄭孝穆為散騎常侍,持符節文書,授蕭鮞為梁王。

    出使返回,合乎旨意,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銜。

    當年,太祖率軍東征,授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食邑二百戶。

    軍隊駐紮潼關時,命令鄭孝穆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別掌管各種事務。

    又命令鄭孝穆接見函谷關以東的歸附人士,根據他們的品行才能予以委用。

    鄭孝穆安撫結納,論定官職,都非常妥善。

    大將軍達奚武率軍治理漢中,任命鄭孝穆為梁州刺史,因病未能赴任。

    授中書令,賜姓宇文氏。

    隨即因病免職。

    孝閔帝登基,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銜,晉封子爵,食邑增至一千戶。

    晉公宇文護任雍州牧時,任命他為別駕,又藉口有病,堅決辭掉。

    武成二年(560),授御伯中大夫,又降為御正。

    保定三年(563),出任宜州刺史,轉任華州刺史。

    五年,授虞州刺史,轉任陝州刺史。

    接連在數州任職,都有政績。

    後來由於病重,多次請求退休。

    入朝任少司空。

    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歲。

    追贈原任官職,又贈鄭、梁、北豫三州刺史。

    諡號為“貞”。

    兒子鄭詡繼承爵位。

    曾任納言,擔任出使陳國的使者。

    後任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邵州刺史。

    鄭詡之弟鄭譯,對隋文帝有輔佐之功。

    開皇初年,又追贈鄭孝穆為大將軍、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諡號為“文”。

    崔謙字士遜,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辯,曾任魏國平遠將軍、武邑郡守。

    父親崔楷,曾任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殷州刺史,追贈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等銜。

    崔謙自幼聰明機敏,神色凝重。

    長大以後,深沉而有識見器量。

    博覽經史,不拘泥於章法句式,意在增多見識。

    每當看到治理天下的內容,他都非常愛讀,沒有不撫著書本嘆息的。

    孝昌年間入仕,最初擔任著作佐郎。

    跟隨太宰元天穆討伐邢杲,將其擊敗,由於戰功,授輔國將軍、太中大夫,又升任平東將軍、尚書殿中郎。

    賀拔勝鎮守荊州時,任命崔謙為行臺左丞。

    賀拔勝雖然權重一方,但安撫百姓、督領政務等事,都委託崔謙去辦。

    崔謙也竭盡智謀才能,輔佐賀拔勝。

    賀拔勝在南方州郡享有美名,得力於崔謙。

    後來魏孝武帝防備齊神武威逼,詔命賀拔勝領兵趕赴洛陽。

    軍隊開到廣州,皇帝已經西遷。

    賀拔勝猶豫不決,想返回荊州。

    崔謙對他說:“從前周室失所,諸侯讓出自己的封位;漢朝中途衰微,各藩國為之盡節。

    如今皇家多難,主上受辱,實在是忠臣效命之時,義士立功之日。

    您權重一方,總領宛、葉之軍,如果仗義起兵,首倡效命王室,天下聽到風聲,誰不感激?應當順應義勇之志,遠近一體,加倍趕路,赴關西拜見皇帝。

    然後與宇文行臺一起,同心協力,聲討叛賊。

    那末,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勳,就從今天開始了。

    舍此不為,半道而退,就恐怕人心離散。

    一旦失去機會,後悔也來不及。”賀拔勝不聽,人心果然大為騷動。

    還沒有回到荊州,州中百姓鄧誕引導侯景軍隊突然襲到,賀拔勝作戰大敗,就帶領部下數百名騎兵南下投奔梁國。

    崔謙也與賀拔勝一同南下。

    到達梁國後,多次乞求帶軍赴敵去救軍。

    梁武帝雖然不派援軍,但是嘉許賀拔勝待人的節操,允許他們回國。

    於是派崔謙先回去,同時互通友好。

    魏文帝見到崔謙,十分高興,對他說:“你九死一生,投奔江南,今日得以活著回國,難道不是對你忠貞行為的報答嗎?”太祖早就聽說過崔謙的名望,待他十分有禮。

    授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賜爵千乘縣男。

    賀拔勝回來後,授太師,由於崔謙有輔佐之功,又任命他為太師長史。

    大統三年(537),跟隨太祖活捉竇泰,參加沙苑之戰,都立有戰功。

    晉封子爵,升任車騎大將軍、右光祿大夫,授尚書右丞。

    崔謙明達幹練,通曉時務,擔任中央要職,人們都認為稱職。

    四年,跟隨太祖解洛陽之圍,經歷河橋之戰,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銜。

    十五年,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在隨郡擊敗柳仲禮,在魏興平定李遷哲,都立下功勞。

    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

    魏恭帝初年,轉任利州刺史。

    崔謙明達穎悟,通曉治理之術,辦事又很勤勉,百姓訴訟雖然很多,但他不曾有懈怠疲倦的神色。

    官員和百姓們因此對他又敬又愛。

    當時有蜀人賈晃遷興兵作亂,率領黨徒圍逼州城。

    崔謙倉促佈署,只有千餘士兵,他便率兵抵抗。

    適逢梁州援兵到達,活捉賈晃遷,餘黨潰散。

    崔謙殺其首領,其餘的全部赦免。

    十天之間,得以平定。

    世宗初年,晉封作唐縣公。

    保定二年(562),升任安州總管、隨應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魯山三鎮諸軍事、安州刺史。

    四年,加大將軍銜,晉封武康郡公。

    天和元年(566),授江陵總管。

    三年,升任荊州總管、荊淅等十四州南陽平陽等八防諸軍事、荊州刺史。

    該州地域廣大,住有蠻族,又南接陳國邊境,東鄰齊國強敵。

    崔謙對外抵抗強敵,對內安撫軍民,教化風行,人稱良牧。

    每年考核政績,常常是全國第一名,多次下詔表彰。

    崔謙隨賀拔勝在荊州時,雖被親信重用,但名望職位還不高。

    當他擔任要職以後,朝臣百姓都以此為榮。

    四年,在荊州任上去世。

    全州人都十分悲傷,於是共同建立祠堂,在四個節令祭祀他。

    兒子崔曠承襲爵位。

    崔謙非常孝順,小時喪父,幾乎因為悲傷過度而死去,同弟弟崔說特別友愛,即使二人年紀已老,各居高官,但所有的財產,都屬於彼此共有。

    他居家嚴肅,舉動遵守禮法制度。

    崔曠與崔說之子崔弘度等人,都遵奉他的遺訓。

    崔曠自小溫文爾雅,仁義博愛。

    最初擔任中外府記室。

    大象末年,升至開府儀同大將軍、淅州刺史。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漢朝尚書崔萛的十二代孫。

    祖父崔挺,曾任魏國光州刺史,封泰昌縣子,追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號為“景”。

    父親崔孝芬,曾任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任吏部尚書,被齊神武殺害。

    崔猷自小喜好學習,風度閒靜文雅,性格剛直,能籌劃大事。

    最初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兼大行臺郎中。

    不久被吏部尚書李神鯭推薦,授通直散騎侍郎,代理尚書駕部郎中。

    普泰初年,授徵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

    家中遇難,從小路入函谷關。

    朝見魏孝武帝時,哀號之聲感動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動。

    退下時,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這一家。”於是命他以原有官職上奏門下省諸事。

    大統初年,兼任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食邑八百戶。

    二年(536),正式任命他為黃門,加中軍將軍銜。

    在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佔沙苑等戰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隨軍掌管文書。

    五年,授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銜。

    當時太廟剛剛落成,在四季祭祀時,還要安排優伶表演雜戲摔跤等活動,郊廟祭官也多是兼職。

    崔猷多次上書勸諫,意見都被採納。

    升任京兆尹。

    當時婚姻禮制廢弛,嫁娶之時,多有音樂。

    民間富家,衣服奢華,竟有在衣服上繡出圖案的。

    崔猷又請求禁止,也下令施行。

    與盧辯等人創修六官之制。

    十二年,授大都督、驃騎將軍、淅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

    十四年,侯景佔據黃河以南,表示歸附,派行臺王思政前往。

    太祖寫信給王思政說:“崔宣猷智略明達,有應變才能,如果有什麼疑難,可與他商量決定。”王思政原來駐兵襄城,後來打算在潁川設立行臺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啟上奏。

    崔猷回信說:“行軍打仗,必須先有聲勢,後有實力,才能百戰百勝,由弱變強。

    襄城控制京師,實在是當今的險要之地,如有動靜,容易接應。

    潁川既鄰近敵境,又無山川屏障,敵人如果大舉入侵,可一直抵達城下。

    權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為行臺治所,潁川置州,派郭賢鎮守。

    這樣就會內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發生意外,也難以造成禍患。”魏仲見到太祖,彙報了上述情況。

    太祖當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計策行事。

    王思政再次上啟,請求與朝廷立下條件:敵軍如果水攻,請求以水圍周城為限;陸攻,請求以三年為期。

    在此期限內有事,無須救援。

    超過期限,由朝廷決定。

    太祖認為王思政親任其事,又一再請求,就答應了他。

    後來潁川淪陷,太祖十分後悔。

    十六年,因病離職。

    適逢大軍東征,太祖賞賜馬匹車輛,令他隨軍行動,同他籌劃謀略。

    十七年,升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漢舊路,命令崔猷督率儀同劉道通、陸騰等五人,率軍開闢能通車輛的道路,鑿山填谷五百餘里,到達梁州。

    就任命崔猷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

    太祖駕崩後,始利、沙興等州擁兵反叛,信、合、開、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內,百姓沒有二心。

    利州刺史崔謙請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

    信州糧盡,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

    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

    晉封固安縣公,食邑二千戶。

    崔猷很被晉公宇文護器重,宇文護收養崔猷的第三個女兒為自己的女兒,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調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

    當時,君主依照《周禮》稱為天王,又不建年號,崔猷認為世風有淺薄有淳厚,運數有清平有動亂,所以帝王由此承續,聖人因時制宜。

    如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懾天下,請求遵照秦、漢之例,稱為皇帝,建立年號,朝廷議論,採納了他的建議。

    武成二年(560),授司會中大夫,仍任御正。

    世宗駕崩,遺詔立高祖為帝。

    晉公宇文護對崔猷說:“魯國公寬厚仁愛,在太祖的兒子中,年紀又最大。

    如今奉遵遺旨,擁戴他當君王,你認為怎樣?”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當尊;周朝之道,親其所當親。

    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禮》,就不允許輕易違背這個原則。”宇文護說:“國家事情重大,只擔心畢公年紀太小。”崔猷說:“從前周公輔佐成王,召見諸侯,況且您論血緣之親,論賢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如果照周公那樣行事,才算是不辜負先帝的託付。”崔猷的意見雖然沒有被採納,但當時人都稱讚他正直。

    保定元年(561),又任命他為總管梁、利、開等十四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

    隨即又重新擔任司會。

    天和二年(567),陳國將領華皎前來歸附,晉公宇文護打算南征,朝臣們不敢當面勸阻。

    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東征,死傷大半,近來雖加安撫,而元氣未復。

    近日彗星出現,當是上天的警戒之象。

    應當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異變,怎麼能一味討伐,而使上天加重譴責?如今陳國保境安民,共同促進睦鄰關係。

    不允許再度違背盟約,接受其叛臣,不應毫無道理地興師動眾,只不過是貪圖對方的土地。

    仔細看看歷史,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宇文護不聽。

    後來水軍果然失敗,裨將元定等人淪落江南。

    建德四年(575),出任同州司會。

    六年,調任小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銜。

    隋文帝登基,由於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為大將軍,晉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戶。

    開皇四年(584)去世,諡號為“明”。

    兒子崔仲方,字不齊,很早就有名氣,機智穎悟,長於文獻經典。

    大象末年,任儀同大將軍、司玉下大夫。

    裴俠字嵩和,河東解地人。

    祖父裴思齊,被舉薦為秀才,授議郎。

    父親裴欣,博覽經史,任魏國昌樂王府司馬、西河郡守,追贈晉州刺史。

    裴俠自幼聰明,與平常的兒童不一樣。

    十三歲時,父親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樣。

    州中任命他為主簿,舉薦為秀才。

    魏正光年間,任奉朝請。

    後升任員外散騎侍郎、義陽郡守。

    元顥入據洛陽時,裴俠捉住他的使者,燒燬赦免文書。

    魏孝莊帝稱讚他,授輕車將軍、東郡太守,兼防城別將。

    後來魏孝武帝與齊神武不和,徵調黃河以南軍隊以作防備,裴俠率領部屬趕赴洛陽。

    授建威將軍、左中郎將。

    不久,魏孝武帝西遷,裴俠打算跟隨行動,但是妻兒還在東郡。

    滎陽人鄭偉對他說:“天下已經動亂,尚不知誰將稱雄海內。

    你不如東行,和妻兒會合,從容選擇明主。”裴俠答道:“忠義之道,怎能忽視?我既然拿著人家的俸祿,又怎能因為妻兒而改變主意?”於是跟隨魏孝武帝入函谷關,賜爵清河縣伯,授丞相府士曹參軍。

    大統三年(537),率領鄉兵參與沙苑之戰,率先衝入敵陣。

    裴俠原名協,這時,太祖嘉許他的勇敢決斷,說“仁者必有勇”,因此令他改名。

    以戰功晉封侯爵,食邑八百戶,授行臺郎中。

    王思政鎮守玉壁時,任命他為長史。

    不久,被齊神武圍攻。

    齊神武寫信招降王思政,王思政令裴俠起草回信,言詞壯烈。

    太祖很讚許,說道:“即使是魯仲連也無法超過。”授河北郡守。

    裴俠生活儉樸,愛民如子,吃的無非是豆麥鹽菜。

    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

    該郡舊制,有漁夫、獵人共三十名供奉郡守。

    裴俠說:“以口腹之慾來役使別人,我是不幹的。”於是全部撤去。

    另有丁夫三十人,供郡守驅使。

    裴俠也不讓他們為自己幹活,收取他們代替服役的租稅,然後讓他們為官府買賣馬匹。

    日積月累,馬匹竟然成群。

    離職之時,什麼也不要。

    百姓歌頌他道:“肥鮮不食,役稅不取,裴公清惠,世上典範。”裴俠曾與眾多牧守一起拜見太祖,太祖令裴俠站在一邊,對牧守們說:“裴俠清廉謹慎,一心為公,為天下第一,今天眾人中如有同裴俠一樣的,可以同他站在一起。”眾人都默然無聲,沒有人敢於接話。

    太祖於是厚賞裴俠。

    朝廷內外都表示歎服,稱他為“獨立君”。

    裴俠又寫了九世伯祖貞侯潛的傳記,認為裴氏的清廉公正,從貞侯潛開始,想讓後人奉行此風,凡本族中的知名之士,都給他們一份。

    堂弟崔伯鳳、崔世彥,當時都擔任丞相府佐,譏笑他道:“人生仕進,應當生活富裕,名望又高。

    像你這樣清苦,究竟想幹什麼?”裴俠答道:“清廉是為官之本,節儉是修身之基。

    況且我們是大族,世代都能成就美名,所以應當做到這樣:活著,被朝廷稱讚;死後,流芳千古。

    如今我僥倖以平庸之才,承蒙特殊的恩遇,我安於窮困,並不是為了追求虛名。

    而是志在自我修養,恐怕有辱先人。

    我這樣做反而被譏笑,還有什麼話說?”崔伯鳳等人慚愧退下。

    大統九年(543),入朝任大行臺郎中。

    數年後,出任郢州刺史,加儀同三司銜,隨即轉任拓州刺史,又調任雍州別駕。

    孝閔帝登基,授司邑下大夫,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銜,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六百戶。

    升任民部中大夫。

    當時有奸猾官吏主管倉庫,歷年貪汙,多至千萬,等到裴俠上任,全力以赴,揭發治罪,幾十天之內,將盜賊奸吏幾乎全部肅清。

    轉任工部中大夫。

    大司空府掌管錢物的典事李貴在府中悲傷哭泣,有人問什麼緣故,李貴答道:“我所掌管的公物,有不少已經用去,裴公清正嚴厲,素有威望,我擔心遭到責罰,所以哭泣。”裴俠聽說這件事,允許他自首。

    李貴承認貪汙錢五百萬。

    裴俠的肅清奸猾,都像這樣。

    當初,裴俠曾病重,大司空許國公宇文貴、小司空北海公申徽都來問候他。

    裴俠所住草房,竟然透風漏雨。

    宇文貴等人回去,把情況告訴皇帝。

    皇帝憐憫他如此貧苦,為他建造一所宅第,並賞賜良田十頃,奴隸、耕牛、糧食等,全部備足。

    士紳們都以此為榮。

    武成元年(559),在任職內去世。

    追贈太子少師、蒲州刺史,諡號為“貞”。

    河北郡前任功曹張回及官吏、百姓等人,感念裴俠留下的仁惠,作頌紀念他的清名功德。

    兒子裴祥,為人忠懇謹慎,有治理繁難的才能。

    早年擔任成都縣令,清廉不如裴俠,而果斷超過他。

    後來授長安縣令,權貴們都害怕他。

    升任司倉下大夫。

    裴俠去世後,裴祥悲痛過度,竟因此而死。

    裴祥之弟裴肅,正直磊落又有才能技藝。

    天和年間,被舉薦為秀才,授給事中士。

    後來升任御正大夫,賜爵胡原縣子。

    薛端字仁直,河東汾陰人,本名沙陀。

    是魏國雍州刺史、汾陰侯薛辨的六世孫。

    世代都是河東大姓。

    高祖父薛謹,曾任泰州刺史、內都坐大官,封涪陵公。

    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東太守。

    由於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為妻,在馮翊擁有賞賜的田地,薛洪隆之子薛麟駒遷居那裡,於是在馮翊的夏陽定居。

    薛麟駒曾被舉薦秀才,授中書博士,兼任主客郎中,追贈河東太守。

    父親薛英集,任通直散騎常侍。

    薛端從小就有志向節操。

    父親去世時,服喪合乎禮制。

    與弟弟薛裕,互相勉勵,熱愛學習,不亂交朋友。

    十七歲時,司空高乾任命他為參軍,賜爵汾陰縣男。

    薛端認為天下動亂,棄官迴歸故鄉。

    魏孝武帝西遷時,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禮據守龍門,引薦薛端同行。

    薛崇禮隨即失守,投降東魏。

    東魏派行臺薛循義、都督乙幹貴率軍數千人向西推進,佔據楊氏壁。

    薛端與族人、家僕等原在楊氏壁,薛循義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東行。

    準備渡過黃河時,天色已晚,薛端與族人、家僕等悄悄逃跑。

    薛循義派騎兵追趕,薛端等人騎著馬邊戰邊逃,進入石城柵欄,得以逃脫。

    柵中原先已有百家,薛端與他們合力固守。

    乙幹貴等人多次前來招撫,知道薛端不願投降,就率軍返回黃河以東。

    東魏又派遣將領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據守楊氏壁。

    薛端率領部下,又招集村民,在楊氏壁附近設下多處奇兵。

    賀蘭懿等人懷疑大軍已至,立即東逃,爭船淹死的有數千人。

    薛端盡收其兵器軍械,又返回楊氏壁。

    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蘇景恕前去鎮守。

    致信慰問,調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戶曹參軍。

    參與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佔沙苑,都立有戰功。

    加冠軍將軍、中散大夫銜,晉封伯爵。

    轉任丞相東閣祭酒,加本州大中正銜,升兵部郎中,改封文城縣伯,加使持節、平東將軍、吏部郎中等銜。

    薛端剛強正直,每有奏議,不避權貴。

    太祖嘉許他,因此賜名為端,想使他名實相符。

    自任選官以後,首先舉薦賢能之士,即使是貴族子弟,凡是才能低微、操行輕薄的,也不予提拔。

    常常對太祖說:“設官分職,本來是為了壯大事業,如果沒有合適人選,還不如暫時空著。”太祖對此十分同意。

    大統十六年(550),大軍東征。

    柱國李弼任另一路元帥,反覆挑選首席屬官,好幾天定不下來。

    太祖對李弼說:“我為您想出來一名長史,沒有比薛端更合適的。”李弼答道:“真是當長史的人才。”於是派薛端擔任該職。

    加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轉任尚書左丞,仍然掌管選官之事。

    升任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

    薛端久居選曹,很善於鑑別人才。

    他所提拔的,都能稱職。

    六官建立,授軍司馬,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銜,晉封侯爵。

    孝閔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轉任民部中大夫,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八百戶。

    晉公宇文護準備廢去皇帝,召叢集官商議,薛端頗有異議。

    宇文護不高興,派他出任蔡州刺史。

    為政寬和仁惠,百姓官吏都愛戴他。

    隨即轉任基州刺史。

    基州與梁國、陳國接壤,全憑鎮守安撫,總管史寧派司馬梁榮催他上任。

    蔡州百姓千餘人,請求梁榮留下薛端。

    到達基州不久去世,終年四十三歲。

    遺言從儉安葬,凡府州饋贈,一律不收。

    追贈原任官職,加大將軍銜,追封文城郡公。

    諡號為“質”。

    兒子薛胄,字紹玄。

    自幼聰明機敏,博覽群書,通達政事。

    最初擔任帥都督。

    升上儀同,歷任司金中大夫、徐州總管府長史、合州刺史等職。

    大象年間,官至開府儀同大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簡史》內容主要講的什麼?